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天津市南开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解析)天津市南开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卷分题型分层汇编-11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2020·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人类了解自己的大脑吗》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了解自己的大脑吗
①世上的人时时刻刻、事无巨细都要用到自己的大脑。但是,人类了解自己的大脑吗
②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虽然重量小,只有1.5千克左右的重量,但神经细胞数量大,有1011~1012个,相当于整个银河星体总数。大脑的复杂性还在于神经细胞在形状和功能上有多样性,以及神经细胞结构和分子组成上的千差万别。另外,大脑并不只是一团相互纠缠、杂乱无章的细胞,它具有高度的自组织性,例如,大脑可储存的信息总量相当于50亿册图书,大脑神经细胞之间每秒钟可以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1000亿次。
③作为人体的神经中枢,大脑是掌管人体感觉和运动的“司令部”,也是思想活动的“指挥中心”。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脏器的活动、肢体的活动、感觉的产生、机体的协调以及说话、识字、思维等,都是由大脑支配和指挥的。人类智慧也主要是由大脑完成的。
④大脑是迄今所知结构最复杂、组织最精细的物质,又是宇宙中进化最完美、功能最奇妙的系统和生命表现的最高形式。人类目前对大脑工作原理的认识最为肤浅,如果将大脑比作一个城市,那么目前的技术只能使人们看到城市的大概轮廓,却无法了解里面发生了什么。因此,大脑之谜与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并称为人类面临的四大科学难题,而大脑之谜是四大科学难题之最。
⑤加强脑科学研究将有助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医学研究已经发现了超过500种脑部疾病,包括偏头痛、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2008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全世界有20亿人罹患与大脑有关的疾病,为此耗费超过20万亿美元。在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会患上与脑有关的疾病,几乎影响所有欧洲家庭。加强脑科学研究可以揭开大脑高智能、高效率、低能耗之谜,对人工智能、行为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发展都有重要带动作用。同时,脑科学研究属于高科技附加值项目,在加强脑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基于基础性研究而诞生的新学科和新产业将大量地涌现,并将产生众多的就业机会,以此为基础的产业必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研究报告显示,自2009年以来,大脑工程领域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2年相关产业规模约为10亿美元,2020年有望增长至60亿美元,脑科学领域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⑥我国虽在脑科学领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并且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不同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系统集成,应着眼于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军事、安全发展,形成满足国家意志和发展需求的国家目标,组织优势研究单位联合攻关,积极抢占脑科学战略制高点,同时引导脑科学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做出贡献。
1.结合文章第②段的内容,下面对“大脑为什么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量小,神经细胞数量大
B.神经细胞在形状和功能上有多样性
C.神经细胞在结构和分子组成上无差异
D.大脑具有高度的自组织性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上的人时时刻刻、事无巨细都要用到自己的大脑。人类智慧也主要是由大脑完成的。
B.大脑是迄今所知结构最复杂、组织最精细的物质,又是宇宙中进化最完美、功能最奇妙的系统和生命表现的最高形式。
C.目前脑科学研究的技术已经很发达,这些技术使人们对大脑的工作原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D.加强脑科学研究将有助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脑作为神经中枢具有重要作用。
B.第④段具体说明了大脑之谜与生命起源的密切关系,并说明了宇宙演化是四大科学难题之最。
C.加强脑科学研究可以揭开大脑高智能、高效率、低能耗之谜,对人工智能、行为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发展都有重要带动作用。
D.第⑥段中加点词“一些”是“一部分”的意思,在数量上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我国在脑科学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不是全部。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020·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瓷器易碎》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瓷器易碎
李磊
①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只瓷罐,被母亲放在了炕边的柜子里,罐子里面积攒着家里母鸡下的蛋。母亲一有空闲就会抱出瓷罐,一遍遍地数着鸡蛋的数量,然后或是点头微笑,或是摇头叹息。每过一段时间,鸡蛋积攒得多了,母亲就会把它们变成我的书本或是衣物。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长大了,进城了,工作了,成家了。母亲依然很勤劳,留在乡下养鸡种地。在她日复一日的摩挲下,那瓷罐上天青色的釉彩虽已有些模糊,却也浸润出了岁月独有的光泽。
②母亲这几年,喜欢上了种豆子,红的、黄的、绿的、胖的、瘦的、扁的,只要是豆子她都要高看一眼。母亲在乡下种了七八亩豆地,她在豆子地里劳作时,常常望着远方的城市自言自语:“豆豆,我心疼的豆豆。”豆豆是她孙子的乳名。
③我和妻子工作太忙了,照顾不过来年幼的豆豆。慈爱的母亲得知后一夜没睡,为了我们,终于狠下心扔下了乡下的母鸡和土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纷乱的城市,陪着她一起来的还有那只我再熟悉不过的瓷罐。母亲用瓷罐为我们装了十几颗新鲜的鸡蛋——她觉得自己家的鸡蛋最有营养——又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将剩下的空隙填满。她轻轻地擦干净瓷罐,又轻轻地把瓷罐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布袋子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直到我家。看到她如此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心里暖暖的。“还是我来照看豆豆吧。”母亲一见到我就这样说。然后,她就拉起豆豆的手走进屋里去了。
④为了我们,母亲从此开始了陀螺一样的生活,全心全意照料豆豆。她的眼里嘴里心里只有豆豆,似乎完全忘记了其他,但我知道母亲偶尔还是会惦念乡下。有一次,母亲带豆豆回农村看她挤出时间收获的豆子。她打开放在墙边的一只口袋,将满满一袋子绿色倒在了地上;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又将满满一袋子红色倒了出来;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最终,几种颜色的豆子混合成了色彩斑斓的河流,豆豆极喜欢这个游戏,他躺在河流中开心极了。晚上等豆豆睡着后,她一个人慢慢地将那些豆子按照颜色一一归类,让它们重新回流到了各自的袋子里。我始终不知道,那一次她收拾豆子究竟用了多长的时间。
⑤再后来,我的工作不那么忙了,豆豆也上学了,母亲也可以回乡下全心全意地照顾豆子们了。可母亲就是放心不下,为了我们,她固执地选择了在豆豆的家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从不间断不肯停歇。而每次来的时候,她的怀里总会有那只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罐。有时我会想,其实母亲就如同她怀中那一只瓷罐,来的时候盛满了营养、富有生命力,而回程时却变得空瘪无力、毫无生机。每一次都是这样,母亲将储备了许久的心力带到城里,在豆豆那个孩子身上消耗得一干二净,然后,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豆子们的家。那来来回回的路上,只有那个满了又空了的旧瓷罐一直陪着瘦弱的她。
⑥瓷罐终究有些沉,我不愿再让母亲抱着它装鸡蛋和豆子来我家。母亲却不听,她不愿让瓷罐闲着,她总说瓷罐要是总闲着不用就容易坏掉。我自然是不相信她的说辞,却也明白她已经习惯了瓷罐的陪伴,坐在车上时看一看,走在路上时摸一摸,只要瓷罐在,她仿佛就不会那么疲累。母亲说,她就喜欢把心爱之物全都放在身边,这样睡觉才能安稳香甜。因此,在我家时,每天晚上母亲和豆豆睡在一屋,母亲也和瓷罐睡在一屋。母亲的床上睡着豆豆,母亲的床下睡着瓷罐。有时候我想,也许在母亲眼中瓷罐跟人是一样的吧。
⑦终于,母亲又抱着一瓷罐鸡蛋和豆子气喘吁吁地来了,我上前接过沉甸甸的瓷罐随手放在地上,却忍不住有些埋怨:“怎么又拿鸡蛋和豆子,不是告诉你别拿了,挺沉的不说,家里也吃不完,上回的还剩着呢,还有上上回的……”不知不觉我的声音大了起来,母亲习惯性地保持沉默,可那件瓷罐却坐不住了,它开口说了话,“轰”的一声,在我和母亲的面前碎裂成片,鸡蛋摔破了壳流出了黏黏的泪水,脱离了束缚的红色豆子正努力朝远处翻滚……
⑧这件受母亲器重多年的瓷器,为什么碎得这样毅然决然、不可挽留呢我一直在寻找解析。直到有一天,母亲从乡下返回我家时忘带了钥匙,她竟抱着布袋趴在冰冷的楼梯上睡了一个上午。我突然从母亲身上得到了解析:她们都早已疲惫不堪,她们已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和这种两地奔波的辛劳,只不过瓷器的性子急了一些。我轻轻摇晃母亲瘦弱的肩膀,将她揽在怀里。我不敢再埋怨她,怕早已年迈的她会像那件瓷器一样脆弱易碎,让我来不及呵护与珍惜。
(原文有删改)
4.母亲为了我们做了哪些事?请结合文章③~⑤段的内容概括。
5.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述作用。
她轻轻地擦干净瓷罐,又轻轻地把瓷罐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布袋子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直到我家。
6.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瓷器易碎”的含义?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只瓷罐,被母亲放在了炕边的柜子里,罐子里面积攒着家里母鸡下的蛋。每过一段时间,鸡蛋积攒得多了,母亲就会把它们变成“我”的书本或是衣物。
B.第③段中,加点词“扎”是“钻”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离开村庄到城里照顾豆豆时的决心,表现了母亲对“我”、妻子和豆豆深深的爱。
C.结合选文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慈爱、有耐心,愿意为晚辈全心全意付出的人。
D.母亲说,她不喜欢把心爱之物全都放在身边。因此,在“我”家时,每天晚上母亲和豆豆睡在一屋,瓷罐就睡在客厅的桌子上。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述方式,详细描写了小时候在乡下豆子地里劳作时的场景,表述了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之情。
(2020·天津南开·统考二模)阅读《古人之“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之“让”
①汉代有一个名叫陈嚣的人,他家的地和邻居纪伯家的地以一道竹篱笆为界。晚上,纪伯偷偷地将竹篱笆往陈嚣地里移,为的是扩大自家的地块。陈嚣察觉后,非但没有和邻居争执,反而将篱笆再往自己一方移了一丈。纪伯见了非常惭愧,不仅归还所占土地,而且也将篱笆往后移了一丈。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拔藩益地”的故事,它所赞美的,正是古人“让”的精神。
②古人说:“先人后已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打开中文辞典,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联的词,如“礼让”“谦让”“忍让”等。可以说,“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
③古人讲究“让”,首先出于对礼教和德性的考虑。《康熙字典》引诸典籍称:“让,礼之主也。”“让,德之基也。”还有“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上述“拔藩益地”的故事,正是体现了“礼”和“德”为“让”之根基的思想:一件原本可能起争端的事,由于陈嚣的先“让”,变成互相谦让,结果是双方都表现出君子的风度,不仅维护了“礼”,也做到了“义”。所以当地太守特意刻“义礼”二字在石上,以表彰陈嚣的高尚品德。古人讲究“让”,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人礼数和德性的美好的体现。
④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能“忍”方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新世说》记载,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执暴躁,见曾国藩将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曾国藩在对方对他发怒时一忍再忍,并几番让着此人,正显示了“让”所包含的能忍的气度。这种气度是一个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正因为有此气度,后来曾国藩带兵打仗才能够做到“从容”,遇到不利和挫折也没有“太息咨嗟之状”,是能“镇安朝野”之人。由此看来,“和为贵,忍为高”“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大事不成”,这些俗语早已化作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⑤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历来都受到推崇。
⑥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惟谦受福”的观念。《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是福”。前述典故中,陈嚣“让”在先,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是“福”。“让”体现的是大智慧。
⑦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
8.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文辞典里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联的词。
B.“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
C.能“忍”方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D.“让”体现的是大智慧。
9.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
B.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椎谦受福"的观念。
C.《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不是福”。在“拔藩益地”的故事中,纪伯“让”在先,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不是“福”。
D.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
10.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拔藩益地”的故事,有如下好处:引出本文的论题“古人之‘让’”;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古人讲究“让”,首先出于对礼教和德性的考虑。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
C.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让,德之基也”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D.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
(2020·天津南开·统考二模)阅读《燃烧的木棉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满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钓,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这些绽放于金沙江沿线的木棉花,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是那样的惹人喜爱!木棉花执着地陪伴着金沙江,让一路奔行的金沙江不再感到疲惫。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天,木棉花总会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花”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有了木棉花如此艳丽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
④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里,木棉花绽放着满树的鲜红。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更给生活增添很多生动和温情。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以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和村庄两相厮守。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树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在喧闹了春光之后,木棉花便会被摘下、晒干,用来当作枕芯或是成为味蕾上的诱惑。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过些时候,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感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它开花时令人赏心悦目,当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有删改)
11.依据文章③~⑤段的内容,概括笔下木棉花的特点。
1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木棉花执着地陪伴着金沙江,让一路奔行的金沙江不再感到疲惫。
13.第⑦段中“在目光所及之内”和“在目光所及之外”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B.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
C.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
D.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情感浓烈,生动形象地写出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的湍急景象,表述了对金沙江壮美奇观的赞叹之情。
E.本文具体描写出滇西北高原让金沙江具有了重叠层次和流动质感的特点,表述了对金沙江穿行路线图里没有木棉花身影的惋惜之情。
(2020·天津南开·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知识酷热难行。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节选自《水浒传》,有删节)
15.请根据小说前文情节,说出梁中书派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目的。
16.节选文段反映出杨志怎样的性格特点?
17.节选文段多次描写天气炎热有何作用?
(2021·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耐寒植物如何过冬》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李耕拓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0℃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在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摔,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冑”,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
18.下面对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B.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C.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D.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
19.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
B.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冬季休眠期多不耐寒,在夏季活动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积累多于消耗,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
C.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
D.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20.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加点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斋的特点。
B.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
C.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一些植物具有“通过减少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降低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御寒本领”的特点。
(2021·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田垄深处》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垄深处
①清明过后,莺飞草长。柳丝翠绿,在暖风里摇摆。枝繁叶茂的红叶石楠树,绽放出一丛丛火焰,在柏油村路两边升腾,氤氲着浓厚的春天气息。一个春意正浓的早晨,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阳光下的油菜花海美丽明艳。我摇下车窗,睁大眼睛,看了又看田野间那一望无边的金黄色油菜花海,深深地呼吸着油菜花散发出的醉人芬芳,乐得合不拢嘴。
②车继续穿行在明媚的阳光里,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金石村到了,我从车上下来,立刻前往田垄,想早一点看见孔蒲中。脚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绵长田埂,好似纤纤如缕的琴弦。
③在土堤上,我终于和孔蒲中见面了。他就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孔蒲中,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很朴实的样子。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我紧紧握着老孔的手。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他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④孔蒲中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年近六旬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办的家庭农场被电视台报道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来广泛关注。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历经风霜雨雪、虫灾稻病、干旱洪涝,有过土地歉收、温饱不保的苦闷,却终于在农村改革的春潮里,看到了蓬勃的希望。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孔蒲中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禾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把种稻和养甲鱼、黄鳝、田螺、泥鳅相相结合,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2014年孔蒲中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⑤我和老孔一直往前走,不知不觉就来到他所管理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我和老孔停下脚步,站在田畴间,亲切地畅谈起来。老孔用手摸着他精心设计的铁丝石棉板围挡,对我说,为防止甲鱼从田里爬出来跑走,才设计出这道围挡。不久,他就要在围挡的地基上种丝瓜。长起来的瓜藤爬上围挡,既能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还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丝瓜收入。我仔细端详着这一排排稻田围挡,精巧而别致,一直朝前方延伸,装饰着绿树掩映下白墙黑瓦的农舍。乡野也成了一幅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的图画。
⑥看到身边老孔那布满皱纹的前额,我无限感慨地对他说:“我知道你是怎样深沉地发看这片土地,怎样默默地耕耘这片土地。一家五口,要种养收储、加工销售近三百亩地的农产品,该有多少辛劳的付出!”
⑦我跟着老孔继续向前走,几分钟之后再次停下脚步。我站在田垄上,朝远处望去,稻田宽敞的田埂上,又新栽了一排排桃树。老孔说:“我在田埂上栽了上千株桃树。两年后桃树长大了,既可以为水田甲鱼遮光,还可以增加收入。”我静静地站在田垄上,望着那上千株桃树,深情地望着……我从心底佩服老孔,他有泥土那样厚重的自信,有稻子那样饱满的情怀。
⑧时近中午,我依然舍不得离开这田垄深处。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远处飞来一群白鹭,落在稻田里。站在这令我充满希望的田垄深处,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田里长稻,水中养鱼,陌上结桃,堤边种菜,屋前栽花。这不就是老孔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吗?
(有改动)
21.本文主要写“我”到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请根据③~⑧段的内容简要概括“我”的访问行踪及主要活动。
(1)______——(2)_______——田垄望桃——(3)______
2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摇下车窗,睁大眼睛,看了又看田野间那一望无边的金黄色油菜花海,深深地呼吸着油菜花散发出的醉人芬芳,乐得合不拢嘴。
23.请结合第③段中描写孔蒲中的句子,分析“老孔”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个春意正浓的早晨,“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
B.孔蒲中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
C.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孔蒲中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2014年孔蒲中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D.第⑧段中“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孔蒲中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景象,表述了“我”想立刻离开这田垄深处的焦急心情。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述方式,详细描写了“我”在田间劳作的忙碌场面,表述了孔蒲中从心底对“我”的佩服之情。
(2021·天津南开·统考二模)阅读《担当的力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他说,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他们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困难的精神与品格。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25.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帮父母挑担子,并慢慢适应了。
B.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
C.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
D.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26.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母亲聊到她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母亲和她的同学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母亲和她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C.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D.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
2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A)(B)(C)三个画线句子分别举子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照应,而且这三个例子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B.文章②~⑤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迎难而上、百折不屈”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D.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1·天津南开·统考二模)阅读《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寒冷,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②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让我觉得如此刚强,如此坚毅!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③看着这棵蒲公英,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付出的艰辛。于是,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精美的绣品,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位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辛劳的汗滴。
⑦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伸出手,沿着叶脉轻抚,与蒲公英对话。蒲公英,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我的心不由得又疼了一下。
⑨就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俯下身,看着蒲公英泛黄的叶片,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我的眼眶中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泪光里,我看到蒲公英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紧接着,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一种柔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思念。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般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28.“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文章第③段和第⑧段两次提到“我”的心“疼”,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明为什么“疼”。
29.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30.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
B.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C.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D.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的种子比喻成母亲的白发,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满头白发的样子,也具体写出了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表述出母亲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述方式,由母亲联想到蒲公英,详细地描写了早春时节,蒲公英蓬勃生长的状态,表述了母亲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本文也生动地描绘出冬日午后家乡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述了“我”对家乡的深深怀恋。
(2021·天津南开·统考三模)阅读《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有删改)
32.下面表述,不属于放线菌作用的一项是()
A.让土壤的种类繁多。显微镜下会观察到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
B.散发清香。
C.生产抗生素。
D.制造味精。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3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线菌不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当土壤湿润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
B.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人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C.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3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B.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是圆形、椭圆形的特点,并具体说明了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圆形的细菌中提炼出来的。
C.第⑤段中加点词“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
D.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潮湿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人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2021·天津南开·统考三模)阅读李红霞的《香椿的味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我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35.文章以“香椿”为线索,第①-⑤段分别写了盼香椿、_____香椿、___香椿、炸香椿、吃香椿等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提示,在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合适的动词)
36.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述效果。
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37.文题“香椿的味道”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
38.本文第④段与链接材料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有何异同?各自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长与〈山海经〉》
描写方法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①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o。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040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
②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2016年,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允许自动驾驶汽车2020年在高速公路上通行。2017年,德国通过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动驾驶指导原则。我国在2017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验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年12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验,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驶测验车辆颁发了测验牌照。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③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我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美国曾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5个等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按照智能化程度将自动驾驶汽车划分为“完全人类驾驶、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个标准等级。据此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验阶段。2017年,加利福尼亚常规公路测验公里数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测验里程总数不超过40万公里,技术人员无干预的行驶里程也低于6000公里。此外,路测也仅限于乘用车场景,并没有实现多个行业都已经出现的应用场景的全覆盖,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④作为交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2018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救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39.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C.空间顺序D.时空顺序
40.对②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验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B.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
C.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验阶段。
D.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自动驾驶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41.关于本文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列举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展出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①②两段中,加点词语“之一”和“相继”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划分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都在“有条件自动驾驶”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验阶段。
D.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发展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
(2022·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李时珍陈世旭
①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②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③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④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⑤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⑥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
⑦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⑧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⑨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驱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⑩“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选文有删改)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42.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43.请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
44.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欢快明丽的氛围,意在烘托国之医者李时珍的形象。
B.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E.文章写表叔,目的是衬托表叔形象的高大,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
4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天津南开·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古人如何防疫
郑学富
①在科技和医学都不发达的古代,一旦来了疫情如何应对?古人有很多防治的办法,如巫术、药酒、掩埋尸体、建隔离医院、药物医治等。
②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傩图轴》是一幅描绘民间驱除疠疫习俗的风俗画。傩是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大傩礼是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姬周时期已有,秦、汉相承。《吕氏春秋》说:“命有司大傩。高秀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东汉时期疫病空前流行,当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人们借助大傩礼来祈福禳灾。
③唐代韩谔《岁华纪丽》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进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屠苏酒,据说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后由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流传开来,他在《备急千金要方》说:“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屠苏酒对人体禅益甚多,兼有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等多种功能。
④秦朝时的疠迁所,是当时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治疗医院,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记载:“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迁所。”人们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染上麻风病时,要立即向官府报告,官府将患者抓捕,经医生确诊,将其送到疠迁所进行强制隔离。
⑤《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瘟疫大流行。面对严重的疫情,王莽积极布置救灾防疫,并带头捐款。在他的带动下,230名官民献出自家的田地住宅,以救济灾民。王莽还在长安城中造了一条闾里,建邸舍房屋1000多套,朝廷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派来医生,送来药品,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
⑥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第二年,一场疾疫大暴发。身处逆境的苏轼手中正好有一秘方可用。此方是苏轼当年拜访老家眉山名医巢谷,再三恳求才得到的防治瘟疫的药方。苏轼为了挽救千千万万人的性命,顾不上曾经所发药方不传人的誓言,将药方献了出来,“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46.下面对“古人防疫措施”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东汉时期,人们通过大傩礼来祈福禳灾。
B.东汉时期,身边有人染上麻风病被发现时,官府会将其送到疠迁所进行强制隔离。
C.从王莽捐资建“隔离医院”可知“隔离”是古人所用的一种有效的防疫措施。
D.通过苏轼献出药方来控制疫情可知药物医治也是古人防疫措施中的一种。
47.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古人有很多防治疫情的办法。
B.第③段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喝屠苏酒是古人的一种防疫措施。
C.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疠迁所的产生时间之久。
D.第⑤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只说明了郡国的官员人数之多。
4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古人防疫的办法,同时又设置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⑤段加点词“多”表示约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C.第⑤段中的加点词“其”指的是王莽在长安城中所建的邸舍房屋。
D.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具体介绍了古人所采用的几种防疫措施。
(2022·天津南开·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小题。
四季秦岭
王佳
①地理意义上,秦岭是中国南北方的一道分界线;文化语境中,秦岭是中国人精神的伏藏,千百年的无尽烽烟、皇朝气数和士子书卷,藏在峡谷的某一个角落。
②秦岭的春天比长安城要稍晚一些,等少陵塬的桃花和白鹿塬的樱花渐次归隐,4月中旬,山里才逐渐热闹起来。
③太平峪的西寺沟,是赏花的好去处。从西寺村进去大约半小时,便到了山谷深处,沟中树木格外卖力,仰头向上索取阳光。不知道是哪一声鸟鸣,啼破最后一层薄冰,唤醒溪水与紫荆树,树伸了伸腰,一夜之间,红色的紫荆花朵占满了枝头。
④早春的天空蓝如新瓷,流云淡淡,阳光透过擎在枝头的嫩芽和红花,照彻了整个山谷,树影倒映在清澈的溪水,溪水升起氤氲的雾气,顿时烟霞弥漫,随便找一方藏在浅草中的石头坐下,就像是坐在一首咏春的唐诗中。
⑤夏天的西寺沟绿荫蔽日,清溪奔涌,是许多人的避暑之选,但每到8月,当关中平原溽热到了极致,我更愿意避开人群,到海拔更高的山上去,比如草链岭。
⑥自洛源镇进山,几番涉水过桥,脚下便是一大片石海。站在石海底部向上望,但见千万块点缀着青苔的花岗岩,层层叠叠,从山巅倾泻而下,每块石头都如牛似虎,以奔跑的姿态俯冲。
⑦翻过石海,低头穿越遮天蔽日的箭竹林,还需要循着灌木间的小道继续攀爬,终于,在某个时刻到达垭口。垭口者,山梁间较低的凹陷。此处地势平坦,登山者可以在此歇脚喝水,此时距离山顶还有些距离,空气明显凉爽起来。
⑧一条小径嵌在边缘柔和的巨大草甸,通向葱茏碧绿的梁顶。和石海的粗粝不同,此刻,你走在一条铺向天空的绿毯上。野花开得肆无忌惮,迫不及待绽放出生命的热烈。
⑨再高一些的地方,比如拔仙台和鳌山顶上,一年四季白雪皑皑,是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飞雪”。
⑩秦岭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常进山的人都知道大自然把山货藏在哪里。在9月的某段时间,大山开始展示它的慷慨。
紫阁峪、子午峪或者扯袍峪……每个进山的人都会如数家珍般掰着指头,告诉你哪个峪口有什么野果。五味子像是小一点的黑红葡萄,剔透晶莹,山间隐居的人们会摘了放在竹篮里晾晒入药;野葡萄多为黑色,清冽的微酸之后,口腔里会涌出一道甘甜,爬山至口干舌燥,忽然邂逅,不啻于世上的任何山珍海味。
诸峪之中,紫阁峪的山果最为有名,至少可上溯至唐代,贾岛的“梨栗猿喜熟”和张籍的“秋猿守栗林”说的便是此处,低头捡起一颗栗子,忍不住想,它是不是某个唐代隐士所种栗树的后代。
至于柿子,大约是关中平原太多了,所以很少有人去摘,就那样留在枝头,等它经霜变红变软,在瓦蓝的天空下,小灯笼般簇拥着。机灵的鸟雀们每天都去看看,等着啄食最先熟的那一颗,储备过冬的能量。
再往后,天气渐寒,草尖上的夜露化作白霜,住在山中的养蜂人在晚间生起了火盆。我们坐在土坯房的屋檐下,看着黄昏的山岚在树林里渐渐变浓,鸟鸣细碎,虫唱依稀。
看着树梢近乎透明的月亮,想起摩诘居士在辋川留下的诗篇,“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那一刻忽然理解了,为何自古以来那么多人选择在秦岭隐居。
秦岭四季的风光是完全不同的,浑似四个世界,当你行走其间,去观察色彩斑斓的洋辣子、指头大小的野蜂、对面山崖的羚牛……就能体会到那亘古未变的生命张力。
从第一次坐着绿皮火车穿过秦岭走出成都平原,我来到长安城也有近18年了。现在终于明白,正因这“去天三百尺”的大山对南下冷风的阻隔,才孕育了物产丰沛的天府之国。
古老的秦岭,也该惊诧于这些年的巨变,贯通终南的隧道和高速,迁居脱贫的山民,引汉入渭,恢复生态……
内敛沉默的秦岭,已经渗透进了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化作楼观台的淡淡轻烟,辋川竹林的一轮明月,麦田忙罢的喧嚣秦腔,山间残存的细长栈道,鸠摩罗什的笔和玄奘法师的塔。
秦岭究竟是什么?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解析。但我相信,唯有真正坐在山间的某棵树下,才是真正的“见山”。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
49.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秦岭特点
春天空瓦蓝,溪水清澈
夏(1)
秋(2)
冬(3)
50.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从西寺村进去大约半小时,便到了山谷深处,沟中树木格外卖力仰头向上索取阳光。
51.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A.文章开篇从秦岭的地理意义和文化语境写起,让读者感受到秦岭风光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B.文章第②段,将秦岭与长安城进行对比,表述出对秦岭的春天来得稍晚的遗憾心情。
C.文章第段贾岛的“梨栗猿喜熟”指秦岭的猿猴喜欢熟了的梨子和栗子,张籍的“秋猿守栗林”指秋天的猿猴守着栗子林,都是为了表现秦岭的猿猴富有灵性。
D.第段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指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E.文章引用诗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2.秦岭不仅有四季美景,还蕴藏着优秀文化内涵,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并体会的情感。
(2022·天津南开·二模)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柳畔鸳鸯作伴,花边蝴蝶为家。蝴蝶离不开花儿,花儿也离不开蝴蝶,蝴蝶与开花植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典范。那么,地球上是先有蝶还是先有花呢?以前科学界认为:虹吸式口器的出现是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然而,荷兰进化生物学家蒂莫·范尔代克等人最近的研究显示,虽然在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蝴蝶扮演着关键的授粉角色,但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蝴蝶就已存在。只不过在进化的早期——大约2亿年前蝴蝶刚出现时,它们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至今,仍然有少数蝴蝶保留了这种原始特性,例如,枯叶蛱蝶和琉璃蛱蝶主要以腐烂的水果或树液为食。另一些蝴蝶则将这种原始特性发扬光大,例如,炎热的夏天,燕凤蝶常在溪滩上一边吸水,一边从尾部有节奏地射水,利用水分带走热量,降低体温。随着进化历程的推进,裸子植物出现了,蝴蝶很快就尝到了裸子植物营养丰富的传粉滴的甜头。不过,原始蝴蝶对裸子植物仅仅是单方面利用,直到大约1.5亿年前开花植物诞生后,蝴蝶在吸食花蜜时也起到了传粉作用,双方形成了互利关系,于是蝴蝶和开花植物就开始协同进化。
②关于蝶恋花,苏轼有一句诗特别有名:“明日黄花蝶也愁。”秋天,菊花独放,是蝴蝶唯一的依傍,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大减、即将凋零,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不禁愁眉紧锁。花和蝴蝶相互依存,断掉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正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所言:“亚马孙丛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会引发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在生物界中确实存在着类似的蝴蝶效应: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因为喜欢花朵的芬芳而随手采摘,或者因为欣赏蝴蝶的美丽而随意捕捉,都可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正如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所说:“地球表面的土壤、水、大气层,经由生物圈的活动,进化了几亿年才达到现在这种状态。而这个由生物构成、极端复杂的生物圈,其中的活动都是以极精确但又脆弱的地球能量流动及有机物质循环紧密地环环相扣。”
③“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是唐朝诗人戎昱写槿花的精彩诗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蝴蝶对于鲜花的热爱。时逢舞蝶寻香至,春暖花开之时,蝴蝶与花共舞。蝶是花卉的爱情使者,花卉是蝴蝶的食品供应商,二者合作共赢。然而,蝴蝶既有天使般可爱的模样,也有魔鬼般恶毒的心肠。它们在与花卉合作时也经常夹带一点私货:悄悄把虫卵产在这些植物的枝叶上,以便其幼虫孵化出来时不愁吃喝。例如,菜粉蝶就是这样对待十字花科植物的。用咀嚼式口器啃食植物的蝴蝶幼虫可能是害虫,但是,蝴蝶的成虫却是益虫,它们帮植物传粉授精,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功不可没。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最近,科学界一致认为:蝴蝶的虹吸式口器并不是为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
B.蝴蝶与开花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经历了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才逐渐形成的。
C.花和蝴蝶相互依存,失去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后果。
D.蝴蝶幼虫以啃食植物为生,是害虫;它的口器为咀嚼式口器,与成虫不同。
54.下列对原文说明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举枯叶蛱蝶和燕凤蝶的例子,说明早在开花植物之前蝴蝶就已存在。
B.第二段为了说明花与蝴蝶的依存关系,引用科学家观点,逻辑性强,增强说服力。
C.“爱情使者”“食品供应商”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
D.文章在说明过程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55.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蝴蝶与花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
B.通过传授花粉,蝴蝶对维持当今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C.地球生物圈极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保护地球,人类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D.认为蝴蝶是情绪敏感的生物,“明日黄花蝶也愁”,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配送站合同范文
- 2025老厂中心学校廉租房租赁合同
- occke抖音协议号模板
- 5的加减教案模板
- 3-6岁儿童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目标心得体会
- 240字的自我介绍大学生
- 2024继续教育培训总结与反思
- 酒店中心广告牌施工协议
- 咖啡馆外墙修复腻子施工合同
- 建筑设备租赁合同文本
- 影视后期制作团队薪酬激励方案
- 2024年有限合伙股权代持
- 广东珠海市驾车冲撞行人案件安全防范专题培训
- 花城版一年级上册音乐 第3课 《国旗国旗真美丽》(教案)
- 2024年四川高校对口招生考试中职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 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培训
- 医疗仪器安装与调试方案
- 陕西省陕西师大附中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人教版2024年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往年真题
- 2024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130题)
- 2024压铸机安全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