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解析)_第1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解析)_第2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解析)_第3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解析)_第4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朝花夕拾》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不同文章和书籍的阅读方法。运用主题阅读法阅读,可以把相同的部分整合,不同的部分拼接,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选自《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选自《琐记》)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选自《藤野先生》)

(1)围绕“成长”这一主题,雅集小组选读了鲁迅求学的三个片段,请你根据要求填写下表。

时期地点事件

童年绍兴三味书屋①

少年南京矿路学堂鲁迅阅读赫胥黎的《天演论》而入迷

青年仙台医学院②

(2)请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试分析句中画线的标点符号的作用)

②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试分析句子中包含的情感)

(3)从故乡到南京,再到日本,求学中的鲁迅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鲁迅不断地在成长。请你结合以上选文内容,分析鲁迅不同时期的形象。

(4)鲁迅的成长轨迹:离开绍兴,选择去南京求学;到日本留学,选择学医;放弃学医,选择从事文艺活动。请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明鲁迅每次选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他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

丁立梅

①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多得你吃不了的。”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夕阳里。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我言不

②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的一套紫砂壶。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③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④“呵呵,老啦,真的老啦。”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⑤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⑥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他“唰”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我让他试衣。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⑦他先出去的。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的。”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手。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他“唔”一声,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1)第⑤段说“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文中哪几件事表现了父亲的老去?(写出三件即可)

(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①自选角度赏析句子。

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②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

(3)第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第⑥段中“我”为父亲买衣服付钱时“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

(5)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联系文章分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言

①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②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不但字好,词也好。众人刮目相看,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入上席。

③有一年,我这位先祖,去青州为某大户人家写匾。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只写了三个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我那先祖却礼数次后,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④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统一?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是我故乡的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我先祖所写的字了,因而也就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好。尽管我没能在书法方面下功夫,但我父亲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还是使我从小就对书法多了一些兴趣,对能写出一笔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羡慕。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文中第②段写道:“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当时先祖冷笑的心理活动。

(2)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与先祖相关的两件事。

(3)请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说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

(4)结合文章,谈谈中华毛笔字的魅力所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车站,年轻人就盯上了那个中年男人,一开始是觉得有些似曾相识,但想了半天,确定是不认识的。中年男人在车站旁的报刊亭买报纸时,从上衣内口袋掏出一个鼓囊囊的钱包,年轻人偷看到,厚厚的一沓火红的纸币,那抹红花了年轻人的眼。公交车停下时,一群等候好久的乘客你推我挤争先恐后地上了车,中年人也跟着上,年轻人跟在最后。年轻人不坐那车,他看中的是中年男人的钱包。

②车上已经没座了,中年男人站在了一个靠窗的位置,视线看向窗外。年轻人不动声色地站到了中年男人的身旁,车上的人确实是多,在一推一搡之间,将年轻人推到了中年男子身边。趁着没人注意,年轻人的手轻轻一伸,已伸至中年男人身上,悄悄地把那鼓囊囊的钱包给“拿”了出来。猎物到手,年轻人想的是赶紧从人群中穿过,到达后车门,等到下一站时,车门打开,悄悄地溜下去。

③巧合的是,在那一刻,中年男人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说:“老马,是我老赵啊,我让你帮我打给山区孩子的钱,打过去了吗?”年轻人心头微微一动,迈出去的脚不由得停顿了下,听着中年男人继续说:“对,对,就是那10个孩子……”中年男人的电话声音很大,还能听到那边男人的声音:“老赵,那可不少钱呢,一个人一学期1000块钱,10个人就是10000块啊,你这么些年一直无私地资助他们,值得吗?”中年男人笑了:“当然值得了。你忘了?我们上次去山区,看到的那些孤苦的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求,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其实我也就那么点微薄之力,能帮就帮吧。想想咱们小时候多苦,缺吃少喝,本来还想着读个大学,可没钱啊,没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上,要是当时有人资助下咱们,那改变的就是咱们整个人生啊……”

④中年男人说得坦荡。年轻人的心却是平静不下来,老赵,老赵……年轻人嘴角默念了几句,像是有些恍然似的。年轻人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年轻人向旁边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借了一支笔,还有从作业簿撕下来的一张纸,靠在一根杆子处,在纸上写下什么,挺郑重其事的样子。

⑤车子走走停停,已经好几站了。坐车的人比起刚才似乎是更多了。车子在一个颠簸摇晃之时,年轻人的身子猛地撞了中年男人一下,中年男人一惊,警觉了一下,用手碰了放钱包的上衣口袋,鼓囊囊的,还在。又一个站到了,年轻人随着下车的人流往后门走。下车的瞬间,年轻人转过头,很认真地看了中年男人一眼。

⑥几年前,年轻人也是中年男人资助的学生之一,因为家庭变故,年轻人终是放弃了学业,一头栽进了社会的泥潭。

⑦中年男人掏出钱包,看到了里面塞的一张纸条,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对不起。中年男人很欣慰地点了下头。其实,中年男人早就认出了年轻人,那个电话,中年男人是打给年轻人听的,在年轻人拿去他钱包时,他就已发觉。中年男人渡过年轻人一次,这次,是渡了一个浪子回头,洗心革面。

⑧马路边,公交车已慢慢远去,对着车子离去的方向,年轻人很认真地鞠了一躬。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子。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⑦段中两个加点字“渡”在文中分别有怎样的含义?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词典的故事

①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并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②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我们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那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

③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④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⑤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⑥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而今天,看到新时代的青少年面对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好奇心却放在一些与知识无关的地方,我心里真有一种痛惜之感。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面对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却失去了好奇与珍重之心,即使社会的物质生活再丰裕,我也觉得仍然像生活在精神荒芜的二十多年前。

(1)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请写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在下面括号里填入体现文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词语。

渴望→→→看到希望→珍惜

(3)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②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4)体会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不少于40字)

(5)你如何理解结尾画线句的含义?

6.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穿过岁月的白发

冯骥才

①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偶尔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

②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少年时——那时同母亲聊天,母亲背对着窗而坐,窗子敞开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的,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的召唤。

③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扑在母亲怀里。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我,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好似生怕她离去……

④事后,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述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里。如今,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但初见她白发的感受却深刻难忘。那种人生感叹,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树枝上去……

⑤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支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时,我心里一动,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瞥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发,也要这样小题大做?”

⑥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么会埋藏着这么多的白发!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她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竟怎样一根根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侃侃而谈中,还是在不舍昼夜的埋头写作中?是那些年在大地震后寄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的?

⑦一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她,请她也把我的头发染一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谁说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谁知染发是件愈来愈艰难的事情。不仅日日增多的白发需要加工,而且这时才知道,白发并不是由黑发变的,它们是从走向衰老的生命深处滋生出来的。刚染过的头发看上去一片乌黑青黛,但它们的根部又齐刷刷冒出一茬雪白。任你怎样去染,去遮盖,它们还是茬茬涌现。人生的秋天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顽强,挡不住的白发啊!

⑧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漏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由它花白。染又麻烦,不染难看,渐而成了负担。

⑨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位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明,宛如银丝,真是美极了!

⑩我禁不住说,将来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

老者听了我的疑惑,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人和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对!所谓听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节享受什么季节。”

听罢,我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1)本文以“白发”为线索,以“我”的心理变化为写作思路,表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请结合相关内容和已给出的示例,概括出另外两件事。

①“我”同母亲聊天时发现母亲的白发,感到害怕、凄然和无可奈何。

③“我”看到自己的白发层出不穷,感到困惑和悲叹。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的,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的召唤。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选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②也?”(《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①《书》:指《尚书》。②杵(chǔ):捣物用的棒槌,这里指形如杵的兵器。③深造:达到精深的境界。④资:积蓄。⑤原:同“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于我如浮云

③君子深造之以道

④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3)由甲文中的句子演化而来的成语“”形容时光如同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由乙文中的句子演化而来的成语“”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4)北宋名臣赵普曾“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乙文中孟子却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解析

1.(1)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和玩耍;鲁迅看到枪毙中国人的电影,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2)①问号与感叹号连用,表述了先生看到书房里没人时的疑惑、惊讶,继而明白学生去外面玩耍后的愤怒。

②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述了鲁迅的愤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3)甲文中,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画绣像,可以看出当时的他是一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有着童真童趣的孩子。

乙文中,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时阅读《天演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向往新思想、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学不倦的少年。

从丙文中的看电影事件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着救国救民理想的爱国青年。

(4)鲁迅第一次选择是为了离开绍兴城中熟识的人,别寻“另一类的人们”去,寻找新的希望;去日本留学是要学医,救助像他父亲那样被耽误的病人,战时还可以做军医为国效力;“弃医从文”是因为目睹了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认识到中国人精神的麻木,认识到需要从文化上医治民族的病症。

启发示例: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把自己的选择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甲文描写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和玩耍的生活;丙文写了鲁迅看到枪毙中国人的电影,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4)这道题属于拓展延伸题,考查学生在领悟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是否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是否从阅读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解答这道题既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或感受。

2.(1)①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一套紫砂壶。②他进卫生间洗潮澡,水漫了一卫生间。①"我"嘱咐他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汤沸了将火关掉,结果汤溢得满煤气灶都是。④和"我”聊天,话却很少,只是傻笑、点头。⑤他去买盐,到了小店却忘了买什么。⑥他买衣服后,在商场门口转圈儿,根本辨不清方向,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轻老,表现了看到父亲老去时内心的伤痛,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爱怜之情。

②“牵”、一“缩”两个动词,写出“我"对父亲的疼爱以及父亲的不适应,非常真实,打动人心。

(3)运用了插叙。描写了父亲昔日的意气风发、精力充沛,与父亲现在的衰老形成对比,表述了对父亲老去的哀伤与无奈。

(4)父亲“推让”是不想让“我"付钱,“极豪气”是他想让“我"知道他有钱且舍得花钱,消除“我"对他的担心。但是当他看到标价与自己的想象相差太远,所以吓得咋舌。嫌贵不穿那么好的。这一方面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另方面也说明了父亲生活确实并不宽裕,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5)父亲是一个勤劳质朴、热情善良、关爱子女的人。“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说明了他的勤劳质朴;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春联等说明了他的热情善良;不愿让“我”花钱买衣服说明了他关爱子女。(意思对即可)

3.(1)示例:哼,乡绅写得也不过如此,看到这里。我都要笑你!好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①先相参加县太爷的社伙,遭到慢待,于是大展书法,令人刮目相待。②先祖去青州大户人家写匾因被招待不周只写了三个字,待东家带厚礼上门,才在自家写出第四个字,却与相隔甚远的三个字丝毫无差。

(3)写字:通过长期的锻炼与坚持,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从心所欲”。做人:在坚持个性的同时,要提升自己的修养,做人讲求原则,“不逾矩”。

(4)示例:中华毛笔字既间润,又兼有立体感、既看起来贯心也又能够让人修身养性锻炼人的耐心与毅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做最简练的概括。要注意把每件事情的时间、过程、结果说清楚。细致审题,概括时注意不要脱离原文,要依据人物言行概括。一般的思路是“谁做了什么事,过程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这道题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即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着手。“写字”方面:先祖在社饮上大展书法令人刮目相待;为大户人家写匾,时隔隔数日在自家写出与原来三个字丝毫无差的第四个字。这些足以说明先祖经过练习,写字已经不受时空的限制,已经达到“从心日欲”的境界。“做人”方面:先祖在受到慢待的时候,在县太爷的社饮上因龙飞凤舞的书法而赢得尊重;因东家招待不周,写牌匾时完成三字而买驴回乡,东家备厚礼来请时方才补上所缺的。可见先祖做人讲求原则。

4.(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了年轻人思想转变的历程;为下文归还钱包做了铺垫;同时也照应了开头“一开始是觉得有些似曾相识”。

(2)运用了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年轻人的过去;为下文中年男子早就认出了年轻人做铺垫,写出中年男子曾经对年轻人的帮助,突出了文章中心;使行文避免平铺直叙。

(3)前一个“渡”,是指年轻人上学时生活上有困难,中年男子给予他经济上的帮助;后一个“渡”,是指中年男人用巧妙的方式对年轻人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行窃的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洗心革面改正了错误。

5.(1)起因: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经过: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结果:“我”禁不住流泪,营业员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破例把词典卖给了“我”。

(2)兴奋(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