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课练(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A/1F/wKhkGWX7iCSAXijhAAJ540SzDVY453.jpg)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课练(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A/1F/wKhkGWX7iCSAXijhAAJ540SzDVY4532.jpg)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课练(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A/1F/wKhkGWX7iCSAXijhAAJ540SzDVY4533.jpg)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课练(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A/1F/wKhkGWX7iCSAXijhAAJ540SzDVY4534.jpg)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课练(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A/1F/wKhkGWX7iCSAXijhAAJ540SzDVY45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课练(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课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建构,表现中国人对于空间的一种执着追求——远。这种远式的空间追求成为支撑中国山水画空间性的根基,使山水画散发着无穷的意趣。
山水画家是如何在画面中呈现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这种远的意境的?从理论上来看,基于画面的整体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在实践上,首先表现为画面空间关系的处理,主要是远近关系。山水画中远近关系的处理不仅涉及观取,更涉及画面本身的空间层次的呈现,也依赖于物象的常形、常态,更依赖艺术家以一定的笔墨将其呈现。在许多山水画里,画家往往将画的重心安置在前面,而周边、远处要么以烟云处理,要么则是大片的空白,以示画中物象之远近。对于远景的处理,既要与近山相称,又不可高于主峰,色彩上也极用心思。为了突出画面空间的远近,画家喜欢以重叠的方式显示空间之远近、前后,也用衬托或者留白,以烟云绕山,来衬托山之远,意之远。
其次,在画面意象的选择上,为了表现“远”的情趣,山水画家总是以无数的笔墨描绘着舟鸟意象,通过舟移鸟去,呈现出层层推远的渺远空间。
第一,由于画家着意于表现远意,所谓“画荒远灭没处,诚有至妙可言”,因此画面中的舟鸟意象多以点景形式出现,以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构成画面意境生发的“力场”。点,示其小也,但融合于其他意象;景,景物、景象、场景,在山水画中,或一舟独行,或北雁南飞,或渔人静钓,或林间亭舍。画中舟鸟多以简笔出之,近于写意,是艺术家孤寂心灵的映射。
第二,以舟鸟意象的动态形式来推远画面空间。由舟鸟意象本身体轻、形小、具有动的特性,画家往往会抓住其远飞、待飞、远渡、待渡、或栖于枝头的瞬间,或以水中轻波来暗示一种动的状态,所谓“一叶舟轻,双桨鸿惊”,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起来。画中舟鸟渐行渐远,将观者的视野拉长,以此来体现画面的空间表现力。
第三,在山水画中,舟鸟意象的设置,拉开了与所观之物的距离,这种距离既是一种物理距离,更是一种心灵距离。而舟鸟意象的设置即是通过拉开空间的距离让观者重拾对于山水审美自觉,超越时空,进入更广阔的美的天地,这既与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有关,也与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氤氲、渺远、苍茫的意境有关。
可见,中国山水画中的远不仅是空间距离的远,更是时间之远、心灵之远,是一种远境。所谓“一拳之小,当千仞之高;片掌之大,体百里之迥”,艺术家通过“远”来突破时空界限,并得以自由地以一管之笔,体悟大自然的无穷意趣,抒写人生境界,由此而升华出一种广大的宇宙情思。
(摘编自李雯静《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
材料二:
图一
中国山水画是否遵循着由近到远的空间秩序呢?试以范宽的作品为例来探讨。图一是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属于山水画中的大幅全景作品。画面气势磅礴,巨峰林立,山头杂树茂密,山脚土石纵横。画中景物众多:山峰、飞瀑、巨石、树木、商旅……这些景物可以分为六组,如图二,每组景物之间画家用留白隔开,有的空白象征着云气,有的象征着道路,有的象征着河流……于是,画面中的空白既可以使不同景物相互区分,又不破坏画面的整体性。每组景物的空间位置是不一样的,从上到下依次是远景、中景、近景。
如果仔细观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会发现画面中综合了多个不同的视觉场景。最上面的主峰⑥占据了画面近一半的位置,无疑是此画的主体物。但是该山峰并不是描绘的从一个视角看到的景象,主峰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左、右和顶面。左边描绘的是从左下方看到的山,右边描绘的是从右前下方描绘的山的样子,顶面的视点要略高,有点俯视视角。顺着左右两个视角往下看,可以发现,在山的左下方和右前方分别画有两组小山峰⑤和④,似乎描绘的主峰正是从⑤和④的山顶上看到的样子。
图二
再来看位于画面中央的一组小山峰④,该山峰采用平视略带仰视视角画出,山的左侧面可见,可以推断出观者的位置是在左边略偏下方。而编号③的小山丘正好在这个位置,感觉画家正在③的位置上仰看④。
位于画面右下方有一条小路,小路上有一队商旅正在行进(编号②)。小路和商旅则用俯视视角画出。画面的最下方画有前景的几块岩石,暗示出小路位于两山之间,即前后都有山,小路上的商旅正是从编号为①的山顶的岩石上看到的情景。编号为①的几块岩石已经位于最靠前的一个层次,观者的位置不可能在画面的上方其他任何地方,因为上面的景物都位于①的后面,因此,观者的位置只能在画外,也就是欣赏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的景物之间的安排有一定的空间顺序,即从下往上,依次是前景、中景、后景,空间在逐渐退远。景物的前后关系用相互遮挡和重叠的方式表示出来,位于画面最下方的是最前景,画面最上方的是最远景。
观者在欣赏整幅作品时仿佛在经历一场山水之“游”。欣赏的起点应从画面下方的几块岩石①开始,因为这几块岩石是按照站在画面前观者的位置所描绘的。当观众看到编号①的景物时,仿佛一下子感觉自己所站的地面是编号①的山顶的延伸。然后,站在①的岩石上可以看到前下方编号②的商旅和小路,商旅画得极其细致,惟妙惟肖。看完商旅,设想自己正站在山下的小路上,视点向左上方仰望,会看到一座小山丘③。爬上山丘往右看,会看到右边有一座略高的小山,上面草木丰茂。登上编号为④的山顶,往前方看,一座巍峨雄伟的大山位于眼前,其间瀑布犹如银线一泻千里,场面蔚为壮观,心胸也一下子开朗起来。这无疑是此次山水游历的最高潮。往左前方看,有一座略矮的小山峰⑤立在中间,登上山峰⑤再来欣赏主峰,会看到山的另外一面的样子。最后登上主峰⑥的山顶,此时已经在最高处,顿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情怀油然而生。往远处看,四周茫茫一片云海。
(摘编自魏华《远——中国山水绘画空间的美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呈现山水画的远的意境,画家可以从高远、深远和平远三个角度进行设计,从实践中来看,高远清明,深远重晦,平远有明有晦。
B.山水画中远近关系的处理涉及观取、空间层次、物象形态和艺术家的笔墨呈现,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不分轻重,画家才能有所作为。
C.设置舟鸟意象是从实践上表现山水画“远”的意境的常见做法,可以是用简笔呈现静态的点景,也可以是动态的形式,造成了距离感的产生。
D.在远近关系的处理上,有些山水画家将画的重心安置在下方,而周边、远处要么烟云处理,要么留白,《溪山行旅图》正好体现了这种情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舟鸟意象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是山水画意境生发的“力场”,近于写意,是艺术家孤寂心灵的映射,因此发挥出无与伦比的艺术作用。
B.中国山水画的“远”,追求一种远境,体现在空间、时间和心灵上,它不同于西方风景画所追求的逼真效果,主要表现一种广大的宇宙情思。
C.从《溪山行旅图》景物安排的空间顺序可知,最佳观赏顺序为图二中的⑥-⑤-④-③-②-①,应遵循从上往下,从山顶到地面的欣赏顺序。
D.欣赏《溪山行旅途》,可结合“三远理论”,从留白艺术、重叠手法、多维视角、体验思维、整体感悟、观览顺序等角度进行综合鉴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提到的绘画理论技巧无关的一项是()
A.凡信手染出,似近山之影,又两边排偶,峰头对齐,皆是远山之病。(唐岱《绘事发微》)
B.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王显《东庄论画》)
C.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石涛《画语录》)
D.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之诀也。(董其昌《画旨》)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我国自古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请结合材料中的山水画理论,从“三远理论”“体验思维”“意象经营”中任意选择两个角度,鉴赏《桂枝香·金陵怀古》。
评卷人得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和诗歌,完成题目。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①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文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为人处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辨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的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地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们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②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③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④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⑤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⑥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⑦第二天朋友们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⑧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上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⑨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⑩王安石立在那儿未作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作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的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20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是因为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成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就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还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祐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附:
金陵怀古(其一)
王安石
霸主①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解释]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6.王安石,号
7.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C.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D.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8.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
9.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你认为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
10.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即然。苏洵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
11.简要分析首联“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在全诗中的作用。
12.下面这首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典故,但表述的情感却不相同,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评卷人得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③。
①这首词作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任江宁知府时。②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将韩擒虎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张丽华等妃子们寻欢作乐。③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统领上片写景,“故国”为下片怀古蓄势,“晚秋”点明季节,“初肃”总写眼前萧肃衰败之景。
B.“归帆”“酒旗”两句,写景突出动态,归帆在夕阳下穿梭,酒旗在西风中飘扬,展现出金陵城的繁华阜盛。
C.下片感叹六朝因竞逐奢华而相继灭亡,继而陈说感叹兴亡荣辱也是徒然,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的心情。
D.全词立意新颖,章法严谨,同时运用比喻、借代、用典等手法,艺术精巧,境界开阔,笔力遒劲。
14.本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怀古的佳作,请比较二者内容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
C.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地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含蓄凝练,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6.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述了怎样的感情?
评卷人得分
四、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使用比喻手法,描写秋天的长江和山峰,比喻形象,景象壮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如果一味赂秦求保,就会陷入“,”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难免灭亡。
评卷人得分
五、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运用的灵活性,能有极大的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成“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相、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zhuì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bì,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文法”,遵循着中国建筑的“词汇”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述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字音以及注音字的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fù辍壁B.fú辍璧
C.fù缀壁D.fú缀璧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B.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
C.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D.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评卷人得分
六、语言表述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学短评。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片段一: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是满头白发的一对老人,在相互逗乐取笑。
大儿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正忙于把鸡笼编好。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调皮的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技巧感悟:你认为这段文字的问题在哪儿?
答:
片段二: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代,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而却躲在乡下,和村夫野老打成一片,淡忘了国仇家恨,松懈了斗争意志。描写自然风光的美好,也是在粉饰太平。
技巧感悟: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
片段三:这首词描写了一家人的形象,夫妻二人都上了年纪,不能劳作了,只能喝点酒,谈谈心。而大儿、中儿十分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编织鸡笼。小儿子还不常事,在溪边玩耍。
技巧感悟;这样读来,这首词就寡淡无味了,你认为造成这“淡”味的原因是什么?
答:
片段四:这首词有环境描写,“茅檐”“溪上”“青草”,页淡减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了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场安排了广阔的背景。这首词人物形象鲜明,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两个大孩子勤劳而朴实,而小儿子却天真可爱。这首词语言简洁,没有浓悉重彩,只是用白描手法,写农村某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人的生活画面。这首词还表述了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点。
技巧感悟;文学短评写作要注意精要,你认为上面的片段应如何改进?
答:
评卷人得分
七、微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词素描,就是用散文化的语言,自我解读,再现诗词情景和意境。请把下面一首古诗,根据原诗的内容,发挥想象,再造情境,进行诗词素描。
要求:①自拟题目,符合原诗主旨;②描写生动具体,语言优美,形象突出;③150字左右。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C2.D3.C4.①首先点明论述对象中国山水画之“远”及其意义。②接着从理论层面引用郭熙的话来谈山水画如何呈现“远”的意境。③然后在实践层面上从画面空间关系的处理以及画面意象的选择上谈“远”的意境实现。④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中国山水画中"远"的实质和作用。5.①“三远理论”:由澄江到翠峰到归帆到酒旗再到彩舟和白鹭,远近开阖,俯仰多姿,千里江山一图画,兼有深远和平远之感。②“体验思维”:欣赏者要有视角,仿佛和王安石一起站立在金陵城头远眺近观,亲身体验。③“意象选择”:选择彩舟和白鹭鸟意象,作为点景和意境生发的“力场”,并且让它们动态化来拉长视野,创设距离,提升空间表现力。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从实践中来看”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是“从理论上来看”的;
B.“不分轻重”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更依赖艺术家以一定的笔墨将其呈现”可知,这几个方面是分轻重的,呈现的是递进关系;
D.“有些山水画家将画的重心安置在下方”无中生有。“《溪山行旅图》正好体现了这种情形”错误,《溪山行旅途》没有将画的重心安置在下方,从材料二第二段“从上往下依次是远景、中景、近景”和图一可知远景是一座巨峰,十分醒目,但它位于画的上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此发挥出无与伦比的艺术作用”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是说“由于画家着意于表现远意……因此画面中的舟鸟意象多以点景形式出现,以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构成画面意境生发的‘力场’”。
B.“它不同于西方风景画所追求的逼真效果”无中生有;“主要表现一种广大的宇宙情思”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表述是“由此而升华出一种广大的宇宙情思”;
C.“⑥-⑤-③-②-①,应遵循从上往下,从山顶到地面的欣赏顺序”错误,由材料二第六、七段可知,最佳观赏顺序是①-②-③-④-⑤-⑥,应遵循从下到上,从地面到山顶的欣赏顺序。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为材料一第三段的“对于远景的处理,既要与近山相称,又不可高于主峰”;
B.为材料一第三段所说的“留白”;
C.强调的是绘画要“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观点,与材料一所提到的绘画理论技巧无关;
D.为材料一第三段所说的“重叠”。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建构,表现中国人对于空间的一种执着追求——远。这种远式的空间追求成为支撑中国山水画空间性的根基,使山水画散发着无穷的意趣”首先点明论述对象中国山水画之“远”及其意义。
接着,第二段“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从理论层面引用郭熙的话来谈山水画如何呈现“远”的意境。
然后,第三至七段“在实践上,首先表现为画面空间关系的处理,主要是远近关系”“其次,在画面意象的选择上,为了表现‘远’的情趣,山水画家总是以无数的笔墨描绘着舟鸟意象,通过舟移鸟去,呈现出层层推远的渺远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从画面空间关系的处理以及画面意象的选择上谈“远”的意境实现。
最后,第八段“可见,中国山水画中的远不仅是空间距离的远,更是时间之远、心灵之远,是一种远境”总结全文,指出中国山水画中“远”的实质和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三远理论”,材料一中指的是高远、深远、平远。《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由澄江到翠峰到归帆到酒旗再到彩舟和白鹭,远近开阖,俯仰多姿,千里江山一图画,兼有深远和平远之感。
②“体验思维”,材料二提到“观者在欣赏整幅作品时仿佛在经历一场山水之‘游’”“当观众看到编号①的景物时,仿佛一下子感觉自己所站的地面是编号①的山顶的延伸”。《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欣赏者要有视角,仿佛和王安石一起站立在金陵城头远眺近观,亲身体验。
③“意象选择”,材料一提到“在画面意象的选择上,为了表现‘远’的情趣,山水画家总是以无数的笔墨描绘着舟鸟意象,通过舟移鸟去,呈现出层层推远的渺远空间”“由于画家着意于表现远意,所谓‘画荒远灭没处,诚有至妙可言’,因此画面中的舟鸟意象多以点景形式出现,以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构成画面意境生发的‘力场’”“画中舟鸟渐行渐远,将观者的视野拉长,以此来体现画面的空间表现力”。《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在舟鸟意象的选择上,“彩舟云淡,星河鹭起”选择彩舟和白鹭鸟意象,作为点景和意境生发的“力场”,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让它们动态化来拉长视野,创设距离,提升空间表现力。
6.半山7.B8.①不善与人相处;②仪表邋遢,不重衣食;③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9.①“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②敢于说批评上司韩琦的话;③有行政才干,却在偏远之地任职,治绩斐然。10.同意。这里的“不近人情”并不是“不通人情”的意思,而是不谙人情世故,不为日常生活小节所牵制,是一种专注的治学状态。如王安石在洗澡之后,不知道袍子已经被换,吃饭只知道吃自己面前的菜,等等,这些部表现了他心无旁骛的特点。(如不同意,能自圆其说亦可)11.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相继、创业艰辛难受成的奇怪历史现象,引发怀古之情。抛出问题,为颔联议论做铺垫。
12.《金陵怀古》诗借《黍离》《麦秀》之歌,表述诗人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而自己也只能如此,只好将一切付之酒杯的伤感之情。《桂枝香》词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时时”“至今”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错误。“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表明王安石否定韩琦的才能,但并不是认为韩琦注重外表装扮,也不是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依据“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为人处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可概括为:不善与人相处。
依据“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以及“洗浴换袍”和“吃鹿肉丝”等事例的叙写可概括为:仪表邋遢,不重衣食。
依据“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20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是因为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可概括为: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为人处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此时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还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可知,王安石并非世故圆滑,贪图名利之人,所以认为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并非是沽名钓誉。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的意思是,他崇高简单率真,不爱修饰,穿脏衣服,吃恶劣饭食,结合文中“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们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第二天朋友们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而的观点是“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可见,“不近人情”是指他专注于思想,所以对于日常事务不怎么注意,以至于连自己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他专注的表现,不是真正的“不近人情”。如不同意,可认为是孤僻,不懂得人情世故,导致人们觉得他过于古板。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
分析首联的作用,要注意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中,“霸主”的成功和“子孙”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直接明确了诗歌“王朝衰亡”的问题,开启全诗。
1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说到“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所以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语出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时时”“至今”说明北宋统治者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在寻欢作乐,粉饰太平,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表述了对北宋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
《金陵怀古(其一)》最后一句中的“黍离”指对国家惨败、今不如昔的感慨;“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从来事”,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这一句站在历史的高度,洞察朝代盛衰的必然性,客观揭示了一切政权兴亡的规律,而“且置兴亡近酒缸”,表述出人们对此无能为力,那就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吧。所以《金陵怀古(其一)》借《黍离》《麦秀》之歌,表述诗人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而自己也只能如此,只好将一切付之酒杯的伤感之情。
13.A14.同:写景雄浑壮丽,都描绘出大好山河之美,都表述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异:苏词主要通过缅怀周瑜,表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王词主要通过登高怀古表述对六朝兴亡的感叹,并借以寄托自己对国事的关心、时政的隐忧。
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A.“萧肃衰败”错,上片写景秀丽壮观,富有生机。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从意境画面来看,这两首词都雄浑壮丽。苏词有“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王词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景象开阔高远,表述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这两首词都是借古叹今。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借表现赤壁之战中,周瑜年少功成,来抒发自己年华逝去、功业难成的慨叹;而王词“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感慨物是人非,感伤北宋之人贪图安逸,寄托了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15.B16.①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导致灭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
③流露出对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的不满。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似’‘如’二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分析错误。“似”“如”都是“像”的意思,此处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导致灭亡的历史。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二句,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再结合解释②可知,《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告诫北宋统治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澄,练,簇,弥,侵,愈。
18.C19.A20.“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或者“它们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的原因,就是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1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副”,作量词时应读作“fù”;
“缀”,读作“zhuì”,指用针线缝;连结;组合。可组词为“点缀”。“辍”,读作“chuò”,指中间停顿;停止。可组词为“辍学”。这里应写作“缀”。
“壁”和“璧”都读作“bì”,土字旁的“壁”指墙或某些物体上作用像围墙的部分;玉字旁的“璧”指古代的一种玉器。这里是说路的尽头有一堵墙,应写作“壁”。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不同的建筑风格比作“文章”。
A.比喻。将千里的清江像比作洁白的绸带,将翠绿的山峰比作竖立的箭簇。
B.借代。“盗跖”“颜渊”分别借代好人、坏人。
C.反问。这是哈姆雷特反问式的自责,表现出哈姆雷特对于暴力复仇方式的痛苦挣扎。
D.对比。这是用“千钧”与“一羽”作对比,表现齐宣王施仁政于百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故选A。
20.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语义重复,“之所以”和“的原因”的词义重复,应该去掉“的原因”;二是搭配不当,“用”和“文法”不搭配,“遵循”和“词汇”也不搭配,应改为“遵循……文法”“用……词汇”;三是语序不当,根据后句的开头“运用这‘文法’的规则”,可见这里应将“词汇”和“文法”的位置互换。
故应修改为: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21.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那什么是诗歌呢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段意: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空,根据“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可知,这里应强调诗歌的发展史长,可填: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二空,根据前文“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后文列举的唐诗、宋词、元曲可知,这里应该是强调诗篇丰富,可填: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
第三空,这里是问句,后文还解释诗歌是什么,所以这里可填“那什么是诗歌呢”。
22.片段一: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片段二:曲解作品——错评。晚年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只得在乡村闲居。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在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对黑暗官场的憎恶,也可以说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更激起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园的爱国热忱。片段三: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深入体会,我们就能感受到词中的妙趣——“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中国智慧城市AIOT应用
- 实习面试自我介绍范文(15篇)
- 关注民生加强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 市场方案策划范文15篇
-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模拟试卷320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投资基金投资居间协议3篇
- 排烟基础知识
- 2025版高校食堂食品原料集中采购协议2篇
- 基于手部姿态估计和手形重建的虚拟手构建及在沉浸式实验室的应用
- 二零二五年度国有企业并购融资担保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高端商务车辆聘用司机劳动合同模板(专业版)4篇
- GB/T 45107-2024表土剥离及其再利用技术要求
- 《古希腊文明》课件
-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满分范文6篇
- 零售业连锁加盟合同
- 维吾尔医优势病种
- 全国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英语七年级上册(人教2024年新编)《Unit 2 Were Family!》单元教学设计
- 【独家揭秘】2024年企业微信年费全解析:9大行业收费标准一览
- 1-1 拥抱梦想: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022中考作文最热8主题押题24道 构思点拨+范文点评】
- 职业暴露与防护
- 酒店行业客源渠道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