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5_第1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5_第2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5_第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5_第4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承德市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画关系的探讨与诗画艺术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早期,“画不如诗"思想曾经占据主流,“从中外绘画史来看,绘画的最初功能主要是图写形貌,而非抒情。中国早期绘画不具有抒情言志功能、作为一种‘存形’的技能,文人是不屑于从事的。”诗画地位统一之前,文人一般将画作为诗的附庸,而在森严的等级制社会,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艺术形式往往不会被相提并论。在此现实之下,诗画关系的早期讨论难以得到正见。

直至汉代,绘画的言志、政教与娱乐功能逐渐被认识,时人对绘画艺术重要性与功能性的探讨也逐渐展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体现出中国古代绘画功能与意义的阐释拓展。唐宋以来,“文人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代“画工画"成了中国绘画的正宗,文人画要求作者人品学问与才情思想兼具,以表现文人的志向、节操和情趣为目的,而“存形”功能逐渐弱化。自此,绘画“如诗"的表意功能逐渐被认识。

中国古代诗画的类同与相通被发掘,二者的交流与互渗亦在不断演进。

①___。有画家以诗歌内容为题作画:如汉桓帝时人刘褒曾画《云汉图》,东汉郑玄有《诗图》《小戎图》,东晋司马绍有《豳风七月图》《毛诗图》,南朝宋陆探微有《毛诗新台图》等,这些绘画都以《诗经》之诗为题材。亦常有诗人凭画作内容或观画之感作诗:如韦庄《金陵图》是其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杜甫诗作《姜楚公画角鹰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也都是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②___。诗歌的创作往往立象尽意,寓情于景,通过对现实物象的描摹表现诗人胸臆。这使得语言表达的抽象情感得以具化,又契合了中国含蓄内敛的抒情传统,这一诗歌表现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受到了绘画艺术思维的影响。而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此消彼长,中国画从“表象”到“表意"的审美变化,也正是受诗歌审美的影响。在对诗歌表现手法与审美原则的借鉴和化用中,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诗歌语言一般的灵动、鲜活之感,并为创作者与欣赏者提供了游目骋怀的广阔意境空间。

在二者相通互渗的现实下,中国古代“诗画一律”的艺术审美传统逐渐形成,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理念也逐渐融合。常有人以“诗如画"来赞美诗歌佳作,中国传统诗歌往往对绘画艺术的创作理念、审美原则进行借鉴与化用,这使得中国诗展现出绘画一般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以王维为代表,苏轼评其诗“诗中有画”,亦有宋人指出“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这表现出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存有的视觉特性。

中国古代诗歌的视觉性首先体现于诗人作诗时一般并不直言其志,而选择“立象以尽意”。自先民“观物取象",即通过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与模拟创造出卦象,中国艺术的形象化表达思维便逐渐显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也十分重视对现实物象的描绘,诗人往往曲笔,如同“作画”一样罗列各种物象,将其鲜明而具体地表现出来,并借以视觉性的意象表达构建出明确的意义空间,最终以实现诗意的生成与传达。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绘,诗人将诗志寓于物与景之中,达成对形下写照的超越,实现象外之意与诗歌境界的生成。

中国古代诗歌的视觉性还表现在诗歌审美鉴赏中不仅以“诗意"的呈现与传达为关注点,也重视于诗中物象选用的恰当和谐与诗歌整体性“画意”的成熟展现。

蒋寅曾以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为例提出:“写景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超越了以雕琢求工的妙品,而臻真境凑泊的神品、平淡真率的逸品境界。这与他绘画的写意精神正相一致,具有反造型、平面等一般意义上的绘画性的倾向。这种写意化倾向融入诗境,强化了超越绘画性的动态特征,不仅实现了诗性对‘形似’的超越,同时也使诗歌中的风景由自在之景向意中之景过渡。”此番对王维之诗的评价,即指出王维绘画审美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其诗歌“画意"的发展正与其绘画造诣的提升相通,由“形似”走向了“写意",这也正是“诗中有画”的高妙境界。

借助绘画艺术的表达思维与呈现手法,中国古代诗歌弥补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其令读诗者能够如临其境,更真切如实地感受诗人的情与志。同时,中国诗也由此具有了绘画般的艺术效果与意境,并逐渐形成了“诗如画”的审美传统。

诗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古代画家为提升画作的审美思想性,往往对诗歌的文学题材、审美倾向等各个方面进行借鉴与化用。诗家对诗之“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对于画之“意”的理解。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在审美上强调“重意不重形",王维《山水论》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苏轼也于《王维吴道子画》中指出:“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其认为吴道子的画虽然绝妙,但仍属于“画工”一类,而王维的画却得道于“象外"。之所以苏轼认为王维之画高妙,正在于王维之画对于“象”的超越,实现了对象外之“意"的呈现。

在绘画中,画家运用计白当黑、随意点染、散点透视等表现方式,目的是为画作增添诗意;画作中物象布局的高低大小、绵延起伏的运动关系,亦是为使得画作的艺术表现呈现出诗歌式的节奏和韵律;更有大量的画家看似在描绘风景与物象,实际却将情感与思想隐匿于景与物之间,象征地表达出某种情致或意志,这使得画作能够表达超越象外的思想情感,并具有了诗一般的审美意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早期,“画不如诗”的思想占据主流,但唐宋以后,画的地位逐渐超过了诗的地位。

B.文人画的发展使绘画的功能不断得到挖掘、拓展,而绘画的“存形"功能在逐渐地消失。

C.画家不贵形似,追求“象外之意”,这与我国古诗创作所追求的“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苏轼将吴道子的画和王维的画进行比较,是为了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绘画在发展初期是不受文人待见的,在当时森严的等级制社会中,画不可能和诗相提并论。

B.我国先民“观物取象”的做法是一种形象化的思维表达,这种思维影响了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

C.诗歌可能会“言不尽意",因此需要通过作画来还原诗歌的面貌,用所作之画来弥补这样的缺陷。

D.绘画也可以承担起抒发主体情感的重任,画家可以通过所画之景象征性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情感。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诗画一律”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陆机)

B.“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李公麟)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

D.“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荆浩)

4.文中提及“中国古代诗画的类同与相通被发掘,二者的交流与互渗亦在不断演进",请根据此观点,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出正确的句子。

5.王维《竹里馆》中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很好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创作观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C2.C

3.B4.①诗与画的题材与内容往往相互取用,相互启迪。②诗与画在表现手法上也相互借鉴。

5.①诗句选择“立象以尽意”,将“幽篁"“深林”“明月"等现实物象罗列出来,呈现出清幽澄净的环境特征,写出了诗人悠闲生活的情趣,从而实现诗意的生成与传达。②诗句所表达的人物宁静、淡泊的心性和所写景物清幽澄净的特点相互映衬,互为表里,实现了对“形似”的超越,景物有了写意的审美功能,从而开拓出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唐宋以后,画的地位逐渐超过了诗的地位"错误。根据原文“唐宋以来……绘画“如诗”的表意功能逐渐被认识",可知唐宋以后,诗画的地位应该是统一的。

B.“而绘画的‘存形’功能在逐渐地消失”错误,根据原文“文人画要求作者人品学问与才情思想兼具,以表现文人的志向、节操和情趣为目的,而‘存形’功能逐渐弱化",可知“存形”功能逐渐弱化。

D.“是为了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错误。根据原文“诗家对诗之‘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对于画之‘意’的理解……之所以苏轼认为王维之画高妙,正在于王维之画对于‘象’的超越,实现了对象外之‘意’的呈现”,可知苏轼将吴道子的画和王维的画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诗歌对“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对于“意”的理解,而不是“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需要通过作画来还原诗歌的面貌,用所作之画来弥补这样的缺陷”错误。根据原文“借助绘画艺术的表达思维与呈现手法,中国古代诗歌弥补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其令读诗者能够如临其境,更真切如实地感受诗人的情与志”,可知原文是说借助绘画艺术的表达思维与呈现手法,来弥补诗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并不是说要对诗歌作画来还原诗歌面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绘画言志、政教的功能。

B.指出绘画如赋诗,体现了“诗画一律”的创作主张。

C.说明《诗经》的功能。

D.对作画的要求。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原文“这些绘画都以《诗经》之诗为题材"“亦常有诗人凭画作内容或观画之感作诗”“也都是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可知诗与画的题材与内容往往相互取用,相互启迪。

根据原文“这一诗歌表现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受到了绘画艺术思维的影响”“在对诗歌表现手法与审美原则的借鉴和化用中,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诗歌语言一般的灵动、鲜活之感,并为创作者与欣赏者提供了游目骋怀的广阔意境空间",可知诗与画在表现手法上也相互借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诗中有画’的创作观念”。原文“以王维为代表,苏轼评其诗‘诗中有画’,亦有宋人指出‘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这表现出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存有的视觉特性",可知“诗中有画”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存有的视觉特性。

根据原文“中国古代诗歌的视觉性首先体现于诗人作诗时一般并不直言其志,而选择‘立象以尽意’……诗人往往曲笔,如同‘作画’一样罗列各种物象,将其鲜明而具体地表现出来,并借以视觉性的意象表达构建出明确的意义空间,最终以实现诗意的生成与传达",可知王维《竹里馆》中的诗句选择“立象以尽意”,将“幽篁"“深林”“明月"等现实物象罗列出来,呈现出清幽澄净的环境特征,写出了诗人悠闲生活的情趣,从而实现诗意的生成与传达。

根据原文“中国古代诗歌的视觉性还表现在诗歌审美鉴赏中不仅以‘诗意’的呈现与传达为关注点,也重视于诗中物象选用的恰当和谐与诗歌整体性‘画意’的成熟展现”“这种写意化倾向融入诗境,强化了超越绘画性的动态特征,不仅实现了诗性对‘形似’的超越,同时也使诗歌中的风景由自在之景向意中之景过渡",知王维《竹里馆》中的诗句所表达的人物宁静、淡泊的心性和所写景物清幽澄净的特点相互映衬,互为表里,实现了对“形似”的超越,景物有了写意的审美功能,从而开拓出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有才板话①(节选)

赵树理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有才放出牛来预备往山坡上送,小顺拦住他道:“老叔你不要走了!多一票算一票!今天还许弄成,已经给小元弄到四十多票了。"有才道:“误不了!我把牛送到椒洼就回来。这时候又不怕吃了谁的庄稼!章工作员开会,一讲话还不是一大晌?误不了!”小顺道:“这一回是选举会,又不是讲话会。"①有才道:“知道!不论什么会,他在开头总要讲几句‘重要性’啦,‘什么的意义及其价值’啦,光他讲讲这些我就回来了!”小顺道:“那你去吧!可不要叫误了!"说着就往庙里去了。

庙里还跟平常开会一样,章工作员、各干部坐在拜厅上,群众站在院里,不同的只是因为喜富撤了差,大家要看看他还威风不威风,所以人来得特别多。不大一会,人到齐了,喜富这次当最后一回主席。他虽然沉着气,可是嗓子究竟有点不自然,说了几句客气话,就请章工作员讲话,章工作员这次也跟从前说话不同了,也没有讲什么“意义”与“重要性",直截了当说道:“这里的村干部,犯了一些错误,上级有命令叫另选。在未选举以前,大家对旧村干部有什么意见,可以提一提。”大家对喜富的意见,提一千条也有,可是一来没有准备,二来碍于老恒元的面子,三来差不多都怕喜富将来记仇,因此没有人敢马上出头来提,只是交头接耳商量。有的说“趁此机会不治他,将来是村上的大害",有的说“能送死他自然是好事,送不死,一旦放虎归山必然要伤人”,大家议论纷纷,都没有主意。有个马凤鸣,当年在安徽卖过茶叶,是张启昌的姐夫,在阎家山下了户。这人走过大地方,开通一点,不像阎家山人那么小心小胆。喜富当村干部的第一年,随便欺压村民,有一次压迫到他头上,当时惹不过,只好忍过去。这次喜富已经下了台,他想趁势算一下旧账,便悄悄向几个人道:“只要你们大家有意见愿意提,我可以打头一炮!"马凤鸣说愿意打头一炮,小元先给他鼓励道:“提吧!你一提我接住就提,说开头多着哩!”他们正商量着,章工作员在台上等急了,便催道:“有没有?再限一分钟!"马凤鸣站起来道:“我有个意见:我的地上边是阎五的坟地,坟地堰上的荆条、酸枣树,一直长到我的地后,遮住半块地不长庄稼。前年冬天我去砍了一砍,阎五说出话来,报告到村公所,村干部阎喜富给我说的,叫我杀了一只猪给阎五祭祖,又出了二百斤面叫所有的阎家人大吃一顿,罚了我五百块钱,永远不准我在地后砍荆条和酸枣树。猪跟面大家算吃了,钱算我出了,我都能忍过去不追究,只是我种地出着负担永远叫给人家长荆条和酸枣树,我觉着不合理。现在要换村干部,我请以后开放这个禁令!”章工作员好像有点吃惊,问大家道:“真有这事?"除了姓阎的,别人差不多齐声答道:“有!”有才也早回来了,听见是说这事,也在中间发冷话道:“比那更气人的事还多得多!"小元抢着道:“我也有个意见!”接着说了一件派差事。两个人发言以后,意见就多起来,你一款我一款,无论是花黑钱、请吃饭、打板子、罚苦工……只要是喜富出头做的坏事,差不多都说出来了,可是与恒元有关系的事差不多还没人敢提,直到晌午,意见似乎没人提了,章工作员气得大瞪眼,因为他常在这里工作,从来也不会想到有这么多的问题。他向大家发命令道:“这个好村干部!把他捆起来!"一说捆喜富,大家当然很有劲,也不知道上来多少人,七手八脚把他捆成了个倒缚兔。他们问送到哪里,章工作员道:“且捆到下面的小屋里,拨两个人看守着,大家先回去吃饭,吃了饭选过村干部,我把他带回区上去!”小顺、小福还有七八个人抢着道:“我看守!我看守!"小顺道:“迟吃一会饭有什么要紧?”章工作员又道:“找个人把上午大家提的意见写成个单子作为报告,我带回去!"马凤鸣道:“我写!”小保道:“我帮你!"章工作员见有了人,就宣布散了会。这天晌午,最着急的是恒元父子,因为有好多案件虽是喜富出头,却还是与他们有关的。恒元很想吩咐喜富一下,叫他到县里不要乱说,无奈那么多人看守着,没有空子,也只好罢了。

吃过午饭,②老恒元说身体有点不舒服,只打发儿子家祥去照应选举的事,自己却没有去。

会又开了,章工作员宣布新的选举办法道:“按正规的选法,应该先选村代表,然后由代表会里产生村干部,可是现在来不及了。现在我想了个变通办法:大家先提出三个候选人,然后用投票的法子从三个人中选一个。投票的办法,因为不识字的人很多,可以用三个碗,上边画上记号,放到人看不见的地方,每人发一颗豆,愿意选谁,就把豆放到谁的碗里去;这个办法好不好?”大家齐声道:“好!"这又出乎家祥意料;他仗着一大部分人离不了他写票,谁知章工作员又用了这个办法。办法既然改了,他借着自己是个教育委员,献了个殷勤,去准备了三个碗,顺路想在这碗上想点办法。大家把三个候选人提出来了:刘广聚是经过老恒元的运动的,自然在数,一个是马凤鸣,一个就是陈小元。家祥把一个红碗两个黑碗上贴了名字向大家声明道:

“注意!一会把这三个碗放到里边殿里,次序是这样:③从东往西,第一个,红碗,是刘广聚!第二个是马凤鸣,第三个是陈小元。再说一遍:从东往西,第一个,红碗,是刘广聚!第二个是马凤鸣,第三个是陈小元。”说了把碗放到殿里的供桌上,然后站东过西每人发了一颗豆,发完了就投起来。一会,票投完了,结果是马凤鸣五十二票,刘广聚八十八票当选,陈小元八十六票,跟刘广聚只差两票。

选举完了,章工作员道:“我还要回区上去。派两个人跟我相跟上把喜富送去!"家祥道:“我派我派!”④下边有几个人齐声道:“不用你派,我去!我去!"说着走出十几个人来,章工作员道:“有两个就行!”小元道:“多去几个保险!"结果有五个去。

章工作员又叫人取来了马凤鸣跟小保写的报告,就带着喜富走了。

刘广聚当了村干部,送走工作员之后,歪着个头,到恒元家里去,一方面是谢恩,一方面是领教,老恒元听了家祥的报告,知道章工作员把喜富带走,又知道小元跟广聚只差两票,心里着实有点不安,少气无力向广聚道:“孩子!以后要小心点!情况变得有点不妙了!马凤鸣,一个外来户,也要翻眼;老槐树底人也起了反了!”说着伸出两个指头来道:“你看危险不危险?两票!只差两票!"又吩咐他道:“孩子以后要买一买马凤鸣的账,拣那不重要的委员给他当一个——就叫他当个建设委员也好!像小元那些没天没地的东西,以后要找个机会重重治他一下,要不就压不住东头那些东西,不过现在还不敢冒失,等喜富的事有个头尾再说!回去吧孩子!我今天有点不得劲,想早点歇歇!”广聚受完了这番训,也就辞出。

这天晚上,李有才的土窑里自然也是特别热闹,不必细说。

第二天便有两段新歌传出来,一段是:

正月二十五,打倒一只虎;

到了二十六,老虎更吃苦,

大家提意见,尾巴藏不住,

鼓冬按倒地,打个背绑兔。

家祥干眨眼,恒元屙一裤。

大家哈哈笑,心里满舒服。

还有一段是:

老恒元,真混账,

抱住村干部死不放。

说选举,是假样,

侄儿下来干儿②上。

(有删改)

[注]①一种曲艺节目,一边击打着竹板,一边演讲着合仄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词句。选文末尾“两段新歌"就是板话。②喜富是恒元的本家侄儿,广聚是干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李有才的视角将阎家山选举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对该事件有了全面的了解。

B.小顺的话“已经给小元弄到四十多票了”为后文小元是刘广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做铺垫。

C.老恒元在如何对待马凤鸣和小元的问题上对刘广聚做了吩咐,体现出他老奸巨猾的形象。

D.小说从日常的乡村生活中选取题材,善于在老百姓谈天、率意而作的行为中营造氛围。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写李有才不急于参加阎家山的村民选举会议,这是因为李有才已料想到选举的结果了。

B.句子②中写“老恒元说身体有点不舒服",从中可以看出老恒元年老体衰而无暇顾及村中事务。

C.句子③中家祥强调红碗是刘广聚的,这与上文家祥“顺路想在这碗上想点办法”形成照应。

D.句子④中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出人们争先恐后想押送喜富的情态,流露出一种狭隘的小农意识。

8.老恒元在阎家山一手遮天,欺压百姓,而李有才以他创作的板话为武器对老恒元一派做出反击,请结合文本,从以板话为武器的角度,对文末的板话进行分析。

9.美国记者贝尔登在评价赵树理的写作时说:“他(赵树理)不喜欢在作品里只写一个中心人物,他喜欢描写整个村子、整个时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答案】6.A7.C

8.①板话抓准事态,直指民心,仅仅几行板话就把前文喜富倒台、老恒元仍把持政权的情况概括出来,并能够加以批判,针砭时弊。②语言诙谐,充满讽刺色彩。如“鼓冬按倒地,打个背绑兔”又写出了阎喜富被村民打倒的狼狈状态,并且与“大家哈哈笑,心里满舒服"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强权势力的蔑视与嘲讽。

9.①本文没有把李有才当作一个中心人物来写,文中还出现了小元、章工作员、老恒元、家祥、喜富、刘广聚等人物,以阎家山为背景构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故事,展现当时整个村子、整个时代的风貌。②小说中,新人不断出场,构成了阎家山生活的本真面貌。让一个真实、自在、有生气的阎家山浮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小说以李有才的视角……”错,小说采用的是全知视角,不是“李有才的视角"。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这是因为李有才已料想到选举的结果了”错,由“不论什么会,他在开头总要讲几句‘重要性’啦,‘什么的意义及其价值’啦,光他讲讲这些我就回来了!"可知,李有才不急于参加选举会议是因为他对时间有把握。

B.“从中可以看出老恒元年老体衰而无暇顾及村中事务”错,从后文老恒元与刘广聚的对话可看出他才是阎家山的主政者。

D.“流露出一种狭隘的小农意识"错,人们争先恐后想押送喜富是一种长期受到喜富压制的情绪宣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理解能力和赏析语言的能力。

①板话是基于前面重选村干部的事情而写的,“正月二十五,打倒一只虎”指的是喜富被打倒一事;“老恒元,真混账,抱住村干部死不放。说选举,是假样,侄儿下来干儿上"指的是老恒元虽然表面不再管村里的事务,但他的侄儿喜富被打倒,但他的干儿子广聚又当上了干部,老恒元仍然说算。可见板话抓准事态,直指民心,仅仅几行板话就把前文喜富倒台、老恒元仍把持政权的情况概括出来,并能够加以批判,针砭时弊。

②语言诙谐,充满讽刺色彩。如“鼓冬按倒地,打个背绑兔”,“鼓冬"其实是拟声词“咕咚”,写出喜富被按倒的声音,而“背绑兔"则写出喜富被捆了个结实,语言幽默,写出了阎喜富被村民打倒的狼狈状态;后面还有大家的情绪,“大家哈哈笑,心里满舒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强权势力的蔑视与嘲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作品写作风格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①本文虽然选自《李有才板话》,但没有把李有才当作一个中心人物来写,文中还出现了小元、章工作员、老恒元、家祥、喜富、刘广聚等人物。小元是个新农民形象,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如章工作员虽然先前被迷惑,但后来知错能改,为阎家山主持重选干部;老恒元是恶霸地主,操纵村政权、反对减租减息、破坏政策,家祥、喜富、刘广聚或是老恒元的儿子、侄子,或是干儿子,总之,与老恒元是一丘之貉。小说以阎家山为背景构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故事,展现当时整个村子、整个时代的风貌。比如节选部分就是在章工作员的主持下,村民打倒喜富,重选村干部的故事,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的逐渐觉醒。

②小说中,新人不断出场,构成了阎家山生活的本真面貌。比如开头写李有才和小元,接着写在庙里开会,章工作员出场,然后是开批斗会,马凤鸣出场等。让一个真实、自在、有生气的阎家山浮现在读者面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深怨于秦,求欲复之。奉养勇士,无所不至。

丹与其傅麹武书,曰:“丹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陈,幸傅垂览之!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于秦。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侯无以为叹,易水之北①,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谨遣书,愿熟思之。”麴武报书曰:“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今太子欲灭悄悄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麋躯碎首而不避也。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动无蹉跌之愧也。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臣愿合从于楚,并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且韩、魏与秦,外亲内疏。若有倡兵,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今臣计从,太子之耻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得书不悦,召麹武而问之。麹武曰:“臣为太子计熟矣。夫有秦,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赵,并韩、魏,虽引岁月,其事必成,臣以为良。”太子睡卧不听。

(选自《燕丹子》,有删改)

[注]①易水之北:燕国南疆到易水,故此处以“易水之北"指称燕。②《燕丹子》,作者不详,传记小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贪我A赂B而信C我辞D则一剑之E任F可当G百万H之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不才,不贤,古人自谦之词,和现代汉语“不肖子孙”的“不肖"含义不同。

B.要,求取,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含义不同。

C.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进攻强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D.“其势可见”与“自见者不明"(《四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不被尊重,他对秦国的仇恨怨念深重,寻找机会报复秦国,这也是他写信给麴武的主要原因。

B.燕太子丹认为,是信念让人们即使受到了侮辱也选择坚强生存,他自己遭遇无礼羞辱后继续求生复仇,也是这个信念在支撑他。

C.燕太子丹告诉麹武,如果自己不能活到为自己雪耻的一天,他打算让麹武继续管理燕国,让麹武承担报仇雪恨的责任。

D.本文是一篇传记小说,写燕太子丹与麹武商讨复仇大计,用书信往返与当面对答的形式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物个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谨遣书,愿熟思之。

(2)虽引岁月,其事必成,臣以为良。

14.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遭遇失败。从本文看,燕太子丹最终失败是有其性格方面原因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DF

11.B12.C

13.(1)这同样也是您的耻辱呀。故敬送上信,希望您能仔细考虑。

(2)虽然需要拖延时日,但事业必定能成功,我认为是好办法。

14.燕太子丹为报仇雪耻急不可待,思考不周,暗示了他的复仇计划必遭失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王贪图贿赂而相信我们的话,那么,一把利剑行刺的作用,能够顶得上百万之师。

“秦贪我赂",是一个语意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故在B处断句;

“而信我辞”,“我辞"作“信”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故在D处断句;

“则一剑之任",“一剑”作定语修饰“任",中间不断开,“一剑之任”作句子的主语,可单独断开,故在F处断句。

故在BDF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不才,不贤,古人自谦之词。/不像(先人)、不贤,不是自谦之词。句意:我不贤。/本指后辈不像先辈。后指不能继承祖业或违背先辈遗志的没有出息的子孙。

B.错误。两个均指“求取"。句意:但我私下里认为聪明人不企望凭侥幸而求取成功。/不是为了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C.正确。

D.正确。想见。/表现、显耀。句意:其形势便可以想见。/自我表现者不能显露自己。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打算让麴武继续管理燕国,让麴武承担报仇雪恨的责任”错误,结合原文“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侯无以为叹,易水之北,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可知,燕太子丹告诉麴武,如果自己不能活到为自己雪耻的一天,那燕国不知道会属于谁,这也是麴武的屈辱。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谨”,恭敬;“遣",送;“熟”,仔细。

(2)“引",拖延;“以为”,认为;“良",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原文“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可知,太子丹想要通过行刺的办法消除自己的耻辱;

而麹武则认为“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动无蹉跌之愧也。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可知,燕太子丹为报仇雪耻急不可待,思考不周,暗示了他的复仇计划必遭失败。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待他非常不礼貌,燕太子丹郁郁不得意,希望回燕国去。秦王拒绝了他的要求,荒谬地说:“你让乌鸦白头,让马生出角来,才能获得许可!”燕太子丹仰天叹息,乌鸦即刻变白了头,马也长出了角。秦王不得已,只好放他走。(于是他)深深怨恨秦王,渴求报复。(燕太子丹)奉养一些勇士,招待优厚而无微不至。

燕太子丹写信给师傅麴武道:“我不贤,生在僻远荒陋的国土上,长在五谷不生的地方,未曾得到过君子贤明的教导和达人治理国家的方法。然而鄙意还想有所陈述,谨请师傅俯察!我听说大丈夫所引以为耻的,是受到侮辱而苟活在世上;贞女所羞愧的,是被欺凌而丧失了她的节操。所以有即使杀头也不顾、鼎烹都不逃避的人,他们难道乐死而不愿生吗?是因为心中有坚守的信念啊。现在秦王违背天道,其行为如同虎狼一般,对待我的无礼,是诸侯中最过分的。我每逢回想起来,我的痛恨都深入骨髓。考虑燕国人数,不是秦的对手,长年相持,力量本来不足。所以(我)想收集天下的勇士,汇聚海内的英雄,耗尽燕国资财,让府库都空出来,以好好奉养他们。然后用贵重礼品和甜美言辞,去买好秦国。秦王贪图贿赂而相信我们的话,那么,一把利剑行刺的作用,能够顶得上百万之师;顷刻之间,可以解脱我万世的耻辱。如果不是这样,会使我活着无脸面立于天下,死了也怀恨在九泉,一定让诸侯们指着讥笑,易水以北的燕国领土,还不知道将要属于谁呢,这同样也是您的耻辱呀,故谨送上信,希望您能仔细考虑。"麴武回信说:“我听说只求一时快意不顾后果的举动会带来实际上的损害,为了满足冲动的感情而鲁莽行事将对生命造成危险,现在太子打算清洗让您愤怒的耻辱,消除积郁已久的愤恨,实在是我粉身碎骨也不应躲避的啊。但我私下里认为聪明人不企望凭侥幸而求取成功,贤明者不为了一时满意而苟且草率并放纵心意。(经过精心筹划保证)事情必定成功,然后才开始进行;身体必定安全,而后才有所举动。因此发动起来没有疏漏粗心的毛病,实施过后不存在失误挫折的悔憾。太子重视一介匹夫的莽勇,相信一柄利剑的作用,而打算可能成功,我以为思虑是不妥当的。我愿意南与楚国合纵,中原联合赵国力量,左右同韩、魏两国连横,然后再谋取秦国,秦国就可以击破。况且韩、魏两国同秦国之间,外表亲近实际上内里有隔阂,如果倡导对秦国用武力攻伐,楚国就会响应,韩、魏两国必然要随从,其形势便可以想见。如今我的计谋被采纳,太子的耻辱清除,鄙陋愚痴的我的责任也解脱了!”太子阅信后不高兴,召见麴武询问。麴武道:“我为太子已筹划周详了,说到对付秦国,操之过急不如从容计议,急跑求成不如坐待其变,现今与楚、赵两国合纵。聚集韩、魏两国,虽然需要拖延时日,但事业必定能成功,我认为是好办法。"太子闭目不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桂问答二首

王绩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

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

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咏岩桂

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注】。

【注】“招隐章”出自《楚辞·招隐士》,其内容为陈说山中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以表达对隐者(王孙)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前两句重在“问",问桂花为什么在桃李争春、年光随处可见的时候却不开花。

B.王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和问答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桂的个性特点。

C.王诗后两句写春桂未能在春天开花,而在风霜摇落的秋冬时节开花,表达了遗憾之情。

D.朱诗的前两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岩桂的生长习性,其具有主干挺拔和花朵稠密等特点。

16.请简要赏析朱诗的颈联“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答案】15.C16.桂花香气芬芳浓郁令人思虑纯净,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净化,而秋云映衬之下的岩桂更显得姿容姣美,那云影也似乎在护卫着仙妆打扮的岩桂。这两句诗通过对桂花特质的描写,描绘了桂花的高洁与美丽,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接近仙境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欣赏和向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遗憾之情"错误,结合原文“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可知,及至秋日风霜来临,你可知我一枝独秀。王诗通过春桂的回答,高度赞美了春桂不趋时俗,在风霜摇落的秋冬时节一枝独秀,凌冬傲霜的高贵品质,体现作者对春桂“独秀"的激赏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结合原文“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可知,“天香"指的是桂花的香气,它清新淡雅,仿佛能够净化人们的思想,带来纯净的想象空间;“云影”则形容云彩投射出的影子,在这里用来保护桂花,使得它在月光下显得更加神秘而庄严,如同仙女般的装扮。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桂花的香气和外观,还隐喻了桂花所代表的品质和精神境界,将其比作能够提升人们精神世界的“仙友"和“仙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欣赏和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在阐述了质朴与文采的不合理关系之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思妇无法躲避月光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的乐观好强、高度自信,不为金钱所驱使。

【答案】①.文质彬彬②.然后君子③.玉户帘中卷不去④.捣衣砧上拂还来⑤.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彬”“砧"“拂”“材"。

三、语言文字运用和教材衔接阅读(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A,而语言也借助数字技术融入时代发展。

①语言智能,即语言信息的智能化,②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智能、分析和处理人类语言,③主要关注人类语言的智能分析和处理,④涉及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机器翻译和智能问答等领域。⑤作为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交叉领域,语言智能带来了以语言为代表的智性工具的革命,⑥进而推动与语言密切相关领域的变化与调整。⑦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日益加深,⑧语言智能与信息搜索、人机交互的融合,⑨具有广泛的应用落地力量,⑩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大有可为。语言智能赋能语言服务发展。语言服务就是利用语言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语言生活的各种需要。作为语言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B,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智能语音助手、语音输入、语音支付等。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答案】18.A语言的支持

B语音识别技术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19.②在“人类语言”后加“的科学";

⑥“变化与调整”改为“调整与变化";

⑨“力量”改为“能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原文“数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而语言也借助数字技术融入时代发展”可知,此处是说数字技术发展和语言的关系,故可填“语言的支持";

第二空,结合原文“作为语言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智能语音助手、语音输入、语音支付等”可知,语音识别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故可填“语音识别技术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结合原文“②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智能、分析和处理人类语言”可知,“语言智能……是……"缺宾语,故可在“人类语言”后加“的科学";

结合原文“⑥进而推动与语言密切相关领域的变化与调整”可知,“变化与调整"语序不当,故可改为“调整与变化”;

结合原文“⑨具有广泛的应用落地力量"可知,“具有……力量”搭配不当,故可将“力量"改为“能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没有目的地往前,到了什么街区也不知道。这里大致全都一样,街道和两旁的楼房色调以及样式全都一样。而且,我记得自己看过的其他城市,那些地方与这里也大同小异。怪不得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在人生之途上迷失,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所要面对的客观世界没有什么独特的标记,到处都差不多,以至于你弄不清自己走到了哪里又来到了哪里,找不准自己的方位。就这样走着走着,全然不知自己身在哪个街区,只记得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早就阴着,但照例没有雨。我拐出一个巷子踏上一条弯弯的马路,顺着马路又走了半个多钟头,一抬头,就看到了足以影响一生或半生的那个地方。

老天,这儿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人间童话!

那会儿天刚刚放晴,明亮的阳光正好打在前边不远处的一片树木和草地上,浅红色和棕色的小楼在树丛后面闪闪烁烁;①好像教堂和城堡似的尖顶耸立着;再远一点②好像还有小湖,有溪流……到处都一片静谧。天哪,这是到了哪里?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又揉,直直地盯住。没有错,烂漫迷人的一切就在前方不远处延伸下去,既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显得如此突兀,二者简直是格格不入。

20.文中加点的两个重叠形式“弯弯"“直直”,请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个“好像",但用法不尽相同,请分别说说它们的含义。

【答案】20.①运用叠词,表示弯曲的马路绵延不绝。②运用叠词,程度加深,有痴迷的意味。

21.①有点像,用类比手法说明小楼与教堂和城堡的尖顶有些相似。②似乎,表示对远处的景物不确定,隐隐约约的。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我拐出一个巷子踏上一条弯弯的马路”,叠词“弯弯"修饰马路,“顺着马路又走了半个多钟头”,表明马路很长,因此“弯弯"表示弯曲的马路绵延不绝。

②“直直地盯住”,叠词“直直"修饰“盯”样子,表示眼睛一眨不眨,一直在看;联系前面对这里美丽景色的描写可知,“直直"程度加深,有痴迷的意味。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①前面描写的是“浅红色和棕色的小楼在树丛后面闪闪烁烁”,然后说“好像教堂和城堡似的尖顶耸立着",这里的“好像”是类比,意思是“有点像",说明小楼与教堂和城堡的尖顶有些相似。

②“再远一点好像还有小湖,有溪流”,这里的“好像"表示推测,意思是“似乎”,表示对远处的景物不确定,隐隐约约的。

(三)教材衔接阅读(本题共1小题,5分)

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少时,贾母等出来。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枯,探春的丫头待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个说“我不同你在一处",那个说“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那边车上又说“蹭了我的花儿",这边又说“碰折了我的扇子”,咕咕呱呱,说笑不绝。周瑞家的走来过去的说道:“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笑话。"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有删改)

以上这段文字是贾母到清虚观祈福出发时的场面描写,《红楼梦》中的场面描写往往富有深意,你认为上面文字中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析。

【答案】参考示例:通过场面描写,揭示了贾府讲究排场、奢侈无度的一面;贾母到清虚观祈福,却无庄严肃穆之感,暗示贾家必然衰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及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通过文中“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可以看出,贾母一行人,根据等级乘坐不同的轿子和车辆。贾母作为贾府最尊贵的人,坐的是“八人大轿",其他人根据地位的不同各自乘坐不同轿子和车辆,从中可以看出贾府的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从“街上人都站在两边。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以及没来得及躲避的小道士挨打等情节可以看出,贾家势力很大,在去道观的路上只有贾家的车马队伍行进,清理清虚观,只有贾府人入内。充分显示出当时富贵权势之家威势。

从“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这些情节表明贾母已到清虚观,而丫鬟们还为坐车争吵,清虚观距离贾家有一段距离,从中可见贾家的排场。这一描写从侧面展示出富贵人家的奢侈无度。

从贾府人员进入清虚观后,“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以及一路上贾府浩浩荡荡的人马,可以看出此次祈福只是表面的借口,实际是去观中游玩。以祈福之名行游玩之实,从中可见贾家假善虚伪,所以也必然不可能祈求到什么福气,暗示了贾家将来的衰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他,不要去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去听他的没有说出的话。

这段文字选自纪伯伦的散文诗《沙与沫》,颇具启示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自纪伯伦散文诗《沙与沫》,这段话的内容涉及如何认识他人的问题(其实也适用于他人认识自己)。这段话可分为两层:第一句为一层,是说认识人的实质(或本质),重要的并非他显露于人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未向人显露的那一面;第二句为一层,是说了解一个人,不要被他说出的话蒙蔽,而要洞察到他未说出来的话。

由此看来,生活中我们常会被表面的言辞和行为所迷惑,而忽视了那些深藏不露的真相。而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不过是其内在本质的冰山一角,而他的真实性格、情感和思想,往往隐藏在那深不见底的海洋之中。因此,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人,并不是那些只听其言辞的人,而是那些能够洞察其内心世界的人。只有深入挖掘,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实质。概而言之,这段话可浓缩为“显·隐"“表·里”“虚·实"等这样一组组既对立又统一的核心命题。“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实",要透过表象深入本质;要祛除表面的浮华与遮蔽,去深入探究内在本质,才能发现事物的真相,才能洞察人性的真谛。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知人要由表及里,抓住本质。然后进行辩证分析,认识一个人,透过外在看内里,不仅是对个人内在世界的探索,也是对社会关系的思考。因此真正的了解需要结合外在深入挖掘、需要用心感受、需要尊重与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理解世界。写作此题,考生可联系自己成长中的待人处世、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事例、现象等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抒写自己的感悟。

立意:

1.知人不易,要善于由表及里,抓住本质。

2.“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理性思辨,勿轻易盲从。

3.真正的朋友,应坦诚相待,而不可相互隐瞒。

4.听话听音,看人看心。承德市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画关系的探讨与诗画艺术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早期,“画不如诗"思想曾经占据主流,“从中外绘画史来看,绘画的最初功能主要是图写形貌,而非抒情。中国早期绘画不具有抒情言志功能、作为一种‘存形’的技能,文人是不屑于从事的。”诗画地位统一之前,文人一般将画作为诗的附庸,而在森严的等级制社会,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艺术形式往往不会被相提并论。在此现实之下,诗画关系的早期讨论难以得到正见。

直至汉代,绘画的言志、政教与娱乐功能逐渐被认识,时人对绘画艺术重要性与功能性的探讨也逐渐展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体现出中国古代绘画功能与意义的阐释拓展。唐宋以来,“文人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代“画工画"成了中国绘画的正宗,文人画要求作者人品学问与才情思想兼具,以表现文人的志向、节操和情趣为目的,而“存形”功能逐渐弱化。自此,绘画“如诗"的表意功能逐渐被认识。

中国古代诗画的类同与相通被发掘,二者的交流与互渗亦在不断演进。

①___。有画家以诗歌内容为题作画:如汉桓帝时人刘褒曾画《云汉图》,东汉郑玄有《诗图》《小戎图》,东晋司马绍有《豳风七月图》《毛诗图》,南朝宋陆探微有《毛诗新台图》等,这些绘画都以《诗经》之诗为题材。亦常有诗人凭画作内容或观画之感作诗:如韦庄《金陵图》是其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杜甫诗作《姜楚公画角鹰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也都是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②___。诗歌的创作往往立象尽意,寓情于景,通过对现实物象的描摹表现诗人胸臆。这使得语言表达的抽象情感得以具化,又契合了中国含蓄内敛的抒情传统,这一诗歌表现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受到了绘画艺术思维的影响。而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此消彼长,中国画从“表象”到“表意"的审美变化,也正是受诗歌审美的影响。在对诗歌表现手法与审美原则的借鉴和化用中,中国古代绘画具有了诗歌语言一般的灵动、鲜活之感,并为创作者与欣赏者提供了游目骋怀的广阔意境空间。

在二者相通互渗的现实下,中国古代“诗画一律”的艺术审美传统逐渐形成,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理念也逐渐融合。常有人以“诗如画"来赞美诗歌佳作,中国传统诗歌往往对绘画艺术的创作理念、审美原则进行借鉴与化用,这使得中国诗展现出绘画一般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以王维为代表,苏轼评其诗“诗中有画”,亦有宋人指出“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这表现出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存有的视觉特性。

中国古代诗歌的视觉性首先体现于诗人作诗时一般并不直言其志,而选择“立象以尽意”。自先民“观物取象",即通过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与模拟创造出卦象,中国艺术的形象化表达思维便逐渐显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也十分重视对现实物象的描绘,诗人往往曲笔,如同“作画”一样罗列各种物象,将其鲜明而具体地表现出来,并借以视觉性的意象表达构建出明确的意义空间,最终以实现诗意的生成与传达。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绘,诗人将诗志寓于物与景之中,达成对形下写照的超越,实现象外之意与诗歌境界的生成。

中国古代诗歌的视觉性还表现在诗歌审美鉴赏中不仅以“诗意"的呈现与传达为关注点,也重视于诗中物象选用的恰当和谐与诗歌整体性“画意”的成熟展现。

蒋寅曾以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为例提出:“写景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超越了以雕琢求工的妙品,而臻真境凑泊的神品、平淡真率的逸品境界。这与他绘画的写意精神正相一致,具有反造型、平面等一般意义上的绘画性的倾向。这种写意化倾向融入诗境,强化了超越绘画性的动态特征,不仅实现了诗性对‘形似’的超越,同时也使诗歌中的风景由自在之景向意中之景过渡。”此番对王维之诗的评价,即指出王维绘画审美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其诗歌“画意"的发展正与其绘画造诣的提升相通,由“形似”走向了“写意",这也正是“诗中有画”的高妙境界。

借助绘画艺术的表达思维与呈现手法,中国古代诗歌弥补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其令读诗者能够如临其境,更真切如实地感受诗人的情与志。同时,中国诗也由此具有了绘画般的艺术效果与意境,并逐渐形成了“诗如画”的审美传统。

诗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古代画家为提升画作的审美思想性,往往对诗歌的文学题材、审美倾向等各个方面进行借鉴与化用。诗家对诗之“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对于画之“意”的理解。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在审美上强调“重意不重形",王维《山水论》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苏轼也于《王维吴道子画》中指出:“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其认为吴道子的画虽然绝妙,但仍属于“画工”一类,而王维的画却得道于“象外"。之所以苏轼认为王维之画高妙,正在于王维之画对于“象”的超越,实现了对象外之“意"的呈现。

在绘画中,画家运用计白当黑、随意点染、散点透视等表现方式,目的是为画作增添诗意;画作中物象布局的高低大小、绵延起伏的运动关系,亦是为使得画作的艺术表现呈现出诗歌式的节奏和韵律;更有大量的画家看似在描绘风景与物象,实际却将情感与思想隐匿于景与物之间,象征地表达出某种情致或意志,这使得画作能够表达超越象外的思想情感,并具有了诗一般的审美意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早期,“画不如诗”思想占据主流,但唐宋以后,画的地位逐渐超过了诗的地位。

B.文人画的发展使绘画的功能不断得到挖掘、拓展,而绘画的“存形"功能在逐渐地消失。

C.画家不贵形似,追求“象外之意”,这与我国古诗创作所追求的“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苏轼将吴道子的画和王维的画进行比较,是为了否定画工画的价值,从而提倡文人画的创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绘画在发展初期是不受文人待见的,在当时森严的等级制社会中,画不可能和诗相提并论。

B.我国先民“观物取象”的做法是一种形象化的思维表达,这种思维影响了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

C.诗歌可能会“言不尽意",因此需要通过作画来还原诗歌的面貌,用所作之画来弥补这样的缺陷。

D.绘画也可以承担起抒发主体情感的重任,画家可以通过所画之景象征性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情感。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诗画一律”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陆机)

B.“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李公麟)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

D.“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荆浩)

4.文中提及“中国古代诗画的类同与相通被发掘,二者的交流与互渗亦在不断演进",请根据此观点,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出正确的句子。

5.王维《竹里馆》中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很好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创作观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有才板话①(节选)

赵树理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有才放出牛来预备往山坡上送,小顺拦住他道:“老叔你不要走了!多一票算一票!今天还许弄成,已经给小元弄到四十多票了。”有才道:“误不了!我把牛送到椒洼就回来。这时候又不怕吃了谁的庄稼!章工作员开会,一讲话还不是一大晌?误不了!"小顺道:“这一回是选举会,又不是讲话会。”①有才道:“知道!不论什么会,他在开头总要讲几句‘重要性’啦,‘什么的意义及其价值’啦,光他讲讲这些我就回来了!"小顺道:“那你去吧!可不要叫误了!”说着就往庙里去了。

庙里还跟平常开会一样,章工作员、各干部坐在拜厅上,群众站在院里,不同的只是因为喜富撤了差,大家要看看他还威风不威风,所以人来得特别多。不大一会,人到齐了,喜富这次当最后一回主席。他虽然沉着气,可是嗓子究竟有点不自然,说了几句客气话,就请章工作员讲话,章工作员这次也跟从前说话不同了,也没有讲什么“意义"与“重要性”,直截了当说道:“这里的村干部,犯了一些错误,上级有命令叫另选。在未选举以前,大家对旧村干部有什么意见,可以提一提。"大家对喜富的意见,提一千条也有,可是一来没有准备,二来碍于老恒元的面子,三来差不多都怕喜富将来记仇,因此没有人敢马上出头来提,只是交头接耳商量。有的说“趁此机会不治他,将来是村上的大害”,有的说“能送死他自然是好事,送不死,一旦放虎归山必然要伤人",大家议论纷纷,都没有主意。有个马凤鸣,当年在安徽卖过茶叶,是张启昌的姐夫,在阎家山下了户。这人走过大地方,开通一点,不像阎家山人那么小心小胆。喜富当村干部的第一年,随便欺压村民,有一次压迫到他头上,当时惹不过,只好忍过去。这次喜富已经下了台,他想趁势算一下旧账,便悄悄向几个人道:“只要你们大家有意见愿意提,我可以打头一炮!”马凤鸣说愿意打头一炮,小元先给他鼓励道:“提吧!你一提我接住就提,说开头多着哩!"他们正商量着,章工作员在台上等急了,便催道:“有没有?再限一分钟!”马凤鸣站起来道:“我有个意见:我的地上边是阎五的坟地,坟地堰上的荆条、酸枣树,一直长到我的地后,遮住半块地不长庄稼。前年冬天我去砍了一砍,阎五说出话来,报告到村公所,村干部阎喜富给我说的,叫我杀了一只猪给阎五祭祖,又出了二百斤面叫所有的阎家人大吃一顿,罚了我五百块钱,永远不准我在地后砍荆条和酸枣树。猪跟面大家算吃了,钱算我出了,我都能忍过去不追究,只是我种地出着负担永远叫给人家长荆条和酸枣树,我觉着不合理。现在要换村干部,我请以后开放这个禁令!"章工作员好像有点吃惊,问大家道:“真有这事?”除了姓阎的,别人差不多齐声答道:“有!"有才也早回来了,听见是说这事,也在中间发冷话道:“比那更气人的事还多得多!”小元抢着道:“我也有个意见!"接着说了一件派差事。两个人发言以后,意见就多起来,你一款我一款,无论是花黑钱、请吃饭、打板子、罚苦工……只要是喜富出头做的坏事,差不多都说出来了,可是与恒元有关系的事差不多还没人敢提,直到晌午,意见似乎没人提了,章工作员气得大瞪眼,因为他常在这里工作,从来也不会想到有这么多的问题。他向大家发命令道:“这个好村干部!把他捆起来!”一说捆喜富,大家当然很有劲,也不知道上来多少人,七手八脚把他捆成了个倒缚兔。他们问送到哪里,章工作员道:“且捆到下面的小屋里,拨两个人看守着,大家先回去吃饭,吃了饭选过村干部,我把他带回区上去!"小顺、小福还有七八个人抢着道:“我看守!我看守!”小顺道:“迟吃一会饭有什么要紧?"章工作员又道:“找个人把上午大家提的意见写成个单子作为报告,我带回去!”马凤鸣道:“我写!"小保道:“我帮你!”章工作员见有了人,就宣布散了会。这天晌午,最着急的是恒元父子,因为有好多案件虽是喜富出头,却还是与他们有关的。恒元很想吩咐喜富一下,叫他到县里不要乱说,无奈那么多人看守着,没有空子,也只好罢了。

吃过午饭,②老恒元说身体有点不舒服,只打发儿子家祥去照应选举的事,自己却没有去。

会又开了,章工作员宣布新的选举办法道:“按正规的选法,应该先选村代表,然后由代表会里产生村干部,可是现在来不及了。现在我想了个变通办法:大家先提出三个候选人,然后用投票的法子从三个人中选一个。投票的办法,因为不识字的人很多,可以用三个碗,上边画上记号,放到人看不见的地方,每人发一颗豆,愿意选谁,就把豆放到谁的碗里去;这个办法好不好?"大家齐声道:“好!”这又出乎家祥意料;他仗着一大部分人离不了他写票,谁知章工作员又用了这个办法。办法既然改了,他借着自己是个教育委员,献了个殷勤,去准备了三个碗,顺路想在这碗上想点办法。大家把三个候选人提出来了:刘广聚是经过老恒元的运动的,自然在数,一个是马凤鸣,一个就是陈小元。家祥把一个红碗两个黑碗上贴了名字向大家声明道:

“注意!一会把这三个碗放到里边殿里,次序是这样:③从东往西,第一个,红碗,是刘广聚!第二个是马凤鸣,第三个是陈小元。再说一遍:从东往西,第一个,红碗,是刘广聚!第二个是马凤鸣,第三个是陈小元。"说了把碗放到殿里的供桌上,然后站东过西每人发了一颗豆,发完了就投起来。一会,票投完了,结果是马凤鸣五十二票,刘广聚八十八票当选,陈小元八十六票,跟刘广聚只差两票。

选举完了,章工作员道:“我还要回区上去。派两个人跟我相跟上把喜富送去!”家祥道:“我派我派!"④下边有几个人齐声道:“不用你派,我去!我去!”说着走出十几个人来,章工作员道:“有两个就行!"小元道:“多去几个保险!”结果有五个去。

章工作员又叫人取来了马凤鸣跟小保写的报告,就带着喜富走了。

刘广聚当了村干部,送走工作员之后,歪着个头,到恒元家里去,一方面是谢恩,一方面是领教,老恒元听了家祥的报告,知道章工作员把喜富带走,又知道小元跟广聚只差两票,心里着实有点不安,少气无力向广聚道:“孩子!以后要小心点!情况变得有点不妙了!马凤鸣,一个外来户,也要翻眼;老槐树底人也起了反了!"说着伸出两个指头来道:“你看危险不危险?两票!只差两票!”又吩咐他道:“孩子以后要买一买马凤鸣的账,拣那不重要的委员给他当一个——就叫他当个建设委员也好!像小元那些没天没地的东西,以后要找个机会重重治他一下,要不就压不住东头那些东西,不过现在还不敢冒失,等喜富的事有个头尾再说!回去吧孩子!我今天有点不得劲,想早点歇歇!"广聚受完了这番训,也就辞出。

这天晚上,李有才的土窑里自然也是特别热闹,不必细说。

第二天便有两段新歌传出来,一段是:

正月二十五,打倒一只虎;

到了二十六,老虎更吃苦,

大家提意见,尾巴藏不住,

鼓冬按倒地,打个背绑兔。

家祥干眨眼,恒元屙一裤。

大家哈哈笑,心里满舒服。

还有一段是:

老恒元,真混账,

抱住村干部死不放。

说选举,是假样,

侄儿下来干儿②上。

(有删改)

[注]①一种曲艺节目,一边击打着竹板,一边演讲着合仄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词句。选文末尾“两段新歌”就是板话。②喜富是恒元的本家侄儿,广聚是干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李有才的视角将阎家山选举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对该事件有了全面的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