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天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天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天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天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天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2023年

2022-2023-1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第一次月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解析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测试顺利!

第Ⅰ卷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岁月沧桑中,成都涌现出多少位卓绝千古的风流人物,上演过多少出___________的传奇!一代代文人学士__________地咏歌这片土地的壮丽、丰饶和繁华。成都,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三星堆文化的考掘、金沙遗址的横空出世,渐次掀开了古代蜀国身上神秘面纱,那些精妙绝伦的青铜神像,太阳神鸟金箔,无一不在向世人炫耀着这片土地上___________的远古文明,在向世人默默地诉说:中华文明的源头___________一处,古老的蜀地也曾经是辉煌的中心。公元三世纪初,这片华夏西南的一隅,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山川物产,凭借其济济人才的智勇忠义,书写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见证了成都当时独领大唐风骚的繁华。李白是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第一位唐代诗人,他在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殊荣。“益”是益州,就是成都。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一座城市,①,就有了底蕴;②,③;④,⑤;有了灵魂,一切都变得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成都的气韵,从锦官城的迷蒙细雨中氤氲,从浣花溪畔的千朵万朵中飘荡,从宽窄巷子的舌尖温情中洋溢,让“诗和远方”成了人们魂萦梦牵的向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回肠荡气不厌其烦诡谲不止

B.回肠九转不厌其烦诡诞不只

C.回肠九转不胜其烦诡谲不止

D.回肠荡气不胜其烦诡诞不只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白是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第一位唐代诗人,他在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序列。

B.李白是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第一位唐代诗人,在他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殊荣。

C.李白是第一位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唐代诗人,在他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序列。

D.李白是第一位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唐代诗人,他在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殊荣。

3.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有了文化②有了底蕴③就有了历史④有了历史⑤就有了灵魂

B.①有了历史②有了底蕴③就有了文化④有了文化⑤就有了灵魂

C.①有了历史②有了文化③就有了生机④有了辉煌⑤就有了繁华

D.①有了文化②有了历史③就有了灵魂④有了生机⑤就有了繁华

4.与文中加点词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除称“华夏”外,还有许多别称,如“海内”“神州”“赤县”等。

B.盛唐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代表作有近体诗《蜀道难》。

C.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D.杜甫曾漫游各地,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5.“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是描写成都的著名诗句,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其对应的城市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九江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

C.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南京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扬州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复众人之所过(弥补)

悟言一室之内(同“晤”,面对)强公室,杜私门(堵塞)

B.审容膝之易安(深知)空以身膏草野(滋润)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凭”,乘)辟邪说,难壬人(批驳)

C.迨诸父异爨(等到)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D.莫不殷忧而道著(深)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统治)

盖亦反其本矣(同“何”,为什么)门衰祚薄(福分)

7.下列选项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日月忽其不淹兮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B.毋吾以也木欣欣以向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吾属今为之虏矣齐彭殇为妄作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长余佩之陆离杳不知其所之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下列选项中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人非生而知之者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古之人不余欺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不拘于时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D.见犯乃死信而见疑冀君实或见恕也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方:以之为准则

B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阴:暗中

C.下狱论死论:批决,定罪

D.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数奇:命运不好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外欺于张仪

B.如寡妇之夜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欲以苦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D.张阳和力解,乃得出羝乳乃得归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B.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C.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D.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①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②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③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④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⑤显者至门,皆拒不纳⑥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文章自成风格,却不合流俗。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愤怒地抨击,所以他的名声没有传出越地以外。

B.徐文长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花鸟画美妙飘逸而富有情趣。

C.到晚年,徐文长的狂疾更加厉害。有一次他竟拿起斧头砍人,所幸没有砍死,但他自己最终因为不合于时,不得伸展抱负,心怀怨愤而死。

D.在文中描述了徐文长杰出的才能、不羁的个性、坎坷的遭遇,表露出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1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

(2)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15.徐文长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6.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②蘋洲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华灯纵博”三句追忆往事,发表感慨。前两句重现了当年词人与同僚纵情博弈、策马射猎的场景。

B.“酒徒”两句中,一个“独”字突显出词人归隐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词人的潇洒豁达跃然纸上。

C.“占断”一句,极烟水迷离之致,尽逍遥容与之意,诗情画意,境界全出,充分体现了词人用笔蕴蓄的特点。

D.词中“谁记”、“独去”、“占断”、“元自”、“何必”等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上阕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两句的妙处。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

(1)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内在依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所以他说“_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同时,他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路亭

柯灵

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②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

③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驻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崖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夹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蔼蔼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少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18.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僻远(bǐ)行人如鲫(jì)憩坐(qì)

B.一掬清泉排闼迎人(tà)着落(zháo)

C.天崖沦落冬避朔风(shuò)高踞(jù)

D.汗流夹背(jiā)盘桓(huán)埠道(bù)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使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自然,能够引发读者对城市找不到栖息之所的感受的共鸣。

B.文章对“路亭”描写,有写实性的白描速写,也有寄托于想象性的景象叠现,两者的相互映衬,绘就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浪漫风貌。

C.引用“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表现对现代都市中难寻休息之处的行人的关爱和同情。

D.文章引用过渡亭亭柱上的两幅对联,揭示路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彰显过渡亭建得“特别讲究”。

E.本文恰当地使用口语、俗语,又化用古语,用词华丽精美,风格绚丽飘逸。

20从全文看,本文开头叙写“通都大邑,行路更难”有哪些作用?

21.认为“路亭”具有怎样的“风貌和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2.文末说“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结合全文探究内涵。

五、整本书阅读

23.班里组织“小说人物谈”专题讨论会。请你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他(她)的认识以及可以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100字左右)

六、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杨绛:“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易经·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不轻慢。

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此,文化与文化之间亦如是。

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022-2023-1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第一次月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解析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测试顺利!

第Ⅰ卷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岁月沧桑中,成都涌现出多少位卓绝千古的风流人物,上演过多少出___________的传奇!一代代文人学士__________地咏歌这片土地的壮丽、丰饶和繁华。成都,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三星堆文化的考掘、金沙遗址的横空出世,渐次掀开了古代蜀国身上神秘面纱,那些精妙绝伦的青铜神像,太阳神鸟金箔,无一不在向世人炫耀着这片土地上___________的远古文明,在向世人默默地诉说:中华文明的源头___________一处,古老的蜀地也曾经是辉煌的中心。公元三世纪初,这片华夏西南的一隅,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山川物产,凭借其济济人才的智勇忠义,书写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见证了成都当时独领大唐风骚的繁华。李白是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第一位唐代诗人,他在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殊荣。“益”是益州,就是成都。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一座城市,①,就有了底蕴;②,③;④,⑤;有了灵魂,一切都变得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成都的气韵,从锦官城的迷蒙细雨中氤氲,从浣花溪畔的千朵万朵中飘荡,从宽窄巷子的舌尖温情中洋溢,让“诗和远方”成了人们魂萦梦牵的向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回肠荡气不厌其烦诡谲不止

B.回肠九转不厌其烦诡诞不只

C.回肠九转不胜其烦诡谲不止

D.回肠荡气不胜其烦诡诞不只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白是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第一位唐代诗人,他在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序列。

B.李白是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第一位唐代诗人,在他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殊荣。

C.李白是第一位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唐代诗人,在他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序列。

D.李白是第一位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唐代诗人,他在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成都已跻身“扬一益二”的殊荣。

3.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有了文化②有了底蕴③就有了历史④有了历史⑤就有了灵魂

B.①有了历史②有了底蕴③就有了文化④有了文化⑤就有了灵魂

C.①有了历史②有了文化③就有了生机④有了辉煌⑤就有了繁华

D.①有了文化②有了历史③就有了灵魂④有了生机⑤就有了繁华

4.与文中加点词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除称“华夏”外,还有许多别称,如“海内”“神州”“赤县”等。

B.盛唐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代表作有近体诗《蜀道难》。

C.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D.杜甫曾漫游各地,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1.A2.C3.B4.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回肠九转”,形容内心焦虑不安,痛苦万分,仿佛肠子被多次牵转一样。语境强调历史人物的丰功伟业,故用“回肠荡气”。

第二空,“不厌其烦”,不嫌麻烦。“不胜其烦”,烦杂项碎得使人受不了。语境强调人们对成都的热爱,故用“不厌其烦”。

第三空,“诡谲”,奇异多变。“诡诞”,虚妄荒诞。语境强调远古文明的神秘奇异,故用“诡谲”。

第四空,“不止”,副词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连词,不但、不仅。语境中有“一处”,故用“不止”。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李白是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第一位唐代诗人”改为“李白是第一位以组诗的形式塑造成都魅像的唐代诗人”。

二是语序不当。“他在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改为“在他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时候”。

三是搭配不当。“跻身……殊荣”搭配不当,改为“跻身……序列”。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

一座城市先有历史,历史承载了社会性质的变迁,承载了民族国家,承载了经济,承载了文化,承载了外交。有历史才有文化,历史概念最大。

灵魂是文化里的上层建筑。灵魂主要是在哲学层面上的认知,所以这里的概念是从大逐渐到小的。根据逻辑语意和文中分号、“有……就有……”表明的关系,进行排序。

故“有了历史”就“有了底蕴”,历史与底蕴相搭配,故①为“有了历史”,排除AD;分号前与分号后的句子应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故②为“有了底蕴”,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B.“代表作有近体诗《蜀道难》”错误。《蜀道难》是古体诗。

故选B。

5.“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是描写成都的著名诗句,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其对应的城市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九江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

C.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南京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扬州

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选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对应城市应是京口,而非扬州。

故选D。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复众人之所过(弥补)

悟言一室之内(同“晤”,面对)强公室,杜私门(堵塞)

B.审容膝之易安(深知)空以身膏草野(滋润)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凭”,乘)辟邪说,难壬人(批驳)

C.迨诸父异爨(等到)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D.莫不殷忧而道著(深)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统治)

盖亦反其本矣(同“何”,为什么)门衰祚薄(福分)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A.杜,杜绝,抑制。句意: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

故选A。

7.下列选项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日月忽其不淹兮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B.毋吾以也木欣欣以向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吾属今为之虏矣齐彭殇为妄作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长余佩之陆离杳不知其所之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像这样,它与我从事的种树这种职业大概也有相类似的地方啊。

B.“以”: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介词,在。句意: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树木欣欣向荣/苏武在始元六年的春天到达京城。

C.“为”:介词,表被动/表示判断/介词,表被动。句意: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几十年后,(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了。

D.“之”:介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去,往/动词,去,往。句意: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故选B。

8.下列选项中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人非生而知之者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古之人不余欺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不拘于时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D.见犯乃死信而见疑冀君实或见恕也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定语后置句,“铿然有声者石”,句意:敲打之后能发出铿锵声音的这种石头。/判断句,句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者客”,句意: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B.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句意:不知道断句(的方法)。/宾语前置句,“不欺余”,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宾语前置句,“未有之”,句意: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

C.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被时俗的拘束。/状语后置句,“于星火急”,句意: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凡是圣人,都不会被外界事物所拘束。

D.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被侮辱以后才死。/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诚信而被怀疑。/宾语前置句,“恕见”,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故选B。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方:以之为准则

B.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阴:暗中

C.下狱论死论:批决,定罪

D.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数奇:命运不好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外欺于张仪

B.如寡妇之夜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欲以苦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D张阳和力解,乃得出羝乳乃得归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B.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C.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D.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①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②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③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④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⑤显者至门,皆拒不纳⑥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文章自成风格,却不合流俗。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愤怒地抨击,所以他的名声没有传出越地以外。

B.徐文长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花鸟画美妙飘逸而富有情趣。

C.到晚年,徐文长的狂疾更加厉害。有一次他竟拿起斧头砍人,所幸没有砍死,但他自己最终因为不合于时,不得伸展抱负,心怀怨愤而死。

D.在文中描述了徐文长杰出的才能、不羁的个性、坎坷的遭遇,表露出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1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

(2)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15.徐文长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9.A10.D11.A12.B13.C

14.(1)而文长凭帐下一生员的身份却表现得对胡公很高傲(而文长凭一个秀才的身份傲然自得),随心行事。

(2)喜欢出奇计,谈论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要害。在他看来,全天下的读书人,没有适合他的心意。然而,他终究命运不好。

15.①仕途失意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②所见之景可惊可愕;③他胸中奋发而不可磨灭的气概。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方:比拟。句意: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被。句意:文长既然在官场上不得志/在外被张仪欺骗。

B.第一个“之”,主谓之间,不译;第二个“之”,助词,的词。句意:像寡妇在夜里哭泣/我和朋友在赤壁下泛舟游览。

C.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介词,因。句意:想用这种办法让他吃苦/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D.两个“乃”都是“才”的意思。句意: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他才得出狱/公羊产仔才可以回去。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中丞胡宗宪听到他的名声后,把他当作客人邀至幕府。文长每次参见胡公,身着葛布长衫,头戴黑头巾,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高兴。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中,“中丞胡公宗”为主语,“闻”为谓语,“之”为宾语,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

“天下事”是“纵谈”的宾语;“胡公”是“大喜”的主语,应在“胡公”前断开,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是说将士总是跪下回话,爬着行走,不敢仰视胡宗宪,是将士的行为;③表现的是徐文长很有诗才;④表现的是徐文长“赋”写的好。

这三句不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有一次他竟拿起斧头砍人”错误。依据原文倒数第二段“或自持斧击破其头”可知,是徐文长拿着斧头砍自己,不是砍人。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以”,凭借;“信心”,随心所欲;“行”,行事。

②“好”,喜欢;“中”,切中;“当”,适合;“竟”,最终。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可知,原因之一是仕途失意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由原文“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可知,原因之二是所见之景可惊可愕;

由原文“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可知,原因之三是他胸中奋发而不可磨灭的气概。

参考译文:

徐文长传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就不利,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中丞胡宗宪听到他的名声后,把他当作客人邀至幕府。文长每次参见胡公,身着葛布长衫,头戴黑头巾,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高兴。当时胡公统率着好几个防区的军队,威镇东南地区。戴盔穿甲的武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爬着行走,不敢仰视;而文长凭帐下一生员的身份却表现得对胡公很高傲(而文长凭一个秀才的身份傲然自得),随心行事,任意谈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

文长对自己才智谋略很自负,喜欢出奇计,谈论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要害。在他看来,全天下的读书人,没有适合他的心意。然而,他终究命运不好。文长既然在官场上不得志,于是以饮酒来放纵自己,尽情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的风光。他把见到的山峦壁立、海浪奔腾、胡沙满天和雷霆震天,风雨交鸣和树木倒伏,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鱼鸟,一切能使人震惊、惊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写进诗中。他胸中有奋发而不可磨灭的气概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写的诗有时像是发怒,有时又像是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哭泣,有时像游子被寒风惊醒。虽然这些诗作的体裁格律时有不高明之处,但是却匠心独运,有王侯的气魄,不是那种像女子一般侍奉他人的媚俗的诗作敢于企及的。徐文长的文章有真知灼见,气势沉着而法度精严,不因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因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是属于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素来不迎合时兴的调子,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所以他的名声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一天文长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宴席上的一个小物件请文长赋诗一首,并暗中叫童仆又拿出一丈多长的纸来,想用这种办法让他吃苦。文长拿笔就写,马上就写完了,并写满了整整一张纸。诗句韵味深刻,风格雄劲,物态毕现,生动有趣,宴中宾客无不惊叹其才。文长喜好书法,笔意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又涌现出一种妩媚的姿态,正像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有时,他又把剩余的精力另外倾注在创作花鸟画,画得都美妙飘逸而有情趣。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他才得出狱。出狱之后,倔强得和当初一样。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故作疯癫也更加厉害了。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都会会拒绝不见。当权的官员到来,求一个字也不能得到。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招呼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徐文长终究因不合于时,抱恨长终。

石公说:“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古今文人的牢骚和苦难,没有超过先生的了。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本人更要怪,而他的人又比他的诗更要奇,诗比他的字更奇,字比文章奇,文章又比绘画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不奇特的。正因为没有一处不奇特,这也就注定他到了哪里都不能得志。可悲啊!

16.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②蘋洲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华灯纵博”三句追忆往事,发表感慨。前两句重现了当年词人与同僚纵情博弈、策马射猎的场景。

B.“酒徒”两句中,一个“独”字突显出词人归隐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词人的潇洒豁达跃然纸上。

C.“占断”一句,极烟水迷离之致,尽逍遥容与之意,诗情画意,境界全出,充分体现了词人用笔蕴蓄的特点。

D.词中“谁记”、“独去”、“占断”、“元自”、“何必”等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上阕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两句的妙处。

(1)B(2)“酒徒”两句,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之中,对比鲜明,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述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3)①这两句的意思是,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②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时,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而陆游在此表述不需要皇帝恩赐,自己也能享有镜湖山水。借用贺知章典故翻出新意,含蓄地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突显出词人归隐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词人的潇洒豁达跃然纸上”错误,“独”字突显出孤家寡人、顾影自怜之意。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述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当年与自己一起饮酒的人,很多人已经封侯进爵,可是自己却落得病老乡里,成了一个靠打渔为生的衰老渔夫。将终日酣饮聃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诗人孤家寡人、顾影自怜的形象,凸显出诗人仕途的坎坷失意。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意思是“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结合解释三“镜湖……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可知,这里使用贺知章的典故,贺知章是告老还乡,皇帝赐予镜湖,而词人自己却是被迫做了“江边渔父”,这里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来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述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

(1)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内在依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所以他说“_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同时,他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①.克己复礼为仁②.为国以礼③.其言不让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渺沧海之一粟⑦.金就砺则利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峥嵘”“稠”“锱铢”“沧”“粟”“砺”等。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路亭

柯灵

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②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

③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驻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崖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夹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蔼蔼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少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18.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僻远(bǐ)行人如鲫(jì)憩坐(qì)

B.一掬清泉排闼迎人(tà)着落(zháo)

C.天崖沦落冬避朔风(shuò)高踞(jù)

D.汗流夹背(jiā)盘桓(huán)埠道(bù)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使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自然,能够引发读者对城市找不到栖息之所的感受的共鸣。

B.文章对“路亭”描写,有写实性的白描速写,也有寄托于想象性的景象叠现,两者的相互映衬,绘就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浪漫风貌。

C.引用“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表现对现代都市中难寻休息之处的行人的关爱和同情。

D.文章引用过渡亭亭柱上的两幅对联,揭示路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彰显过渡亭建得“特别讲究”。

E.本文恰当地使用口语、俗语,又化用古语,用词华丽精美,风格绚丽飘逸。

20.从全文看,本文开头叙写“通都大邑,行路更难”有哪些作用?

21.认为“路亭”具有怎样“风貌和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2.文末说“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结合全文探究内涵。

18.A19.DE

20.引出下文对故乡路亭的叙述;形成对比,表述对路亭所代表的生活的深深眷恋;增强文章的现实感,使行文富于变化。

21.建筑简陋,设备简单;供人憩坐,富于实用价值;让生命获得苏息,抚慰心灵;布局讲究,引人入胜。

22.路亭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透着人文关怀,应在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表述对路亭的特殊风貌和品质的赞美,对路亭的怀念,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怀。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着落(zháo)”应为“着落(zhúo)”;

C.“天崖沦落”应为“天涯沦落”;

D.“汗流夹背(jiā)”应为“汗流浃背(jiā)”;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揭示路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错误。由原文“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可见并非想要表现路亭的文化内涵。

E.“用词华丽精美,风格绚丽飘逸”错误。文章使用口语、俗语以及写实性的白描,用词简洁朴素,风格朴素自然。

故选DE。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文的题目是“路亭”,即路亭是本文的描写对象,而文章开篇叙写“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通过描写现在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从而引出后文对故乡路亭的叙述;

在现在的通都大邑,如果出门只能靠步行,那么当年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以的时候,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而在自己的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从而将通都大邑,行路难和自己故乡的路亭形成对比,从而表述对路亭所代表的生活的深深眷恋;

并没有一上来就写故乡的路亭,而是由大家比较熟悉的通都大邑的生活现状写起,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感,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路亭的“风貌和品质”散落在文章的各个段落,考生要找出对应的句子加以概括。

由原文“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而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可知,路亭建筑简陋,设备简单;

由原文“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可知,路亭供人憩坐,富于实用价值;

由原文“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可知,路亭让生命获得苏息,抚慰心灵;

由原文“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可知,路亭布局讲究,引人入胜。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及探究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先理解题干中的句子“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的含义。为什么说要在世界建筑史上“为它特辟一章”?

结合文章关于路亭的描写可以看出,文章前五段,着重写路亭的实用价值,如“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路亭既可以让疲惫的路人暂时休憩,又可以让生活不如意的人们暂得心灵的抚慰,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人文关怀;

文章第六段到倒数第二段,通过写路亭的布局和对联,写了路亭的审美价值,如“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山色湖光,四时佳兴。早南晚北,廿里官塘”。路亭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透着人文关怀,因此才说“应在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题干中句子的最后一句“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是因为对路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此句表述对路亭的特殊风貌和品质的赞美,对路亭的怀念,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怀。

五、整本书阅读

23.班里组织“小说人物谈”专题讨论会。请你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他(她)的认识以及可以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100字左右)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形象非常鲜明的一个角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