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演练卷1(辽宁卷)(解析版)_第1页
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演练卷1(辽宁卷)(解析版)_第2页
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演练卷1(辽宁卷)(解析版)_第3页
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演练卷1(辽宁卷)(解析版)_第4页
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演练卷1(辽宁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演练卷01(辽宁卷)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1为某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结构示意图,图2中伞藻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基部。科

学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做嫁接和核移植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B

43

图1图2

A.5也可以存在于大肠杆菌中

B.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的主要通道,具有选择性

C.只有在真核细胞中,使用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图1所示的结构

D.一同学将图2中乙伞藻的细胞核与伞帽去掉,并将甲伞藻的细胞核移入乙中,则长期存活下来的乙伞藻

其外形是B

【答案】C

【分析】据图1分析,1表示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2表示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

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表示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4表示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

质交换和信息交流;5表示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6表示内质网,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与脂质合

成有关。

据图2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在伞藻的嫁接和核移植试验中,将菊

花形的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到伞帽是帽形的去掉伞帽的伞藻中,长出的伞帽是菊花形,由此可以说明细胞核

控制伞帽的形态,即细胞核具有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功能。

【详解】A、5是核糖体,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包括大肠杆菌)中都存在,A正确;

B、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的主要通道,具有选择性,B正确;

C、只有在真核细胞中,使用电镜才能观察到该(图1)表示的结构,C错误;

D、一同学将图2乙伞藻的细胞核与伞部去掉,并将甲伞藻的细胞核移入乙中,由于细胞形态的建成是由细

胞核控制的,所以长期存活下来的乙伞藻(细胞核是甲)其外形是B,与甲的形态相同,D正确。

故选Co

2.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曲线分别表示该酶

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E点和H点对应横坐标分别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

B.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C.若研究过氧化氢酶促进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亦可得到上图对应曲线

D.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应为图中的D、H两点对应条件

【答案】C

【分析】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中曲线AB段,随着反

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

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其催化反应的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最

有可能是酶的数量(或浓度)。

【详解】A、分析曲线乙和丙,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失活,pH值过低酶失活,据此判断:

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内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因此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A正确;

B、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

反应速率将增大,B正确;

C、由于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曲线乙将改变,C错误;

D、酶的保存应该在最适pH、低温下保存,故若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应为图中的D、H两点对应条件,

D正确。故选C。

3.测定的COa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

A.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B.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大于30°C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

C.如果该植物原重Xkg,置于暗处4h后重(X-l)kg,然后光照4h后重(X+2)kg,则总光合速率为Ikg-h-1

D.若将乙装置中NaHCCh溶液换成蒸储水,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虚线表示的是C02的吸收量,即光合作用净合成量,实线表示的是呼吸消耗量。

图乙装置可以用来测定光合速率。

【详解】A、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在25c时,C02吸收量最大,即光合作用净合成量最大,积累的

有机物最多,A错误;

B、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30℃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3.50(净合成量)+3.00(呼吸消耗量)=6.50mg/h,

35℃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3.00(净合成量)+3.50(呼吸消耗量)=6.50mg/h,二者相同,B错误;

C、该植物原重Xkg,置于暗处4h后重(X-l)kg,则呼吸速率为[X-(X-l)]/4=l/4kg«h-l,然后光照4h后

重(X+2)kg,则净光合速率为[(X+2)-(X-l)]/4=3/4kg«h-l,则总光合速率为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1/4

kg«h-1+3/4kg«h-1=1kg«h-1,C正确;

D、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蒸储水,则在黑暗条件下不能测得B曲线,D错误。

故选C。

4.BrdU(5—嗅尿喘咤脱氧核甘)能代替胸腺嘴咤脱氧核甘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若用姬姆萨染料染

色,在染色单体中,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则着色深;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着色浅。将

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取出根尖并用姬姆萨染料染色,用显微镜观察

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的颜色差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深

B.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着色均一样

C.第一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链含有BrdU

D.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或2条链含有BrdU

【答案】B

【详解】A、在第一个分裂周期中,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

都有一条链掺有BrdU,因此均着色深,A正确:

B、在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有有一条链

掺有BrdU(着色深),另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两条链都掺有BrdU(着色浅),因此每条染色体

的染色单体着色情况不同,B错误:

C、在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所含的DNA分子中都有一条链掺有BrdU,

C正确;

D、在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有有一条链

掺有BrdU(着色深),另一条染色单体所含的DNA分子中两条链都掺有BrdU(着色浅)。因此,第二次分

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DNA均有1条或2条链含有BrdU,D正确。故选B。

5.细菌在含-N的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细菌DNA的含氮碱基均含有^N,然后再将其移入含I4N的培养

基中培养,提取亲代及子代的DNA并离心,如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做该实验时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B.子二代DNA应为①,子三代DNA应为③

C.该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

D.若仅考虑子一代到子二代的现象变化,则无法否定全保留复制

【答案】A

【分析】由题意知,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因此亲代DNA

的两条链都是15N,位于试管中的“重带”区应该为⑤,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子一代DNA的两条

链中一条含有15N,另一条含有14N,位于试管中的“中带”区,应为②,同理可得子二代形成的4个DNA

分子,有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4N,2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为15N,位于“轻带”

和“中带”区,应为①;子三代形成的8个DNA,有6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4N,2个DNA分子的一

条链是14N,另一条链为15N,应为③。

【详解】A、DNA半保留复制的探究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15N没有放射性,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子二代DNA中1/2为14N/15N、1/2为14N/14N,离心后的结果如图中①,子三代DNA

中1/4为14N/15N、3/4为14N/14N,离心后的结果如图中③,B正确;

C、通过离心结果可推测形成的子代DNA中一条链为亲代DNA链,一条链为新合成的链,故该实验证明

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C正确;

D、若为全保留复制,亲代DNA为15N/15N,将其移入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则子一代的DNA为1/2

为14N/14N、1/2为15N/15N,离心结果应分布在重带和轻带,子二代的DNA为3/4为14N/14N、1/4为15N/15N,

离心结果应分布在重带和轻带,而实际离心结果是子一代全部分布在中带,子二代分布在中带和轻带,与

亲代DNA分子的离心结果比较可知,该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若仅考虑子一代到子二代的现象变

化,不能判断子代DNA与亲代链的关系,无法否定全保留复制,D正确。故选A。

6.有些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无生育能力,原因是其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

性致病基因a,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女性化患者0正常女性

①女性携带者□正常男性

A.11-1的基因型为XaY

B.II-2与正常男性婚后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为1/4

C.1-1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

D.人群中基因a的频率将会越来越低

【答案】C

【分析】由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可知,[-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1-2的基因型是XAY,

生出的子代中,11-1的基因型是XaY,II-2的基因型是XAXa,H-3的基因型是XaY,H-4的基因型XAXA,

是H-5的基因型是XAY。

【详解】A、据分析可知,II-1的基因型是XaY,A正确;

B.II-2的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后,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l:

1:1:1,则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是1/4,B正确;

C、1-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若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则父亲基因型为XaY,由题干可知XaY

为不育的女性化患者,因此,其致病基因只可能来自母亲,C错误;

D、XaY(女性化患者)无生育能力,会使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C。

7.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先后置于25℃、0℃、25℃环境中,在每一温度条件下均生活15min,从开始到

结束,每隔5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以及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共测9次。

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所示(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次数指标123456789

A0.450.440.450.550.550.520.500.460.45

B0.310.310.300.300.600.620.380.330.32

C0.230.230.230.180.170.160.220.230.23

A.表中指标A、B、C依次为皮肤血流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实验中A先增加,B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

C.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环境中,此时的体温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D.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出8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大于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

【答案】B

【分析】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中时,皮肤血流量会减少,对应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先增

加,对应A,随后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对应B。

【详解】A、由分析可知,指标A、B、C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皮肤血流量,A

错误;

B、实验中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先增加,B促甲状腺激素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

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

C、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环境中时,皮肤血流量会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

增多等,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8min时小鼠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均小于26min时,故可推测

出8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小于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D错误。故选B。

8.过度疲劳、饮食不当等因素易降低人体防御功能,痢疾杆菌易感染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腹泻等症

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痢疾杆菌细胞与人体细胞共同的细胞结构只有核糖体

B.胃酸能杀死进入胃部的多数痢疾杆菌,属于体液免疫

C.痢疾杆菌侵入机体后,被浆细胞特异识别后分泌抗体

D.患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

【答案】D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

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构成人体第一道防

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A、痢疾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人体细胞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同的细胞结构有细胞

膜、细胞质、核糖体等,A错误;

B、胃酸能杀死进入胃部的多数痢疾杆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患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

高,D正确。故选D。

9.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实验设计

A验证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实验组:切除植物顶芽对照组:不切除植物顶芽

原因是侧芽生长素浓度过

判断TSH对TRH的分泌实验组:切除动物垂体,注射适量的TSH对照组:切除动物垂体,注射

B

是否存在负反馈机制等量的生理盐水

证明睾丸可以分泌促进机将两组生理状态相似的鸡均手术摘除睾丸,并对其中一组注射雄激素,相

C

体产生雄性特征的物质同适宜条件下饲养合适时间后,比较两组实验动物之间的雄性特征区别

实验组:将加有盐酸的小肠黏膜进行研磨后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入同一条狗

证明小肠黏膜能产生促进

D血液内,观察胰液分泌的变化对照组:直接将盐酸注射入狗血液内,观察

胰液分泌的物质

胰液分泌的变化

A.AB.BC.CD.D

【答案】D

【分析】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

抑制的现象

【详解】A、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

受抑制的现象。实验设计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切除顶芽,在实验组切口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对照

组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A正确;

B、本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注射促甲状腺腺激素,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要排除无关

变量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故需要切除甲状腺,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切除甲状腺腺,实验组注射促甲状腺腺

激素,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变化,B错误;

C、将两组生理状态相似的鸡分为A组和B组,A组手术摘除睾丸,B组做手术但不切除睾丸,一段时间

后对A组注射雄激素,相同适宜条件下饲养合适时间后,比较两组实验动物之间的雄性特征区别,C错误;

D、证明小肠黏膜能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实验设计如下:实验组:将加有盐酸的小肠黏膜进行研磨后

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入同一条狗血液内,观察胰液分泌的变化对照组:直接将盐酸注射入狗血液内,观察胰

液分泌的变化,D正确。故选D。

10.下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

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B.图甲群落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D.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分析甲图: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即弃耕农田一杂

草丛生一灌木丛生一茂密的乔木林。分析曲线图: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

度与时间的关系,A正确;

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C正确;

D、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D。

11.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③表示生理过程,

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已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A,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B,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鼠L雪

、植物一

甲乙

A.图乙中的植物对应于图甲中的D

B.图甲中①主要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在过程①和③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D.图乙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B+C

【答案】D

【分析】图甲:根据A与D之间的双箭头和指向A的箭头最多,可知A是二氧化碳库,D是生产者,由B、

C、D的箭头关系可知,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图乙:该食物网中有两条食物链:植物一鼠一蛇:植物一昆虫一蛙一蛇。

【详解】A、分析图甲可知,A是大气中的C02库,D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图乙中的植物

对应于图甲中的D,A正确;

B、图甲中①主要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代表捕食,③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正确;

C、在过程①和③中,碳主要以C02的形式进行循环,②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C正确;

D、图乙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鼠和昆虫,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和繁殖,故其同化量是B+C,D错误。故选D。

12.在自然界,有时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波动。下图为A、B种群数量相对值的变化曲线,相关

说法错误的是()

S蕊

AB

£开

0123456789

时间/天

A.该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会相互制约

B.种群B只能得到种群A的部分能量,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C.若引进种群A的天敌,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不符合上述曲线

D.种群B数量增加时种群A数量总是减少,则该生态系统有负反馈调节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

种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其中种群A是被捕食者,种群B是捕食者。

【详解】A、据图可知,该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会相互制约,A正确;

B、种群B只能得到种群A的部分能量,其中部分能量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体现了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B正确;

C、若引进种群A的天敌,天敌A可能同时捕食种群A和种群B,从而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不符

合上述曲线,c正确;

D、由图可知,种群B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种群A数量才开始减少,D错误。故选D。

13.2017年,某国家批准了首例使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三亲婴儿”的申请,其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

路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Mil期

卵母细胞

,培厚体外

-(•)--“三亲婴儿”

—受精卵

精子

A.卵母细胞捐献者不宜患有线粒体等细胞质遗传病

B.“三亲婴儿,,的性别应与母亲的性别相同

C.精子与MII期卵母细胞受精的标志是两个细胞核融合

D.“三亲婴儿,,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母亲

【答案】A

【分析】图示表示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由图可知,三亲婴儿的培育采用了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

术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详解】A、三亲婴儿的线粒体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卵母细胞捐献者,卵母细胞捐献者不宜患有线粒体等细

胞质遗传病,A正确;

B、三亲婴儿的性别取决于精子提供的性染色体类型,而不是与提供细胞核的患病女性相同,B错误;

C、受精的标志是观察到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中有两个极体,C错误;

D、三亲婴儿的遗传物质来自三个亲代,其中核遗传物质父母各半,质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于捐献者卵母

细胞,D错误。故选A。

14.下图所示的是利用废纸浆(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生产乙醇的基本工艺流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所需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

B.②过程获得的酶是纤维素酶

C.用溟麝香草酚蓝溶液可以检验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

D.④物过程接种的微生物X是酵母菌

【答案】C

【分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主要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地方。

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菜分解后,刚果红一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

成培养基上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详解】A、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主要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地方,该微生物在以纤维素为唯

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能够生存繁殖,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因此可达到分离的目的,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

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菜分解后,刚果红一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上就会出现以纤

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废纸浆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①过程所需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A正

确;

B、纤维素能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故②为纤维素酶,B正确:

C、检验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铝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它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澳麝

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验二氧化碳,C错误;

D、生产乙醇离不开酵母菌,故④物过程接种的微生物X是酵母菌,D正确。故选C。

15.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后被用于快速检测病毒,效率可以达到儿分钟检

测一个样品,也用到了新冠病毒检测中。图甲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中向导RNA引导Cas9蛋白

准确地在目标DNA的特定基因位点进行切割示意图。图乙为切割的某突变的目标基因的片段,箭头"T"所

A.目标DNA中存在氢键,向导RNA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B.若a链剪切位点附近序列为...TAACTCTAA...,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AUU-GAGAUU…

C.图乙基因在表达过程中涉及到3种RNA,且功能各不相同

D.图中基因编辑技术中建构”目标基因"原理是基因突变

【答案】B

【分析】CRISPR/Cas9系统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该基因表达系统中的引导RNA能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

序列,从而引导Cas9蛋白结合到相应位置并剪切DNA,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的编辑。由于其他DNA序

列也含有与引导RNA互补配对的序列,造成引导RNA错误结合而出现脱靶现象。

【详解】A、目标DNA的两条链是互补的,存在氢键,向导RNA中也有互补配对区域因而有氢键,A正

确;

B、若a链剪切位点附近序列为…TAACTCTAA...,图中显示与向导RNA的识别序列相配对的是0链,则

相应的向导RNA的识别序列为...UAACUCUAA...B错误;

C、基因在表达过程中涉及到3种RNA,且功能各不相同,其中mRNA提供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

酸,rRNA构成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图乙基因也不例外,C正确;

D、基因编辑技术中建构“编辑基因”是通过在原基因组的某一特定基因位点上,剪断目标DNA片段并插入

新基因的某一片段或者敲除某一基因的片段,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的编辑,因此原理是基因突变,D正

确。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若“淀粉—麦芽糖一葡萄糖一糖原”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有关叙述簿考的是()

A.上述关于糖的转化过程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细胞内

B.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麦芽糖是二糖,三者水解成的单糖都是葡萄糖

C.在血糖偏低时,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都可以分解成葡萄糖来补充血糖

D.“无糖八宝粥”其实也含糖类,所以糖尿病人依然需要控制食用量

【答案】CD

【分析】根据题意“淀粉一麦芽糖—葡萄糖一糖原”,在生物体中将淀粉分解最终合成糖原,可以看出是在动

物体内完成的。

【详解】A、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细胞内,淀粉T麦芽糖一葡萄糖发生于动物的小肠细胞中,

葡萄糖一糖原发生在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A正确;

B、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麦芽糖是二糖,它们水解成的单糖都是葡萄糖,B正确;

C、肝脏中的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但是肌肉中的糖原不能分解,C错误;

D、“无糖八宝粥”其实也含糖类,只是含糖量少而己,所以糖尿病人依然需要控制食用量,D错误。

故选CD。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分别与重力、光照方向有关

C.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一定不相同

D.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AD

【分析】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

其促进生长的效果有可能相同(在最大值的两侧);根的向地生长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但茎的背地生长不能体现生长作用的两重性;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能进行极性运输。

【详解】A、琼脂块为非生命物质,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ATP,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

脂块的方式是扩散,A正确;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由遗传物质决定,与重力无关,横向运输与外界单侧光照有关,B错误;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

有可能相同,C错误;

D、根的向地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能体现生长素对生长作

用的两重性,D正确。

故选ADo

18.营养缺陷型菌株是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失去合成某种生长因子的能力,只能在补充了

相应的生长因子的基本培养基中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某研究小组对酵母菌用紫外线照射后将其接种

到甲培养皿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将甲培养皿的菌落影印接种(不改变菌落位置)到乙、内两培养皿的

培养基中,进一步培养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酵母菌菌落

二,无菌落生长

甲乙丙

A.接种到甲培养皿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B.甲、丙两培养皿中的培养基是基本培养基

C.甲培养皿中菌落数有可能比接种的酵母菌数少

D.乙中生长的酵母菌都不属于营养缺陷型菌株

【答案】ACD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己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

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

落。

【详解】A、由甲平板观察可知,平板中菌落分布均匀,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

B、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甲、丙培养基菌落数目多,含有野生型酵母菌菌株和某种营养缺陷型酵母菌菌株,

而乙培养皿菌株是某种营养缺陷型酵母菌菌株,据此推测,乙培养皿的培养基是基本培养基,甲和丙是补

充了相应的生长因子的培养基,B错误;

C、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接种到甲培养皿的酵母菌可能还有其他营养缺陷型,且有些菌落不-

定由一个酵母菌形成,故甲培养皿中菌落数有可能比接种的酵母菌数少,C正确:

D、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乙培养皿的培养基是基本培养基,故该培养皿中能够形成的菌落是野生型菌株,

不属于营养缺陷型菌株,D正确。

故选ACD»

19.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形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培养液体积和溶氧量(用摇床

的转速控制)等因素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925Or•min'1

£5.培源液体积:

1

O0.5L

X

□1.0L

图△L5L

稿

68~10

时间上

A.实验需要对实验器皿、培养液进行灭菌处理,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接种

B.培养液体积和溶氧量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非密度制约性因素

C.当转速为230r.minT时,1.5L培养液的酵母菌约在第4h达到最大增长速率

D.较适合建立种群“S”形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1.0L培养液、转速230r-minT和1.5L培养液、转速210r-min"

【答案】B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

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

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

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详解】A、实验需要对实验器皿、培养液进行灭菌处理,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接种,保证获得纯净的培养

物,避免杂菌污染,A正确;

B、培养液体积和溶氧量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非生物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密切相关,属于

密度制约性因素,B错误;

C、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当转速为230r.min-1时,接种量为1.5L培养液时,酵母菌约在第4h达到最大增

长速率,此后种群增长数量有所下降,C正确;

D、组合1.5L培养液、转速210r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不适合作为建立种群“S”形增长模型,适合建

立种群“S”形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1.0L培养液、转速230r.min-1和1.5L培养液、转速230r.min-1,D

错误。

故选BD。

20.下图表示某种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且这种遗传病只有在成年后才

发病,因此不确定小孩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由于采样时将样本弄混,无法对应甲、乙、丙、丁4份检测结

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样本甲乙丙丁

条带a

条带b

电泳结果

A.1号个体的基因检测结果为样本甲所示结果

B.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3号和4号个体成年后都会患病

C.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3号和4号的基因型不同

D.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答案】AC

【分析】该遗传病为单基因显性遗传病,且这种遗传病只有在成年后才发病,从遗传系谱图来看,1号患病,

2号不患病为隐性纯合子,若I号为杂合子,在子代为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1,样本不可能出现

三种电泳检测结果,故1号为纯合子。

【详解】A、假定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1号为杂合子(假定是常染色体遗传,用T/t表示),2号基

因型为tt,子代基因型Tt:tt=l:1,1、2、3、4个体基因型只有2种,不会出现三种电泳结果,故1号只

能为纯合子(TT),同理假定该致病基因在XY同源区段上,1号基因型为XTYT,均不可能对应甲(出现

两条带,为杂合子),A错误;

B、该病为单基因显性遗传病,2号表现正常,故不携带致病基因,结合A选项的分析,1号只能为纯合子,

其基因型是TT,2号基因型为tt,子代3号和4号基因型均为Tt;同理假定该致病基因在XY同源区段上,

1号基因型为XTYT,2号基因型为XtXt,3号基因型为XTXt,4号基因型为XtYT,即3号和4号个体成

年后都会患病,B正确;

C、结合B选项的分析,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3号和4号的基因型相同,均为Tt,C错误;

D、结合A选项的分析,该致病基因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该种情况下1号基因型为XTYT,

2号基因型为XtXt,3号基因型为XTXt,4号基因型为XIYT,同样满足电泳结果出现3种条带,D正确。

故选ACo

第n卷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

21.(10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子的质量。有学者研究了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还

原糖和总糖含量的变化。实验方法和步骤是将新鲜的、经过筛选的小麦种子放入培养箱中,小麦种子吸水4

小时后开始萌芽,至44小时进入幼苗生长阶段。各种糖含量的测定在小麦种子吸水4小时后开始,之后每

隔4小时测定一次,持续到44小时为止,测定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8o

取7o

河6O

盼5o

4o

土3o

皿2o

1o

O

48121620242832364044

萌发时间(h)

(1)根据上图检测结果分析:

①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量开始增加,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12小时后。

②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含量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蔗糖水解成,从而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和

原料。

③甜料作物甜菜里蔗糖含量丰富,但却不适合作为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原因是。

(2)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含量会升高,并设计实验验证了该结论,请完善其

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取磨成匀浆,分别置于A、B、C三支试管中,用________鉴定,观察并比较各试管中

溶液的颜色及深浅。

预期实验结果:o

【答案】(1)淀粉大量转化为还原糖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不是还原糖

(2)等量萌发前、萌发中和萌发后的大豆种子双缩胭试剂试管中产生紫色物质,且颜色深度

C>B>A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还原糖的量增加,而淀粉的量减少,可能的原因是淀粉水解

为还原糖;整个过程中总糖量略有下降。

【详解】(1)①由图示可知,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量增加,而淀粉的量减少,可能的原因是

淀粉水解为还原糖,使还原糖的量开始增加。

②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形成的二糖。因此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含量有所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蔗糖

水解产生葡萄糖与果糖,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和原料。

③蔗糖不属于还原性糖,因此甜菜不适合作为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2)蛋白质遇双缩胭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且蛋白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要证实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

蛋白质含量会升高,可取等量萌发前、萌发中和萌发后的种子磨成匀浆,分别置于A、B、C三支试管中,

用双缩胭试剂进行鉴定,若三支试管中均产生紫色物质,且颜色深度C>B>A,则结论正确。

22.(13分)马铃薯的黄果肉(Y)对白果肉(y)显性,抗病(R)对易病(r)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生产基

地用块茎繁殖的马铃薯都是杂合体,现要用这些杂合体通过杂交方式选育出黄果肉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

(YyRr),

甲硫氨酸-丙氨酸多肽

(1)下图表示马铃薯细胞的部分DNA片段自我复制及控制多肽合成的过程示意图,DNA的同一脱氧核甘酸

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依次由一连接,与③相比,②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一;若要改造此多肽

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

碱基来实现,即由一。

(2)写出杂交亲本的基因型—;B代中基因型为YyRr的新品种占全部F_{1}代的一,R代杂合体群体中R

基因频率为一。

(3)用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所得到的子代中,分别占1/8的基因型共有一种、子代白果肉植

株中杂合白果肉抗病植株的比例是一。

(4)若从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的子代中,选出基因型为YyRR和YYrr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

了一株白果肉抗病马铃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

能是因处理不当,使亲本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为了验证究竟是上述哪种情况,可以将该白果肉

抗病植株自交,若子代—,则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若子代—•则是亲本YyRR

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

【答案】(1)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T—A第四个C变G

(2)yyRrxYyrr1/41/3

⑶41/2

(4)出现抗病株:易感植株=3:1全是抗病株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导致转

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改变。

2、所用块茎繁殖的马铃薯都是杂合体,而又要选育出黄果肉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基因型为Y_R_),所以

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只能是yyRr和Yyrr。

(1)

一条核甘酸链上的相邻的碱基是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连接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

行的,DNA中特有的碱基是T,因此与翻译过程相比,转录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由题图可知,

丙氨酸的密码子是GCU,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CCA、CCG、CCU、

CCC),密码子发生的改变是GCU-CCU,则转录的模板链上的碱基应该第四个C变G。

(2)

所用块茎繁殖的马铃薯都是杂合体,又要选育出黄果肉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基因型为Y_R_),所以杂交

亲本的基因型只能是yyRr和Yyrr,.Fl代中基因型为YyRr的新品种占全部F1代的比例为1/2xl/2=1/4,

F1代的基因型为IyyRr、IYyRr、lyyrr、IYyrr,其中杂合子为IyyRr、IYyRr、IYyrr,杂合体群体中R基

因频率为(1+1)+6=1/3。

(3)

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所得到的子代中,基因型分别是1YYRR、2YyRR、2YYRr、4YyRr、

IyyRR、2yyRr、IYYrr、2Yyrr、lyyrr,共9种,占1/8的基因型分别是YyRR、YYRr、yyRr、Yyrr,共有

4种。子代白果肉植株(IyyRR、2yyRr>lyyrr)中杂合白果肉抗病植株(2yyRr)的比例是1/2。

(4)

基因型为YyRR和YYrr植株杂交,子代基因型为Y_Rr,应均为黄果肉抗病马铃薯,但其中出现了一株白果

肉抗病马铃薯。原因可能是亲本YYn•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因处理不当,使亲本

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如果是基因突变此产生的,则该白果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是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