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四讲晚清时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学案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四讲晚清时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学案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四讲晚清时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学案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四讲晚清时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学案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四讲晚清时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模块中国近代史时空体系构建·高考方向指南第四讲晚清时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时空导航·北斗导航定位准高频考点考向考题考情列强侵略的冲击与中国的“反应”20卷Ⅰ·28,18卷Ⅱ·28,16卷Ⅰ·28,16卷Ⅱ·28考查角度:晚清外交近代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思想,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清末新政。考查方式:注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中渗透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考查,如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近代化及中外文明碰撞与交流等。近代中国向近代化转型20卷Ⅲ·28,18卷Ⅱ·42,17卷Ⅰ·28,17卷Ⅱ·28、41,16卷Ⅰ·29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的中西方20卷Ⅱ·28,19卷Ⅲ·28,18卷Ⅲ·41,17卷Ⅲ·41,15卷Ⅰ·28,15卷Ⅱ·2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转型20卷Ⅲ·29,20卷Ⅰ·45,19卷Ⅰ·28,18卷Ⅲ·28、41,17卷Ⅰ·29,16卷Ⅲ·28、41,15卷Ⅱ·29时空体系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94—1911年),中国近代化加速发展,成就斐然。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方面列强加强了资本输出,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尤其是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服饰、礼仪、交通、通信等先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综合·天眼探宇全覆盖政治方面一、列强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而发动,旨在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1894年挑起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由于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1900年,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太平天国运动(1)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具有空想性。(2)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3.戊戌变法: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1898年,光绪皇帝主持“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失败。4.义和团运动: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5.清末新政: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1905年,宣布“预备立宪”,但无力挽救危机,反而加速其灭亡。6.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结果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派屈从于北洋军阀,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经济方面一、经济结构的变动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入侵。(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④近代的买办及金融机构的出现。(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洋务运动(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4)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5)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②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表现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①政治上,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壮大,资产阶级诞生;②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1)衣: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4)习俗: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4)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5)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6)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7)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局,开通第一部市内。3.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文化方面一、早期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救亡之道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著作影响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进行“商战”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二、维新思想1.背景(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2)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不断传入。(4)早期维新思想产生。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意义(1)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三、民主革命思想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兴起,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绘制共和制和议会政治的蓝图,为民主革命准备了思想基础。2.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重难突破·万里长征拔头筹一、19世纪中期以后在内忧外患冲击下,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1.具体表现(1)政治上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国内政局: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③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先声。④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2)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经济特权,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洋务企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3)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开放;“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4)思想上: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社会各阶层对变局的反应(1)清政府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2)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3)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4)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5)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6)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展了洋务运动。(7)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二、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中国逐渐接受了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三、晚清中央集权的衰落1.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陷入统治危机中,导致其统治危机的直接事件是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政府试图采取新政来缓解危机,却造成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弱化。(1)设立总理衙门。政府设此机构,只是权宜应付,未打破原有军机处—六部—督抚体制。(2)地方势力大办地方团练,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扩大财权、军事权,实力增强,因而获得了影响中央决策的条件。(3)兴办洋务企业时,中央将企业的管理权力交给经办督抚,提高了经办督抚的地位,增强了省级政府对社会变革的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省级政府的职能。2.世纪之交,清政府又一次面临统治危机。(1)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江南出现了“东南互保”。(2)清末“新政”的发展,使各省的独立性大大增强。(3)1911年,辛亥革命让清政府中央集权土崩瓦解。四、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4)向西方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文化。指导思想上呈现新旧并存的态势,既有资产阶级要求近代化的符合历史潮流的革命纲领,又有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思想,还有农民阶级的盲目排外的落后思想。五、从不同角度认识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1.经济结构的变化(1)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其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3)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史观角度(1)从全球史观看,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2)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的产物。(3)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六、晚清政府顺应近代化的努力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是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失败后,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实行“振兴实业,奖恤工商”的新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3.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经济改革措施: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等等。清廷以上谕形式发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在“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耻言技艺”的中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4.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规范和奖励工商,设立与商部配套的机构律学馆(负责起草有关经济法令和政策)、商标馆(负责商标事宜)、商报馆(及时报道各信息)、商务学堂、工艺局等。这表明传统封建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是迫于内外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七、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外界因素:列强侵略;两次工业革命。2.政治因素: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3.经济因素:洋务运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4.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增加,加快了新式生活方式的推广。5.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们接受新生活的能力。八、唯物史观认识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2.洋务运动的弊端(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在封建制度的母体上,嫁接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的枝芽,其结果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①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②西方列强表面上积极扶植洋务派,实际上是要以此为手段,巩固并扩大其在华特权,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另外还存在一些弊端,如不计成本的资金浪费;自私自利的经营方式;缺乏视野的固步自封;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政企不分开,管理不科学,理念不先进等。大量聘用洋雇员,导致管理不切实际、管理混乱。(4)缺乏统一规划:洋务派官僚各自为政,显得零乱而没有系统。洋务运动不是清政府主动发起并有计划组织的运动,没有统一部署。九、多角度诠释中国的近代化1.表现(1)经济上: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均采用机器生产,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中的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基本上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19世纪70年代前后一些商人、地主、官僚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2)政治上①产生了近代买办阶层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弃传统的“朝贡外交”观念,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总理衙门的设立成为我国近代外交的起点。③这一时期外交近代化是在仓促、被动中开始的,并伴有半殖民地特征;遭到国内顽固派等守旧势力与落后思想的阻挠。(3)思想上: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这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为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后期,早期维新派批判洋务运动,提出了学习西方制度、发展工商业、建立君主立宪等早期维新思想,为后来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4)教育上: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近代教育的开始,其办学目的是培养实用性人才,教学内容增添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这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5)军事上: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清军开始装备近代武器;以后又创办近代海军,促进了军事近代化。2.特点(1)模式上:与西方相比,中国近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模式,起步晚,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下的被动反应。(2)内容上:从经济工业化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民办的过程。(3)领导上:政府是近代化的主导者,近代化主要是自上而下进行,民间(民族资产阶级)处在辅助和从属地位,由于力量弱小,始终没有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4)目的上: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展开的,一开始就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任。十、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表现(1)第一次高潮: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2)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持“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3)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点(1)广泛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这主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各阶级在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2)共同的主题:救亡图存。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3)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对东西方认识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4)有继承性: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相继提出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十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现。2.评价(1)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借助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十二、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1.概况:晚清教育改革始于洋务运动,经过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2.历程(1)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内容:一是兴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共分三类:外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技术学堂(如上海机器学堂)。二是派遣留学生。这一时期派遣的留学生是去欧洲和美国,学习军事和科学技术。评价: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特点是“变器不变道”,未触动封建制度本身,科举制仍被保留,出现新式学堂与科举并存的局面。通过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在封建教育制度的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2)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推行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等变革措施,但由于维新变法很快归于失败,这些举措没能推行,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尽管如此,这也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一次大的冲击。(3)清末“新政”时期主要内容:一是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诏,“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二是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制定新的教育体制:1904年1月(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清政府颁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仍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成立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