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课例赏鉴(课前,学生齐背所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师: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用诗歌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是啊,诗仙之诗,传诵古今,深情而超卓。那么,李白在你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结合老师昨天留的预习作业,“参考以前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评传。要点:内容最好涵盖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地位评价等信息。文体不限,可诗歌、可散文、可小说、可日记、可文白结合,要有文采,有启示作用和创新性,同时积累写作材料”(多媒体展示“课前篇”习作要求),哪位同学先来把自己对李白的解读和体悟跟大家分享呢?生1:李白,你是花间的舞者,你是山道的隐士。你,磨针于石上;你,倚剑于天外。你官场失意,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苦闷之时,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难耐之际,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孰能与你同舞?你既不像司马迁那样含垢忍辱,在狱中著完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不像屈原那样“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太过执著。你就是你,如此孤寂之舞者,如此傲骨之侠肠,如此经邦之才华,看透了世间的虚无。青莲居士,在此能否让我与你在月下小饮,来排解你内心的寂寞,来感化你的落寞,因为今天的我,读懂了你那颗“亘古不变”的诗心!生2:以排比和类比,比照出李白的傲骨和洒脱,娓娓道来,好似李白就是她的知己一般,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生3:我很喜欢她的结尾,试问世人,有谁不想和李白同醉,举杯邀月、对影三人呢?师:老师也很喜欢她的结尾,有谁能读懂诗仙的寂寞?有谁能读懂李白的诗心?而这位同学却读懂了诗仙之心,我想李白此刻一定在倾杯而尽。还有谁想和大家交流?生4:老师,看着大家积极展示,我也想读读。但是,就是写得不好,不知道行不行?师:这不是行不行的问题,是敢不敢的问题,只要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勇敢的心”,即使我们用一节课来展示大家的作品又何尝不可呢?生4:我不是李白,不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不是李白,不是诗仙,不是青莲居士;我不是李白,没有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不能把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我不是李白,没有他的洒脱和气魄,也没有他的孤独和寂寞。李白,请允许我与你对酒放歌,请允许我与你同销万古愁。请你告诉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片掌声响起)生4:每当我读完李白的诗词之后,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然而诗人的伟大却并不让我望而却步,反而让我更想接近他、了解他,与他一起沉浮跌宕。师:你所写的评传让老师想起一首曾经很流行的歌曲《我不是黄蓉》,王蓉虽不是黄蓉,却以歌声征服了她的听众;你虽然不是李白,但是你的勇敢和敏锐也同样征服了我们。有感于余光中前辈的《忆李白》,老师也写了一首小诗《寻李白》,想请大家品评,好不好?(师诵读所写小诗《寻李白》,多媒体展示播放)金星彷徨,几世不遇,谁见你从天而降。那时你,满腹经纶,一身豪放;道骨仙风,侠胆柔肠;冠盖京城,情采张扬。志气恢宏,欲使海县清一,寰宇大定;却生不逢时,举步难行。虽龙巾拭吐,贵妃研磨,力士脱靴,也终不过赐金放还,瞬息显赫,化作云烟。盛唐已荒唐,明君非昏君?繁华落尽,你被无情地裹挟在滚滚沙尘里,迷失了踪影。蓦然回首,雕蚀了谁人千年的凝望;彳亍徜徉,回响着何处困顿中高唱。天生你材穿越千载,御风而来。你仰天大笑,抽刀断水,举杯邀月,梦游仙山;水因你而愁怅,月因你而徘徊,山因你而妩媚,众生因你而沾襟落泪,我亦因你把酒倾杯,同销千年一醉。谁说诗人薄命,谁不知你千古流名;谁说天才难成,谁不知你青史峥嵘。生5:老师,你是不是“穿越”了啊?师:老师没有“穿越”,但是可以在诗词文赋中偶尔“神交古人”。生6:老师,你的诗写得不好。师:为什么呢?生6:因为你的文字太过文言化,现代人应该写现代诗,通俗易懂才是好诗。师:你说得也对,但老师偏爱于古典文学,喜欢这些整齐的句式、押韵的篇章、文白的融合,所以才这样写的。师:通过与大家交流习作,李白的形象已渐渐清晰而明朗,李白之风格、思想亦初现端倪。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略识和追忆,进一步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师:通过“课前篇”的练习,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扫清了字词障碍。首先我们带着“谪仙”对蜀道的慨叹先全体初读一遍课文,然后对昨天同学们找出的疑难进行解析。(全班高声朗读课文)1.注音。(学生课前自己查找解决,课上教师对个别典型词语详细解读)2.释义。生7:“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翻译不明白。师:可能是因为这句中的两个词“当”和“绝”理解上有难度吧。“当”这个字,我们可以结合螳臂当车、锐不可当这两个成语来理解,而“绝”可以结合我们将要学习的荀子《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来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这两个字应该怎么翻译比较恰当呢?生7:从相关成语的角度分析,那“当”字解释为“阻挡、挡住”比较恰当,而“绝”字理解为“渡”,并引申为“飞越”比较好。师:同学们,还有哪些句子翻译不出来?生8:还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句,不太理解。师:我们先来齐背一首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首句也提到了“子规”,那么“子规”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怎样的特点呢?生9:子规,就是杜鹃鸟,其叫声哀怨、悲怆,让人闻之,不禁落泪、感伤。生10:关于“子规”,大概还有一个“望帝啼鹃”的故事,说古蜀王杜宇魂化杜鹃,啼血哀鸣。师:同学们博学的精神,让老师很欣慰,怪不得你们报考文科倾向班,果然文学根底不浅。师:初读课文,我们把句意上的疑难全部解决;现在我们要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再读课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找出韵脚、诵出韵律。(全班再次捧书而读)生11:韵脚分别是“天、然、烟、颠、连、川、援、峦、叹、还、攀、间、山、颜、豗、雷、嵬,麻、家、嗟”,共三韵。生12:老师,他说的韵脚虽准,但是不全,应该还有“尺、壁,开、豺”吧。师:齐读让我们梳理出了诗歌大意和韵脚,那么,哪位同学想为大家范读一下啊?(生13朗读一遍)生13:我虽然读的声音很大,但是没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音律变化,比较平实。师:要想读好诗,除了注意语速、停顿、语调、语气外,还要掌握诵读的禁忌和要素。诵读几大禁忌:空、假、平、直、浅、板、淡。诵读三大要素:意明于先而融于情、情动于衷而达于声、声显于外而应于意。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赏析文本。有人说,《蜀道难》全诗内容可用三个“叹”字来概括,三段文字,大家想用哪“三叹”来概括呢?用原文的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生14:从第一段的“噫吁嚱,危乎高哉!”的“危”和“高”字可知作者一叹蜀道之高,从第二段的“其险也如此”中的“险”字可知作者二叹蜀道之险,从第三段的“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可知作者三叹野兽凶猛。生15:老师,我觉得他第三段概括得不够准确,因为第三段强调的并不是野兽的凶猛。这里作者写野兽的凶猛是为了强调蜀地的地势险要,这第三叹应该是叹蜀地生存环境之险恶。师:两位同学概括得非常精要和准确,可见你们对文本的预习和理解非常准确和全面,但第三段最佳的概括还应定为“蜀地战祸之惨烈”,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可知。那么现在大家迅速地到文本中找到关于“蜀道之高、之险、战祸之惨烈”的句子。生16:体现蜀道之高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以手抚膺坐长叹”。生17:体现蜀道之险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生18:体现蜀地凶险的句子是“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师: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找到并不是目的,学会鉴赏这些句子才会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解题技巧。首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分析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生19:作者分别从蜀国的历史、蜀道的开通、蜀道之高来写蜀道之难。师:那么,请速读全文,找出有关蜀国历史、蜀道来历的句子和描写蜀道之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生20:有关蜀国历史的句子是“蚕丛及鱼凫……不与秦塞通人烟”,有关蜀道来历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师:这些句子对写蜀道之高起到了什么效果呢?生21:写蜀国的来历是为了说明蜀地之闭塞,写蜀道来历是为了说明蜀道开辟之艰难。师: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极言蜀道之高呢?生22:第一段作者以“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和传说渲染了蜀道之高,这正是李白豪放飘逸风格的体现。师:李白这样写还有什么好处呢?生23:这样写不仅渲染了氛围,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生24:作者还运用了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扪参历井仰胁息”“西当太白有鸟道”“猿猱欲度愁攀援”。师:通过第一段内容的梳理和艺术手法的探究,我们已经赏析了蜀道之高。现在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鉴赏第二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句在全段中有什么作用?这句之前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手法?这句之后作者又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生25:这一句在全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生26:这句之前,作者选取了“巉岩、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冷、空寂、清幽的意境,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的忧患之情、凄清之意。师:这位同学说营造了一个清幽的意境,这样的总结恰不恰当呢?大家共同分析一下。生27:“清幽”是不恰当的,这个词通常用在山水田园诗之中,用在此处不恰当。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观点呢?生(齐):同意后者。师:我们来分析过渡句之后的内容。生28:作者选取了“连峰、枯松、绝壁、瀑流、砯崖、转石、沟壑、雷声”等意象来写蜀道之险。师: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29:描绘了一幅山势连绵高峻、水流急湍、飞石四溅的画面。师:几个问题的解疑,使我们对蜀道之高险有了更深的体悟。那么最后一段,作者写了剑阁的哪些特点?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寓意何在?生30:剑阁的特点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者希望他的朋友不要去四川,从“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这两句可知。师:通过针对《蜀道难》每一章节设计的几个常见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赏析,我们对蜀道之高、之险、之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蜀山之险峻陡峭、蜀水之急湍奔涌、蜀声之凄怆哀怨、蜀道之艰难困阻,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伟力,更让我们体悟到了人生之艰难。赏析接近尾声,铃声已然响起,让我们带着一丝遗憾回家做完课后练习,并背诵全文。《蜀道难》课例鉴赏许万军一、导入(课前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童音伴着音乐朗诵诗歌,重在营造阅读氛围。)师:同学们,我们在吟诵李白的诗歌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今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神游《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首诗奇在何处呢?下面我们通过诵读和鉴赏来一起感受。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诵读,进入诗歌的情境,感知诗歌的风格。(多媒体播放蜀道的画面和相关音乐)二、感知诗歌风格1.教师示范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师:诵读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认真诵读,反复诵读,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风格,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特色。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格是清新自然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风格是雄奇奔放的;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风格是沉郁顿挫的;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格是豪放的;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风格是婉约的。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李白这首《蜀道难》的主体风格。2.师生交流、明确:雄浑豪放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3.诵读主旋律诗句,再次感知李白这首诗的风格。(多媒体显示代表诗歌主旋律的三句诗)师: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作者直抒胸臆。哪位同学吟诵一下?(学生吟诵,教师点拨训练。)师:这句诗怎么理解?生:哎呀呀,真是好高耸,好高耸啊!师:“噫吁嚱”是语气词。“危”是什么意思呢?生:指“高”。师: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两句诗中的“危”也指高。“危”是个多义词,“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么意思呢?生:端正。师:对古今含义不同的词语,千万不能用现在常用的意思去套,望文生义,否则就会闹出笑话。如孔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思是“君子不要站在高高的墙下面”,引申为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但“危”在句中不作“危险”讲。“危险”“危急”是“高”的引申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夸张。师:这两句诗放在开头,破空而来,奠定了这首诗歌雄放的基调。诵读的时候,语音不能拖得太长,应该短促一点收住。生(齐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师:让我们正襟危坐,读出气势。生:“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另外两句,教师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三、感受诗歌意境师:一唱三叹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在诗中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李白又是如何用他那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蜀道之难的?请同学们再读本诗,边阅读边思考边品味,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多媒体展示:品读诗歌,感受意境)(学生品读、交流,教师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点拨、提升、总结。示例两处如下。)生:我赏析的句子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诗通过“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月”等景象,渲染出十分空寂和苍凉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师:你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诗句中的景象描绘一下吗?生:只见一只只鸟儿悲哀地在古木之间哀号,仿佛在诉说些什么,但却听不清楚,因为蜀道实在是太高了。鸟儿们,雌鸟跟着雄鸟绕着林间飞行,只是绕着林间飞行而已,因为蜀道实在太高了。又隐隐地听见杜鹃鸟在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是杜鹃鸟在啼血,因为蜀道太高了。师:描绘得很不错。语言可以再修饰修饰,美景要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表达出韵味。“在古木之间”中的“古木”之前加一些修饰语,说成“在那千年沧桑的古木之间”是不是更有点意思?语言上还可以精练一点,干净利落一点,不说重复拖沓的话。思考一下,“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飞行”,“飞行”一词能不能换一换,使内容的表述与诗歌的意境一致起来?生:换成“飞舞”。师:“飞舞”是美一点了,不过这几句诗的意境是比较凄凉的,“飞舞”恐怕就表达不出这种意境了。可不可以再换一下呢?生:换成“盘旋”吧,因为那么多千年古木,“悲鸟”或许在飞翔中试图找到栖息的地方。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盘旋”一词修饰“悲鸟”的飞翔,能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蜀道上那种空寂苍凉的氛围。哪位同学愿意把刚才所说的景象用形象生动、简洁流畅的语言重新描绘一下?生:还是我来吧。只见那一只只飞鸟悲哀地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号叫,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又听不真切。雌鸟跟着雄鸟绕着林间盘旋不已,也许是害怕孤独吧,也许是想落下栖息吧。又听见月光之下,空山之中,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蜀道实在是太高了,太险了!师:这一次进步真的不小。诗人善于选取意象营造特定的氛围。同学们细读课文,从中找出诗人所选用的意象。生:悲鸟、古木,还有雄鸟、雌鸟、子规和夜月。师:悲鸟、古木……子规……夜月……还有呢?生(补充):空山。师:对,还有空山。抓住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诗歌中很多典型的意象,往往都有相对固定的内涵。这一点你们注意过吗?想一想所读过的古代诗词有关句子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调动阅读积累,鼓励他们课外多多阅读,多多积淀,提高文学素养。)(停顿。留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后小结)比如说,“梧桐”是凄苦的象征,宋代李清照有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明月”是寄托情思的载体,唐代张九龄有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江水”代表了愁苦的绵长,五代李煜有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子规”呢?有这样的一个神话传说,古蜀国有一个英勇的皇帝叫杜宇。他深受子民爱戴,有自己心爱的恋人。他后来被奸臣所害,凄惨地死去。杜宇心系百姓,牵挂爱人,魂魄幻化为子归鸟,在月夜啼叫。所以“子规”就成了古代文人表达悲情的重要载体。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些诗句,品味其中愁苦的味道。(多媒体展示诗句,拓展教学内容,让课堂洋溢在较浓的文学氛围之中。)生(齐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李白《蜀道难》中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是雄雌悲鸟盘旋最苦,而夜之所闻是子规在月下啼血最苦。此景此情,真可谓怎一个“愁”字了得!(生齐读“但见悲鸟……凋朱颜”这段文字。)生:我赏析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连峰去天不盈尺”,是说连绵的山峰距离广阔的天宇连一尺的高度都不到,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叙写蜀山之高,进而让人想象蜀道之难。师:“盈”是什么意思?生:“满”“足”的意思。师:传说中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之说,李白此说更为夸张。连着“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一起品味,作者写景的角度有没有变化?如果变化了,是怎样的变化?生:写景的角度有变化。开始是从视觉上描写,写蜀道的高耸,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后来写瀑布的声音,是转到听觉上进行渲染。师:视觉和听觉结合着写。还有其他角度吗?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是从远处写,“枯松倒挂倚绝壁”是从近处写,作者交错使用远近结合的手法。“连峰”两句写的是静景,“飞湍”两句写的是动景,动静结合起来写。生:前两句也可以说是仰视,后两句也可以说是俯视。师:作者描写的角度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仰有俯,视听结合,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真是丰富多彩。请将这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生:连绵的山峰离天不足一尺,千年枯松倒挂在绝壁之上。飞流湍急澎湃,瀑布哗哗地轰鸣巨响,争相撞击着山崖,翻转着巨石,发出了万壑雷鸣的声音,使人感到胆颤心惊。师:你的回答,巧妙地借用了注释,说明你读书很细致,很有方法。语言也很形象,充满了想象力。(学生再次朗读这几句诗,反复品味。)师:现在让同学们当一回临时的电影导演。如果让你用这一组画面展现这几句诗的内容,你准备拍哪些镜头?怎么拍?别忘了让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生:先拍“连峰去天不盈尺”,镜头由近处往远处推,以反映山峰之高。然后来一个特写,拍摄“枯松”,镜头可以从远处往近处拉。师:这样拍摄,使“枯松倚绝壁”很有诗情画意。能不能来一组快速的镜头切换呢?如果可以,该选取哪些景物呢?生:能。可选取飞湍而下的急流和“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还有巨大的石块,荒凉的山崖。师:急流、飞瀑、巨石、悬崖,镜头很快从面前闪过,该有点什么声响呀?生:雷鸣般的声响,排山倒海之势的声响。师:真让人惊恐万状啊。四、感悟诗歌情感师:李白用他那“落笔摇五岳”的笔法及“笑傲凌沧洲”的气度,以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浩荡的激情,再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清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何要尽写蜀道之难呢?请同学们借助课前所查阅的诗人生平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看看李白借助蜀道之景,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同学们可自由讨论,自主发言,各抒己见。(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生:《蜀道难》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中还流露了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之情,包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担忧。生:我认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规劝友人王彦不要进入蜀地,早日回归长安,流露了他对友人的关心之情。“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两句诗,就可以充分说明。生:从李白的生平来看,这是他第一次出蜀以后到达长安所作,诗中暗含诗人怀才不遇、不受重视,对世事的艰险充满感叹之情,也就是说他是通过感慨蜀道之难来感慨世事之难。……师:世事之难,仕途之难,人生之难。同学们品味出了这首诗所包含的诗人复杂的情感。老师有一点补充,李白描绘蜀道之难,也许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之心。这样的一种敬畏,未尝不给千年之后的我们以深深的启示。复杂的情感郁积在胸,李白此时是慷慨而歌,发出了撼人心魄的长啸!先呼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劝慰友人不要入蜀;再喊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仕途之难,人生多舛;又叫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山河风光奇,敬畏神奇的大自然。李白将满腔的赞颂、忧愁、豪情与悲愤,只化做这一篇永远惊天地、泣鬼神的《蜀道难》!我们唯有用动情、动人的诵读,反复感受诗人这样一份炽烈的心肠了。(师生共同朗诵诗歌。)五、总结师:最后,借用于丹的一句话来结束这首诗的学习:“喜欢李白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挚爱与执著。我们不仅要读李白,还要读更多的经典,来涵养我们的心灵。”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学会品读诗歌,更应该在品读诗歌中体悟人生!感谢山水激活了李白的灵感,感谢李白激活了我们的审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蜀道难》教学设计刘学飞【教学目标】1.以诵读方式表达诗句理解,呈现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2.以赏读方式研习诗文内容,概述对诗歌内容的细部梳理。3.以引介方式探读诗作魅力,引发对诗歌价值的不同解说。【教学重点】细读诗句内容,引发对《蜀道难》诗作魅力的读赏表达。【课前准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诗句,放声试读,感受诗作的豪情与别具风格的描写。【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一)检查预习情况1.指读,纠正加点字音PPT:鱼凫(fú)西当/一夫当关(dānɡ)石栈(zhàn)抚膺(yīnɡ)崔嵬(wéi)匪(fēi)亲。2.自读整首诗(二)诵读,表达初步感知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自由读,感受诗人的豪气抒情。2.全班齐读《蜀道难》,感受诗人别具风格的描写。(三)范读典型诗句1.开篇三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朗读指导:“噫吁嚱!”一字一读,“危乎高哉”两字一断,句式参差,节奏起伏,语调缓急,形成情感高潮,感受行走蜀道之艰难。2.最长句子: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朗读指导:领字单读,毛泽东诗词中有这种现象,比如“问/苍茫大地”“望/长城内外”等,“尔”和“远道之人”是复指,若“嗟尔”连读意思不通。(四)再读,表达诗句理解1.听名家表演读,感受诗句理解。2.请学生尝试读,表达对诗句的理解。二、译题深入,细读诗歌内容(一)读译诗题,概说诗歌内容翻译题名“蜀道难”,补充诗题中的省略部分,使意思表述完整。明确:蜀道难,难于“攀越/行走/通好/乐居/开通/……”(二)研读诗句,细说诗歌内容问题一: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攀越”的?明确: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直接道出蜀道有让“六龙回日”的“高标”,长于腾飞的黄鹤“尚不得过”,善于攀登的猿猱也发愁,从正、侧两面写出蜀道“难攀越”;“连峰去天不盈尺”和“扪参历井”更是夸说蜀道“连峰”之高,“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极写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表面上是突显蜀道的高危,实际是说“绝巘巉岩不可攀”。问题二: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行走”的?明确:“人道”青泥岭多雨常泥泞,诗人以“萦岩峦”和“百步九折”等词语直写蜀道“盘盘”之状,又着一“何”字在抒情中明告蜀道曲折,难以行走。问题三: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通好”的?明确:诗人选取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回川等一系列意象,从视听、动静、声色、上下等多个角度,描写蜀道空旷可怖的环境,渲染蜀道惨淡悲凉的气氛,显现蜀道川险、境凄、景异的特征;“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在作结叹问中,暗示蜀道是“险境”、蜀道“难通好”。问题四: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乐居”的?明确:由“面”向“点”,剪取蜀道上“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和“守或匪亲,化为狼豺”的人事变动,呈现蜀地“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劝告世人锦城实非乐土,蜀道或将“势乱”,不如早早“还家”。问题五: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开通”的?明确:“蚕丛及鱼凫”开创的古蜀国是有的,但是有些“茫然”了,“四万八千”年来,“不与秦塞通人烟”;入蜀的道路也是有的,在太白山西面有一条“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后来五壮士献命,钩连“天梯”和“石栈”,才有了罕见人迹的险峻“蜀道”。诗人从开国的古老传说,追溯到隔绝的漫长历史,又引用古书记载的蜀国神话,以强调“蜀道开通艰难,得来不易”。(三)借助阅读材料,梳理行文思路阅读下面的材料,划分全诗结构。(PPT)以蜀道艰难为中心,从山的高峻崔嵬、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和气氛的凄厉、人事的变幻莫测等方面,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以极其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不平凡的自然面貌,抒发了诗人激越的感情。——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明确:全诗大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以叹词叹句奠定基调、点出主题后,主要写道路开辟之艰难;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攀登跋涉之艰难;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主要写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蜀地社会形势之险恶,进而规劝友人及早还家。三、观点引入,探究诗作魅力阅读下面的材料,说一说这首诗有何奇特魅力?(PPT)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点拨:可从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情感表达、艺术想象等角度去鉴赏。示例:(一)语言奇崛——《蜀道难》采用七言歌行体,以七言为主,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灵活多变的句式,加入“之、乎、也、哉”等不常用于诗的语助词,短者仅三字,长者十一字,长短错落,时而散漫,时而整齐,完全是散文的自由笔法。(二)手法多样——夸张是《蜀道难》最显著的艺术手法,诗中事物往往被夸张到极度,如“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夸说蜀道高耸难越,以“使人听此凋朱颜”显示蜀道奇险可怖,以“四万八千岁”强调秦蜀交通阻隔久远,以“百步九折”突出青泥岭山路盘曲,虽不符合实际却有力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雄奇和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此外,还引用神话传说,摹写神情动作,化用诗句,正侧相衬,动静结合,声色相辅,寥寥数语即描绘出高险奇绝的蜀道场景和惶恐惊惧的行走情态,形成了多种手法交融的艺术特色。(三)抒情强烈——开头连用三个惊叹语“噫吁嚱”“危乎”“高哉”,直接抒发对蜀道之高峻的惊愕和感慨,为全诗奠下咏叹的感情基调;而后在诗的开篇、中间和结尾,反复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直泻奔腾、激荡的感情,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使得整首诗前后呼应,绵连一体。(四)想象奇特——从开国、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蜀道现实,从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冲波逆折之“回川”,既展现“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蜀道之图景,又激荡“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等蜀道之音响,甚而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感受;凭借奇特想象描绘出具体的蜀道面貌,渲染出幽森的蜀地氛围,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浪漫气息。明确:此题答案为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鉴赏与思辨性思维为目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四、布置作业有人认为,《蜀道难》一诗的主旨自唐代以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代表性说法有五种:其一“危房杜”说,认为是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其二“讽幸蜀”说,认为是为规劝唐玄宗而作;其三“刺章仇”说,认为是讥刺章仇兼琼;其四“咏蜀”说,认为是歌咏蜀地山川;其五“仕途坎坷”说,认为是李白自叹人间行路难、仕进难。(陆精康《〈蜀道难〉主旨争鸣及教学处理》,《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9期)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可从中“采纳一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不拘泥于以上观点,可肯定,亦可否定,完成一份评说《蜀道难》的书面作业,字数600字。板书设计:《蜀道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目标】1.借助参考书及课下注释,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通过梳理文意,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合作探究,借助名家解读,探究诗歌的主旨。【重难点】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教学过程】据孟檠《本事诗·高逸》和王定保《唐搪言》卷七记载,李白初到长安,名声未振,拿《蜀道难》给当时京城文坛的领袖贺知章看,贺大为赞赏,目为“谪仙”“太白精星”,李白由此声名鹊起。这件轶事不见得真实,但可以看出《蜀道难》很早就已被当作李白的代表作。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活动2.相关背景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活动3.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活动4.了解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蜀道难》是南朝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列于《相和歌辞·瑟调曲》,在李白之前,以此为题的诗作也大抵是写蜀地山川之险,现存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诸作均为五言诗,也相对较短,读起来似乎并不觉其险;而李白之作则以七言为主(其实也只占一半左右的篇幅),三言、四言、五言、八言、九言、十一言杂出并用,甚至融入了辞赋、古文的句法,句式的参差错落、节奏的变化不拘让人读来仿佛行进在崎岖不平的蜀道上,加之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饰的笔法、反复的渲染,将蜀道之难描绘到极致,也将自己纵横排奡(ào,矫健,形容文笔刚强有力。)的诗风、奔放不羁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任务二:文本研究活动1:疏通文本,梳理脉络第一段解析:诗歌开头便不同凡响。前七个字中只有“危”和“高”两个实词。"噫吁嚱”是蜀地方言,蜀人见物惊异辄发此惊叹(据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同为蜀人的苏轼也曾用过“呜呼噫嘻”这样的感叹(见《后赤壁赋》)。“乎”“哉”也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危”和“高”都有高的意思,但并不是简单的同义复用,《国语》高诱注“危,高险也”,即兼有高大、险峻二义。一上来就惊呼并极力渲染蜀山之高大险峻,仿佛一座高山突然横亘在面前,真可谓“开门见山”。接下来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对蜀道难行的一个总括。这一总括并不抽象,而是借助了一个颇为形象可感的比较——“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难(在修辞上称为“强喻”)。这句话在全诗之中凡三见,反复强化、渲染,也成为全诗中最广为人知的名句之一。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远古时代,回溯蜀国古老而光怪陆离的传说,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为险峻的蜀道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蜀地与秦地多少年来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仅有“鸟道”可通,直至“五丁开山”(实际上是先秦时期开凿蜀道的一种间接反映)才出现“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局面。这几句看似写蜀道的来历,但突出的仍是蜀山的险峻与蜀道开凿的艰辛。随后描写现如今的蜀道。“上有”句写山势高峻,高得连太阳都无法逾越,不得不掉头回转;“下有”句写谷深水急,江河至此再难浩荡,只得撞击岩石,改变方向,曲折行进。两句一仰一俯,拉开纵向的空间,蜀山仿佛是一堵高墙矗立于天地之间。“黄鹤”“猿猱”二句则用侧面烘托之法,振翅高飞的黄鹤、善于攀缘的猿猱都难以逾越,何况是人呢?“青泥”句起,才从人类的攀登感受写蜀道之难。“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写出山路之盘曲,“扪参历井”道出山势之高峻,“仰胁息”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一种徒唤奈何的情态。段意概括: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第二段解析:接下来,诗人才透露出送别之意。原来诗人此前极力渲染的“蜀道难”,其实是出于对入蜀友人的关切。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提,再度渲染“蜀道难”。而这次的角度又有所不同。“但见”“又闻”四句,“见”“闻”互文见义,古木悲鸟,夜月子规,鸣声凄切,空谷响绝,一种悲凉愁苦乃至于阴森恐怖的气氛油然而生,有此见闻,如何不让人胆寒肠断。至此,诗人又情不自禁地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追加了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道出了一种“谈蜀道色变”之感。继而再次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入手,写山之高峻,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使人心惊胆战,在作了“其险也若此”的小结之后,又顺势向友人发出急切的叩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较之前面的“问君西游何时还”的殷切询问,这里是叹大于问,情感在反复渲染“蜀道难”之后愈加强烈。段意概括:蜀道之险。第三段解析:以下再换角度,从社会人事写蜀道之险。蜀道之难,不仅在于高山绝壁、险道急流这些自然因素,也可能存在人为因素。那“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如果不是可靠的人把守,一旦发生叛乱,便会如豺狼、猛虎、长蛇一样难以应付、躲避,而“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更把这种凶险描述得令人不寒而栗。有如此众多不安定的因素,锦官城的生活再快乐又如何?还是“不如归去”吧。末了,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以“侧身西望长咨嗟”收束,与诗歌开头“噫吁喊”的嗟叹遥相呼应,又给人余音绕梁之感。段意概括:蜀中战祸之烈。附名家点评:“尔来四万八千岁”,此云总非实据也。人言文人无实语,而不知文章家妙在跌宕,每说到已甚,太白用此,正跌宕法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一提,此句妙有关锁,上来笔气纵横逸宕,不如此则散无统束矣。“锦城虽云乐”,上面说到蜀如此可惊、可畏,而忽下一“乐”字,妙极。“不如早还家”此虽是乐,不可久居,“不如早还家”之句尤乐也。文势至此甚紧,必须一放,方得宽转,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提此句为结束,妙。篇中凡三见,与《庄子·逍遥游》叙鲲鹏同。吾尝谓作长篇古诗,须读《庄子》《史记》。子美歌行纯学《史记》,太白歌行纯学《庄子》。故两先生为歌行之双绝,不诬也。(徐增《而庵说唐诗》)任务三:问题探究思考1:主旨句是什么?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思考2: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思考3: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思考4: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任务四:艺术特色鉴赏思考1:“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附名家点评:这首诗有三个特点:结构句式上的新颖,风格上的奇特和遣词造意的惊心动魄。与李白的许多诗歌相似,作者对乐府古题作了创新的改革,他冲破了通篇五言的格局,采用长短句式,错落有致,使诗歌的关节显得十分灵活。他又以一唱三叹的方法来渲染主题,不仅有语调的重复,更多的是意义的重复和情绪上的重复,使得诗从首句起即达到高潮,而结尾处仍维持着高潮,并在中间时时掀起一些波澜,不断刺激这个高潮的兴奋点,维持着,不让它低落下去。构思和艺术处理都显得那么新颖,同时,又是那么和谐与完整。任务五:主旨探究思考1: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关于《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蜀道难》约作于唐玄宗开元(713—741)末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时。唐天宝中殷播编《河岳英灵集》选入此诗,赞扬这首作品“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自此之后,不少人开始探讨诗的本事和寓意,历来的说法大致有四种:一、罪严武说。杜甫晚年与房绾同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为人暴虐,李白作诗劝他二人早日离蜀。二、讽玄宗说。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李白认为蜀地不宜久居,作诗讽谏。三、刺章仇兼琼说。章仇兼琼开元、天宝之际为剑南节度使,不受中央节制,故李白作诗以讽。四、纯属歌咏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近年前三种看法基本上已被否定,可参看拙著《李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品牌授权使用许可合同
-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商业洋房出售合同范本
- 《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500字》
- 采砂合同范本
- 2025年铜钎焊熔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数除法-调查“生活垃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
- 5 各种各样的天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2025至2031年中国三元素高效复合肥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GB 19522-2004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
- 登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课件
-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白)课件
- 彩生活运营模式2016年
- 脂肪肝的科普课件
- 某银行安全保卫工作知识考试参考题库(500题)
- 片剂工艺流程图
- 企业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 信息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 新湘教(湖南美术)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全册PPT课件(精心整理汇编)
- 大智慧指标公式函数大全(完整可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