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835-2013 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1页
DB13-T 1835-2013 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2页
DB13-T 1835-2013 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3页
DB13-T 1835-2013 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4页
DB13-T 1835-2013 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3.080P

66DB13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13/T

1835—2013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凤彩、石晨英、王栋梁、邢照辉、马焱、苏丹。IDB13/T

1835—2013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1

总则1.0.1

制定本规范。1.0.2

1.0.3

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公路。1.0.4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640土工合成材料

JTG

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E30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F10 JTG

F30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DB13/T

1419—2011 公路路面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施工技术规程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2.1过渡段是指桥梁、通道、涵洞、隧道等构造物台背后

10

50

m范围内的段落。2.2共振夯共振夯实机,简称共振夯,具有

600

次/min~

次/min的频率,夯头的冲击接地压强大于1.4MPa,夯头横向能左右移动到设备的任意一侧边缘,自动控制夯点间距及单点夯击时间,具备自行式控制。2.3夯实增强处理采用共振夯对已压实合格的过渡段土基再次进行夯实处理,提高土基的承载力。2.41DB13/T

1835—2013卧板基础和基层内。2.5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通过对过渡段的基底、基础、填土路基、路面基层进行特殊组合设计,实现水泥混凝土(结构物)与路面基层材料抗压弹性模量的渐变,防止桥头沉降的一种设计方法。3

材料3.1

路基用土应符合

F10

的要求。3.2

JTJ

034

JTG

的要求;防水卷材和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用材料,应符合

DB13/T

1419-2011

的要求。3.3 钢筋(网)应符合

JTG

的要求。4

设备4.1 一般规定应符合

JTG

F10、JTG

F30、JTG

F40、JTJ

034

1419-2011

的要求。4.2 共振夯过渡段土基夯实增强处理的主要设备,应符合设备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5

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5.1 过渡段类型处理长度自桥台向外不小于

30

m。桥台采用锥坡挡土设计的基底夯实增强处理,向桥下延伸至锥坡底角。宽度应宽于路基下坡脚

1

m。

见图

2DB13/T

1835—2013图

5.1-1

有桥台墙身的结构组合设计纵向剖面图图

5.1-2

无桥台墙身的结构组合设计纵向剖面图5.2 过渡段基础设计5.2.1 一般情况下基础由四部分组成见图

5.2.1

基础组合结构示意图5.2.2 基础自桥台向外延伸,长度应不小于

25

m。5.2.3 基础的宽度或坡度与护坡或挡土墙一致;无护坡或挡土墙时(包括基础以下部分),基础的宽度两侧均应比坡脚宽

15

c)。3DB13/T

1835—2013a b-1 b-2 c图

5.2.3(a,b-1,b-2,c)

基础宽度与边坡形式示意图5.2.4 垫层采用石灰稳定土或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厚度应不小于

150

mm,7

d

0.5

MPa;防水卷材和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的技术指标应符合

1419-2011

的要求;土工布材料技术指标应符合

17640

的要求。5.2.5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卧板应座落在常水位以上,厚度

250

mm。5.3 过渡段路面结构组合设计5.3.1 一般规定过渡段路面基层结构至少由三层组成见图

钢筋(网)水泥混凝土卧板,当路面基层为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时,过渡段的基层厚度应加厚

50

mm。图

5.3.1

5.3.2 各结构层厚度、宽度,应与正常路段设计一致。5.3.3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强度应符合

JTJ

034

的要求。5.3.4 结构层中的钢筋(网)水泥混凝土卧板的长度应大于

25

m,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为

C25。5.4 钢筋(网)水泥混凝土与台背的衔接钢筋(网)水泥混凝土卧板与台背之间应留有

20

mm缝隙,用沥青砂填满捣实或用灌缝胶填满,见图5.3.1。5.5 过渡段各材料设计参数见表5.5。4材

称配合比或规格要求抗压模量

抗压强度(MPa)劈裂强度σ(MPa)水泥稳定碎石4

%(水泥剂量)3000~4200--0.4~0.6C25

水泥混凝土3

3280

~320

30000~3500025~30--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3

3320

~330

m18000~240007~15--二灰土土)2000~2800--0.2~0.3石灰土8

%~12

1200~1800--0.2~0.25路基土--300~450----基底土--100~250----DB13/T

1835—2013表

5.5 6

施工6.1施工前准备按照JTG

F10、JTG

F30、JTG

F40、JTJ

1419-2011的要求进行施工前的准备。调试共振夯频率、夯点间距、单点用时、夯头的左右运行等控制指标。6.2 过渡段基底夯实增强处理6.2.1 基底填土前应整平压实,压实合格后应进行基底夯实增强处理:a)

在压实后的地表,依据夯头直径的

倍的间距纵向划线,长度为设计长度;b)

开启共振夯自控功能,夯点(夯头边缘)与台背距离

20

cm~50

cm,沿纵向划线由外向内作业,直至中线;c)

夯点应呈梅花状布置,夯点间距(夯头边缘)为夯头直径的

倍;d)

单点夯击次数

e)

夯点击实深度超过

10

cm

时,应将表面松平,压路机压实后,再重新夯实一遍。6.2.2基底为特殊路基的,按照

JTG

D30

6.3 基础施工6.3.1 与过渡段衔接的路基填土应留足过渡段基础长度,基础施工前应对夯实增强处理的土基表面松平

10

cm

93

%。6.3.2垫层施工应符合

JTJ

034

的要求。6.3.3 防水卷材、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施工应符合

1419-2011

6.3.4 土工布应铺平,搭接宽度应不小于

10

6.4 填土路基夯实增强处理6.4.1 路基填土高度大于

2

m

1

m~2

m

25m。5项

目要

求检测方法检查频度击点深度小于

5

cm用钢板尺量纵向

10

m

4个点击点距台背距离不大于

50

cm用钢板尺量每处检查

3

填土夯实厚度小于

2

m用水准仪测量纵向

10

m

4

夯点周围土体微微隆起目测纵向

10

m

4

7.2.1

10

7.2.1

10

cm

为合格,频度为每

200

m

检查一处。6.4.2

路基填土分层填筑压实应符合

F10

的要求。6.4.3

10

cm~15

cm,用压路机压实,压实度不小于

96

%。6.4.4

a)

过渡段基底的夯实增强处理宜在过渡段外路基填土前完成;b)

先进行过渡段外路基填筑时,填土应伸入过渡段

1

m;c)

将伸入过渡段

1

m~2

m

的路基填土刨除后,再进行地基夯实增强处理;d)

过渡段的路基填筑时,应对已填筑完成的路基开台阶衔接压实,台阶宽度不小于

m。6.4.5

10

6.5 过渡段路面施工路面基层和面层施工应符合

F30、JTG

F40、JTJ

034

1419-2011

的要求。7

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7.1 材料和机械设备检查验收7.1.1 进场材料和机械设备应符合

F10、JTG

F30、JTG

F40、JTJ

1419-2011

求。7.1.2 夯实增强处理设备共振夯性能符合

2.2

s。7.2 基底与基础检查验收27.2.2

JTJ

034

DB13/T

1419-2011

的要求。7.3 填土路基检查验收7.3.1

JTG

的要求。7.3.2

填土路基夯实增强处理的检测,应采用共振夯夯击法,逐层检验,检查验收项目及要求见表7.3.2。表

7.4 表

7.4 基层检查验收6DB13/T

1835—20137.5 填缝验收7.5.1 填缝处的深度、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7.5.2 填料捣实为合格。7DB13/T

1835—2013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DB

13/T1835-2013)条

明8DB13/T

1835—20131

总则桥头跳车是公路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产生桥头跳车的原因有:1

2

公路桥涵台背施工现场条件限制及设备性能局限性,造成施工压实不到位,或压实度不足引起的完工后土基的进一步压缩密实,形成的沉降。3

施工技术水平引起的沉降。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责任心等人为因素影响,不能严格照规范要求施工,导致的工后进一步沉降。4

桥台与搭板的接缝处雨水侵蚀或地表水上涨,导致路基含水量过大而塑化,支撑强度减弱,自重压缩变形沉降或台背填土部位出现空洞,搭板脱空,引起路面沉降。5

路基路面与桥(涵)面的整体组成材料的弹性模量突变差距过大,轮胎作用桥面和路面的总体压缩变形量的差异突变,缺少刚柔过度设计,在运营过程中轮压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桥头的沉降量。全性,制定本规范。2

术语和定义2.1

过渡段体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值介于桥梁和一般路段之间,并在过渡段采取了增加基础强度和保持通风干燥措施。2.3 夯实增强处理采用共振夯设备对已压实合格的过渡段土基进行夯实的处理方式。有明显的效果,夯实的有效影响深度为

3

m~4

25

%~30

%,大幅减小工后的进一步沉降。3

材料目前台背处理多数情况是对台背路基填料进行特殊处理或换填轻质材料,如:采用石灰高于一般路段,因此填土路基采用一般路段土方填筑,不再更换路基填料,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4

设备4.2 指定这一专用设备,一是为了解决因人为因素和施工设备的局限导致处理作业不到位,或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路基,采用该设备每

1

m~2

m

9DB13/T

1835—2013间施压,达到土体的最大密度及解决土基中空洞问题。它与强夯的作用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试验表明,共振夯作用过的土基整体下沉,而强夯作用过的土基只是夯点部分下沉,夯点周围有隆起发生(见图

控制。要求大于

1.4

MPa

的击实接地压强是解决路基的增强强度,提高土基的抗压回弹模量,迅速提向到路基边缘,夯实增强土基强度均匀等问题,达到从边到角,全方位深度强固的目的。图

4-1

共振夯效果 图

4-2

强夯效果5

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5.1

针对总则中分析的五种原因,过渡段设计了四部分组成,提出了双卧板组合设计。大幅提升。共振夯的作用接地压强达到

1.4

以上,相当于向基底每平方米的面积上施加了

140

T的压力,地基土在瞬间达到基本稳定状态,减轻工后的进一步压缩沉降。于桥梁基础,而强于普通段路基基础,起到一个过渡衔接和路基通风干燥的作用。填土路基部分为了节省投资成本,采用普通土路基,仅强调需要进行夯实增强处理。面的整体模量值。措施,故此在锥坡部分也进行基底夯实增强处理和采用基础加强。规定了基础处理的长度和宽度。处理的长度是基于数值仿真模拟实验结论,汽车轮胎从桥面运行到过渡段时,从桥台进入过渡段开始至

30

m

长的段落,整体都有较大的压缩位移变形,在

0

10

m处出现的是“V”字形压缩位移变形,而到

30

m

处趋于平缓,因此规定基底的处理长度应大于

30

m。宽度要求宽于坡脚

1

m,是考虑到基底应略大一些,提高基底稳定性。进行正常施工。5.2 过渡段基础设计5.2.1

保持基底的强度和稳定。产生地基土体塑化变形。连通孔通风作用,对其上路基土起到干燥作用,保持路基的稳定。土工布:防止路基细土进入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卧板的孔隙中。10编号材料结构极限破坏力(kN)抗压回弹模量(MPa)1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

5

%)334.17502上下两层为水泥稳定碎石,中间夹层为

C25

混凝土789.822003C25

水泥混凝土11013.84850注1:第1组为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

5

%;第

2

组两种材料分三层,上、下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各占高度的

1/3,水泥含量

5

3

注2:三组试件的试验条件相同,都是标养6

注3:试件尺寸相同,都是ø

mm,高100

mm。DB13/T

1835—20135.2.4

在与边坡的处理上给出了三种形式,是依据护坡的形式设计的。5.2.5

5.3 过渡段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于桥面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回弹模量值。为此研究了三种基层材料不同结构组合的抗压回弹模量,见表5-1。从表

5-1

中可以看出,第

1

组模拟了普通路段结构,三层均为水泥稳定碎石;第

2

C25

水泥混凝土替换了中间层的水泥稳定碎石;第

3

组为水泥混凝土模拟了桥面的抗压弹性模量。三种材料下基层更换为钢筋(网)水泥混凝土卧板。表

5-1

5-1

三种基层材料结构抗压回弹模量试验数据6.2 过渡段基底夯实增强处理6.2.1

1

地表整平压实是为了下一工序的共振夯增强处理作场地准备,过于松散的地面,不便于共振夯作业。2 夯实作业中由外向内进行,先行夯实外侧,外侧的侧向力增大后,内侧的路基土密实性增长更快。3

夯点成梅花式间接布点,间距为夯头直径的

1

倍,是基于共振夯的特性。1)

它与强夯冲击力的扩散角不同,见图

6-1

共振夯作用力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