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标准_第1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标准_第2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标准_第3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标准_第4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3040011课程类别:必修课总学时数:72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专门讲授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设置(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社会学基础理论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教学贯彻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领会和掌握我国社会建设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范内容,并借以提高学生认识和研究甚至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文化、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设置(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完善自我。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社会学导论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学研究内容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初步掌握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难点为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课时1、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争议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3、社会学对象的科学根据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课时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2、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社会学发展简史(2)课时1、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科前提2、社会学的创立时期3、社会学的形成时期4、当代社会学的发展(二战后)5、社会学的中国化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内涵,初步掌握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教学难点为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运行的条件(2)课时1、社会运行条件概述2、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第二节社会运行的机制(2)课时1、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2、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社会”的概念,理解社会的功能,初步掌社会运行状态的基本评价方法。(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的功能;教学难点为社会的功能。(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2)课时1、社会的概念2、社会的主要特征3、社会的主要功能4、社会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运行(1)课时1、社会运行的类型1、社会运行的方式3、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1)课时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文化的内涵和类型,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文化的结构、内容与分类、功能;教学难点为文化进化的动因和趋势。(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课时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特性第二节文化的区分(1)课时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2、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3、主文化与亚文化4、主文化与反文化5、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第三节文化的结构(2)课时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2、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3、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第五章人的社会化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化概念,理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过程,初步掌握社会化的主要类型和社会化机制。(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化的意义和内容;教学难点为社会化的类型。(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1)课时1、“社会化”概念内涵的发展2、“社会化”概念内涵的三种理解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运行(1)课时1、社会化的生物条件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1)课时1、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2、社会化的生命周期3、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课时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2、当代中国“社会化”的新趋势第六章社会角色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理解角色丛、社会角色的表现、角色距离的内涵,熟练掌握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类型、角色冲突、角色集、角色冲突的类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教学难点为社会角色的失调(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角色的内涵与理论(1)课时1、“社会角色”概念的由来2、角色丛的两种情形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1)课时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发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5、理想角色与实践角色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1)课时1、角色确定:角色认同2、社会角色的表现3、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4、角色距离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1)课时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第七章社会互动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并熟练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以及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教学难点为集合行为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理论(1)课时1、社会互动的涵义2、社会互动的涵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课时1、社会互动的情境2、社会互动的过程3、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课时1、社会互动的维度2、社会互动的类型第四节集合行为(1)课时1、集合行为的概念与特征2、集合行为的理论3、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第八章社会群体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理解人类为什么需要群体生活、群体存在的基础、社会群体结构。(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教学难点为社会群体结构(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课时1、社会群体的涵义及特点2、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3、社会群体类型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课时1、社会群体的规模2、社会群体凝聚力3、社会群体规范4、社会群体内部关系5、社会群体领导与决策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2)课时1、社会群体概念内涵2、社会群体基本特点3、社会群体形成条件4、社会群体类型5、社会群体功能6、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家庭的起源、家庭的本质和特征,家庭的功能,婚姻的内在动机和婚姻动机外化表现的五种类型,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基本类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基本类型;教学难点为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基本类型(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研究概述(2)课时1、研究意义2、研究对象3、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角度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2)课时1、家庭类型2、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迁3、家庭问题第十章社会组织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社会组织的涵义、社会组织的要素、社会组织的特征,了解社会组织的目标、社会组织的结构、西方社会组织管理的历史演变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组织的涵义、社会组织的要素、社会组织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西方社会组织管理的历史演变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课时1、社会组织的涵义及特点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课时1、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其作用2、组织目标的制定3、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4、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1)课时1、组织结构的含义2、组织结构的内容3、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特点和任务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课时1、组织管理的含义2、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3、组织管理方式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根本区别;了解什么是社会阶级及其社会的阶级结构,什么是社会分层及其社会分层的基本类型,什么是社会流动及其社会流动的原因;熟练掌握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马克斯·韦伯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的涵义、社会流动的类型、合理的社会流动的作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马克斯·韦伯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的涵义、社会流动的类型、合理的社会流动的作用;教学难点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根本区别。(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课时1、社会分层的含义2、社会地位及差别3、社会分化及其类型4、阶级、阶层及社会不平等5、社会身份分层体制的重大变迁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1)课时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3、新韦伯的分层理论4、帕雷托的精英理论5、帕森斯的职业分层理论6、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第三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1)课时1、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第四节社会流动(1)课时1、社会流动的涵义2、社会流动的类型3、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4、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第十二章社会设置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把握社会设置的含义和一般作用的基础上,了结习俗、道德、宗教、法律、制度等几种主要的社会设置的特点及其作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设置的含义和一般作用、主要的社会设置的特点;教学难点为习俗、道德、宗教、法律、制度等主要社会设置的特点及其作用。(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设置(2)课时1、社会设置的含义2、社会设置的构成3、社会设置的特征4、社会设置的类型5、社会设置的功能第二节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2)课时1、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2、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3、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第十三章社区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掌握城乡社区和虚拟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教学难点为城乡社区和虚拟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区概述(1)课时1、社区的涵义2、社区的类型3、社区研究的方法第二节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1)课时1、社区建设源起于社区服务(20世纪80年代)2、社区建设推进于基层政权建设(20世纪90年代)3、社区建设发展于构建和谐社会(21世纪)第三节虚拟社区(2)课时1、虚拟社区的涵义2、虚拟社区的特征3、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的关系4、虚拟社区的局限性第十四章城市化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及社会文化特征。(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教学难点为城市的空间结构及社会文化特征。(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2)课时1、城市的产生和发展2、近代以来的城市化3、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社会文化特征(2)课时1、城市空间结构概念2、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3、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社会变迁的概念、社会现代化的的定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迟发展效果”、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了解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变迁的概念、社会现代化的的定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迟发展效果”、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教学难点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变迁(0.5)课时1、社会变迁的含义2、社会变迁的类型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4、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5、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第二节社会现代化(0.5)课时1、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2、社会现代化的含义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课时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2、理性化3、科学技术在经济4、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5、城市化6、人的现代化7、全球化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1)课时1、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2、“迟发展效果”3、“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4、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过程(1)课时1、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2、中国现代化的特征3、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反思第十六章社会问题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了解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问题的含义、构成要素、一般特征和类型;教学难点为正确认识社会转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0.5)课时1、社会问题的涵义2、社会问题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0.5)课时1、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2、社会问题的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1)课时1、社会整合理论2、文化失调理论3、社会解体理论4、价值冲突理论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1)课时1、转型中的社会问题2、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第五节主要社会问题分析(2)课时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贫困问题4、犯罪问题5、就业问题第十七章社会控制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了解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和对策;教学难点为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和对策。(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课时1、什么是社会控制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3、社会控制的功能4、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课时1、社会控制手段2、社会控制过程3、社会控制的度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2)课时1、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2、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3、社会越轨的控制第十八章社会政策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社会政策的内涵、制定程序,了解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政策问题特征。(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政策的内涵、制定程序;教学难点为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政策问题特征。(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政策概述(0.5)课时1、社会政策的主体2、社会政策的目标3、社会政策的内容4、社会政策的特点与性质5、社会政策的类型6、社会政策的伦理基础7、社会政策模式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制定(0.5)课时1、确认政策问题2、建立政策议程3、制定政策方案4、政策方案选优5、政策合法化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执行(0.5)课时1、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及其特点2、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3、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第四节社会政策的终结(0.5)课时1、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2、社会政策评估3、社会政策终结第十九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社会保障的涵义、社会保障的构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基本掌握: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一般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社会保障的涵义、社会保障的构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教学难点为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一般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概述(0.5)课时1、社会保障的构成2、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3、社会保障的模式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第二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0.5)课时1、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第三节社会工作概述(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