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2075-2022 公路隧道仰拱施工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_第1页
DB35T 2075-2022 公路隧道仰拱施工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_第2页
DB35T 2075-2022 公路隧道仰拱施工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_第3页
DB35T 2075-2022 公路隧道仰拱施工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_第4页
DB35T 2075-2022 公路隧道仰拱施工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60

CCSP28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2075—2022

公路隧道仰拱施工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nondestructivetestingofhighwaytunnelinvert

constructionquality

DB35/T2075—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提出。

本文件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福建厦蓉高速公路漳龙段扩建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航天工程物探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曾祥锦、许晟、钟元庆、林志平、刘巍、张寒韬、苏兴矩、丘仁科、丘礼球、

吴强、苏建坤、张维平、杨曦、范明外、游建峰、吴祖梁、肖益群、李军、张子永、李莉萍、谷玉梁、

王军伟、王孝荣、林新忠、黄艺辉、王洪章、崔衍刚、王刚、张国宾。

II

DB35/T2075—2022

公路隧道仰拱施工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隧道仰拱施工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规定、检测设备、检测方法、数据处理、

质量评价及成果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境内新建、改扩建公路隧道仰拱初期支护、仰拱二次衬砌、填充层施工质量地

质雷达检测与评价,运营期仰拱质量检测可参考本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JJG(交通)130桥梁隧道结构用工程雷达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隧道仰拱tunnelinvent

为改善隧道上部支护结构受力条件而设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结构。

3.2

地质雷达法groundpenetratingradarmethod

利用电磁波反射原理,通过电磁波传播速度,反射波走时及波形特征,检测目标体空间位置与形态

特征的一种方法。

3.3

开挖深度cuttingdepth

仰拱检测面测点高程至开挖面高程的差值。

3.4

仰拱填充混凝土invertpackingconcrete

仰拱衬砌顶面至检测面之间的填充的混凝土。

3.5

介电常数dielectricconstant

物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储存极化电荷的能力,是一个点上电位移和电场强度的比值。

3.6

相对介电常数relativedielectricconstant

介质相对于真空的介电常数(介质介电常数和真空中的介电常数的比值)。

1

DB35/T2075—2022

3.7

谱能分析法spectralenergyanalysismethod

根据介质在雷达回波信号中具有独特的共振频率响应这一电磁属性,通过对物探信号不同共振频率

的分析来识别目标介质,并计算出目标介质在频谱域中的谱能强度,通过三维建模,反演重构其探测目

标体的几何结构方法。

3.8

连续采集continuouscollection

检测过程天线在移动中采集数据,采集的数据在单位时间内是个定量。

4基本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隧道仰拱质量无损检测前,宜收集下列资料:

a)工程名称,建设、设计、监理、试验、检测、施工等单位名称;

b)隧道仰拱检测里程、围岩级别、仰拱结构类型、仰拱支护类型、钢架及钢筋设计间距;

c)混凝土浇筑、养护情况,浇筑日期;

d)设计图纸、施工图、施工记录以及设计变更资料;

e)监理巡视记录等相关监理资料。

4.1.2检测前,检测单位要编制仰拱质量专项检测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应包含检测项目、指标、方法等。

4.1.3检测仪器设备应经检定/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1.4现场检测记录信息应真实、完整。现场检测记录表参见附录A。

4.2检测项目

4.2.1仰拱钢架空间位置(数量、间距)。

4.2.2仰拱填充混凝土内存在的缺陷类型及规模。

4.2.3仰拱开挖轮廓(换算为仰拱开挖深度)。

4.3检测要求

4.3.1仰拱质量无损检测宜在仰拱填充混凝土强度达到100%设计强度后进行。

4.3.2测线布设宜符合下列规定:

a)按长度划分为单元测区,单元测区长度小于等于50m,测区内测线按网格布置;

b)以隧道中线为基线布置一条测线,左右两侧对称布置纵向测线(避开排水构造),测线间距

宜按2m~5m布设;横向测线与基线垂直,宜按5m等间距布设(参见附录A);

c)两车道隧道纵向测线布设不少于3条测线,三车道及三车道以上隧道纵向测线布设不少于5

条测线。

4.3.3宜采用测距轮方式采集,扫描道间距应小于2cm;仰拱质量检测有效深度应超过设计开挖深度

1.0m;数据采集时宜采集全频信号。

5检测设备

5.1设备要求

5.1.1隧道仰拱质量无损检测采用地质雷达法,由控制单元、天线、测距装置、处理软件等部分构成,

2

DB35/T2075—2022

最大测控深度5m。

5.1.2地质雷达具有防尘、防潮、防震功能,使用时的环境温度与湿度应不影响地质雷达数据和性能

为宜。

5.1.3地质雷达主机、天线性能与指标要求。

a)地质雷达主机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1)具有信号叠加、滤波、点测与连测、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等功能;

2)模数转换精度不小于16bit;

3)最小采样间隔不大于0.2ns;

4)具有自动和手动增益调节功能,增益点数不少于3个;

5)信号最大叠加次数不少于32次;

6)优先选用具有实时采样功能、无线功能的雷达。

b)地质雷达采用屏蔽天线,天线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中心频率为400MHz~900MHz;

2)中心频率允许偏差为±5%;

3)天线频带范围不小于中心频率的0.25倍~2倍。

5.1.4处理软件技术要求:

a)能够进行数据整理及工程雷达数据常规处理;

b)应能进行对目标介质的谱能强度值计算;

c)宜进行隧道仰拱三维建模和成像。

5.2检定/校准要求

5.2.1地质雷达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由计量检定机构按照JJG(交通)130进行校准:

a)新仪器设备启用前;

b)仪器设备维修后;

c)超过校准有效期时;

d)水平定位误差和深度测量误差超过JJG(交通)130要求的;

e)设备使用、比对或期间核查中对性能有怀疑时;

f)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损害的;

g)使用过程中遭受过强磁场干扰的。

5.2.2地质雷达检定周期应为一年。

5.3维护保养

5.3.1地质雷达设备在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进行维护保养,且有相应的记录:

a)长期在环境条件较差的地方使用;

b)电缆线接口松动或破损时。

5.3.2地质雷达的维护保养应按下列分级进行:

a)日常保养:仪器表面清洁,紧固易松动的螺丝和零件,检查运转是否正常,零部件是否完整;

b)一级保养:内部清洁,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如声音、指示灯等),局部检查和调整;

c)二级保养:检查设备的主体部分、主要组件,调整精确度,必要时更换易损部件。

5.3.3仪器设备使用完毕,应清除主机、电缆线、天线和承载支架表面的污垢、尘土。不使用时,应

定期充电,检查使用性能,完成后装入仪器箱。仪器箱应平放在干燥阴凉,远离强电磁干扰的位置。

3

DB35/T2075—2022

6检测方法

6.1目标介质标定

6.1.1检测前应对目标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相对介电常数标定应符合下列要

求。

a)检测前结合隧道长度、合同段划分、填充物材料等因素对检测目标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

现场标定,每座隧道宜不小于3处,每处实测宜不小于3次,取平均值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

或电磁波速。对特长隧道,增加标定点数。

b)标定方法包括:在已知厚度部位或材料与隧道相同的其他预制件上测量;钻孔实测。

c)求取参数时应具备的条件:标定目标体的厚度不宜<15cm,且厚度已知;标定记录中反射信

号的界面应清晰、准确。

d)标定结果按公式(1)或公式(2)计算:

2

0.3t

r·········································································(1)

2d

式中:

r——相对介电常数;

t——双程旅行时间,单位为纳秒(ns);

d——标定目标体厚度或距离,单位为米(m)。

2d

v109·········································································(2)

t

式中:

r——相对介电常数;

v——电磁波速,单位为米每秒(m/s);

t——双程旅行时间,单位为纳秒(ns);

d——标定目标体厚度或距离,单位为米(m)。

测量时窗由公式(3)确定:

2d

Tr·····································································(3)

0.3

式中:

T——时窗长度,单位为纳秒(ns);

a——时窗调整系数,一般取1.5~2.0。

扫描样点数由公式(4)确定:

S2TfK103·······························································(4)

式中:

S——扫描样点数;

T——时窗长度,单位为纳秒(ns);

f——天线中心频率,单位为兆赫(MHz);

4

DB35/T2075—2022

K——系数,一般取6~10。

增益设置应满足:使多数反射信号强度达到满度的60%~70%;不出现反射信号削顶现象。

6.1.2电磁波波速的计算。电磁波波速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方法。

a)已知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计算电磁波速可由公式(5)得出。

c

v·············································································(5)

r

式中:

v——电磁波速,单位为米每秒(m/s);

c——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取0.3m/ns;

v——相对介电常数。

b)利用已知目标体的埋深,由公式(2)计算电磁波速。

6.2现场检测

6.2.1检测场地应满足下列要求:

a)路面平整,提供测区内路面标高;

b)路面无积水,无障碍物堆放;

c)检测时禁止车辆行驶;

d)无强电磁干扰;

e)测区内各测线每隔5m至少有一个清晰的里程标记;

f)照明良好。

6.2.2现场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a)测距装置与采集界面显示里程须同步;

b)测量时天线与地面密贴(空气耦合天线除外),采用连续采集方式,移动速度匀速,且不超

过1m/s;

c)现场检测做好记录,包括记录测区、标段、测线号、测量方向、测线的起始桩号、天线类型

等,并随时记录可能对检测产生电磁影响的物体(如渗水、电缆、铁架等)及其位置,记录

表参见附录B;

d)检测时实时校正天线中心所处的位置与实际桩号的误差,该误差≤20cm;

e)对钢支撑施作疏密分布(普查)作出量化判定,满足设计深度±30cm范围内有效识别仰拱钢

支撑数量;

f)复核检测数据是否有效,记录是否完整。

7数据处理

7.1数据处理原则

7.1.1数据处理前应对原始数据进行回放检验,数据记录完整、信号清晰、里程标记准确。

7.1.2宜采用谱能分析法等弱信号提取技术识别深部小目标信息,对钢架构件进行量化判定。

7.1.3数据解释前应进行首波位置调整、修正介电常数、滤波等基本处理。

7.1.4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进行滤波处理时,合理设置参数,确保信号不失真;

b)确保位置标记准确、无误。

5

DB35/T2075—2022

7.1.5隧道仰拱质量检测结果宜采用三维成像形式直观呈现,三维成像步骤参考附录C。

7.2数据处理流程

7.2.1数据处理流程宜按照图1所示进行。

图1数据处理流程图

7.2.2仰拱填充混凝土密实度按公式(6)计算:

퐿−퐿

퐷=1×100%······································································(6)

式中:

D——填充混凝土密实度;

L——测线长度,单位为米(m);

L1——不密实区测线长度,单位为米(m)。

7.2.3开挖深度合格率按公式(7)计算:

휂=×100%········································································(7)

式中:

——开挖深度合格率;

n——合格点数;

N——参与统计点数(不少于100点)。

7.2.4对信号数据进行整理,宜参见附录D给出的步骤计算目标介质在测区空间的谱能强度比值。

7.2.5宜通过三维建模软件重构隧道仰拱结构。

7.2.6钢架数量检测数据处理参考附录D数据处理过程。

6

DB35/T2075—2022

8质量评定及成果报告

8.1质量评定

8.1.1隧道仰拱检测质量评定应参考JTGF80/1并满足表1要求。

表1隧道仰拱质量评价标准

序号检测项评价标准或允许偏差

1钢架数量,间距不少于设计值

2开挖深度不小于设计值

3填充混凝土密实度无空洞,无松散区

8.1.2评定单元内仰拱开挖深度合格率不应低于95%。

8.1.3评价单元内仰拱及仰拱填充混凝土密实度合格率不应低于95%,且连续不密实长度不应大于3m。

8.2成果报告

8.2.1隧道仰拱质量无损检测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a)隧道仰拱质量检测实施方案;

b)隧道仰拱质量检测报告。

8.2.2隧道仰拱质量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a)项目概况(任务来源、施工概况等);

b)检测内容与执行情况(检测目的、检测项目、方法、工作量、主要检测过程等);

c)检测依据;

d)检测设备及雷达频响参数;

e)结论与建议;

f)相关检测附件。

7

DB35/T2075—2022

A

A

附录A

(资料性)

隧道仰拱质量无损检测测线布置

隧道仰拱质量无损检测测线布置方式参见图A.1。检测前应对测线逐一进行编号,纵向测线以基线

为0号、向左右两边依次对称按1、2、3…n进行编号;横向测线以小里程起点为0号、向大里程方向依次

按1、2、3、…n进行编号。

图A.1测线布置示意图

8

DB35/T2075—2022

B

B

附录B

(资料性)

隧道仰拱质量检测记录表

隧道仰拱质量检测记录表格式参见表B.1。

表B.1隧道仰拱质量检测记录表

检测单位名称工程名称合同段

隧道名称检测里程记录编号

主要仪器设备及编号

测线记录测线示意图及采集信息

序号文件测线位置起点终点备注说明:

1.表中备注栏记录该该测线现场干扰因

素。

2.天线中心频率:

3.雷达仪器设置参数:

时窗:

采样点数:

扫描速率:

备注:

检测:记录:日期:年月日

9

DB35/T2075—2022

C

C

附录C

(资料性)

仰拱质量检测三维成像步骤

C.1读取、识别仰拱钢架设计深度±30cm范围内雷达信号。

C.2计算该深度范围内各点金属介质的谱能强度比值,并绘制金属介质谱能强度比沿深度变化曲线。

C.3重复以上步骤,对测区每条雷达扫描线均进行谱能强度比计算。

C.4根据各扫描线位置、测点深度信息,将谱能强度比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得到谱能强度比三维数据块。

C.5将三维数据块导入3D可视化软件,通过显示设置、调节,显现钢架位置、混凝土质量情况。

C.6可通过插值可视化处理,得到测区范围内目标介质三维空间成像结果进行解释评估。

10

DB35/T2075—2022

D

D

附录D

(资料性)

谱能比计算步骤

D.1对地质雷达天线进行介质响应频率标定,测定该天线对金属、水、空气的响应频率。

D.2读取地质雷达回波信号,确定短时傅里叶变换时间窗口宽度。

D.3对回波信号进行短时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一个窗口内信号的频谱图。

D.4按公式(D.1)计算当前道雷达数据不同深度位置的介质谱能比值:

2

fd

A

1·····························································(D.1)

S

Fd

0

式中:

——目标介质谱能比值;

A——目标响应频率范围内的能量;

S——全谱能强度;

f——目标介质响应频率;

ω1、ω2——目标介质共振频响带宽;

ω——角频率。

D.5移动短时傅里叶变换时间窗口,重复以上步骤,获取目标介质不同深度谱能强度比值。

D.6绘制目标介质谱能强度比沿深度变化曲线。

11

DB35/T2075—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检测设备...........................................................................2

6检测方法...........................................................................4

7数据处理...........................................................................5

8质量评定及成果报告.................................................................7

附录A(资料性)隧道仰拱质量无损检测测线布置.........................................8

附录B(资料性)隧道仰拱质量检测记录表...............................................9

附录C(资料性)仰拱质量检测三维成像步骤............................................10

附录D(资料性)谱能比计算步骤......................................................11

I

DB35/T2083—2022

表D.1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维护保养与运行质量现场抽查项目和抽查方法(续)

序号抽查项目抽查方法

16.★梳齿板梳齿完好,无缺损,无刮擦;梳齿板梳齿与踏板面外观检查,感官判断,必要时用斜塞尺、

梳齿与齿槽的啮合深度不少于4mm;梳齿板照明正常钢板尺测量

梳齿板

17.★梳齿板安全开关功能有效操作验证

18.★扶手带入口保护开关功能有效操作验证

19.★各紧急停止开关功能有效,有清晰的中文标识和指示标

外观检查,操作验证紧急停止开关功能

监控与

20.★检修盖板和楼层盖板之间连接紧密,防倾覆、防翻转措

安全装外观检查,操作验证电气开关功能

施有效,电气安全开关功能有效

21.★梯级、踏板或胶带的驱动元件张紧监控装置功能有效外观检查,操作验证张紧监控装置功能

22.检修控制装置标识清晰,各项控制功能正常有效外观检查,操作验证检修控制装置功能

23.出入口处规范粘贴电梯使用标志、安全注意事项、警示标

外观检查

显示与志、维保质量公示卡

标志

24.出入口运行方向显示功能有效外观检查

25.自动运行功能工作正常操作验证

外观检查,必要时采用扶手带同步率测

26.★扶手带与梯级、踏板的运行速度无明显偏差

试仪测量

运行

27.★空载制停距离应符合TSGT7005要求外观检查,必要时用标记法测量

检查

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空载,以正常速

28.★扶手带和梯级(踏板)运行平稳,无异常响声和抖动;度上、下行观察验证;对振动符合性判定

梯级、踏板和扶手带运行振动值应符合DB35/T1936要求有异议的,应采用电梯综合性能测试仪进

行测量

29.近6个月内发生非人为破坏故障或出现异常情况次数不查看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记录等确

超过5次(含5次)认故障或异常情况次数

其他模拟操作验证,查看监测端状态信息是

30.远程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设施功能有效否正确显示;监视终端应能清晰显示图像

画面

12

DB35/T2084—2022

表D.14工作级别(续)

代号含义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