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历史适应性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新高考历史适应性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新高考历史适应性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新高考历史适应性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新高考历史适应性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新高考历史适应性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学者研究,商代“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王之下还有诸多巫官,“卜风

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西周后,王不再兼任巫之职,巫官的职能也逐渐被其他世俗

官职所取代,只集中在宗教的某一方面。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王权与神权相脱离B.天子不能有效集权

C.人文理性色彩增强D.国家机器运转有序

2、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

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

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

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3、南北朝时期,北方很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崇尚儒学、提倡文教,系统地接受了汉文

化教育,精通经、史以及诸子之学,有着较高的汉文化水平。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

彪悍民风也融人进了汉儒文雅之中,中原文化注入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这些现象反

映出当时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现B.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

C.民族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D.北方各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4、与宋代相比,明清的版图更辽阔,商人活动的范围更大。但商人经营和贩运的主

要商品是非主要生活资料]且缺少生产资料“一些工商业市镇的产品并不具有优势。

土地租佃收益的稳定性使商业资本和封建农业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反映出明清时

A.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雏形初现B.近代化动力存在不稳定因素

C.手工业生产受到商业资本控制D.雇佣劳动力的市场较为广阔

5、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

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

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D.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

6、20世纪初,有中国学者曾介绍过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但在当时没有产生任何社

会影响。但到1919年前后,克氏互助论开始风行中国思想界,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东

方杂志连载相关理论,商务印书馆也出版相关著作,人们纷纷主张用互助论来解决人

类社会和中国问题。这一变化

A.得益于五四运动的宣传推动B.反映出新文化运动阵营出现分化

C.深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D.助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7、1934年1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

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

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意在

A.为苏区各项建设提供物质保障B.调动解放区人民生产积极性

C.打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D.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8、据统计,1946—1947年产粮大省湖南每年仅有约0.8亿斤粮食外运出省;1950—1952

年,为支援华北、西北、华南等地区,在保证本省供给稳定的前提下,湖南每年粮食

外运量分别为2.7亿斤、5.2亿斤、8.6亿斤,湖南运粮民众都说这是运的“翻身粮”。

这一变化

A.得益于农业集体化的完成B.反映出全国性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C.推动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D.彰显了基层社会改造的伟大意义

9、1986年,有西方记者评价中国农民企业家“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经验”“不知道

如何管理一家工厂,不知道如何做财务报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

品然而,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0、某学者认为,远古时期,印度河谷地和两河流域的民族在耕种和动物饲养过程中,

都养育出了工匠和艺术家、商人和行政人员;他们的住房由精美的同一大小的砖造成。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这种语言有400个文字单位。该学者意在

强调

A.文字是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B.大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相似性

C.原始农业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D.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11、15世纪中叶,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认为:“强健的体魄、丰厚的知识与良好的

品德是进行博雅教育的目的,体育对于人的教化的重要性仅次于德育,并强调进行体

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体魄和精神和谐发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

一主张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B.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平民化

C.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D.适应了工业化的社会需求

12、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

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

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A.全球横向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B.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D.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13、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

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

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旨在

A.反抗欧美国家的殖民侵略B.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

C.保障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D.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

14、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年6月开始,

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1922年,

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这一过

程表明苏俄

A.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B.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

C.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D.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5、一战结束后,丘吉尔极其敌视苏联,认为英国应该扼杀布尔什维克主义,共产党

人都是残暴野蛮的人。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声明:“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

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二战结束后,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演讲

中又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的存在威胁了整个欧洲I,这表明他

A.一贯仇视社会主义和苏联B.以维护英国利益为出发点

C.是一位善于投机的政治家D.用意识形态标准区分敌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

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诗人对女性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女性容貌的外在美,而是深入女性品行才情

的内在气质美;不再只关注上层阶段的女性,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在底层妇女身上。

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得到了丰富全面的阐释。在唐诗人笔下,各阶层的妇女

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怨妇的哀怨悲惋、贵妇的高雅尊贵、民妇的朴实真挚等,这些

女性观内涵在唐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杜甫《新婚别》:“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妾,席不暖君床。暮婚

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

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来鹄《蚕妇》:“晓夕采桑多辛苦,好花时节不闲身。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

金屋里人。”

——整理自李洁《唐诗中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评略》

材料二

唐诗中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注,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权主义的自觉,在中国历代王

朝中是独一无二的。

—摘自刘洪生《唐文明的女性意识研究一以唐朝诗歌文学为例》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合理论证。(要求:表述成文,叙

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7.(12分)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一批畅想未来新中国前景的幻想小说。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新中国》

f"5

>tit

9c6

Iw-M

eIi'•

li

t、

r♦

»

t

®c«!

•»”

»』­

A

,a

vM

t1A

阖-

lA(i

e・

«

一0

u

u

*

(-l

《新中国》又名《立宪四十年之中国》,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谤(1878-1944

年)创作。作者化名“陆云翔”,于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一酒醉“穿越”时空四

十年至1951年的梦中所见所闻,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画了一个与当时完全不同

的新中国:

“国会开了,吾国已成了立宪国了。全国的人……没一个不在宪法范围之内。”“治

外法权已经收回……凡警政、路政,悉由地方市政厅主持。”“如今是科学昌明,人

才极盛……兵舰都是自家制造的。”“海军力全地球第一。”上海马路异常宽广,汽

车来往穿梭,洋房鳞次栉比;浦东也已开发,“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宣统二十

年,开办内国博览会……特在浦东辟地造屋。”上海滩还建成了浦江大铁桥和江底隧道,

造了地铁。

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一跤跌醒,才知是一场梦。妻子说:“这是你痴心妄

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

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穿越时空”构画理想中的“新中国”作出历史解释。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时间大事记

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和上海,充分肯定试办经

1―2月

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决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福建

3月

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刊发,要求增加企业经营自主权

4月中国开始颁发第一代身份证,"职业”等没有成为身份证内容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

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支持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

放宽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

10月

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现了党在经济

理论上的新突破,规定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

11月上海飞乐音响发行股票

年终盘点:“我们都下海吧”成为民间热词,中国现代企业诞生和企业家创业最为集

12月

中的一年,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84年)》

编制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释放的活力”为题,对这一年的改革开放大事

记写一篇历史述评。(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法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时期外交政策

力求恢复大国地位和树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以连绵不断的殖

民战争竭力支撑分崩离析的法兰西殖民帝国;总体上奉行经济上、军事

上依赖美国,政治外交上追随美国的大西洋政策。并不排除法美之间的

第四共和国(1946—1958)

控制与反控制斗争;在东西方冷战中对美国亦步亦趋,对苏联采取僵冷

政策;倡导和推动西欧联合,实现法德和解,以法德合作作为西欧联合

的核心和动力。

打破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维护民族独立,力争大国地

位;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坚持独立防务;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

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以防美国利用英

第五共和国(1958—1969)

国控制欧洲;发展独立的对苏关系,用“缓和、谅解、合作”替代冷战

与对抗,积极推动中法建交;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

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第五共和国(1970—1992)基本沿袭1958—1969年的外交政策,并适时调整。

——摘编自张锡昌《战后法国外交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CACBBCADBBAA

题号131415

答案BB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

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4分)分析说明:

论证角度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首先,唐代诗人在描绘女性形象时,不再仅关注女性的外在美貌,而是更

加关注女性的品行才情和内在气质美。

(2)其次,唐代妇女在社会中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也反映了唐代文明中对

女性的尊重和关注。

论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从唐诗中出现对女性描写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如

唐代的文学和社会风尚中,呈现出对女性的极大尊重和关注。

唐朝前中期社会政治稳定,疆域辽阔,国家大一统•科举制兴起发展,社会呈现

尚学的氛围。唐诗中典型的艺术形象呈现出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唐代诗人

对女性个性和内在气质的关注。

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唐诗中写道大量有关怨妇的哀怨悲惋的

诗词,表现出唐朝诗人对女性的关心和同情。

(2)从唐诗中对女性描写的现实意义角度作答。

17.【示例】

历史解释:

清末民初,面对国家的衰弱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仁人志士致力于探索救国救民的

道路。畅想“新中国”前景的小说就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

作者在《新中国》中,畅想了一个40年后实现君主立宪、社会治理有序、国家

主权完整、军事实力强大、科技文化发达、经济社会繁荣的中国,表达了对洗削民族

耻辱、实现国家富强的期盼,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潮。小说以梦醒为结尾,揭示了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新中国”愿望的艰难困境,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悲愤。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先人的“新中国梦”才能够实现。

18.(―)信息提取

整体信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程度扩大。或部分信息:任意提取

材料中两个不同角度的信息。

(二)阐述角度

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中国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1984年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迈开了稳健步伐。

部分信息及评价:

(1)结合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福建厂长们提出增加企业经营自主权等信息,从其

提高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2)结合特区的发展和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等信息,从其深化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