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二轮复习_第1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二轮复习_第2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二轮复习_第3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二轮复习_第4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检测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图所示为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迁入人数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人)。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东晋时期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情况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入情况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交流 B.政治形势影响社会文化发展C.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佛道发展冲击儒学社会地位2.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3.读下图。图中反映的趋势导致美国社会A.印第安文化迅速消亡 B.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得到强化C.人道主义救助的加速 D.族群之间实现了完全的平等4.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5.下面是1801~1845年爱尔兰移民至英格兰的人数统计图。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爱尔兰地区经济急速衰退B.英国对欧洲移民有较大吸引力C.新能源的开发亟需劳动力D.工业革命对英格兰有较大影响6.1970-2000年,美国跨族婚姻从30万宗发展到310万宗,主要分布在移民集中地区,产生了700万“多种族人”。1990年的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理不清他们的族裔,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这表明人口迁移(

)A.消除了种族歧视 B.改变了移民结构C.颠覆了婚姻观念 D.加速了族群融合7.美国一些官员证实:“没有华工,就没有美国西部的垦殖”,“是华人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华工使荒地变成良田,使整个加州变成一座花园、一个果木园。”“如果没有华工的辛勤劳动,加州的开拓和发展要推迟几十年”。这主要反映出华工(

)A.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B.为美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C.积极融入当地,参与当地建设 D.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8.二战之后,移居美国的湘籍厨师彭长贵创制“左宗棠鸡”,这道融合酸甜辣的湘菜迅速成为美式中餐的代表,风靡全美,并成为美国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B.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C.移民文化在交融发展 D.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9.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如表是对所见的459份口供进行的信息整理。对表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年龄段人数出洋前职业人数出洋地点澳门人数354籍贯人数1—10岁11—20岁4耕田84广东382142做小生意106汕头38福建4921—30岁216做工

—8/厦门30其它2831—40岁71其它26其它1441—50岁20未说明156未说明2351—60岁1未说明5A.以青壮年为主与当地气候有关 B.诱骗有技能的华工以节省成本C.地点集中在北方沿海通商口岸 D.籍贯分布集中受社会环境影响10.16世纪初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印加帝国统治末期的印第安人至少有900万人,到了17世纪人口已减少到60万人。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使拉丁美洲长期落后 B.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C.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 D.非洲损失大量劳动力11.某学者认为大约自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称之为“小冰期”。随着气候变冷,鱼群向西南方向迁徙,15、16世纪的船长也追随着鱼的足迹一直向西航行,欧洲人的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开辟了新大陆。该学者旨在说明,人类历史进程的改变(

)A.受到了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B.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C.得益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源自鱼群迁徙的状况12.印欧人不断地迁徙,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碰撞、交融,有的消失了,有的同化了,但却产生了更多更高级的文明,这说明(

)A.不断地交融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B.各地社会发展落后使得无法抵抗印欧人的冲击C.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印欧人的冲击是产生更高阶段文明的根本原因13.被美国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的铁路A.是西伯利亚铁路 B.是中央太平洋铁路C.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D.是美国对外殖民扩展的见证14.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农业的产生 B.畜牧业发达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15.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①当地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②屠杀、奴役和传染病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③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④美国在法律上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导致黑人人口激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如表为1830~1850年美国人口动态表。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增长人数(单位:千人)增长率(%)移民造成的增长(单位:千人)自然增长(单位:千人)自然增长率(%)1830~1840420332.7599360428.01840~1850612335.91713441025.8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B.增加了美国社会的负担C.移民主要来自亚洲与欧洲 D.导致美国文化冲突加剧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玉米”是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材料二

在1869年中央太平洋铁路修通之前,美国东西部没有一条便利的交通线路。巴拿马运河没有开通,美国人从纽约到旧金山需要乘船绕行整个南美洲,最短的也要6个月。……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修建太平洋铁路和法案,规定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共同承建,决定以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修路资金。为早日开通铁路,美国政府在法案中颁布了现金补助法。规定无论哪一家公司只要其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其开发利用。由于公司所获的公债、授地及补贴是根据修建铁路的里程来发放的,所以两家铁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设建设速度以获得更多的利益。1849—1882年,共有30万华人进入美国,大多数集中于西部。最初,绝大部分人是为采掘黄金而来,后来则主要人事筑路。这条铁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工了。自此,……美国经济以展开始进入狂飙突进时期。19世纪的美国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铁路成功史。交通运输业极大地刺激了对铁路沿线地区的投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州的分工和专门化生产。到19世纪末,美国西部经济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俄亥俄河以北的“小麦王国”,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棉花王国”。铁路大通道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西部的城镇化进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部催生了众多的“铁路城镇”。五大铁路干线所到之处,一大批中小城市从无到有、欣欣向荣,使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日益繁荣。——高连奎《为何美国是老大》(1)写出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其中一条途径,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的一系列重大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铁路修建得以完成的因素及其重大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阅读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趋势。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结合所学,请你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看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乔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因此,各国既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也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乔安全。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最终脱欧,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中外历史纲要》(2019年12月第1版)请回答:(1)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2)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经济全球化?你又是如何看待一些国家出现的所谓“逆全球化”现象的?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当今世界上有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000多个不同的民族,有6000余种仍然通行的语言,这种多样化的特征构成了生机勃勃的世界文化生态,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动因。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便捷和频繁,但这绝不意味着世界文化由此走向同质化、单一化。正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催生了世界的和谐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给各民族文化带来的是新的活力,从而各民族文化能更加健康、旺盛地成长。——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文学家大量迁出,迁入吴越地区的文学家数量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事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所以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局动乱导致人口迁移,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以A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的区域流动,与佛道的发展无关,所以D错误。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世界)。据材料可知,法国通过“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对印度支那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据材可以判断,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没有描述阻碍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殖民国家与殖民地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而非殖民统治方式多元化,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从材料时间和数据来看,美国的移民人口比重显著增加,这必然会推动多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多样性加强,B正确;印第安人的文化并未消失,A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D排除。故选B。4.C【详解】““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C正确;A、B和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5.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1801~1845年爱尔兰移民至英格兰的人数统计图”的1801年比较小,而1845年突然上升,主要是由于当时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人口的迁移,故D项正确;A不是材料中主要原因,说明当时的传媒业遭到打击和破坏,故C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主要是英伦三岛的移民,没涉及欧洲,故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没有新能源的开发,故C错误。所以答案选D。6.D【详解】根据材料“美国跨族婚姻从30万宗发展到310万宗,主要分布在移民集中地区”“有130万的美国白人理不清他们的族裔,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可知,美国跨族婚姻逐渐增多,加速了族群融合,D项正确;美国的种族歧视没有消除,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移民结构,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人口迁移加速了族群融合,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华工参与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在反映华工吃苦耐劳的精神,排除A项;融入当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主旨在于反映华工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不是主要反映中美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左宗棠鸡”既有湘菜风格,也有美国元素,体现了中美文化的交融发展,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中美文化交流,不体现冲突,排除A项;材料涉及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并非美国文化的输出,排除B项;国际分工体现了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并非食物,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74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874年清政府派调查团到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年龄集中在青少年、壮年、中年人群,出洋前的职业是底层群众,出样地点集中在澳门、汕头和厦门,籍贯集中在广东、福建。华工的籍贯集中在广东、福建,较早出现了通商口岸,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较早,D项正确;材料中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但无法得出与当地气候相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华工是农民和小商贩为主,不是具有技能的华工,排除B项;出样地点集中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而不是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印第安人至少有900万人,到了17世纪人口已减少到60万人。”可知印第安人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大量非洲劳动力被贩卖到南美洲,D项正确;使非洲长期落后,排除A项;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是英西战争,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初(欧洲)。材料中观点认为气候变冷促使鱼群向西南迁徙,欧洲人追随鱼群航行,进而开辟了新航路。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受到一定影响而非遵循规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排除C项;气候变化影响鱼群迁徙,“源自”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印欧人……迁徙,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碰撞、交融,……产生了更多更高级的文明”可得出印欧人迁徙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发展,A项正确;各地被印欧人征服并非都是因为社会发展落后,而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人类的迁徙对区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影响,“民族交融”不完全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产生更高阶段文明主要原因是各文明的相互学习和交融,而非因为印欧人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中央太平洋铁路修建过程中有大量的华工参与,在全长近1100公里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上,有95%的工作是在华工加入筑路大军的四年中完成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一个事实鲜为人知,那就是:这条伟大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由于工程条件艰苦,大量华工死亡,被美国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4.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人类身体上的局限,进行大规模活动是不太现实的。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印欧人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印欧人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D项正确;ABC项并不是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项。15.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700年-1820年(美洲)。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700年-1820年,美洲总体人口增多,原住民数量下降,白人与黑人数量增多,当地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西方殖民者到美洲之后,对印第安人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人带来传染病,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黑人人口激增是因为黑奴贸易,美国在法律上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是在美国南北战争后,④与题干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16.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正向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30~1850年美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是自然增长还是移民增长,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结合时间1830~1850年,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是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果,A项正确;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会加快美国社会的发展,排除B项;仅从表格,无法得出移民的具体来源地,排除C项;人口的增长,一方面会带来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可能会带来文化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17.(1)时间:明朝路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转折: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2)得以完成的因素:政府通过立法,给予修路诸多优惠政策大批修路华工的辛苦劳动铁路公司的成功操作铁路修建对美国的重大影响:使美国东西部终于连成一体,有利国家统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和西部开发提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详解】(1)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广西,时间是1531年。处于明朝;路径: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辗转于各个大陆逐渐开始传播开来。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重大事件:依据所学知识从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表述为转折点是地理大发现或开辟新航路,或“发现”新大陆;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2)因素:由材料“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修建太平洋铁路的法案”“美国政府在法案中颁布了现金补助法...发利用”得出政府通过立法,给予修路诸多优惠政策;由材料"共有30万华人进入美国,大多数集中于西部。最初,绝大部分人是为采掘黄金而来,后来则主要从事筑路”得出大批修路华工的辛苦劳动;由材料“由于公司所获的公债、授地及补贴是根据修建铁路的里程来发放的,所以两家铁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设速度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得出铁路公司的成功操作。重大影响:由材料“美国从一个只在名义上存在的国家,变成一个真正完整的国家”得出方便东西部交流,有利与国家统一;由材料“到19世纪末,美国西部经济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俄亥俄河以北的‘小麦王国’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棉花王国’等。铁路大通道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西部的城镇化进程"得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和西部开发;由材料“五大铁路干线所到之处,一大批中小城市从无到有、欣欣向荣,使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日益繁荣"得出提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18.变化趋势:欧洲移民比重下降;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比重上升;20世纪80年代亚洲和拉美移民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欧洲移民。看法: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详解】本题是对比、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据材料“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可得出欧洲移民比重下降;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比重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后,亚洲和拉美移民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欧洲移民。第二小问看法:由材料的出处“《美国多元文化研究》”可知,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社会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等。19.(1)为什么:因为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马可·波罗行记》引发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传统东西方商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2)评价: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日益“边缘化”。看待:“逆全球化”的目的是为维护本国利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