时间的脚印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时间的脚印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时间的脚印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时间的脚印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时间的脚印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的脚印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8.时间的脚印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腐蚀(shí)粗糙(zào)沙砾(lì)浑(hūn)浊

B.龟(guī)裂沟壑(hè)浑浊(zhuò)掸(dǎn)

C.琥(hǔ)珀(pò)帷(wéi)幕楔(qì)形山麓(lù)

D.踪(zōng)迹裂缝(fèng)孔隙(xì)胶(jiāo)结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撺掇震撼帷幕人情世故B.静穆孕育雾霭海枯石烂

C.眼眶殒石驰骋戛然而止D.辐射演绎旷野震耳欲聋

3.下列句子中,省略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

B.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C.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D.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等……

4.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

②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④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⑤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A.①②③④⑤B.⑤②③④①C.④②①⑤③D.④①②⑤③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__________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2)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__________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3)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__________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A.堆积覆盖填充B.沉积堆积覆盖

C.堆积沉积填充D.沉积覆盖填充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D.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二、填空题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扫过上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②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④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第二部分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9.联系语言环境,仿照句式,续写句子。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

无论是_____________,还是;

无论是_____________,还是___,

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四、综合性学习

10.班级学习小组开展了“时间盘点"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班长收集的材料。

材料一

调查显示,88.5%的受访者注意利用碎片时间,11.5%的受访者不注意。看新闻资讯(49.5%)是受访者利用碎片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其他还有:听音乐(45.2%)、看书(36.0%)、玩社交软件(34.7%)、看剧(33.7%)、网购(20.6%)、玩游戏(18.5%)、收拾归纳(16.4%)、听课学习(14.8%)以及运动(14.4%)等。

材料二

调查显示,利用好碎片时间,60.6%的受访者觉得生活会更加丰富充实,53.4%的受访者觉得做事会更加有条不紊、从容不迫,47.4%的受访者觉得更能够掌控生活节奏,31.8%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高效完成各种事务,28.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材料三

专家认为,能否利用好碎片时间,需要有整体的规划,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有的人想在地铁上看专业性很强的书,但环境比较嘈杂,可能效率不高,可以考虑看一些轻松的读物。”

(1)材料三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阅读上面三则材料,写出两条关于“碎片时间"的探究结果。

(3)班上很多同学都有拖延症,针对这一现象,请你结合下图,以班长的名义劝告大家珍惜时间。

第三部分阅读能力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时间的脚印》的选段,回答小题。

①岩石保存了很多历史的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气候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A(毁灭、销毁)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B(充满、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11.列提纲是一种传统的、比较实用的阅读方法。请根据你对选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将每部分或每层次的内容要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完成下面这个总分结构的提纲。

总说:

分说:一、

二、

三、

12.“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一句中的“死"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语境,从第⑤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下面的横线处。

AB

14.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充分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作文素养

六、作文

15.本文作者以地质科普学家的专业素质,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运用举例子、拟人、分类别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生动条理地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请以“与……对话”为题,写一篇片断作文,可写记叙片段,也可写说明片段。(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粗糙(zào)——cāo,浑(hūn)浊——hún;

B.龟(guī)裂——jūn,浑浊(zhuò)——zhuó;

C.楔(qì)形——xiē;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C.殒石——陨石;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D.省略号与“等"只能用一个,可删去“等”;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排序。

通读几句话可知语段主要讲述“砾岩"保存了历史的痕迹。根据逻辑推断,第④句应为首句,点明说明对象——砾岩;第①句由“砾岩中……”可推知是紧承第④句来说,第②句紧承第①句解释这种现象说明的内容,第⑤③句通过设问,点明了其中蕴含的道理;故排为:④①②⑤③;

故选D。

5.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

堆积:(事物)成堆地聚集。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沙石、泥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形容破坏的岩石被搬运到低洼的地方成堆地聚集,应使用“堆积";

第二空:

覆盖:遮盖。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沙石、泥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形容岩石上有岩层遮盖,应使用“覆盖”;

第三空:

覆盖:遮盖。填充:填补(某个空间)。

形容别的矿物质填补许多生物的尸体,应使用“填充";

故选A。

6.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B项的修辞方法是比喻。

7.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即可。A项理解有误,本文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

8.打比方;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

【详解】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1)从“好像”一词可以看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冰河缓缓地移动比作“扫帚从地扫过上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2)从“例如”一词可以看出,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从“攻击"一词可以看出,不是“袭击”。

(4)从数据“3000"和“10000”中看出。

9.波澜壮阔的大海涓涓的细流高贵典雅的钻石朴实无华的泥土

【详解】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高深莫测的星空"“不值一提的灰尘”。句式结构为两个偏正短语。内容要注意“星空"与“灰尘”之间的关系。且要与前几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10.(1)删去“能否"

(2)示例:绝大部分人注意利用碎片时间;利用好碎片时间会让我们有所收获;要想利用好碎片时间,需要有整体的规划。(答出两条,意思对即可)

(3)示例:一个人一生中能够用来改变世界的时间还不到1/8,我们一定要克服拖延症,珍惜时间,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努力。

【详解】(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病因:两面对一面。修改建议:删去“能否”。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一“调查显示,88.5%的受访者注意利用碎片时间"可知,绝大部分人注意利用碎片时间;

根据材料一“看新闻资讯(49.5%)是受访者利用碎片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其他还有:听音乐(45.2%)、看书(36.0%)、玩社交软件(34.7%)、看剧(33.7%)、网购(20.6%)、玩游戏(18.5%)、收拾归纳(16.4%)、听课学习(14.8%)以及运动(14.4%)等”可知,现在很多人利用碎片时间做很多事情;

根据材料二“调查显示,利用好碎片时间,60.6%的受访者觉得生活会更加丰富充实,53.4%的受访者觉得做事会更加有条不紊、从容不迫,47.4%的受访者觉得更能够掌控生活节奏,31.8%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高效完成各种事务,28.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可知,利用好碎片时间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根据材料三“利用好碎片时间,需要有整体的规划,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可知,要想利用好碎片时间,需要有整体的规划。

(3)本题考查图表转换。

按一个人一生80年计算,没能用来改变世界的70.5年(睡觉27年,周末22年,日常起居7年,假日7年,交通5年,娱乐2.5年),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9.5年(学习、工作、发明创造);可见一个人一生中能够用来改变世界的时间还不到1/8;启发我们要克服拖延症,提高效率,珍惜时间,为了改变世界而不断奋斗(围绕克服拖延症,改变世界展开表述)。

11.岩石保存了很多历史的痕迹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岩石记录了远古气候的变化化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12.“死"字的含义是:不能活动。13.毁灭填充14.举例子充分的说明了化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

【解析】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

第一空,结合第①段中“岩石保存了很多历史的痕迹”的内容可知,先总说:岩石保存了很多历史的痕迹;

第二空,结合第③段中“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的内容可概括为: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第三空,结合第④段中“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气候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的内容可概括为:岩石记录了远古气候的变化;

第四空,结合第⑤段中“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第⑥段中“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内容可概括为:化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2.考查对字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时,首先理解字词本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

“死",指生命终结(跟“生”“活"相对)。结合第②段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的内容可知,“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一句中的“死”字的含义是不能移动(活动)。

13.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毁灭:摧毁消灭。销毁:有“熔化毁掉;烧掉"之意。还有“消灭,消失”之意。结合“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消失"的内容和语境,应选择“毁灭”;

第二空,充满:布满,填满;充分具有。填充:填补;补充。结合“让别的矿物质……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的内容和语境,应选择“填充”。

14.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

说明方法:根据第⑦段“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