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糖类和核酸高二化学讲义(2019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11讲糖类和核酸高二化学讲义(2019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11讲糖类和核酸高二化学讲义(2019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11讲糖类和核酸高二化学讲义(2019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11讲糖类和核酸高二化学讲义(2019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糖类和核酸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熟知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学会葡萄糖的检验方法。2.知道常见的双糖(麦芽糖、蔗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淀粉的检验方法。1.了解糖的分类,能够列举出常见的单糖、双糖和多糖;了解糖类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了解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具有还原性,双糖、多糖能水解成单糖,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3.结合糖类物质之间的转化,说明糖类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知识精讲知识精讲知识点01糖类一、糖类概述1.概念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羟基的醛或酮以及水解后可以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有机化合物。其组成大多以通式Cm(H2O)n表示,过去曾称其为碳水化合物。2.糖类的组成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官能团为—OH、—CHO或。3.分类(1)单糖:凡是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等。(2)低聚糖:1mol低聚糖水解后能产生2~10mol单糖。若水解生成2mol单糖,则称为二糖,重要的二糖有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3)多糖:1mol多糖水解后能产生很多摩尔单糖,如淀粉、纤维素等。【即学即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糖类物质的分子通式都可用Cm(H2O)n来表示B.凡能溶于水且具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C.糖类都能发生水解反应D.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们的化合物【答案】D【解析】有些符合通式Cm(H2O)n的物质不属于糖类,如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等,有些不符合通式Cm(H2O)n的物质却属于糖类,如脱氧核糖C5H10O4;糖类不一定都具有甜味,有甜味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糖类,如淀粉属于糖类但无甜味,糖精有甜味但不属于糖类;多糖能最终水解生成多分子的单糖,而单糖却是不能水解的糖类;糖类从结构上看,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们的化合物。故选D。知识点02葡萄糖与果糖1.实验探究葡萄糖分子组成和结构,试将下列各步实验操作得出的结论填在横线上:(1)取1.80g葡萄糖完全燃烧后,只得到2.64gCO2和1.08gH2O,其结论是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且最简式为CH2O。(2)用质谱法测定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计算得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3)在一定条件下1.80g葡萄糖与足量乙酸反应,生成酯的质量为3.90g,由此可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5个羟基。(4)葡萄糖与氢气加成,生成直链化合物己六醇,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5)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是CH2OH(CHOH)4CHO。2.根据下列要求完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1)在一支洁净试管中配制2mL银氨溶液,加入1mL10%葡萄糖溶液,振荡并在水浴中加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试管内壁有银镜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2OH(CHOH)4CHO+2Ag(NH3)2OHeq\o(→,\s\up7(△))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2)在试管中配制Cu(OH)2悬浊液,再加入2mL10%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红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2OH(CHOH)4CHO+2Cu(OH)2+NaOHeq\o(→,\s\up7(△))CH2OH(CHOH)4COONa+Cu2O↓+3H2O。3.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为人体活动提供能量。写出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的化学方程式:C6H12O6(s)+6O2(g)→6CO2(g)+6H2O(l)。4.果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结构简式是,含有的官能团是—OH、,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纯净的果糖为无色晶体,不易结晶,通常为黏稠性液体,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官能团—eq\b\lc\|\rc\(\a\vs4\al\co1(—醛基—\b\lc\|\rc\(\a\vs4\al\co1(→还原性: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银镜反应,→不饱和性:与H2发生加成反应)),—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即学即练2】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能加氢生成六元醇 B.能发生银镜反应C.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D.能被氧化为CO2和H2O【答案】C【解析】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其分子中含有五个醇羟基和一个醛基。含有醛基,可与氢气加成得到六元醇,与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银镜;含有醇羟基,可与羧酸反应生成酯;葡萄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可燃烧生成CO2和H2O(在人体中被氧化为CO2和H2O)。知识点03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还原性实验1.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还原性实验探究(1)在盛有新制Cu(OH)2悬浊液的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中加入蔗糖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麦芽糖溶液,分别加热。实验中的现象是加蔗糖溶液的试管无明显现象,加入麦芽糖的试管有红色沉淀生成。(2)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蔗糖分子中无醛基;麦芽糖分子中有醛基,具有还原性。2.蔗糖水解及其产物性质实验探究(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0%蔗糖溶液5mL,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然后用NaOH溶液中和至呈弱碱性;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红色沉淀生成,实验结论是蔗糖水解产物中有还原性糖。(2)蔗糖和麦芽糖都可以水解,写出其水解方程式:C12H22O11(蔗糖)+H2Oeq\o(→,\s\up7(稀H2SO4))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C12H22O11(麦芽糖)+H2Oeq\o(→,\s\up7(酸或酶))2C6H12O6(葡萄糖)。3.淀粉和纤维素属于多糖,分子式均为(C6H10O5)n,每个葡萄糖单元仍有三个羟基,其分子式也可写成[C6H7O2(OH)3]n,由于n值不同,它们不是同分异构体,它们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4.淀粉是无嗅、无味的粉末状物质,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淀粉颗粒会膨胀破裂(或形成胶状淀粉糊)。(1)淀粉遇碘(I2)显蓝色。(2)淀粉在酸或酶作用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淀粉)+nH2Oeq\o(→,\s\up7(酸或酶))nC6H12O6(葡萄糖);葡萄糖酿酒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eq\o(→,\s\up7(酒化酶))2C2H5OH+2CO2↑。5.纤维素是白色、无嗅、无味的具有纤维状结构的物质。一般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1)纤维素与淀粉一样,没有还原性,但在强酸中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2)纤维素含有羟基,可以与硝酸、醋酸等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重要的化工原料硝酸纤维素和醋酸纤维素。【归纳总结】1.蔗糖与麦芽糖的比较蔗糖麦芽糖分子式C12H22O11C12H22O11分子结构分子中无醛基分子中有醛基互为同分异构体,都是二糖化学性质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水解生成葡萄糖非还原性糖,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不反应还原性糖,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鉴别方法向其溶液中分别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麦芽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蔗糖(也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2.淀粉水解的检验用银氨溶液和碘水来检验淀粉在水溶液中是否发生了水解及水解是否已进行完全,实验步骤如下:(1)实验现象及结论序号现象A现象B结论1未出现银镜溶液变蓝色淀粉尚未水解2出现银镜溶液变蓝色淀粉部分水解3出现银镜溶液不变蓝色淀粉完全水解(2)注意的问题①淀粉的检验,必须直接取水解液加入碘水,不能取中和液,因为I2能与NaOH溶液反应。②因为反应是用稀H2SO4作催化剂,而与银氨溶液反应的溶液必须呈碱性,所以应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催化剂稀硫酸。③也可用新制Cu(OH)2悬浊液来检验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即学即练3】某学生设计了四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方案甲:淀粉液eq\o(→,\s\up7(稀硫酸),\s\do5(加热))水解液eq\o(→,\s\up7(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液eq\o(→,\s\up7(碘水))溶液变蓝。结论:淀粉尚未水解。方案乙:淀粉液eq\o(→,\s\up7(稀硫酸),\s\do5(加热))水解液eq\o(→,\s\up7(银氨溶液),\s\do5(水浴加热))无银镜现象。结论:淀粉尚未水解。方案丙:淀粉液eq\o(→,\s\up7(稀硫酸),\s\do5(加热))水解液eq\o(→,\s\up7(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液eq\o(→,\s\up7(银氨溶液),\s\do5(水浴加热))有银镜现象。结论:淀粉已经水解。方案丁:淀粉液eq\o(→,\s\up7(稀硫酸),\s\do5(加热))结论:淀粉部分水解。根据上述操作现象,回答设计、结论是否正确。然后简要说明理由。(1)甲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丁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设计和结论都不正确。设计不正确是因加入NaOH溶液呈碱性后,加入I2,I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没有I2存在,不能证明淀粉是否存在;结论不正确是因为若淀粉部分水解,溶液中也会有淀粉存在(2)设计和结论都不正确。因为在酸性条件下,加入的银氨溶液被破坏,不能与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按方案乙的设计,无银镜现象,淀粉可能是完全水解,也可能是部分水解或尚未水解(3)设计和结论都正确。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有银镜现象,说明淀粉已水解生成了葡萄糖(4)设计和结论都正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溶液变蓝又有银镜现象,说明既有淀粉又有葡萄糖,淀粉部分水解【解析】在具体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检验葡萄糖存在时,加银氨溶液之前,要加碱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否则银氨络离子要被破坏;二是检验淀粉存在时,不能是碱性溶液,因为碘能与NaOH反应,因此水解液可以直接加碘水检验,不必先中和。若淀粉水解完全时,则在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不会出现蓝色;若淀粉尚未水解时,则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溶液不会出现银镜反应;若淀粉部分水解,则既要用碘水检验淀粉的存在,又要用银氨溶液检验葡萄糖的存在。【总结提升】(1)由于糖类水解常用无机酸(一般是稀硫酸)作催化剂,检验水解产物之前,必须先加碱中和酸,以免硫酸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导致实验失败。(2)用I2检验淀粉时,应直接取水解后的混合液加碘水。若取中和液加碘水,因I2与NaOH溶液反应影响淀粉的检验。【糖类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知识点04五碳醛糖与核酸1.五碳醛糖种类核糖脱氧核糖分子式C5H10O5C5H10O42.核苷酸分类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环式核糖、碱基、磷酸基团脱氧核糖、碱基、磷酸基团结构有一个五碳醛糖分子、一个磷酸分子、一个碱基分子脱水连接/碱基构成腺嘌呤(A)、鸟嘌呤(G)、尿嘧啶(U)、胞嘧啶(C)/3.生命之源——核酸分类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多个核糖核苷酸分子间脱水形成磷脂键后聚合而成的核糖核苷酸链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间脱水形成磷脂键后聚合而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区别五碳醛糖是核糖五碳醛糖是脱氧核糖联系参与构成DNA的碱基除将U替换成T之外,其余碱基与RNA相同结构/螺旋状双链结构性质生物学特性【即学即练4】如图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较组成DNA与RNA的④,只有②存在不同B.若③是T,则④叫胸腺嘧啶脱氧核酸C.若③是尿嘧啶,则②是脱氧核糖D.若②是脱氧核糖,则④构成的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答案】D【解析】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在②五碳糖和③含氮碱基方面,A错误;若③是T,则④是DNA的组成单位,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若③是尿嘧啶,则②是核糖,C错误;若②是脱氧核糖,则④是DNA的组成单位,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D正确。考法01糖类性质的比较【典例1】(2023·铁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二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B.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C.蔗糖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完全相同D.麦芽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答案】C【解析】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A项正确;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B项正确;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只生成葡萄糖,C项错误;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D项正确。【知识拓展】1.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果糖分子式C6H12O6(同分异构体)结构特点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存在自然界分布最广,葡萄及甜味水果中水果、蜂蜜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不易结晶,常为黏稠状液体、纯净的为无色晶体,溶于水化学性质羟基性质:酯化反应醛基性质:还原性[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银镜反应、与溴水反应]、氧化性生物作用:氧化反应可发生银镜反应及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不与溴水反应用途制药、制糖果、制镜食物制法淀粉水解2.蔗糖和麦芽糖类别蔗糖麦芽糖相似点①组成相同,化学式均为C12H22O11,互为同分异构体②都属于双糖,每摩尔双糖水解后生成两摩尔单糖③水解产物都能发生银镜反应,都能还原新制的Cu(OH)2④都具有甜味(蔗糖更甜)不同点官能团不含醛基(非还原性糖)含有醛基(还原性糖)化学性质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也不能还原新制的Cu(OH)2能发生银镜反应,能还原新制的Cu(OH)2水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各半葡萄糖来源以甘蔗和甜菜含量最多淀粉在酶作用下的水解产物用途甜味食物、制红糖、白糖等甜味食物、制饴糖3.淀粉和纤维素的比较名称淀粉纤维素存在存在于植物种子、块根、谷类等中存在于棉花、木材等中通式(C6H10O5)n(C6H10O5)n结构特点由几百个到几千个单糖单元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比淀粉更多的单糖单元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相互关系两者不是同分异构体,不是同系物,均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物理性质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一部分可溶于热水,无甜味白色、无味的物质,不溶于水,无甜味化学性质加碘水与碘作用呈现蓝色与碘不反应、不变蓝,可用于鉴别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在无机酸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在无机酸催化作用下水解,最后生成葡萄糖,比淀粉水解困难酯化能发生酯化反应能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等用途作工业原料,制取葡萄糖、酒精、变性淀粉等可用于纺织工业、造纸工业,制硝酸纤维、醋酸纤维和黏胶纤维等【易错提醒】糖类判断的误区(1)大多数糖类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O)m表示,其中m和n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式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度,少数糖类不符合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2O5);少数符合糖类通式的物质不是糖类,如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通式只表明糖类的元素组成,并不反映糖类的结构。糖类分子中并不存在水分子。(2)判断某物质是否属于糖类,要根据其结构特点,只有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物质才属于糖类。(3)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不是因为它们分子中碳原子数最少,而是因为不能水解。葡萄糖和果糖是六碳糖,而核糖、脱氧核糖均为五碳糖,分子中碳原子数比葡萄糖和果糖少一个;碳原子数最少的糖为三碳糖,即丙糖。考法02糖类性质的比较【典例2】(2020·文昌高二检测)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A.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B.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几滴稀NaOH溶液后,加入葡萄糖溶液,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析出C.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唾液(含淀粉酶),水浴加热(36℃左右),冷却后加入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D.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微热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淀粉没有水解【思维建模】解答淀粉水解的问题思维流程如下:【答案】C【解析】银镜反应须在碱性环境下进行,应该先加碱中和稀硫酸,再做银镜实验;葡萄糖能与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B项NaOH用量太少;C项可成功;D项在加新制Cu(OH)2悬浊液之前应先加NaOH溶液,中和催化剂稀硫酸。【知识拓展】1.糖类还原性的检验糖类还原性是指糖类中的醛基被氧化的性质。某些糖类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若糖类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不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则该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性糖,如蔗糖。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1)水解条件①蔗糖:稀硫酸(1∶5)作催化剂,水浴加热。②纤维素:90%的浓硫酸作催化剂,小火微热。③淀粉:稀酸或酶催化,水浴加热。(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欲检验糖类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必须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其中的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进行检验。【规律总结】三个重要实验的条件(1)银镜反应:①水浴加热;②碱性(因为酸会破坏银氨溶液)。(2)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①加热煮沸;②碱性[因为酸与Cu(OH)2反应]。(3)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时,要在水解液中加入碘水,不能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碘水。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2024上·江苏盐城·高二江苏省射阳中学校考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葡萄糖、蔗糖、纤维素都是糖类物质,都可发生水解反应B.天然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含量高,常温下呈液态,是混合物C.氨基酸、二肽、蛋白质均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D.淀粉水解液加足量碱后,再加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答案】A【解析】A.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A错误;B.天然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含量高,常温下呈液态,是混合物,B正确;C.氨基酸、二肽、蛋白质均既含有氨基、又含有羧基,均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C正确;D.淀粉水解液中含有葡萄糖,在加热情况下,葡萄糖能和新制氢氧化铜浊液产生砖红色沉淀,故淀粉水解液加足量碱后,再加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D正确;故选A。2.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体内具有有遗传功能的大分子化合物 B.核酸包括DNA和RNAC.由含氮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D.核酸为生命之源【答案】C【解析】核酸包括DNA和RNA,DNA由含氮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RNA由含氮碱基、核糖和磷酸组成,不能说核酸由含氮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目的A苯和溴水混合后加入铁粉制溴苯B乙醇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混合验证乙醇具有还原性C蔗糖溶液加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加新制备的Cu(OH)2,加热证明蔗糖水解后产生葡萄糖D向纯碱中滴加醋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浓溶液证明酸性:醋酸>碳酸>苯酚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苯与溴水不反应,应选液溴、苯发生取代反应制备溴苯,故A错误;B.乙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该实验说明乙醇具有还原性,故B正确;C.做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时需要碱性条件,所以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之前要加NaOH中和未反应的稀硫酸,故C错误;D.醋酸易挥发,能与苯酚钠反应,应先用饱和碳酸氢钠除去,所以不能实现实验目的,故D错误。答案选B。4.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A.脱氧核糖和核糖属于核酸 B.麦芽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可出现砖红色沉淀C.纤维素是稻米的主要成分 D.蔗糖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脱氧核糖和核糖属于糖类,是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可出现砖红色沉淀Cu2O,B正确;稻米的主要成分为淀粉,C错误;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只生成葡萄糖,D项错误。5.(2024上·上海·高二上海市向明中学校考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来源B.葡萄糖可用于医疗输液C.碱基与戊糖缩合形成核苷,核苷与磷酸缩合形成核苷酸D.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水解,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然后加热,一定有银镜生成【答案】D【解析】A.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来源,A正确;B.葡萄糖可用于医疗输液,B正确;C.碱基与戊糖缩合形成核苷,核苷与磷酸缩合形成核苷酸,C正确;D.银镜反应需要水解后的溶液调至碱性才可以成功,D错误;故选D。6.(2022上·云南昆明·高二统考期中)下列关于物质因果关系的叙述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选项现象解释A向淀粉水解液中先加NaOH溶液后,再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出现银镜淀粉已完全水解B向久置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入足量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久置的溶液已部分被氧化C乙醛、乙酸和葡萄糖都能与新制的反应它们都发生了氧化反应D洁净铂丝蘸取无色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无色盐溶液一定含钠盐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淀粉水解后,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可知淀粉发生水解,不能证明是否完全水解,A错误;B.硝酸可氧化亚硫酸钠,则不能证明久置的溶液已部分被氧化,B错误;C.乙酸与氢氧化铜发生中和反应、葡萄糖都能与新制的反应为氧化反应,C错误;D.钠元素的焰色为黄色,该盐溶液为钠盐溶液,D正确;故选D。7.(2023上·河南·高二漯河高中校联考期中)蔗糖中滴加浓硫酸,会有以下一系列变化:首先蔗糖发黑,之后固体体积膨胀,并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蔗糖发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B.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过程中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C.蔗糖在稀硫酸水浴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只能生成葡萄糖D.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答案】C【解析】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有机物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按个数比2∶1的比例脱除,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白色固体变黑,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A分析正确;B.浓硫酸脱水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使固体体积膨胀,发生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过程中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B分析正确;C.蔗糖在稀硫酸作催化剂、水浴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C分析不正确;D.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中含有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D分析正确;故选C。8.(2023上·云南曲靖·高二宣威市第六中学校考)葡萄糖酸锌是一种重要的补锌剂,工业上以葡萄糖、氧化锌、氧气为原料来制备葡萄糖酸锌,其反应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尿病患者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溶液检验其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B.葡萄糖酸能通过分子内反应生成含有六元环状结构的产物,其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C.每生成1mol葡萄糖酸锌,理论上转移了4NA个电子D.葡萄糖中存在4个手性碳原子【答案】B【解析】A.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的醛基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共热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溶液检验其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A正确;B.葡萄糖酸分子中含有的羟基和羧基发生分子内酯化反应,生成含有六元环状结构的产物,其反应类型为酯化(取代)反应,B错误;C.由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可知,每生成1mol葡萄糖酸锌,需要消耗1mol氧气和2mol葡萄糖,则理论上转移电子的数目为1mol×4×NAmol1=4NA,C正确;D.由结构简式可知,葡萄糖中存在4个如下图*所示的连有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的手性碳原子:,D正确;故选B。9.(2023下·河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二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校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 B.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C.油脂的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和丙三醇 D.葡萄糖是多羟基醛,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答案】B【解析】A.糖类化合物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它们的脱水缩合物,所含官能团并不一定相同,A错误;B.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B正确;C.油脂的皂化反应为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丙三醇,C错误;D.葡萄糖是多羟基醛,能发生银镜反应,D错误;答案选B。10.(2023·贵州遵义·高二统考竞赛)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可得出相应正确结论的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B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加入少量新制的悬浊液无砖红色沉淀蔗糖未发生水解C向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黄色变为橙红色增大氢离子浓度,转化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D加热试管中的聚氯乙烯薄膜碎片试管口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氯乙烯加聚是可逆反应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向溴水中加入苯,苯萃取了溴水中的溴,振荡后静置,液体分为两层,下层为水,上层为溴的苯溶液,并非是发生加成反应,A错误;B.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体系呈碱性,若不加氢氧化钠,未反应的稀硫酸会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则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蔗糖没有发生水解,B错误;C.K2CrO4中存在平衡,缓慢滴加硫酸,H+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溶液黄色变成橙红色,C正确;D.聚氯乙烯加强热产生能使湿润蓝色湿润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产生了氯化氢,不能说明氯乙烯加聚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的方向进行的反应,而氯乙烯加聚和聚氯乙烯加强热分解条件不同,D错误;答案选C。题组B能力提升练一、单选题1.可用于检验葡萄糖分子是否存在醛基的是①银氨溶液②酸性KMnO4溶液③FeCl3溶液

④新制Cu(OH)2悬浊液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全部【答案】B【解析】利用醛基的还原性,选用能发生特征反应的试剂。2.(2023下·山东泰安·高二统考期末)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氨和胺类物质可以与甲醛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去除甲醛B.葡萄糖分子中的羟基和醛基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环式结构C.石油裂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D.核酸检测是确认病毒类型的有效手段,核酸是一类含磷的高分子化合物【答案】C【解析】A.氨和胺类物质可以与甲醛发生加成反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缩合产物,从而去除甲醛,故A正确;B.葡萄糖分子中的羟基和醛基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环式结构,故B正确;C.石油裂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石油裂解的主要目的是得到乙烯等化工原料,故C错误;D.核酸检测是通过检测病毒核酸(如病毒的RNA或DNA)来确认病毒类型,核酸是一类含磷的高分子化合物,包括DNA和RNA,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C。3.(2023下·北京海淀·高二北京市十一学校校考期末)我国科研人员首次以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长链脂肪酸,这项突破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技术。合成路线如下:CO葡萄糖、脂肪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程①、②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羟基C.和互为同系物D.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答案】C【解析】A.过程①、②均为电解过程,电解实现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B.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和多个羟基,故B正确;C.中烃基比相同碳原子数的烷基少2个H,可知其烃基不饱和,而乙酸为饱和一元羧酸,两者不是同系物,故C错误;D.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故D正确;故选:C。4.(2023下·广东深圳·高二深圳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广东名酒“玉冰烧”始载于宋代赵珣的《熙宁酒课》,其独特的风味在于从醪液中得到浓度更高的初酒后,浸入猪膘肉“陈肉酝浸”而成。下图为“玉冰烧”的简要酿造流程,其中说法错误的是A.糖化过程中,淀粉是分步水解为单糖的B.酒化过程的反应原理为:C.操作1为过滤D.猪膘肉中溶出的酯类化合物可使酒的香气、口感更丰富【答案】C【解析】A.糖化过程中,淀粉首先水解成二糖,再水解为单糖,故A正确;B.酒化过程中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正确,故B正确;C.操作1是从醪液中得到浓度更高的初酒,从溶液中得到乙醇,应采用蒸馏,故C错误;D.猪膘肉中的油脂类酯溶于乙醇中,可改善酒的香气和口感,故D正确;故选:C。5.(2023下·四川绵阳·高二统考期末)葡萄糖酸钙是一种重要的补钙剂。工业上以葡萄糖、碳酸钙为原料,在溴化钠溶液中采用间接电氧化反应制备葡萄糖酸钙,其阳极区反应过程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葡萄糖在阳极上被间接电氧化,氧化过程的氧化剂是HBrOB.每1mol葡萄糖被间接电氧化,理论上电路中至少转移了2mol电子C.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取代、加成和消去反应D.葡萄糖酸分子中含有4个手性碳原子(所连4个基团均不相同的碳原子)【答案】C【分析】由图可知,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溴,溴与水反应生成氢溴酸和次溴酸,次溴酸与葡萄糖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氢溴酸,溴离子实际上是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的催化剂,反应生成的葡萄糖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葡萄糖酸钙。【解析】A.由分析可知,葡萄糖在阳极上被间接电氧化,氧化过程的氧化剂是次溴酸,故A正确;B.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可得如下转化关系:2e——Br2—HBrO—C6H12O6,则1mol葡萄糖被间接电氧化时,理论上电路中至少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B正确;C.由结构简式可知,葡萄糖酸的官能团为羟基和羧基,则一定条件下,葡萄糖酸不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C错误;D.由结构简式可知,葡萄糖酸分子含有如图*所示的4个连有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的手性碳原子:

,故D正确;故选C。6.(2023下·吉林白山·高二校联考期末)我国科学家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催化剂能实现CO2转化为葡萄糖和脂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2和H2制乙酸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B.葡萄糖分子中含两种官能团:羟基和醛基C.脂肪是高分子化合物D.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答案】B【解析】A.2CO2+4H2CH3COOH+2H2O,反应中有水生成,原子利用率不是100%,故A错误;B.葡萄糖为单糖,含羟基和醛基两种官能团,故B正确;C.脂肪属于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D.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D错误;故选:B。7.(2023下·河南洛阳·高二校联考)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选项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A将CH3CH2CH2Cl与NaOH水溶液共热,冷却后,取少量溶液,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CH3CH2CH2Cl发生了水解B葡萄糖溶液用硝酸酸化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未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葡萄糖分子中不含有醛基C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D往CH2=CHCHO溶液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含有碳碳双键的有机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NaOH溶液会与AgNO₃溶液反应产生沉淀,不能确定CH₃CH₂CH₂Cl是否发生水解,故A错误;B.稀硝酸会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干扰实验,不能确定葡萄糖分子中是否含有醛基,故B错误;C.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两者反应生成的苯酚微溶于水使溶液变浑浊,原理是较强酸制备较弱酸,能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故C正确;D.醛基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D错误;故选C。8.(2023下·上海杨浦·高二复旦附中校考期末)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紊乱而导致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葡萄糖糖属于碳水化合物,可表示为,每个葡萄糖分子中含6个分子B.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来检测病人尿液中的葡萄糖C.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系物D.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答案】BD【解析】A.葡萄糖属于碳水化合物,分子式可表示为C6(H2O)6,但葡萄糖分子中没有水分子,A错误;B.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u2O,糖尿病人尿糖较高,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来检测病人尿液中的葡萄糖,B正确;C.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为,互为同分异构体,C错误;D.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D正确;故选BD。二、解答题9.(2023下·湖北武汉·高二校联考期末)葡萄糖酸钙是一种可促进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葡萄糖酸钙可通过以下实验流程制得:已知:a.反应原理:;b.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见下表物质名称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溴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可溶极易溶在乙醇中的溶解性微溶微溶可溶c.相关物质酸性:氢溴酸>葡萄糖酸>碳酸d.相关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葡萄糖180,葡萄糖酸钙430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Ⅰ中溴水氧化葡萄糖时,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你认为缺少的仪器是,盛放溶液的烧杯中主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检验葡萄糖是否完全被氧化,需要用的试剂有。(3)步骤Ⅱ中加入过量,除了能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还有的作用是。(4)步骤Ⅲ的过滤过程需要趁热进行的原因是。(5)步骤Ⅳ加入乙醇的作用是。(6)步骤Ⅴ中,下列洗涤剂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A.冷水 B.热水 C.乙醇—水混合溶液 D.乙醇(7)该实验中葡萄糖酸钙的产率为(保留3位有效数字)。【答案】(1)温度计H++OH=H2O(2)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3)除去反应体系中残余的HBr(4)防止葡萄糖酸钙由于温度降低导致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使产率降低(5)降低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6)C(7)76.3%【分析】葡萄糖溶液滴入3%溴水,55℃水浴加热,加入过量碳酸钙,70℃水浴加热,趁热过滤后加入乙醇得到悬浊液,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葡萄糖酸钙固体;【解析】(1)第①步中溴水氧化葡萄糖时,该温度小于100℃,应该用水浴加热,且温度计测量水浴温度;盛放NaOH溶液的烧杯中主要示吸收HBr,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OH=H2O,故答案为:温度计;H++OH=H2O;(2)若葡萄糖完全被氧化则溶液中不含有葡萄糖,不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产生砖红色沉淀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检验葡萄糖是否完全被氧化,需要用的试剂有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3)葡萄糖氧化过程中生成了HBr,能与CaCO3反应生成CaBr2、CO2,加入过量CaCO3,除了能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还有的作用是除去HBr,故答案为:除去反应体系中残余的HBr;(4)抽滤过程需要趁热进行的原因是葡萄糖酸钙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故答案为:防止葡萄糖酸钙由于温度降低导致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使产率降低;(5)步骤Ⅳ加入乙醇的作用是降低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6)步骤V洗涤操作洗涤剂选用乙醇水混合溶液,理由是利用水可以将无机杂质溶解除掉,同时利用葡萄糖酸钙在乙醇中的微溶,减少葡萄糖酸钙的损失,故答案为:C;(7)9.0gC6H12O6的物质的量n(C6H12O6)==0.05mol,根据C原子守恒有n[Ca(C6H11O7)2]=n(C6H12O6)=0.025mol,Ca(C6H11O7)2的理论产量m[Ca(C6H11O7)2]=0.025mol×430g/mol=10.75g,葡萄糖酸钙的产率=×100%≈76.3%,故答案为:76.3%。10.(2023下·北京朝阳·高二统考期末)实验小组同学探究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的适宜条件。资料:ⅰ.葡萄糖在碱的作用下,可以生成黄色物质;随着温度升高,可聚合为颜色更深(如棕色)的聚合物。ⅱ.Cu2O、CuO均溶于氨水,生成、;Cu不溶于氨水。(1)探究NaOH溶液的用量对该反应的影响。编号实验Ⅰ实验Ⅱ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加热,无明显现象,静置后未见砖红色沉淀加热、静置后,底部有砖红色沉淀①实验Ⅱ中,葡萄糖转化为。②分析实验Ⅱ能生成砖红色沉淀但实验Ⅰ不能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原因:a.电极反应式:ⅰ.还原反应:ⅱ.氧化反应:。b.依据电极反应式分析实验Ⅱ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可能原因:随增大,氧化性减弱,但是。(2)探究葡萄糖溶液的用量和水浴温度(加热时间约1min,冷却后过滤)对该反应的影响。编号实验Ⅲ实Ⅳ实验方案温度现象50℃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极浅黄色得到大量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浅橙色70℃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棕黄色得到大量砖红色沉淀并伴有少量黑色沉淀;滤液呈棕色100℃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红棕色得到大量黑色沉淀;滤液呈深棕色①经检验,实验Ⅳ中产生的黑色沉淀中含有Cu。检验方法是:取实验Ⅳ中70℃时产生的沉淀,洗涤,(填操作和现象)。②分析实验Ⅲ未产生黑色Cu的原因,同学提出两种假设:假设a:葡萄糖物质的量少,无法将Cu(Ⅱ)还原为Cu单质。假设b:(补充完整)。经定量分析可知假设a不成立。(3)综合以上实验,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时,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到试管内产生砖红色沉淀,将宜采用的条件填入下表。温度/℃NaOH溶液葡萄糖溶液条件2mL10%NaOH溶液【答案】(1)CH2OH(CHOH)4COONaCH2OH(CHOH)4CHO2e+3OH=CH2OH(CHOH)4COO+2H2O随c(OH)增大,葡萄糖还原性增强(2)加入足量浓氨水,振荡,过滤,在滤渣中加入浓硝酸,产生红棕色气体葡萄糖浓度太小,还原性弱,不能将Cu(Ⅱ)还原为Cu单质(3)50℃5滴10%葡萄糖溶液【分析】通过设计实验,探究NaOH溶液的用量对该反应的影响;探究葡萄糖溶液的用量和水浴温度(加热时间约1min,冷却后过滤)对该反应的影响;综合实验,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时,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到试管内产生砖红色沉淀,对实验进行分析;【解析】(1)①实验Ⅱ中,加热、静置后,底部有砖红色沉淀产生,则葡萄糖被氧化,转化为CH2OH(CHOH)4COONa;②a.ⅰ.还原反应,氢氧化铜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氧化亚铜:;ⅱ.氧化反应,葡萄糖失电子产生葡萄糖酸,电极反应为:CH2OH(CHOH)4CHO2e+3OH=CH2OH(CHOH)4COO+2H2O;b.依据电极反应式分析实验Ⅱ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可能原因:随增大,氧化性减弱,但是随c(OH)增大,葡萄糖还原性增强;(2)①经检验,实验Ⅳ中产生的黑色沉淀中含有Cu。检验方法是:取实验Ⅳ中70℃时产生的沉淀,洗涤,加入足量浓氨水,振荡,过滤,在滤渣中加入浓硝酸,产生红棕色气体;②分析实验Ⅲ未产生黑色Cu的原因,同学提出两种假设:假设a:葡萄糖物质的量少,无法将Cu(Ⅱ)还原为Cu单质;假设b:葡萄糖浓度太小,还原性弱,不能将Cu(Ⅱ)还原为Cu单质;经定量分析可知假设a不成立;(3)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在50℃时,实验Ⅲ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极浅黄色,实验Ⅳ得到大量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浅橙色,所以使葡萄糖的浓度较大,量较少,故答案为50℃;5滴10%葡萄糖溶液。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单选题1.(2023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可用银氨溶液鉴别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②可用碘水检验淀粉水解程度③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均能与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④用大米酿的酒在一定条件下密封保存,时间越长越香醇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①.葡萄糖中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反应,淀粉中不含醛基,不能与银氨溶液、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反应,可用银氨溶液鉴别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①正确;②.碘水和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共同使用才能检验淀粉水解程度,②错误;③.淀粉中不含醛基,不能与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反应,不产生砖红色沉淀,③错误;④.用大米酿的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酸乙酯,时间越长乙酸乙酯越多越香醇,④正确;不正确的是②③;答案选B。2.(2022上·江苏·高二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校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都正确的是实验现象结论A向饱和苯酚水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无白色沉淀生成苯酚和溴水未反应B黑暗条件下,将装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在含水水槽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液面上升能证明甲烷与氯气在暗处能发生取代反应C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向混合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蔗糖未水解D将溴乙烷、乙醇和烧碱的混合物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饱和溴水溴水褪色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加入少量稀溴水,可能生成三溴苯酚溶于苯酚,故观察到无白色沉淀生成,也不能说明苯酚和溴水未反应,A不合题意;B.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需要在光照条件下,故在黑暗条件下,将装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在含水水槽中,观察不到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液面上升,B不合题意;C.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之前必须加入NaOH溶液,否则氢氧化铜和未反应的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而得不到砖红色沉淀,C不合题意;D.溴水褪色,说明生成烯烃,可证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2023上·江苏盐城·高二江苏省射阳中学校考期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选项实验方案探究目的A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先滴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加溶液,未出现淡黄色沉淀溴乙烷未发生水解B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取水解液,加入新制悬浊液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未水解C在3mL5%的溶液滴入3~4滴5%的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0.5mL的乙醛溶液并加热,未产生砖红色沉淀乙醛已经完全变质D向过量的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未生成白色沉淀苯酚已经失效A.A B.B C.C D.D【答案】A【解析】A.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溶液呈碱性,先滴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加溶液,未出现淡黄色沉淀,说明溴乙烷未发生水解,A正确;B.稀硫酸在淀粉水解过程中作催化剂,在硫酸存在条件下加入二者会反应生成硫酸铜,加热后得不到砖红色沉淀,所以应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使得溶液呈碱性后再加,B错误;C.配制新制悬浊液,氢氧化钠溶液应该过量,C错误;D.向过量的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生成的少量2,4,6三溴苯酚会溶于过量的苯酚溶液,观察不到白色沉淀,不能证明苯酚已经失效,D错误;故选A。4.(2023下·重庆·高三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考)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目的A向1mL淀粉溶液中滴入稀硫酸,水浴加热5min后取少量溶液,加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检验淀粉在稀硫酸条件下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B将木炭加入浓硫酸中并加热,并将反应的气体产物依次通过品红溶液和澄清石灰水检验气体产物中含SO2和CO2C向苯酚和苯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浓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D分别向盛有Ba(NO3)2、Na2S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