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广元市广元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戏曲中国”,即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者说,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剧种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剧目遗存最丰富的样式,但它为何比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晚出”呢?
不少学者从外部条件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探讨戏曲晚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亦不乏值得商榷之处。例如,着眼于外部条件者所得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一影响至巨的结论就值得商榷。单就外部条件而言,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绝非经济因素一端所能解释。人类文化史已反复证明,文化创造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之外,还受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框架的制约。经济基础即使大体相仿,不同民族、社会的文化创造主体所面临的文化场合、文化情景也可能很不一样。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戏曲何以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
中国戏曲建立在平民文化的基础上,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以平民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平民化不只是为戏曲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故事情节、表现形式,更为主要的是使文化发展的指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朝而野,由雅而俗。戏曲史上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许多取材于唐传奇、诗文的元代杂剧,其结局都变悲剧为团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元代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并非偶然,《莺莺传》和《井底引银瓶》都以悲剧结束,而《西厢记》和《墙头马上》则是大团圆的喜剧。在这种不谋而合的共同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文化的平民化转向。《莺莺传》中崔莺莺是名门闺秀,但没有勇气维护婚姻权利,预感张生有可能始乱终弃,她不是设法阻止这一结局的到来,而是向张生倾诉:“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为按照唐代上流社会习惯法,一个私订终身的女子是没有资格成为妻子的。
但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在平民社会中并不一定需要遵守。宋代出现的代表平民意志的《张浩》,女主角李莺莺和崔莺莺不同:她主动与张浩私订终身,勇于维护婚姻权利,最终与张浩喜结连理。这是平民文化带来的新伦理。正是在这种平民文化兴盛的背景下,《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元代杂剧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女主角追求爱情的行为方式或悲剧结局。
戏曲中国以平民文化为主导,并不是说它与大传统绝缘。事实上,戏曲中国与大传统之间保持了持续不已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曲折发展。在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中,中国戏曲中产生了一大批表彰“中国脊梁”的作品,如明代的《浣纱记》《鸣凤记》,清代的《清忠谱》《桃花扇》。在号称“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明清传奇中,我们看到了另外的风景: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是这片风景中的主角。这一类作品,不是对平民文化的否定,而是对平民文化的充实和提升。
戏曲中国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采用互文见义的方式,写宝、黛阅读这两部名剧,其核心是要写出那种足以提高人类尊严的两性间的真挚感情。曹雪芹把《牡丹亭》爱情书写传统发扬光大,不只是题材选择方面的认同,也是一种文化立场的认同,在他看来,不是只有诗人笔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才有价值,《牡丹亭》等所写的超越生死的爱情也有其崇高的价值。由此一例,足以见出“戏曲中国”的文化意义之大。
(摘编自陈文新《中国戏曲——华夏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2019年7月13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中国是指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平民文化为主体的。
B.文化的平民化促进了戏曲生成、发展,使文化发展的指向由朝而野、由雅而俗。
C.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完全导致了中国戏曲的“晚出”。
D.平民社会不一定遵守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平民文化兴盛影响了部分元杂剧结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对中国戏曲晚出的原因从横向、纵向、正反等方面进行了递进式论述。
B.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关系分析,批驳了中国戏曲晚出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观点。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借《红楼梦》论述了戏曲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D.运用了对比沦证,通过李莺莺与崔莺莺的对比,论述了文化平民化的转向对戏曲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探索戏曲晚熟从其自身特征方面进行,经济因素完全不能解释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
B.文化创造不仅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且还要受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影响。
C.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在互动中曲折发展,并使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成了中国戏曲的主流。
D.曹雪芹发扬光大了戏曲爱情书写传统,认为超越生死的爱情比社会正义更加崇高。
1.C2.A3.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并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解析。
C项,“完全导致了中国戏曲的‘晚出’”错误,原文说的是“‘戏曲何以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
故选C项。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分析论证方法,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进行认真分析,确定解析。
A项,“从横向、纵向、正反等方面进行了递进式论述”表述错误。从全文来看,文章没有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故选A项。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解析。
A项,“经济因素完全不能解释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错误,原文说的是“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绝非经济因素一端所能解释”。
C项,“并使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成了中国戏曲的主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戏曲中国与大传统之间保持了持续不已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曲折发展……在号称‘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明清传奇中,我们看到了另外的风景: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是这片风景中的主角”,并不是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在互动中曲折发展“使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成了中国戏曲的主流”。
D项,“比社会正义更加崇高”错误,原文说的是“在他看来……《牡丹亭》等所写的超越生死的爱情也有其崇高的价值”。
故选B项。
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认为《红楼梦》有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即“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不论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笔者认为,《红楼梦》应该有三重世界:一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都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
“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具有诗人气质的贾宝玉看来,处处充满了诗意;“现实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贾宝玉需要去直面更加现实的人生。《红楼梦》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从入世、出世两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哲学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关系,“哲学的世界”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具体呈现出来的。有学者认为“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这是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它们都归入了“理想的世界”。事实上,以太虚幻境、警幻仙境等为代表的哲学世界高高在上,统摄着大观园之内与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是比大观园更高层次的存在,是在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生活的本质。
我们不妨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哲学世界的认识。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抽象的规律,“一”是具体而完整的事物,“二”指事物矛盾的两极,“三”指两极之间的一个任意点。由于“三”是任意的,所以它能够代表事物的千变万化。《红楼梦》中,“诗意”和“现实”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两极形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游移于诗意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可见,片而地强调“诗意的世界”或者“现实的世界”,并不能涵盖思想的全部。如何在“诗意”和“现实”之间,探寻一条恰当的人生道路,这才是研究《红楼梦》人生哲学的关键所在。
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国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是文、史、哲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红楼梦》的“三重世界”而言,“诗意的世界”最具“文”的色彩,“现实的世界”则比较接近于“史”。不论是对“文”的欣赏也罢,对“史”的批判也罢,都不应忽视《红楼梦》中还有一个哲学世界的存在。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
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红学研究要想取得突破,需要打破文史研究自我封闭的怪圈,将哲学研究引入其间。
(摘编自郭皓政《的三重世界》)
材料二: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概念、范畴的运作,而是浸透在作品中的哲学意蕴。《红楼梦》的哲学还是艺术家哲学,而非哲学家哲学。哲学家哲学是抽象的、思辩的,与艺术实践是相脱离的;艺术家哲学是感性的、具体的,与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是直接由艺术实践呈现出来的。另外,《红楼梦》还有其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曹雪芹对于儒家有许多嘲讽,但能否就此做出本质化判断,说《红楼梦》是绝对反孔反儒反封建,恐怕不能。以儒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一视角来观看《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与儒家的表层结构,即儒的政教体系、伦理纲常等,确实格格不入,尤其对仕途经济之路和变形变态的谋取功名利禄之思,更是深恶痛绝。在这个层面上,贾宝玉以至《红楼梦》是反儒的。然而,在儒家的深层结构上,即对日常情感、世事沧桑的注重以及赋予人和宇宙以巨大情感色彩的文化心理特征,却也进入到贾宝玉的生命中。脂砚斋所透露的曹雪芹在全书结束时排出的《情榜》,给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也就是说打破情的世俗规定,把情推向不情人和万物身上。因此,笼统地说《红楼梦》反对儒家道德和反对儒家哲学,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至于说贾宝玉是“反封建”那更是“本质化”了。
曹雪芹对道教也有表层深层之分,他调侃贾敬的炼丹术,但又认同庄子的破对待、任逍遥的哲学。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的思想,才有了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第26回)。
《红楼梦》非常伟大,不仅其文学内涵说不尽,而且其哲学内涵也说不尽,仅就与中国哲学各流派的既吸收又超越的关系,就有开掘不尽的意蕴。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历史”说和“自叙传”说易混淆《红楼梦》文学、历史和生活“三种”真实,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学世界
B.《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具有普遍意义,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
C.《红楼梦》的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其哲学意蕴寓于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中,没有以理性代替艺术,用思辨代替审美。
D.认为《红楼梦》对儒家道德和哲学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是笼统又简单的,应从儒家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视角综合考量。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对作品的理解诠释有偏差,对思想和艺术价值评判有欠缺,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
B.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全面考量文史哲的作用,如果只停留在文史层面,就会本末倒置,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
C.丫鬟晴雯被害死后,宝玉长歌当哭,以《芙蓉女儿诔》祭奠她,验证了《情榜》给宝玉考语“情不情”的合理性
D.曹雪芹能辩证看待儒教道教,但对待佛教却不甚支持,由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可见端倪。
6.《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本判词的理解,分析妙玉“三重世界”的具体表现。
4.B5.C
6.①她活在一个“诗意的世界”里,贵为“金玉质”,追求高洁,清高自傲。她生活在处处充满诗意的大观园里,美丽聪颖,多才多艺,茶艺精湛,中秋联诗,极通文墨。
②她活在一个残酷的“现实的世界’里,可怜金玉质,求洁不得。自小多病,出家为尼,为人孤僻,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后被贼人掳走,终陷泥淖中,遇害海边。
③她活在一个复杂的“哲学的世界”里,是带发修行的佛家弟子,文学上大爱庄子,感情上情缘末了。自号“槛外人”,以清静无为自守,却六根不净,尘心未尽,不洁不空。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错误。由原文“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可知,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是“《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不是“《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不论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根本问题”可知,“两个世界”说对红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只是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两个世界”无力解决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
B.“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可知,原文只是说“无异于买椟还珠”,也就说“本末倒置”,并没有说“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
D.“但对待佛教却不甚支持”错误。由原文“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的思想,才有了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可知,原文说的是“他对佛并不迷信”,并不是“不甚支持”。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她活在一个“诗意的世界”里,贵为“金玉质”,追求高洁,清高自傲,且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儿又极好。”从她能续上黛玉湘云这两位公认的才女的联诗可知,她的才情之高,就连一向孤高自许的黛玉,都称她是“诗仙”。能有这样的容貌和才情,其家世出身可见一斑。她生活在处处充满诗意的大观园里,美丽聪颖,多才多艺,茶艺精湛,中秋联诗,极通文墨。
第二,她活在一个残酷的“现实的世界”里,可怜金玉质,求洁不得。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贾母出殡当晚,妙玉出园,到惜春房里坐谈、下棋,被入室打劫的贼寇盯上。次日夜间,妙玉遭劫,照应“无瑕白玉遭泥陷”。宝玉听说,甚不放心,每日长吁短叹,照应“王孙公子叹无缘”。过了些时日,贾府传闻贼寇抢了妙玉下海,妙玉不依,被贼寇杀害了。
第三,她活在一个复杂的“哲学的世界”里,是带发修行的佛家弟子,文学上大爱庄子,感情上情缘末了。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妙玉的内心深处,通过对宝玉生日的铭记,暴露了她对红尘情事的渴望。她并没有真的做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更奇的是,贾府中秋之夜,妙玉并未在栊翠庵念经打坐,而是出来赏月,且听到了湘云和黛玉的联诗,并邀请二人去栊翠庵喝茶,帮她们续上了最后十三韵,且提到了“失了咱们闺阁面目”这样的话来。由此可知,在妙玉的内心深处,她并未真的将自己看成是出家修行之人,而是出身高贵的闺阁女子,与钗黛湘等人无异。自号“槛外人”,以清静无为自守,却六根不净,尘心未尽,不洁不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
8.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D8.第一处: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9.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②“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嫦娥”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⑤“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故选D。
本题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先找到三处有关描写“风雪”的句子或语段,看它的上下文的情节故事是什么,人物有哪些表现或变化,再分析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暗示的作用。
第一处这样说“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接着交代了筱燕秋浑身乏力,发了高烧。筱燕秋突然生病,势必会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这对她该是多大的打击。故该处的景色描写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这样说“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这是筱燕秋挂完水后的景色描写,接着因为“风雪”的缘故,她打不到车,故此处的景色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主要是烘托了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出现在小说的结尾,这样说“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此时,雪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本题应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是“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好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已经提示说本文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就表明在结构上,“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小说文章线索具有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的作用。在内容上,“嫦娥”是“奔月”这场戏的主角,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从主题上说,“嫦娥”伴随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从原文“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可知,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根据以上分析,本题应该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的揭示等方面分析“嫦娥”在小说中的好处,尤其要分析“嫦娥”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然后分点回答。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①。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曾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①伽蓝:佛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善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垂髫换牙之时。“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不同。
B.丁母忧,遭逢母亲去世。“丁忧”也称“丁艰”,指遭逢父母的丧事,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指在脸上刺字涂墨的古代刑罚。黥、刖、杖、笞等均是古代刑罚,程度轻重不一,其中黥比刖更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坚持不做官。
B.李士谦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赈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很节俭,所以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D.李士谦仁厚谦虚,生荣死哀。利益被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生前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2)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10.B11.A12.C
13.①那以后(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来借给同乡,碰上年成歉收,借债的人家没有用来偿还的办法,都来向(士谦)表述歉意。
②同乡人分条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一起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
“不均”是“分财”的结果,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
“而出财”是“闻”的结果,“而”在此处表承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与此处含义不同”错误,与此处含义相同,“黄发垂髫”出自《桃花源记》,“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出自《愚公移山》,均指小孩子。此文“髫龀丧父”指的也是幼年丧父。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用黍米待客不是因为节俭。原文“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可见是为了崇尚古人。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贷”,借;“登”,谷物成熟;“无以”,没有……的办法;“谢”,歉意。
(2)“条”,分条陈述;“诣”,到,去;“寝”,被搁置;“树碑于墓”,在墓前树碑。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他的伯父李玚深为感叹,经常称赞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颜回啊!”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士谦服丧期满除服,把宅子改建为寺庙。博览群书,并且擅长天文术数。(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隋朝得到天下后,他立志不做官。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不敢放肆懈怠,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是不够道德的。”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一个都没有接受。又有一年大饥荒,士谦倾尽家财,为灾民施粥,凭借他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我哪里有什么阴德!”
士谦平生善作咏怀诗。他又曾论及刑罚,大约是说:“现今偷盗严重的人被处死,是酷刑但不能戒止偷盗的行为。有人说:‘有人不怕死,不要用死来恐吓他。’我认为这种罪行应用肉刑,割去他的一根脚趾,再犯的就砍断他的右腕。小偷小摸应用黥刑,再犯的断其三指,仍然不改的,取其手腕,(偷盗行为)没有不被戒止的。”有见识的人认为他领会了治理的要旨。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一起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
苏轼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
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
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
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选取了“晚照”“夕烟”等典型的意象,营造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气氛。
B.颔联以声衬静,高高的阁楼上传来清亮的下棋声,虽有声音,但更衬托出环境的安静。
C.颈联所表述的情感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抒之情基本相同。
D.尾联中,诗人由被贬之地的风光想起自己的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情感由此转向悲伤。
15.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14.D15.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前两联选取了“晚照”“乔木”“前村”“夕烟”“棋声”“虚阁”“早霜”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衬托出诗人平静自足的心情。②直抒胸臆。诗歌后两联写诗人被贬远地却不怨恨,因为这并不意外。这里风景优美,如同家乡蜀地,在这里可以找到家乡的感觉,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旷达。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情感能力。
D.“尾联中,诗人由被贬之地的风光想起自己的家乡……情感由此转向悲伤”错误,尾联中,诗人看到被贬之地的风光像自己的家乡,在这里就如同在蜀江边的家乡一样,表现出了诗人的乐观旷达。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夕阳的余晖静静照在乔木上,前村升起炊烟。阁楼上传来清亮的棋声,还在早霜之前诗人已闻到新酿美酒的味道。可知诗人通过“晚照”“乔木”“前村”“夕烟”“棋声”“虚阁”“早霜”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衬托出诗人平静自足的心情。
直抒胸臆,“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可知诗人觉得被贬谪到此地,无须怨恨,因为这并不意外。这里的风光像蜀地,这里很像蜀江边的家乡。诗人看到被贬之地的风光像自己的家乡,在这里就如同在蜀江边的家乡一样,直接抒发了诗人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______”一句,描写了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写自己愿伴月痛饮,脱却苦闷,让精神获得自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通过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一片神鸦社鼓③.人生如梦④.一尊还酹江月⑤.羌管弄晴⑥.菱歌泛夜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觅、鸦、尊、酹、羌、菱。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很多人___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_______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_______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_______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遵守即使不绝如缕
B.耳濡目染遵守尽管不绝如缕
C.耳濡目染遵循即使源远流长
D.耳熟能详遵循尽管源远流长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
B.二十四节气与我们有了似乎某种程度的“脱钩”
C.二十四节气似乎与我们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
D.我们似乎与二十四节气有了某种程度“脱钩”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
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
17.D18.A19.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指很多人很熟悉二十四节气歌,用“耳熟能详”合适。
第二空:“遵循”,遵照。着重在“循”,指依照正确的思想、言论去做。“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常用在表述对共同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规程、公约等的态度。语境为“基本准则”用“遵循”更合适。
第三空:“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加强主句的意思)。结合后文“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可知用“尽管”更合适。
第四空:“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这里修饰农耕文化,用“源远流长”更合适。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括号前面内容“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以及后文“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来看,“脱钩”的施动者应该是“我们”而非“二十四节气”;“似乎”一词应该修饰“有了”,而非修饰“二十四节气”。综合来看,选A更恰当。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处“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属于介词误用,使得全句没有主语,应该去掉“通过”。
一处是“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可改为“培育和壮大”。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是所有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矮墙断垣、柿子树、鸟窝……这些地方藏着多少人童年的记忆,而今,只能停留在岁月的深处。走出故乡容易,①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异地他乡,多少人把他乡聊当故乡,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念想也变成了一种奢望。
故乡,②________________,出现在今人的梦幻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痛楚,总会时时涌上心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境遇,大概常常出现;“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的场景,也会屡屡发生。那牵一动万的相思,不刻骨铭心,却历久弥坚。
但是总还有一些东西可以慰藉人们因回不到从前而顿生悲凉的心灵,③________________。与书为友,以梦为马。书中自有安心处,梦里都是自由身!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21.排比句由几个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具有结构相同(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排比修辞进行简要的分析。
20.①回归故土却难②停留在前人的咏唱里③那就是书和梦
21.①结构上:这几个句子构成上都是前人的诗句+今人的表现,结构相似,句式整齐。②内容上:这段话运用古人的诗句以及今人的表现,抒发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之情,思接千载,天涯共悲,内容相关。③语气上:三句话都是运用气沉、声缓的语气朗读,语气相同。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括号前面的句子是“走出故乡容易”,后文“生活在异地他乡,多少人把他乡聊当故乡……”是对人们回不去故乡的描述,因此这个括号应该填与前文内容相反,又能引起后文的句子。即“回归故土却难”之类的内容。
第二处,本段后面的内容都是古人的诗句+今人的处境。根据本句“故乡,出现在今人的梦幻里”,可推断空处应该填写有关前人诗句的内容,如“停留在前人的吟唱里”“涌现在古人的诗句里”等。
第三处,括号前面的句子是“总还有一些东西可以慰藉人们因回不到从前而顿生悲凉的心灵”,由此可推断,此处是对“一些东西”的具体描述。后文“与书为友,以梦为马。书中自有安心处,梦里都是自由身”,阐述了“书”与“梦”是如何慰藉人们悲凉的心灵的。综上所述,此处可填“那就是书和梦”之类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暗含了答题的方向,学生需要从句子的结构、内容、语气三方面对画线的排比句进行分析。
句子的结构,即句子的构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痛楚,总会时时涌上心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境遇,大概常常出现;‘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的场景,也会屡屡发生”,本段里每个分句都是由前人的诗句+今人的表现构成的。从句子结构分析,句子是由定中做主语+状语+谓语构成,三个句子都是以前人的诗句及表述的情感做主语,以今人的境遇做谓语,结构相似,句式整齐。
内容方面,三个句子借用古人的诗句,表述今人的情感,从而抒发浓浓的乡愁,这份乡愁由此跨越了时空,体现出天涯共悲的情感,内容上相互关联。
语气指的是具体声音形式,本段三句话都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来表述远离家乡而难以归还的酸楚之情,语气相同。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任何一个作家和戏剧家的作品都很难超越这历史本身。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
材料二:
在关乎选择、担当和道义的时刻,我们看到不少闪光的个人和群体,宛若星辰一般散射着光辉。我们拾起的几个名字,成为当下的“全民偶像”。如疫情中的钟南山,曾号召“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院士,今年以84岁高龄再次挂帅出征;如今年北京冬奥会上的谷爱凌,在总分落后对手的情况下,最后一轮中跳出了比赛中从未尝试的难度动作,绝杀夺冠。
材料三:
日新月异的时代,深刻变革的中国,年轻一代是最直接的感知者。有的人曾认为不少90后、00后沦于英雄虚无主义,而事实证明,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并赋予崇拜行为全新的涵义。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请以“偶像与英雄”为话题谈谈你的英雄观,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略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话题作文题。
作文给出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指出当下的现实让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最好的英雄,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当下这个现实世界对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英难观有重要影响。
材料二强调了非常时期的“全民偶像”——钟南山和北京冬奥会上的谷爱凌。钟南山在疫情中,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谷爱凌最后一轮中跳出了比赛中从未尝试的难度动作,绝杀夺冠,为国争光。他们的名字,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成为引领新时代青年的一面飘扬的旗帜。
材料三指出不少人认为“90后、00后沦于英雄虚无主义”,但事实是“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可看出当下的年轻人对偶像与英雄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能在当下找到最好的偶像。
要求以“偶像与英雄”为话题谈谈你的英雄观,这要求考生要有思辨能力,如果我们把“偶像”定为出镜率高的“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那么它与“英雄”的距离就较远,这样的“偶像”可以作为我们衬托英雄品质的反光镜。如果我们把“偶像”理解为值得人们模仿的、具有某种动人品质的人,那么,“英雄”就应成为“偶像”,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模仿。从材料可看出如“钟南山、谷爱凌”这样的英雄,他们是令人敬佩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的偶像与英雄”应该是像他们一样的人。
行文思路:由材料引出观点:摒弃流量偶像,崇尚时代英雄,然后论述新时代偶像特点,他们如钟南山一样有社会责任感,如谷爱凌一样有爱国精神。要崇尚这样的时代英雄,接着从反面论述那些“流量明星”指出要摒弃流量偶像,最后一段强调,要向时代英雄致敬。
立意:
1.摒弃流量偶像,崇尚时代英雄。
2.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3.英雄与偶像并存,崇拜与热爱同在。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戏曲中国”,即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者说,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剧种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剧目遗存最丰富的样式,但它为何比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晚出”呢?
不少学者从外部条件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探讨戏曲晚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亦不乏值得商榷之处。例如,着眼于外部条件者所得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一影响至巨的结论就值得商榷。单就外部条件而言,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绝非经济因素一端所能解释。人类文化史已反复证明,文化创造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之外,还受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框架的制约。经济基础即使大体相仿,不同民族、社会的文化创造主体所面临的文化场合、文化情景也可能很不一样。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戏曲何以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
中国戏曲建立在平民文化的基础上,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以平民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平民化不只是为戏曲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故事情节、表现形式,更为主要的是使文化发展的指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朝而野,由雅而俗。戏曲史上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许多取材于唐传奇、诗文的元代杂剧,其结局都变悲剧为团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元代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并非偶然,《莺莺传》和《井底引银瓶》都以悲剧结束,而《西厢记》和《墙头马上》则是大团圆的喜剧。在这种不谋而合的共同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文化的平民化转向。《莺莺传》中崔莺莺是名门闺秀,但没有勇气维护婚姻权利,预感张生有可能始乱终弃,她不是设法阻止这一结局的到来,而是向张生倾诉:“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为按照唐代上流社会习惯法,一个私订终身的女子是没有资格成为妻子的。
但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在平民社会中并不一定需要遵守。宋代出现的代表平民意志的《张浩》,女主角李莺莺和崔莺莺不同:她主动与张浩私订终身,勇于维护婚姻权利,最终与张浩喜结连理。这是平民文化带来的新伦理。正是在这种平民文化兴盛的背景下,《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元代杂剧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女主角追求爱情的行为方式或悲剧结局。
戏曲中国以平民文化为主导,并不是说它与大传统绝缘。事实上,戏曲中国与大传统之间保持了持续不已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曲折发展。在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中,中国戏曲中产生了一大批表彰“中国脊梁”的作品,如明代的《浣纱记》《鸣凤记》,清代的《清忠谱》《桃花扇》。在号称“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明清传奇中,我们看到了另外的风景: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是这片风景中的主角。这一类作品,不是对平民文化的否定,而是对平民文化的充实和提升。
戏曲中国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采用互文见义的方式,写宝、黛阅读这两部名剧,其核心是要写出那种足以提高人类尊严的两性间的真挚感情。曹雪芹把《牡丹亭》爱情书写传统发扬光大,不只是题材选择方面的认同,也是一种文化立场的认同,在他看来,不是只有诗人笔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才有价值,《牡丹亭》等所写的超越生死的爱情也有其崇高的价值。由此一例,足以见出“戏曲中国”的文化意义之大。
(摘编自陈文新《中国戏曲——华夏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2019年7月13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中国是指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平民文化为主体的。
B.文化的平民化促进了戏曲生成、发展,使文化发展的指向由朝而野、由雅而俗。
C.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完全导致了中国戏曲的“晚出”。
D.平民社会不一定遵守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平民文化兴盛影响了部分元杂剧结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对中国戏曲晚出的原因从横向、纵向、正反等方面进行了递进式论述。
B.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关系分析,批驳了中国戏曲晚出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观点。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借《红楼梦》论述了戏曲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D.运用了对比沦证,通过李莺莺与崔莺莺的对比,论述了文化平民化的转向对戏曲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探索戏曲晚熟从其自身特征方面进行,经济因素完全不能解释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
B.文化创造不仅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且还要受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影响。
C.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在互动中曲折发展,并使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成了中国戏曲的主流。
D.曹雪芹发扬光大了戏曲爱情书写传统,认为超越生死的爱情比社会正义更加崇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认为《红楼梦》有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即“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不论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笔者认为,《红楼梦》应该有三重世界:一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都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
“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具有诗人气质的贾宝玉看来,处处充满了诗意;“现实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贾宝玉需要去直面更加现实的人生。《红楼梦》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从入世、出世两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哲学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关系,“哲学的世界”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具体呈现出来的。有学者认为“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这是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它们都归入了“理想的世界”。事实上,以太虚幻境、警幻仙境等为代表的哲学世界高高在上,统摄着大观园之内与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是比大观园更高层次的存在,是在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生活的本质。
我们不妨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哲学世界的认识。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抽象的规律,“一”是具体而完整的事物,“二”指事物矛盾的两极,“三”指两极之间的一个任意点。由于“三”是任意的,所以它能够代表事物的千变万化。《红楼梦》中,“诗意”和“现实”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两极形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游移于诗意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可见,片而地强调“诗意的世界”或者“现实的世界”,并不能涵盖思想的全部。如何在“诗意”和“现实”之间,探寻一条恰当的人生道路,这才是研究《红楼梦》人生哲学的关键所在。
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国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是文、史、哲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红楼梦》的“三重世界”而言,“诗意的世界”最具“文”的色彩,“现实的世界”则比较接近于“史”。不论是对“文”的欣赏也罢,对“史”的批判也罢,都不应忽视《红楼梦》中还有一个哲学世界的存在。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
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红学研究要想取得突破,需要打破文史研究自我封闭的怪圈,将哲学研究引入其间。
(摘编自郭皓政《的三重世界》)
材料二: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概念、范畴的运作,而是浸透在作品中的哲学意蕴。《红楼梦》的哲学还是艺术家哲学,而非哲学家哲学。哲学家哲学是抽象的、思辩的,与艺术实践是相脱离的;艺术家哲学是感性的、具体的,与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是直接由艺术实践呈现出来的。另外,《红楼梦》还有其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曹雪芹对于儒家有许多嘲讽,但能否就此做出本质化判断,说《红楼梦》是绝对反孔反儒反封建,恐怕不能。以儒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一视角来观看《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与儒家的表层结构,即儒的政教体系、伦理纲常等,确实格格不入,尤其对仕途经济之路和变形变态的谋取功名利禄之思,更是深恶痛绝。在这个层面上,贾宝玉以至《红楼梦》是反儒的。然而,在儒家的深层结构上,即对日常情感、世事沧桑的注重以及赋予人和宇宙以巨大情感色彩的文化心理特征,却也进入到贾宝玉的生命中。脂砚斋所透露的曹雪芹在全书结束时排出的《情榜》,给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也就是说打破情的世俗规定,把情推向不情人和万物身上。因此,笼统地说《红楼梦》反对儒家道德和反对儒家哲学,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至于说贾宝玉是“反封建”那更是“本质化”了。
曹雪芹对道教也有表层深层之分,他调侃贾敬的炼丹术,但又认同庄子的破对待、任逍遥的哲学。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的思想,才有了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第26回)。
《红楼梦》非常伟大,不仅其文学内涵说不尽,而且其哲学内涵也说不尽,仅就与中国哲学各流派的既吸收又超越的关系,就有开掘不尽的意蕴。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历史”说和“自叙传”说易混淆《红楼梦》文学、历史和生活“三种”真实,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学世界
B.《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具有普遍意义,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
C.《红楼梦》的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其哲学意蕴寓于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中,没有以理性代替艺术,用思辨代替审美。
D.认为《红楼梦》对儒家道德和哲学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是笼统又简单的,应从儒家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视角综合考量。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对作品的理解诠释有偏差,对思想和艺术价值评判有欠缺,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
B.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全面考量文史哲的作用,如果只停留在文史层面,就会本末倒置,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
C.丫鬟晴雯被害死后,宝玉长歌当哭,以《芙蓉女儿诔》祭奠她,验证了《情榜》给宝玉考语“情不情”的合理性
D.曹雪芹能辩证看待儒教道教,但对待佛教却不甚支持,由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可见端倪。
6.《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本判词的理解,分析妙玉“三重世界”的具体表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文理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农业大学《插花艺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数字插画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便秘的饮食误区健康宣教
- 化工机械专业复习题
- 2024年出纳工作计划报告
- 面包咖啡发酵生活节(酵醒生活主题)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 北京市人民大学某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 安全生产月演讲稿2024(30篇)
- 2024至2030年中国网络设备管理软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污水处理项目实施重点、难点分析
- 高级氧化技术概述课件
- 性能优化培训课件
- 5系铝合金制备工艺
- SVG投标文件(纯技术)
- 儿童支原体感染的规范诊断与治疗课件
- 亲子牧场可行性报告
- 2024年能源法律培训资料
- 实验室生物安全2024课件
- 精神障碍患者的独立生活技能培训
- 高一选科指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