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1页
新时代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2页
新时代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3页
新时代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4页
新时代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代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新时代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余干月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赋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葱茏,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甲】’,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乙】’,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计上心来,乃念道:____,____。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得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得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只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益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地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哪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贾政与众人化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给大观园中桥上之亭拟名为“翼然"“泻玉”。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写出相关语句。

2.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A.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

B.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C.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D.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3.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

4.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

5.《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请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宝玉这一人物的评价。

(2023高三上·余干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那条石路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埋没下去。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应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其次就是鼠麴草。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地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命运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甜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做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野性似乎也被夜的温柔驯服了不少。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月色朦胧的夜半,有一二猎夫,会效仿鹿子的嘶声,往往登高一呼,鹿子便成群地走来。……据说,前些年,在人迹罕至的树丛里还往往有一只鹿出现。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命运。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近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1942年,写于昆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能让人感悟到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B.“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一条路"指现实用石块砌成的旧路,“另一条路”指想象历史的道路。

C.“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告诫人们面对威胁、恐吓,要不畏惧、不退缩,勇于抗争。

D.“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这句话表明“消逝了的山村"不仅让作者获得心灵的愉悦,而且让他思考生命的本源。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路”“小溪"“鼠麴草”“彩菌"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B.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明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也增添了文章的诗意韵味。

C.文章以描写为主,同时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了抒情等方式,看似有些散漫,但不影响整体的表达。

D.文章采用诗化的语言,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现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赞美,读来自然剔透,不觉沉重。

8.“其次就是鼠麴草"这个段落,写出了作者的多重感受,请简要概括。

9.同学们在研习本文时提取出一个关键词:秘密。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言提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览之A曰B士之有C名D不虚E然F哉G乃停H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朝,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李密称蜀汉为伪朝,是迫于压力,讨好晋朝统治者而不得已为之。

B.区区,指自己的私情,与《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区区”词义不相同。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

D.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是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

B.李密的辛酸苦楚,蜀地人士及梁州、益州长官尽知。他祈望晋武帝怜恤,让他先报答奉养祖母刘氏,再来在陛下面前尽忠。

C.下属官吏将李密写有“庆父不除,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的内容禀告司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名声清廉谨慎,就没有弹劾他。

D.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14.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3高三上·余干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5.下列对序文及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代。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B.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C.作品实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虚写战争的创痛。两项比照,“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D.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犹厌言兵”四字,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16.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2022高二下·松溪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杜甫《蜀相》中,慨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的句子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余干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甲】。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木棉烈焰般地映照了整座城市。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他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偶然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乙】,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023高三上·余干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①。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②、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③,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④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或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余干月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曾在一次大一新生开学典礼上说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学者曾经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去了美国之后,学业大多十分优秀。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进入最优秀的前20%,却很难进入最顶尖的前5%行列。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还涉及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定位。如果我们把世俗的、功利化的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比如进入欧美名校、有一个稳定而待遇优厚的工作等等,我们奋斗的动力就会随之失去……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超越于一般功利心之上的真正动力,我们很难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对于格非所说的追求成功的助力问题,作为一个立志要考个好大学的高三学子,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甲:有亭翼然

乙:泻于两峰之间

2.C

3.第一处“笑”,贾政以客套示人,而内心对宝玉题“曲径通幽"颇为满意,还因众人夸赞宝玉而得意,也有敲打宝玉不要自得的意味;

第二处“微笑”,贾政对宝玉的“沁芳"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实则非常满意;

第三处“冷笑”,贾政对宝玉评价众客拟题“都似不妥"的轻狂似乎颇为不满,内心实则无太多责备。

4.特点:翠竹掩映,清幽雅致;泉水绕竹,自然灵动;布局讲究,精巧不俗。

匠心:营造幽静清雅的氛围,映衬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脱俗的高雅品位。

5.宝玉为亭取名“曲径通幽”,还说“刻古终胜雕今",可见宝玉富于诗才,有才情且爱读诗书。

且宝玉有真情,说真话。在与贾政评论“杏帘在望”句和发表对“天然"的看法之时,与贾政观点相违背,可见宝玉的才华横溢,真性情与世俗不合。

“腹内原来草莽”是世人的评价,而宝玉却恰与此相反。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古代白话小说;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心理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心理变化过程,可根据情节的变化逐步分析人物心理,同时注意文本中心理描写的词语。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名句默写的能力。第一处的填写,首先要熟背并理解《醉翁亭记》一文,根据原文“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就名‘翼然’”的提示,应填写“有亭翼然"。第二处的填写,根据“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此处欲表明“此亭压水而成",且用“泻”字讲其状态,应填“泻出于两峰之间"。注意要填《醉翁亭记》的原句。

故答案为:甲:有亭翼然乙:泻于两峰之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本题中要求根据“沁芳亭”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对联,首先就要找到有关“沁芳亭"的景物描写部分加以品读。分析亭边的景物描写,“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清溪泻雪”又据贾政所说“此亭压水而成",可知对联中必然要重点描写“水”。A.文中并没有对“后户青山"的描写,且对联中也并没有提到“水”。B.原文中,贾政一行人并不是晚上去游览大观园的,没有关于“斜阳"“明月”的描写。C.这一联写水,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和溪形,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适合“沁芳亭”周围的景物特色。D.原文中,贾政一行人并不是晚上去游览大观园的,没有关于“明月"的描写。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心理的理解分析能力。贾政的“笑”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笑,是在众人赞宝玉后,贾政回复时的神态。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这是对客人回以礼,“不可谬赞”,是以客套示人,是礼节上的笑,内心还有满意、得意的成分。“他年少……"也有意说给身边的宝玉听,年少不要自得。第二处“笑”是在宝玉作对联后,从语境中看,宝玉对所写内容对联是有所考虑的,且是在贾政的认可之下。前后对期间众人的称赞都未加以反驳和客套。贾政听了,点头微笑,是对宝玉的肯定,赞同宝玉题字有才情,体现其内心喜悦,表示自己的满意。第三处,是写贾政的冷笑。前面贾政的略微生气,“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宝玉评价众客拟题“都似不妥”,在贾政看来,有些轻狂,以冷笑态度问他“怎么不妥"表现的是不满。从封建大家长的角度看,还让宝玉接着说下去,内心实则无太多责备。思考时要关注“笑”的对象、原因和程度。

故答案为:第一处“笑",贾政以客套示人,而内心对宝玉题“曲径通幽”颇为满意,还因众人夸赞宝玉而得意,也有敲打宝玉不要自得的意味;第二处“微笑",贾政对宝玉的“沁芳”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实则非常满意;

第三处“冷笑",贾政对宝玉评价众客拟题“都似不妥”的轻狂似乎颇为不满,内心实则无太多责备。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选文第三段描写的是“潇湘馆",因此可知,“潇湘馆”的景物特点是,从外面往里看,“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进门之后,就是曲折游廊,石子甬道,一明两暗三间小房,后院有梨花芭蕉。后院墙下有细泉入墙,“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综合起来,“潇湘馆"景致的“好”,主要好在有翠竹、有泉水、布局精致(小房,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小门、小退步)。景物描写的作用在于烘托场景中的人物,曹雪芹写“潇湘馆",营造了幽静清雅的氛围,与黛玉的人物形象作呼应,为她后文入住此地做铺垫。用潇湘馆清幽的氛围正衬出黛玉喜静、娴雅的个性,用“竹”象征她清高孤傲、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潇湘馆"作为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居所,映衬的是林黛玉与众不同、自然脱俗的审美品位,以及她如翠竹、如清泉的清高、孤傲、飘逸。

故答案为:特点:翠竹掩映,清幽雅致;泉水绕竹,自然灵动;布局讲究,精巧不俗。

匠心:营造幽静清雅的氛围,映衬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脱俗的高雅品位。

5.本题考查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贾宝玉读书多,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表明他爱读书。如“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宝玉拟写题匾时多次引用经典名言或诗句,可以看出他知识非常丰富,才思敏捷。富于诗才,有才情且爱读诗。如“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宝玉在分析景物特点时与众人观点不同,可见他见解是独到的。另外,宝玉有真情说真话,不伪饰。如宝玉评价他人观点的时候,“‘都似不妥。’‘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可以看出面对父亲的指责,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可见他勇说真话,有叛逆的精神。在与贾政评论“杏帘在望"句和发表对“天然”的看法之时,与贾政观点相违背,可见宝玉的真性情与世俗不合。《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字面上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这个评价是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的,是世人的评价,而宝玉却恰与此相反。故答案为:宝玉为亭取名“曲径通幽”,还说“刻古终胜雕今",可见宝玉富于诗才,有才情且爱读诗书。且宝玉有真情,说真话。在与贾政评论“杏帘在望”句和发表对“天然"的看法之时,与贾政观点相违背,可见宝玉的才华横溢,真性情与世俗不合。

“腹内原来草莽”是世人的评价,而宝玉却恰与此相反。

【答案】6.C

7.D

8.①生命虽然弱小,但要谦虚、纯洁、坚强;②温馨恬静生活让“我"纷扰的心变得平静;③弱小的生命也要担当重任;④自然、质朴是生命的本真。

9.①秘密是山村孕育的传说和故事;②秘密是山村隐藏的兴衰的历史;③秘密激发“我”对当年山村美的遐想;④秘密让“我"感悟生命的关联和永恒。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体会词语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词语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词语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词语的真实含意。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告诫人们面对威胁、恐吓,要不畏惧、不退缩,勇于抗争”错误。“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意思是风夜中的嗥声令人感到惊惧,陈述生命面对自然的真实心理状态,选项过度解读。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表达对现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赞美”错误。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屈精神,寄寓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可知,生命虽然弱小,但要谦虚、纯洁、坚强;由“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可知,温馨恬静生活让“我"纷扰的心变得平静;由“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可知,弱小的生命也要担当重任;由“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可知,自然、质朴是生命的本真。

故答案为:①生命虽然弱小,但要谦虚、纯洁、坚强;②温馨恬静生活让“我”纷扰的心变得平静;③弱小的生命也要担当重任;④自然、质朴是生命的本真。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由“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可知,秘密是山村孕育的传说和故事;由“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可知,秘密是山村隐藏的兴衰的历史;由“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可知,秘密激发“我”对当年山村美的遐想;由“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可知,秘密让“我”感悟生命的关联和永恒。故答案为:①秘密是山村孕育的传说和故事;②秘密是山村隐藏的兴衰的历史;③秘密激发“我"对当年山村美的遐想;④秘密让“我”感悟生命的关联和永恒。

【答案】10.BDG

11.C

12.D

13.①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舅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

②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亡了蜀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14.李密认为:诸葛亮与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不匹配,所以他的言教具体琐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

……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私情上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材料二: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名声高雅,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亡了蜀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去世。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名声高雅,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曰"为断句标志,其后B处断开;“哉”为句末语气词,其后G处断可;“士之有名"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可单独断开,突出主语,即D处断开。故答案为:BDG。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指自己的私情;极小的。句意:因此我私情上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C.“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错,“期”应该指穿一年丧服。D.正确。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可知,识相的都官从事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背",弃我而去;“行年四岁”,到四岁时;“夺",强行改变。(2)“任”,任用;“是",这;“是知成败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故答案为:①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舅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

②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亡了蜀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为“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意思是“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据此可知,李密认为诸葛亮与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不匹配,所以他的言教具体琐碎。故答案为:李密认为:诸葛亮与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不匹配,所以他的言教具体琐碎。

【答案】15.C

16.贯穿全篇的“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具体表现在:“淮左名都”“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作品实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虚写战争的创痛"错,应改成“虚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实写战争的创痛”。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词在表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上非常突出,所以贯穿全篇的“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主要表现的景物有:“淮左名都"“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和“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当年繁华都会,如今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故答案为:贯穿全篇的“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具体表现在:“淮左名都"“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17.【答案】(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汩,盈,倚,壁,捷,襟。

故答案为:⑴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答案】18.①更能突出景物特点。原文运用了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和“憋”“鼓鼓囊囊"“炸开”“蹿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的木棉花苞瞬间绽放后灿烂热烈的姿态,更好地突出花苞之大,花开之早、之盛和阳刚之美。

②更符合作者的心情。原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木棉花开的热烈足以燃烧人们心底的热望,让“我”想到奋进的生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木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原文侧重描写,表达生动形象。

19.甲: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

乙:还是草木一秋

【知识点】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原句较之改句,修饰限制成分不同,前者为“憋得鼓鼓囊囊”,后者为“鼓胀",显而易见前者使用了比拟修辞,更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突出了“木棉花苞”含苞欲放亟待绽开炫出姿容的急迫样子,叠音词的使用使得语言表达上更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另外“炸开"比“开”多了一个“炸",体现了比拟、夸张修辞,引人联想想象,颇具画面感,展示了木棉花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比喻、比拟、夸张兼用,鲜活可爱,极富表现力,突出了花的颜色如火一般绚丽,体现了叶子和枝干间的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映衬关系。动词、形容词兼用,词汇量更丰富,语言更精彩优美,富有意蕴和文采。

故答案为:①更能突出景物特点。原文运用了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和“憋"“鼓鼓囊囊”“炸开"“蹿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的木棉花苞瞬间绽放后灿烂热烈的姿态,更好地突出花苞之大,花开之早、之盛和阳刚之美。②更符合作者的心情。原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木棉花开的热烈足以燃烧人们心底的热望,让“我"想到奋进的生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木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原文侧重描写,表达生动形象。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句子是用来形容木棉花的,而且与“它的好看”“柔美娇艳"形成对比转折关系,空处需要关联词“而是”来连接,再结合上文“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确定答案为: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乙处结合上文“无论是人生一世”分析,空处需要关联词语“还是"来照应“无论是”,且内容上与“人生一世"对应,于是得出答案:还是草木一秋。故答案为:甲: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

乙:还是草木一秋

【答案】20.并驾齐驱;拍手称赞;慧眼识珠;脍炙人口

21.《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22.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揭露;②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态度。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句子的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处强调“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应填写“并驾齐驱”。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②处“逢人说项"比喻到处为某人某事吹嘘,说好话。此处与之并列,强调对作品的赞扬,应填写“拍手称赞”。拍手称赞:不住地称赞。③处是说茅盾识别《百合花》的价值,应填写“慧眼识珠"。慧眼识珠:形容善于识别人才。④处结合“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可知后面也是强调小说受人传诵,可填写“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故答案为:并驾齐驱;拍手称赞;慧眼识珠;脍炙人口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状语与中心词颠倒,应为“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二是结构混乱,“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主语是《百合花》,后一个分句主语变成了“风格",应改为“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故答案为:《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特点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好话"用了反语的修辞,“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就是那种……或是那种……或是那种……"三个分句,句式结构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文段中所谓的“好话”实际指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话,主要针对文学评论现象所说,在谈论文学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时,文段并未平铺直叙,而是结合多种修辞手法进行阐释,因此可见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否定和批判态度,解答时,可分点作答,先点明修辞手法,接着写出运用修辞的效果。如排比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集中体现;反语嘲讽意味突出,更好地揭露所谓“好话”的本质;引用可使所要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还能够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故答案为: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揭露;②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态度。

23.【答案】例文: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而那诗和远方,便是热爱的方向。不能不说,成功于人,动力千差万别,但我想说:因为热爱,所以追求;因为追求,所以成功。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热爱可以让人不惧生死,遇到困难时,秉持信念,勇往直前。

最美舞者廖智在汶川地震后失去了双腿,同时也失去了未满十一个月大的女儿,这无疑是对她身体与心灵的摧残。恢复期间,她想过自杀,但最终让她活下来的是舞蹈。她热爱舞蹈,甚至嗜舞如命。治疗期间,她脑海里总是想象自己重返舞台的样子。然后,她想出了《鼓舞》。可对廖智来说必须从跪立这个对常人来说很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我用力抓住床的扶把缓慢地跪起来,刚跪一分钟不到双腿便开始颤抖,接着全身都颤抖起来……当我再一次跪起来……几乎要倒下去……"太疼了,而且每天要疼3个小时,廖智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为了完成《鼓舞》,她第二次手术一推再推,当双腿残缺、一袭红装的廖智在大鼓上翩翩起舞时,震撼了现场所有人。之后,雅安地震,她戴着假肢送粮、送衣;为家乡义演,用所得善款回报社会,传递爱心。尽管肢体残缺,但她用独特的生命展示了对舞蹈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谁能以昂扬的斗志完美每个当下,谁就是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真理的发现,道德责任的完成,都会引起人们的欢呼和心灵的震颤,而这些永远都离不开热爱——恒久的信念之火!

万理澄澈,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热爱可以让人摆脱世俗的眼光,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号称智商只有“007”的憨豆先生,现实却曾是主攻电机工程学的牛津大学硕士,所以屏幕上那个“轻度智障"的搞笑形象,实在不是他的本色出演。那么他又为什么放弃硕士学位来演戏呢?因为热爱。他放弃了前途,去努力追求他热爱的东西。虽然刚开始,并没有人买他的账,只是觉得这个人很傻,但后来,他慢慢地靠着他独特的方式与脸庞,收获了大批粉丝与观众的喜爱。观众们说“他本是一个博士,却演了一辈子傻子。”也许,他按照原有的生活过下去,也会有不错的收入,但为了追求热爱的东西,他宁愿受苦,也要拥抱快乐。

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什么很大一部分人坚持不到最后?并不因为他们欲望不够,意志力不坚强,能力荒芜,而是他们从来没有从内心热爱自己。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和灵魂合二为一时,世界上就没什么事让你受挫,因为这时你更在乎奋斗路上的满足与安宁。热爱是人生的一扇窗,虽然为了开启这扇窗,可能会放弃很多,但也会收获更多。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热爱便是如此,一旦热爱了,人就会变成打不死的“小强"。海伦.凯勒抚摸盲文而长满茧子的双手,是她对热爱的执着追求;司马迁忍受宫刑依旧苟活写书,那身体的破缺,意志的坚定,是他对热爱的无怨无悔;国际性文学奖“节杖奖”的得主牛汉,在遭受无数苦难之后,依旧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那些诗歌和散文,是他对热爱的忠贞不渝;褪去了英俊小生的光环,莱昂纳多用实力证明——热爱,才会无懈可击……因为热爱,追求总是显得那么情意绵绵,成功总是来得那么亲切无比。

为功利而努力,或许可以获得一时的动力,但是为热爱而努力,则可以获得一生的动力。热爱吧,明星朗月,何处不可翱翔?热爱吧,嘉卉清泉,何物不可饮啄?热爱吧,也许千辛万苦,但不在吃苦的时候选择享受,苦尽就会有福。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

材料关键词——“成功动力"。材料主要探讨了“追求成功的动机问题”,提出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超越于一般功利心之上的真正动力,我们很难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我们需要思考“超越功利主义"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成功的真正动力是什么或者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不计得失,与名利无关,其动力来自纯粹的爱甚至信仰;或者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顾个人的名利得失,其力量超越自我超越世俗。

【立意提取】

1.对成功的追求应该跳出世俗化的追求

2.对成功的追求动力应来自国家社会的需要

3.对成功的追求动力应是为了回报家庭、母校和社会

4.对成功的追求源于内心的热爱

5.追求切实的成功带有合理的功利之心也未尝不可

【素材】1.心系人民、胸怀世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我们的第一条寄语,这句话告诉我们新青年应有广阔的视野和崇高的理想,只有让目光超越个人狭隘的功利,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动力。何为“广阔的视野"?在逆全球化的的今天,我国仍倡导的全球治理新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体现了这一点。新青年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不应狭隘地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应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将自身乃至中国置于世界之中,努力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成功动力才是人一辈子的财富。

2.成功的意义不在于你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在于你有多么的伟大。因为,成功总会与努力的人握手,只要享受了努力的过程,我们就不是失败者。如果一个人在为某件事坚持着,那么他一定从这件事情中找到极大的快乐和快感。这才是成功的真正的动力。

3.“名利”——人的一生又有谁不是在追逐?努力地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建树,可以说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够富裕也能说是逐利。人活着,有谁敢说没有追求过这两个字呢?我认为“名利"的追求也是成功的动力,而且是最基本的动力。当然还要掌握一个一个度的问题,只要不过,不贪,追逐一下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新时代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余干月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赋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葱茏,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甲】’,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乙】’,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计上心来,乃念道:____,____。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得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