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6/2B/wKhkGWXyPYSAR54iAAIckKKmRQI170.jpg)
![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6/2B/wKhkGWXyPYSAR54iAAIckKKmRQI1702.jpg)
![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6/2B/wKhkGWXyPYSAR54iAAIckKKmRQI1703.jpg)
![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6/2B/wKhkGWXyPYSAR54iAAIckKKmRQI1704.jpg)
![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6/2B/wKhkGWXyPYSAR54iAAIckKKmRQI17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变迁对小民族生存及其文化影响的研究,以鄂伦春族为例,深入剖析其文化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下的变迁过程。鄂伦春族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原住民族群之一,其独特的狩猎文化和生存方式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鄂伦春族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其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首先对环境与小民族生存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明确环境变迁对小民族文化的具体影响。通过对鄂伦春族历史与现状的回顾,揭示其文化变迁的轨迹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变化、政策引导、经济开发等多个方面。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等小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通过对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理解和应对环境变迁对小民族生存和文化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小民族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二、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环境鄂伦春族,作为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传统生活方式深深地烙印在了他们与自然的互动之中。他们依赖自然,崇尚自然,同时也对自然环境持有深深的敬畏之心。这种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不仅塑造了他们的文化,也影响了他们的生存方式。鄂伦春族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主要是狩猎和采集。他们擅长骑射,以狩猎为生,猎物主要是鹿、獐、野猪等野兽,也捕鱼和采集野果、野菜。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与自然环境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熟悉每一种动植物的生长习性,能准确判断猎物的行踪,也能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找到食物和庇护所。鄂伦春族人的居住地往往选择在森林深处,他们搭建简单的住所,如“撮罗子”,这是一种用桦树皮和木杆搭建的圆锥形帐篷,既适应了森林环境,也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的生活节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狩猎、采集,夏天捕鱼,秋天收获,冬天则主要在住所内度过,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与自然环境保持了高度的和谐。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长期的狩猎活动使得一些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他们的居住和活动也对森林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尽管如此,鄂伦春族人始终秉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依赖自然,也尊重自然,这种生活方式既塑造了他们的文化,也影响了他们的生存方式。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关注。三、环境变迁对鄂伦春族生存的影响鄂伦春族,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独特的小民族,其生存状态和文化传统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鄂伦春族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他们的生存方式、文化传统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恶化对鄂伦春族的狩猎生活造成了直接冲击。传统的鄂伦春族人以狩猎为生,依赖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然而,随着森林砍伐、野生动物资源减少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狩猎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许多鄂伦春族人不得不放弃传统的狩猎方式,转向其他生计方式,如农业、畜牧业等。这种生计方式的转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环境变迁对鄂伦春族的居住地选择也产生了影响。过去,鄂伦春族人主要居住在森林密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地区。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这些地区的生存条件逐渐恶化,许多鄂伦春族人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地方。这种迁移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在新的居住地,鄂伦春族人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这对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构成了挑战。环境变迁还对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产生了影响。鄂伦春族拥有丰富的口头传统、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逐渐疏远,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节庆仪式因缺乏传承人而逐渐消失,这对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环境变迁对鄂伦春族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保障鄂伦春族的生存和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环境问题,同时加强对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这不仅有助于维护鄂伦春族的生存和发展,也对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四、鄂伦春族文化的变迁鄂伦春族,这个深居中国东北边陲的小民族,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深刻的变迁。这些变迁既受到外部环境如自然环境、政策导向的影响,也受到了内部因素如族群互动、文化传承机制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的游猎生活逐渐被定居农耕或工业就业所取代,这使得鄂伦春族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例如,传统的兽皮衣物、木制工具逐渐被现代纺织品和金属工具所替代,而原本的狩猎技能也逐渐失传。在文化传承方面,鄂伦春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老一辈人的去世,许多传统技艺、民间故事和习俗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年轻一代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逐渐减弱,这使得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压力。然而,鄂伦春族也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一些鄂伦春族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尝试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新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例如,一些鄂伦春族人将传统的狩猎技能转化为文化表演,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既保护了传统文化,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文化保护区等方式,帮助鄂伦春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这些举措对于鄂伦春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鄂伦春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深刻的变迁。面对挑战和机遇,鄂伦春族人需要更加积极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鄂伦春族文化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五、应对环境变迁的策略与措施面对环境变迁的严峻挑战,鄂伦春族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来确保其文化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强化生态环保意识:鄂伦春族需要提升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使每一个族人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推广可持续生计方式:改变传统的狩猎和采集方式,转向更为可持续的生计方式,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破坏。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鄂伦春族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包括口头传统、手工艺技能、民族服饰等,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传承给年轻一代。发展社区参与和文化自治:鼓励和支持鄂伦春族社区的自我管理和发展,通过文化自治,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寻求外部支持和合作: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民族合作,寻求资源和技术支持,共同应对环境变迁带来的挑战。创新科技发展应用:积极引入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监测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计方式的效率和可持续性。通过这些策略和措施的实施,鄂伦春族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变迁带来的挑战,确保其文化的持续生存和发展。这些措施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六、结论通过对鄂伦春民族文化在环境变迁中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小民族的生存与文化发展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变。在环境变迁的大背景下,鄂伦春族的文化变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鄂伦春族人不得不放弃部分传统的生活方式,如狩猎、游牧等,转向定居农耕或从事其他现代职业。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了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淡化,许多传统的技艺、习俗和信仰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另一方面,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冲击,鄂伦春族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和创新。许多鄂伦春族人开始重新认识和发掘本民族的文化遗产,通过文化节庆、艺术创作、教育传承等方式,努力传承和弘扬鄂伦春族的文化传统。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也为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环境变迁对鄂伦春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既带来了挑战也孕育了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关注和研究鄂伦春族文化的变迁趋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也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参考资料:在当今世界,旅游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民族旅游文化也在发生着变迁,这种变迁对族群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旅游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对原有文化的冲击和变革。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被商业化、表演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同时,随着外来游客的涌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文化的本质,使得民族旅游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民族旅游文化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化族群的认同感。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该民族的成员会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更强烈的族群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和传承。民族旅游文化变迁对族群关系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族群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旅游也可能加剧民族间的竞争和冲突,导致族群关系的紧张。因此,在发展民族旅游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对族群关系的影响。在发展民族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防止过度商业化、表演化。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等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同时,鼓励民族成员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提高其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通过加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可以减少民族间的误解和偏见,促进族群关系的和谐。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旅游宣传等方式,增进不同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提高民族成员的综合素质是应对民族旅游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民族成员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使其更好地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增强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民族旅游文化变迁对族群性产生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应对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措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提高民族成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改善民族生计方式来改善民族生存环境,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民族生计方式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民族生计方式也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生存环境对民族生计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生计方式,以适应生存环境的需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当前,许多民族地区的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例如,一些民族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改善民族生计方式,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改善民族生计方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等。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改善民族生计方式,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通过改善民族生计方式来改善民族生存环境,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和矛盾,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甘河镇,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是国家大型二档森工企业甘河林业局驻地,地处鄂伦春自治旗西北部,东邻阿里河镇,南接吉文镇,西连克一河镇、根河市,北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交界,行政区域面积3563平方千米。1957年3月,设甘河办事处,隶属于喜桂图旗;1958年10月,改甘河镇。1959年,划归鄂伦春自治旗。截至2018年末,甘河镇户籍人口有33520人。截至2020年6月,甘河镇下辖5个社区。2011年,甘河镇财政总收入8万元。2018年,甘河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2个。1957年1月8日,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决定成立甘河森林工业局筹备处,因无基础设施,暂在伊图里河林业局办公。2011年末,甘河镇下辖5个社区:大白山、林风、八岱山、蓝莓、甘泉;下设114个居民小组。截至2020年6月,甘河镇下辖5个社区:林风社区、八岱山社区、大白山社区、蓝莓社区、甘泉社区,镇人民政府驻大白山社区。甘河镇地处鄂伦春自治旗西北部,东邻阿里河镇,南接吉文镇,西连克一河镇、根河市,北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交界,行政区域面积3563平方千米。甘河镇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大兴安岭主脉,其余脉由北向南延伸,形成西、北东、南四面群山环抱,腹地丘峦重叠的山地地貌。境内最高峰大白山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交界处,海拔1528米。甘河镇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3℃,极端最高气温为2℃,极端最低气温-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100天。全年冰冻期约为207天,生长期年平均100天。全年多为西北风。冬季风少,春秋两季风大,最大风速高达4米/秒。全年日照时数为2500小时,年蒸发量为1200—1500毫米。甘河镇境内主要河流有发源于本镇的甘河,境内长约120千米,境内最大宽度为120米,由北向南纵贯全镇,流域面积19714平方千米。甘河两侧均匀分布着密集的支流,主要支流有乌里依特河、大鄂木格楞河、古鲁玛耐河、斗克河、兴滨河、库尔滨河、克一河等,形成甘河流域折转弯曲、纵横交错的网状水系。甘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冰雹、洪水等。霜冻灾害年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8—9月。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88年8月8日,共冲毁公路278处,冲毁公路桥涵57座,桥梁23座,涵洞15处;冲毁通讯线路40多千米;镇内五处护城大堤被冲坏,226户居民受灾;造成经济损失523万元。甘河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铅锌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马鹿、麋鹿(犴)、貂、黑熊、貂熊、猞猁、水獭、雪兔、榛鸡等兽100余种。野生植物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白桦、樟子松等270种,有中药材3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中草药有防风、黄苓、龙胆草、秦艽、兴安杜鹃等。2011年末,甘河镇辖区总人口38646人。另有流动人口122人。总人口中,男性19698人,占97%;女性18948人,占03%;14岁以下2970人,占69%;15—64岁27036人,占96%;65岁以上8640人,占3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6185人,占63%;有蒙古、满、达斡尔、回等12个少数民族,共2461人,占37%。2011年,人口出生率7‰,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3人。2011年,甘河镇财政总收入8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8万元,增值税287万元,企业所得税45万元,个人所得税44万元。2018年,甘河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2个。2011年,甘河镇有耕地面积7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9万亩,林地面积6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54万元,比上年增长6%。2011年,生产粮食2257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450亩,产量675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2406头,年末存栏21897头;羊饲养量1080只,年末存栏1031只;牛饲养量476头,年末存栏447头;家禽饲养量3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900吨,禽蛋360吨,鲜奶800吨;畜牧业产值5059万元。截至2011年末,防护林178万立方米,经济林96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7%,活立木蓄积量237万立方米。2011年末,甘河镇有商业网点850个,从业人员260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亿元。2011年末,甘河镇有3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94亿元,比上年下降6%;保险业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5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1万元。2011年末,甘河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0人,专任教师56人;小学2所,在校生692人,专任教师2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22人,专任教师9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末,甘河镇有文化服务中心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2个,建筑面积60平方米,藏书3532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20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60人。2011年末,数字电视用户23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2011年末,甘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个,其中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院1所,卫生所1个,防疫站1个,个体诊所3个;病床88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病床71张,固定资产总值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33人,其中执业医师65人,执业助理医师27人,注册护士86人,平均每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人、执业医师73人、注册护士49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9819人次,住院手术33台次,出院病人986人次。2011年末,甘河镇有体育场地2处。体育社团4个,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2011年,甘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706户,人数10531人,支出316万元,比上年增长23%,月人均300元,比上年增长20%;医疗救助73人次,支出98万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户,人数18人,支出82万元,月人均26元,比上年增长73%。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25人,救灾支出9万元,比上年增长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人,抚恤、优抚事业支出96万元,比上年增长2%。新增就业人员126人,有144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5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3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6%,全年帮助2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2011年,甘河镇有铁路为伊加线,境内长20千米,设甘河站1个站,通往海拉尔、哈尔滨,日均有2列客车停靠,为快车K7093次、K7094次,日客运量153人次,年客运量58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8万吨。公路有301省道过境。甘河镇因甘河发源于镇境,镇以河得名。“甘河“系鄂伦春语,“大河”之意。内蒙古甘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甘河镇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中段东坡,嫩江水系一级支流甘河的上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学校校办室工作计划
- 平面设计师工作计划范文欣赏
- 住宅工程标识标牌制作安装合同范本
- 酒店入股协议书范本
- 私募基金协议书范本
- 广告位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吸污车租用协议书范本
- 小型铲车租赁合同范本
- 宁波劳动合同范本
- 司机聘用劳动合同范本
- 江苏省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反家庭暴力》课件
- 【物理】《跨学科实践:制作简易杆秤》(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简单的数量关系(一)》教案(共2课时)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数学 含答案
- GA/T 2146-2024法庭科学涉火案件物证检验移动实验室建设通用要求
-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成都市石室联中七年级上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度服务外包合同:银行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协议3篇
- 【课件】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杜邦公司十大安全理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