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东阳中学2020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做了一大串(cuàn)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哄鸣”,便足够了.B.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蜷曲的,双颊(jiā)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C.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zuàn)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D。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liào)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倍受压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识记的能力.对于一些易错字音字形,需课下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进行强化识记;字音字形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A项,“一大串”的“串”应读:chuàn;“哄鸣”的“哄”应为“轰”;B项,“蜷曲”的“蜷”应为“鬈”;“双颊”的“颊”应读:jiá;D项,“倍受”的“倍”应为“备”。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甲】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需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乙】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入石矣.”【丙】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2。文段中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锱铢必较 B。必需 C.斩截 D。索然无味3。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答案】2.B3。C【解析】【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B项,“必需”用在这里不合适,“必需”,表示一定有,不可少。结合后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此处应用“必须”.“必须”表示事情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对于标点的符号的学习,平时应注意积累常见符号的用法.特别是在引用别人的话时,什么时候用冒号和双引号,什么时候用逗号,一定要区分开来。C项,“当改为……”“或改为……"两处句末的句号都应该放在引号里面.故选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B。很多日常生活细节,只要经过艺术化的升华、提炼,就能成为诗歌的表达对象和情感的载体。C.近日,伦敦高等法院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D。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病句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项,结构混乱,“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不可并列。同时“利用……层出不穷”,结构混乱句式杂糅;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提炼、升华";C项,搭配不当,“抄袭……著作权"中,应删去“著作权",或把“抄袭”改为“侵犯”。故选D.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予更欲一觇北(窥视)以老于户牖之下(窗)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则思谦冲以自牧(放松)C.秦伐赵,拔石城(攻取)旦日飨士卒(犒劳)D.陈力就列(职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敛”,积蓄、收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B项,牧:约束.故选B.6.下列词类活用不属同一类的一项是()A.安能屈豪杰之流众闻则非之B.臣请完璧归赵宁许以负秦曲C.且庸人尚羞之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A项,屈,使动用法,使……屈身;非,意动用法,认为……不对。B项,完,使动用法,使……完好;负,使动用法,使……担负。C项,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少,意动用法,认为……少,轻视、看不起。D项,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急,形容词作名词,急难。故选A。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B.是时一大中丞抚吴为魏之私人毛一鹭C。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古今异义的类型大致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色彩改变四类。应对此类题目大量识记是最稳妥的方法,但尤其要注意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他们往往会古今异义。而对其辨识的主要依据便是结合语境.A项,“遗体”,古义:留给的身体;今义:人死后的身体。B项,“私人”,古义,心腹、党羽;今义,指个人和个人之间,非公家的。C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泛指秦以外的六国;今义:山东省.D项,“尽心”,尽心尽力。古今同义。故选D。【点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为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的扩大,词义缩小(如“祖父”),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8。下列句式归类不同的一项是()A.我之谓也/蚓无爪牙之利 B.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C.闻道百/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虎兕出于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要积累常见特殊句式的标志,并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A项,“我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以“之”为标志,正常语序为“谓我也";“蚓无爪牙之利"是定语后置句,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为标志,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B项,“大王来何操”是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是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C项,“闻道百"是定语后置句,以“中心词+数量词”为标志,正常语序为“闻百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以“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为标志,正常语序为“而能不易其志缙绅”。D项,“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状语后置句,以“于+宾”为标志,正常语序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虎兕出于柙”是状语后置句,以“于+宾”为标志,正常语序为“虎兕于柙出”。故选A。9。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一期开播便火了,尤其受年轻人青睐.根据下面内容,概括节目走红的3条原因。(每条原因不超过10个字)第一期东道主故宫博物馆,从1807556件文物中选出了三件国宝:“青绿之色千年不败”的《千里江山图》、有“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和“中华第一古物”石鼓。每件文物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血脉相依的守护人.张国立担任讲解员,串联整个讲解过程。守护人李晨、王凯、梁家辉分别饰演“玩物丧志”的宋徽宗、“任性"的乾隆、心系石鼓的司马光,讲述三件宝物的“前生传奇”。“今生故事”部分,讲述的是“守护"的故事:为了青绿颜料的传承,74岁的传承人漫山遍野地寻找采集矿石;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极大的服务热情活跃在故宫各个展馆;战火中,梁家三代人辗转全国16年,以“人在物在”的信念保护文物毫发无损。这一切,都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答案】①艺术精品万里挑一②讲述方式新颖活泼(利用明星带动人气)③背后故事感人至深。【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概括《国家宝藏》节目走红的原因,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出“3条原因”,提示所给材料应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第二个句号结束,是总述部分,讲了节目选择的国宝的具体情况,可知这些国宝都是百里挑一的艺术精品;第二层到第四个句号结束,写的是参与节目的演员及所扮演角色的情况,可概括出讲述方式新颖活泼;第三层到最后,写的是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守护国宝的故事,可概括出国宝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点睛:本题属于压缩语段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共几段话,每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是一段话,就要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注,重点词语可参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来寻找。)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紫禁城是一个巨大的空间的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意识形态的载体,它以巨大体量,表明皇权对于天下的绝对占有。一个人,一旦进入紫禁城,就像一粒尘埃飘进沙漠,变得无足轻重,必须听从于宫殿在空间上的调遣;只有皇帝相反,他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现在任何场合,太和殿上的那把龙椅,使他成为所有视线的焦点,而不至于被巨大的空间所湮没。当人们在巨大的宫殿中迷失自我,皇帝却在至高点上保持着清醒。帝王通过宫殿,占有并操纵着所有人的身体.早在古典时代,权力就已经把身体当作自己的对象和目标。于是,它以各种方式完成对身体的管束和征用。帝国的仪式,便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宫殿,则是安放仪式的器皿。没有宫殿,所有的礼仪都将丧失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福柯将它称为“一种支配人体的技术",它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关系,要通过这种机制本身来使人体在变得有用时也变得更顺从,或者因更顺从而变得更有用"。它创造了“既是建筑学上的,又具有实用功能的等级空间体系”。紫禁城通过对他人身体的征用与控制,建立了一种权力的模板,并在帝国的范围内,通过级别不同的建筑得以贯彻和执行。这也是中国自秦汉帝国时代以后,纪念碑式建筑层出不穷的原因。早在“郁郁乎文哉”的周代,以建筑为标志的大地重塑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齐景公修筑了宏伟的柏寝台,站在上面,他看到了自己国土的辽阔,这使他在想象和现实中获得了双重满足。楚庄王以他的“五仞之台”向诸侯显示权威,宾客们颤栗的手几乎握不住酒杯,他们众口一词地说:“将将之台,窅窅其谋。我言之不当,诸侯伐我."这些巨型宫殿如今都不存在了,但它们存在过,在时间中奔跑和接力,仿佛花朵,在风中传递着种子,并在不同的季节里,次第开放。每一座死去的宫殿,都会在另一片耸起的梁木和巨石间复活。紫禁城不仅为帝国的等级建筑建立了一种模板,也为帝国的社会形态建立了一种模板。朱元璋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将“天下"与“大厦”的同构关系表露无遗。朱元璋生于乱世,亦成于乱世,没有人比他更知道乱对于他的王朝社稷意味着什么,把社会改造成原子状态并非他的最终目的,散沙在风吹日晒之下,也会自由流动,形成沙丘,构成新的不均匀不稳定状态,他必须用“草格子固沙法”,为流沙建立一种强大的规范。大明王朝把人口分工农兵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成若干小类,组成一个牢固的金字塔结构。同时,帝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如同钉子,把每个人钉牢在原地,即使发生灾荒,也不能逃难,而只能死在原籍。朱元璋还写了《授职到任须知》《皇明祖训》等文件,为官员乃至皇族子孙确定行为规范。他像一个教练,对所有人进行规训,把人民变成木偶,“每个动作都规定了方向、力度和时间。动作的连接也预先规定好了。时间渗透到肉体之中,各种精心的力量控制也随之渗透进去"。帝国的律令、制度,形成了一座无形的宫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层层有序的环形结构,只有皇帝,居于那些同心圆的中心,通过一层层的国家机器,对他们进行监视。宫殿的投影,蔓延在巨大的国土上。(选自祝勇《故宫记》,有删改)10.下列关于“紫禁城”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紫禁城既是空间的存在,又是空间意识形态的载体,它有着巨大体量,让人们以在宫殿中迷失自我的方式,成为皇权的外化.B。在紫禁城,任何人都变得无足轻重,都必须听从宫殿的调遣,只有皇帝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现在各种场合.C。紫禁城是安放仪式的器皿,它以各种方式,完成对身体的管束和征用,表明皇权对于天下的绝对占有。D.既是建筑学上的又具有实用功能的紫禁城,建立了一种权力的模板,通过级别不同的建筑得以贯彻和执行。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太和殿上的那把龙椅,是紫禁城的最高点,皇帝坐在最高处,才不至于被巨大的空间所湮没。B。从“郁郁乎文哉"的周代开始,以建筑为标志的大地重塑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这些巨型宫殿如今都不存在了。C。为了看到自己国土的辽阔,齐景公修筑了宏伟的柏寝台,为了向诸侯显示权威,楚庄王修筑了“五仞之台”。D.朱元璋知道乱对他的王朝社稷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必须建立一种强大的规范,使自己居于那些同心圆的中心。12.作者为什么说“紫禁城不仅为帝国的等级建筑建立了一种模板,也为帝国的社会形态建立了一种模板”,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0。A11.D12。①紫禁城通过对他人身体的征用与控制,建立了一种权力的模板,并在帝国的范围内,通过级别不同的建筑得以贯彻和执行。②帝国采取的律令、制度,形成了一座无形的宫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层层有序的环形结构。【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结合“紫禁城是一个巨大的空间的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意识形态的载体,它以巨大体量,表明皇权对于天下的绝对占有”,“当人们在巨大的宫殿中迷失自我,皇帝却在至高点上保持着清醒。帝王通过宫殿,占有并操纵着所有人的身体”等句可以判断A项正确。B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现在任何场合",题肢为“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现在各种场合”。C项,偷换概念。原文“它以各种方式,完成对身体的管束和征用”中,它指代“权力”;题肢中则以“紫禁城"偷换了“权力”这一概念。D项,条件缺失.原文“紫禁城通过对他人身体的征用与控制,建立了一种权力的模板,并在帝国的范围内,通过级别不同的建筑得以贯彻和执行。”题肢删去了“并在帝国范围内”这一条件,无限制地扩大了范围。【11题详解】试题分析:结合“没有人比他更知道乱对于他的王朝社稷意味着什么”“他必须用‘草格子固沙法’,为流沙建立一种强大的规范”“帝国的律令、制度,形成了一座无形的宫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层层有序的环形结构,使自己居于那些同心圆的中心"等句,可判断D选项的正确。A项,曲解句意。原文“太和殿上的那把龙椅,使他成为所有视线的焦点”“皇帝却在至高点上保持清醒”中,“至高点”指的是“权力”,题肢把它曲解为“空间上的至高点”。B项,概念混淆。原文“这些巨型宫殿”指代上文提到的柏寝宫、五仞之台等,题肢泛指所有的古代宫殿,包括紫禁城。C项,强加因果。紧承上文,齐景公等修筑宫殿的原因是为了体现权力,并对权力进行贯彻执行。【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所考查句子是文章第四段的开头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来分析。画线句子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帝国的等级建筑建立了一种模板"指的是上文的“紫禁城通过对他人身体的征用与控制,建立了一种权力的模板,并在帝国的范围内,通过级别不同的建筑得以贯彻和执行”,后一部分“为帝国的社会形态建立了一种模板”指的是下文所说的“帝国的律令、制度,形成了一座无形的宫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层层有序的环形结构”,根据这些信息就可总结出此题的答案。点睛: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柴门里的岁月风尘张瑞超⑴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⑵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⑶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⑷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⑸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数量庞大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⑹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⑺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⑻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已经长成高大身形的我们,再也从门缝中钻不过去了。偶尔放学回家,面对上锁的门,会采取攀爬的暴力手段,翻越院门.柴门不堪重负,摇摇晃晃,几乎散架。风风雨雨锤炼它的骨架,不起眼的小虫子侵蚀它的骨髓,岁月压弯了父亲挺拔的身姿,时光也将柴门打磨的光滑圆润,冲击成零散的零件,靠一条生锈的铁丝维系,稍稍用力,它就散做一堆木头.⑼它老了,年轻的我们不忍再次攀登它的后背,它已经无力承受。⑽柴门终将老去。当城镇化的洪流淹没了贫穷,老屋被拆除,柴门就被还原成一堆废弃的木头.哺育我成长的热土、供养我的村庄在一夜之间轰鸣倒塌,成为一座座废墟。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年前的亘古。无语,沉默。⑾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老屋已逝,柴门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伸向天空的高楼大厦,是光鲜靓丽的社区,是厚重的绿漆铁门,是吃饱喝足的满足,是垂钓散步的闲适,是读书下棋的娱乐,是太平盛世的富足.⑿历史,是记忆,是传承,是割不断的乡间浓情。⒀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河畔,有一处自然人文景观“杜甫草堂”.在草堂的中心,有一处用青花瓷镶嵌的两个大字“草堂”。仅仅是普通的两个字,却传递了那种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尤其是被现代人还原的杜甫家门,竟然与我家失传的柴门极为神似。久违的亲切感,亲情、乡情的怀念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寂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千年的历史风云,没有淹没淳朴的生活场景,纵然今天的居住富丽堂皇,因为曾经的足迹,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⒁也许向往朱门的高墙大院,但是高高的门槛和威严的石狮,让人心生怯意.当林黛玉第一次踏入豪门世家贾府,“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被其宏伟富丽庄严肃穆所震慑,不由得谨小慎微、忐忑不安。那里终究不是体弱多病的黛玉姑娘的生身之地,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⒂柴门的岁月风尘中,简约的落寞,清新散淡的田居,默默守望着曾经的回忆。(本文有删改)13.为什么“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14。文中两次写“朱门”,有什么不同?15.赏析第(10)段画线的句子。16。对“柴门终将老去",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3.①柴门包含了无忧、自由的快乐童年;②柴门里的岁月,有温暖的亲情,仁厚宽容的乡情;③柴门传递了清新、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14.第五段从外形上写朱门“端庄肃穆,时常紧闭”,与柴门“敞开胸怀"对比,突出柴门拥有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第十四段,从人的心理感受角度写朱门“让人心生怯意”“忐忑不安”,表明“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15.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老屋被拆、柴门废弃后“野草疯长”的荒芜景象.“原始森林”般的沉寂和陌生,让作者感觉由现实的场景进入了亘古的历史,引起下文作者将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柴门里的岁月风尘”.“无语,沉默”的神情描写,既写出了内心的无奈、伤感,也表明作者陷入了沉思中,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16。柴门有曾经的足迹,是隔不断的乡间浓情,但“柴门终将老去",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在怀念不舍的同时更需理性地对待。过去的那段,是历史,是记忆,更是传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怀念、接受旧物逝去的同时,要对它所包含的精神品质加以传承和守望。【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为什么‘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再结合上下文找到“让人心生怀念”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第十三段的最后说“因为曾经的足迹,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从这句话本身我们可以知道,让人“心生怀念”的是“曾经的足迹”,这就指引考生到上文找到“曾经的足迹”,即在柴门中渡过的岁月以及身在其中的感受,如第十三段“仅仅是普通的两个字,却传递了那种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尤其是被现代人还原的杜甫家门,竟然与我家失传的柴门极为神似。久违的亲切感,亲情、乡情的怀念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如第三段“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第四段“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第五段“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第六段“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这些都是寒酸的柴门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文中两次写‘朱门’,有什么不同”,然后到文中圈出两次写“朱门”的内容,概括这些内容,看分别写了“朱门"的什么,表现了什么,再分析与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从文中来看,主要在第五段和第十四段写到“朱门”,第五段说“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端庄肃穆,时常紧闭"是“朱门”的外形,这是从外形上对“朱门”进行描写,主要突出其“紧闭”的状态,而与“朱门”不同的是“柴门”,“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一“闭”一“开”,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柴门中传递出的仁厚和宽容;第十四段说“也许向往朱门的高墙大院,但是高高的门槛和威严的石狮,让人心生怯意……”,“心生怯意”是人的心理感受,这是从人的感受角度来写“朱门”,接着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踏入贾府所见之景以及内心的感受,“谨小慎微、忐忑不安”,以此表明“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第(10)段画线的句子”,题干没有限定鉴赏的角度,然后考生就要分析划线句所写的内容,根据所写的内容来确定赏析角度.从文中来看,第十段的划线句是一段描写性的句子,描写的是老屋被拆、柴门废弃后“野草疯长”的荒芜景象,“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年前的亘古。无语,沉默",先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这里使用夸张的手法,“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突出景象之荒芜;“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年前的亘古”,这是眼前的景象给“我”心灵带来的感受,让作者的感觉由现实的场景进入了亘古的历史,自然引出下文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柴门里的岁月风尘"的内容;“无语,沉默"是神态描写,体现出面对柴门废弃后的荒芜而引发的无奈和伤感之情,同时这“沉默”说明“我”陷入了沉思,自然引出下文有关思考的内容.【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对‘柴门终将老去’,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然后到文中找到“柴门终将老去”所在的位置,思考“柴门老去"后取代它的是什么,圈出作者对“柴门老去”表述看法的内容以及对新生事物表明态度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文章第十段开头说“柴门终将老去",取代它的是“当城镇化的洪流”“伸向天空的高楼大厦,是光鲜靓丽的社区,是厚重的绿漆铁门,是吃饱喝足的满足,是垂钓散步的闲适,是读书下棋的娱乐,是太平盛世的富足”,对于“柴门”“老屋”,作者的内心有怀念,有不舍,还有继承,“历史,是记忆,是传承,是割不断的乡间浓情”;而对于这种变化,对于新生的事物,作者在第十一段表明了态度,“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这说明要理性对待这种变化。【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吕祖谦①天下之事,有非出于人情之常者,其终必不能安.受施者致其报,施者享其报,人情之常也。居施者之地,而为报者之事,非人情之常也,矫也。彼徒见夫有徳于人者,责报则两伤,忘报则两全也,遂以谓忘报者犹足以全其恩.人与己无二情也,人受施于我,其报犹有时而厌,况我有施于人,反仆仆然为报者之事,是果人情之所安乎?惟其不出于吾情之所安,虽矫而行之,激而为之,矫者怠,激者衰,则吾情终有时而不能继矣.恩之而不能继,则衅隙生焉,曾不如相忘者之为安也.常理之外,不可加一毫之理,常情之外,不可加一毫之情.过爱者必憎,过喜者必怒,情岂有过而不反者哉?盖尝观秦穆、晋文之争端,然后知常情之果不可加也.晋文以一亡公子而列于五霸,揆厥本原,果谁之力耶?使袭先祀,使君万民,使专土疆,使擅利势。一身之间,自冕及舄②,皆秦穆所致也.有丘山之施,而不受涓滴之报,在秦穆既为盛徳矣!今秦穆非特不责报于晋,乃反致其报于晋。务欲加于常情,以结晋之欢焉。呜呼,情果可加?秦穆始欲加圣人之所不能加,终则自不能继,而怨随之。隙开于郑之围,而成于崤之役。吾是以知始之加,乃终之损也。或者咎秦穆与晋俱围郑,反背晋而成之。吾谓是固秦穆之罪,然其祸源,正不在是。挟未报之德,矫情屈意,反若受役于晋者,是安可久耶?衅隙不发于今,必发于后.烛之武之说,三大夫之成,特衅隙之迹,而非其端也.噫!晋人初受秦穆生全之际,怀恩未报,方以为我负秦.习见秦穆服从之久,少有不合,遽以为秦负我。是秦穆之以恩召怨,固可责,晋人之以恩为怨,尤可责也。露之滥根茎,苗节无不沾;雨之降丘陵,原隰无不被,天之恩物至矣!然日出阳升,则天不知有露也;云日空霁,则天不知有雨也.种一草植一木幸而滋荣则朝环夕绕认以为己恩爬搔培壅未必不反为物之害者,其秦穆类耶!(本文节选自《东莱博议》,有删减)①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②舄(xì):鞋。1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责报则两伤责:要求B.使君万民君:统治C。而非其端也端:一面D。露之滥根茎滥:滋润1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矫而行之拔剑撞而破之B.则衅隙生焉吴之民方痛心焉C。乃反致其报于晋今君乃亡赵走燕D.其秦穆类耶吾其还也1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第一段起笔即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天下之事,有非出于人情之常者,其终必不能安"。B。第二段主要分析事情不出于常情而不能久安的原因,得出“在常情常理之外不可加一毫情理”的结论。C。第三段以秦晋之争为例,指出秦晋之隙源于秦伯的“背晋成郑”,以此论证“常情之果不可加也”。D.作者对秦晋关系理解独到,立意新颖,警戒世人既不能如秦穆公“以恩招怨”,更不能如晋人“以恩为怨"。20.用“/”给文中划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种一草植一木幸而滋荣则朝环夕绕认以为己恩爬搔培壅未必不反为物之害者2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晋文以一亡公子而列于五霸,揆厥本原,果谁之力耶?【答案】17.C18。C19。C20。种一草/植一木/幸而滋荣/则朝环夕绕/认以为己恩/爬搔培壅/未必不反为物之害者21。①注重乡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给他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②晋文公凭借一个逃亡公子的身份却位列春秋五霸,推测他的根源,终究(依靠)谁的力量?【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C项,端:根本,开端.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项,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承接,可不译.B项,句末语气词,了;兼词,于之,对他。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竟然”的意思.D项,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指出秦晋之隙源于奏伯的‘背晋成郑’”不正确,由原文“盖尝观秦穆、晋文之争端,然后知常情之果不可加也”可知,秦晋裂縫的根源是秦给予晋超出常情的的恩惠,而非“背晋成郑”这一事件。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种一草”“植一木”结构相同,应分别断开;“滋荣”意思是生长繁茂;“朝环夕绕”是互文的结构,不应断开;“爬搔培壅”说的是种草植木时的工作;“未必”可以看作固定结构,再结合上文内容,可知此句大意是说种一棵草,种一棵树,侥幸地生长繁茂,就早晚环绕,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辛勤地)整理培育,不一定不反被那物所害,根据这些信息可正确断句.【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谨",认真地,谨慎地;“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通假字,通“斑”,解释为“斑白,头发花白”;“负戴”,肩挑头顶。(2)“以”,凭借;“揆”,推测;“厥”,他的;“本原”,根源;“果”,终究。【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不出于一般情理的,它最终一定不能安然存在.受恩于人的人给予恩人回报,给予恩惠的人享受他的回报,这是一般的情理。(人)处在施恩者的位置,却做回报者的事情,不是一般情理,这是矫情。他们只见那些对人有恩德的人,要求回报的就会双方受伤,忘了回报的就会双方保全,于是说忘记回报就足以保全他的恩德.他人与我们自己没有不同的情感,他人从我处得到恩惠,他的回报尚且有时限而且会厌恶,何况我对人有恩,反而要不辞辛苦地做着回报者的事情,这果真是人情安然长存的方法吗?希望不超出我的恩情安然保存的范围,即使矫情地做,迅急地做,(但)矫情的(总会有)懈怠(的时候),迅急的(总会有)衰退(的时候),那么我的恩情最终会有尽头而且不能继续。恩情不能继续,那么裂缝就会产生了,竟比不上彼此忘却恩情安然长存。一般道理之外,不可以加上丝毫道理;一般情感之外,不可以加上丝毫情感.太爱护的定会增恨,太喜欢的一定会谴责,感情怎么会有过头了而不反的呢?曾经观察秦穆公、晋文公的争端,这样以后知道一般情理果真不可以增加丝毫。晋文公凭借一个逃亡公子的身份却位列春秋五霸,推测他的根源,终究(依靠)谁的力量?使之继承先王之位,使之统治百姓,使之专擅国土,使之专擅利益与权势。一个人,从头到脚,都是秦穆公给的。有山一样重大的恩施,却不承受点滴回报,在秦穆公已经是盛大的恩德了!现在秦穆公不但不要求晋国回报,竟反而给予晋回报,定想在一般情理之上再加些恩情,来结交晋国的欢好。呜呼,情理果真可以再加吗?秦穆公想加圣人所不能加的恩情,最终却是自己不能继续,因而怨恨也就随之产生了.裂缝开始于秦晋围攻郑国,到崤之战完成。我因此知道开始增加的,竟是最终损失的.有的人责怪秦穆公与晋文公一起围攻郑国,却反而背叛晋国而(帮助郑国)防守它。我认为这本来就是秦穆公的罪过,但那祸患的源头,正不在这里。带着未曾回报的恩德,掩盖自己的真情委屈自己的心意,反而像被晋国役使一样,这怎么能长久呢?两国的裂缝不从现在开始,定会在今后发生。烛之武的劝说,三个大夫的防守,只不过是两国裂缝开始的迹象,却不是它们的源头。唉,晋国人开始蒙受秦穆公保全生命的时候,怀着恩情未报答,正是认为自己辜负了秦国,习惯看到秦穆公顺从他们久了,稍有不符合他们意思的,就认为是秦国辜负了他们晋国。这是秦穆公用恩情招来怨恨,本来就值得责怪的.晋国人因为恩情而结怨,尤其值得责怪。露水润泽根茎,树苗枝干没有不沾染的;雨水降落在丘陵上,平原和低下的地方没有不承受的,上天恩惠万物到这种的地步了!但太阳出来升起后,苍天却不知道曾经有过露水;云朵散去,天空放晴,苍天却不知曾经有过雨水。种一棵草,种一棵树,侥幸地生长繁茂,就早晚环绕,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辛勤地)整理培育,不一定不反被那物所害,大概就是像秦穆公那样吧。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江上早秋①【明】袁凯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②。【注】①此诗作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袁凯时年四十岁。②朱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22.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23。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试作赏析.【答案】22.身世之悲、失职之悲、战乱之悲23.①先写植物之景,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身世之悲。②再借写鸟类,暗示自己不与谋利小人同流合污,以至像江鹳一样耿介坎坷、孤苦无依之悲.③最后总括秋色、战乱,又借用宋玉的典故,写出自己对于时局、仕途、岁月的无奈之悲,收束全诗。【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诗歌的内容来分析为何而“悲"。诗歌标题“江上早秋”交代处境——飘零在外,交代季节——早秋,这里已经有了“悲”,即飘零之悲;从诗歌内容来看,首联写景,颔联由景到人,“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流露出身世飘零穷途落魄之苦,尾联“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由“干戈”而想到战乱,流露出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由“头白”和注释“‘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可知,还有功业无成光阴蹉跎之叹.【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然后到诗中找到“悲"一字眼,再分析“悲”之前的内容,看这些内容与“悲"之间的关联。从诗中来看,尾句中说“头白犹多宋玉悲”,由此可知,考生要分析前面几联的内容,看这些内容如何体现“悲”。如首联“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这是写景,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参差不齐的菱花和菱叶,萧条而凌乱,让人触景生情,由此而引出颔联“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由景及人,抒发身世之悲;颈联“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是写鸟类,写了“野凫"“江鹳”,以“独归迟”的“江鹳"来暗喻自己,体现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悲;尾联“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由眼前的萧萧秋景想到战祸连年,流露出对个人生活不安定的叹惋,同时使用宋玉的典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三)古诗文默写24。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则思三驱以为度;_____________,则思慎始而敬终。(2)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蹈死不顾,亦曷故哉?(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______________,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______________。(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答案】(1).乐盘游(2)。忧懈怠(3).其势不俱生(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素不闻诗书之训(6)。激昂大义(7)。死而死矣(8)。非人世所堪(9).不患寡而患不均(10).不患贫而患不安(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2)。鸡豚狗彘之畜【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怠”“寡”“豚”“彘”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四.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而登山亦如人生,面对人生,你认可哪种观点?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风景,山腰独好驻足于山脚,林荫翳翳,闲适惬意;屹立于山顶,既有“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又有君临天下的气概。然吾独爱山腰之胜景:仰可揽山顶之雄奇,俯可收山脚之俊秀。相比于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半山确有小器局之嫌。然而,身临绝顶之时,固然风光无限;殊不知,绝顶的另一面就是悬崖。若能长期处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态,则固守山顶似乎也是可能之事;但是,人不可能长期紧绷着弦,稍有不慎则粉身碎骨。山腰则不然,于人生而言,既经历了由山脚到山腰的奋斗,又不会有一脚不慎坠入万丈深渊的危机;坐拥收放自如之境,保持向上奋斗的势能.也许有人会说,那山脚比山腰更舒适,省却向上攀爬的劳顿,闲适恬淡的生活也触手可及。诚然,山脚那份闲适恬淡的确更容易获得。梁漱溟先生渡尽劫波后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感斯人言:人生当于在山脚,安分守己,踏实于当下,何尝不是一种惬意人生!然则,不知诸君有否关注到梁漱溟先生“寻常人过寻常人生”中的“寻常"之意?这份“寻常”,是阅尽红尘之后平常心,即使驻足于山脚也能寻找闲适恬淡之境.但长相平常、学识平常、身份平常的寻常人,很少会有人拥有梁先生那份平常心,若还是以平常理念来要求自己,更多的恐怕是沦为庸常而非梁漱溟先生所追求的那份闲适恬淡了。因为太容易得到的事物是特别容易产生倦怠的,当寻常人在倦怠中沉沦、在沉沦中倦怠时,又何谈拥有那份让人心明境净的闲适恬淡呢?而山腰则不然,它的获取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人们维持攀爬的姿态方能到达,一路攀爬的过程,何尝不是祛除浮躁一路收获的过程。既不会陷入过分安逸而流入平庸,也不会力不能及而心生妄念。既避免了山脚视野的狭隘,又可拥一览云天的开阔;既能把持闲情逸致观看沿途风景,又可滋生催人上进的动力。风景山腰独好,关键就在这一“独"字,古罗马的斗兽场,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长城……这些风景名胜不正是以其的独特与唯一而成为最美的存在吗?山腰之“独”,在于“‘立足山脚、不忘根本,展望山顶、令人奋进,进可攻、退可守';在喧嚣的红尘中生腾挪出‘进退有据、得失由心,专注于力之所及,不追逐无根之浮华'的自由与洗净铅华的精致"。风景山腰“独”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审题:本材料是关于登山的三句名言。分析可知:(1)尼采认为从半高处看世界更美,是因为视野开阔,又可催人奋进,最大可能延展生命.“半高处"指身处半山腰,仰可见山峰之雄奇,俯可察山脚之隽秀,由此延展到人生处世的体验及启迪。为了体现肯定山腰的态度,则需与山脚、山顶进行比较,如果仅陈述山腰的优点,山脚及山顶的劣点,那么这种比较价值就不大,这就要对三者进行优中选优,才更显山腰之优势。比如山腰的优点相较于山脚,既欣赏了沿途的风景,又亲历了登山之艰难与快乐,在付出中增加了生命的厚度。爬至山腰视野开阔,又超越了山脚的安于现状,心甘平庸。而相较于山顶,有催人奋斗的动力,更大可能地延展生命,避免了登顶后可能出现的种种不测,种种诱惑危险。这些谈了三者优点之余,也要谈些不足,比如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之嫌,斗志疲软的消极心态。这样才会更客观理性地体现思辨性.(2)杜甫认可凌绝顶,是因为拥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锻炼心志处变不惊,确立了人生的大器局。“绝顶”指身处山的巅峰,满眼风光,俯视众山小。由此延展到处世态度,同理,只谈登上山顶的优点与身处山脚、山腰的劣点比较,不会鲜明彰显山顶的优点,因此也该针对三点进行优中选优。相比于山腰拥有山高人为峰的自信,君临天下的豪情,还可以锻炼心志,培养百折不挠性格。相较于山脚一样可以处变不惊,但磨砺过的良好心理素质更有意义,因为知山外有山,方可树立更宏伟的目标,确立人生的大器局。这样一较量,山顶的优点越发光亮,不过仍也存在劣点。登顶面临的是悬崖,风光无限之时危机四伏,登顶可能会让人狂妄目空一切,迷失自己,这种二元对立起来也会突显优点,所以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