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旨在确保全体公民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公平、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本文将从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两个层面,分析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本文将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包括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关键领域的均等化要求。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揭示均等化目标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将深入探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这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责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管评估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框架,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旨在通过创新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强化政策协同等方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的发展。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意味着无论城乡、地区、性别、年龄、职业或社会地位如何,每个公民都应有权享受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化。这意味着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权利的基础上,各地应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公共服务差距,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服务水平。再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要求政府部门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不仅要注重服务的覆盖面,还要注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等措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这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财政投入和监管等方面。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得以长期、稳定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更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这涉及到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等多个环节,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和保障措施。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确保公共服务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还应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加强对服务质量和效果的监督,确保公共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要推动社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优质化。同时,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要加强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推动信息化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等措施,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能力。要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将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具体地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的实施情况,本文选取了两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某市在过去几年中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改革,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了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该市实施了教师轮岗制度,使得优秀教师能够流动到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提高了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该市还实施了学区化改革,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划分为同一学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该市义务教育的均等化,提高了整体教育质量。某省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该省通过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使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该省还建立了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为偏远地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该省还加强了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该省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些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实施。五、结论与建议本文深入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从政策目标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制度保障来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仍需在制度完善、财政投入、服务质量等方面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应继续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法制化建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应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的充足性和稳定性。同时,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和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应关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应重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监督与评估。应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均衡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强化监督与评估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参考资料: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其中,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全体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全民医保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保障老年人生活;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就业等。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等。城乡差距: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地区差距: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等因素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制度设计问题:部分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财政投入不足:部分地区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的服务。优化制度设计: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强监管和评估:对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监管和评估,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中国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制度设计、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加强监管和评估等措施,可以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标。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完善制度,改革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法制化,促进制度更加规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提供方式,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第二节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高。——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基本建立,标准体系更加明确并实现动态调整,各领域建设类、管理类、服务类标准基本完善并有效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均衡、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公共财政制度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制度是现代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机制,旨在确保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具体来说,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财政预算制度。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财政预算计划,确保各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充足经费保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强公众参与,增强预算透明度,确保财政资金得到合理分配。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并优化财政结构。应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应该对高收入群体实施财产税等税收调节措施,减少社会财富集中的现象。第三,优化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优化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分配公平合理。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和群体间的差距。第四,加强财政监管制度。政府应该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财政资金被挪用或浪费。应该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估机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具体来说,应该采取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实施税收制度改革、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和加强财政监管制度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推进均等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十三五”时期,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目标,必须重点确保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从而达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4%,农村达到1%,均低于50%的临界值。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在当前,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的则是共享不够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按理说,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样,社会代价的后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来承担。因此,处在强势群体中的人,与处在弱势群体中的人,对社会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强势群体由于得到很多利益,认为这个社会好,希望维持现状,对社会认同感较高;而处在弱势群体中的人,由于地位下降或利益受损,对社会有一种不满情绪,甚至希望改变现状,因而对社会的认同感较差。这种复杂的情况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所以,必须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真正把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体现在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上,体现在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上,以此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还应当看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可行标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实现与否需借助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但它具有难测度性,需要一个可行的衡量标准来评判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一个可行的衡量标准。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程度的高低;另一方面,相对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难测度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指标可以量化,所以它是衡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可行标准。目前,“4E”标准即效果性、效率性、经济性、公平性是评价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客观标准,其中的公平性标准即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基准评价指标”(即标杆法,就是预先选定一个组织或一个标准,并将其作为本组织一定期限内努力的方向和试图达到的目标,到设定期末,测度本组织完成预定目标的程度和质量,即为该组织的基准绩效得分)、“地区差异指标”(即同一种公共服务,评估得分最大地区与评估得分最小地区间的得分之比)等,均是很实用的公平性评价标准。为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我国政府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现阶段仍面临许多挑战,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存在非均等化现象,甚至在有些方面呈现出某种恶化的态势。根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和客体划分,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可分为政府(主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与公众(客体)对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不均”两个方面。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问题,它们都是造成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对此,供给不足问题已经受到大家的强烈关注,而供给不均却往往被笼统地认为是供给不足,并被认为是在供给充足前提下才会出现。实际上,在供给不足情况下,也会因政府工作人员的故意行为而出现供给不均问题。而且,供给不足前提下的供给不均会加剧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监管、付费、直接提供是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三种基本手段。监管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对非政府组织供给公共服务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付费是政府通过付费来干预公共服务的提供,包括向服务提供者和服务需求者提供补贴等;直接提供是政府公立机构直接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这三种手段都旨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高效、公平。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均”贯穿在这三种手段中,表现为“制度供给不均”、“财政供给不均”和“人员、设备、设施供给不均”等。制度供给不均。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二元化。虽然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的“重城轻农”现象继续存在,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依然存在城乡二元格局,有些地区因为贫富差距的拉大而更加严重。诸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广大农民解除了“大病致贫、大病返贫”的后顾之忧,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大病统筹”,而非普通疾病的医疗保障。与城镇医疗制度的全面医疗保障相比,农村居民显然被排除在普通疾病的保障范围之外,看似均等的制度还是不公;失业保险主要针对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大多数城镇困难居民及广大农村居民无缘失业保险,这种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均。如此等等。财政供给不均。主要体现为地方财政辖区内分配不均以及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分担比例失衡。地方财政辖区内分配不均会拉大城乡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差距,加剧社会不公。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的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地方在财政分配中已逐步提高支农比例,并重点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部门倾斜,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省份。但是,我国大多数省份的财政收入有限,在市县一级更是捉襟见肘,难于支付各种基本公共服务所需的资金,只能重点顾及其中一部分,造成地方财政供给不均。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分担比例失衡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央财政支农支出为147.53亿元,地方支农支出1644.87亿元,地方是中央的11倍;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中中央支付587.67亿,而地方支付高大5516.51亿,地方高出8倍;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支付中仅拨付6.66亿而地方承担了188.76亿,地方是中央的28倍,显然地方承担着主要的财政责任。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比例失衡造成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中央拥有大部分的财权而对基本公共服务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相反,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财权却承担大部分的基本公共服务责任。严重的权责不一,增加了地方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难度,影响了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人员、设备和设施供给不均。主要反映在各基本公共服务部门中工作人员、设备、设施配置的数量及质量上的差别。在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方面,城市配备了更多优秀人才、配置了更优质的设备,服务质量都比农村的高。在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方面,城市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路、厕所、垃圾处理站、供水及排水工程等。因此,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部门中工作人员、设备、设施配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农村的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质是“享受均等”。“享受均等”的前提是“供给均等”。但“供给均等”未必能保证“享受均等”,而“享受均等”却必定表明基本公共服务真正达到均等化,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当前“享受不均”表现在各种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上。在地区差异方面,据陈昌盛,蔡跃洲在《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所指可知,2000—2004年间,我国各类公共服务地区差异指标中最大与最小之比的5年平均值分别为:基础教育728,公共卫生774,社会保障351,基础设施072公共安全923,环境保护96。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在2-3倍,差距明显,尤其是西部地区遭受了巨大的不公。在城乡差距方面,我国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居民享受情况是: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8%的从业人员缺乏失业保险;80%左右的劳动者缺乏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2001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是122221万人,而对应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是9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是农村的3到5倍多。在基础设施方面,80%以上非水泥化道路在农村,50%以上的行政村未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民缺少卫生厕所。在义务教育方面,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义务教育总支出为241亿元多,其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支出139亿元多,占8%,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量占全国义务教育学生数量的1%。在公共卫生方面,城市占有全国医疗资源的80%,而农村只有20%。显然,“享受不均”在城乡差距方面更为突出,消除城乡居民的“享受不均”应当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上述分析主要体现了数量上的不均等。其实,各种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质量上的不均等问题,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本质上反映了基本公共服务在数量或质量上不均。基本公共服务数量上的均等,未必能保证群众真正享受到质量均等的服务。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已有所表现。诸如,现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以上,说明社会保障覆盖面已经扩大,但事实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为大病而统筹的,一般疾病是被排除在外的,而且人均额度很低,在目前医药贵的背景下,一般疾病费用仍然高,困难群体仍然承受不起这种高价,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掩盖了服务质量不均等的事实。同样,医疗卫生方面,我国医院设立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准,一般来说,一个乡镇有一个卫生院,一个县区有一家中等级别的综合医院,一个市配有一个高级的综合医院。单从数量上,县市以上的医院明显要比广大乡村卫生院要少得多,可是城市医院的医疗质量比农村卫生院强。这些事实证明,基本公共服务数量上的均等未必能保证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上的均等。在现实中,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上不均往往不被重视,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有限的状况下,更是如此。这是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具有信息不对称性,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才能判断其质量高低,使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隐蔽性和难测度性,不容易为人所认识。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隐蔽性和难测度性,可能会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者故意降低服务质量,没有尽心尽责地为群众服务,加剧了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均等,消除它的难度就很大。因此,在消除“享受不均”的现象时,要注意防止基本公共服务数量上不均,更应该克服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上的不均等。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最基本职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各级政府充当着核心主体,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达成诸多共识,并正在采取相关举措提升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但从现状来看,这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偏颇,亟需加以匡正。避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当市场化而引发“泛市场化”。鉴于政府财政紧张、大包大揽基本公共服务而出现短缺、低效率等背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曾经被认为是解决政府供给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在运行中却容易引发“泛市场化”,即过度市场化。把不该市场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市场化了,把本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安排权放弃掉了,使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成本提高,一般群众难以承受公共服务的高价位,加剧了社会不均。实际上,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安排者,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市场化就是让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出资购买,安排给群众,使他们得到能保障其基本生存及发展的服务,而不是要政府完全放弃对公共服务的安排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应考虑不同类别的基本公共服务应选择不同的供给主体。有些基本公共服务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才会实现公平,这是由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特性所决定。因此,在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允许市场进入的基本公共服务,必须要求政府控制服务的安排权,而禁止市场进入的基本公共服务则应尽可能由政府提供,以此来防止因“泛市场化”而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力求公平地分配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资金。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科学、合理地转移支付是实现均等化的直接而又容易见效的手段。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资金未必能做到公平分配。诸如,在经费缺乏背景下,部门间利益竞争导致转移支付的资金没有被公平、合理安排,促使部门间乱用、滥用、挪用资金等现象不断产生;公共服务部门内部未能把资金用于最需要的群体或地区,使真正需要援助的对象没能得到服务,导致严重的不公等。其实,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不仅要克服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不足问题,而且要解决财政供给不均问题。地方对转移支付资金必须公平分配,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均等化。为此,增加部门经费开支透明度,提高受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是预防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分配不均的有效办法。在对公共服务支出进行绩效审计时,应特别考虑公共服务支出的公平性问题。推进公共服务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民主化、科学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有赖于公共服务部门科学、民主地制定并实施公共服务政策。如果公共服务政策制定与实施缺乏民主化、科学化,同样会使理想的均等化目标遭夭折。如果部门政策制定不科学、不民主,容易增加制度性的不均等。若公共服务政策制定缺乏均衡性、具体可行性、全面性、民主性、灵活性、法制性,就出现政策失衡,政策背离公民实际需要,背离国家公共服务目标,最终引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同时,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及服务意识不强、素质不高、工作态度不好,对政策误解、曲解,没能严格按行政程序法施行,使政策执行偏离工作要求,引发行政乱作为、不作为,导致公共服务不公平。实践证明,行政程序法、行政问责制、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听证制度等,是保证公共服务政策科学制定与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的有力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重视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而且要重视提高社会公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公众能否真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也取决于公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为了实现均等化,必须努力追求全体社会成员具备大致相当的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困难群体的享受能力。首先要增强意识,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能力。所有公众都有根据自己实际需要选择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但未必所有人能有足够高的公共服务选择能力,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需要的公共服务。一部分公众有经济实力,但他们缺乏选择公共服务的意识,没有得到本来可以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如他们缺乏参保意识,没有购买社保、医保、失业保险,造成机会不均。也有的公众对公共服务期望值过高或盲目信任,在选择公共服务时缺乏判断,未能经济地消费公共服务,增加了不必要的消费成本。如农民小病进大医院、盲目攀比进城择校就读等现象,就是没有经济地消费公共服务的典型。这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是由消费者自己造成的,表明了他们缺乏经济地消费公共服务的意识,缺乏选择公共服务的能力。其次是增加就业,提高困难群体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要贯彻‘自助先于公助’原则……将政府公共服务作为一种自助之外的补助形式,而不能将政府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纯粹的福利性公共产品。”虽然政府出资购买基本公共服务,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群众自己付费,群众必须具备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困难群体的经济能力对实现均等化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困难群体具备一定经济能力,他们就会付得起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费用,政府就会减少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压力。但由于困难群体经济承受力低,难于购买如社保、医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失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材料在摩托车维修中的应用
- 楼盖课程设计中有楼梯间
- 2024至2030年中国飞机清水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教育公平与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女式浴袍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电脑自控打铃仪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冶金机械轧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国际贸易展厅施工方案
- 2024年中国防盗遥控车位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保护未成年学生工作实施方案
- 2024年大学新生开学第一课-如何开启你的大学生活课件
- 不寐-《中医内科学》教案
- 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8.1《认识生命》教案
- 13J933-2体育场地与设施(二)
- 弧形管道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
- 智能制造装备与集成 课件 02 智能制造架构与装备
-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24年秋)
- 基于LoRa通信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及研究
- 心脏骤停与心源性猝死的急救与护理课件
- 2024年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理实践与跨学科主题学习(解析版)
- 个人向纪检委写悔过书集合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