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6/2E/wKhkGWXzk7aAV9SUAAILZEL8Ik8414.jpg)
![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6/2E/wKhkGWXzk7aAV9SUAAILZEL8Ik84142.jpg)
![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6/2E/wKhkGWXzk7aAV9SUAAILZEL8Ik84143.jpg)
![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6/2E/wKhkGWXzk7aAV9SUAAILZEL8Ik84144.jpg)
![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6/2E/wKhkGWXzk7aAV9SUAAILZEL8Ik841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原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憔悴(jiāo)仿膳(shàn)瘫痪(huàn)
B.暴怒(bào)沉寂(jì)侍弄(sì)
C.捶打(chuí)央求(yāng)絮叨(dao)
D.绝别(jué)烂漫(màn)淡雅(yǎ)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瘫痪雁阵砸碎爆怒无常
B.憔悴央求漂落喜出望外
C.昏迷深沉整宿絮絮叨叨
D.可恨决别侍弄泼泼洒洒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
C.“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来回翻身)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满分,真是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7.文中母亲坚持让“我”去北海看菊花的目的是()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只是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北海的菊花开得烂漫,非常漂亮。
8.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综合性学习
2018年母亲节到来之际,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9.请你根据活动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突出主题,不超过20字。
10.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表述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请仿照甲、乙两人的发言形式,续写你的发言。
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
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
你接着说:“母爱是。”
三、课内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1.在不同的阶段,“我”对去“看花”的态度是不同的,根据文意在表格的空格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时间去“看花”的态度原因
雁阵北归的时候“不,我不去!”(1)
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时(2)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被母亲一直以来的关心、理解、宽容、鼓励等打动
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3)(4)
12.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述效果的异同。
A“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①段画线句)
B“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第③段画线句》
13.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看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4.题目为“秋天的怀念”,怀念了哪些事情呢?请概括写出。
15.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文中的一些细节上,请品析下面两处细节的感人力量。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16.“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两次,分别在第①段和第⑦段,含义各有侧重。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17.文中②⑤两段的画线句子表述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相关词语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鞋垫
①我从刚学会走路到迈步在大学的林荫道上,脚上的鞋,悉为母亲一针一线所做。其间我总共穿破过多少双鞋?回答起来,恐怕比回答一座房顶上到底有多少页瓦还难以说清。只记得母亲似乎常年都在为我纳鞋。母亲纳鞋十分用心,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
②我幼小时,母亲长了一头好头发,每当她洗头时,满脸盆里就好像滚动着浓黑的乌云,那乌云直往盆外溢流。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就在这一蹭一蹭之中,母亲洗头时头发再也装不满脸盆了。
③参加工作之后,我有钱买鞋了,布鞋、皮鞋、胶底鞋,随烂随买,再也不用母亲为我纳鞋了。可是母亲又想起给我纳鞋垫。我是汗脚,袜子常是潮乎乎的,有了鞋垫后,感觉舒服多了。母亲看我喜欢,就不断给我纳了起来。几年下来,尽管她给我纳的鞋垫已经穿不了了,可她总是不忘每年都要给我纳上好几双。她给我纳的鞋垫从来不扎花绣叶,就像她那颗心一样天然,本色,朴素。准备纳鞋垫时,母亲先是翻箱倒柜地搜腾碎布,一块块洗净,熨平,然后打浆糊,抿袼褙,再以后拿起剪刀,细心地剪成雏形。纳鞋垫时,她仍然是当年给我纳鞋的样子,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只是,我心酸地看见她的原本极有光泽的头发,日渐干枯了,灰暗了。
④几十年过去,母亲背驼了,并且有了冠心病,身体大不如前,可是我的鞋垫却有增无减,因为母亲过些天还是总要给我纳上一双。我拿出积攒下的鞋垫恳求她:“妈!你看这鞋垫还有这么多哩,你快别纳了!”可是她不听,她含笑说:“反正我闲着没事。
⑤母亲晚年的时候,遭遇了一场极大的不幸,摔了一跤,髋部骨折。那时她所忍受的痛苦,是常人绝对难以想象的。后来虽然做了手术,骨头算是接起来了,但是她从此再也不能行走了。这时,只是这时,她身上终于有了歇下来的部分,那是腿;但是她却加紧了手中的针线活,一双手更加忙碌起来。其时她住在我的小家,我的几个儿女们的针线活,全被她包了;但与此同时,给我纳鞋垫的事情,她还总是念念不忘。有那么一些日子,只见她白天纳,晚上纳,在她床头上,几乎每天都有新纳成的鞋垫出现。我劝她劝不下,便想,老人家一生劳碌惯了,让她闲着坐在那里,她也许会不舒服的,遂任她去纳——当时想得就是这么简单,再没有想到别的任何什么。我后来有一天忽而恍然大悟:我好愚钝啊!当时的实情应该是,母亲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大限将至,便想争分夺秒地给我尽量多地留下一些鞋垫。于是我便想起中唐诗人孟郊写母爱的千古名句了:“临行密密缝”。而在我们母子之间,当时临行的并不是我,而是母亲!是的,那时母亲将要走了,将要离开这个世界而一去不归,但她多么淡定而从容!她纳啊纳啊,她仍然保持着过往数十年间的习惯动作,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只是,这时候她的头发不但全白了,而且没几根了,就像冬天的残阳昏黄的原野上,一些荒草在西北风里顽强地摇曳。
⑥母亲是1998年去世的,到现在,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现在我也已成了一个迟暮老人了。但我脚底下至今还被母亲给我纳下的鞋垫干爽着,舒适着。不但如此,母亲给我留下的鞋垫还有一叠根本没有沾过脚呢,还分别放置在我的衣橱、衣箱、旅行包和其他地方。我找出一些大致数了数,已经有十七八双之多。我现在腿脚有了毛病,走动越来越少,看来,我即使活到九十岁,一百岁,这鞋垫怕是也穿不完了!
⑦我把这些鞋垫久久地抚在胸前。这些鞋垫都不厚,基本都是一毫米左右。但是我想,由于有这些鞋垫的衬垫,多少年来,我硬是比原本的自己高出了一毫米左右。而这还非常次要;主要的是,由于这些鞋垫上所寄托的伟大母爱,由于我深深明白母亲对我的殷殷期盼,我身上对事业的牛劲、韧劲和钻劲,甚至包括由此激活了的想象力,也应该比原本的自己高出一毫米左右。记不得是谁说过:成败常在毫厘之间。人和人才智的高下基本也在毫厘之间。一念之差,往往酿成云泥之别;一张窗户纸够薄了,然一旦捅破,就可能顿时发现一个惊世奥秘。如果说我这几十年还算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么,我要说,它绝对是和这一毫米左右分不开的。
⑧现在母亲已经到蓝天白云深处的天堂上去了,但我只要想起她,就会想起她给我纳鞋垫时的辛苦专注的样子。她每纳一忽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母亲!你那永恒的千秋不朽的动作上面所闪耀的,是人间的第一至情啊!哦!我亲爱的母亲!
袼褙:ɡēbèi,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裱成的厚片,多用来制布鞋。
18.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有什么作用?
19.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这时,只是这时,她身上终于有了歇下来的部分,那是腿。
(2)我把这些鞋垫久久地抚在胸前。
20.文中有多处前后相互照应的句子,阅读下面的句子,找出一处与之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这时候她的头发不但全白了,而且没几根了,就像冬天的残阳昏黄的原野上,一些荒草在西北风里顽强地摇曳。
照应:
作用:
2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2.本文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均将母亲作为写作对象,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23.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下列表格。
时间事件情感
九岁在大院看到合欢花欢喜
又五年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1)
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花茫然
我已是当年母亲的年纪(2)(3)
24.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语句。
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25.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好好儿活”反复出现,让我们印象深刻。调动你的阅读经验,说说本文第⑧段划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6.给本文取题为“合欢,合欢”,你认为有何用意?
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解答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憔悴(jiāo)仿膳(shàn)瘫痪(huàn)
B.暴怒(bào)沉寂(jì)侍弄(sì)
C.捶打(chuí)央求(yāng)絮叨(dao)
D.绝别(jué)烂漫(màn)淡雅(yǎ)
C
A.憔悴(jiāo)——qiáo;B.侍弄(sì)——shì;D.绝别(jué)——诀别;故选C。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瘫痪雁阵砸碎爆怒无常
B.憔悴央求漂落喜出望外
C.昏迷深沉整宿絮絮叨叨
D.可恨决别侍弄泼泼洒洒
C
试题分析:A.爆—暴;B.漂—飘;D.决—诀。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
C.“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A
引号内是一句完整的话,句号应放到引号里面去。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来回翻身)
B
B.“烂漫”在本句中指颜色鲜艳美丽,光彩四射的样子;故选B。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满分,真是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A
A.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在句中是“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的意思,此时它具有副词的性质,作状语,后面要跟谓语动词。适用对象错误。
B.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测试得了满分,超出了自己的预想,用“喜出望外”正确。
D.泼泼洒洒:原指水(液体)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后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还有“洋洋洒洒”的意思。这里有“泼泼洒洒”来形容“万千雪絮”飘飞的情形,使用正确。故选A。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B
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语序颠倒,应改为“她对越剧一点都不陌生”。B项正确。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7.文中母亲坚持让“我”去北海看菊花的目的是()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只是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北海的菊花开得烂漫,非常漂亮。
C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解答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上下文内容分析。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想让儿子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A与文章表述的内容不符;B“只是”一词说得太片面;D这不是母亲的真实用意。故解析为C。
8.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B
B.本文并非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文章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大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
故选B。
二、综合性学习
2018年母亲节到来之际,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9.请你根据活动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突出主题,不超过20字。
10.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表述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请仿照甲、乙两人的发言形式,续写你的发言。
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
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
你接着说:“母爱是。”
9.(示例)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
10.(示例)—曲美妙的音乐,抚慰我的悲伤
9.试题分析:宣传标语的主题要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内容上不能脱离“感恩母亲”的主题。
10.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句子是个暗喻,第二个分句是个动宾结构,整个句子且是“母爱是……,……我的……”的句式。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三、课内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1.在不同的阶段,“我”对去“看花”的态度是不同的,根据文意在表格的空格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时间去“看花”的态度原因
雁阵北归的时候“不,我不去!”(1)
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时(2)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被母亲一直以来的关心、理解、宽容、鼓励等打动
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3)(4)
12.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述效果的异同。
A“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①段画线句)
B“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第③段画线句》
13.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看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11.(1)双腿瘫痪后,我内心绝望(2)“好吧,就明天。”(3)“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4)母亲去死后,我自责愧疚,促使我懂得母亲的心愿,懂得了好好儿活的含义。
12.相同点:A句和B句都是“妈妈”建议推我去北海看花,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不同点:B句多了一个“吧”,语气更加委婉,更能表现母亲的“央求的神态”和母亲小心翼翼的心态,B句是“看看”,A句是“走走”,也呼应下文“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13.C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可知,第(1)空“我”不去看花的原因是双腿瘫痪后,内心绝望;
根据第③段“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可知,答应母亲去看花,所以第(2)空为“好吧,就明天”;
根据第⑦段“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第(3)空为“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第(4)空为:母亲去世后,我自责愧疚,懂得母亲的心愿,懂得了好好儿活的含义。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相同点:结合所给句子,“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可知,两句话都是母亲的话,建议推“我”去北海看花。结合第⑦段“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菊花是坚强象征,母亲建议推“我”去北海看花,其实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带来的阴影,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不同点:B句是“看看”,A句是“走走”,结合第③段“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可知,A句“走走”与下文相照应,体现母亲的细心、体贴,表现了母亲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B句多了一个“吧”,语气更加委婉,更能表述母亲的小心翼翼。结合第③段“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可知,B句多了一个“吧”,更能表现母亲的“央求的神态”。
13.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轻重的把握。
C.句子朗读轻重也是根据句意、画面及情感进行相应地处理,母亲这一出去就是诀别,感情中应当包含着内心的隐忍与遗憾之情,“再”字必须重读,“出去了”不需要重读;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4.题目为“秋天的怀念”,怀念了哪些事情呢?请概括写出。
15.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文中的一些细节上,请品析下面两处细节的感人力量。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16.“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两次,分别在第①段和第⑦段,含义各有侧重。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17.文中②⑤两段的画线句子表述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相关词语简要分析。
14.母亲在自己病重之时却对我隐瞒病情劝我这个双腿瘫痪、脾气暴躁的儿子去北海看花被我拒绝;母亲央我去北海看花,我答应后母亲甚是高兴。(核心事件及结果能够写出即可)
15.(1)悄悄地躲出去,表述了母亲对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的理解,偷偷地听,表述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怕儿子有过激行为。两个细节里全是母亲揪心的疼痛。
(2)“挡”字里是母亲的细心,她担心飘零的落叶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母亲的心里,全是儿子。
16.第①段中的“好好儿活”是母亲说的,是母亲担心儿子寻短见鼓励劝说瘫痪的儿子能够有勇气活下去;第⑦段中的“好好儿活”表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结合对菊花生命状态的描写,这里更强调自己要活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灿烂。(写出大意即可)
17.“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包含着我对自己冲母亲发脾气拒绝母亲去看菊花的愧疚;“我没想到”“绝没想到”对母亲去世我却不能让她放心的痛苦、遗憾。(允许学生有自己合情合理的理解,比如未能尽孝的遗憾、未能看到儿子成就的遗憾等等。写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1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①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第②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可以概括出,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提议想带双腿瘫痪、脾气暴躁的“我”去北海看花被拒绝;
根据第③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可以概括出,母亲母亲再次提议带“我”去北海看花,“我”答应后母亲甚是高兴。
15.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句子。
(1)结合第①段“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知,这句话写出了母亲在“我”发脾气时的表现。运用细节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写出母亲的动作很轻,不想打扰“我”,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体谅,尽可能不去打扰儿子,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的理解。“偷偷地听”,写母亲并未真的离开,而是在默默关注“我”,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怕儿子有过激行为。两个细节包含了母亲揪心的疼痛和对和儿子的深厚的爱。
(2)“挡”的意思是拦住、抵挡。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母亲是主动的有意的动作,结合第③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可知,秋天到了,窗外树叶飘落,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坚强和细腻。
16.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关键句。
根据第①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可知,“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变得很暴躁。面对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我坚决地拒绝和否定。“我活着有什么劲!”表现了“我”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痛苦和绝望。所以母亲说“好好儿活”是希望“我”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劝说瘫痪的儿子要有勇气活下去;根据第⑦段“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写“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的场景,“我”看着秋风中,花团锦簇、泼泼洒洒的菊花,明白了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第⑥段“”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是期望“我”和妹妹一起扶持,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好好得活。希望“我”看到这秋日里满园盛开的菊花可以走出阴影,坚强起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珍惜生命;秋天里的菊花尚且奋力盛开,所以母亲期望“我”不要在消沉下去,盼望“我们”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17.本题考查分析的思想感情。
根据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第⑤段中的画线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可知,对于母亲身患重病以及后来突然离世,“我”是有些始料不及的。结合第①段和第③段的内容可知,母亲虽早已身患重病,但她仍在坚持照顾“我”。“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包含了对当时自己冲母亲发脾气的愧疚、自责。“我没想到”“绝没想到”表现出“我”由于沉浸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根本没有关注到母亲的病情,以致于母亲去世,“我”才知道她病得如此严重,体现出内心的难过、遗憾、愧疚和自责以及到母亲去世时“我”却依旧没有让她放心的痛苦、遗憾。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鞋垫
①我从刚学会走路到迈步在大学的林荫道上,脚上的鞋,悉为母亲一针一线所做。其间我总共穿破过多少双鞋?回答起来,恐怕比回答一座房顶上到底有多少页瓦还难以说清。只记得母亲似乎常年都在为我纳鞋。母亲纳鞋十分用心,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
②我幼小时,母亲长了一头好头发,每当她洗头时,满脸盆里就好像滚动着浓黑的乌云,那乌云直往盆外溢流。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就在这一蹭一蹭之中,母亲洗头时头发再也装不满脸盆了。
③参加工作之后,我有钱买鞋了,布鞋、皮鞋、胶底鞋,随烂随买,再也不用母亲为我纳鞋了。可是母亲又想起给我纳鞋垫。我是汗脚,袜子常是潮乎乎的,有了鞋垫后,感觉舒服多了。母亲看我喜欢,就不断给我纳了起来。几年下来,尽管她给我纳的鞋垫已经穿不了了,可她总是不忘每年都要给我纳上好几双。她给我纳的鞋垫从来不扎花绣叶,就像她那颗心一样天然,本色,朴素。准备纳鞋垫时,母亲先是翻箱倒柜地搜腾碎布,一块块洗净,熨平,然后打浆糊,抿袼褙,再以后拿起剪刀,细心地剪成雏形。纳鞋垫时,她仍然是当年给我纳鞋的样子,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只是,我心酸地看见她的原本极有光泽的头发,日渐干枯了,灰暗了。
④几十年过去,母亲背驼了,并且有了冠心病,身体大不如前,可是我的鞋垫却有增无减,因为母亲过些天还是总要给我纳上一双。我拿出积攒下的鞋垫恳求她:“妈!你看这鞋垫还有这么多哩,你快别纳了!”可是她不听,她含笑说:“反正我闲着没事。
⑤母亲晚年的时候,遭遇了一场极大的不幸,摔了一跤,髋部骨折。那时她所忍受的痛苦,是常人绝对难以想象的。后来虽然做了手术,骨头算是接起来了,但是她从此再也不能行走了。这时,只是这时,她身上终于有了歇下来的部分,那是腿;但是她却加紧了手中的针线活,一双手更加忙碌起来。其时她住在我的小家,我的几个儿女们的针线活,全被她包了;但与此同时,给我纳鞋垫的事情,她还总是念念不忘。有那么一些日子,只见她白天纳,晚上纳,在她床头上,几乎每天都有新纳成的鞋垫出现。我劝她劝不下,便想,老人家一生劳碌惯了,让她闲着坐在那里,她也许会不舒服的,遂任她去纳——当时想得就是这么简单,再没有想到别的任何什么。我后来有一天忽而恍然大悟:我好愚钝啊!当时的实情应该是,母亲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大限将至,便想争分夺秒地给我尽量多地留下一些鞋垫。于是我便想起中唐诗人孟郊写母爱的千古名句了:“临行密密缝”。而在我们母子之间,当时临行的并不是我,而是母亲!是的,那时母亲将要走了,将要离开这个世界而一去不归,但她多么淡定而从容!她纳啊纳啊,她仍然保持着过往数十年间的习惯动作,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只是,这时候她的头发不但全白了,而且没几根了,就像冬天的残阳昏黄的原野上,一些荒草在西北风里顽强地摇曳。
⑥母亲是1998年去世的,到现在,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现在我也已成了一个迟暮老人了。但我脚底下至今还被母亲给我纳下的鞋垫干爽着,舒适着。不但如此,母亲给我留下的鞋垫还有一叠根本没有沾过脚呢,还分别放置在我的衣橱、衣箱、旅行包和其他地方。我找出一些大致数了数,已经有十七八双之多。我现在腿脚有了毛病,走动越来越少,看来,我即使活到九十岁,一百岁,这鞋垫怕是也穿不完了!
⑦我把这些鞋垫久久地抚在胸前。这些鞋垫都不厚,基本都是一毫米左右。但是我想,由于有这些鞋垫的衬垫,多少年来,我硬是比原本的自己高出了一毫米左右。而这还非常次要;主要的是,由于这些鞋垫上所寄托的伟大母爱,由于我深深明白母亲对我的殷殷期盼,我身上对事业的牛劲、韧劲和钻劲,甚至包括由此激活了的想象力,也应该比原本的自己高出一毫米左右。记不得是谁说过:成败常在毫厘之间。人和人才智的高下基本也在毫厘之间。一念之差,往往酿成云泥之别;一张窗户纸够薄了,然一旦捅破,就可能顿时发现一个惊世奥秘。如果说我这几十年还算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么,我要说,它绝对是和这一毫米左右分不开的。
⑧现在母亲已经到蓝天白云深处的天堂上去了,但我只要想起她,就会想起她给我纳鞋垫时的辛苦专注的样子。她每纳一忽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母亲!你那永恒的千秋不朽的动作上面所闪耀的,是人间的第一至情啊!哦!我亲爱的母亲!
袼褙:ɡēbèi,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裱成的厚片,多用来制布鞋。
18.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有什么作用?
19.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这时,只是这时,她身上终于有了歇下来的部分,那是腿。
(2)我把这些鞋垫久久地抚在胸前。
20.文中有多处前后相互照应的句子,阅读下面的句子,找出一处与之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这时候她的头发不但全白了,而且没几根了,就像冬天的残阳昏黄的原野上,一些荒草在西北风里顽强地摇曳。
照应:
作用:
2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2.本文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均将母亲作为写作对象,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情感?
18.①这句话作为线索反复出现,贯穿全文。②“抬起手来”“蹭一蹭”是母亲纳鞋底的典型动作,属于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突出了母爱的主题。③对母亲纳鞋垫的动作进行特写,给读者描绘出鲜明的画面。
19.(1)加点词“只是”“那是”分别强调了母亲只有在骨折后才能歇下来,而且歇下来的只有腿,突出了母亲的辛劳,刻画了“我”对母亲的心疼、感激的心理。
(2)“抚”是一个动作描写,体现了“我”对鞋垫的珍爱,表现出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0.照应:示例一:母亲长了一头好头发,每当她洗头时,满脸盆里就好像滚动着浓黑的乌云,那乌云直往盆外溢流。
示例二:我心酸地看见她的原本极有光泽的头发,日渐干枯了,灰暗了。
作用:表现出了母亲在辛勤的劳作中,头发日渐稀疏花白,突出了母亲的辛劳和母爱这一主题。
21.①母亲是一个关爱子女的人。她给“我”纳鞋垫,发现“我”喜欢她做的鞋垫后,不断地给“我”纳鞋垫。②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她为“我”一生操劳,晚年即使骨折了也不停下手上的针线活。③母亲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她不惧生死,只是想尽量多地纳一些鞋垫,留给“我”以后用。
22.本文真诚而质朴地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感激母亲一直以来对自己的付出和支持,以及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秋天的怀念》抒发了深深的悔恨、愧疚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同时还蕴含着在困境中“好好儿活”的生活领悟。
18.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
文章第①段“只记得母亲似乎常年都在为我纳鞋。母亲纳鞋十分用心,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第②段“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就在这一蹭一蹭之中,母亲洗头时头发再也装不满脸盆了”,第③段“纳鞋垫时,她仍然是当年给我纳鞋的样子,每纳一会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只是,我心酸地看见她的原本极有光泽的头发,日渐干枯了,灰暗了”,第⑤段“只是,这时候她的头发不但全白了,而且没几根了,就像冬天的残阳昏黄的原野上,一些荒草在西北风里顽强地摇曳”,第⑧段“现在母亲已经到蓝天白云深处的天堂上去了,但我只要想起她,就会想起她给我纳鞋垫时的辛苦专注的样子。她每纳一忽儿总要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均出现了母亲在纳鞋或鞋垫的动作“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文章的线索;“抬起手来”“蹭一蹭”是母亲纳鞋底的典型动作,属于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在这“一蹭一蹭之中”母亲的头发日渐稀疏、变白,母亲从未停止手中的动作,既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又体现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对母亲纳鞋垫的动作进行特写,说明此情景给留下深刻印象,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给读者描绘出鲜明的画面,丰富的情感体验;母亲离世了,总是回想起母亲“抬起手来,把针在头发间蹭一蹭”的情景,表现了对母亲的怀念。
19.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
(1)根据“这时,只是这时,她身上终于有了歇下来的部分,那是腿”,联系第⑤段“母亲晚年的时候,遭遇了一场极大的不幸,摔了一跤,髋部骨折。那时她所忍受的痛苦,是常人绝对难以想象的。后来虽然做了手术,骨头算是接起来了,但是她从此再也不能行走了”可知,“只是”一词强调了一直劳作从未停止休息的勤劳的母亲只有在骨折的时候才有机会停歇下来,突出了母亲的辛劳、勤劳,一心为“我”,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而且永远歇下来的还有腿,表现了对母亲受伤后对母亲的心疼。
(2)根据语境“我把这些鞋垫久久地抚在胸前”可知,在此“抚”指用手轻轻地久久的放在胸前的动作;联系第⑥段“母亲是1998年去世的,到现在,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现在我也已成了一个迟暮老人了。但我脚底下至今还被母亲给我纳下的鞋垫干爽着,舒适着”“我找出一些大致数了数,已经有十七八双之多。我现在腿脚有了毛病,走动越来越少,看来,我即使活到九十岁,一百岁,这鞋垫怕是也穿不完了”可知,母亲已经离世了,但是母亲给“我”做出来的蕴含着母亲的爱的鞋垫还有数双,“我”将其轻轻地久久地放在胸前,体现了“我”对鞋垫的珍爱,表现出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照应是为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和预伏往往对应使用的一种写作技法。
“这时候她的头发不但全白了,而且没几根了,就像冬天的残阳昏黄的原野上,一些荒草在西北风里顽强地摇曳”,是对母亲年老时不能行走时在床上给“我”纳鞋垫时对母亲外貌的描写;找到原文对母亲外貌的描写处(对头发的描写)即可;
有第②段中的“我幼小时,母亲长了一头好头发,每当她洗头时,满脸盆里就好像滚动着浓黑的乌云,那乌云直往盆外溢流”“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就在这一蹭一蹭之中,母亲洗头时头发再也装不满脸盆了”;
还有第③段中的“我心酸地看见她的原本极有光泽的头发,日渐干枯了,灰暗了”;
在这“一蹭一蹭之中”母亲的头发日渐稀疏、变白,母亲从未停止手中的动作,既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又体现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③段“我是汗脚,袜子常是潮乎乎的,有了鞋垫后,感觉舒服多了。母亲看我喜欢,就不断给我纳了起来。几年下来,尽管她给我纳的鞋垫已经穿不了了,可她总是不忘每年都要给我纳上好几双”可知,母亲给“我”纳鞋垫,发现“我”喜欢她做的鞋垫后,不断地给“我”纳鞋垫;可见母亲是一个关爱子女的人;
根据第⑤段“母亲晚年的时候,遭遇了一场极大的不幸,摔了一跤,髋部骨折。那时她所忍受的痛苦,是常人绝对难以想象的。后来虽然做了手术,骨头算是接起来了,但是她从此再也不能行走了。这时,只是这时,她身上终于有了歇下来的部分,那是腿;但是她却加紧了手中的针线活,一双手更加忙碌起来”可知,母亲为“我”一生操劳,晚年即使骨折了也不停下手上的针线活;可见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根据第⑤段“有那么一些日子,只见她白天纳,晚上纳,在她床头上,几乎每天都有新纳成的鞋垫出现。我劝她劝不下,便想,老人家一生劳碌惯了,让她闲着坐在那里,她也许会不舒服的,遂任她去纳——当时想得就是这么简单,再没有想到别的任何什么。我后来有一天忽而恍然大悟:我好愚钝啊!当时的实情应该是,母亲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大限将至,便想争分夺秒地给我尽量多地留下一些鞋垫”可知,母亲不惧生死,只是想尽量多地纳一些鞋垫,留给“我”以后用;可见母亲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2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秋天的怀念》:
在“我”因双腿瘫痪后,丧失对活着的希望时,母亲劝慰“我”要好好活下去,希望“我”坚强地面对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轻言放弃;但是“我”却因双腿瘫痪受到打击暴怒无常,未发现母亲患有严重的肝病,母亲离世前还担心“我”和妹妹,希望“我们”“好好儿活”,“我”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我”要和妹妹一起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好好活下去,让母亲放心。抒发了深深的悔恨、愧疚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同时还蕴含着在困境中“好好儿活”的生活领悟。
本文:本文写母亲为“我”操劳一生,晚年即使骨折了也不停下手上的针线活,只是想尽量多地纳一些鞋垫,留给“我”以后用,母亲一心为“我”着想,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据此表述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性能电源项目融资渠道探索
- 6 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 洗煤厂机电承包合同(2篇)
- 水泥瓦房顶施工合同(2篇)
- 法律合同范本(2篇)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 第4章 第4节 力学单位制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01
- 二零二五年度临时教师聘用合同(职业规划指导)2篇
- 2025年度土地规划编制测量服务合同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高档住宅小区车位购置及物业管理合作协议
- 2024-2025年高中化学 专题3 第4单元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说课稿 苏教版选修3
- 重建成长型思维课件
- 电捕焦油器火灾爆炸事故分析
- 质量问题分析及措施报告
- 汽修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五版)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病例展示(皮肤科)
- GB/T 39750-2021光伏发电系统直流电弧保护技术要求
- DB31T 685-2019 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要求
- 燕子山风电场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
- 高一英语课本必修1各单元重点短语
-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