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1页
八十九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2页
八十九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3页
八十九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4页
八十九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十九中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广东省广州市八十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C

(2)A

(3)B

(4)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5)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③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C项,“古代诗人”扩大范围,相关信息在材料三的第三段,根据原文“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可知这里的“他们”仅指古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总把……联系在一起"也不当,原文是“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B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C项“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诗歌精神”不当,“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D项,“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三倒数第二段最后,原文是“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

(3)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分论点一是“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B项,“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是强调诗人要以国家为上,可以支撑分论点一;C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D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4)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三一共三段,第一、二两段段提出中心论点“当下新诗拯衰起弊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在此基础上指出一些论者的观点“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第三段从“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两个角度反驳一些论者的观点来对论点进行论述。

在论证方式上,运用了立证和引证。在论证“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时列举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例子,是运用例证法。在论证“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时,引用了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的“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并列举了从《诗经》和《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格律,以及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的例子。是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5)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因为它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杜甫的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而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描写,又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所以当代诗人的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所以诗人应创作要有风骨,要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诗歌在内涵上还需要构建中国风骨,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所以当代诗人的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

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也需要由“风骨”,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所以当代诗人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故答案为:⑴C

⑵A

⑶B

⑷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⑸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③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三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⑷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针对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主要有总分式,提分解式、并列式、层进式等。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平时的学习中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答题时根据文中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2.(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掉在地上,一个形容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等特点,也因此与老夏成为关系亲密、深交的好友。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小说中的老夏的遭遇是最令人同情,他满腔热情地帮助老宋,却被老宋欺骗,到最后连质问、想让老宋难堪的机会也没有。

(2)下列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开头塑造出一个有礼貌、勤快的老宋形象,为下文即使他出错,团里不仅不辞退他,在他生病时,还为他捐款的情节作铺垫。

B.文中老宋跟老夏介绍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很难,为下文老宋逃跑埋下了伏笔。

C.老夏为自己的好心换来老宋的不辞而别而愤怒,为老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感到疑惑。老夏的愤怒与疑惑推动情节发展,同时突出了小说“生存与尊严相扭结”的深意所在。

D.这篇小说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面对道德和生存的艰难选择时,人物的悲凉、矛盾和无奈。

(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人物形象。

(4)为什么说老宋两次选择逃跑,都是艰难的选择,展现出的是底层人物苦涩的人生图景?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C

(2)D

(3)①热情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也没有执意去质问他;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

(4)①第一次逃跑的动机是想节省下来的钱,可以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是需要牺牲自己的诚信和善良,愧对团里的人。这肯定是一次艰难又痛苦的选择。②第二次逃跑是在面对老夏还是逃避老夏之间的选择,他先是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又奋力地逃跑,是良心的极度自责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本能选择。当然也是更艰难的选择。③两次逃跑体现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为了改善生存境况而最终突破了道德规约,展现出一副苦涩的人生图景。

【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1)A项,“因此与老夏成为关系亲密、深交的好友”错误。文中并未交代二人成为好友的原因,这里是强加因果。B项,“运用倒叙的方式"错误。虽然开篇有“二十多年前”的时间交代,但整个故事是按顺序的方式讲述了老宋到剧团、生病、携善款逃跑、锯腿、见到老夏再次逃跑的人生际遇。D项,“老夏的遭遇是最令人同情"错误,应该是老宋的遭遇最令人同情,在面对道德和生存的艰难选择时,他内心的悲凉、矛盾和无奈令人唏嘘。“连质问、想让老宋难堪的机会也没有”错误,从文末看,老夏找到了老宋,看到老宋的现状,“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同情和心酸让他不忍也不想质问和让老宋难堪,并不是没有机会。

(2)D项,“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行为和语言”错误。主要是细节描写,老宋收到善款后数了一夜的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数完钱后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见到老夏的惊慌逃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这些都是细节描写。

(3)从“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可知,老夏待人热情、乐于助人。从“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可知,老夏为人细心谨慎。从“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可知,老夏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4)从开篇的介绍可以看出,老宋是一个从本质上质朴善良、自食其力的人。面对善款,他携款逃跑,选择了接济闺女和外孙,牺牲了自己的善良和诚信,辜负了团里人的善意,这于他而言是艰难的选择。他无法面对所有帮助他的人,只好逃跑。

可是这样的选择对一个本质良好的人来讲,一定会带来深深的良心谴责和自尊心的伤害,所以当老夏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良心的不安和自我的谴责让他无颜面对老友,于是他本能地选择逃跑。

两次的逃跑让我们看到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选择了改善生存境况,放弃了道德自我约束,挣扎而又无奈。生存与尊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改善了生存境况,却又辜负了好友和同事,忍受着良心的不安和谴责,没有脸面和勇气面对善意的好友,一切都让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心酸无奈,羞赧尴尬。这两次逃跑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苦涩的人生图景。

故答案为:⑴C

⑵D

⑶①热情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也没有执意去质问他;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

⑷①第一次逃跑的动机是想节省下来的钱,可以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是需要牺牲自己的诚信和善良,愧对团里的人。这肯定是一次艰难又痛苦的选择。②第二次逃跑是在面对老夏还是逃避老夏之间的选择,他先是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又奋力地逃跑,是良心的极度自责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本能选择。当然也是更艰难的选择。③两次逃跑体现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为了改善生存境况而最终突破了道德规约,展现出一副苦涩的人生图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手法、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认真阅读并理解小说,再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

⑷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本题应该抓住“艰难”和“苦涩"这两个关键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3.(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韩荆州书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

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①,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②,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注释】①刍荛:割草为刍,打柴为荛,刍荛指草野之人。作者借以谦称自己的作品。②青萍、结绿: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B.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C.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D.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本文用“周公吐哺"之典故赞美韩荆州礼贤下士。

B.干:比试之意,“干诸侯”指李白与诸侯比试剑术、一决高下。

C.下车:官吏初到任、刚到工作的地方,称之为“下车"。

D.辟:皇帝征召人才为“征”,公卿或州郡官府征召人才为“辟"。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B.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信。

C.作者为了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一改他平日不卑不亢的性格,不惜笔墨对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进行恭维,并赞扬韩荆州选拔了三十几人。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璞玉一样,希望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4)有人说:“如果没有李白,我们会少用很多成语。"李白是一位语言巨匠,他创造了不少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此文中就有不少流传至今的成语。请你给文中画横线的3个成语解释含义。

龙蟠凤逸:_________

颖脱而出:____________

倚马可待:____________

(5)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答案】(1)B

(2)B

(3)C

(4)蟠凤逸: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颖脱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5)①浙江人谈起天姥山,在忽明忽暗的霞光中有时能看见;天姥山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②(我)被这个人的话感动,这个晚上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写了一首长诗,作歌并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中,“侔”的宾语为“神明",所以在“明”后断开,根据“笔参造化"“学究天人”的句式,在“化"后断开。整句话的翻译为:君侯的功业堪比神明,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您的文章阐明了宇宙变化规律,学问探究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希望君侯敞开胸怀,和颜接纳,不要因为我行长揖之礼晋见而拒绝我。

(2)B项,“干:比试之意”是错误的,干:干谒,拜访。

(3)C项,“一改……不卑不亢"是错误的,本文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韩荆州选拔了三十几人”是错误的。由原文“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可知,选拔了三十余人的是山涛。

(4)龙蟠凤逸:蟠,屈曲、盘伏;逸,隐逸。意思是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颖脱而出:前文说到毛遂,这里面以毛遂自己,希望能够得到赏识,让自己的才华得以显现,所以意思是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倚马可待:前文说到自己请求以日试万言来测试,自己将会手不停庇,所以意思是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5)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或”,有时;“拔",超过。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因为”,于是做;“凡",总共。

故答案为:⑴B

⑵B

⑶C

⑷1、蟠凤逸: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

2、颖脱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

3、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⑸①浙江人谈起天姥山,在忽明忽暗的霞光中有时能看见;天姥山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②(我)被这个人的话感动,这个晚上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写了一首长诗,作歌并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⑶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⑷本题考查解释成语意思的能力。成语的意思主要靠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本题也可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推测。

⑸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参考译文】

我李白听说天下一些谈论世事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说:“人生不必封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为什么使人景仰爱慕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呢!难道不是因为您有周公的风度,躬行吐哺、握发接待贤者的美德,才使得海内豪杰俊才,都奔集到您的门下,一经接待,如登龙门,立刻名声身价大增,十倍于前吗?所以那些才能超群的读书人,都希望在君侯处获得美名,得到评价。君侯不因为自己的富贵而傲视他们,也不因为他们的寒贱而轻忽他们,那么在众多的宾客中定有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李白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我就是那样的人啊。我李白是陇西平民,流落在楚地汉水一带。十五岁爱好剑术,拜访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文有了成就,屡次拜谒朝廷高官。尽管我身高不满七尺,而心志超过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志节,讲道义。这是我从前的思想和行迹,怎敢不尽情地向您倾诉呢?君侯的功业堪比神明,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您的文章阐明了宇宙变化规律,学问探究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希望君侯敞开胸怀,和颜接纳,不要因为我行长揖之礼晋见而拒绝我。假如能用盛大的宴席接待我,听任我纵情畅谈,那么我请以日试万言来测试,我将手不停笔,倚马可待。当今天下人以君侯为评论文章的主宰,权衡人物的权威,士人一经您的好评就成为德才兼备的佳士。君侯为什么吝惜庭阶前一尺见方的地方,不使我李白扬眉吐气,奋发昂扬于青云之上呢从前王允任豫州剌史,尚未到任就征辟荀爽;到任之后又征辟孔融。山涛任冀州剌史,考查选拔了三十余人,有的任侍中,有的做尚书,这都是为前代所赞美的。君侯您也先荐举过严协律,进入朝廷担任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班人,有的因为才干声名而得到您的了解,有的因品行清白而被您赏识。李白每每看到他们感恩戴德,抚躬自问,以忠义奋发自勉。李白也因此而感激,知道君侯对许多贤人赤诚相待,所以不归依他人,而愿把身心命运托付给国中才德至高的人。倘使君侯在急难之际,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自当献身效命。而且,人不是尧舜,谁能十全十美李白我在谋略策划方面,怎么能自负呢至于写作,已经积累成卷轴,却想呈请君侯抽暇过目,只怕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倘蒙垂顾,愿意看看拙作,那么,请赐予纸笔,加上书写人员。然后回去打扫安静的小屋,誊抄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在薛烛、卞和的手中提高价值。但愿君侯推恩于身处下位的人,大开奖励之门。请君侯考虑我的要求吧!

三、诗歌鉴赏

4.(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

宋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2)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3)。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4)奇绝冠平生。

【注释】①1094年,蔡京、章惇之流执政,元祐旧臣苏轼成了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②鲁叟:孔子。③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④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船上所见,“苦雨终风"指久雨不停,大风不止,暗指作者生活之“风雨”,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B.颔联写晴天,云散月明,碧海青天,寥廓无际,境界开阔,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

C.颈联切入渡海,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

D.尾联收束全诗,“九死南荒”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流放生活的概括,“九"指多年。

(2)本诗写苏轼一次深夜渡海的经历,寄意深远,试分析本诗运用何种手法来抒发情感。

【答案】(1)A

(2)①比喻。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举一例即可)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天容海色,写出作者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③用典。借孔子乘桴典故写自己空有和孔子相同的“乘桴行道"的意愿却未能实现的遗憾,听到大海波涛的声音想到黄帝奏乐表达作者此时已经从容平静的心态。④直抒胸臆。尾联中“吾不恨”直接抒发作者面对政敌迫害达观的心态。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A项,“不知何时才能结束"错,“参横斗转”可知此时天空是晴朗的,通过“解晴"可知苦雨大风也懂得晴天,把晴送了回来,本句表达作者经历风雨终遇赦的欣喜之情。选项中说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表述错误。

(2)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思是,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这两联中的“参横斗转”“苦雨终风"“解晴”“天容海色"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颈联“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意思是,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结合注释②③内容分析,颈联运用典故。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表明自己在政治风云中忘却荣辱得失的淡泊情怀。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意思是,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无论是在何方,诗人都坚定理想,通过“吾不恨"一词表达出诗人内心的信念,突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出人生感慨。

故答案为:⑴A

⑵①比喻。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举一例即可)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天容海色,写出作者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③用典。借孔子乘桴典故写自己空有和孔子相同的“乘桴行道"的意愿却未能实现的遗憾,听到大海波涛的声音想到黄帝奏乐表达作者此时已经从容平静的心态。④直抒胸臆。尾联中“吾不恨”直接抒发作者面对政敌迫害达观的心态。

【点评】⑴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四、情景默写

5.(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李白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有:“鬓”“尊"“酹”“摧",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

1、艰难苦恨繁霜鬓

2、潦倒新停浊酒杯

1、人生如梦

2、一尊还酹江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五、语言表达

6.(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仿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进去,在驾驶室里躺下来,感到暖和一点了,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两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到底是去,还是不去?B.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

C.你就去吗,小栓的爹?D.一点小事,何必自寻烦恼?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C

(2)使用了比喻和反复,把自己比作“兴高采烈的马”,反复说到“欢快",突出了我将作为成年人第一次独自出门的喜悦之情。

(3)①内容上,原句先说抚摸,后说它浑身冰凉,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②句式上,原句是两个短句,分别强调了动作和感觉,而改句是长句,没有强调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1)结合“爸爸,你要出门”“让我出门"内容分析,此处为一般疑问句。A项,结合“去”“不去"分析,属于选择问。B项,结合“还有谁呢”分析,属于反问。C项,是一般疑问句。D项,结合“何必"分析,属于反问。

(2)结合“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分析,使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作“兴高采烈的马";结合两个“欢快地”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结合“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欢快地”“兴高采烈"“奔跑”等分析,突出了我将作为成年人第一次独自出门的喜悦之情。

(3)题干问的是“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需要分别分析原句和改句的内容、手法、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原句,先是“抚摸了它”,然后发现“它浑身冰凉",符合逻辑顺序。“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为两个短句,一个是写“抚摸”这个动作,一个是写“浑身冰凉"的感觉,分别强调动作和感觉。改句没有强调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故答案为:⑴C

⑵使用了比喻和反复,把自己比作“兴高采烈的马”,反复说到“欢快",突出了我将作为成年人第一次独自出门的喜悦之情。

⑶①内容上,原句先说抚摸,后说它浑身冰凉,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②句式上,原句是两个短句,分别强调了动作和感觉,而改句是长句,没有强调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⑵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句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本语句的能力。从强调的内容、句式、修辞手法、情感,与上下文的语体风格是否一致等方面入手回答即可。

7.(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①,_________。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②___,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③_________,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答案】那么;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呢?;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通过前语境确定中心话题为“垃圾分类”,根据后语境确定第①空应该是总结下文的中心句,根据一、三、四的内容“为……提供……,为……奠定基础……有利于……减少了……提升……形成……"分析出共性点为“垃圾分类的好处(或裨益)”,据此确定第①空答案。

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判断出②处应该是好处“二",而且应该是对下文“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的总结,再参考另外三点,结构谋篇的思路也是先总结分类的角度,仔细分析所统领的部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无害化处理”,可以判断总结句的信息应该是针对“有害垃圾的处理",所以第②处应该填写“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

第③处方法同第②处一样,先看统领部分的信息“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可见应该是关于“怎么做"而谈,所以第③空应该填“宣传或者普及垃圾分类(环保)的常识”

故答案为:那么,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呢?;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8.(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太极一号”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该卫星旨在完成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所需载荷和卫星主要关键技术的首次在轨验证,包括高稳定激光器,超高精度干涉仪、高灵敏度引力参考传感器,无拖曳控制技术,微牛级微推进技术,超稳超静航天器等。2019年8月31日“太极一号"成功发射后,科学团队和工程团队通力合作,历经4个月严格测试和实验,结果表明,卫星系统在轨工作性能良好,完成了研制总要求规定的全部实验内容。“太极一号”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实验,是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实验技术验证的重要突破,意味着太极计划“三步走"第一步任务目标已成功实现。“太极一号”将转入拓展实验阶段。

【答案】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满足研制总要求,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实验,将转入拓展实验阶段。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第1、2句交代作为首发星的“太极一号”的任务——完成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所需载荷和卫星主要关键技术的首次在轨验证;第3句交代2019年8月31日“太极一号"成功发射后,完成了研制总要求规定的全部实验内容。第4、5句交代此次任务完成的意义——“太极一号”将转入拓展实验阶段。据此提炼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满足研制总要求,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实验,将转入拓展实验阶段。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

六、材料作文

9.(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同舟共济

一个人的旅行是孤寂的,相伴而行的旅途却将布满鲜花与阳光。若漫漫长途中有人相伴左右,那么即使遭逢暴雨狂风,又何须惊惧着独自面对;如适逢弯虹甘露,那么便与其共享,又何愁长途之中寥落无趣?我们是游荡在汪洋中的孤舟,独行终将被汹涌的海浪所倾覆。在风雨与困境面前,唯有同舟共济,友爱互助,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同舟共济,友爱互助,需要彼此的坦诚相待。杜甫道: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乎取尽余杯。一个人若感到孤单,那么即使与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也能令温润的阳光洒满心尖,即有时分享是一种安慰。北宋,这个文化昌盛,社会安定繁荣的时代,在狭长的历史长流中绵绵不断的滋育出如此众多的文人骚客。苏轼与王安石便是这暗流中锋芒毕露的金砾。王安石在政见上激进,苏轼则温和,两者不尽相同的政治主张以致他们时有争论,但同时他们之间又因文学上的成就而惺惺相惜。撇开政治上的分歧不谈,在诗歌文学成就上,他们二人同为当时的奇才,所以两人间也经常分享自己在诗歌、文章上的见解,一谈相见欢,二人的关系也越发微妙起来。同在一朝为官,虽政见不合,但文学间的友爱互助令他们二人在那个时代都能成为人们心中了不起的人物。

李白曾说: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二人相守前行,只会分享是不够的,真正的挚友之间最宝贵的是在于分担。所谓“患难见真情”也便是这个道理:曾记汶川地震,末日般的地裂山崩并没有使四川人民倒下,反而涌现出了一批感人至深的场面。记得北川县的一对情侣,地震发生后女友被埋,其男友便不眠不休地在瓦砾堆中寻觅着她的身影,在找到确定的位置后,他两天两夜都坚持在现场,陪伴女友聊天,直到救难人员将人救出,他才露出笑容。分担风雨、同舟共济方能令我们勇往直前,如孙策、周瑜的连襟之交,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凡此种种,他们之所以铸就伟业,便是齐力断金的最好论证。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舟共济,直抵远方。我们的前路潜伏着暴雨狂风,也布满了阳光彩虹,只有学会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同舟共济,我们的漫漫旅途才不会孤寂,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绚丽多彩;也正是每个人贡献出的爱与欢乐,才使命运的枝条缠绕出最美的蓝天。

【知识点】漫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漫画材料类作文。漫画类作文一般包括图画、文字、漫画题目以及要求等几部分,所以在审题中要在注意各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本题由图画和文字构成。图画中有一条在水中行进的船,船的前部进了水,前面的两人满头大汗奋力向外倒水,船后面的两人却安闲地坐着观望,并且说:“还好破洞在他们那边!"从图画来看,当危机到来时,有人在努力解决,有人在观望,但处于同一条船上,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否则只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审题中应抓住两者利益的相关性,肯定行动者,批驳观望者,指出有难当头或面临危机时,只有互帮互助同舟共济才能共渡难关。

立意:①同舟共济,有难同当。②荣辱与共,命运相连。③友爱相助,助人益己等。

【点评】漫画类材料作文审题时要做到:

一、清楚准确地描述画面,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漫画,把握漫画的核心内涵。

二、找准比较点。

A.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

C.交叉比较。

三、懂得漫画的讽刺意义,现实指向以及寓言的微言大义,小故事藏有大道理。

因此写作时要有意识地由物到人,由物性到人性,思考漫画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现实,勾连古今,参照中外,让文章从浅显走向深刻,由单薄写出丰富。

四、观点要明确,还要懂得辩证。

总之,漫画类材料作文审题与写作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描述画面,进而找准突破点,筛选角度与观点,并且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准确把握漫画主旨,二是选取最为熟悉的角度,三是切口宜小不宜大,这样才能写好漫画类材料作文。

1/1广东省广州市八十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2.(2020高一上·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