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模拟提升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模拟提升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模拟提升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模拟提升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模拟提升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期中检测模拟卷n(提升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2022秋・湖北黄冈•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

的。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的论“劳动”等论述。该论述会造成

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我们只消回顾一下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

论点,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细心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马克思在下文又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补充: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

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

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

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人在

劳动中才开始形成社会。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

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

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

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

“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

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一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

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

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

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

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

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恩格斯也是从生产劳动来看人和社会发展的。他一开始就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

泉,……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

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人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到能制造劳动工具时,手才“变

得自由”,“所以人手不仅是劳动的工具,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

完善,愈灵巧: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

格尼尼的音乐。

这个实例就足够生动地说明艺术起源于劳动了。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删改)

材料二:

艺术是什么?

原始人类时代,穴居野处,当时人类之生活,实极简单。他们一方面为满足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工具;

一方面为满足情绪上的调和,而寻求一种相当的表现,这就是艺术。

我们尤当特别注意的,就是音韵为声音的舞蹈之表现,舞蹈实为动作的音韵之表现。人类在本能上具

有表现其悲哀与欢乐的一种表示。这种表示的方法,只有两方面:即呼叫与手势。由此产生患音与形式,

为一切艺术原始之原素。人类所异于其他动物,就是能把这种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而成艺术上的两种倾

向。前者由言语之应用,以音韵为中心而产生音乐与诗歌;所谓“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

咏叹之”就是这种意思。后者由文字之应用,以形式为中心而产生装饰、建筑、雕刻、绘画诸类。舞蹈是

含着音乐的节奏、形式的均齐两方面的一种表现。

艺术是情绪冲动之表现,但表现之方法,需要相当的形式,形式之演进是关乎经验■及自身,增长与不

增长,可能与不可能诸问题。人类对此两方面比较完备,在表现方法上,积成一种历史的观念,为群体之

演进,个体之经验绝不随个体而消灭的。

人类对着自己的情绪,只有两种对付的方法:前一种在自身或自身之外,寻求相当的形式,表露自己

的内在情绪,以求调和而产生艺术。后一种是在自身之内,设立一种假定,以信仰为达到满足的目的,强

纳流动变化的情绪于固定的假定及信仰之中,以求安慰而产生宗教。宗教之构成,总含着特别的条件,而

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为其根本方法。

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与宗教适相反。宗教与艺术同原始于人类情绪上之一种表现。艺术则适应情绪

流动的性质,寻求一种相当的形式,在自身(如舞蹈歌唱诸类)或自身之外(如绘画雕刻装饰诸类)使实现理

性与情绪之调和。

(摘编自林风眠《艺术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B.“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指人通过完善、灵巧的双手创作出绘画等艺术精品。

C.人通过劳动可创造一个超越了物质、肉体、个体的很自由、全面的对象世界。

D.艺术是用相当的形式来表现情绪冲动的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劳动,没有表达情绪的需要,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人类都难以产生优秀的艺术。

B.艺术只有采用相当的形式,如音乐、形象等,才有可能实现其表达情绪、满足情绪上的调和的目标。

C.舞蹈既是一种表现动作的音韵的艺术,也是一种表现形式的均齐的艺术,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艺术。

D.艺术构成的根本方法与宗教相反,不仅有适应情绪流动的感性,而且有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的理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艺术源于劳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成了文

学“杭育杭育派

B.黄庭坚坐船经过三峡,看到船夫划桨一前一后、一来一去、一推一放、一附一仰的动作,由此悟得

书法的用笔奥秘。

C.“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借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莎士比亚完成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创作出

巨著《哈姆雷特》。

D.民间音乐家阿炳,因患有眼疾而双目失明,自小经历凄苦的人生,这让他创作出象征自己人生命运

的名曲《二泉映月》。

4.两则材料在论证时都采用了比较分析,试举例简要分析。(6分)

5.为什么说“艺术起源于劳动”?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分析。(4分)

【答案】1.B2.D3.C4.(每点2分)①材料(一)在论证“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观

点时,通过人与其他动物再制造的目的、条件、结果、标准等方面不同的比较,突出了人按照为他人精神、

自然界等美的规律来制造的特点。②材料(二)在论述如何对待声音与形式等艺术的表现方法时,通过人

与其他动物的对待方式的比较,突出了人能把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的富于创造性的特点。③在论述人类对

付情绪的方法时,通过艺术与宗教在与自身的关系、根本方法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艺术理性与情绪平衡

的特点。

5.(每点2分)①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手、脑和语言器官在劳动中的到发展,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必

要条件。②人在劳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通过劳动可创造一个超越了物质、肉体、个体的很自由、

全面的世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指人通过完善、灵巧的双手创作出绘画等艺术精品”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

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人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

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可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指在劳动中人的器官特

别是人手得到高度发展,成为劳动的产物。而“人通过完善、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了绘画艺术精品”,论述的是

劳动创造了艺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不仅有适应情绪流动的感性,而且有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的理性”错误。根据材料二“艺术构成之根本方

法,与宗教适相反……艺术则适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和“宗教之构成,总含着特别的条件,而出世与超物质的

思想,为其根本方法”可知,"有适应情绪流动的感性”是艺术构成的根本方法,“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的理性”

是宗教的根本方法。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中“艺术源于劳动''揭示的是艺术和劳动的关系,即劳动中产生艺术。

A.从抬木头的劳动中孕育了“杭育杭育派“文学。

B.黄庭坚从船夫划桨中悟出书法用笔奥秘。

C.没有体现“劳动实践”。

D.阿炳在凄苦经历中创作出音乐名曲。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一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

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可知,在论证“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

制造''的观点时,通过人与其他动物再制造的目的、条件、结果、标准等方面不同的比较,突出了人按照为

他人精神、自然界等美的规律来制造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这种表示的方法,只有两方面:即呼叫与手势。由此产生患音与形式,为一切艺术原始之原素。

人类所异于其他动物,就是能把这种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而成艺术上的两种倾向”可知,在论述如何对待

声音与形式等艺术的表现方法时,通过人与其他动物的对待方式的比较,突出了人能把声音与形式变化无

穷的富于创造性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与宗教适相反。宗教与艺术同原始于人类情绪上之一种表现。艺术则适

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寻求一种相当的形式,在自身(如舞蹈歌唱诸类)或自身之外(如绘画雕刻装饰诸类)使

实现理性与情绪之调和”可知在论述人类对付情绪的方法时,通过艺术与宗教在与自身的关系、根本方法等

方面的比较,突出了艺术理性与情绪平衡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他一开始就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

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

可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手、脑和语言器官在劳动中的到发展,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根据材料一”……而人却全面地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

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而

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

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可知,人在劳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通过劳动可创造一个超越了物质、

肉体、个体的很自由、全面的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2022秋・广东广州•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

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喈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

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

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

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

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

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

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

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

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

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贵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

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

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

我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

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

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皱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

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

中摇晃。

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仿佛决定了什么,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

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

的堂前。那是一个威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

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

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

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

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顾俊逸的燕惜左手

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

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

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

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

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威阳宫,现

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

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

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

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

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

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

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

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

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上,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

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

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你

却偏偏....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内心十分悲痛,作为一名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

的哀悼之情。

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无奈愤懑的情

感。

C.高渐离改名“燕惜”,在酒楼做酒保,弄筑的手指变得粗糙皱裂,骨节粗大,反映亡国后的他放弃尊

严自甘堕落。

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

凝重与沉郁。

7.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

B.燕惜再次击筑演奏时,换上华服,整容净面,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尊重。

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一心复仇,击筑时故意唱起《易水歌》,从而暴露身份。

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了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8.小说中的高渐离除了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之外,其形象还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

析。(4分)

9.《战国策》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叙述

这件历史故事,却使用了古乐器“筑”的视角,这样的视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6.C7.C8.(每点2分)①有政治远见。从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行为,能预知燕国不

保。②怀念故友,眷恋故国。忆起荆轲刺秦失败的伤感,对燕国的眷恋,以及知音难觅的孤寂,此时从心

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回忆里的荆轲和燕国再次撞击他的心灵。③以死报国,刺杀秦始皇。

忠于燕国,从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可看出。9.(每点2分)①从人物形象上看,让静

物“筑”开口。通过对“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②从主

旨上看,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

和文化的沧桑感。③从表达效果上看,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视角独特,引人入胜。

【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他放弃尊严自甘堕落”错误。根据原文“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直到中间那根长

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

所唤醒”可知,高渐离一直没有忘记亡国之痛,并没有因为生活放弃尊严自甘堕落。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击筑时故意唱起《易水歌》”错误,根据原文“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

歌》”可知,应是“不由自主地唱起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

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

离的话很快就得到「应验”可得知,高渐离有政治远见,能通过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做法,预知燕国不保。

根据原文“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薰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

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可以看出,高渐离与荆轲感情深厚,从他后面缅怀荆轲,以及文章后面他不

惜牺牲生命刺杀秦始皇报仇的行为,可以看出他重情重义,眷恋故国。

根据原文“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

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虽然高渐离后来到一统天下的秦

始皇身边击筑,在外人看来似乎飞黄腾达,但高渐离最终却做出了行刺秦始皇的选择,并最终为此殒命,

由此可见,他忠于燕国,以死报国。

9.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叙述视角与叙述特色的能力。

作品以“筑'’这一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高渐离能看到的事物,也能看到高渐离看不

到的事物,甚至还能通晓高渐离的内心所想,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如“我

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皴裂,骨节粗

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

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

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筑”作为高渐离身边的事物,不仅能看到高渐离的言行举止,还能看破高渐离迫于时势外在伪装下的真实想

法,如“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

醒''"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而正是这些内心所想,促使高渐离不断做出新的选择,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增

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

文章表现的虽是高潮离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平经历,却没有从他的视角展开描写,而是从他身边与之

形影不离的“筑”入手,这不仅充分体现高潮离音乐人的身份,并且也是作为高渐离最终击杀秦始皇不成含恨

而去的见证,这一视角另辟蹊径,使文章充满新意。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2022秋・浙江杭州•高三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日:“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撰秦,秦兵不

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

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悄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漫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工迎战邯郸之

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本有。”“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

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尽寿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

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

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寒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

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漫池。约日:'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

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沌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

大王之定计。"赵王日:“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

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

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3个漫池,

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B.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C.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D.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

B.左右,文中意思指近臣、随从,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的“左右”含义相同。

C.反覆,意指翻复、推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中的"反覆”含义不同。

D.入朝,在古汉语中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在文中赵王与秦王海池之会,“入朝”一

词表达赵国对秦国的臣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

利益,秦因此怀恨已久。

B.张仪游说赵武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惠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

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

C.张仪对赵武王说苏秦的连横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的,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

事秦的目的。

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武王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对合纵术

本就心存怀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海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2)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海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

14.外交政策的改变往往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弦更张的原因。(3分)

【答案】10.B11.B12.D13.(每句4分,采分点见解析)(1)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

兵器,驻扎在海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

(2)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淹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14.(每点1

分)①张仪游说得力。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②当下形势所迫。

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

己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③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

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

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

“恐惧”与“慑伏”共用一个主语“弊邑”,且有因果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

“缮甲厉兵”是并列短语,“饰车骑”与“习驰射”是对称结构,均为动宾短语,“习驰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

除Ao

故选B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左右,文中意思指近臣、随从“错误,在文中指“大王陛下,赵武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的意思是“秦

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单于视左右而惊”的意思是“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所以"单于

视左右而惊”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随从“,含义不同。

C.文中“反覆”是翻复、推翻,句意: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

中“反覆”是"书信往返'’的意思。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含义不同。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错误,张冠李戴。结合“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

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可知,”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的是宰相奉阳君,不是赵武王的父亲。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敝”,破;”军于福池”,状语后置句“于海池军”;“军”,驻扎,名词活用为动词;“据”,占领;”迎战

邯郸之下”,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邯郸之下迎战

(2)“窃”,私下;“计”,考虑;“莫如与秦遇于海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莫如与秦于淹池遇”;“结”,

结为盟友。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张仪游说得力。结合“大王收率天下以推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今寡

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淹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可知,

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

当下形势所迫。结合“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

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可知,

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结合“今秦发三将军,一军

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淹池”可知,

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

赵武王主动臣服。结合”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

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可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

全家国。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去游说赵武王说:“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

诸侯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向东出函谷关外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传布于天下和山东六国。秦国

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

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

汉中,东面收纳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

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海.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

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

敬告大王陛下。”“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

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联盟,

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献出

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孤立无援,

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

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驻扎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濯池。

四国订立盟约:'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

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港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请求

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

专权跋雇,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在深宫中读书,听从师傅,不能参与国政。先王丢下群臣离开

人间的时候,我尚年轻,执政为时不久,但对合纵本来私下心里就怀疑。认为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

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才打算重新考虑,改变政策,向秦割地以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

希望与秦国友好。我正准备车马(派车)要到秦国去时,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武王

率领三百战车到沌池去朝见秦惠王,割让河间之地献给秦王。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22秋•河北保定•高三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联】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英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一幅极具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读后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C.颈联中诗人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美好的景致。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16.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16.示例一:同意。

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

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每点3分)

示例二:不同意。

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作出了

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

逸与入世的矛盾。(每点3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以及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

中生活的宁静闲适。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如果同意: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

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

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

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

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

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己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

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如认为此诗中作者并无此矛盾,可以分析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

清境”,离开家乡,“己将书剑许明时“,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

五、情景默写(6分)

17.(2022秋.江苏•高三校联考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

“”,写突出的钉头“

(2)《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类似。

(3)”江’,“月,,意象往往在古诗词中一起出现,或表达诗人的哲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体现

诗人的襟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多于南亩之农夫多于在庾之粟粒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江月年年望相

似(不知江月待何人)澄江一道月分明(一尊还酹江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庾、粟、简、澄。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秋・湖北黄石•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_®_o因此,用眼健康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

注的问题。近年来,学生近视多发并呈现低龄化的现象更是引发广泛关注。中小学时期是学生眼睛的关键

发育期,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用眼健康,②。比如学习时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即胸口离桌沿

一拳,眼睛离书本或电脑一尺,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青少年也要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控制使用电子

产品时间,适当增加户外运动。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加班、熬夜已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态,③。据了解,慢性结膜炎、干眼症、白

内障、青光眼等都是常见的眼部疾病,尤其青光眼这一隐形学手,并未引起人们注意。拥有健康的生活方

式可以预防很多眼部疾病,比如平衡膳食,充足睡眠,戒烟戒酒,适当锻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

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缓解眼睛疲劳,保证用眼健康。

18.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3分)

A.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里。

B.京剧票友们聚在一起,纷纷粉拳拿场,演出了一段段经典好戏。

C.整风运动中,我们要实事求是,不抓弹干,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志。

D.这篇文章非常学,初中生读不懂。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6分)

【答案】18.C19.(每句2分)①双眼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眼睛也会受到损伤/眼睛健康也会受到威胁)②

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③而眼部疾病却易被忽略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词语“杀手”比喻青光眼对人们健康的损害,这里是比喻义。

A.“道路”是从现实道路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引申,这里是引申义。

B.“粉墨登场”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京剧票友们纷纷大展拳脚,这里是基本义。

C.“抓辫子”在这里比喻抓住他人缺点或错误,作为把柄,这里是比喻义。

D.“深”在这里是由海拔高度的深引申到内容艰深、深奥,这里是引申义。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因此,用眼健康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可知,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对用眼

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可填“双眼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眼睛也会受到损伤/眼睛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第二空,根据后文“青少年也要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可知,"比如学习时做到,一拳、一尺、一寸指的是用

眼方面的良好习惯。而“比如”一词则是对前文的举例,所以空格处可填“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第三空,根据后文“尤其青光眼这一隐形杀手,并未引起人们注意”可知I,眼部健康问题并未被人们关注重视,

因此可填“而眼部疾病却易被忽略

(2022秋・浙江杭州•高三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万紫千红。然而,春风唤醒

的不仅是红花绿叶,还有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植食者对植物来说,常常被视为单一的取食关系,是非

善意的访问者、掠夺者。

事实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植物与植食者斗

智斗勇的现象①,然而,它们之间并非只有势不两立的仇恨。有的植食者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

需求下,不会对植物赶尽杀绝,而是懂得''收敛”,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既然植食者做出让步,植物

也懂得“妥协”,往往不再斤斤计较,而是愿意做出一部分牺牲作为回馈。双方做出的让步可以②

实现和睦相处,甚至双方还能③,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头细蛾与叶下珠就建立了这样一

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叶下珠的种子成熟时,头细蛾幼虫也刚好从叶下珠的果实里孵化出来,并依靠取食

种子成长。此时,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而是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种子拿来饲养头细蛾的幼虫,

直至其化蛹。到了第二年开春,蛹破茧变为能够飞翔的头细蛾成虫时,又为叶下珠提供传粉服务,帮助其

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20.请在文中横线外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收敛”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