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3_第1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3_第2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3_第3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3_第4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生论剑

韩静霆

古代的兵刃,除去睡在墓穴的和地下的,多半都走进博物馆去歇着了。只有剑器,还常在今人生活里露面。自然,①这剑早已不是那剑,不再是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锻造的,剑锋上不再有凶神恶煞的寒光和深紫色的凝血,很难找到那种野蛮、剽悍、豪侠和阳刚之气了,也听不见它在匣中铮铮的鸣叫了。

我对那远古的青铜剑器,一向有种感性的敬畏和崇拜。我不知道是古人神化了青铜剑,还是青铜剑本来就神。登上那“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的铜绿山,面对3600年前先祖留下的铜矿竖井、斜井和冷却了的古炼炉,我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追想美妙绝伦的青铜古剑飞翔出世的一刹那,亲手制造出奇迹的先民也无法不惊骇万分,纷纷在冲天火光中匍匐在地,谁还能怀疑先民铸剑本身就是传奇呢?山中铜绿色的顽石化成熔浆,获得精气和生命,成为铜剑,成为世之瑰宝,如此这般地采掘、冶炼、铸造的精良技艺,西周先民师承何方神祗?从何得来?也许永远是谜中之谜。

《吴越春秋·阔闯内传》说,干将莫邪夫妻为吴王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候天伺地,百神临观。古书又说,昆仑山有形似兔子的怪兽,雄的黄色,雌的白色,掘了地道潜入吴国武器库,把兵刃全吃了。吴王下令猎得“双兔",开其腹,发现怪兽肚里生有“铁胆肾”。遂令工匠将粒粒铁胆肾投入炉中铸剑。冶炼伊始就很玄乎了,铸剑的过程更奇异。据说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时,矿石不熔化,夫妻双双投入炉中,熔汁才流将出来。欧冶子的学生干将莫邪夫妻俩铸剑,又碰到了同样的考验。“铁汁"三月不出。这天夜里,夫妻争着往炉子里跳。彼时,②风悲日熏,炉火将衰,莫邪说服了丈夫,站在炉台之上,挥泪诀别。干将简直要疯了,狂呼大叫,命令三百童男童女,把头发、指甲剪下来,扔到炉子里。三百人披麻戴孝,拼命装炭,扯动巨大的牛皮制的风箱,之后,一齐跪倒炉前。莫邪纵身一跃,像一根羽毛投入火中,以身殉剑。顷刻间,炉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火焰腾空而起,照红了半边天,青铜的熔浆开锅了!喷溅而出!“干将”“莫邪"雌雄两剑铸成了。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匣中的剑在夜里发出嗡嗡的嘶鸣和铮铮的私语,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青铜剑是精灵,是人的精神所化。人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剑身上熔铸了人的精气血肉!传奇故事虽然不免张扬,阐释的道理却是颠扑不破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山,哪有矿?没有人,哪有炉火?③没有生命,何为剑?

人类武库中林林总总的兵器,充其量都是冷面杀手,只会嗜血杀人,唯独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伟大的浪漫诗人屈原佩剑呼号着走来。他流放于穷途,行吟于泽畔。脸黑瘦黑瘦的,塌了腮,形同枯死的槁木。鞋子跑丢了,赤着两脚。衣服扯烂了,袍带乱舞。长发飘飘,连头上的峨冠也不知丢在何处了,可他手里依然紧紧擦着一炳青铜剑!青铜剑成为诗人最后的旅伴儿,唯一可以信任的知己和三闾大夫的证明。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李白酒酣兴浓时,“三杯拂剑舞秋月”,王维情怀激烈时,“聊持宝剑动星文",高适忧愤感叹“岂知书剑老风尘”。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活画出一代儒将悲壮而飘逸的胸怀,令后世文人墨客羡慕得死去活来。古代诗人们吟剑,观剑,舞剑,千古绝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文人骚客几乎没有不爱剑的,像我这样毫无用处的一介书生也爱剑爱得要命。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另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剑器本身具有的那种文质彬彬的品格在起作用,一拍即合。剑器又实在,又质朴,又刚直,又不张扬。它在匣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矜持,晔然出鞘,则犹如明珠出土,光彩四射。人可以挥剑决浮云,又可以把生死托付给它。在先民眼里,剑还不止是剑,更是一种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传说中驱魔降妖的钟馗,总是剑不离身的。民间认为一把雕刻的桃木剑挂在房中,百邪皆退。流传很广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诗句,把剑器当成了追求公平、公正的唯一利器。而“宁为折剑头,不作绕指柔”的箴言,又递进了一层,剑器被人格化了。它宁可生命折断,不肯卑躬屈膝,实现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

现在,我的眼前,一把青铜宝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一言不发,仿佛正在小憩。它曾经给文人以文采,赐哲人以哲思,让考古学家印证历史。它曾经啸傲疆场,万马军中夺上将首级。它曾经夜夜醒在中军大帐,等待着点兵排阵的料峭的拂晓。它曾经用耀眼的光焰装点着春秋的辉煌!如今春秋时代的辉煌渐渐地黯淡了,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了……我似乎看见佩剑的先人在追远的天地之交,正回过头来望着我们,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我知道,不论用多么美丽的诗句来歌唱青铜剑器,都过时了。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历史上有关“铸剑”的神奇传说与文人骚客的干古绝唱熔为一炉,青铜古剑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B.作者想象铜绿山上宝剑出世的场景,使读者联想到青铜玉剑精美绝伦,凸显了中国古代铸剑技艺的精良。

C.作者认为剑与文人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剑给文人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文人可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豪气。

D.作者借“剑"大发思古之幽情,既有酣畅淋漓的述评,,也有直抒胸臆的感慨,还有富含哲理的警句。

10.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这剑”指现代生活中的剑,“那剑"指古代的青铜剑,作者认为现代剑器身上缺乏历史感和文化光彩。

B.句子②通过对环境和炉火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悲凉又紧迫的氛围,彰显了青铜剑铸造的不易和铸剑师的悲壮。

C.句子③是一个反问句,强调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必须以生命为代价,非如此,剑无法融入人的精气血肉而成为精灵。

D.句子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是因为在青铜剑的沧桑厚重面前,我的任何认识描述都会显得苍白单薄。

11.文中引用干将莫邪夫妻的悲壮故事,有什么作用?

12.作者说“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呈现“文化光彩”的?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文本一: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竞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吸。”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忌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真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于,"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热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文本二: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咪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段描写人群和各种车辆通过浮桥逃命的景象,表现了战前的紧张慌乱,也突出了老人无力行走的艰难处境。

B.圣卡洛斯是老人的故乡,他对故乡怀有深挚的感情,因为放不下家中需要照顾的小动物,而坐在桥边,不肯动身离开。

C.“我”是一个侦察兵,老人长时间坐在桥边引发了“我"的关注,“我”希望老人尽快动身,同时对老人的未来感到担忧。

D.文章最后写到,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和猫会照顾自己是老人仅有的幸运,这为整篇小说笼罩了一层浓厚的悲剧气氛。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抓住环境与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描写,并力求真实客观,文中各处描写都没有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写老人始终坐在桥边并多次提及需要照看的动物,凸显了他的身体状况和心灵世界。

C.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桥边老人个体命运的密切关注,有力地谴责了摧残美好人性的战争。

D.小说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简单的情节、简洁的对话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蕴含着深刻的主题思想。

8.《桥边的老人》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9.文本一划线部分与文本二在叙事视角、塑造人物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①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儿临死时,对她说;“咱俩受点儿苦也算不了啥,无论如何得给儿子成个家。”可是,她刚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就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②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如今日子过好了,林大妈打算多积蓄几个钱,给儿子把喜事办得像样点儿。要不,怎么对得起那死去的老头子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不到一年工夫,竹林前面的竹子垛有房顶那么高了。林大妈心里盘算着:“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给孩子把喜事办得比他爸爸娶我的时候好上十倍。"

有一天,林大妈实在憋不住了,她就把这件事对儿子说了。儿子笑了笑,似乎要说什么,但是望了望母亲的笑脸,又改口说:“好嘛,政府正要盖房子呢,把好竹子卖给国家吧!”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墨黑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到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我这竹子……

忽然,竹林后面响起一阵脚步声,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黑家伙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林大妈吓坏了,抖抖索索地走过去。那黑家伙用一根硬东西把她推进屋去。

一个人问她:“快说,这山上还有什么人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多烧!”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砸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呀!现在,她忍住心痛,把它当柴火烧了。她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劈劈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

那个当军官的拿出一张纸,用手电筒照着,身边围着一群蒋军士兵,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可是要保守秘密,要叫共军知道我们在这里,那——前面是他们,后面是大海,我们一个也跑不了……"③那个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炕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听了蒋军的话,林大妈没能全明白,但大致意思是知道了。她心里盘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恐怕走不到那里,就会被打死的,那不就完了吗她忽然听见“啪”的一声,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军官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摸呀,摸呀,竹子垛摸到了,她绕到竹子垛那边,钻到垛空里去,又抖抖索索地从腰里掏出火柴来。“嚓!”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林大妈才放了心,爬出垛来,她像收完一批竹子一样的高兴。心想:“这么干的竹子,再加风一吹,短命的再也救不下!"

她用力站起来,绕过竹子垛,朝着前面的大山站着。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照得山坡上和白天一样。她举起拐杖在火影里摇着,喊叫道:“解放军同志——这里来呀——”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抢起拐杖,拼上全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两人扭在一起。林大妈揪住蒋军的衣襟不放,正揪着,忽然摸到蒋军身上有一串圆圆的东西,她知道那是炸弹,顺手抽出两颗。蒋军刚要把她甩倒的时候,她把那两颗炸弹甩到了火里。“轰!轰!"林大妈只觉得头嗡地一声,被一股热风推出去老远。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④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姑娘,愉快地笑了。

(有删改)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揭示了林大妈的生活与竹子的关系,同时暗示她还有一个大儿子。

B.句子②介绍小儿子的情况,与后文小儿子及一个姑娘的出现形成了照应。

C.句子③写蒋军军官的动作,这是在警告林大妈不许乱说乱动,泄露秘密。

D.句子④突出火的作用,能引发读者对解放军见火而来灭敌的情景的想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交代林大妈的大儿子被蒋军抓走的情况,突出了她憎恨蒋军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蒋军与解放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夜墨黑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了蒋军来岛不被发现的原因,又使林大妈“摸呀,摸呀"的动作显得真实可信。

C.林大妈发现蒋军不敢开枪,而解放军也无法发现这边的敌情,就趁着和蒋军扭打的机会,抽出炸弹甩到火里,从而达到了目的。

D.小说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林大妈形象,使其立体地出现在读者眼前,生动鲜明。

7.请简要概括林大妈点火烧竹的原因。(4分)

8.请简要分析竹子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李有才板话①(节选)赵树理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有才放出牛来预备往山坡上送,小顺拦住他道:“老叔你不要走了!多一票算一票!今天还许弄成,已经给小元弄到四十多票了。”有才道:“误不了!我把牛送到椒洼就回来。这时候又不怕吃了谁的庄稼!章工作员开会,一讲话还不是一大晌?误不了!"小顺道:“这一回是选举会,又不是讲话会。”①有才道:“知道!不论什么会,他在开头总要讲几句‘重要性’啦,‘什么的意义及其价值’啦,光他讲讲这些我就回来了!"小顺道:“那你去吧!可不要叫误了!”说着就往庙里去了。

庙里还跟平常开会一样,章工作员、各干部坐在拜厅上,群众站在院里,不同的只是因为喜富撤了差,大家要看看他还威风不威风,所以人来得特别多。不大一会,人到齐了,喜富这次当最后一回主席。他虽然沉着气,可是嗓子究竟有点不自然,说了几句客气话,就请章工作员讲话,章工作员这次也跟从前说话不同了,也没有讲什么“意义"与“重要性”,直截了当说道:“这里的村干部,犯了一些错误,上级有命令叫另选。在未选举以前,大家对旧村干部有什么意见,可以提一提。"大家对喜富的意见,提一千条也有,可是一来没有准备,二来碍于老恒元的面子,三来差不多都怕喜福将来记仇,因此没有人敢马上出头来提,只是交头接耳商量。有的说“趁此机会不治他,将来是村上的大害”,有的说“能送死他自然是好事,送不死,一旦放虎归山必然要伤人",大家议论纷纷,都没有主意。有个马凤鸣,当年在安徽卖过茶叶,是张启昌的姐夫,在阎家山下了户。这人走过大地方,开通一点,不像阎家山人那么小心小胆。喜富当村干部的第一年,随便欺压村民,有一次压迫到他头上,当时惹不过,只好忍过去。这次喜富已经下了台,他想趁势算一下旧账,便悄悄向几个人道:“只要你们大家有意见愿意提,我可以打头一炮!”马凤鸣说愿意打头一炮,小元先给他鼓励道:“提吧!你一提我接住就提,说开头多着哩!"他们正商量着,章工作员在台上等急了,便催道:“有没有?再限一分钟!”马凤鸣站起来道:“我有个意见:我的地上边是阎五的坟地,坟地堰上的荆条、酸枣树,一直长到我的地后,遮住半块地不长庄稼。前年冬天我去砍了一砍,阎五说出话来,报告到村公所,村干部阎喜富给我说的,叫我杀了一只猪给阎五祭祖,又出了二百斤面叫所有的阎家人大吃一顿,罚了我五百块钱,永远不准我在地后砍荆条和酸枣树。猪跟面大家算吃了,钱算我出了,我都能忍过去不追究,只是我种地出着负担永远叫给人家长荆条和酸枣树,我觉着不合理。现在要换村干部,我请以后开放这个禁令!"章工作员好像有点吃惊,问大家道:“真有这事?”除了姓阎的,别人差不多齐声答道:“有!"有才也早回来了,听见是说这事,也在中间发冷话道:“比那更气人的事还多得多!”小元抢着道:“我也有个意见!"接着说了一件派差事。两个人发言以后,意见就多起来,你一款我一款,无论是花黑钱、请吃饭、打板子、罚苦工……只要是喜富出头做的坏事,差不多都说出来了,可是与恒元有关系的事差不多还没人敢提,直到晌午,意见似乎没人提了,章工作员气得大瞪眼,因为他常在这里工作,从来也不会想到有这么多的问题。他向大家发命令道:“这个好村干部!把他捆起来!”一说捆喜富,当然大家很有劲,也不知道上来多少人,七手八脚把他捆成了个倒缚兔。他们问送到哪里,章工作员道:“且捆到下面的小屋里,拨两个人看守着,大家先回去吃饭,吃了饭选过村干部,我把他带回区上去!"小顺、小福还有七八个人抢着道:“我看守!我看守!”小顺道:“迟吃一会饭有什么要紧?"章工作员又道:“找个人把上午大家提的意见写成个单子作为报告,我带回去!”马凤鸣道:“我写!"小保道:“我帮你!”章工作员见有了人,就宣布散了会。这天晌午,最着急的是恒元父子,因为有好多案件虽是喜富出头,却还是与他们有关的。恒元很想吩咐喜富一下叫他到县里不要乱说,无奈那么多人看守着,没有空子,也只好罢了。

吃过午饭,②老恒元说身体有点不舒服,只打发儿子家祥去照应选举的事,自己却没有去。

会又开了,章工作员宣布新的选举办法道:“按正规的选法,应该先选村代表,然后由代表会里产生村干部,可是现在来不及了。现在我想了个变通办法:大家先提出三个候选人,然后用投票的法子从三个人中选一个。投票的办法,因为不识字的人很多,可以用三个碗,上边画上记号,放到人看不见的地方,每人发一颗豆,愿意选谁,就把豆放到谁的碗里去;这个办法好不好?"大家齐声道:“好!”这又出乎家祥意料;他仗着一大部分人离不了他写票,谁知章工作员又用了这个办法。办法既然改了,他借着自己是个教育委员,献了个殷勤,去准备了三个碗,顺路想在这碗上想点办法。大家把三个候选人提出来了:刘广聚是经过老恒元的运动的,自然在数,一个是马凤鸣,一个就是陈小元。家祥把一个红碗两个黑碗上贴了名字向大家声明道:

“注意!一会把这三个碗放到里边殿里,次序是这样:③从东往西,第一个,红碗,是刘广聚!第二个是马凤呜,第三个是陈小元。再说一遍:从东往西,第一个,红碗,是刘广聚!第二个是马凤鸣,第三个是陈小元。"说了把碗放到殿里的供桌上,然后站东过西每人发了一颗豆,发完了就投起来。一会,票投完了,结果是马凤鸣五十二票,刘广聚八十八票当选,陈小元八十六票,跟刘广聚只差两票。

选举完了,章工作员道:“我还要回区上去。派两个人跟我相跟上把喜富送去!”家祥道:“我派我派!"④下边有几个人齐声道:“不用你派,我去!我去!”说着走出十几个人来,章工作员道:“有两个就行!"小元道:“多去几个保险!”结果有五个去。

章工作员又叫人取来了马风鸣跟小保写的报告,就带着喜富走了。

刘广聚当了村干部,送走工作员之后,歪着个头,到恒元家里去,一方面是谢恩,一方面是领教,老恒元听了家祥的报告,知道章工作员把喜富带走,又知道小元跟广聚只差两票,心里着实有点不安,少气无力向广聚道:“孩子!以后要小心点!情况变得有点不妙了!马凤鸣,一个外来户,也要翻眼;老槐树底人也起了反了!"说着伸出两个指头来道:“你看危险不危险?两票!只差两票!”又吩咐他道:“孩子以后要买一买马凤鸣的账,拣那不重要的委员给他当一个——就叫他当个建设委员也好!像小元那些没天没地的东西,以后要找个机会重重治他一下,要不就压不住东头那些东西,不过现在还不敢冒失,等喜富的事有个头尾再说!回去吧孩子!我今天有点不得劲,想早点歇歇!"广聚受完了这番训,也就辞出。

这天晚上,李有才的土窑里自然也是特别热闹,不必细说。

第二天便有两段新歌传出来,一段是:

正月二十五,打倒一只虎;

到了二十六,老虎更吃苦,

大家提意见,尾巴藏不住,

鼓冬按倒地,打个背绑兔。

家祥干眨眼,恒元屙一裤。

大家哈哈笑,心里满舒服。

还有一段是:

老恒元,真混账,

抱住村干部死不放。

说选举,是假样,

侄儿下来干儿②上。

(有删改)

[注]①一种曲艺节目,一边击打着竹板,一边演讲着合仄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说词。选文末尾“两段新歌”就是板话。②喜富是恒元的本家侄儿,广聚是干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李有才的视角将阎家山选举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对该事件有全面的了解。

B.小顺的话“已经给小元弄到四十多票了"为后文小元是刘广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做铺垫。

C.老恒元在如何对待马凤鸣和小元的问题上对刘广聚做了吩咐,体现出他老奸巨猾的形象。

D.小说从日常的乡村生活中选取题材,善于在老百姓谈天、率意而作的行为中营造氛围。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写李有才不急于参加阎家山的村民选举会议,这是因为李有才已料想到选举的结果了。

B.句子②中写“老恒元说身体有点不舒服”,从中可以看出老恒元年老体衰而无暇顾及村中事务。

C.句子③中家祥强调红碗是刘广聚的,这与上文家祥“顺路想在这碗上想点办法"形成照应。

D.句子④中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出人们争先恐后想押送喜富的情态,流露出一种狭隘的小农意识。

8.老恒元在阎家山一手遮天,欺压百姓,而李有才以他创作的板话为武器对老恒元一派做出反击,请结合文本,从以板话为武器的角度,对文末的板话进行赏析。(4分)

9.美国记者贝尔登在评价赵树理的写作时说:“他(赵树理)不喜欢在作品里只写一个中心人物,他喜欢描写整个村子、整个时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嘱咐孙犁

①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

水生是一个好战士,现在已经是副教导员。八年里他也常常想到回家,特别是在休息时间。这样的时候他就拿起书或是到操场去,或是到菜园子里去,借游戏、劳动和学习,好把这些事情忘掉。

他也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

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假,绕道去家里看一下。因为地里熟,一过铁路他就不再把敌人放在心上。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为的是饱看一下八年不见的平原风景。铁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毁,破墙上洒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

他看看麦地,又看看天,看看周围那像深蓝淡墨涂层的村庄图画。②这里离他的家不过九十里路,一天的路程。今天晚上,就可以到家了。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村边的炮楼全拆了,砖瓦还堆在那里,有的就近利用起来,垒了个厕所。在形式上,村庄没有发展,没有添新的庄园和房屋。许多高房、大的祠堂全部拆毁修了炮楼,幼时记忆里的几块大坟地,高大的杨树和柏树,也砍光了,坟墓暴露出来了,显得特别荒凉。但是村庄的血液,人民的心却壮大发展了。一种平原上特有的勃勃生气,更是强烈扑人。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还有房子烧了吗?

③他走得很慢,他决定坐在这里,抽袋烟休息休息。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女人正在叫唤着一个孩子。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泣不成声。水生说:“来!我抱抱。"

女人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岁的女孩儿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等东西。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瞪着两眼,再也睡不着。水生在屋里转着,在那铺满灰尘的迎门柜上的大镜子里照看自己。

女人要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望着水生说:“从哪里回来?”

“远了,你不知道的地方。"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的那颗小槐树,月光射到窗子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女人在外面拉着风箱说:“别告诉他,他不记得吗?"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侧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人照顾了咱们全家……”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杆。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面前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子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了过去。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同志!我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

冰床跑进水淀中央,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生八年里也常想到回家,他有时借游戏、劳动和学习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思乡之情。

B.水生路过的一些村庄在战争中遭受创伤,许多房子被敌人烧毁了,几块大坟地的树被砍光了。

C.她“像一只雨后的蜻蜓"和冰床“好像离开了冰面”两处比喻,表现了水生嫂是撑冰床的好手。

D.“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我们不冷”“等着你的胜利消息"等语言,可见夫妻互相理解和支持。

7.关于文中“水生回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生嫂看见阔别八年的水生,她“一怔,睁开大眼睛",觉得有点意外,先笑了,后来哭了。

B.水生嫂唤醒了八岁的女儿小平,让女儿认爹(父亲),水生嫂安排女儿睡下,女儿却睡不着。

C.水生嫂问水生能在家住几天,水生说就这一晚上。水生嫂听后内心和语言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D.本文中水生嫂临别时对丈夫的嘱咐与《荷花淀》中水生离家时的嘱咐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8.请结合文中三处画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水生回家前的心理。(4分)

9.有评论认为,水生嫂身上既有普通女性的人情美,也有革命女性的坚毅美,本文是如何体现水生嫂的人情美和坚毅美的?请简要分析。(6分)

河北省邢台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结香

丘玲美

声音非常轻微。即便那样,她仍很确定自己没有听错。门被轻轻旋开,又用钥匙轻轻转动锁上。她把手放在腹部,那股律动不似往常般欢欣,同她一样,带着焦躁,擂出呐喊的鼓点。她披衣,起身,干脆利索下了床。

车来得很快。坐在车上,鼓点越擂越密,她的心也越跳越快。从第一次听到那个声音后,她就没停止过思虑和筹谋。半夜三更,趁孕妻熟睡悄悄出门的男人,有太多可以质疑的。可是自尊心不允许她这么干。或许他只是纯粹去透透气,缓解她怀孕后阴晴不定带给他的压力;或许是和哥们约了喝酒,排遣工作上的烦闷;或许是……

她想了千百种或许,直到那天,手机铃声响起,他迅速看了她一眼后,拿起手机走到阳台,压低了声音说话。她擦着桌子佯装不知。跟踪是最佳解决方案。无论真相是什么,她想亲眼看到。她已经设想了多种结果,很确定自己能接受最糟糕的那个。

车在疾驰,街景在倒退。夜的城不似白天喧嚣,路灯昏黄,偶有霓虹闪烁。她平静下来,想起一些他的好。初次见面,他先是打翻了柠檬水杯,接着把意面洒到膝上。直到现在,那条染上茄汁的裤子仍放在衣柜,他说要永久留念。第一次牵手,他迟疑很久,后来是她主动,他紧攥着她,出了一手汗。求婚时,他向她单膝下跪,样子慌张,做出承诺,尽心尽力照顾她一生一世。

她偏偏喜欢他的胆怯与笨拙。结婚后,那些耳鬓厮磨的话早已说完,他的热情有些减退,却仍默默负起一名丈夫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些是她理想的生活。

眼睛发酸,她有些后悔出来。她不确定,真相撕开的刹那,自己是否还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她想叫司机掉头,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半个多月来,她快被折磨疯了。那个开门声有多轻微,他要瞒住她的事情就有多大。

车子驶过人民路,安宁街,铜锣巷。她在后方,不远不近跟着,眼睛不敢眨一下。车子在减速。她让司机停下。他下了车。她也下了车。隔着一条马路,她躲在一棵阔叶榕后。

房子门口亮着灯,一如往常。她慢慢走到庭院,结香树大了许多。叶子零落,树梢顶出一个个花球,黄白相间,像暖阳,香味盈满肺腔。她拉开树下的椅子,扶腰坐下。这个角度很好,树影笼罩着她,她能看到屋内,屋内的人看不到她,

他在里边端茶倒水,清理便桶,打扫卫生。于是她知道了他服侍的那位老人,半个月前心肌梗死,刚做完心脏搭桥,又倒霉地摔伤了脚。她攀住一根刚萌芽的结香枝条,熟练地打了一个结。所有的事一下涌上心头。

老人画了一辈子画,老人的妻子种了一辈子菜。她不喜欢老人的学生。那些男男女女,打扮怪异,举止乖张。有一次高中放学回家,就在这棵结香树下,她亲眼见老人抓着一位年轻女性的手。画兰,要清雅流畅,俯仰有势。老人说,又抓住女人的手。两枚兰叶相交,在白纸上破出一个凤眼,刺得她生疼。第二年,老人的妻子查出肝癌晚期,治疗半年后撒手人寰。她一直固执地将老人妻子的死归咎于老人。是老人妻子的那些沉默和隐忍,让癌细胞肆无忌惮地扩散,吞噬掉所有生机。自那以后,她与老人总是不睦,尽管老人未再娶,直到她上大学、工作、出嫁。

老人支使他去收衣服,又再三叮嘱他保密,不让她孕期又增烦忧。她侧身仰头,胎衣、襁褓、毛浴巾挂满阳台,一串塑料动物模型挂件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花香幽幽。离家后,她极少见到结香。但凡有庭院的人家,要么种龙眼、枇杷,要么种桂树、香樟。结香枝条弯曲,象征缠绵,她家独有,是她出生那年,老人亲手栽下的。她默然站起,把那枚结香结解开,绿芽顺着枝条舒展开来。树枝影影绰绰,似父母二人挽手盈盈而立。她想,多幸运,父母与她和他,都是被结香眷顾的。

她扶腰慢吞吞踱到门口,想着用什么理由敲开门。还有,一会儿要提醒父亲,该改掉晚睡的毛病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写“她就没停止过思虑和筹谋”“她想了千百种或许",都表现了女子心中的焦虑和烦躁。

B.“她”在跟踪丈夫的途中回忆起丈夫和“她"相识的点点滴滴,“她”的理智告诉自己丈夫是值得信任与依靠的。

C.小说反映了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这样的家庭氛围会对子女的家庭生活产生不好影响的主题,引人思考。

D.小说结尾处写“想着用什么理由敲开门",表明“她”对丈夫的误会已得以消除,和开头形成了照应。

7.关于小说中“她"在路上追踪丈夫的叙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交代男人骨子里胆怯与笨拙的性格特点,侧面表现出作为丈夫有责任与担当的形象特点。

B.表现出女人内心信任与怀疑共存的心态,这是他们消除误会的感情基础。

C.这样的非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使文章情节有了波澜起伏的特点,更具有可读性。

D.女人与丈夫的和解,与下文父母恩爱的感情,共同表现了爱的基础是信任的主题。

8.小说女主人公“焦虑纠结”的情感状态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焦虑纠结感的由来。(4分)

9.小说以“她家独有"的“结香”为标题,有何用意?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生论剑

韩静霆

古代的兵刃,除去睡在墓穴的和地下的,多半都走进博物馆去歇着了。只有剑器,还常在今人生活里露面。自然,①这剑早已不是那剑,不再是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锻造的,剑锋上不再有凶神恶煞的寒光和深紫色的凝血,很难找到那种野蛮、剽悍、豪侠和阳刚之气了,也听不见它在匣中铮铮的鸣叫了。

我对那远古的青铜剑器,一向有种感性的敬畏和崇拜。我不知道是古人神化了青铜剑,还是青铜剑本来就神。登上那“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的铜绿山,面对3600年前先祖留下的铜矿竖井、斜井和冷却了的古炼炉,我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追想美妙绝伦的青铜古剑飞翔出世的一刹那,亲手制造出奇迹的先民也无法不惊骇万分,纷纷在冲天火光中匍匐在地,谁还能怀疑先民铸剑本身就是传奇呢?山中铜绿色的顽石化成熔浆,获得精气和生命,成为铜剑,成为世之瑰宝,如此这般地采掘、冶炼、铸造的精良技艺,西周先民师承何方神祗?从何得来?也许永远是谜中之谜。

《吴越春秋·阔闯内传》说,干将莫邪夫妻为吴王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候天伺地,百神临观。古书又说,昆仑山有形似兔子的怪兽,雄的黄色,雌的白色,掘了地道潜入吴国武器库,把兵刃全吃了。吴王下令猎得“双兔",开其腹,发现怪兽肚里生有“铁胆肾”。遂令工匠将粒粒铁胆肾投入炉中铸剑。冶炼伊始就很玄乎了,铸剑的过程更奇异。据说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时,矿石不熔化,夫妻双双投入炉中,熔汁才流将出来。欧冶子的学生干将莫邪夫妻俩铸剑,又碰到了同样的考验。“铁汁"三月不出。这天夜里,夫妻争着往炉子里跳。彼时,②风悲日熏,炉火将衰,莫邪说服了丈夫,站在炉台之上,挥泪诀别。干将简直要疯了,狂呼大叫,命令三百童男童女,把头发、指甲剪下来,扔到炉子里。三百人披麻戴孝,拼命装炭,扯动巨大的牛皮制的风箱,之后,一齐跪倒炉前。莫邪纵身一跃,像一根羽毛投入火中,以身殉剑。顷刻间,炉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火焰腾空而起,照红了半边天,青铜的熔浆开锅了!喷溅而出!“干将”“莫邪"雌雄两剑铸成了。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匣中的剑在夜里发出嗡嗡的嘶鸣和铮铮的私语,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青铜剑是精灵,是人的精神所化。人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剑身上熔铸了人的精气血肉!传奇故事虽然不免张扬,阐释的道理却是颠扑不破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山,哪有矿?没有人,哪有炉火?③没有生命,何为剑?

人类武库中林林总总的兵器,充其量都是冷面杀手,只会嗜血杀人,唯独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伟大的浪漫诗人屈原佩剑呼号着走来。他流放于穷途,行吟于泽畔。脸黑瘦黑瘦的,塌了腮,形同枯死的槁木。鞋子跑丢了,赤着两脚。衣服扯烂了,袍带乱舞。长发飘飘,连头上的峨冠也不知丢在何处了,可他手里依然紧紧擦着一炳青铜剑!青铜剑成为诗人最后的旅伴儿,唯一可以信任的知己和三闾大夫的证明。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李白酒酣兴浓时,“三杯拂剑舞秋月”,王维情怀激烈时,“聊持宝剑动星文",高适忧愤感叹“岂知书剑老风尘”。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活画出一代儒将悲壮而飘逸的胸怀,令后世文人墨客羡慕得死去活来。古代诗人们吟剑,观剑,舞剑,千古绝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文人骚客几乎没有不爱剑的,像我这样毫无用处的一介书生也爱剑爱得要命。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另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剑器本身具有的那种文质彬彬的品格在起作用,一拍即合。剑器又实在,又质朴,又刚直,又不张扬。它在匣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矜持,晔然出鞘,则犹如明珠出土,光彩四射。人可以挥剑决浮云,又可以把生死托付给它。在先民眼里,剑还不止是剑,更是一种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传说中驱魔降妖的钟馗,总是剑不离身的。民间认为一把雕刻的桃木剑挂在房中,百邪皆退。流传很广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诗句,把剑器当成了追求公平、公正的唯一利器。而“宁为折剑头,不作绕指柔”的箴言,又递进了一层,剑器被人格化了。它宁可生命折断,不肯卑躬屈膝,实现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

现在,我的眼前,一把青铜宝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一言不发,仿佛正在小憩。它曾经给文人以文采,赐哲人以哲思,让考古学家印证历史。它曾经啸傲疆场,万马军中夺上将首级。它曾经夜夜醒在中军大帐,等待着点兵排阵的料峭的拂晓。它曾经用耀眼的光焰装点着春秋的辉煌!如今春秋时代的辉煌渐渐地黯淡了,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了……我似乎看见佩剑的先人在追远的天地之交,正回过头来望着我们,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我知道,不论用多么美丽的诗句来歌唱青铜剑器,都过时了。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历史上有关“铸剑”的神奇传说与文人骚客的干古绝唱熔为一炉,青铜古剑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B.作者想象铜绿山上宝剑出世的场景,使读者联想到青铜玉剑精美绝伦,凸显了中国古代铸剑技艺的精良。

C.作者认为剑与文人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剑给文人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文人可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豪气。

D.作者借“剑"大发思古之幽情,既有酣畅淋漓的述评,,也有直抒胸臆的感慨,还有富含哲理的警句。

10.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这剑”指现代生活中的剑,“那剑"指古代的青铜剑,作者认为现代剑器身上缺乏历史感和文化光彩。

B.句子②通过对环境和炉火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悲凉又紧迫的氛围,彰显了青铜剑铸造的不易和铸剑师的悲壮。

C.句子③是一个反问句,强调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必须以生命为代价,非如此,剑无法融入人的精气血肉而成为精灵。

D.句子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是因为在青铜剑的沧桑厚重面前,我的任何认识描述都会显得苍白单薄。

11.文中引用干将莫邪夫妻的悲壮故事,有什么作用?

12.作者说“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呈现“文化光彩”的?

9.C10.C11.①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文本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莫邪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突出了宝剑是人的精神所化,很好地诠释了宝剑身上的灵性。③每把传奇宝剑的诞生,都凝聚着铸剑人的理想、期待,赞美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12.①剑与诗人相亲,诗人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情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②文人们欣赏剑本身具有的阳刚之气和文质彬彬的品格,这种品格与文人追求的人格相符。③剑是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④剑代表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宁折不弯的文人品格。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互相依存的关系”错,“剑给文人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文人可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豪气"都是文人对剑的依赖,文本没有涉及剑对文人的依赖。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

C.“必须以生命为代价”错,“没有生命,何为剑?"是对铸剑师精神的歌颂,没有必须牺牲生命的意思。不能将传说理解为事实。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讲述故事,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干将莫邪夫妻之间感情深厚,但为了铸剑宁可夫妻分离,宁可舍弃生命,这样就使文本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②“莫邪纵身一跃,像一根羽毛投入火中,以身殉剑。顷刻间,炉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火焰腾空而起,照红了半边天,青铜的熔浆开锅了!喷溅而出!‘干将’‘莫邪’雌雄两剑铸成了。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这段描写莫邪以身殉剑,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突出了宝剑是人的精神所化,很好地诠释了宝剑身上的灵性。

③干将莫邪的故事只是古代铸剑故事中的一个,前面还有干将莫邪的师傅的故事,“据说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时,矿石不熔化,夫妻双双投入炉中,熔汁才流将出来"。“铸剑”是铸剑人使命,铸出宝剑是每个铸剑人的理想,可见每把传奇宝剑的诞生,都凝聚着铸剑人的理想、期待,赞美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12.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画线句后文说“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然后写了屈原与剑的故事,“青铜剑成为诗人最后的旅伴儿,唯一可以信任的知己和三闾大夫的证明”;再然后“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写了李白、王维、高适、辛弃疾等与剑有关的诗句。剑与诗人相亲,诗人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情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②作者分析了“剑”之于“文人"的意义,“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另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剑器本身具有的那种文质彬彬的品格在起作用,一拍即合”,文人们欣赏剑本身具有的阳刚之气和文质彬彬的品格,这种品格与文人追求的人格相符。

③还写了先民眼中剑的文化意义,“在先民眼里,剑还不止是剑,更是一种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传说中驱魔降妖的钟馗,总是剑不离身的。民间认为一把雕刻的桃木剑挂在房中,百邪皆退",引用了流传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剑器当成了追求公平、公正的唯一利器"。可见剑是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

④最后“而‘宁为折剑头,不作绕指柔’的箴言,又递进了一层,剑器被人格化了。它宁可生命折断,不肯卑躬屈膝,实现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剑代表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宁折不弯的文人品格。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文本一: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竞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吸。”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忌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真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于,"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热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文本二: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咪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段描写人群和各种车辆通过浮桥逃命的景象,表现了战前的紧张慌乱,也突出了老人无力行走的艰难处境。

B.圣卡洛斯是老人的故乡,他对故乡怀有深挚的感情,因为放不下家中需要照顾的小动物,而坐在桥边,不肯动身离开。

C.“我”是一个侦察兵,老人长时间坐在桥边引发了“我"的关注,“我”希望老人尽快动身,同时对老人的未来感到担忧。

D.文章最后写到,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和猫会照顾自己是老人仅有的幸运,这为整篇小说笼罩了一层浓厚的悲剧气氛。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抓住环境与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描写,并力求真实客观,文中各处描写都没有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写老人始终坐在桥边并多次提及需要照看的动物,凸显了他的身体状况和心灵世界。

C.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桥边老人个体命运的密切关注,有力地谴责了摧残美好人性的战争。

D.小说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简单的情节、简洁的对话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蕴含着深刻的主题思想。

8.《桥边的老人》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9.文本一划线部分与文本二在叙事视角、塑造人物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叙述角度的能力。注意把握叙述角度的种类和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

【解答】(1)B.老人不动身,有需要照顾小动物的原因,更主要是因为年事已高,身体疲累。

故选B。

(2)A.“没有流露作者的感情”错误,描写中流露了作者的感情。比如“他太累了,走不动了",表现出作者对老人现状的关心;“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表现出对老人命运的忧虑。

故选A。

(3)①人物塑造方面:结合“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可知,“我”是老人悲剧的见证者,通过“我"见闻、感受,侧面突出老人善良无助的形象特点;

②情节组织方面:结合“‘你从哪儿来?’我问他”可知,“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与老人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

③主旨表达方面:结合“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可知,“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可以令读者更加真实地体验到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

④表达效果方面:结合“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可知,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4)叙事视角:①结合“‘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可知,文本一划线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同时是故事里的人物,形成有限视角,叙事比较客观冷静。结合“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挻起胸部,带着聂林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可知,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无限(全知)视角,叙事比较自由全面。

塑造人物:②结合“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可知,文本一划线部分以人物对话为主。结合“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可知,文本二除了对话描写外,还有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

答案:

(1)B

(2)A

(3)①人物塑造方面:“我"是老人悲剧的见证者,通过“我”见闻、感受,侧面突出老人善良无助的形象特点;

②情节组织方面:“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与老人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

③主旨表达方面:“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可以令读者更加真实地体验到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

④表达效果方面: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4)叙事视角:①文本一划线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同时是故事里的人物,形成有限视角,叙事比较客观冷静。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无限(全知)视角,叙事比较自由全面。

塑造人物:②文本一划线部分以人物对话为主:文本二除了对话描写外,还有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①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儿临死时,对她说;“咱俩受点儿苦也算不了啥,无论如何得给儿子成个家。”可是,她刚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就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②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如今日子过好了,林大妈打算多积蓄几个钱,给儿子把喜事办得像样点儿。要不,怎么对得起那死去的老头子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不到一年工夫,竹林前面的竹子垛有房顶那么高了。林大妈心里盘算着:“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给孩子把喜事办得比他爸爸娶我的时候好上十倍。"

有一天,林大妈实在憋不住了,她就把这件事对儿子说了。儿子笑了笑,似乎要说什么,但是望了望母亲的笑脸,又改口说:“好嘛,政府正要盖房子呢,把好竹子卖给国家吧!”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墨黑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到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我这竹子……

忽然,竹林后面响起一阵脚步声,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黑家伙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林大妈吓坏了,抖抖索索地走过去。那黑家伙用一根硬东西把她推进屋去。

一个人问她:“快说,这山上还有什么人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多烧!”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砸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呀!现在,她忍住心痛,把它当柴火烧了。她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