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盐亭县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绵阳三诊模拟测试试卷_第1页
四川省盐亭县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绵阳三诊模拟测试试卷_第2页
四川省盐亭县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绵阳三诊模拟测试试卷_第3页
四川省盐亭县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绵阳三诊模拟测试试卷_第4页
四川省盐亭县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绵阳三诊模拟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盐亭县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绵阳三诊模拟测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盐亭县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绵阳三诊模拟测验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放眼全球,伟大文明的起源,无不伴随着神话幻想支配的文明奇观:埃及金字塔与斯芬克斯像,巴比伦神庙庙塔,迈锡尼的黄金面具,中美洲玛雅金字塔等等。对照之下,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既不在巨石建筑方面,也不在贵金属的冶金术方面,而是突出表现在切磋琢磨的玉礼器传承方面。如凌家滩5300年前80公斤巨型玉猪,北方红山文化玉雕神祖像与南方玉雕羽冠神徽之类,还有延续五千多年,至今依然发挥经济作用的西玉东输路线——“玉石之路”。

②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文明起源期覆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袤,与尼罗河、两河流域和希腊半岛孕育出的偏于一隅的文明古国截然不同。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巨大差异,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化干戈为玉帛,这一句古代熟语已道出此中奥秘,那就是认同到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如《论语》所记孔子的发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③需要认真思考的是,为什么礼神祭祖要以玉器为中介?以玉和帛为至高价值的国教信仰,究竟源于何时何地?项目研究成果表明,此类国家信念体系,建立在中国文明独有的两种物质的互动基础上。从文明的基因构成看,先于青铜时代王权国家,还有一个更早更深远的玉器时代,该时代铸就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注定给文明发生提供不变的价值导向。诸如卞和献玉璞、周公手持玉璧玉圭和祖灵展开现场对话等故事,读书人早已司空见惯,却未能有效反思其所以然。其实,这和一万年来玉文化在东亚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史前玉文化的点线面传播过程靠什么因素得以实现?靠的是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具体讲,以玉为神,以玉为天,以玉为永生不死的象征,这是一整套神话信念体系。此类观念的跨地域传播,在距今四千年之际覆盖到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是一个没有金戈铁马的精神统一的渐进过程。该过程要比秦帝国武力统一中国,早出整整两千年,其重要的文化史和思想史意义,不言而喻。

④以往的国学传统受制于文献史学观,根本无法认识到这一场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唯有走出已有的书本知识的束缚,跟随第四重证据(考古发现的遗址和文物)不断出现的轨迹,才能走进前文字时代物证符号认知的广阔天地。这就意味着要对大量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并由此展开辨析解读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文本编码与再编码的本土化理论。

⑤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这个重要命题,现已逐渐形成更为细化的认识推进:璧、琮、璜,加上锥形器和冠形器的完整玉礼体系,早在五千年前的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就已率先完成。在良渚文化之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奠定了夏商周玉礼符号的基础。此种认识的递进,又推出基于环太湖地区田野调研的考察记类著作《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2021年),让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细化探讨,揭示出在无文字时代发生过的重大文化传播现象对文明起源的意义。如果要追问为什么史前玉文化的高峰没有出现在中原和北方,却唯独孕育在长三角地区,那一定和一万年前长江流域率先驯化出稻米,并在七八千年前开启养蚕缫丝生产等物质积累优势有关。

(摘编自叶舒宪《文明探源的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论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不像其他文明起源的文化奇观那样都表现于巨石建筑和贵金属冶金术方面。

B.中国人能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是因为他们能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差异,认同华夏文明特有的价值观。

C.以玉帛为最高价值的国教信仰,靠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跨地域传播,距今四千年之际逐渐覆盖全国。

D.完整的玉礼体系率先完成于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在良渚文化之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奠定了夏商周玉礼符号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中外文化奇观相对照,点出中国文明起源期文化奇观的独特处。

B.第②段引用孔子的话,证明玉帛承载了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

C.最后两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要认识史前玉文化需在研究方法上创新。

D.文章从文明奇观差异说起,接着对中国玉文化探源释因,最后阐述探源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在玉礼器传承方面表现突出,这与史前玉文化跨地域在我国大范围传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以玉为神、为天、为永生不死的象征的神话观念的传播,是一个精神统一的渐进过程,并最终形成中国大一统的局面。

C.对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开展辨析和解读,有助于人们认识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

D.史前玉文化高峰没有出现在中原和北方,而在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率先孕育完成,这与长江流域的物质积累优势有关。

1.D

2.C

3.B

社会科学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述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1.A项“不像其他文明起源的文化奇观那样都表现于巨石建筑和贵金属冶金术方面”分析错误,曲解文意,其他文明的文化奇观有的表现于巨石建筑,有的表现于贵金属冶金术。

B项“认同华夏文明特有的价值观”分析错误。原文第②段,“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那就是认同到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原文说“认同到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选项漏掉了“最高”,扩大了范围;“中国人能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是因为他们能不分地域”错误,“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巨大差异,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差异”和“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不存在因果关系。

C项“逐渐覆盖全国”分析错误,原文为“此类观念的跨地域传播,在距今四千年之际覆盖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应该是覆盖到我国大部分地区。

故解析为:D

2.C项“最后两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错误,这两段没有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两段内容上有相承关系。

故解析为:C

3.B项“最终形成中国大一统的局面”说法错误,依据“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巨大差异,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化干戈为玉帛,这一句古代熟语已道出此中奥秘,那就是认同到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如《论语》所记孔子的发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可知,以玉为神、为天、为永生不死的象征的观念的传播是在把中国人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故解析为:B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对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

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大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

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摘编自《解码十年·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

材料二:

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打造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此如,有的地方方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摘编自陈川、刘渊《为乡村振兴赋能,微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材料三:

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间,但这一行进过程还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及潜在风险,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多效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梳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因此,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一省一市一县一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园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排除与信息孤岛。

(摘编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了两倍。

B.随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而产生的关于乡村的数字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等问题的解决中。

C.数字技术在应用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的耦合,因此,必须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数字乡村治理。

D.数字乡村建设有着广泛应用空间,但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面临着较大挑战,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难以实现互联贯通。

6.请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4.B

5.C

6.①硬件上:继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面向农业生产物联网、农机智能设备、4G和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②软件上:积极面对挑战,尽快在实践中实现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使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形成有效耦合。③平台建设上:以“数据包容”为理念,建立涉农数据资源互联贯通和开放共享机制。④人才上:让更多数字职业从业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述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4.B.“促进高端人才的增多”错误,无中生有,由材料一“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大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可知,数字化浪潮重塑了社会分工,但没有说“促进高端人才的增多”。故解析为:B。

5.A.“增加了两倍”错误,曲解文意,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可知,没有增加两倍。B.“直接应用”错误,曲解文意,由“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可知,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能直接应用。

D.“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难以实现互联贯通”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中“纵向上形成……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只是真正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的条件之一,且并未说难以实现。

故解析为:C。

6.由“当前我国数字多效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可知,硬件上,继续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由“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梳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可知,积极面对挑战,尽快在实践中实现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使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形成有效耦合。由“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可知,应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由“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一省一市一县一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知,平台建设上,打造信息平台,构建面向农村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整合数据资源,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打造共性平台,建立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

由“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可知,人才上,让更多数字职业从业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

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挺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备受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急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经过她和哥哥姐姐们精心校对编辑,《误诊记》出版了。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抗日英雄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书令人泪目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黑龙江珠河县小北门外被日寇杀害,将一腔热血回报给了生养自己的祖国大地。

临刑前,赵一曼在被押送行刑的火车上留给儿子(宁儿)一封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遗书只有短短几句话,让人不禁泪目。

赵一曼与其丈夫陈达邦于1928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结婚,后来赵一曼回国工作,陈达邦则留在苏联继续深造,深造后又被共产国际派到法国工作。

赵一曼的儿子出生于1929年1月,取小名叫“宁儿”,但因为时局混乱,赵一曼又有党的任务在身,她没有办法好好照顾她的“宁儿”,只好把幼小的儿子寄养在武汉她丈夫的大哥家中。

赵一曼深知母子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去东北临行前她抱着儿子去当地的照相馆照了相,一份照片夹在信中寄给了丈夫陈达邦,另一份照片常伴她的身侧,是她每每想念儿子时的情感寄托。但她一直以来的工作和信念都是反满抗日,她想实现她诗中所写的愿望——“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底,赵一曼在战斗中组织战友撤退被俘,几个月后英勇就义,最终没能与儿子再见。这份遗书,一直到1956年,才辗转被陈达邦和儿子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见到。

(摘编自“网易号·历史栏目”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多次写到梨花,既烘托渲染了特定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又都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B.文本一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为中医院的创建、重建,竭尽心力。

C.文本二遗书内容,既有革命母亲对无法尽到教育儿子责任的深深遗憾,也展现了她为国牺牲的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D.两个文本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不仅表现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痛,更表现了中国人民毅然投身抗日、保卫祖国的积极态度。

8.文本一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是她,还是她的父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两个文本都写道父母对子女的爱,由于文体不同,其表现手法也有差异。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7.A

8.示例一:①主人公是她。②理由:情节方面,文章开篇交代她最受父母宠爱,后文大多数事情围绕她展开;人物主次安排上,她是贯穿全文线索的主要人物;小说主题主要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尊重与赞美之情。示例二:主人公是她的父亲。②理由:情节内容方面,文章主要记叙父亲建国前、建国后的一些事情;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典型;小说主旨是赞扬父亲这样的无私为国为民的高尚医者。

9.文本结构方面:文本一情节设置较为曲折,运用插叙,铺垫等手法,如文章开头直接写她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通过母亲的回忆,插叙父母三十年前痛失骨肉的故事,交代她受宠的缘由,使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她的出生做了铺垫;文本二以遗书为中心展开,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平实的叙述交待事实,内容较简约。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神态描写,还有环境(盛开的梨花)的烘托表现父母之爱;文本二以遗书等史实来表现母爱,没有环境方面的烘托渲染。表述方式上:文本一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述方式,表情达意,语言生动传神;文本二以记述为主,采用实录笔法,情感融含在叙事中,语言平实简洁。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指出小说的主人公,再从情节、人物塑造、主旨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由。

(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文体不同及其不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塑造人物手法、表述方式、情节手法等,答题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7.A.“又都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错。文章结尾处“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句,“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述了的赞美之情,没有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故解析为:A。

8.主人公是她。理由:情节方面,由原文“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可知,文章开篇交代她最受父母宠爱,后文大多数事情围绕她展开;

人物主次安排上,她是贯穿全文线索的主要人物。小说一直在写作为小女儿,父亲母亲如何疼爱她,父亲如何亲自接生,如何救治身患疟疾的她,“父亲”临终前托她出版误诊病例等情节都与她有关。

小说主题主要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尊重与赞美之情。如:文章结尾处“经过她和哥哥姐姐们精心校对编辑,《误诊记》出版了。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句,“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述了她对父亲的爱、尊重与赞美之情。

主人公是她的父亲。

理由:情节内容方面,文章主要记叙父亲建国前、建国后的一些事情。父亲一生都在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文本一中有“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父亲病中高热时还在喊药名,这一细节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医学工形象。还有“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这是父亲临终前嘱咐她出版他的误诊病历,父亲说“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作为一位在医学界声誉极高的老医学工,父亲能够反思自己,并敢于公开自己曾经的误诊病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父亲眼神的细节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造福于人的医者形象。

小说主旨是赞扬父亲这样的无私为国为民的高尚医者。父亲形象感人至深,凸显了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和崇高的医德: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为中医院的创建、重建,竭尽心力。

9.文本结构方面:文本一情节设置较为曲折,运用插叙,铺垫等手法,如:文章开头直接写她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通过母亲的回忆,插叙父母三十年前痛失骨肉的故事,“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就这样,孩子夭亡了……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交代她受宠的缘由,使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她的出生做了铺垫。文本一情节十分曲折,本以为文章标题“秋天的梨花”是指小女儿,没想到更是父亲品格的象征;父亲用药不寻常救活小女儿,没想到前面有失败的教训;父亲从医有误诊不稀奇,没想到竟然结集出版。文本二以遗书为中心展开,“遗书只有短短几句话,让人不禁泪目。赵一曼与其丈夫陈达邦于1928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结婚……”,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赵一曼写这封遗书前的经历,通过平实的叙述交待事实,内容较简约。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神态描写,还有环境(盛开的梨花)的烘托表现父母之爱,如“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误诊记》出版了。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小说通过“梨花”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尊重与赞美之情。文本二以遗书等史实来表现母爱,既有革命母亲对无法尽到教育儿子责任的深深遗憾,也展现了她为国牺牲的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没有环境方面的烘托渲染。

表述方式上:文本一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述方式,表情达意,语言生动传神,比如父亲病倒后嘴里说着“黄芪”“白术”等,生动刻画出一个一心扑在医学事业上的医者形象;文本二以记述为主,采用实录笔法,如“赵一曼与其丈夫陈达邦于1928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结婚”“1935年底,赵一曼在战斗中组织战友撤退被俘,几个月后英勇就义,最终没能与儿子再见。这份遗书,一直到1956年,才辗转被陈达邦和儿子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见到”,情感融含在叙事中,语言平实简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文言文阅读

太祖为于越,秉国政,欲命曷鲁为迭刺部夷离堇。辞曰:“贼在君侧,未敢远去。”太祖讨黑车子室韦幽州刘仁恭遣养子赵霸率众来救曷鲁伏兵桃山俟霸众过半而要之与太祖合击斩获甚众遂降室韦。太祖会李克用于云州,时曷鲁侍,克用顾而壮之曰:“伟男子为谁?”太祖曰:“吾族曷鲁也。”

会遥辇痕德堇可汗殁,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太祖辞曰:“昔吾祖夷离堇雅里尝以不当立而辞,今若等复为是言,何欤!”曷鲁进曰:“曩吾祖之辞,遗命弗及,符瑞未见,第为国人所推戴耳。今先君言犹在耳,天人所与,若合符契。天不可逆,人不可拂,而君命不可违也。“太祖曰:“遗命固然,汝焉知天道?”曷鲁曰:“闻于越之生也,神光属天,异香盈幄,梦受神诲,龙锡金佩。天道无私,必应有德。且遥辇九营棋布,非无可立者;小大臣民属心于越,天也。昔者于越伯父释鲁尝曰:‘吾犹蛇,儿犹龙也。’天时人事,几不可失。”太祖犹未许。是夜,独召曷鲁责曰:“众以遗命迫我。汝不明吾心,而亦俯随耶?”曷鲁曰:“在昔夷离堇雅里虽推戴者众,辞之,而立阻午为可汗。相传十余世,君臣之分乱,纪纲之统隳。委质他国,若缀斿然。羽檄蜂午,民疲奔命。兴王之运,实在今日,应天顺人,以答顾命,不可失也。”太祖乃许。明日,即皇帝位。已而诸弟之乱作,太祖命曷鲁总领军事,讨平之,以功为迭剌部夷离堇。时民更兵焚剽,日以抚敝,曷鲁抚辑有方,畜牧益滋,民用富庶。三年七月,曷鲁得疾,薨,年四十七,诏立石记功。

选自《辽史耶律曷鲁传》

10.给原文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确的一项是:()

A.太祖讨黑车子室韦/幽州刘仁恭遣养子赵霸/率众来救曷鲁/伏兵桃山/俟霸众过半而要之/与太祖合击/斩获甚众/遂降室韦。

B.太祖讨黑车子室韦/幽州刘仁恭遣养子赵霸率众来救/曷鲁伏兵桃山/俟霸众过半而要之/与太祖合击/斩获甚众/遂降室韦。

C.太祖讨黑车子室韦/幽州刘仁恭遣养子赵霸率众来救/曷鲁伏兵桃山/俟霸众过半/而要之与太祖合击/斩获甚众/遂降室韦。

D.太祖讨黑车子室韦/幽州刘仁恭遣养子赵霸/率众来救曷鲁/伏兵桃山/俟霸众过半/而要之与太祖合击/斩获甚众/遂降室韦。

11.下列关于原文加点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太祖,先祖称谓,后多指开国帝王的谥号。魏晋后,用“祖”已经泛滥。

B.“克用顾而壮之曰“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C.“遗命固然,汝焉知天道”与《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用法不同。

D.羽檄,又称为“羽书”,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示万分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律曷鲁忠心耿耿。太祖打算任命耶律曷鲁为迭刺部夷离堇,耶律曷鲁以贼人在君主的身边,自己不敢远离推辞。

B.太祖即帝位不久,耶律曷鲁平定了太祖诸位兄弟叛乱,因功被任命为夷离堇。

C.耶律曷鲁能言善辩。当群臣奉遗嘱迎立太祖为皇帝的时候,太祖推辞,耶律曷鲁寥寥数语便说服了太祖。

D.耶律曷鲁治理有方。耶律曷鲁升为部落军事首领时,安抚治理有方,使畜牧业更加繁荣,百姓生活富裕。

13.根据原文意思翻译画线句子

①曩吾祖之辞,遗命弗及,符瑞未见,第为国人所推戴耳。

②相传十余世,君臣之分乱,纪纲之统隳。

10.B

11.A

12.C

13.①过去我们的祖先推脱不接受,是(先帝的)遗命里没有提及,吉祥的征兆没有出现,只是受到众人的推戴罢了

②相传十几代,君臣的名分紊乱,国纪的纲领被毁坏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太祖被拜为于越,执掌国家政事,打算任命耶律曷鲁为迭刺部夷离堇。耶律曷鲁推辞说:“贼人在君主的身边,我不敢远离。”太祖征讨黑车子室韦,幽州刘仁恭派遣他的养子赵霸率部前来救援。耶律曷鲁在桃山埋下伏兵,等到赵霸部下过了一半时拦腰截击,和太祖两面联合夹击,斩杀俘获的敌人很多,于是降服了室韦。太祖在云州会见李克用,当时耶律鲁陪侍,李克用看到他称赞道:“这个伟岸男子是谁”太祖回答:“这是我族的耶律曷鲁。”

正逢遥辇痕德堇可汗去世,群臣遵从遗命请求拥立太祖为皇帝。太祖推辞说:“昔日我的祖先夷离堇雅里曾经因为不应当登位而辞让,如今你们又说这种话,为什么呢?”耶律曷鲁进言说:“过去我们的祖先推脱不接受,是(先帝的)遗命里没有提及,吉祥的征兆没有出现,只是受到众人的推戴罢了。现在已故君主的遗言还在耳边,上天和众人的推许,如同符节相合,天意不可以拒绝,人心不可以违背,君主的命令不可以不听。”太祖说:“遗命固然如此,你怎么知晓天道呢”耶律曷鲁说:“听说于越出生时,神异的光彩布满天空,神异的香味弥漫帷帐,梦中受到天神教诲,龙神赐予金佩。天道没有私心,必定回报有道德的人。况且遥辇九营星罗棋布,并不是没有可以拥立的人;大小臣僚和百姓归心于您,就是天意啊!先前于越伯父释鲁曾说:‘我好比蛇,我儿好比龙。’天时人事,机不可失。”太祖还是没有答应。当夜,(太祖)单独召见耶律曷鲁,责备说:“众人拿遗命逼迫我。难道你也不明白我的心意,而要俯首追随他们吗?”耶律曷鲁说:“在过去夷离堇雅里虽然推戴的人多,也没有答应即位,却立阻午为可汗。相传十几代,君臣的名分紊乱,国纪纲领被毁坏。委身臣服于别的国家,若大权旁落,任人摆布。檄文战书如同群蜂飞舞,百姓疲于奔命。振兴王业气数,确实在今天。顺应天意人心,服从遗命,不可放弃啊!”太祖方才答应。第二天,便登皇帝位,不久诸位兄弟叛乱,太祖任命耶律曷鲁为总领军事,讨伐平定了他们,耶律曷鲁因为功劳升为迭刺部夷离堇。当时百姓历经士兵的烧杀抢掠,日渐凋敝,耶律曷鲁安抚治理有方,畜牧业更加兴旺,百姓生活富裕。三年七月,耶律曷鲁得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皇帝下诏建石碑记述他的功劳。

10.句意:太祖征讨黑车子室书,幽州刘仁恭派遣他的养子赵霸率部前来救援。耶律曷鲁在桃山埋下伏兵,等到赵霸部下过了一半时拦腰截击;和太祖两面联合夹击,斩杀俘获的敌人很多,于是降服了室韦。“遣养子赵霸率众来救”是兼语结构,意思是派遣他的养子赵霸率部前来救援,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

“俟霸众过半而要之”,“而”表修饰关系,“霸众过半”为“要”的时间状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

故解析为:B。

11.A.“后多指开国帝王的谥号”错。应为“开国帝王的庙号”。B.正确。壮,以……为壮,称赞,钦佩。句意:李克用看到他称赞道/单于钦佩他的气节。

C.正确。焉,代词,怎么/兼词,于之。句意:遗命固然如此,你怎么知晓天道呢/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D.正确。

故解析为:A。

12.C.“耶律曷鲁寥寥数语便说服了太祖”错。原文第二段写起初以“遗命”相劝,“太祖曰:‘遗命固然,汝焉知天道?’”,然后以“天道”相劝,“太祖犹未许”,最后夜晚独召曷鲁交谈,“太祖乃许”。据此看出,并非“寥寥数语便说服了太祖”。故解析为:C。

13.得分点:

(1)“曩”,过去;“辞”,推脱;“见”,出现;“第”,只;“为……所”,被动句标志。(2)“分”,名分;“乱”,紊乱;“隳”,毁坏。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宋·晁补之①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花,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注①:晃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郞。此词大约作于晚年屡遭贬之后。

14.下列关于词的内容的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词以一问起篇,写春天在风雨中行色匆匆,转瞬即逝,问得带七分难舍,问得带三分哀怨,惜春怜春之情,直泻而出

B.“吹尽“三句,比较春天的两种典型形象,暗示繁花占春长久,不如让春于垂柳。

C.“算春“四句,写从长远时看,春总是“发生”(《尔雅》云“春为发生”)的季节,人因春去而愁“春老”,自然界不任其咎,只是人们自己在那里多愁善感罢了。

D.”世上功名“三句,见春归而生感慨,实在是自伤身世。

15.结合下阙赏析“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

14.B

15.借景抒情,字面意思是说,桃花之落,是因为它要结实了,而不是春之无情,有意造成“红瘦”的局面。这是自然规律,那么春恨便无须发生了。看似自我解嘲,心理上的疙瘩似乎可以消除;实际上暗含着自己无法排遣的人生苦恼:事业无成,人已老大;纵能借歌酒自我排遣,奈何已失的政治上的和人生的青春不能恢复,豪情难似旧时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解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述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述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4.B.“暗示繁花占春长久,不如让春于垂柳”错误。原文你“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意思是百花被风吹得满地落红,这百花占有春天的时间,还不如垂柳长久。可知,应是不如垂柳占春长久。故解析为:B。

15.原文“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桃花凋谢是因自己要结果,并不是因为春去而消瘦。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桃花凋落结果之景,来表述桃花凋落是自然规律,无需春恨,春归不必惜,暗蕴丰富的人生哲理。桃花凋零,春已逝,联系后文举杯痛饮,但心情却不可能依旧,可知这句看似自我安慰,实则亦难排遣人生苦恼。联系背景晚年屡遭贬。可知,苦恼,人已暮年,壮志难酬,纵然能够举杯痛饮,但人生难留,和青春已逝,豪情难似旧时。

16.(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名篇名句默写

(1)《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生命有限的“小年”之物,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事物的句子是:“,”.

(2)古代诗文中常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中“,”两句表现出了诗人被贬后孤独、无助的苦闷。

(3)《论语.为政》中“,”两句表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晦朔”“蟪蛄”“倾”“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故解析为:(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原文“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桃花凋谢是因自己要结果,并不是因为春去而消瘦。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桃花凋落结果之景,来表述桃花凋落是自然规律,无需春恨,春归不必惜,暗蕴丰富的人生哲理。桃花凋零,春已逝,联系后文举杯痛饮,但心情却不可能依旧,可知这句看似自我安慰,实则亦难排遣人生苦恼。联系背景晚年屡遭贬。可知,苦恼,人已暮年,壮志难酬,纵然能够举杯痛饮,但人生难留,和青春已逝,豪情难似旧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语言文字运用1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①_______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②________、声画落幕后的意味深长,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这种魅力,正是③_______的快餐式阅读、④_______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8.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的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

17.前所未有;掩卷长思;走马观花;蜂拥而至

18.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这难道还不是突破了内容上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吗?

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要组织的语言的内容,再根据修辞手法的要求,组织语言作答。

17.第一处,前文提到“刷频时代阅读形式的进阶”,后文提到“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可知阅读进阶形式的速度快是历史之最,故填“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第二处,根据后面的“思接千载”“思考的力量”可知,此处要表述的是阅读之后的思考与回味,沉思留白处的哲理内蕴,故填“掩卷长思”。掩卷长思:合上书,长久的思考、思索。

第三处,此处修饰“快餐式阅读”,这种阅读与沉浸式读书相反,浮光掠影、短平快,观察事物不深入,故填“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多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

第四处,此处修饰“流量化内容”,流量化呈现一窝蜂聚集的特点,故填“蜂拥而至”。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至。形容众多人乱哄哄地向一个地方集聚。

18.题干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改写句子,要求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画横线的句子围绕“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意义讲了两层意思:内容上突破了有限和无限的界限;其次,阅读的意义在于启发思考。在保持句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设问”的特点是:自问自答;反问的特点,表示肯定,加强语气。为了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可将其作为问题提出,然后用反问给予回答。

故可以写成: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这难道还不是突破了内容上有限内容与无限的界线、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吗?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语言文字运用2

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它不仅有美丽的花形,①_________。罗勒全株均富含挥发油,能散发出类似柠檬、薄荷或丁香般的芳香。这种香味具有显著的提神醒脑功效,让人非常上头,因此,②_________。人们在感觉疲乏时使用罗勒精油,能迅速提振精神,缓解身体不适,消除懈怠情绪,帮助增进记忆。比如,在手帕上滴几滴罗勒精油,敷于面部进行深呼吸,即可快速消除头痛,特别是因沮丧而引起的剧烈头疼;在室内用罗勒精油熏香,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继而专心学习和工作。

罗勒精油不仅香味独特,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③_________,制造出令人身心愉悦的美妙效果。例如,罗勒精油与用“开心植物”香蜂草提炼制作的精油搭配,形成著名的“快乐组合”,快乐效果瞬间翻倍。又如,与萃取自苦橙白色花瓣的橙花精油搭配,亦可将橙花精油镇定、治疗失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9.请在文中祺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词语“上头”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孩子的成绩不断下滑,家长很“上头”。

B.不少城里人对美丽乡村生活很“上头”。

C.室友不喜欢螺蛳粉,说味道太“上头”。

D.这白酒度数很高,才喝两口就“上头”。

21.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19.而且还有独特的香味;罗勒常被用来制成精油;可与其他精油搭配

20.B

21.A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解析就呼之欲出,而且解析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上头”的含义和用法,再逐个分析选项,选出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逐个分析选项,根据词性、内容、韵脚选出对仗工整的一项。

19.第一处,前文说“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它不仅有美丽的花形”,说明此处应是和其搭配的关联词语“而且”,后文说“罗勒全株均富含挥发油,能散发出类似柠檬、薄荷或丁香般的芳香”,后文描写罗勒独特的香味,综合考虑,此处可填“而且还有独特的香味”。第二处,前文说“这种香味具有显著的提神醒脑功效,让人非常上头”,介绍了罗勒的功效;后文说“人们在感觉疲乏时使用罗勒精油,能迅速……”,说明罗勒被制成了精油,综合考虑,此处可填“罗勒常被用来制成精油”。

第三处,后文说“罗勒精油与用‘开心植物’香蜂草提炼制作的精油搭配,形成……,又如,与萃取自苦橙白色花瓣的松花精油搭配,……”,列举的都是罗勒精油与其他精油搭配的事例,结合前文的“罗勒精油……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此处可填“可与其他精油搭配”。

20.文中加点词语“上头”指喜欢,感兴趣。A.指生气、懊恼;

B.指喜欢,感兴趣;

C.指味道重,令人不舒服;

D.指饮酒微醉时的感受。

故解析为:B。

21.A.对仗最主要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对结构(主谓、动宾、定中等)可知:“墙头”可与“水面”和“楼上”(名词性偏正结构短语)相对,“雨细”只能与“风回”(主谓结构)对仗。故解析为:A。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漫画作文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漫画中,天空白云朵朵,气候宜人,一只“机会”大雁飞来,地面上两个手拿弓箭的人,一心想要抓住机会,当“机会”的大雁飞过时,两人并未在这个关键时机采取措施抓住机会,反而在争辩如何处理机会的问题,是“炖着吃”还是“烤着吃”,结果可想而知,机会飞走了,他们都没有抓住机会。这幅漫画讽刺那些在机会面前只喊口号不做实事的形式主义者。它启发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风云变幻的时代,要善于抓住机会,真抓实干,而不要做那无聊的争吵和空谈。机会,是属于奋斗者的。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接下来从怎么办的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机会青睐做好准备的人。我们做好准备,博闻强识,坦然上阵。二、“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机会还需要我们去创造。三、当出现机会时,一定要当机立断地采取行动,一定“先下手为强”,才能抓住机会。

立意:

1.善抓机会,走向成功。

2.机不可失,抓住机会。

3.抓住机会,不要空谈。

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写作此类作文需要准确细致把握漫画的内容,首先是认真观察,再是结合漫画内容并联系当今生活进行分析。懂得漫画的讽刺意义,现实指向以及寓言的微言大义,小故事藏有大道理。要有意识地由物到人,由物性到人性,思考漫画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现实,勾连古今,参照中外,让文章从浅显走向深刻,由单薄写出丰富。观点要明确,最好不要持中立态度。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盐亭县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绵阳三诊模拟测验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放眼全球,伟大文明的起源,无不伴随着神话幻想支配的文明奇观:埃及金字塔与斯芬克斯像,巴比伦神庙庙塔,迈锡尼的黄金面具,中美洲玛雅金字塔等等。对照之下,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既不在巨石建筑方面,也不在贵金属的冶金术方面,而是突出表现在切磋琢磨的玉礼器传承方面。如凌家滩5300年前80公斤巨型玉猪,北方红山文化玉雕神祖像与南方玉雕羽冠神徽之类,还有延续五千多年,至今依然发挥经济作用的西玉东输路线——“玉石之路”。

②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文明起源期覆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袤,与尼罗河、两河流域和希腊半岛孕育出的偏于一隅的文明古国截然不同。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巨大差异,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化干戈为玉帛,这一句古代熟语已道出此中奥秘,那就是认同到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如《论语》所记孔子的发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③需要认真思考的是,为什么礼神祭祖要以玉器为中介?以玉和帛为至高价值的国教信仰,究竟源于何时何地?项目研究成果表明,此类国家信念体系,建立在中国文明独有的两种物质的互动基础上。从文明的基因构成看,先于青铜时代王权国家,还有一个更早更深远的玉器时代,该时代铸就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注定给文明发生提供不变的价值导向。诸如卞和献玉璞、周公手持玉璧玉圭和祖灵展开现场对话等故事,读书人早已司空见惯,却未能有效反思其所以然。其实,这和一万年来玉文化在东亚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史前玉文化的点线面传播过程靠什么因素得以实现?靠的是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具体讲,以玉为神,以玉为天,以玉为永生不死的象征,这是一整套神话信念体系。此类观念的跨地域传播,在距今四千年之际覆盖到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是一个没有金戈铁马的精神统一的渐进过程。该过程要比秦帝国武力统一中国,早出整整两千年,其重要的文化史和思想史意义,不言而喻。

④以往的国学传统受制于文献史学观,根本无法认识到这一场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唯有走出已有的书本知识的束缚,跟随第四重证据(考古发现的遗址和文物)不断出现的轨迹,才能走进前文字时代物证符号认知的广阔天地。这就意味着要对大量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并由此展开辨析解读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文本编码与再编码的本土化理论。

⑤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这个重要命题,现已逐渐形成更为细化的认识推进:璧、琮、璜,加上锥形器和冠形器的完整玉礼体系,早在五千年前的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就已率先完成。在良渚文化之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奠定了夏商周玉礼符号的基础。此种认识的递进,又推出基于环太湖地区田野调研的考察记类著作《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2021年),让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细化探讨,揭示出在无文字时代发生过的重大文化传播现象对文明起源的意义。如果要追问为什么史前玉文化的高峰没有出现在中原和北方,却唯独孕育在长三角地区,那一定和一万年前长江流域率先驯化出稻米,并在七八千年前开启养蚕缫丝生产等物质积累优势有关。

(摘编自叶舒宪《文明探源的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论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不像其他文明起源的文化奇观那样都表现于巨石建筑和贵金属冶金术方面。

B.中国人能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是因为他们能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差异,认同华夏文明特有的价值观。

C.以玉帛为最高价值的国教信仰,靠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跨地域传播,距今四千年之际逐渐覆盖全国。

D.完整的玉礼体系率先完成于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在良渚文化之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奠定了夏商周玉礼符号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中外文化奇观相对照,点出中国文明起源期文化奇观的独特处。

B.第②段引用孔子的话,证明玉帛承载了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

C.最后两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要认识史前玉文化需在研究方法上创新。

D.文章从文明奇观差异说起,接着对中国玉文化探源释因,最后阐述探源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在玉礼器传承方面表现突出,这与史前玉文化跨地域在我国大范围传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以玉为神、为天、为永生不死的象征的神话观念的传播,是一个精神统一的渐进过程,并最终形成中国大一统的局面。

C.对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开展辨析和解读,有助于人们认识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

D.史前玉文化高峰没有出现在中原和北方,而在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率先孕育完成,这与长江流域的物质积累优势有关。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对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

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大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

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摘编自《解码十年·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

材料二:

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打造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此如,有的地方方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摘编自陈川、刘渊《为乡村振兴赋能,微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材料三:

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间,但这一行进过程还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及潜在风险,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多效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梳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因此,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一省一市一县一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园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排除与信息孤岛。

(摘编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了两倍。

B.随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而产生的关于乡村的数字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等问题的解决中。

C.数字技术在应用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的耦合,因此,必须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数字乡村治理。

D.数字乡村建设有着广泛应用空间,但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面临着较大挑战,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难以实现互联贯通。

6.请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2023高三下·盐亭模拟)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

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挺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备受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急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经过她和哥哥姐姐们精心校对编辑,《误诊记》出版了。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抗日英雄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书令人泪目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黑龙江珠河县小北门外被日寇杀害,将一腔热血回报给了生养自己的祖国大地。

临刑前,赵一曼在被押送行刑的火车上留给儿子(宁儿)一封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遗书只有短短几句话,让人不禁泪目。

赵一曼与其丈夫陈达邦于1928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结婚,后来赵一曼回国工作,陈达邦则留在苏联继续深造,深造后又被共产国际派到法国工作。

赵一曼的儿子出生于1929年1月,取小名叫“宁儿”,但因为时局混乱,赵一曼又有党的任务在身,她没有办法好好照顾她的“宁儿”,只好把幼小的儿子寄养在武汉她丈夫的大哥家中。

赵一曼深知母子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去东北临行前她抱着儿子去当地的照相馆照了相,一份照片夹在信中寄给了丈夫陈达邦,另一份照片常伴她的身侧,是她每每想念儿子时的情感寄托。但她一直以来的工作和信念都是反满抗日,她想实现她诗中所写的愿望——“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底,赵一曼在战斗中组织战友撤退被俘,几个月后英勇就义,最终没能与儿子再见。这份遗书,一直到1956年,才辗转被陈达邦和儿子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见到。

(摘编自“网易号·历史栏目”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