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1页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2页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3页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4页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江苏省苏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指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孳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涵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物件器具、礼俗制度、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

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有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简牍等。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古代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奠定了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并将文献内容通过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由汉代《七略》到清代《四库全书》,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而古文字材料是经典文献的根脉,文献的正本清源离不开古文字。

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古文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古文字的形体结构比较复杂,书写工具和载体又比较原始,所以书写难度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字使用的广泛频繁,字符的原始理据逐渐淡化或被改造,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总体上更便于书写。在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中,人们还超越实用记录功能,追求装饰性美感和艺术性享受,产生了美术字体和书法艺术。秦代“书同文"不仅类化了汉字的书写体式,更规范了字词的用法,减少了文献歧义的产生,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文化推广,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正是因为古文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意在通过对古文字的全面研究,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如何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古文字传承古文明的实际效能,是古文字工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接触古文字,了解古文字,应用古文字,传承古文字。

(摘编自李运富《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材料二:

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古文字作为中国文字的早期历史形态,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古文字传承和传播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

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数字化技术可使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古文字的数字化还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此外,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通过数据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检索各类专题文字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服务,节省资料收集整理的大量人力。可以预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

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阔的前景。

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通过培育古文字传承和传播的深厚群众基础,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古文字数字化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远意义。

(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古汉字有两种构造:描摹原生形体、根据已有形体的语言意义孳生新形体。

B.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以及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都是由古文字奠定的。

C.汉字书法艺术是人们在书写演变过程中超越实用功能追求装饰性和艺术性而诞生的。

D.在世界古文字中,只有汉字历经数千载依然传承使用,其它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B.“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自实施以来,致力于海外古籍调查整理项目,实现海外古籍的数字化回归,推动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互鉴。

C.《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为殷墟保护提供支撑,建立起公安、内保、协管、网格员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打造“大保护"格局。

D.清华大学陈楠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字绘”的研究与创作,甲骨文表情包的推广,使甲骨文研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4.古文字学因其研究资料获取困难、知识创新缓慢,而逐渐成为一门“冷门绝学",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国”字的构成及演变体现了怎样的智慧之光?

“国"字最初使“戈”下有一个“口",“戈”寓意武力、军队。“口"指人口、百姓。后在“口”下加“一",表示土地;再后用一个大“口”围住。表示四方疆域;最后简化为“国"字。基本演变如下图:

汉字:【国】字演变字源演变

(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卞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置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这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几不让更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地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甘于奉献、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义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8.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业,京兆人也。博涉史传,有尺牍之才,为杜进记室,从征塞表。儒素长者,无他权略,威禁不行,群下擅命,尤信卜筮、谶记、巫觋、征祥,故为奸佞所误。

摘自《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材料二:

北凉王段业惮沮渠蒙逊勇略,欲远之,蒙逊亦深自晦匿。业以门下侍郎马权代蒙逊为张掖太守。权为业所亲重,常轻侮蒙逊。蒙逊谮之于业曰:“天下不足虑,惟当忧马权耳。"业遂杀权。

蒙逊谓沮渠男成曰:“段公无鉴断之才,非拨乱之主,蒙逊欲除之以奉兄,何如?”男成曰:“业本孤客,为吾家所立,恃吾兄弟犹鱼之有水。夫人亲信我而图之,不祥。"蒙逊乃求为西太守,业喜其出外,许之。

蒙逊与男成约同祭兰门山,而阴使司马许咸告业曰:男成欲以取假日为乱若求祭兰门山臣言验矣至期果然。业收男成赐死。男成曰:“蒙逊先与臣谋反,臣以兄弟之故,隐而不言。今以臣在,恐部众不从,故约臣祭山而反诬臣,其意欲王之杀臣也。乞诈言臣死,暴臣罪恶。蒙逊必反,臣然后奉王命而讨之,无不克矣。”业不听,杀之。蒙逊泣告众曰:“男成忠于段王,而段王无故枉杀之,诸君能为报仇乎?且始者共立段王,欲以安众耳;今州土纷乱,非段王所能济也。"男成素得众心,众皆愤泣争奋,比至氐池,众逾一万。蒙逊进逼侯坞。

业先疑右将军田昂,囚之;至是,召昂,谢而赦之,使与武卫将军梁中庸共讨蒙逊。别将王丰孙言于业曰:“西平诸田,世有反者,昂貌恭而心险,不可信也。”业曰:“吾疑之久矣,但非昂无可以讨蒙逊者。"昂至侯坞,率骑五百降于蒙逊,中庸亦诣蒙逊降。

五月,蒙逊至张掖,田昂兄子承爱斩关内之,业左右皆散。蒙逊至,业谓蒙逊曰:“孤孑然一己,愿丐余命,使得东还与妻子相见。”蒙逊斩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蒙逊据张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男成A欲以B取假日C为乱D若求E祭F兰门山G臣言H验矣I至期果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牍,古代书写用的一尺长的木简,可代指信札、文辞、墨迹、字迹等义。

B.太守,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暴"意为公开,与《诗经·卫风·氓》中“至于暴矣”的“暴"含义不同。

D.“比”意为及、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沮渠蒙逊对沮渠男成说要杀掉段业拥立沮渠男成为王,沮渠男成认为段业是一个孤身而来的外乡人,和沮渠家关系一向很好,反叛他一定不吉利。

B.段业要杀沮渠男成,沮渠男成解释了事情的原委,请求段业假说他已被处死,沮渠蒙逊一定露出马脚,等蒙逊造反时自己可奉王令讨伐并战胜蒙逊。

C.沮渠蒙逊虽然狡诈,但平素很得人心,所以他的煽动使大家慷慨激昂,于是人人奋勇争先,等进军氐池的时候,主动参加进来的人已超过一万。

D.沮渠蒙逊的大军进入张掖,段业的左右侍从都逃散了,段业走投无路向沮渠蒙逊求饶,希望能够回到东土和自己的妻子儿女相见,但最终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北凉王段业惮沮渠蒙逊勇略,欲远之,蒙逊亦深自晦匿。

②且始者共立段王,欲以安众耳;今州土纷乱,非段王所能济也。

14.从材料二来看,段业因何引来杀身之祸?请简要概括分析。

(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二首①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陶渊明于义熙元年(405)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②纪:经营。

15.下列对《移居二首(其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虽无一字刻画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登高赋诗,忘却尘网之苦,神情超旷的形象如在眼前。

B.“过门更相呼”“相思则披衣"的细节描写,将诗人与邻人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致,与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异曲同工。

C.诗中描写了诗人移居南村后,和邻人融洽相处的生活场景,忙时勤力耕作,闲时随意往来。诗中所体现的人生兴味和自然之理与东晋士族的玄学自然观相同。

D.此诗以登高赋诗发端,以衣食力耕收尾,中间罗列日常交往琐事。诗人以情化理、理入于情,平淡散缓,从容自然的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

16.前人评价陶渊明的诗,统归于平淡,但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这首诗从平淡的田园耕作里讨出了人生天然的乐趣。试分析本诗与《归去来兮辞》相同的乐趣。

17.(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节选)》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上的引路人的句子是:“___,!"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了项脊轩“庭阶寂寂"的环境特点。

(3)“空”虽表示无,但在诗歌中别有意味,尤其在景物描写中时常出现。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权威机构调查,46%—59%的高三学生会在高考前出现中等以上程度的考前焦虑。过度的考前焦虑会造成学习效率降低、思路不畅、神经衰弱、自我封闭等。那么,如何缓解高考前焦虑呢?____。

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由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精神专注共同构建。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这就是思维自信方面较弱;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担心考差,则是精神不专注。学生可从自身最弱处入手,____,强化“三脚凳模型",积极应对高考。

《战胜考试焦虑》一书提到,①我们可先从“觉察”中把握“三脚凳模型"。②再将功效犹如灭火器的“三种工具”付诸于行动。③使自己保持冷静、自信和专注。具体而言,④如果想提升身体冷静,考生要从身体迹象中觉察自身状态。⑤特别是呼吸紊乱内心不踏实、感官关闭等迹象都会影响处事状态。⑥培养对自身敏锐的觉察力有助于控制应激水平,⑦所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救火"三工具;一是进行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感受空气下沉到腹部,再用嘴呼气,感受气体自然释放,重复三次调整呼吸;二是使用着陆技术,感受双脚踩在地面的真实感,以地面为双脚的支撑,或者抓握一个物品,再张开手指,感受其温度与触感;三是充分调动感官,如环顾四周,快速地默念出所见事物,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当下,远离焦虑。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吠!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20.语言文字运用I(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和Ⅱ中画横线句子,都有“还”,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21.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布和绸、官和民、主和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2.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有两处使用省略号的句子,请分别分析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阅读下边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C

4.①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②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③古文字数字化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④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范式。

5.①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从“国”字形体结构可推测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智慧,字形演变中固化了对“国"的认知,一个国的形成需要武力、军队、百姓、土地和疆域等。②古文字的使用传承了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研究解读“国”字各时期的字形体制和使用规则,可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各时期的古籍文献及历史文化。③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如“国"字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便于书写,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求。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C.“实现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有效交流和互鉴”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来看,“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有效交流和互鉴”只是可能性。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其它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错误。从原文“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来看,其它的“古文字"“古文献”没有消失,仍有遗存。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

A.符合材料二“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的观点。

B.符合材料二“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的观点。

C.是从法律层面保障古文字研究,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D.符合材料二“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的观点。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可概括出,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

结合“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马克概括出,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

结合“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可概括出,古文字数字化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

结合“可以预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可概括出,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范式。

故答案为:①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②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③古文字数字化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④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范式。

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本核心观点,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结合“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分析可知,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从“国"字形体结构可推测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智慧,字形演变中固化了对“国”的认知,一个国的形成需要武力、军队、百姓、土地和疆域等。

结合“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分析可知,古文字的使用传承了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研究解读“国"字各时期的字形体制和使用规则,可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各时期的古籍文献及历史文化。

结合“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分析可知,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如“国"字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便于书写,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求。

故答案为:①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从“国”字形体结构可推测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智慧,字形演变中固化了对“国"的认知,一个国的形成需要武力、军队、百姓、土地和疆域等。②古文字的使用传承了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研究解读“国”字各时期的字形体制和使用规则,可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各时期的古籍文献及历史文化。③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如“国"字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便于书写,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求。

【答案】6.C

7.A

8.①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②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9.①本文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②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其他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与鉴赏的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分体文章体材特征的能力。解答时,筛选相关信息,再概括作答。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误,叙写盖房子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缅怀,让丈夫的精神得以延续。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A.“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当,数据在文中的作用是凸显环境造成的生活艰苦以及公路修好后生活的改善。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修路前,“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修路后,“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结合“村支书……‘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分析可知,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故答案为:①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②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9.本题考查学生分体文章体材特征的能力。

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为记叙,“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为描写,“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为议论,“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为抒情,“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为说明。文章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故答案为:①本文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②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答案】10.DGI

11.B

12.C

13.①北凉王段业忌惮沮渠蒙逊的勇武谋略,想要疏远他,沮渠蒙逊也暗自韬光养晦。

②况且起初我们一起拥立段王,是想让大家安定,现在各地纷乱不堪,不是段王所能拯救的。

14.①忠奸不分,不善纳谏:看不出沮渠蒙逊的反叛之心,冤杀亲信马权和忠于自己的沮渠男成;②胸中无韬略,做事无章法:对沮渠蒙逊有所担心却未加防范,轻易地被沮渠蒙逊欺骗,怀疑田昂却让田昂平叛。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段业,京兆人,广泛阅读史书,有文学才能,是杜进的文秘,跟从他出征西域。是儒学长者,但缺乏政治谋略,命令传达施行不了,下属擅自发号施令,不受节制,尤其相信占卜、诚书、巫术、征兆,所以被奸佞小人误国。

材料二:

北凉王段业忌惮沮渠蒙逊的勇武谋略,想要疏远他,沮渠蒙逊也暗自韬光养晦。段业让门下侍郎马权代替沮渠蒙逊担任张掖太守。马权被段业亲近重用,常常轻慢、欺侮沮渠蒙逊。沮渠蒙逊向段业说马权的坏话道:“天下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只是应当提防马权罢了。"段业于是杀了马权。

沮渠蒙逊对沮渠男成说:“段公没有鉴别真假、判断优劣的才能,不是一个平定乱世的圣明君主,我准备除掉段业来拥戴兄长您,怎么样?”沮渠男成说:“段业本来就是一个孤身而来的外乡人,是我们沮渠家拥立他登上王位的,他依靠我们兄弟就像鱼必须有水那样。像这样,人家亲近宠信我们,但我们却反过来要图谋他,一定不吉利。"沮渠蒙逊于是请求去做西安太守,段业为他外任而高兴,答应了他。

沮渠蒙逊与沮渠男成约定一起去兰门祭祀,但是暗中派司马许威向段业报告说:“沮梁男成想要在请假休息的时候发动政变,如果他来请求到兰门山去设祭那么臣的话就应验了。”到了那一天,果然是这样。段业把沮渠男成抓了起来,命令他自杀、沮渠男成说:“沮渠蒙逊起初与臣阴谋造反,臣因为是兄弟的原因,才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说。现在因为有臣在这里,他害怕造反之后部下不跟从他,所以约臣去兰门山设祭而又反过来诬陷臣,他是想要让大王您杀了臣呀。臣请求大王先假装着说臣已死,并把臣的所谓罪恶公开。沮架蒙逊一定会造反,臣随后奉大王的命令、带兵去讨伐他,没有不能战胜的道理。"段业不听,把沮渠男成杀了。沮渠蒙逊哭着告诉众人说:“沮渠男成对段王忠诚,但是段王却无缘无故地把他给冤杀了,诸位能为他报仇吗?况且起初我们一起拥立段王,是想让大家安定;现在各地纷乱不堪,不是段王所能拯救的。”沮渠男成平素很得人心,大家都慷慨激昂,悲愤流泪,奋勇争先,等开进到氐池的时候,(主动参加进来的)人已经超过一万。沮渠蒙逊的队伍向前逼近侯坞。

段业起初怀疑右将军田昂对自己不忠实,把他囚禁起来;到了这时,又把田昂召了回来.向他道欺并赦免了他,派他与武卫将军梁中庸一起去征讨沮渠蒙逊。别将王丰孙向段业进道:“西平郡出来的那些姓田的人,每一代都有叛变的,田昂这个人外表恭敬而内心险诈,不可信赖。"段业说:“我怀疑他已经很久了,只是如果没有田昂,我这里就没有可以征讨沮渠蒙逊的人了。”田昂来到侯坞,率领五百名骑兵向沮渠蒙逊投降,梁中庸也来面见沮渠蒙逊投降。

五月,沮渠蒙逊的大军到达张掖,田昂哥哥的儿子田承爱砍开城门的门闩把他们放进城内,段业的左右侍从都逃散了。沮渠蒙逊到了城里,段业对沮渠蒙逊说:“我孤零零的只有一个人,请求你留下我的性命,让我能够回到东土和我的妻子儿女相见。"沮渠蒙逊把他杀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沮渠男成想要在请假休息的时候发动政变,如果他来请求到兰门山去设祭那么臣的话就应验了。”到了那一天,果然是这样。

“以……为……"为固定结构,“乱”作“为"的宾语,D处断开;

“若求祭兰门山”,状语后置句,“兰门山"作“祭”的后置状语,G处断开;

“臣言验矣"主谓结构,“矣”为句末语气词,I处断开。

故答案为:DGI。

11.本题考查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及文言文实词课内外迁移能力。

A项解释正确。

B.“一县"错,应是一郡;

C."暴臣罪恶"的“暴"意为公开,《诗经·卫风·氓》中"至于暴矣"的“暴"意为凶暴,两者含义不同;

D.解说正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也是及、等到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沮渠蒙逊…平素很得人心"错,由原文“男成素得众心”可知,应是男成平素很得人心。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惮"忌惮、害怕;“晦匿"暗中修养、韬光养晦。

(2)句“始”起初、开始:“济"拯救、救济。

故答案为:①北凉王段业忌惮沮渠蒙逊的勇武谋略,想要疏远他,沮渠蒙逊也暗自韬光养晦。

②况且起初我们一起拥立段王,是想让大家安定,现在各地纷乱不堪,不是段王所能拯救的。

14.本顾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文中材料二第一段“蒙逊谐之于业曰:天下不足虑,惟当忧马权耳。业遂杀权”第二段“蒙逊谓沮渠男成曰;段公无鉴断之才,非拨乱之主""男成忠于段王,而段王无故枉杀之"概括出第一个要点:忠奸不分,不善纳谏。

第三段“业不听,杀之”轻易地被沮渠蒙逊欺骗,第四段“业先疑右将军田昂,囚之;至是,召昂,谢而赦之,使与武卫将军梁中庸共讨蒙逊。"怀疑田昂却让田昂平叛,第五段“田昂兄子承爱斩关内之,业左右皆散"最终被蒙逊所斩杀,概括出第二个要点:胸中无韬略,做事无章法。

故答案为:①忠奸不分,不善纳谏:看不出沮渠蒙逊的反叛之心,冤杀亲信马权和忠于自己的沮渠男成;②胸中无韬略,做事无章法:对沮渠蒙逊有所担心却未加防范,轻易地被沮渠蒙逊欺骗,怀疑田昂却让田昂平叛。

【答案】15.C

16.①登高赋诗之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与邻里相交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③自力耕食,自由自在之乐(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籽)。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C选项“与东晋士族的玄学自然观相同”错误。东晋士族优游山水之风颇盛,但其游山玩水之乐,大多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而已,他们在诗中所寄托的玄理,看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璞归真的乐土;他诗中所寄托的玄理,是在与淳朴勤劳的农夫交往中和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悟出的人生真谛,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活情趣。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可见诗人乐在自然环境的美好,登高赋诗的自在诗情,志同道合的朋友多。“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歌吟唱。都有登高赋诗之乐。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饮共欢。这说明大家关系融洽。平时能呼朋唤友,饮酒谈笑的闲适生活也是田园一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都有与邻里相交之乐。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意为: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表现诗人乐在生活能够自给自足而产生的踏实心态。“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籽”,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都有自力耕食,自由自在之乐。

故答案为:①登高赋诗之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与邻里相交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③自力耕食,自由自在之乐(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籽)。

17.【答案】(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骐骥、驰骋、道、啄。

故答案为:(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三角凳理论"来帮忙/学生可用“三角凳理论”应对;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进而强化另外两条腿凳

19.②语意重复,“付诸于行动"去掉“于”,或者改为“付之于"。

④搭配不当,将“提升身体冷静”改为“使身体冷静"或“保持身体冷静”。

⑦不合逻辑,原文无因果关系,将“所以"改为“也”。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此处回答“如何缓解高考前焦虑",下文提到了“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的作用,可知是“三角凳理论"的作用。应填:“三角凳理论”来帮忙。或者:学生可用“三角凳理论"应对。

(2)从弱处入手,达到强化“三脚凳模型”的目的,则还应强化另外两个方面,应填“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或者“进而强化另外两条腿凳”。

故答案为:“三角凳理论"来帮忙/学生可用“三角凳理论”应对;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进而强化另外两条腿凳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付诸于"语意重复,“诸”即为“之于"的意思,去掉“于”,或者改为“付之于"。

④“提升身体冷静”动宾搭配不当,改为“使身体冷静"或“保持身体冷静”。

⑦“所以能……"不合逻辑,原文无因果关系,将“所以”改为“也"。

故答案为:②语意重复,“付诸于行动”去掉“于",或者改为“付之于”。④搭配不当,将“提升身体冷静"改为“使身体冷静”或“保持身体冷静"。

⑦不合逻辑,原文无因果关系,将“所以”改为“也"。

【答案】20.①I中“还”本义是“还有",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即缺少“精神专注”,是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完整地展示出了“三脚凳模型"的具体内涵。②Ⅱ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语势,与“惭愧”照应,表面是狗为其不能分辨贵贱好坏而惭愧,实则是对人不如狗,人比狗还势利的批判。

21.①原文通过多个“还不知道"构成排比(反复),增强语势,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②内容上突出了狗对人的驳斥诘问,在人的面前,狗感到惭愧且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衬托了人的势利无耻。③语气上故作谦虚、揶揄,语言幽默。

22.①表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作者此处用省略句,列举了“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

②表语意未尽。此处是狗开口请人留下,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人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的批判。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不同含义的能力。

“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中“还”本义是“还有"。结合“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分析可知,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即缺少“精神专注",是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完整地展示出了“三脚凳模型”的具体内涵。

本文“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不知道”的语势,与“惭愧"照应,表面是狗为其不能分辨贵贱好坏而惭愧,实则就是“我可不像你”,表达对人不如狗,人比狗还势利的批判。

故答案为:①I中“还"本义是“还有”,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即缺少“精神专注",是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完整地展示出了“三脚凳模型”的具体内涵。②Ⅱ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语势,与“惭愧"照应,表面是狗为其不能分辨贵贱好坏而惭愧,实则是对人不如狗,人比狗还势利的批判。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还不知道”表面看是谦虚,是“狗不如人":狗不会因铜银、布绸、官民、主奴而区别待人。人是会的,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而且以此为荣。实质上是说狗没有人那么势利,还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其实是“人不如狗”。此种表述,故作谦虚,语言幽默,突出强调了人的势利无耻,对人进行有力驳斥。

句中以四个“还不知道"的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内容铿锵有力,“我还不知道”表面是谦虚,实则就是“我可不像你",语言幽默,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结尾意犹未了,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①原文通过多个“还不知道”构成排比(反复),增强语势,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②内容上突出了狗对人的驳斥诘问,在人的面前,狗感到惭愧且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衬托了人的势利无耻。③语气上故作谦虚、揶揄,语言幽默。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此处的省略号表示的内容为“还不知道”的东西,表明“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

“且慢!我们再谈谈。……”,此处省略号表示可能要谈的内容,谈什么,谈狗和人的不同,“狗不如人",谈人的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可是狗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的批判。省略号表语意未尽。

故答案为:①表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作者此处用省略句,列举了“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②表语意未尽。此处是狗开口请人留下,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人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的批判。

23.【答案】范文:

世上怎会有坐享其成的好事?

有一幅名为《谁来画龙呢》的漫画,画中三个人都不肯去画龙,只想点睛。可是,世上怎会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这幅漫画正是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肯脚踏实地做事,只想坐享其成,还想邀功请赏的人。

社会上有太多这种现象,领导下指令,员工拼命干活,最后功劳是领导的;导师不写论文,学生写出来,导师署名发表……这些都是坐享其成的现象。作为青年,我们一定要懂得肯吃苦,脚踏实地,千万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坐享其成。

不可否认,在经济高速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有的人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和本领恐慌。与此同时,“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四风”新表现仍难以禁绝。但清谈客只会错失机遇,实干家才能赢得未来。“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这启示我们,把两会精神落到实处、将改革进行到底,关键就在于“实”字。在具体工作中,尤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抓落实的落脚点;尤需掌握落实方法,强化落实责任,为积极干事者鼓劲撑腰,对不落实、落实不力者加以惩处。

话说得最多的人,不一定是事做得最多的人。雷声再大,如果雨点太小,也只是虚张声势。实干才是最美好的品行,行动永远胜于空谈。

少空谈,多做事,能实干,能行动,是一个人品质、修养的体现。华罗庚说过:“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我们要诚之以空,诚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其实,何止是科学之道,做人之道更是如此。脚踏实地做事,谨慎认真为人,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实干精神,求实态度。

杂交水稻之父,面对着盛大的声誉,依旧保持着自己踏踏实实的实干作风,行走于田垄之间,埋头于稻浪之中。他的实干精神,让人心生敬佩。古文学家季羡林,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亲身考察,从不空谈,他的严谨作风,昭示世人,让人钦佩不已。

只有实干,只有付诸行动,理想的风帆才会鼓足力量,人生的帆船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纵使一个人说得再好听,谈得再动人,如果不通过行动证明一切,通过实干实现目标,也终将碌碌无为,一无所获。

我来画龙,自己点睛!

【知识点】漫画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首先看图,图中有一个大白板,上面一行字“画龙点睛图”。大白板边上有三个男人,旁边放着一只砚台,他们每个人都拿着一只饱蘸墨水的笔,看起来是准备给龙“点睛",但画上却是一片空白,旁边一行字“谁来画龙呢”。“画龙点睛图",正常的顺序是先画龙,再点睛,可是他们都不肯画龙,只想要点睛;或者是因为人多,互相推诿,没有人肯干实事。想清楚这一点,褒贬就很明显了——讽刺那些不肯干实际工作,只想邀功的人;或者讽刺那些缺乏实干精神,只想坐享其成的人。写作时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漫画的要素,然后指出其寓意。接着,要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这种不想出力而抢功劳的行为能够大行其道呢?其背后是权力的傲慢和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的缺位。然后,可以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比如,工作的质量无法保证、出了问题把责任推给别人、制造不公平等。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倡实干、敬业、负责的精神,只有人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消灭寄生的蠹虫,中国梦的美好蓝图才能早日勾画成功,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才能早日腾空而起。

【立意选取】

①没有画龙,何来点睛。

②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③磨画龙之苦,成点睛之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写作此类作文需要准确细致把握漫画的内容,首先是认真观察,再是结合漫画内容并联系当今生活进行分析。懂得漫画的讽刺意义,现实指向以及寓言的微言大义,小故事藏有大道理。要有意识地由物到人,由物性到人性,思考漫画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现实,勾连古今,参照中外,让文章从浅显走向深刻,由单薄写出丰富。观点要明确,最好不要持中立态度。

1/1江苏省苏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苏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指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孳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涵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物件器具、礼俗制度、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

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有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简牍等。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古代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奠定了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并将文献内容通过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由汉代《七略》到清代《四库全书》,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而古文字材料是经典文献的根脉,文献的正本清源离不开古文字。

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古文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古文字的形体结构比较复杂,书写工具和载体又比较原始,所以书写难度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字使用的广泛频繁,字符的原始理据逐渐淡化或被改造,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总体上更便于书写。在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中,人们还超越实用记录功能,追求装饰性美感和艺术性享受,产生了美术字体和书法艺术。秦代“书同文”不仅类化了汉字的书写体式,更规范了字词的用法,减少了文献歧义的产生,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文化推广,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正是因为古文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意在通过对古文字的全面研究,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如何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古文字传承古文明的实际效能,是古文字工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接触古文字,了解古文字,应用古文字,传承古文字。

(摘编自李运富《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材料二:

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古文字作为中国文字的早期历史形态,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古文字传承和传播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

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数字化技术可使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古文字的数字化还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此外,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通过数据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检索各类专题文字资料和已有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