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卷04-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1页
重组卷04-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2页
重组卷04-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3页
重组卷04-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4页
重组卷04-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04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

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

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

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

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

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

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

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

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

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

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

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

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

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

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

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

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

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

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

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

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己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

【解析】“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错误,原文第

四段说“即便是单篇文档……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

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献或者文献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再提供给人

去深入解读”可见,即使是单篇文本也可以选择远读方法,起决定作用的是数据量是否超出个人阅读理解

的能力范围。•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答案】A

【解析】“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错误,从“尽

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来看,

是为了证明计算机不能理解文本内容,数字人文仍离不开人的阅读,从而“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

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答案】D

【解析】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错误,根据原文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

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可见,并没有实现主体从具体的学者到计算机的转变.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说“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

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可见,

并不仅仅只是“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还有揭示内在结构特征.C.“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

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

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是“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而非''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

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垣,

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

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

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

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

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

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弓I,

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杉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

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

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

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

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

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

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

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

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

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

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

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

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

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

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

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

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

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

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

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

力。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

黏性。

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

力这一特性。•

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

的高度会更高。

【答案】A

【解析】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错误,原文

“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一一

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见,“弯月面”是“水”与其

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

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

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

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

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答案】A

【解析】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

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错误,原文“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

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

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可见,作者举例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

弱的吸引力”。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错误,根据

“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

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可见,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或张力,而毛细作用是指水

会吸附物体往上拉。D.“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误,作

者只是从人们熟悉的身边举例,让人们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再列举自然界各种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

界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但并不是说“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因为在自然

界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室内无法完全观察到的。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后文“河水何以泛滥”的论述,“水向上传输的高度

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一一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一一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

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即可概括出三点因素:水的纯度、

颗粒间的气孔大小和气压。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

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

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

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

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

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

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

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

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

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

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

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

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

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

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

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

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

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

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

着腰,抱着胫,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打着寒

战。

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

这么懒。”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

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

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

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

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

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

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

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

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

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

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胞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

“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

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

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

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答案】C

【解析】C∙“‘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错误,从上文“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

有时写信给我”“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我一到东京就写信

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

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可知,二人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都相互牵挂,感情并没有断绝,“重拾”无

从说起。

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答案】①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十年中和弟弟相处的时间短促;②对与弟弟相处的回忆感到真切而又模糊,

恍如梦境;③牵挂、担心、思念流浪在外的弟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写“恍恍

惚惚”情感状态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由来。

由“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记得当我们

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可知,“我”

和弟弟相处时间短暂,而且“我”离开家的时候弟弟年纪还小,所以这“恍恍惚惚”是感慨时光流逝之快。

由''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

时写信给我,……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

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

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

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可知,对与弟弟的相处感到真切而又模糊,

对于弟弟表现出的成长状态,“我”又感觉新奇,不相信弟弟已经长大,从当初那个不知离别是什么滋味

的孩子成了一个有了自己的思想的青年。

由“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

不愿意”“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

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可知,“我”的内心对于弟弟的离开有不舍,有担心,但又不能阻止弟弟参军抗日,内心纠结矛盾,这种

矛盾的背后是对弟弟的担忧、不舍和牵挂。

9.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

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由个体到群体,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代青年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②不同感受:在上

海时,“我”对流浪青年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知的状态充满担忧;在山西时,看到年轻群体的革命生活

充实、快乐而有朝气,“我”深感欣慰,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出这两处内容,结合“我”

的心理感受以及弟弟和这些青年的生活状态进行分析。

如在上海时,“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点明了“我”的心理状态是“慌乱”;

结合“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可知,“我”对这群青年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由此

可知,对于此时的流浪青年,“我”的内心是充满担忧的。

如在山西时,“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点明了“我”心理状态是“开心”;结合“因为我看到不少和

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

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可知,这群年轻人快乐

活泼,积极勇敢,他们拿起枪战斗,生活有目标,“我”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对中国的

未来充满信心。

从整体来看,文章从弟弟写到青年,从上海的流浪青年写道山西抗战的青年,这是由个体到群体,展

现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年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

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单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日:“今齐王

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

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⅛⅛

之于朝廷日:“不毂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毅不

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日:“臣见商于

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日:“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她未可得而齐

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不周?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

必至矣。"楚王不听,目:“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

齐,齐、秦之交刁令。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日:“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

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0.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毅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毅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毅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

“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

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

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

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Λ.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蔑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

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

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

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蔑妇”

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

“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

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

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

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

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西德于秦”的

意思是“(因对秦国施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答案】(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形容词,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

(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

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

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

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

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

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

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

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

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

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

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

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

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

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

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

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

“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

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

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

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

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啪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

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

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

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

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

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

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唯,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

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

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

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

“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

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往昔,∖,”,就是

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杜甫《登高》中“,”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

对景伤怀的感受。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表现了当年刘

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答案】①.总角之宴②.言笑晏晏③.无边落木萧萧下④.不尽长江滚滚来⑤.金戈铁

马⑥.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宴"“晏”''萧

萧”“戈”等。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但与此同时也

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

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正如有研究

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

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

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

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网和时间由于不断匡缱大大增强

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o“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近在咫尺杞人忧天泾渭分明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空穴来风泾渭分明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空穴来风非此即彼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杞人忧天非此即彼取之不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

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

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

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

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

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

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

不断”。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社会交

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括号后面说“‘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B.将二者关系

定位为递进关系,不正确;C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D.”除了社会交往”说法错误,

且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Λ.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

动性”,主干为“空间和时间增强了互动性”,搭配不当,应改为“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

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句式杂糅,要么说“……得到显著提高”,要么说“有

助于……提高”,可改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分析可知,只有B项修改正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①,

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

(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②,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

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的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

如瘠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

草莓甜,就是③\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类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

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太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

如百香果。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如草莓等。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

制,建议平均一天不超过200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答案】①除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外②果糖的甜度最高③因为有机酸含量较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结合后文"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

多少有关”,确定空处应该有与“还……与……有关”相照应的关联词语一一“除了与……有关外”,再

结合上文“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确定答案为:除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外。②

处因为上文句末为句号,说明主要根据后文填空,再看后文内容为“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

次之”,于是确定空处与下文是递进关系,得出答案为:其中果糖的甜度最高。③处根据段落位置确定要

填的内容是对上文“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比如山楂含糖量超过20%,但因为含酸

量较多,吃起来还没有草莓甜”的总结,故得出答案:“山楂中的有机酸所致”,或者“受山楂中有机酸

的影响”。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案】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因为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所以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

的水果,含糖量少的水果也要限制食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的能力。根据设问句子“对超重人群以及糖尿病人

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的食物呢?”提炼出中心观点。对象为:超重人群以及糖尿病人群;重

要信息(原因和结果)为“由于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

或不吃”,得出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其次便是“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最后一点便是“但必须

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限制总热量,建议平均一天吃下去的水果不超过200克”。■

综上,再结合字数限定和“因果关系”的要求确定答案。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

《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

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

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范文】

时代已大有可为,我们当有所作为

吴彬丽

时光流逝,浪潮翻滚,我们来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时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

欣欣向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身处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繁荣昌盛是发展的土壤,而即使是挑战,背

后也是机遇,就算是危机,当中也孕育着先机。此时此刻的我们,耍立于时代潮流,必须有所作为。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我们发现其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了成长

和发展的土壤: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