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消费信贷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信贷作为一种便捷、灵活的金融工具,逐渐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国消费信贷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和消费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基本情况,包括市场规模、主要参与者、信贷产品种类等。随后,将分析消费信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对消费者行为、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趋势,如数字化转型、风险控制技术创新、政策监管变化等。本文还将关注消费信贷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监管套利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二、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信贷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服务,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金支持,促进了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目前,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涉足消费信贷领域,推出了丰富多样的信贷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传统消费信贷产品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旅游、教育、家居装修等新兴消费领域的信贷需求也快速增长。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投入,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也应看到,中国消费信贷市场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存在过度借贷、过度消费的现象,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在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市场竞争激烈,风险防控压力加大。展望未来,中国消费信贷市场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消费信贷市场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监管部门也将继续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中国消费信贷政策与监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信贷市场逐渐壮大,成为推动内需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因此,中国政府对消费信贷市场的政策与监管也日趋严格和完善。在政策层面,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审慎监管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消费信贷市场的运行。例如,《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和运营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政府还通过调整信贷政策、优化税收政策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信贷市场的支持力度,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在监管层面,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消费信贷市场的日常监管和风险防控。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对消费信贷市场进行宏观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也积极参与市场监管,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同时,中国政府还注重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通过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政府要求金融机构在提供消费信贷服务时,必须充分披露产品信息、明确告知利率和费用等关键信息,确保消费者在充分了解产品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展望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对消费信贷市场的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政府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市场提供更加清晰的发展指引。另一方面,政府还将加强跨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政府也将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在消费信贷领域的应用,提升市场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中国政府对消费信贷市场的政策与监管旨在维护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并推动市场健康发展。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中国消费信贷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四、中国消费信贷风险与防范随着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快速发展,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从风险类型、风险成因以及风险防范措施三个方面,对中国消费信贷的风险与防范进行深入探讨。中国消费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市场风险则源于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的波动,操作风险通常与信贷业务流程中的失误或欺诈行为相关,法律风险则涉及合同有效性、监管政策变化等方面。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多种多样,既有借款人个体因素,也有市场环境和金融机构管理问题。借款人个体因素如收入水平不稳定、还款意愿不高等,市场环境因素如经济周期波动、政策调整等,金融机构管理问题如风险识别不足、内部控制失效等,都是导致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风险,金融机构应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加强借款人信用评估,通过完善征信系统、提高风险评估能力等方式,降低信用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组合,通过分散投资、对冲交易等手段,降低市场风险。还应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操作风险防控能力。密切关注法律法规变化,确保业务合规运营,降低法律风险。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必须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工作。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确保业务稳健发展。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推动市场规范发展,维护金融稳定。五、中国消费信贷消费者行为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在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消费者行为是影响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中国消费信贷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对于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结构、提升服务质量、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消费信贷消费者的借贷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从购买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到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再到购房、装修等大额消费,消费信贷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多元化的借贷需求,既反映了中国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也对消费信贷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消费信贷消费者的还款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消费者普遍重视信用和信誉,因此,在借款后,大多数消费者都能够按时还款,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这种负责任的还款行为,对于维护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也存在部分消费者还款意愿不强、还款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主要受到个人收入状况、消费观念、风险管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这部分消费者,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征信体系、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手段,来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中国消费信贷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体验,愿意通过消费信贷来提前享受生活。他们也更加注重理性消费和风险管理,避免过度借贷和盲目消费。这种变化对于消费信贷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消费信贷消费者行为呈现出多元化、负责任、个性化等特征。在未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消费信贷市场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信贷环境,促进消费信贷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六、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竞争分析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崛起以及政策的鼓励,消费信贷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这种繁荣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都纷纷涉足消费信贷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在市场竞争中,各大机构纷纷推出各种创新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信用卡分期付款、个人消费贷款,到线上消费分期、现金贷等,各种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还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风险控制和用户体验的优化。然而,市场竞争的激烈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部分机构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忽视了风险管理,导致了信贷风险的上升。部分机构存在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如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监管压力,消费信贷机构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业务的稳健发展。也需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只有这样,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竞争激烈,但也充满了机遇。各大机构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市场规范发展。七、中国消费信贷市场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消费信贷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潜力。政策环境、科技进步、消费者观念转变等多方面因素将共同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深入发展。政策环境将为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政策环境,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地,消费信贷市场将迎来更加公平、透明、规范的竞争环境。科技进步将加速消费信贷市场的创新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消费信贷机构能够更精准地评估消费者信用状况,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降低信贷风险。同时,这些技术还将推动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信贷需求。再次,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将为消费信贷市场带来新机遇。随着消费观念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并依赖消费信贷来实现自身消费需求。这种观念的转变将使得消费信贷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市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消费信贷机构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还应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先进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政策环境、科技进步和消费者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消费信贷市场将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八、结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变革,对经济增长、消费升级以及金融市场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在发展现状方面,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已经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如购车、购房、教育、旅游等。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消费信贷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然而,市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消费信贷市场的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机构存在违规操作、过度借贷等问题,给市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消费者在借贷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风险认知和信息披露。监管政策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展望未来,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市场将出现更多便捷、个性化的消费信贷产品。监管政策也将逐步完善,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提高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将成为关键。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在未来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的也需要关注市场风险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监管和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等多方面的努力,相信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将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信贷市场也日益受到。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消费信贷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借款,以帮助他们购买商品或服务。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放宽,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本文将对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消费信贷产品不断创新,借款渠道日益丰富,借款成本也逐渐降低。目前,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据统计,2022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已经超过了50万亿元,其中信用卡、消费贷款、网络贷款等是主要的借款方式。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金融的发展,线上借款平台和手机应用也成为了消费者借款的重要途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影响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政策上鼓励消费信贷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例如,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扩大信用卡的使用范围,并将逐步放开个人贷款市场。科技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金融的不断发展,科技对消费信贷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并降低运营成本。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购买房产、汽车、高档消费品等领域,消费信贷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支付方式。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产品创新将持续涌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的推动下,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将持续涌现。未来,消费信贷产品将更加注重客户体验,更加便捷、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将更加下沉:随着城镇化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消费信贷服务将更加下沉到基层。未来,更多的县域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将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消费信贷服务。风险管理将更加重要: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风险管理在消费信贷市场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未来,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评估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和创新的趋势。在政策支持、科技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未来消费信贷市场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消费信贷(consumercreditservice)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陆续开办的用于自然人(非法人或组织)个人消费目的(非经营目的)的贷款。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是国有商业银行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适应金融体制改革、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系列全方位变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的个人与银行单向融资的局限性,开创了个人与银行相互融资的全新的债权债务关系。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贷款。按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消费信贷又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是对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发放的贷款,如个人旅游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短期信用贷款等。卖方信贷是以分期付款单证作抵押,对销售消费品的企业发放的贷款,如个人小额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贷款等;按担保的不同,又可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和信用贷款等。个人短期信用贷款的开办,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观念,开拓业务新领域,对传统业务模式的突破;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顺应了国民日益增长的金融产品多元化需要,优化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创利渠道,也有利于启动市场、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品生产,形成生产——消费——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对引导个人有计划消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也有着极积意义。但由于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机制、个人经济行为尚不规范,加之个人消费信贷开办的时间不长,尚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此项业务有着许多新的课题尚待研究。是贷款人为解决由本行办理代发工资业务的借款人临时性需要而发放的,期限在一年以内、额度在2000元至2万元且不超过借款人月均工资性收入6倍的、毋须提供担保的人民币信用贷款。该贷款一般不能展期。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不限定具体消费用途、以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权利质押担保或能以合法有效房产作抵押担保,借款金额在2000元至50万元、期限在六个月至三年的人民币贷款。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支付旅游费用、以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权利作质押担保或者有具有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偿还贷款本息并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提供保证,借款金额在2000元至5万元、期限在六个月至二年、且提供不少于旅游项目实际报价30%首期付款的人民币贷款。又分为一般助学贷款和特困生贷款,是贷款人向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在校学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并由教育部门设立“助学贷款专户资金”给予贴息的人民币专项贷款。是贷款人向在特约经销商处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汽车、以贷款人认可的权利质押或者具有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还贷本息并存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提供保证,在贷款银行存入首期车款,借款金额最高为车款的70%、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的专项人民币贷款。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或者城镇居民修房、自建住房,以贷款人认可的抵押、质押或者保证,在银行存入首期房款,借款金额最高为房款的70%、期限最高为30年的人民币专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又分为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委托性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三种。截至2003年末,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已从1998年的172亿元增加至156亿元(见图1),5年间规模增长了90倍,年平均增速达到112%。1998年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高达326%,随着贷款余额的增长,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03年下降到5%。在这样的高速增长支撑下,消费信贷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见图2)。其中,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最早的中国建设银行这一比重最高,为1%,而消费信贷余额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这一比重为2%。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各家银行纷纷将消费信贷业务从原来的信贷业务中独立出来,设立了零售业务部、个人金融部、住房信贷部、银行卡中心等,专门从事和管理各类消费信贷。中国消费信贷初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贷款业务体系。中国消费信贷结构的主要特点为: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信贷占绝对比例。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174亿元,同比增长了46%,是1998年的64倍。这6年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的比重平均超过75%。由于住房贷款的期限较长,更主要的是个人还款意识普遍高于企业,所以个人住房贷款的坏账率非常低,只有5%。因此,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中最受重视、同时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品。2003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总计358亿元,其中,住房贷款780亿元,占整个消费贷款余额的14%。汽车消费信贷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信贷品种。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中国加入WTO后,在汽车价格下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推进下,汽车消费大幅度攀升,而且贷款购车比例达20%以上,有力地激活了汽车消费市场。2001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到2002年末,已上升到了945亿元。2003年春夏之交肆虐的SARS,极大地刺激了汽车消费信贷,该年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超过1800亿元,几乎比上年增加了1倍。信用卡消费信贷金额较小,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银行卡消费信贷功能一直未被中国大多数人接受。例如:银行卡总发卡量从1994年的61万张增长到2002年的4995万张,同期,总交易额从586亿元增加到11585亿元;发卡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5%,交易额年均增速高达34%。但是与发卡量的快速增长相比,银行卡消费金额却非常小,2002年其消费金额只占总交易额的62%,作为消费额一部分的消费透支额所占比例更小。在中国的银行卡中,主要被作为电子货币,行使转账、存取现金功能的借记卡占绝对优势,2003年第3季度末,在总共发行的14亿张银行卡中,借记卡有8813亿张,占银行卡总数的8%,而具有消费信贷功能的信用卡(即贷记卡)仅有2587亿张,只占2%。不过,2003年SARS出现后,基于安全考虑,人们更愿使用快速、清洁的银行卡,许多人开始利用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信用卡业务出现了较快增长,全年贷记卡发行量约为480万张,同比增加了325万张,增幅达209%,卡均交易额约为7400元人民币,远远高于借记卡。助学贷款份额较小,发展缓慢。1999年至2001年,已累计发放了国家助学贷款4亿元,共计扶持了9万名学生就学读书。助学贷款余额已达32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为13亿元、一般助学贷款余额为19亿元)。截至2004年2月末,助学贷款余额为8451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0614亿元)。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消费信贷政策的规定,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贷款主要限于该机构所在地,因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消费信贷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全国性商业银行都明确表示,其消费信贷的发展重点应集中在沿海、沿江等发达地区。截至2000年11月底,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福建5省(市)消费信贷余额合计为1921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比重的61%,其它省市仅仅占39%。在消费信贷品种方面,地区差异也很大,西部有些地区至今还没有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相当多的学生得不到助学贷款。各金融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无论是消费信贷规模还是发展速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处于领先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总规模中的比例很小。截止到2002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合计为8886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之比为6%,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所占比例只有4%。截至2003年11月,中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已达到1800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总份额的81%,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份额只占19%。中国银行的消费信贷市场份额增幅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首,全年发放个人住房贷款43亿元,新增消费信贷余额同比增长36%。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多为空白。中国有8亿多农民,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是显而易见的,某市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有70%的农民对消费信贷有迫切需求。但是,消费信贷还是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中国部分县的调查表明,消费贷款总量中,县城中的消费贷款占90%强,而农村中的消费贷款不足10%。中国在进入经济转轨期后,国有企业数量及国有经济份额下降,国家横向统筹能力明显减弱,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主渠道,而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十分不健全。并且,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重达到总人口的10%,比世界总体人口年龄结构提前10年进入老龄社会,社会抚养负担明显加重。同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造成退休人员/在职人员的比例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1∶30上升到1997年的1∶42,社会统筹养老基金入不敷出,个人必须承担相当部分的养老支出。加上深化国企改革的力度加大,大批人员下岗分流,这不仅给下岗职工的家庭生活带来困难,而且对在岗职工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居民的理性选择就是增加储蓄、削减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市场上针对广大农民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中低档消费品供给十分有限,消费供给存在着结构性需求缺口。中高档住房偏多,房价普遍较高,住房价格与人均收入的比例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与纽约、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持平,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无力购房,住房有效需求不足,有的城市空房率高达40%以上。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社会分配差距还在扩大,不到30%的家庭占有80%左右的居民储蓄。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的满足,住房、汽车应有俱有,消费倾向下降;低收入家庭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却没有必要的支付能力,这正是中国消费信贷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中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缺失,缺乏一个统一的、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被封闭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银行不能共享;而且还缺乏提供权威个人信用信息的中介机构,使消费信贷的发展面临制度性约束。而且,消费者信用意识淡薄,一些贷款申请者通常开立高于实际收入水平的收入证明以获取贷款;还有一些借款人,在有能力还本付息的情况下故意拖欠。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提供者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由此产生风险。中国消费信贷的主要品种为住房和汽车贷款,而这两类贷款的品种有限,基本上都是等额还款方式,市场细分不够,不能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需要。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主要从事以企业客户为对象的批发性信贷业务,消费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还缺乏以千家万户为对象的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因此,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对风险不得不严加防范,对贷款条件及手续规定甚为严格,对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不仅给借款人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增加了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从理论上讲,消费信贷具有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对于中国的住房和汽车贷款而言,信用风险特别令人关注。因为在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经济对外开放加速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时期,居民收入的总量增长与个别行业员工收入的减少同时并存,一些行业与地区居民收入的波动性、不稳定性比较严重,客观上造成了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上升。在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通常将消费贷款打包出售或者进行证券化处理,将这些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二级市场变现,较好地实现了资产负债、风险和收益的适当匹配。消费者承受能力较弱,限制了消费信贷的规模。根据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居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即承贷能力的大小,是决定其是否负债消费的根本性因素。居民家庭承贷能力越大,消费信贷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于住房、汽车等高值商品而言,其现有收入水平还是难以接受。社会保障制度体制不健全,使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仍有疑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脆弱,尤其是接轨时期变革的社会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安身之处、子女上学、医疗保健、退休养老等将越来越多地有个人承担,使消费者对消费信贷有疑虑。社会法律环境不规范。完善的法律对于保护消费信贷各方,特别是信用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至关重要。世界上消费信贷业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都有一套专门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如美国颁布有《统一消费信贷法典》、《真实贷款法》、《公正信用法》、《信用机会公平法》等法律来规范消费信贷双方的行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至今仍未制定消费信贷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因无法可依,在业务操作上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个人信用机制。个人信用机制是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正常开展的一套规章制度和运作模式。中国完整的个人信用机制尚未健全,银行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获取的信息不准确、不全面,且成本高,这都无形加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程度。消费贷款担保机制实行消费信贷往往要求消费者提供担保,担保是还款的第二来源,担保是否真实有效,直接关系到消费贷款风险的大小。但中国现行的《担保法》只有生产性信贷规范,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相关规定,致使许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难以提供借款人要求的担保而无法获取贷款。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和转移机制不成熟。消费信贷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除住房贷款外,其他各种消费信贷的贷期均较短,首期付款比例较大。这是因为贷款的银行承担的风险较高。在“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经营原则下,不可能不做出严格的要求。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同时,中国的贷款安全保障制度,如办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的政府担保,保险公司提供的信用保险担保尚未健全,致使银行的贷款风险不能有效地转移和分担。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的“门槛”,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这就使得许多消费贷款的条款设置与消费者的愿望大相径庭,限制了消费者信贷的使用。长期以来,受短缺经济的影响,中国绝大部分消费者仍然抱有传统的消费观念。“先入为主”、“无债一身轻”等观念仍然是统治消费领域和消费信贷领域的主导思想,现代消费理论和消费观念还没有深入到广大消费者心中,更谈不上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自觉行为。消费观念不更新,传统消费观念不破除,消费信贷市场将很难有所发展。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中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加之,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观的诉讼费,使银行利益受损。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经营给予必要的保护。国内许多银行官僚主义严重,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中国住房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中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美国消费信贷报告机构的存在使得贷款人能以合理的投入获得真实的申请人信用资料。贷款人可以通过专门搜集和保管申请人信用资料的商业性信贷报告部门获得申请人信用资料。在中国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为试点,逐步建立信贷报告机构,既减轻银行系统的调查负担,又保证调查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另外可以引入国外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5C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背景(Conditionofbusiness),结合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中国应用的个人资信评估模型,以更好的反映个人资信水平。实行的个人结算账户和储蓄账户分开制度,将个人的信用情况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来,无疑为信用体系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资信较好的客户,银行可以赋予申请者更多的贷款优惠条件。例如赋予其更多的还款方式选择权,无形中降低了申请者的贷款成本,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了申请者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报中一条重要措施即“银行向中低收入的家庭发放的贷款,对第一次贷款者提供优惠”,要明确地体现在利率优惠或其他贷款期限优惠、资费优惠上来,使政策得到落实。对于一般的收费标准,要在同行间严格规定统一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同时明确保险费收费原则,加大保险费收费透明度,合理收费,不一味追求高保费收入,注重保费与保险责任金的比例,分清银行和保险公司各自承担的责任界限。以抵质押保险为主,避免如江苏地区一度出现的保险公司与银行间不合理的让利现象,减轻提前还贷出现时保险公司的退保压力,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中国信用体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随着卡业务的快速成长,可以考虑从各种银行卡业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入手,来跟踪消费者取款或消费记录,以电子化生成日常交易的各类数据信息增补客户资料,作为客户信息资源逐步建立起客户资料数据库。再结合客户开户时录入的基本资料,建立全面反映客户资信情况以及客户还款能力的数据库。同时考虑对于现存账户采取无限期保留,对于已关闭或已付清账户继续保留若干年的措施,以备查询。科技上要完善基础数据库的接口技术,加快数据平台建设,以扩大征信试点,互联互通,尽快实现数据共享系统的建设和全国主要城市征信体系的建设。同时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体系法律法规,在明确信息披露规则的同时保护商业秘密和消费者个人隐私,促进个人征信体系发展;保护债权人金融资产权益,明确信贷消费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将消费者信贷中的违约行为与其他项日常交易行为挂钩,在社会范围内强化信贷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居民的消费主要是由居民的即期收入水平决定的,即期收入水平有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切实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可以直接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未来两年内,实际消费可能继续受居民收入增势减缓和职工下岗待业的影响持续走低。因此,国家在收入政策上要采取有利措施提高公务员工资、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金,同时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差距,加快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有钱敢花,从而改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以刺激消费的合理增长。居民的消费信贷受利率水平的直接影响,消费信贷必须是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形成,经过七次降息,具有标志性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95年的98%降为25%,一年期贷款利率由06%降为85%。为了刺激消费和消费信贷应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从而支持居民适度超前消费;降低贴现率便于形成灵活的市场化的信贷结构。居民信用评估体系尤其是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而居民信用评估体系是消费信贷的基础,因此建立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就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认为消费信用评估体系的培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通过国家信用的转移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个人信用产生。建议具体由所属单位人事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利用个人档案和组织考察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提供相应信用担保;同时银行部门提供手续费给提供担保的同级财政部门建立信用担保损失准备,所属单位也要负信用担保损失责任,从义务和利益的关系上建立银行、财政、单位、个人之间的信用框架,由此作为居民信用评估体系的突破点。(2)发展民间信用评估体系。成立民间信用评估机构以及银行系统联合成立银行信用评估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进行政策指导。(3)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居民在使用个人信用时,应由实物保障升华为法律法规保障、个人信誉保障和国家信誉保障。由国家立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处罚和偿还程序。(4)简化居民使用个人信用进行消费信贷时的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手续有利于居民经常使用消费信贷。各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推出的住房和汽车信贷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并且要提供本银行大额定期存单或抵押品,即使条件符合,也要多次往返办理,尤其大件耐用消费品信贷为甚。在中国市场经济已经步入了买方市场和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提倡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就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从无债消费转变为适度负债消费,从滞后型消费转变为适当超前型消费,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信用水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通过市场的力量引导居民逐渐适应超前消费,适应消费信贷,使之成为重要的消费形式。国内银行对企业信贷业务熟悉,企业信贷一般数额较大,也便于管理,但应指出企业信贷坏帐率高,并且国内投资预期较差,企业慎贷,银行惜贷,银行储蓄总额60000亿,银行储贷差加大,“多余”的银行资金必须寻找新的投放热点,个人消费信贷就是好的投放领域,因此银行界应对轻视个人消费信贷的观念认真思考。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提高消费倾向,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选择,所以有效刺激消费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运行呈现供给相对过剩和通货紧缩的特征,消费品市场从卖方市场格局向买方市场格局转化;而另一方面,居民储蓄率日趋高升,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此情况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投资需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从消费领域看,消费市场依然偏淡,扩张投资需求刺激消费作用有限,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还有赖于发展消费信贷进而扩张有效需求。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要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得以持续,消费需求必须及时跟上,发展信用消费正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从全社会看,由于消费与生产不可能完全同步,消费总是滞后于生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滞差,消费信贷的实施有助于增加即期消费,保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在经济形势下,消费信贷尤其具有以下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消费信贷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措施。消费需求不足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消费信贷,通过消费信用支持需求扩张,可以达到启动消费品市场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通过消费信用引导消费者的支出投向,有意识地加速或延缓某类消费的社会实现,还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使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循环。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为经济增长提供推动力。消费的增长始终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以消费为导向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伪真谛。居民消费的增长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正是经济规模扩展与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化的根本推动力。据测算,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韩国为8%,日本为4%,美国为68%,而中国该项指标约为50%。在发达国家,信用消费占其整个消费的比重达30%。按此计算,在中国可增加消费1300亿元左右,将带动消费增长约5个百分点,若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则最终可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中国的消费水平在达到小康之后,面临消费升级,一次性大额支付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也会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消费信贷,使部分急需改善生活条件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居民提前实现对住房、汽车等高价值消费品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质量,促进社会消费升级的顺利实现。事实上,消费信贷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有没有信心的标志——敢不敢于花未来挣的钱,因此,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制约消费的政策和观念,把消费和劳动生产有机起来,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提高人民消费生活水平。发展消费信贷可以优化社会信用结构,使债权和债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信用内在约束机制和全社会的信用水平。在中国畸形的社会信用结构中,居民高债权,政府和企业高债务,银行高风险。风险和收益是绝对分离的。发展消费信贷可以优化居民的资产结构,使居民的收益和风险通过信用消费的方式相结合。消费信贷和储蓄对于货币流通的作用恰恰是相反的,前者是未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文理学院《固体物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农业大学《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污水处理厂工程及配套管网工程监理规划(新)
- 6.2.4 向量的数量积(教学课件)高一数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024至2030年中国镀不锈钢产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磁饱和电感式稳压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直接测汞仪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气缸铝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板栗包装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环境科学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泰坦尼克号》电影赏析
- 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昌大学
- (完整word版)PT100温度传感器三根芯线的接法
- 重力式桥台计算程序表格
- ETDRS视力记录表
- 增值税预缴税款表电子版
-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与应用
- 三级医师查房登记本(共3页)
- 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版)
- 乌鲁木齐市律师服务收费指导标准
- 三国志11全人物能力数值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