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瑜至,谓权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刘表新降之众A几半之B而恃之以为水军C之用D新附之志不坚E而怀土思散F以各归其故地者G近而易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烈,指“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B.徒,指“一类人、一伙人”,与前文中“徒忌二袁”的“徒”意思不同。C.端,指“原因、起因”,与成语“首鼠两端”中的“端”字意思不同。D.老,指“使困乏”,与后文“欲老吴而先自老”中的“老”意思都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14.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E11.B12.C13.(1)子布、元表那些人各自顾念妻子儿女,抱持着个人打算,非常令我失望。(2)就算没有火攻,僵持几个月,那么曹操也就成了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了。14.①曹军不善舟战,东吴占据江险。②曹军久战疲敝,东吴军队精良。③曹军人员复杂,军心不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句意:刘表刚刚投降的士兵几乎占到一半,而(曹操)依仗他们把他们当做水军来用,刚刚依附的人意志不坚定,而且怀念本土一心想要分散而各自回到故土的人,因离故土很近,很容易逃回。“刘表新降之众”作主语,“半”作谓语,“之”是代词作宾语,其后B处断开;“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是兼语句,“之”是代词,他们,“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在句子中作兼语,“水军之用”作“为”的宾语,其后D处断开;“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新附之志不坚”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两句话,E处断开。故选BD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的分析和判断能力。A.正确。句意: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B.错误。意思均为“只、只是”;句意: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C.正确。原因、起因;头。句意:不只有一个原因。/进一步,退一步,又要顾这头,又要顾那头。形容犹豫不决、动摇不定。D.正确。句意:是坚守来使袁绍的军队困乏从而趁其困乏而取胜的。/想要使吴国困乏反而使自己先困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C.“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的说法错误。原文“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的意思是: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即“赞”是辅助、辅佐的意思,而不是“赞同”。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诸”,等等;“妻子”,妻子儿女;“挟持”,夹杂。(2)“微”,(即使)没有;“持”,僵持;“为”,成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相关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从周瑜的言谈来看:“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意思是曹操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也就是周瑜认为:曹操放弃车马,选择了不擅长的水战。再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周瑜从曹操和孙权的战斗力来看,曹操方面疲惫不堪,而孙权这边兵精粮足。“尚怀狐疑”等句说明,这些新降的士兵人心不齐、意志不坚定,没有形成统一的战斗团队。从王夫之的论述看:“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也就是曹操舍弃了自己擅长的车马而选择了自己的弱项,而且士兵自恃数量大,有骄兵必败的迹象。从“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一句看出孙吴方本土作战,而且粮草充足、士气旺盛,反衬曹操劳师袭远,供给跟不上,不能久战。从“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就是说曹操方刚俘获的刘表兵卒,人心不一,个个思归,不想作战。将两者综合比较就发现:战术上曹操舍弃长处,选择短处;作战供给上:曹操后续不济;人心方面:曹操士气不旺、军心动摇。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周瑜回来,对孙权说:“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材料二赤壁之战,曹操一定失败,周瑜一定获胜,不只有一个原因。(曹操)舍弃骑兵选择舟战,已是放弃优势而凭短处争胜了。曹操的士兵多,兵多就会骄傲,周瑜的士兵少,兵少就会奋发,这是一个原因。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来攻下荆州、吴地,曹操打败袁绍,并不是打战获胜的,是坚守来使袁绍的军队困乏从而趁其困乏而取胜的,用这种战术来对付吴国就错了呀;吴国凭借长江坚守,箭和垒石攻打不到,用整个吴国的力量来供给一支军队,粮草从没有隐患的地方运送来,越坚守那么兵力越强盛、粮食越充足,而人气越旺盛,想要使吴国困乏反而使自己先困乏,这又是一个原因。北方的军队二十万,刘表刚刚投降的士兵几乎占到一半,而依仗他们把他们当做水军来用,刚刚依附的人意志不坚定,而且怀念本土一心想要分散而各自回到故土的人,因离故土很近,很容易逃回,刘表的士兵又向来没有远征的志向,因此黄盖的火一引燃而人们都惊骇溃散,荆州想回到故土的人先逃跑了,这又是一个原因。综合这几个失败的原因,足以看出周瑜的英明;就算没有火攻,僵持几个月,那么曹操也就成了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了。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节选自《晏子春秋》)材料二: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节选自《孔丛子·诘墨》②)【注】①晏子:晏婴,名婴,字仲,谥平,世人多称平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言语行事的书,鲁国孔鲋撰。孔鲋,字子鱼,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居期年A孔子去B鲁之C齐D景公E不纳F故困G于陈蔡之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文中指抵挡,与《登泰山记》中“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句的“当”意思相同。B.阴,文中指私下里,与《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一句“阴”字意思不同。C.荆,古代常指九州中的荆州,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别称,文中此处指楚国。D.称,文中指提及,与《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一句的“称”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景公担心孔子做鲁相对齐国不利,晏子就设计让孔子既不被鲁国重用,又不被齐国接纳,使其困于陈蔡之间。B.墨子引用晏子和景公的对话,说孔子曾经鼓动楚国臣子以下犯上,弑杀国君,孔鲋认为这是诽谤,用事实进行了驳斥。C.齐景公想称霸诸侯,晏子认为还不具备条件,他认为即使孔圣人也需要弟子们的劝勉,齐君要称霸也应有相应的辅佐官员。D.曹明说自己当初觉得墨子诋毁孔子的言论有点可疑,经孔鲋有理有据的陈述,就不再怀疑孔子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2)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14.孔鲋认为墨子是在“谤毁圣人”,孔鲋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0.ADF11.A12.A13.(1)(当)孔子极力劝谏鲁君而(鲁君又)不采纳他的建议时,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纵傲慢而来齐国,国君您不要接纳他。(2)贤能的官员还未完备,我多次把这事报告给您听,可您总不认为这是对的。14.①墨子所举晏子涉及孔子言论与事情发生的时间有出入。楚惠王任用白公胜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五年了,白公胜与石乞作乱时,孔子已死百天。②而晏子一向是赞赏孔子的,不会否定孔子的德行,可见墨子毁谤孔子所借用的晏子言论是凭空捏造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居期年”时间状语,其后断开,选A;“孔子去鲁之齐”中“去鲁”和“之齐”是先后关系的动作,主语都是孔子,其间不断开,其后断开,选D;“景公不纳”与“故困于陈蔡之间”主语转换,后文主语是孔子,故其间断开;“困于陈蔡之间”状语后置句,其间不断开,选F。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的“当”字意思是“在”或“对着”,与文中“抵挡”意思不同。句意:哪怕是一个墨子我也抵挡不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了。B.正确。“佳木秀而繁阴”一句的“阴”是树林阴翳。句意:国君不如私下表示器重孔子。/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C.正确。D.正确。“上称帝喾,下道齐桓”的“称”是称述、称说的意思。句意:都是假冒提及晏婴之名的言论。/在历史的上游称述到帝喾,在近世时期描述齐桓公的事迹。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使其困于陈蔡之间”错误。原文“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可知,不是晏子的计策。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强”,极力;“骄”,认为……骄纵傲慢;“纳”,接纳。(2)“具”,完备;“闻”,报告;“然”,这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可知,墨子所举晏子涉及孔子的言论与事情发生的时间有出入。楚惠王任用白公胜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五年了,白公胜与石乞作乱时,孔子已死百天。由原文“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可知,晏子一向是赞赏孔子的,不会否定孔子的德行,可见墨子毁谤孔子所借用的晏子言论是凭空捏造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国相,齐景公对此很忧虑,就对晏子说:“邦邻有圣人,便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国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不用忧虑。那鲁国的国君,是个懦弱的君主;而孔子,是圣明的国相。国君不如私下表示器重孔子,假装许他做齐国的国相。(当)孔子极力劝谏鲁君而鲁君又不采纳他的建议时,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纵傲慢而来齐国,国君您不要接纳他。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在齐国接受委任,(这样)孔子就会陷入困境。”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材料二:墨子说:“齐景公向晏子询问孔子的为人,(晏子)却没有回答,(景公)再三询问,(晏子)还是没有回答。景公说:‘对我谈论孔子的人有很多,都认为(他)是个圣贤。今天向你询问你却闭口不言,这是什么缘故?’晏子说:‘我听说孔子去楚国的时候,明明知道白公胜将要谋乱,还把石乞推荐给他。(孔子)鼓动臣子以下犯上,纵容臣子弑杀国君,这不是圣贤的行为。’”(孔鲋)驳斥墨子道:“楚昭王在位的时候,夫子应昭王之聘前往楚国,因没有被任用而返回,周游于陈、宋、齐、卫等国。楚昭王去世后,惠王继位。楚惠王十年,令尹子西才召回王孙胜,把他封为白县县公,此时为鲁哀公十五年,夫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已经过了五年了。白公胜在被封爵一年后才图谋作乱。叛乱之事发生在哀公十六年的秋天,而此时夫子已去世一百天了。墨子即使要诽谤诋毁圣人,(就)凭空捏造不实之词,怎奈这件事在时间上根本不吻合,又能怎么样呢?”曹明问孔鲋道:“我看您责问墨子的言论,事实与墨子的话正好相反,墨子太荒谬了。假如墨子能够复生,您还会和他们辩论吗?”孔鲋回答说:“如果我的责问能够符合礼法,即使有一百个墨子我也能驳倒他。假如我没有掌握正理,哪怕是一个墨子我也抵挡不住。墨子所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婴之名的言论。晏婴对我先祖孔子的赞赏,先祖孔子对晏婴的称誉,这样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曹明说:“能说给我听听吗?”孔鲋说:“从前齐景公问晏子,‘我要想好好治理国家,能够称霸诸侯吗?’晏婴回答说,‘贤能的官员还未完备,我曾多次向您建议,可您总是不以为然。我听说孔子是圣人,如此还会有倦怠懒惰、行为不当的时候,就有原宪、子羔从旁相劝;当他萎靡不振、心灰意冷的时候,就会有子路、子夏从旁鼓舞志气;当他德欠高尚、行不勤勉的时候,就会有颜回和冉雍善意勉励。如今您有朝臣上万,兵车千乘,强加给百姓的恶政实在太多了,然而却没有谁能告诉您实情,所以我说现在贤能的官员还没有完备。’这又是晏婴对孔子的赞誉。(而孔子则)说,‘晏子善于与人交往,交往时间越长,别人越尊重他。’这又是孔子看重晏婴的地方。”曹明说:“当初我也觉得墨子攻击孔子的话有点可疑,但现在我决不会再胡乱怀疑孔圣人了。”山西省晋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①邪说,废适立庶②。(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③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注]①高,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②废适立庶,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③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新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乱F然G使H李斯不言其便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相关的人连带受罚。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B.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C.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趋时”而“邀宠”的小人固然可恶,但法术之学“足亡人国”,所以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D.第四段拿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阴遣谋士赍持金五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2)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14.姚鼐说:“小人之仕,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贵之谋”的具体表现。【答案】10.ADF11.C12.C13.(1)(秦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能用钱财收买的著名人士,就多送礼物来结交(收买)他。(2)(商鞅)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14.①原本跟荀子学习儒家之学,窥探到秦王残暴放纵之心,便极力迎合推行酷刑峻法来求得恩宠。②为了保住自己的显贵地位,谏逐客,听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导致天下叛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方便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方便。“虽李斯助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宾语“之”后A处断开;“言其便利”,承前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D处断开;“益成秦乱”,“秦乱”作“成”的宾语,其后F处断开。故AD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既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错误。迎合、揣测。/迎接。句意: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住在旅馆。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C.“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错,文章指出“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可见两者均有害于国,无所谓危害大小。并且结尾处作者还特别强调“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即那些阿世邀宠的人更可怕。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阴”,暗中;“下”,收买;“遗”,送礼物。(2)“因”,凭借;“富强”,使富强;“迄”,直到。【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可概括出,原本跟荀子学习儒家之学,窥探到秦王残暴放纵之心,便极力迎合推行酷刑峻法来求得恩宠。结合“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李斯谏逐客”可概括出,为了保住自己的显贵地位,谏逐客,听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导致天下叛乱。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斯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向荀子辞行。……秦王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秦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能用钱财收买的著名人士,就多送礼物来结交(收买)他;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李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材料二: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当秦国中叶,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进入)。(商鞅)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秦国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方便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方便,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为什么呢?秦始皇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觉得不这样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严惩犯禁的儒生,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并不是推行他的学说,只是趋附时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况且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推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立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我认为那些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臣子,他们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2024届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墨子游公尚过于越。公尚过说越王,越王大说,谓公尚过曰:“先生苟能使子墨予于越而教寡人,请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墨子。”公尚过许诺。遂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鲁。子墨子谓公尚过曰:“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抑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巢也。钧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节选自《墨子·鲁问》)材料二: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观①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节选自《孔丛子·记义》)【注】①观:赏赐。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子观越王之志何A若B意越王将听吾C言D用我E道F则G翟将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游,让……游说,与《归去来兮辞》“请息交以绝游”中的“游”意思不同。B.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高官告老还乡或征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C.因,通过,与《苏武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中的“因”意思相同。D.辱,谦辞,表示承蒙。古文中表示谦辞的还有敢、仆、垂、窃、足下、不才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有诸侯采用自己的学说,墨子去效力只求食能饱腹、穿衣可身,而不会如群臣一样追求封地。B.宰予观察老师的日常所用,考虑老师的志向所在,据此来推断老师是不会乘坐华美舒适的车子的。C.宰予认为,老师的志向就是重兴礼义道德并推行它,做官不为了积累财富,对官位没有眷恋之心。D.子贡认为宰予只说出了老师做的实事,没有说清老师的伟大之处,老师的道德境界似天高、如海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钧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译文:(2)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译文:14.从两则材料来看,墨子和孔子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案BD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垂、足下”是敬辞。12.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如群臣一样追求封地”理解错误,应该是“若采用他的学说,墨子便把自己看得和群臣一样(为国效力),不是为了追求封地”。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案(1)同样出卖“义”,在中原地区就好了,又何必到越国去呢?(关键词“钧”“粜”“中国”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2)道义可以施行就以治理国家为乐,道义不能施行就以修身为乐,这就是他成为夫子的原因啊。(关键词“乐”“所以”及判断句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①坚守理想(坚定地推行自己的治国之道)。②不求名利。③看重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让公尚过到越国去游说。公尚过游说越王,越王大喜,对公尚过说:“先生如果能使墨子到越国来教导寡人,愿割原吴国的土地五百里封他。”公尚过答应。于是越王给公尚过准备了五十辆车,到鲁国前去迎接墨子。墨子对公尚过说:“你看越王的心志是如何的呢?如果越王听我的言论,采纳我的学说,那么我愿意前去。饭能饱腹就行,衣能可身就行,把自己看得和群臣一样,怎么能因为有封地才去呢?但如果越国不听我的言论,不采纳我的学说,如果我去了,就是我把‘义’出卖了。同样出卖‘义’,在中原地区就好了,又何必到越国去呢?”材料二:孔子派宰予出使楚国,楚昭王用象牙装饰乘坐的小车,想通过宰予赠送给孔子。宰予说:“夫子是不会坐这车的。”楚昭王问:“为什么?”宰予回答说:“我通过老师的日常用度,考虑老师的心思所在来判断,所以知道他不会用这辆车。”楚昭王说:“说说看。”宰予回答说:“自从我侍候夫子以来,私下里见他言语不离大道,行动不违背仁。他重视仁义崇尚道德,清正廉洁喜好节俭。出仕享有俸禄,但是却不用来积累财富。不合于道义则离去,辞官的时候没有眷恋之心。他的妻子不穿华丽的衣服,妾也不穿丝制的衣服,车马器皿都不精雕细刻,不把谷物等粮食给马吃。道义可以施行就以治理国家为乐,道义不能施行就以修身为乐,这就是他成为夫子的原因啊。假如是看起来外观华丽的东西,听起来淫邪的歌声,夫子经过的时候不会去看,遇到的时候也不会去听。所以,我知道夫子不会使用这辆华丽的车。”楚昭王说:“既然这样,夫子想要什么呢?”宰予回答说:“现在天下,道德被搁置,夫子的志向就是想重兴礼义道德并推行它。如果天下有想治理好国家的君主能推行夫子之道,夫子即使是走着去朝见,也一定会乐意去,何必劳驾您大老远地送给他如此贵重的礼物呢?”楚昭王说:“从今以后,我就知道夫子的道德是多么伟大了!”宰予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说:“诸位,你们认为宰予的话怎么样?”子贡说:“没有说尽老师道德的高美。夫子的道德与天一样高,与海一样深。像宰予所说的,不过是老师所作所为的一些事实罢了。”孔子说:“言语贵在真实,才能使人相信,舍弃了真实还有什么可称赞的呢?所以,子贡的浮华比不上宰予的真实。”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节选自《晏子春秋》)材料二: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节选自《孔丛子·诘墨》②)【注】①晏子:晏晏,名婴,字仲,谥平,世人多称平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言语行事的书,鲁国孔鲋撰。孔鲋,字子鱼,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3分)涂黑。居期年A孔子去B鲁之C齐D景公E不纳F故困G于陈蔡之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文中指抵挡,与《登泰山记》中“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句的“当”意思相同。B.阴,文中指私下里,与《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一句的“阴”字意思不同。C.荆,古代常指九州中的荆州,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别称,文中此处指楚国。D.称,文中指提及,与《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一句的“称”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景公担心孔子做鲁相对齐国不利,晏子就设计让孔子既不被鲁国重用,又不被齐国接纳,使其困于陈蔡之间。B.墨子引用晏子和景公的对话,说孔子曾经鼓动楚国臣子以下犯上,弑杀国君,孔鲋认为这是诽谤,用事实进行了驳斥。C.齐景公想称霸诸侯,晏子认为还不具备条件,他认为即使孔圣人也需要弟子们的劝勉,齐君要称霸也应有相应的辅佐官员。D.曹明说自己当初觉得墨子诋毁孔子的言论有点可疑,经孔鲋有理有据地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