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⑴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③,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相顾无相识,o(王绩《野望》)

⑤,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6),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

⑦,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⑧_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⑵将王维的《使至塞上》补写完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9分)

有怎样的信念就有怎样的人生。聪明的人用清新、淡雅的目光看待人生。

那是对生命至高的尊重与①(敬慕崇敬)。走出心灵的低谷,远离尘俗的

②(喧嚣喧腾),人的一生一隅总有芳香吐露,奇花zh&n()放。

感悟,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热爱、一种理解、一种发现。热爱人生就

必须学会感悟。用淡然的心寻mi()人生的真谛,点点滴滴,让单纯的心在

默然中得到净化。

开始了就不要停止。背起人生的行nAng()与时光一道远行,无论未来如

何,记住对自己说:“O"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zhan()放寻mɪ()行nang()

(2)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②o

(3)根据你的理解,在文章的末尾补上自己想说的话。(2分)

(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题。(4分)

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

射出o全书充满了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4.综合性学习。(12分)

学校正在开展“手机悄然影响生活”的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

相关任务。

(1)【活动一漫画手机】学校组织了一次漫画比赛,要求用漫画的形式表现手机

对生活的影响。上面的漫画是一幅获奖作品。请用简明的语言说出漫画反映

的社会现象。(4分)

(2)【活动二他山之石】活动中,大家就校园手机管理问题搜集了大量资料,认

为以下两所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请你分别指出其值得借鉴之处。(每处不超

过12个字)(4分)

①北京某高校在教室门口放收纳袋,要求学生把手机放进收纳袋之后,

再到座位上学习。此举已取得一定成效,校园里出现了“不做‘低头族',

专心把书读”的新气象。

②浙江某学院开设了“云班课”,在全校范围内覆盖免费WiFi,鼓励学

生用手机签到、听课、答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率大为

提高。

(3)【活动三愈辩愈明】学校组织了一次“中学生有没有必要带手机进校园”的

辩论赛,正方认为“有必要”,反方认为“没必要”。请你选择立场并简述理由。

(不少于两点)(4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2分)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辅黄图•桥》

有这样的记载:潮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来,

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

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里”,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

为曲名,比如“乙”。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

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西”,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人衣,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

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

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

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

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

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还是一种

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

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

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

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

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

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

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

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

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5.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3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

6.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6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8.本文是从“折柳送别”的、原因和等方面来介

绍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O(3分)

9.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6分)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

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

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

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分)

老枣树

何晓东

①老枣树,老家门前的一棵很老很老的树。

②我的老家是个小村子,位置偏僻,少有人来。近年来,村里的人们纷纷往

外走,处处是倾颓的残垣,破旧的房屋,长满荒草的院落,似乎在静静地诉说那

些喧嚣的过往。这棵老枣树就在我家老屋的门前,佝偻着腰,近乎匍匐地伏在地

面上。每逢秋天,树上就缀满了玲珑般的小枣,然而今年的春天它却没能再次苏

醒过来。也许它“累”了,该永久地歇息了。

③老枣树是爷爷奶奶一起栽种的。他们栽种这棵树是希望早生贵子,延续香

火。在那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奶奶共生育了十个孩子,然而在无休

止的颠沛流离、疾病、饥荒中,有八个先后离世了,只剩下排在最后的父亲和姑

姑。一次次的丧子之痛无情地鞭笞在她的心上。面对孩子的天亡,她很无助,只

能寄望于下一个孩子能平安地活着。正因如此,爷爷奶奶对孩子们无比爱护,他

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孙满堂。然而他们还是在我四岁时先后离开了人世,没等到

他们希粪的春天,而老枣树却依然年年开花、结果。

④春天来了,老枣树依旧枝繁叶茂。当全村的人们都寄望于土里刨食时,父

亲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带着村里人异样的眼光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活。父亲是个很

精明的人,他办了个建筑材料厂,他用农民最淳朴的情感盖起了很气派的小楼,

却独独没有占用门口那片空地。父亲不愿砍掉那棵老枣树。每次从外地忙完回家,

父亲都会拿着马扎在老枣树旁坐坐,一坐就是很长时间,态度很虔诚,很严肃。

他说那是爷爷奶奶经常待的地方,看着老枣树就会想起爷爷奶奶对幸福的渴望,

对子孙满堂的企盼。父亲总给我们买枣吃,却从不让我们到老枣树上摘。所以每

逢秋天,当树上缀满玲珑般的小枣时,我们兄弟几个也只能看着眼馋,然而小孩

子总是好奇的,我还是趁着父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她爬上树,摘了一粒枣吃,

枣很甜、很甜。

⑤甜美的童年总是过得很快,日子就在指缝间悄悄滑过。转眼间,我家已经

离开村子好多年了。父亲老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也很少有机会回老家。我

每次回老家,父亲总叮嘱我看看老枣树。老枣树周围的空地上已长满了不知名的

野草,开着绚丽的花,似乎在竭力吸引人们的注意。不远处,几株杨树已合抱粗

了,树干挺拔笔直,叶子也非常茂盛,在叶子的缝隙之间,阳光幽幽地映照在地

上,留下一片片斑驳的碎片。而独有老枣树静静地躺着,一半在土里,一半在风

中,不张扬,不宣泄。它弯曲似虬龙的躯干,一直低垂到地上。枝杈四面分开,

像垂暮之年的老者,在默默地看着年华的流逝。岁月的刻刀无情地镂刻着它粗糙

的身体,肆意、疯狂,只有枝头上几片在深秋的季节里已变得发黄的叶子,才证

明了它生命的存在。

⑥老枣树啊,如今我终于读懂了你,也理解了父亲不厌其烦的叮嘱。而当我

抱着虔诚的心情来到你的眼前时,你却静静地“走”了,只留下虬龙般的枝干和

弯曲的臂膀,也许你要告诉我,只有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平静,因为它更干净、

更纯粹,更接近那个叫灵魂的地方。

⑦老枣树还依然黑黑爰酸地站在那里,它的确老了。

10.文章开篇写到“老枣树,老家门前的一棵很老很老的树”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11.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句子。(3分)

一次次的丧子之痛无情地鞭笞在她的心上。

12.第③段中写到“没等到他们希冀的春天”,这里“希冀的春天”指的是什么?

(3分)

13.作者在第⑤段中描写几株杨树,有什么目的?(4分)

14.作者借老枣树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5分)

(≡)(15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答谢中书节()

(2)晓雾将致:()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

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

丽动人的景象。

18.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写作(55分)

19.“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

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人与人的和谐需要

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

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

请以《和谐之美,美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你从“诚信”“友善”“互助”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

充完整;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人名。

参考答案

一、L(I)①学而不思则罔②深林人不知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④长歌怀采薇

⑤莺飞戾天者⑥空谷传响

⑦柴门何萧条⑧晴空一鹤排云上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⑴绽觅囊

(2)①敬慕②喧嚣

(3)示例:未来在我手中,我要让人生更精彩

(4)感悟,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热爱。

3.昆虫社会和人生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4.(1)人们迷恋手机,以至于疏远了彼此。

(2)①养成暂别手机的习惯。②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

(3)示例1:正方。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有了手

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通过手机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手机进校园无可厚非。

示例2:反方。现在大多数同学己经成为“低头族”,缺乏对手机的自控力;

带手机进校园,使得学生上课玩手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成绩下

降。

二、(―)5.D

6.(1)柳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2)柳树是消灾祈福的工具。

7.(1)“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

(2)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可传达“春常在”的祝愿;

(3)柳条插土就活,古人希望友人到新的地方,也能很快生根发芽。

8.来历(来源)文化源头逻辑顺序

9.第④段。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有顽强的再生力这一特

点,很好地解释了第④段的中国古代神话、棺材盖上的装饰以及灵车都与“柳”

密切相关的原因。

(二)10.开篇点题,交代了老枣树的位置以及它的“老”;总领全文,为下文

写老枣树的故事做铺垫。

11.运用比喻,把奶奶承受的一次又一次的丧子之痛比喻成对她的“鞭笞”

之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因为孩子的离世所承受的痛苦。

12.指的是“子孙满堂”“延续香火”。

13.侧面烘托,与老枣树形成对比,突出老枣树的沉默、静默。

14.老枣树生在农村,它虽然寂寞却有着内心真正的安宁、平静。它干净,

纯粹,接近那个叫灵魂的地方,在文中它象征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爱。

(三)15.⑴书信⑵消散(3)指人间

(4)参与,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