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1页
马街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2页
马街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3页
马街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4页
马街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街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东坡范式”作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进程,影响深远。

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B.苏轼和欧阳修的词分别表现出“适”与“闲"的境界,其中有词人主观审美偏好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追求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努力。

C.苏轼认为,词应该像诗一样承载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

D.苏轼用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不仅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实际上也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其历史性贡献不容忽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天涯常是泪滴。

D.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4.请简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这首词如何体现了宋词的雅化。

【答案】1.D

2.B

3.C

4.本文为总分总论证结构。①开头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②接着分别从宋代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实践来论证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③最后总结,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

5.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对偶等手法表现赤壁之景。夸张写景,雄奇壮阔;用英雄之典,典雅豪放。同时,如“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与律诗中严格对仗的诗句没有区别。(结合诗句内容任选一例列举即可,不必求全)

②创作心理的雅化:此词创作出于词人胸有建功立业壮志而不得的心理。

③创作内容的雅化:雄奇的赤壁风光,豪壮的英雄事迹,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哲思,让词内容一改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绮艳之风。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就文中材料而言,并非李侗以“光风霁月"来形容黄庭坚的人格气象,而是黄庭坚以此形容周敦颐之人品。同时,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逻辑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提到:“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据此可知,词的表达功能的拓展只是与个人当时的际遇有关,并非是词人在困境下进行人生思考的充分的前提条件。C.“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错,逻辑不成立。手法的改变跟词是否突破音乐束缚没有逻辑关联。D.“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错。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可知,词的雅化在北宋只是有了较高的完成度,不能理解为已然状态,另外依据材料二末段“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句亦可作出推断。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依据材料二内容,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由此可知,要判断是否符合“诗人之雄"的特质,首先要看是否“言志”,同时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其“志"应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A.出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征人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这体现了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B.出自姜夔的《扬州慢》,两句话展现了曾经繁华的扬州在战火之后的萧条与荒芜,内蕴着对金人入侵的控诉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C.出自周邦彦《瑞鹤仙》,虽亦抒情言志,但此情志只是指闺妇愁思,“鱼雁"传书常用于夫妻之间,而“天洲”又指向彼此天各一方,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其情志并非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故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D.出自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北宋王朝边关告急,而自己却无路请缨——这里的“不请”是“不能请"之意——不能为国御敌,生擒西夏酋帅,就连随身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的吼声,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与悲愤。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本文为总分总论证结构。①开头“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②接着列举宋代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论证了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欧阳修“清风明月”的“闲"境,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适"境,黄庭坚“断虹霁雨”的悟透人生的通脱释然之境;③最后“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得出结论,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

故答案为:本文为总分总论证结构。①开头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②接着分别从宋代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实践来论证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③最后总结,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二原文“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等分析,创作技法上的雅化,采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这一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同时,如“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与律诗中严格对仗的诗句没有区别。②结合材料二原文“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分析,主要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此词创作出于词人胸有建功立业壮志而不得的心理,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一种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③结合材料二原文“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分析,主要从创作内容角度分析。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人道是”极有分寸。苏轼通过对雄浑壮阔的景色的描绘,把对历史的审视与思考带入词中,表现出了对怀才不遇、老大未成的愤懑之情,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让词内容一改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绮艳之风。故答案为: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对偶等手法表现赤壁之景。夸张写景,雄奇壮阔;用英雄之典,典雅豪放。同时,如“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与律诗中严格对仗的诗句没有区别。(结合诗句内容任选一例列举即可,不必求全)②创作心理的雅化:此词创作出于词人胸有建功立业壮志而不得的心理。

③创作内容的雅化:雄奇的赤壁风光,豪壮的英雄事迹,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哲思,让词内容一改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绮艳之风。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劈破玉(有删节)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

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亲问:“‘劈破玉’呢?”

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

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

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

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

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

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哄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

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

“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

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

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

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

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

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

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

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①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

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

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

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

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

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

父亲唯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头逼近。

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

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

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

【注】①蒺藜: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古谚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云:“种蒺藜者得刺。”文中却是:“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戏曲演出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历,凸显了父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

B.H大学在战乱中推出的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这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

C.溃逃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他没有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能如此勇敢无畏,因而不免自惭形秽。

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而不得,后来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暂时放弃寻找,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7.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星"接连念出一系列不可能出现的状况,让人发笑,体现出荒诞派的风格。

B.念词折射出人的命运带有不可预料性,父亲寻找“劈破玉”的过程可与之呼应。

C.“笑星"荒诞的念词与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达了“笑星”于离乱中生发的感慨。

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

8.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

9.假如你将来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文中“父亲”身上得到哪些启示?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6.B

7.D

8.①以“我"的视角讲述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②以儿童视角叙写故事,不仅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而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9.①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②耐住寂寞,坚定信念。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③要有献身精神。父亲在找寻过程中多次遇到危险,为保护搜集的鼓子曲稿不惜生命。④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寻“劈破玉”,把守护曲稿视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说法有误。村民在看《樊梨花征西》演出时发愣,表现对外语系一位男生表演的不理解和不认可,说明并非是“一致好评”。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D.“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说法有误。村民的哄笑只是他们感到“笑星”表演的滑稽可笑,并没有真正理解念词蕴藏的哲理。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根据原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等内容可知,本文里是以“我”这个儿童作为叙述视角展开描写的。传统文化的搜集保护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话题,但作者却以“我"这样一个年幼孩童的视角展开描写。正因如此,作者才有可能去描写“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根据原文“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可知,采用儿童视角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并且,不仅仅是“笑星"所言的内容,还有父亲在“我”年幼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用儿童视角也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

故答案为:①以“我"的视角讲述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②以儿童视角叙写故事,不仅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而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可看出,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由此可知我们要拓宽研究途径。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等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的经历中可知要能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根据原文“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中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不惜生命从潭头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的经历可知,要有献身精神。根据原文父亲对国民军官所说的“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可知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这也告诉我们要有家国情怀。故答案为:①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②耐住寂寞,坚定信念。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③要有献身精神。父亲在找寻过程中多次遇到危险,为保护搜集的鼓子曲稿不惜生命。④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寻“劈破玉”,把守护曲稿视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性仁敬和厚。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公婆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有改动)

[注]①觌(dí):相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B.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C.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D.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两种器皿,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本文为其本义。

B.显德,后周太祖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明朝以后皇帝多仅有一个年号。

C.籍之以归,文中指曹彬将馈赠登记清楚后带回来,表明他没有意愿占有这份馈赠。

D.居,文中是担任的意思,与《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为官清廉,坚持原则。再三拒绝吴越人赠送的礼物,迫不得已接受也全部上交,皇帝强行将礼物还给他,他才拜谢皇帝恩赐。

B.曹彬为人低调,不居功。打败李煜后,宋太祖要任命他为使相,曹彬认为不是自己的功劳,拒绝担任,于是太祖赐他二十万钱。

C.曹彬为官谨慎,小心应对皇帝提问。平定后蜀回朝后,宋太祖问及官吏的好坏优劣,他以不知道军政之外的事拒绝,不说一句闲话。

D.曹彬仁和谦卑,尊重他人。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员,他必定领着车子避让;小官前来汇报事情,他定要穿戴整齐后才召见。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②其公婆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

14.有人评价曹彬“宅心仁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一品质的具体表现。

【答案】10.C

11.D

12.B

13.①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公事,诸将都来探问病情。

②他的父母必定认为是媳妇不利,而朝夕鞭打辱骂她,使她不能活下去。

14.①攻打李煜时,故意放缓进攻节奏,又派人晓谕李煜,希望他怜惜一城百姓,主动投降;

②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并用贵宾礼接待李煜,让其君臣均得以保全;

③考虑到处罚犯罪官吏,其新娶妻子在家也会挨打挨骂,不能自存,延迟处罚犯罪官吏;

④任职期间的俸禄分给宗族。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断句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文言文当中,结合语境,分析词义,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注意句尾、句首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实词、虚词充当的成分,结合上述成分进行分析断句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偏僻的冷门的内容,大多是较为比较熟悉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学生要注重平时对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文言文原句分析回答;第二,摘取文言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词语回答;第三,分析原文,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仔细的理解,综结合多方面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曹彬一周岁时,父母把各种玩具摆放在席子上,看他选取什么东西。曹彬左手拿着盾牌兵器,右手拿俎豆之类的礼器,过一会儿又拿了一枚印,其他什么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不同寻常。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丝毫没有接受。吴越人驾小船追上去送给他,推让了多次,于是接受并登记带回,全部上交给朝廷。世宗坚持还给他,曹彬才行礼接受,全部把它们分给亲戚朋友而不留一钱。显德七年,朝廷将要讨伐南唐李煜统治的长江以南的地方。在长期的围困中,曹彬常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能归降。十一月,彬又派人告诉李煜说:“形势如此,可惜的是满城的百姓,如果能归顺,是上策啊。”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公事,诸将都来探问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所能治好的,只需要诸公诚心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会自动痊愈了。"诸将答应了下来。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城池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起初,曹彬统率军队。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战胜李煜,应当用你做宰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获得成功,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最高的官位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赏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为人仁敬和厚。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引车回避,不称呼手下官吏的名字,每次手下官吏谈政事,一定先整冠才接见。任官职其间的俸禄送给宗族,没有积蓄。平蜀回来,太祖从容问起官吏好不好,曹彬回答说:“军政以外,不是臣所知道的。"太祖坚持问他,他只推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洁谨慎可以任用。任节度使知徐州时,有个属吏犯罪,已经结案,一年以后才杖打他,人们不知道为什么。曹彬道:“我听说这个人刚娶媳妇,如果杖打他,他的父母必定认为是媳妇不利,而朝夕鞭打辱骂她,使她不能活下去。所以我迟缓处罚,然而也没有枉法。”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请罪"的主语是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其后应断开,排除AB;“彬”是“慰安之"的主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D.“意思相同”错。“居",担任/住。句意:任官职其间的俸禄送给宗族;/贬官住在浔阳,一直卧病。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宋太祖要任命他为使相,曹彬认为不是自己的功劳,拒绝担任”错。原文是说“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选项把未然说成已然。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垂”,将近、快要、将要;“克",攻克、攻下、战胜;“视事”,处理政事、处理军务、就职治事、到职办公。(2)“以……为",认为;“不利”,不吉利;“笞",打、鞭打;“詈”,骂。

故答案为:①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公事,诸将都来探问病情。

②他的父母必定认为是媳妇不利,而朝夕鞭打辱骂她,使她不能活下去。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由“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可知,曹彬攻打李煜时,故意放缓进攻节奏,又派人晓谕李煜,希望他怜惜一城百姓,主动投降。②由“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可知,曹彬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并用贵宾礼接待李煜,让其君臣均得以保全。③由“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公婆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可知,曹彬考虑到处罚犯罪官吏,其新娶妻子在家也会挨打挨骂,不能自存,延迟处罚犯罪官吏。④由“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可知,曹彬任职期间的俸禄分给宗族。故答案为:①攻打李煜时,故意放缓进攻节奏,又派人晓谕李煜,希望他怜惜一城百姓,主动投降;

②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并用贵宾礼接待李煜,让其君臣均得以保全;

③考虑到处罚犯罪官吏,其新娶妻子在家也会挨打挨骂,不能自存,延迟处罚犯罪官吏;

④任职期间的俸禄分给宗族。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引: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称赞画中山石嶙峋高峻、幽竹依傍而生,画面明净清幽,却又生出一种亲密美好的无限意境。

B.画家画完竹石,又添牧童骑牛图,一童稚一衰老,将空间美和时间美和谐于一处,意态情趣倍生。

C.无论是牛角于石还是残于竹,皆是作者所不愿见,这种油然的心境也是侧面盛赞黄、李画技高超。

D.石、竹、牧童、老牛四者精妙的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

16.请结合诗文并序言,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去实现的。

【答案】15.A

16.诗歌前四句为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诗歌表达了对画作的赞美和喜爱,并以牛的争斗为戒,表达对党争的批判。语言通俗直白,浅显易懂,含蓄隽永。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山石嶙峋高峻”错误,“小峥嵘"指小小的怪石。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语言特点的能力。诗歌意思是,郊野有一块险峻的怪石,一片幽深碧绿的竹林挨着它生长;牧童拿着几尺长的鞕子,驱赶着这头老牛。这块石头我很喜爱它,小牧童你不要让牛在石头上磨角。牛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牛要是争斗起来,那可要使我的竹子残损了。前四句写画,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抒情,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诗歌通过画作描绘了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小引中“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表达了对画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以牛的争斗为戒,表达对党争的批判。诗歌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语言都直白通俗,浅显易懂。如“石吾甚爱之”“牛砺角犹可"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诗歌语言不加藻饰,简洁明快。同时,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故答案为:诗歌前四句为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诗歌表达了对画作的赞美和喜爱,并以牛的争斗为戒,表达对党争的批判。语言通俗直白,浅显易懂,含蓄隽永。

17.(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望远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在《登高》诗中抒发的却是“___,___"的悲苦和孤独之情。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态度的句子“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出了周瑜儒将的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作客、摧、事、纶、樯橹。

故答案为:(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认真审题,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农村一直不是、____艺术家笔下的“桃花源",反而是苦难的土地、悲惨的生活和没有光明的未来。()农民从农村逃逸,进入城市,这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核心主题。农民对乡村的逃逸,就是对土地的逃逸,对苦难的逃逸,对命运的逃逸。农民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令人____的诗意生活又再度出现在了中国的乡村——通过抽离变质机体的方式,满怀激情地____“新社会"的新思想。作家用一种优美的语言描写乡村风物,从而凸显新社会的秩序和伦理——这更多是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在起作用。优美叙述和现实生存状况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____。这些“诗意乡场”的叙事背后,不乏残酷的社会现实:斗争、枪杀、饥饿、孤独、歧视、死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也绝不是耿耿于怀讴歌界线

B.也绝不是心驰神往讴歌鸿沟

C.从来不是心驰神往赞颂界线

D.从来不是耿耿于怀赞颂鸿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农民来说,城市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B.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C.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反而是一个“桃花源"能够带来美好生活。

D.农民对于城市来说,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B.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C.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D.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答案】18.B

19.A

20.A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也绝不是:绝对不是;从来不是:一直不是。语境强调农村绝地不是艺术家笔下的“桃花源",用“也绝不是”更恰当;另外“从来不是"与语境中的“一直不是”重复。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语境强调农村的诗意生活令人向往,用“心驰神往"更恰当。讴歌:歌颂、赞扬;赞颂:称赞颂扬。语境强调对“新社会”的新思想的赞扬,两个词语都可以。界线:两个地区之间划分边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线,某些事物的边缘;鸿沟:后亦借指疆土的分界;比喻事物间明显的界线、差距,有比喻义。语境强调优美叙述和现实生存状况之间明显的界限和差距,此处有比喻义,用“鸿沟"更恰当。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农民对于城市来说”主客颠倒,可改为“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可知D错误。二是成分赘余,前有“城市”,“那里"可以删掉。B.不合逻辑,“对于城市来说”主客颠倒,可改为“对于农民来说"。C.句式杂糅,“……是……”和“……能够……"杂糅在了一起,可改为“反而是一个“桃花源”或“反而能够带来美好生活"。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前有“如”(意思是“例如"),应该对应“对乡村田野风光”,让介宾结构作定语,合乎语法,前文说的是中国历史,不能照应“那样",可排除CD;“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表达上有歧义,陈述的主语是“中国的乡村",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可排除B。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超级计算机A。小到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大到国产大飞机C919,背后都有超算的身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表示,超算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测、生物制药、航空工业等领域,并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①有超算需求的用户可以直接打开超算互联网,②实现一站式的超算产品浏览、支付、下单、应用等。③用户看到的将不再是某个超算中心、某台计算机,④而是一个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完整应用软件或解决方案。⑤“我们希望超算互联网未来能像淘宝、京东一样,⑥直接向用户发布可应用的超算产品,⑦压低超算的应用门槛,⑧更好地赋能数字经济发展。"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吴晓明说。

B。只有实现高速互联,分布在各地的超算资源才有可能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面向各行各业提供高性能的计算服务。“虽然叫作超算互联网,但在网络中流动的并不是算力,而是数据。”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主任潘景山表示,在超算互联网中,数据的传输速度直接影响到计算效率。

(选自《超算互联网:让算力走进千行百业》,原载于科技日报)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A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B超算互联网的关键在于互联。

22.②改为“浏览、下单、支付、应用等";⑥把“发布”改为“提供";⑦句把“压低”改为“降低"。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后句“小到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大到国产大飞机C919,背后都有超算的身影”可知,此处是说超级计算机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故补写内容是“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B处,根据后面说的“只有实现高速互联……”可知,此处是说超算互联网的关键之处是互联,故补写内容是“超算互联网的关键在于互联"。故答案为:A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B超算互联网的关键在于互联。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中“浏览、支付、下单、应用等”语序不当,应改为“浏览、下单、支付、应用等";第⑥句中“发布可应用的超算产品”搭配不当,应把“发布"改为“提供”;第⑦句中“压低……门槛",搭配不当,应把“压低”改为“降低"。故答案为:②改为“浏览、下单、支付、应用等”;⑥把“发布"改为“提供”;⑦句把“压低"改为“降低”。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常熟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汉思想家王充有言:“两刃相割,利钝乃知。"比较可以让我们鉴别事物的好坏,明确自己的优劣高低……比较让个人和社会得以发展。但是,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比较也会让我们自卑沮丧、心志动摇……比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王充的话大意是“两把刀子交锋之后,才能知道哪把快哪把钝。比喻只有把两种学说、观点放在一起比较,才能判定是非曲直"。这是强调要经过比较才能判断孰优孰劣。而后阐述了比较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比较可以让个人和社会得以发展。但后面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人要足够自信,要做自己,比较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很明显能看出本题写作的关键词、核心话题为“比较”。“比较"可分“自比”和“他比"两种。“自比”是一种主动的“比较",心态积极的会见贤思齐,勇于超越,心态扭曲就会形成攀比,甚至虚荣伪善。“他比”往往是被动的,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被比较",这是从他人的角度对我们进行审视。显然,我们“自比”他人或者被他人“他比",都不能自暴自弃或自高自大,必须心态良好,心理健康。个人如此,集体、国家亦然。

当然也可以赞成印度大师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人需要良性的比较。作为考场作文,要注意思想立意的积极向上,对此可以说选准比较参照物,正确主动地与他人比较,学会认识自我,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在比较中,涵养正确心态,通过比较,砥砺自我,提升自我等。写作过程中,还可围绕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展开思考论述: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在学习上的、财富上的、地位上的、生活方式上的……其中有些比较能给人动力,有些比较能使人陷入比较的死循环。所以,一个“比”字两把刀,“比较"有利有弊。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比较化作动力,努力弥补不足,也在比较中找到自信,反思自身等。

【立意选取】

1.正视比较,努力自我提高。

2.多一点良性对比。

3.善与人比,见贤思齐。

4.与其与人比,不如与己比。

5.玫瑰与莲花,不要去比较。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1/1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东坡范式"作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进程,影响深远。

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B.苏轼和欧阳修的词分别表现出“适"与“闲”的境界,其中有词人主观审美偏好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追求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努力。

C.苏轼认为,词应该像诗一样承载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

D.苏轼用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不仅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实际上也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其历史性贡献不容忽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天涯常是泪滴。

D.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4.请简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这首词如何体现了宋词的雅化。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