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E/30/wKhkGWX3dU-APjviAAEZVoRh77g735.jpg)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E/30/wKhkGWX3dU-APjviAAEZVoRh77g7352.jpg)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E/30/wKhkGWX3dU-APjviAAEZVoRh77g7353.jpg)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E/30/wKhkGWX3dU-APjviAAEZVoRh77g7354.jpg)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E/30/wKhkGWX3dU-APjviAAEZVoRh77g73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答案解析附后卷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临时作副词用的名词可分为哪两类?2.主要的句法结构类型有哪些?3.被动式的语法特点怎样?它与概念上的被动有什么区别?4.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秦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5.世界上的表音文字很多,从字母代表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分为()()和()三大类。6.反义关系主要表现为哪几种类型?7.细音8.连谓短语的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9.汉语的词类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10.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特点是什么?11.社会方言词语包括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不同行业的人经常使用的()()()等。12.简述词汇的性质特点。13.“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14.普通话语次浊声母字和少数清声母字也变为去声。所以普通话语音的去声比古去声的范围扩大了。15.非主谓句16.在鴉片战争以前汉语来自国内的借词和译词可以分为哪几类?其中哪一类对汉语的影响最大?17.词根形位18.什么是语法?语法的主要性质特征是什么?19.代词有()、()作用,一般分为()、()、()三类。20.不定量词有()和()两个。21.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22.王力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3.连绵词24.“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意思?()25.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卷I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古无轻唇音2.疑问代词有哪些活用?3.韵目4.宋代词曲之盛起于宋仁宗时。一些词人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的词风来推动新的乐曲的流行,这主要是()。A、晏殊B、欧阳修C、柳永D、张先5.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的三种情况?6.因果复句一般分为()和()两类。7.固定词组8.孔子在何处设教?()A、杏坛B、桃坛C、梨坛D、田园9.层递可以分为()和()两类。10.为什么同是阳平字,“牌”字声母送气,“白”字声母不送气?“题”字声母送气,“敌”字声母不送气?11.复句12.包含一个疑问代词的句子不一定是疑问句。13.包含两个疑问代词的句子不是疑问句。14.见母今音有[ktɕ]两读,是按什么条件分化的?试举四个例字。15.舌上音16.简述“五四”以后新兴的联结法和插语法。17.从中古到现代声调发生了哪些变化?18.单句由带上一个句调的()或()构成。单句可分()和()。19.词中的一韵,相当于乐曲中的()A、一均B、二均C、一拍D、二拍20.如何区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21.简述动词形尾“着”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22.长句化为短句的方法有哪些?23.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位组合而成的词叫(),根据构词特点,它又可分为()和()两类。24.什么叫等韵图?25.补语可以由()、()和()充当。卷II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单位词的分类2.先秦时代,介词“于”“於”“诸”的语法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分别。3.什么是兼类词?举例说明。4.重唇音5.分数既可以表示数目的(),也可以表示数目的()。6.影云以三母今音读什么?各举例字说明。7.句法结构对词形式的制约大致有哪几种情况?8.从整个历史上看,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9.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统称()。10.所有的比喻都必须出现本体和喻体。11.能愿动词也能带宾语。12.汉语里的量词十分丰富,这是汉语语法上一个突出的特点。13.孔子的消极思想是什么?()14.区别性语义特征15.姜夔用来改造晚唐以来软媚词风的方法是()A、以文为词B、以论为词C、以江西诗风入词D、以西昆体诗风入词16.复句中各分句的主语可以(),也可以();可以省略,也可以不省略。17.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18.比喻主要可以分为()、()、()三类。19.浊上归去20.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三个分科,修辞学也是语言学的分科之一。21.语法的结构规则是无限的。22.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23.多重复句不同层次上分句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也可以是()。24.什么是字体?什么是字式?汉字字形的演变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怎样创造文字的?简化汉字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25.古本声/古本纽卷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1)取其形似,等于现代汉语说“像某物似的”: “天下云集而相应,赢粮而景从。” (天下人民像云似的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响应号召,背着粮食影子似的跟随着。) “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不要深藏在里面,也不要暴露在外面,而是像木头似的站在中间。) (2)表示当做某一身份、某一资格等,等于现代汉语说“当作某物来(对待)”: “彼琴虏使其民”(秦国把他的人民当作俘虏一样来使用) “父事朱家”、“两人交欢而兄事禹”2.参考答案: (1)主谓结构(主谓关系/表述关系) 两个成分的关系: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与内容 (2)偏正结构(修饰、限制关系) 两个成分的关系:修饰与被修饰/从属与中心语 (3)述宾结构(关涉关系/述宾关系) 两个成分的关系: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 (4)补充结构(补充关系) 两个成分的关系:补充与被补充(说明结果、程度、状态、趋向) (5)并列结构(联合关系/并列关系) 各个成分之间是同等并列的关系。成分之间常用关联词:和、及、与、跟、同、and3.参考答案: 特点:被动式应用范围的广狭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区别:经常被人误认为是被动式的概念上的被动,有以下两种结构: (1)“可”字句及其类似的结构。把“可、足”等字后面的动词解释为含有被动意义,这个了解古代汉语是由好处的;“可见”和“能见”显然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从结构上看,它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2)借用一般的主动形式来表示被动的意义。“谏行谏言”(劝谏被采纳、施行)4.参考答案: (一)分歧: (1)四声一贯。清顾炎武认为上古的声调是无定的。 (2)古无去声。段玉裁认为古人没有去声。 (3)古无上去。黄侃认为古人只有平入两读。 (4)古有四声。王念孙、江有诰都认为古人实有四声,不过上古四声和现代的四声不一致。 (二)我们以为(王力先生认为)王、江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 王力认为先秦的声调除了以特定的音高为其特征外,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细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舒而短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一律归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 (三)上古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中古出现去声字。 依照段玉裁的说法,古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从《诗经》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这是声调分为舒促两大类的缘故中古诗人把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在诗句里平仄交替,实际上像西洋的长短律和短长律,由此可知古代声调有音长的因素在内。5.参考答案:音节字母文字;辅音字母文字;音位字母文字6.参考答案: (1)互补反对关系: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两项对立,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互补反义词/绝对反义词:生死、动静、建设/破坏 (2)两极反对关系:对立的两极→存在过渡的中间义位(第三者)→分等级反义词/相对反义词:黑白,大小,贫富,天才/傻瓜 (3)关系对立关系:同类关系中的义位具有相反或相对的义素。→既对立又依存,平等并列的同类关系:买卖,被告/原告,教师/学生,上级/下级。嫁娶7.参考答案: “细音”指今天的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如:i/üin/ünian/üanie/üe等。8.参考答案:正确9.参考答案: 汉语里的词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划分词类,语法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暂拟系统》和《提要》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相结合的标准来划分词类的。具体地说,划分词类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词与词的组合能力、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其次是形态标准,最后参考意义。10.参考答案:尽量利用意译;尽量利用日本译名。11.参考答案:阶级习惯语;隐语;行业词汇12.参考答案: (1)词汇是言语的建筑材料 词汇作为句子的材料库存在,体现了语言发达的水平。词汇的最终职能是进入句子,完成交际。 (2)词汇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各级词汇单位形成一个有序的组合体,它们彼此联系,共同制约。 (3)词汇具有民族性特点 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不同。 (4)词汇具有发展性特点 词汇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因此不同时代的词汇系统不同。词汇的发展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发展性使得词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词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13.参考答案:实现14.参考答案: 因为古去声全部变为去声之外,浊上归去和入派三声,使得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古入声。次浊声母字和少数清声母字也变为去声。所以普通话语音的去声比古去声的范围扩大了。还包括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古入声次浊声母字和少数清声母字。15.参考答案: 单句中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非主谓句。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加句调形成。16.参考答案: 三类:西域的借词和译词;佛教的借词和译词;西洋的借词和译词 西洋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的影响最大。17.参考答案: 在词中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形位是词根形位。词根形位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18.参考答案: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语法的主要性质特征是: (1)抽象性、概括性 这是语法的最主要的特点。语言中不论词的某一种变化,或是句子的某种结构关系、结构类型等,都是从一系列的词、句子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都是反映许多具体的词、具体的句子的共同的、一般的东西。它反映的不是个别的词和句子。 (2)生成性(递归性) 任何语言所包含的词组和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的规则却是有限的。运用不多的结构规则生成无限多的词组和句子,正是不断重复使用具体结构规则的结果。大的复杂的结构是由小的简单的结构逐层组合而成的。 (3)稳固性 语法的稳固性是相对于语音、词汇而言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语法体系是最稳固的,千百年沿用,很少改变。 (4)系统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同一语言的语法规则又有着自己的系统,各种具体的规则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使用某一个语法格式、某一条语法规则的同时,必须同时受到相关的规范的制约。19.参考答案:代替;指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20.参考答案:些;点21.参考答案:9月28日22.参考答案: 1.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现代: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23.参考答案: 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是一个意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它只有一个语素。多数连绵词是双声词或叠韵词。如倜傥、逍遥、忸怩、徘徊等。24.参考答案: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蜚。25.参考答案: (1)原有词语的演变 词语的演变既表现为语音形式的变化,也表现为语义内容的变化。不论是语音的变化还是语义的变化,都导致音义关系的调整即整个词语的变化。正因为如此,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才形成了不同的系统,它们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也是不同的系统。就某个词语来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它处在不同的词汇系统之中,受到特定系统的规定和制约,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就变化的情况看,一般是个体的变化在前,而系统的变化在后,因为许多个体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相互关系的调整,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变更。 (2)新要素的增加(新词的产生)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如“电脑、硬盘、光盘”等。促使新词产生的情况: A、适应新事物出现创造新词→新词新义下海、多媒体、下岗、网吧 B、改换旧事物名称而产生新词冠→帽子;戏子→演员;邮差→邮递语;虎→大虫(避讳)死→故(委婉) C、改换旧名称的内容而产生新词小姐→服务性人员;丈人(年长的男子)→岳父 (3)旧要素的消亡 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如“太子、天子、宰相”等词语,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促使旧词消亡情况: A、旧事物消失导致旧词的消亡:太监、皇帝、乡试 B、事物名称改变而导致旧词消亡:船→舟;我→吾、余;火柴→洋火;布→洋布 C、社会发展,生活变化而导致旧词消亡:古代表示畜牧业的词汇大都消失了 D、词汇系统的规范调整导致一些旧词的消亡 当然,旧词的消亡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有些词汇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交际中失去重要作用,但旧词仍在语言词汇系统中存在:或者作为古语词(历史、文言词)存在于书面语著作中;或者作为构词语素继续创造新词,发挥交际功能。因此,有时新旧概念会在一定时期内并存。卷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古无轻唇音”是指中古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轻唇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2.参考答案: 疑问代词有任指和虚指两种活用。任指是表示任何人或事物,说明在所说的范围内没有例外.如:‚哪里都有困难。‛中的‚哪里‛就是任指用法,指所有地方。虚指是指代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想说出的。如:‚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她。‛中的‚哪儿‛就是虚指用法,指不确定的地方。3.参考答案: 《广韵》206韵:平声字多,分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这206韵每一部用它的首字来代表,这些代表字就叫做该韵部的“韵目”,如“东冬锺江”等。4.参考答案:C5.参考答案: (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如“阻、隘、险”,“民人”也叫“人民”。 (2)对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分。如“婚姻”很早就是复音词,但也有所区分,如《说 文》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又如,“饥馑”也是复音词,朱熹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3)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复 音词,在其他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6.参考答案:说明因果关系;推论因果关系7.参考答案: 固定词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位的固定组合,是结构上大于词位的整体性的造句材料单位。其造句功能与词位大致相当,最大特点是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递升;递降10.参考答案: 因为“牌”和“题”是古平声字,声母是塞音或塞擦音,是送气的;“白”和“敌”是古入声字,不送气。11.参考答案: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12.参考答案:正确13.参考答案:正确14.参考答案: 按照韵母的洪细。 [k]:高古怪固;[tɕ]:街九脚。15.参考答案: 舌上音实际上就是舌面前音的塞音和鼻音,即知彻澄娘。16.参考答案: (一)联结法 (1)一般说来,“五四”以前的判断句在统一主语后面不用并行的判断词,当三个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按汉语的老办法,是先把它们分为两类或三类,然后把连词插在这两类或三类中间:“凤姐和李婶娘、平儿又吃了两杯酒。” (2)“五四”以后,受西方语言的影响,渐渐把连词限定在最后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的中间,三个以上的动词、形容词也用同样的办法联结: “干部、农民、秀才和商人”;“农业、工业、运输事业、商业和卫生事业” “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 (3)用“或”字来联结的时候,按汉语的老办法,是每一项的前面都加上一个“或”字,“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红楼梦》) 现在我们用“或”字时,只在最后两项中间放一个“或”字就够了。 (二)插语法 “五四”以后的插语法和汉语原本的插语法不同。老的插语法往往是插进一两句不相干的话,新的插语法不是这样,如: (1)附注式插语法 “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有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多。” (2)用“他想、他以为、他晓得、某某说”等等插入一个句子里,好像把句子隔开为两半;或者插在一个复合句的中间,把分句隔开。 “有了自己的车,他以为,就有了一切。” “虎姑娘一向,他晓得,不这样打扮。”(以上均出自《骆驼祥子》)17.参考答案: 1、浊上变去 2、平分阴阳 3、入派三声 4、去声不变18.参考答案:短语;词;主谓句;非主谓句19.参考答案:A20.参考答案: 第一,从组合功能看,动词和形容词一般能够结合副词,名词一般不结合副词,但可以结合数量短语。动词常带宾语,形容词不带宾语。第二,从句法功能看,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常作谓语、动语;形容词常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第三,从形态功能看,名词一般不重叠,重叠只限于少数单音节名词,如‚人‛‚日‛‚户‛‚夜‛等,重叠后具有‚每‛的含义。动词和形容词大多可以重叠。21.参考答案: (1)“着”本作“著”,有三个意义,显著;著衣;附着。后来“著衣”、“附着”二义写作“着”,形尾“着”来自“附着”义的“着”,最初是个纯粹的动词。 “风行而着于土。” (2)在汉末,“著”已经有虚化迹象,它不是句中谓词,而是在动词后,和动词构成使成式结构:“今钟鼓无所悬著,…如必有所悬著…” (3)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一方面,它不用作谓词,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附着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动词加“着”字构成一个类似使成式的结构。这时候,“着”字一般只用于处所状语前面,并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边”等字相照应。这种“着”字颇有“在”的意义,但它是连上读的,而不是连下读的。这个时候,动词不带宾语。 (4)到了唐代,带“着”字的的动词后面开始可以有宾语,“着”字的意义也有了变化,它有“到”的意思:“还应说著远行人。”真正的形尾“着”字,似乎还是继承了表示处所的“着”,“堆著黄金无买处。”显示的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情况,“着”字只是表示静态,还不表示行为正在进行中。 (5)真正表示行为在进行中的行为“着”字在宋代已经存在了:“如战阵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但进行貌的形尾“着”字的普遍应用是由元代的史料证实的。“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 (6)如果拿“了”和“着”相比较,可以说,作为情貌形尾“了”比“着”产生的时代早些。同时,形尾“了”的普遍应用的时代也比“着”早些。宋元时代,“了”和“着”区分有时并不明显,宋元时代“着”前动词可以用否定词“不”: “待道是郑观音,不抱着玉琵琶”明代,特别是17世纪以后,“了”和“着”的分工才明显。这是语法的一大进步。22.参考答案: 长句化为短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分散法。分散法是将长句中结构复杂的部分化为若干个短句来表达。 (2)称代法。称代法是指有些长句的修饰语或宾语本身是由若干个短语构成的,可以先用代词指代它,然后再将被指代的内容用若干分句来表达。 (3)反复法。反复法是指对一些长句中的复杂短语,可以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出现,将复杂短语分别列出几个分句。23.参考答案: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24.参考答案: 简称韵图,是用汉字编排的声韵调配合表。25.参考答案: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卷I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第一,从词的意义方面分类 (1).度量衡单位,如“尺、寸、升、斗”。 (2).天然的单位词(东方语言特有的,特别是汉藏语系语言特有的)如“只、枚、匹、颗、次、回”等。 第二,从与其它词搭配方面(语法功能)分类 (1).事物单位词(名量词),如“个,只”等,与名词配合。 (2).行为单位词(动量词),如“回、次”等,与动词配合。2.参考答案: (1)“于”和“於”:“于”是“於”的较古形式,甲骨文用“于”不用“於”,“于”和“於”是骈词。“於”字后起,除了继承“于”的原始意义外,还兼有一些新兴的意义,而后起的意义不用“于”来表示。所以,对于“于”的原始意义,用“于”、和“於”均可;对于“於”的新兴意义和新兴的语法作用,就必须用”於”。 ①“于”的原是意义只限于便是行为发生的处所和时间,以及表示对人的关系:“流共工于幽州”“王访于箕子” ②如下两种情况只用“於”,不能用“于”:“於”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词;“於”字后面所支配的是整个谓语形式。 (2)“乎”和“于、於”:与“於”没有差别,“于”的原始意义可以用乎字,“於”的新兴意义也可以用乎字;仅仅有一字例外,“恶乎”不能换成“恶於”。 (3)“诸”字很简单,它就是“之於”的合音。 (4)结论:后代书面语,四字依旧沿袭下来,但“于”和“於”的区别泯灭了,“於”表示发生的处所时,现代口语里一般说成“在”字。3.参考答案: 有些词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的语法特点,这种词叫兼类词。如‚密切‛兼属动词和形容词。例:‚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这句中的‚密切‛是动词,带宾语。‚党和群众的关系很密切。‛这句中的‚密切‛是形容词,结合‚很‛,作谓语。4.参考答案: 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5.参考答案:增加;减少6.参考答案: 影:[Ǿ]安烟湾; 云:[Ǿ]有王,[ɕ]熊,[ʐ]荣; 以:[ʐ]融[Ǿ]油维7.参考答案: 在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中,句法结构制约着词形变化。这种制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一致关系:特定句法关系中属于特定词类的几个词的形式具有相同的语法范畴特征。→一个词的形式要与另一个词的形式保持一致。 (2)支配关系:特定句法关系中,特定词类的一个词形式决定另一个词形式显示一定的语法形式范畴。→一个形式决定另一个形式(两形式不一致)8.参考答案: (1)汉族的文学语言自始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先秦已有文学语言,且以北方话为文学语言的基础。 (2)经济和政治对语言的影响较大,中国政权统一时,一向是建都北方,所以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往往在北方,这决定了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3)用北方话写出的文学作品,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北京话) (4)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使白话文在书面语言中取得了合法地位,近百年来新产生了很多复音词,这些词都是超方言的,这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有利的。 (5)民族共同语的明确定义: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9.参考答案:量词短语10.参考答案:错误11.参考答案:错误12.参考答案:正确13.参考答案:忠君尊王14.参考答案: 在特定语义系统中具有区别不同义位功能的语义特征叫区别性语义特征,它是对义位进行微观分析得到的语义单位。15.参考答案:C16.参考答案:相同;不同17.参考答案: 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交错使用,前后配合,互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园林绿化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办事处设计及智能化办公系统合同
- 儿童玩具商标转让居间合同
- 玻璃制品厂出租居间合同
- 第三人房产抵押担保合同
- 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手册
- 工程中介居间合同
- 三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指南
- 大数据应用与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合同
- 供应商管理与采购合同谈判规定
- 灭火器使用常识培训课件
- 小学体育《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课件
- 薪酬专员岗位月度KPI绩效考核表
- 2015奔驰c180l c200l c3电路图9129座椅电气系统
- 充电站监理规划
- 浙江省杭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4
- 通快激光发生器trucontrol操作手册
- GB/T 28419-2012风沙源区草原沙化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 GB/T 22077-2008架空导线蠕变试验方法
- DDI领导力-高绩效辅导课件
- 水泥罐安装与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