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淠阳人也。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德宗嗣位,就加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欲行元载旧志,筑原州城,开陵阳渠,诏中使上闻,仍问秀实可否之状。秀实以为方春不可兴土功,请俟农隙。炎以其沮己之谋,遂除司农卿。以邠宁节度李怀光兼泾原节度使,以事西拓。无何,刘文喜叛,亦不果城。四年,朱泚盗据宫阙,源休教泚伪迎銮驾,阴济逆志。泚以秀实尝为泾原节度,颇得士心,后罢兵权,以为蓄愤且久,必肯同恶,乃召与谋议。秀实初诈从之,阴说大将刘海宾、何明礼、姚令言判官岐灵岳同谋杀泚,以兵迎乘舆。及韩旻追驾,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使人走谕灵岳,窃令言印。不遂,乃盗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旻至骆驿得符,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回。秀实谓海宾等曰:“旻之来吾党无遗类矣我当直搏杀泚不得则死,终不能向此贼称臣。”明日,泚召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泚并膝。语至僭位,秀实勃然而起,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唾泚面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因以笏击泚,泚举手扞之,才中其额,流血匍匐而走。凶党群至,遂遇害焉。德宗在奉天闻其事,惜其委用不至,垂涕久之。初,秀实见禁兵寡少,不足以备非常,乃上疏曰:“臣闻天子曰万乘,诸侯曰千乘,大夫曰百乘,此盖以大制小,以十制一也。尊君卑臣,强干弱枝之义,在于此矣。今外有不庭之虏,内有梗命之臣,窃观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且猛虎所以百兽畏者,为爪牙也。若去其爪牙,则犬彘马牛悉能为敌。伏愿少留圣虑,冀裨万一。”及泾原兵作乱,召神策六军,遂无一人至者。秀实守节不二,竟殁于贼,其明略义烈如此。(摘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有删改)文本二:今之称太尉(段太尉,指段实秀)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摘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旻[A]之[B]来[C]吾[D]党[E]无[F]遗[G]类[H]矣[I]我[J]当[K]直[L]搏[M]杀[N]泚[O]不[P]得[Q]则[R]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何,刘文喜叛”与“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两句中的“无何”的意思相同。B.乘舆,汉代蔡邕在《独断》上将其解释为“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文中用作皇帝的代称。C.非常,文中指突如其来事变。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非常”的意思相同。D.卒,文中是“终究、终于”的意思。与“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中“卒”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秀实极孝顺,六岁时,母亲生病,他不吃不喝七天,等到母亲病情好转,才喝水吃饭。B.段秀实曾经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盗用了司农印印符,侥幸地追回了叛将韩旻的部队。C.段秀实趁着参加议事会的机会,拼力抢夺朱泚手上的象笏,当场大骂,并想要击杀朱泚。D.段秀实以百兽畏惧猛虎为喻,强调加强禁兵的重要性,后来泾原兵作乱,印证了这一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秀实以为方春不可兴土功,请俟农隙。炎以其沮己之谋,遂除司农卿。(2)因以笏击泚,泚举手扞之,才中其额,流血匍匐而走。14.文本二中,柳宗元认为段实秀除了勇武之外,还有哪些个性值得人称赞?请简要概述。【答案】10.CIO11.D12.C13.(1)段秀实认为刚到春天不能兴工动土,请求等待农闲。杨炎认为他阻止自己的计划,就任命他为司农卿。(2)于是用象牙笏板击打朱泚。朱泚举起手臂抵挡,只打中他的额头,流着血爬行而逃。14.①太尉为人和颜悦色。
②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旻到来,我们同党便没有能生存的了!我自当直接搏杀朱泚,不成功就死。“旻之来”的主语是韩旻,“吾党无遗类矣”的主语是“吾党”,这是两个句子,所以从“来”后边断开,选C;“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从“矣”后边断开,选I;“我当直搏杀泚”的“我”是主语,“泚”是宾语,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从“泚”后边断开,选O。故选CI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两个“无何”都是不久的意思,句意:不久,刘闻喜叛乱。/不久,县官也因才能卓越而闻名了。B.正确。C.正确。句意: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D.“卒,文中是‘终究、终于’的意思”错误,文中“卒”,通“猝”,突然;仓猝。“卒有患难”句意:突然发生祸难。/卒,完成,完结。“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句意: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拼力抢夺朱泚手上的象笏”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执休腕夺其象笏”可知,夺的是源休手上的象笏,不是朱泚手上的象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兴土工”,兴工动土;“俟”,等待;“沮”,同“阻”,阻止,反对;“除”,任命。(2)“因”,于是或者趁机;“扞”,捍,抵御,抵挡;“才”,只;“走”,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根据文本二“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可知,太尉为人和颜悦色;根据文本二“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可知,太尉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参考译文:文本一: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淠阳人。段秀实品性十分孝顺,六岁时,母亲患病,他一连七天没喝一口浆汤,母亲的病稍好一些,这才开始饮食。等到长大,变得深沉而果断。德宗皇帝即位,加封为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想实施元载过去的计划,修筑原州城,开挖陵阳渠,派宫中使者收集意见,于是问段秀实是否可行。段秀实认为刚到春天不能兴工动土,请求等待农闲。杨炎认为他阻止自己的计划,就任命他为司农卿,派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任泾原节度使,向西扩张。不久,刘闻喜叛乱,城也没能建。四年,朱泚窃取占据京城,源休教朱泚假意迎接皇上,暗中实现叛逆之志。朱泚因为段秀实曾任泾原节度,很得士兵之心,后来罢免兵权,认为他心中怀恨已久,必定肯共同作恶,便召段秀实一起谋议。段秀实起初假装听从,暗中劝说大将刘海宾、何明礼、姚令言的判官岐灵岳共同谋划诛杀朱泚,举兵迎接皇帝。等到韩旻追赶皇上,段秀实认为是国家的危险,在于顷刻之间,便派人速去告诉岐灵岳,窃走姚令言的兵印,没有成功,便将司农印倒着印在兵符上追赶军队。韩旻到达骆驿时得到兵符,军人也不能辨认那印文,急忙返回。段秀实对刘海宾等人说:“韩旻到来,我们同党便没有能生存的了!我自当直接搏杀朱泚,不成功就死,终究不能向这叛贼称臣。”第二天,朱泚召段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都在座。段秀实穿着军服,与朱泚相对而坐,说到越位称帝时,段秀实勃然而起,抓住源休的手腕夺下他手中的象牙笏板,奋力跳跃向前,唾着朱泚的脸大声斥骂:“狂贼!我恨不得把你斩成万段,我岂能跟着你反叛!”于是用象牙笏板击打朱泚。朱泚举起手臂防卫,只打中他的额头,流着血爬行而逃。凶党一起上前。于是将段秀实杀害了。德宗在奉天听说此事,惋惜对他们的任用不能尽其才能,哭泣了很久。当初,段秀实见禁兵人少,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就上疏说:“我听说天子称万乘、诸侯称千乘、大夫称百乘,这是用大控制小,用十控制一。使国君尊显臣子卑下,是和树干强壮树枝细弱同一道理。现在国外有不服从的异族,国内有不听命的臣子,我看到禁军不精锐,数量太少,突然发生祸难,用什么对付?况且猛虎之所以被百兽畏惧,是因为爪子和牙齿厉害。如果除去它的爪子和牙齿,那么狗猪马牛都能和它对抗了。请求稍加留意,希望有补于万一。”到泾原军叛乱,调神策六军,竟没一个人来。段秀实守臣下节操不变,竟然死在叛贼手里,他的明察勇敢于此可见。文本二:现今称赞太尉大节的,不外乎是认为武夫一时奋不顾身,没考虑到死,以此来扬名天下,不了解太尉的为人并不是这样。我曾往来于歧、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经历亭岗堡垒哨所等,私下里喜欢询问年老的军校和退役的士卒,他们都能说一些当时的事情。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走路,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未曾以不好的脸色待人。人们见到他,倒像个读书人。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适逢永州刺史崔公来,说话信实,行事正直,详备地获得了太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下送交给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二)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注:①姁(xǔ)姁:言语温和亲切。②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摘编自明代归有光《先妣事略》)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B.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C.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D.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娘以指叩门扉曰”与“叩关而攻秦”(《过秦论》)两句中的“叩”含义不同。B.“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与“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盛”含义相同。C.“小者乳抱”与“羝乳乃得归”(《苏武传》)两句中的“乳”含义不同。D.“馀则茫然矣”与“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两句中的“茫然”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母亲十六岁就嫁到夫家,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前后有两人不幸夭折,其中生下归有尚的时候怀孕了十二个月。B.归有光母亲家世代居住在吴家桥,他的外祖父为人忠厚正直,崇尚简朴。虽然家里很富有,但其也常常和和气气与村里人谈家常。C.归有光七岁时便和堂兄归有嘉进学塾读书。每次遇到阴雨天气,他的堂兄就在学塾过夜,归有光却对家恋恋不舍,所以没有留住学塾。D.归有光大姐的婚事是他母亲生前应允的,归有光的婚事也是其母亲生前给他聘定的,突出了母亲对归有光兄妹强烈的责任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2)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14.归有光用往昔生活琐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请根据文段找出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事件并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C13.(1)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
(2)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时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
14.①先母回到娘家,就做棉花活;②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绳,常常劳动到深更半夜;③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每间房里都整齐清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平时)对待僮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些难听的话。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中,“吴家桥”是主语,“致”是谓语。“鱼蟹饼铒”是宾语,结构完整,在本句前后断开,排除AC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敲;攻打。两句中的“叩”含义不同。句意: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攻打函谷关进攻秦国。B.正确。都是“装”的意思。两句中的“盛”含义相同。句意: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装着两只田螺。/把它装在锦缎制成的口袋里。C.正确。喂奶;生子。两句中的“乳”含义不同。句意:小的抱在怀里喂奶。/要等要公羊生小羊才放苏武回去。D.错误。模糊不清;广阔无边。两句中的“茫然”含义不同。句意:别的就都记不起来了。/越过茫茫的万顷江面。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归有光却对家恋恋不舍,所以没有留住学塾”错,由原文“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可知,应是他心里非常想留在书塾,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比”,等到;“阖”,关;“效”,成效。(2)“乳”,哺养;“健”,费力;“颦蹙”,皱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可知,先母回到娘家,就做棉花活;②由原文“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可知,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绳,常常劳动到深更半夜;③由原文“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知,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每间房里都整齐清洁。参考译文:(一)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二)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装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先母名桂,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崇尚简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与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每间房里都整齐清洁。(平时)对待僮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些难听的话。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次遇到阴雨天也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非常想留在书塾,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半夜醒来,就督促我小声诵读《孝经》,如果我能热练地、一字不错地背下来,(母亲)就十分高兴。先母过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过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聘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就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等三校拔尖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夜阑置酒,闻车声哼哼,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世,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福、一井医,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宫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注】①风世,劝勉世人。(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B.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C.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D.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渠,与《插秧歌》“唤渠朝餐歇半霎”和《孔雀东南飞》“渠会永无缘”中的“渠”意思皆同。B.漏尽,指夜深之时。漏是古代可滴水或漏沙用以计时的工具。漏尽也可说漏断,如“漏断人初静”。C.百雉,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指城墙的长度达三百丈,春秋时是国君才可用的定制;后可借指城墙。D.“宰沭阳”中的“宰”意为治理,“决某狱”中的“决”意为打开,“代为治筐箧”的“治”意为“备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②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1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C13.①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②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14.①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
②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在此一别后,我不可能学到修养最高的人可以忘记喜怒哀乐之情,所以摹画了两幅画,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自己保存,留传给子孙看,让他们知道当官的可以重新到(当初为官之地),那些官员可以考虑,迎接旧官如同迎接新官,那些当地人可以考虑。“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太上之忘情”作“学”宾语,其后应断开;“故写两图”,“故”,连词,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排除BD;“一以付吕”“一以自存”,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以及掌握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渠裁断乳故也”的“渠”,代词,他,代指“钱接三”;句意:钱接三才断奶。“唤渠朝餐歇半霎”的“渠”,,代词,他,他们;句意: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孔雀东南飞》“渠会永无缘”中的“渠”,代词,他,指仲卿;句意:但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B.正确。C.正确。D.“‘决某狱’中的‘决’意为打开”错误。“决”,裁决;句意:裁决某个诉讼。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多数事已忘记了”表述错误。文中说,当年袁枚的老同事张、沈两个老吏,如今均已八旬,他们叙说当年“我”判决某个诉讼、作为阅卷官进入试院履职推荐某个学子的试卷等往事,但是“我”全都不记得了。即是“我”忘记了,不是他们忘记多数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①“迟明”,即“质明”,指的是天刚刚亮的时候;“延”,迎接;“骈辚”,“骈”表示两匹马同行,“辚”指车行,可以意译为“一起”。②“风”,高风、品节;“奋”,振作、奋发;“乎”,介词,对于;“炙”,熏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风世”根据注解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作答时需要从全文概括。可以从作者在沭阳为官离任后重到沭阳的情形及最后一段分析,“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参考译文:古人往往对曾经任职的地方多次表达心意。大概是因为贤能的官员把百姓视为家人,做官的不能忘记他曾为官的地方,而那个地方的百姓,也不会忘记他。我曾经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迁职到白下为官。现在已经是戊申年了,感谢吕峄亭观察使的多封信邀请我,十月五日我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家过去就是当年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身体清瘦,有长胡须,钱接三容貌很像他,我跟钱接三谈及他的父亲的事情,他不是很了解。是因为我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夜尽时分,钱接三摆酒(为我接风),我听到了哼哼的车声,那是吕峄亭派使者来迎接我了。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不多时,远远望见成百只野鸡遮挡(前路),我获知沭阳城刚刚修筑。有几十个长者争着来扶车,这些人大概是那时的骑竹马玩耍的少年儿童,现在都行动不便拄拐杖了。第三天,我进入县衙游览,到了祖辈吃饭的地方,到了姐妹们斗草玩的地方,还到了过去会见宾客、处理文书的地方,我步履缓慢,很伤感不时擦眼泪,即使是一间浴室、一口坑池,面对它们也能生出感情,我也不解其中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老吏来了,他们都八十多了。他们说起当年(我)裁决某个诉讼、进入试院履职推荐某个学子的试卷等事,我全部不记得了。恍然醒悟重新提起,就好像整理小时候的旧书,好像丢失的东西重新获得。城里朱广文擅长诗歌,吴中翰精于鉴赏,解、陈两位年轻人擅长绘画和下棋,吕峄亭喜欢谈论历史,每每夜深时分,我们还都滔滔不绝。我有时饮酒,有时吟唱,有时下棋,有时慕画肖像,有时评评书画,有时谈古论今,有时招别人来,有时喊人坐车去别处,没有片刻能闲下来。于是我忘记了是在做客,也忘记了我自己年纪大了并且身体衰弱了。停留了半个月,冰雪飘扬,到了年底了,我不得不苦苦告别吕峄亭。吕峄亭仍把我送到先前迎接的地方,替我备办好筐篓,束好御马的缰绳和引车前行的皮带后,握着我的手问:“什么时候能再跟先生相见?“我不能回答,不是不答,而是不忍回答。唉,我今年七十三了,怎么忍心欺骗你说再来呢?怎么忍心让你伤心说不来呢?但是,凭五十年前的县令身份去故地游玩,这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少啊;作为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在家,还能够想及五十年前的老县令,这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啊。分离后聚合,聚合后分离,分离可以再聚合,但是年纪大了不可能再年轻。在此一别后,我不可能学到修养最高的人可以忘记喜怒哀乐之情,所以摹画了两幅画,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自己保存,留传给子孙看,让他们知道当官的可以重新到(当初为官之地),那些官员可以考虑,迎接旧官如同迎接新官,那些当地人可以考虑。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我提笔记下这些,可以用来劝勉世人,就又不仅仅是感情真挚的朋友聚会和分离的感慨了。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材料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装束。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大A言B欺C人D者E使F其G人H资I禀G虽K甚L超M迈N侪O辈P之Q中R有S弗T疾U恶V之W者X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B.薄,意为“迫近”“靠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字意思相同。C.“诸生殆不至于此”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文中泛指边远地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两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不立志的危害。B.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谦逊谦让。C.王阳明认为,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即便曾有过,只要能改之,则不害为贤为君子。人懂得基本的道德准则并以之律己,是乃大善。D.材料二中王阳明认为龙场有着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大贤者,为其能改也。(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4.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答案】10.ENR11.B12.C13.(1)说到过失,从大贤人开始就不能避免,但是不妨碍他最终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够改正啊。(2)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小时候)就遭遇不幸之事。出生才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去(去世了)。14.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使”,假使,表假设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应断开,即在E处断开。“侪辈之中”单独作后面句子的状语,在其前后断开,即在N处R处断开。所以在ENR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含义不同。“笃”,忠实专一/病重,沉重。句意: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B.文中“亦有薄于孝友之道”的“薄”,意为“轻视”,“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意为“迫近”“靠近”。含义不同,说法错误。句意: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C.正确。含义相同。“殆”都表揣测,可译为恐怕、大概。句意: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吧!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人懂得基本的道德准则并以之律己,是乃大善”错,原文只说“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并未涉及“大善”的问题,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过”,过失;“害”,妨碍;“卒”,最终;“为”,因为。(2)“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夙”,早年;“见背”,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可知,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可知,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由“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可知,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参考译文:材料一: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智能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确实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没有却装作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说到过失,从大贤人开始就不能避免,但是不妨碍他最终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够改正啊。所以做人没有过失不重要,可是能够改过最重要。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于廉耻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吧?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或者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勤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可以成为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错,那么我也绝望了。材料二: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还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样了,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重庆市渝东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乃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著书《西铭》。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学者至今尊其书。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弟戩。(节选自《宋史·张载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B.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C.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D.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二甲三甲,赐进士及第。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D.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载抱负远大,少年时喜欢谈论军事,以致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曾以书信拜谒范仲淹并得到范仲淹的告诫。B.张载治理有方,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时,治理政事着重敦厚根本,在县衙向老人们敬酒,使人们知道侍奉年长的道义。C.张载学问深厚,即使因病隐居时,也从未停止过志向道义的思考;认为秦、汉以来学者的一大弊端是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D.张载清贫守道,隐居时穿自己的衣服吃蔬食;死后没有钱财办理丧事,由他的门生合起来买棺材办理后事,翰林学士许将请求追加赠赐优恤。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2)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14.张载担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时,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A12.D13.(1)(张载)第二天告诉别人说:“近来(等到)见到二程,(觉得他们)对《易经》的理解深刻透彻,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
(2)每月初一,准备好酒菜,召集乡里年纪大的老人会聚在县衙署。14.①治理政务上把敦促百姓务本、引导民俗向善放在首位;
②使百姓都懂得敬养老人、尊奉长辈的道理;
③教给百姓训导告诫子弟的方法。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时)神宗正在推行改革,盼望得到睿智的才士来谋划诸事,于是召见了张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治理政事如果不效法三代(夏、商、周)的话,终究是苟且之道。”“百度”,百次,作“思”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不法三代”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不效法三代,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一甲二甲三甲,赐进士及第”错误,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能力。D.“隐居时穿自己的衣服吃蔬食”错误,“敝衣蔬食”意思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粗劣的饭菜,应是“穿破旧的衣服”。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语”,告诉;“比”,近来;“弗及”,比不上;“师”,意动用法,拜……为师。(2)“月吉”,农历每月初一;“具”,准备、备办;“乡人高年”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乡高年人”;“会县庭”为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会(于)县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可概括为:治理政务上把敦促百姓务本、引导民俗向善放在首位。由原文“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可概括为:使百姓都懂得敬养老人、尊奉长辈的道理。由原文“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可概括为:教给百姓训导告诫子弟的方法。参考译文:张载,字子厚,长安。少年时代喜好谈论军事,以至于想纠集人去夺取洮西的地盘。二十一岁那年,他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于是就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作为乐事,为什么要谈论军事呢?”于是鼓励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以为不满足,又访求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就返归而研求《六经》。他曾经在京城坐在虎皮上讲解《易》,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颐、程颢二兄弟来了,与他谈论《易》,第二天张载告诉众人说:“近来(或译为“等到”)见到二程,看他们都深刻明晓《易》中道义,我比不上,你们可以去拜他为老师。”于是撤座罢讲。他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领之后,精神焕发,充满自信,说道:“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为何还要向别处寻求呢?”从此他全部抛弃异端的学说,十分纯粹。张载考中进士后,作了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务把敦促百姓务本、引导民俗向善放在首位,每月初一,准备好酒菜,召集乡里年纪大的老人会聚在县衙署,亲自劝酒招待。使百姓都懂得敬养老人、尊奉长辈的道理,并以此(借此)询问百姓疾苦,以及教给他们训导告诫子弟的方法。熙宁初年,御史中丞吕公著进言张载具备古人之学,(这时)神宗正在推行改革,盼望得到睿智的才士来谋划诸事,于是召见了张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治理政事如果不效法三代(夏、商、周)的话,终究是苟且之道。”神宗很高兴,让他作崇文院校书。有一天他见到了王安石,王安石用新政来问他,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以善道报答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则应该有不接受听从命令的人了。”回到朝廷,张载随即称病隐居于南山之下,整天在房中正襟危坐,左右都是书籍,附身阅读,仰面而思,有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候半夜坐起来,点上蜡烛书写。他的志向道义、精于思考,一刻也未曾停止一刻也未曾忘记。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粗劣的饭菜,和诸位弟子一起讲学论道,常常告诉他们遵循礼以养成道德、改变气质的道理,告诉他们学习一定要达到圣人的标准才可以停止。认为只知道人而不知道天,只求做贤人而不求做圣人,这是秦、汉以来学者的一大弊病。所以他的学问是尊崇礼教,以德为贵,乐天安命,以《易》经为学的宗旨,以《中庸》为本体,以《孔子》《孟子》为效法的对象,黜除怪诞妖妄,辨清鬼神妖怪。他的家里婚、丧、葬、祭之礼,大概都用先王的本意,而附之以现在的礼节。吕大防推荐他说:“张载自始至终,善于发现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政治是稍可复行古制。应当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以备咨询探访。”于是皇帝下诏张载授知太常礼院。他跟有关官员论礼意见不合,于是又因病而归,半路上病情加重,沐浴更衣而卧,第二天早晨去世。家贫无法入殓,他的弟子共同买好棺材将他送回家乡,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进言说他不在乎(不热衷)追求仕途,请求给与封赠和抚恤。皇帝下诏赐予馆职和一半的丧葬费。张载学习古道并且身体力行,是关中士人的宗师,写了《西铭》。程颢曾经说:“《西铭》发前人所未发,与孟子的性善论养气说有同等功绩,从孟子后没见过它。”嘉定十三年,赐谥号为明公。淳祐元年封为郿伯,在孔子庙接受配祭(配享)。他的弟弟叫张戬。重庆市万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日:“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后拜沧州刺史,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颁告天下。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在职数年,上表日:“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愧惧兼深,常愿收拙避贤,稍免官谤。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且筋力精神,转就衰迈。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问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划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B.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C.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D.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古代“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故豪族又称“豪右”。B.祠太山,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向天地之神致谢,同时也是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C.下车,代指官吏就职。因为古代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故后来用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所。D.犬马,臣子对君王的自喻,表示忠诚、甘愿服役奔走。犬马之年,对尊上称自己年龄已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狐熙洁身自好,博学多能。他对朋友的选择极为严格,凡结交的均为当时名士;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而且通晓音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强振加速度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间苯二酚项目合作计划书
- 出国夫妻公正协议书范本
- 2025年自动驱鸟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出版销售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盒合作协议书
- 幕墙安装分包协议书范本
- 团购酒店住宿协议书范本
- 寺庙退还捐助协议书范本
- 外卖送餐协议书范本大全
- 帕金森护理常规知识
- 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学堂在线 心理学与生活 章节测试答案
- 有机产品标准培训课件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年湖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新22J01 工程做法图集
- YS/T 351-2015钛铁矿精矿
- GEA离心机说明书
- 溶剂油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校园突发事件及危机应对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