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管理研究_第1页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管理研究_第2页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管理研究_第3页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管理研究_第4页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管理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管理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融合与创新,金融混业经营已逐渐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旨在探讨金融混业经营的概念、特点、发展背景及其风险管理策略。我们将对金融混业经营的定义和主要模式进行阐述,分析其相较于传统分业经营的优势与挑战。我们将深入探讨金融混业经营下的风险类型,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并分析这些风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研究现有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探讨如何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金融混业经营中的风险。我们将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在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管理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二、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与特点金融混业经营,是指金融机构同时涉足多个金融业务领域,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服务的高效提供。这种经营模式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界限,使得金融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主要有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主银行”模式。全能银行模式是指银行通过内设或外部收购的方式,将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纳入其经营范围,实现金融业务的全面覆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是由一家控股公司持有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的股份,通过子公司来开展各项金融业务。而“主银行”模式则是在日本较为常见,指一家银行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金融混业经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多元化,金融机构能够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资源共享,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利用其内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本节约;三是风险分散,通过将业务分散到多个领域,混业经营能够降低单一业务的风险;四是创新能力强,混业经营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有助于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然而,金融混业经营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由于金融业务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风险,可能会波及到其他领域,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因此,在推进金融混业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各业务领域的风险监控和预警,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三、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类型与特征金融混业经营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一种重要模式,虽然带来了诸多优势和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既有内生的,也有外生的,既有单一的,也有复合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市场风险:金融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更加广泛,涉及的市场领域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市场价格的波动、利率的变动、汇率的波动等都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这种风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金融机构具备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信用风险:金融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更加庞大,信贷业务也更加复杂。因此,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债务人的偿债能力等都可能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这种风险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长期性,需要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操作风险:金融混业经营涉及的业务种类繁多,流程复杂,操作环节多,因此操作失误、系统故障、内部欺诈等都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这种风险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和可预防性,需要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法律风险:金融混业经营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律解释的模糊等都可能导致金融机构面临法律纠纷和诉讼。这种风险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和难以量化性,需要金融机构加强法律合规和风险预警,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类型多样,特征复杂。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确保金融混业经营的稳健运行。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指导,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安全。四、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框架金融混业经营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模式,伴随着多样化的业务范围和交叉性的金融产品,其风险管理也显得尤为关键。构建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对于保障金融混业经营的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风险,具有重大意义。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应遵循全面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全面性要求风险管理框架能够覆盖金融混业经营的所有业务领域和产品,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前瞻性要求风险管理框架能够预测和应对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带来的风险,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灵活性要求风险管理框架能够适应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保持风险管理的持续有效性。风险识别与评估:通过对业务流程、市场环境、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深入分析,全面识别金融混业经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同时,运用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法,对各类风险的大小、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风险限额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定各类风险的风险限额,明确业务开展的风险容忍度。通过实施风险限额管理,控制业务规模、调整投资组合、优化资产配置等方式,确保各类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风险监控与报告: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实时监测各类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风险。同时,定期向高层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情况,包括风险状况、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效果等,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风险应对与处置: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一旦发生风险事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风险文化建设与培训: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全员风险意识。通过定期的风险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同时,建立风险文化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共同维护金融混业经营的稳健运行。构建一个全面、前瞻、灵活的风险管理框架,是金融混业经营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金融混业经营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五、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策略与实践金融混业经营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模式,其风险管理尤为关键。混业经营涉及多个金融领域,因此,风险源多样化、风险传播渠道复杂,且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增强。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采取更为全面、深入的策略,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方面,金融机构首先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处置等环节。特别是要增强对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的识别能力,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同时,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全面监控各类风险,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在实践中,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石,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防范内部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强内部审计和合规管理,确保各项业务合规开展,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除了内部控制,金融机构还应注重外部监管合作。混业经营模式下,风险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协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是保障金融稳定的重要措施。同时,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险。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等,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构建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模型,实现对风险的实时动态监控和预警,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金融机构应全面考虑各类风险因素,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合作,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六、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监管与政策建议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快速发展,其带来的风险管理挑战也日益凸显。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保障投资者的权益,以及推动金融混业经营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从风险管理监管和政策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在风险管理监管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全面监控和管理混业经营带来的各类风险。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建设。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防止风险扩散和升级。要加强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金融监管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同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同时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在政策建议方面,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金融混业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利,规范市场秩序,为金融混业经营提供法律保障。要优化市场环境。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市场效率,为金融混业经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监管和政策建议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和优化风险管理监管体系和政策建议,为金融混业经营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七、结论与展望通过对金融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混业经营作为金融业的一种重要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提升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和便利性,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复杂的风险管理挑战。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风险不再局限于单一业务领域,而是呈现出跨市场、跨行业的特征,这对风险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理论层面,我们梳理了金融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混业经营的风险来源和传导机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我们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总结了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建议。展望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将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风险管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全面、系统、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险管理的全覆盖和全流程控制。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利用先进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技术,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风险,为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管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加强监管合作与信息共享,才能有效应对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挑战,推动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参考资料:所谓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混业经营有诸多公认的好处,比如:为资金更合理的使用、更快的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金融各个领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减少或避免拮抗作用;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等。只有混业经营才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真正的混业经营,是指在风险控制的原则下实现资源共享。中国的混业经营之路有诸多现实约束:分业监管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一些金融机构对混业经营的风险考虑不足,匆忙踏上混业经营的道路,有着明显的盲目性。再次,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远非一日之功。金融市场风险过于集中。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分业经营则是指金融机构仅从事一项义务。它主要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它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一)利益驱动与分散风险的需要使金融机构追求混业经营。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多样化经营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用来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多渠道获利;金融行业具有高风险性,这使得金融机构需要多样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的要求愈加迫切。(二)金融全球化促使金融机构选择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业务范围的宽窄等决定其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加强促使世界各国纷纷放弃原先金融分业管制政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持。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金融通讯与金融数据处理成本,使金融管理技术开发与金融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能力,使其可以进入原先不敢进入或无法进入的非传统领域。(四)金融工程、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为混业经营提供了新的通道。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工具和创新组织形式得到极大发展。例如,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五)事实普遍存在的混业经营迫使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改变监管理念,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肯定这一市场现象。经过多年的分业监管,各国监管当局积累了一定监管经验,监管手段日渐成熟;而迫于国际竞争压力,各国监管当局纷纷放松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严格控制,对金融机构通过购并、金融创新等手段实现混业经营采取了默许甚或鼓励的态度。早期的经营模式是自然分离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销等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这是金融业最初的混业经营。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混业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随后,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金融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原来的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机制阻碍了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金融当局如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纷纷进行了已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跨行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购并,加快了国际银行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取消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以此为标志,现代国际金融业务走上了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第一是业务的混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可以兼营所有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是不分离的;第二是管理的混乱,这种混乱既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混乱,又包括监管机构监管的薄弱。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混乱表现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严重的利益冲突与金融企业内部的风险传播。全能银行模式以德国为代表,还包括它的邻居瑞士和荷兰、卢森堡、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可依法从事包括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交易各种金融工具和外汇、承销债券和股票经济业务、投资管理和保险在内的广泛的一系列金融服务。银行母公司模式以英国为代表。这类银行允许商业银行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成立子公司,或由其控股公司成立的子公司兼营其他业务。即商业银行要进行投资银行业务,必须以原银行为母公司,另外成立一家子公司。(图1)在此模式下,银行股东要影响证券公司,必须派人员参加该公司的董事会。当证券子公司需要融资时,第一个会找银行母公司帮忙。当子公司因经营不当而亏损时,只影响银行的转投资利益,不会影响银行本业。银行从子公司享受的利润和承担的风险也是相对的,子公司的收益影响银行业外收入。该模式以美国为代表。《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从法律上规定银行不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如果商业银行想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应以控股公司形式(BankHoldingCompany,BHC),在同一机构框架内通过相互独立的子公司来从事其他金融业务。美国联邦法律规定银行本身或有直接投资关系的子公司不得经营证券业务,但银行控股公司另设立的子公司,则可在限定范围内经营证券业务。(图2)例如,有一家H公司,它握有某一银行的25%的股权,同时投资30%到某投资银行。H公司是这家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控股公司。但是被这家公司控股的银行却不能从事证券业,也不可以另立子公司从事证券业。尽管同属于金融业混业经营体制,但不同模式组织形式的差异决定了各国业务渗透方式的差异和风险防范方式的差异。德国的银行权限较大,它在公司客户中拥有控股权,有能力选择公司治理结构。英国和美国银行没有类似的权利。美国法律对此明文禁止,英国正式的法规虽未禁止,但银行与公司客户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产生产权和管理上的联系。英国的银行母公司模式和美国的控股公司模式均可获得多元化经营的收益,又能防范多元化经营产生的道德风险,但美国法律对控股公司获取多元化收益有众多业务和条件限制,对其经营产生的道德风险防范更为严格。而在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中,银行既可以在银行内部从事其他业务,又可以子公司的形式从事其他业务,难以避免各业利益的冲突,也不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英国和美国模式在组织设计上均注重内部和外部防火墙的建立,以隔离证券业或其他非银行业的风险对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影响。但德国全能银行的组织形式并没有建立防火墙。从总体上看,混业性金融机构在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较有优势,同一机构内的资源共享也有利于降低成本,使接受金融服务的消费者能从全面的服务与优越的价格中受益。相比之下,专业性机构由于业务的单一和集中而显得较弱。故混业经营偏向于效率性,而分业经营偏向于安全性和稳定性。如果能解决混业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混业经营将优于分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一个形容金融业初级发展阶段的概念,如美国大危机之前的金融业及中国1993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实施之前的金融发展状态。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再用“混业经营”来形容当前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态势是不恰当的。同时,用“混业经营”来指导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更是极端危险的,很容易使中国金融的发展陷于一种盲目的简单的混业状态,而放弃追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之间的相互合作效应。混业经营也容易使大家片面强调放松业务限制,忽视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酝酿出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建议在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中摒弃“混业经营”这一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特定的历史概念,而代之以现代的“综合经营”。回顾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金融格局的发展,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由混业经营到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再经过长达一二十年的金融创新与融合的演变,最后通过修改立法的形式过渡到综合金融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所谓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混业经营有诸多公认的好处,比如:为资金更合理的使用、更快的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金融各个领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减少或避免拮抗作用;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等。只有混业经营才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真正的混业经营,是指在风险控制的原则下实现资源共享。中国的混业经营之路有诸多现实约束:分业监管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一些金融机构对混业经营的风险考虑不足,匆忙踏上混业经营的道路,有着明显的盲目性。再次,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远非一日之功。金融市场风险过于集中。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分业经营则是指金融机构仅从事一项义务。它主要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它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一)利益驱动与分散风险的需要使金融机构追求混业经营。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多样化经营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用来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多渠道获利;金融行业具有高风险性,这使得金融机构需要多样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的要求愈加迫切。(二)金融全球化促使金融机构选择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业务范围的宽窄等决定其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加强促使世界各国纷纷放弃原先金融分业管制政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持。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金融通讯与金融数据处理成本,使金融管理技术开发与金融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能力,使其可以进入原先不敢进入或无法进入的非传统领域。(四)金融工程、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为混业经营提供了新的通道。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工具和创新组织形式得到极大发展。例如,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五)事实普遍存在的混业经营迫使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改变监管理念,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肯定这一市场现象。经过多年的分业监管,各国监管当局积累了一定监管经验,监管手段日渐成熟;而迫于国际竞争压力,各国监管当局纷纷放松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严格控制,对金融机构通过购并、金融创新等手段实现混业经营采取了默许甚或鼓励的态度。早期的经营模式是自然分离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销等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这是金融业最初的混业经营。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混业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随后,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金融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原来的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机制阻碍了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金融当局如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纷纷进行了已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跨行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购并,加快了国际银行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取消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以此为标志,现代国际金融业务走上了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第一是业务的混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可以兼营所有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是不分离的;第二是管理的混乱,这种混乱既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混乱,又包括监管机构监管的薄弱。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混乱表现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严重的利益冲突与金融企业内部的风险传播。全能银行模式以德国为代表,还包括它的邻居瑞士和荷兰、卢森堡、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可依法从事包括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交易各种金融工具和外汇、承销债券和股票经济业务、投资管理和保险在内的广泛的一系列金融服务。银行母公司模式以英国为代表。这类银行允许商业银行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成立子公司,或由其控股公司成立的子公司兼营其他业务。即商业银行要进行投资银行业务,必须以原银行为母公司,另外成立一家子公司。(图1)在此模式下,银行股东要影响证券公司,必须派人员参加该公司的董事会。当证券子公司需要融资时,第一个会找银行母公司帮忙。当子公司因经营不当而亏损时,只影响银行的转投资利益,不会影响银行本业。银行从子公司享受的利润和承担的风险也是相对的,子公司的收益影响银行业外收入。该模式以美国为代表。《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从法律上规定银行不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如果商业银行想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应以控股公司形式(BankHoldingCompany,BHC),在同一机构框架内通过相互独立的子公司来从事其他金融业务。美国联邦法律规定银行本身或有直接投资关系的子公司不得经营证券业务,但银行控股公司另设立的子公司,则可在限定范围内经营证券业务。(图2)例如,有一家H公司,它握有某一银行的25%的股权,同时投资30%到某投资银行。H公司是这家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控股公司。但是被这家公司控股的银行却不能从事证券业,也不可以另立子公司从事证券业。尽管同属于金融业混业经营体制,但不同模式组织形式的差异决定了各国业务渗透方式的差异和风险防范方式的差异。德国的银行权限较大,它在公司客户中拥有控股权,有能力选择公司治理结构。英国和美国银行没有类似的权利。美国法律对此明文禁止,英国正式的法规虽未禁止,但银行与公司客户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产生产权和管理上的联系。英国的银行母公司模式和美国的控股公司模式均可获得多元化经营的收益,又能防范多元化经营产生的道德风险,但美国法律对控股公司获取多元化收益有众多业务和条件限制,对其经营产生的道德风险防范更为严格。而在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中,银行既可以在银行内部从事其他业务,又可以子公司的形式从事其他业务,难以避免各业利益的冲突,也不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英国和美国模式在组织设计上均注重内部和外部防火墙的建立,以隔离证券业或其他非银行业的风险对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影响。但德国全能银行的组织形式并没有建立防火墙。从总体上看,混业性金融机构在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较有优势,同一机构内的资源共享也有利于降低成本,使接受金融服务的消费者能从全面的服务与优越的价格中受益。相比之下,专业性机构由于业务的单一和集中而显得较弱。故混业经营偏向于效率性,而分业经营偏向于安全性和稳定性。如果能解决混业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混业经营将优于分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一个形容金融业初级发展阶段的概念,如美国大危机之前的金融业及中国1993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实施之前的金融发展状态。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再用“混业经营”来形容当前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态势是不恰当的。同时,用“混业经营”来指导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更是极端危险的,很容易使中国金融的发展陷于一种盲目的简单的混业状态,而放弃追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之间的相互合作效应。混业经营也容易使大家片面强调放松业务限制,忽视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酝酿出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建议在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中摒弃“混业经营”这一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特定的历史概念,而代之以现代的“综合经营”。回顾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金融格局的发展,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由混业经营到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再经过长达一二十年的金融创新与融合的演变,最后通过修改立法的形式过渡到综合金融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混业企业集团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这种模式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本文将探讨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风险及监管问题,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启示。金融混业企业集团涉及多种金融业务,如银行、证券、保险等。这种多元化经营模式虽然可以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和收入来源,但也增加了操作风险。不同业务类型的操作风险可能相互叠加,导致整体风险水平上升。金融混业企业集团在多个金融市场上有大量的投资和交易活动,因此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市场风险。例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波动都可能对集团的资产和收益产生影响。由于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资产和负债涉及多种金融产品,因此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集团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导致集团的资产无法及时变现或无法按照预期价格变现,从而给集团带来损失。金融混业企业集团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参与者,其声誉对于业务的开展和客户的信任至关重要。一旦集团在某个业务领域出现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