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气污染2.温室效应3.臭氧层破坏4.土地沙漠化5.水的污染6.海洋生态危机7.绿色屏障锐减8.物种濒危9.垃圾难题10.人口增长过速世界主要的环境问河北高梅l_沙尘暴成因: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人为:植被破坏;分布:西北、华北(春季);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措施: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2.荒漠化成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人为:滥伐、滥垦、滥牧;分布: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措施: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3.沙化成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人为:滥伐、滥垦、滥牧;分布:季风区的边缘地带;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措施: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4.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滥垦、滥伐及工程建设;分布: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危害: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和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严禁开垦陡坡地。5.公害病成因t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汞);分布t城市、工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出现中毒症状;措施: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排放。6.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含N、P的废液大量排人池塘、湖泊、河流;分布:城镇郊区、江河湖海;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7.赤潮成因: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丰富的营养物质;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人大海;·分布: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我国最易发生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等。危害: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产生毒素.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人江河湖海。8.酸雨【pH<5.6)成因: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0。、No,等;分布;世界:西欧、北美、日本;我国:主要在南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1)温室效应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当植物和动物呼吸以及有机物腐烂或燃烧时,二氧化碳又渐渐地释放到大气中去。在产业革命以前的自然环境中,从大气中吸收和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是基本平衡的。所谓温室效应,主要指人类在利用燃料、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和处置生活垃圾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入大气环境,形成温室,太阳辐射热可以进入温室,而地球热量不能从温室中散失,因而,使地球逐步变暖的现象。导致温室效应的这一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据科学家估算,近百年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今后50年还要增加30%。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照这个速度增加下去,到2030年,地球上的平均气温可增加4.5℃,而过去一万年里,地球的平均气温才增加了2℃。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使地面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控制地球变暖的措施包括节约矿物能源,加强绿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也逐步增多,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务还很艰巨。(2)臭氧层破坏当你乘坐大型客机在一万米以上高空飞行时,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接近人类赖以生存的一道天然屏障——臭氧层。科学家发现;亿万年以来,这个在地面上空10~15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形成并存在的臭氧层将太阳紫外线辐射的90%以上吸收掉了,地球上的生命也因此免遭紫外线的强烈辐射。所以有人称臭氧层和水一样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1984年,英国的科学家偶然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臭氧层“空洞”,这个“空洞”的面积相当于美国大陆,并且面积逐年在扩大。英国的科学家最近又公布了一个数字,就是美、苏、中、日、加拿大、西欧这个广阔地带上空的臭氧层已比1970年减少了3%。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制冷剂、发泡剂、洗净剂中使用的含氯氟烃等臭氧层消耗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低空十分稳定,但随大气团运动上升到平流层后,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与臭氧作用,使臭氧分子成为普通的氧分子。少量的臭氧层消耗物质会毁坏大量的臭氧分子。臭氧层破坏,紫外线辐射增强,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皮肤癌、白内障和呼吸病患者增加;同时会使海洋浮游生物、虾蟹幼体大量死亡,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减产,气温上升,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了保护臭氧层,1985年,国际社会拟订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许多国家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各国都在寻找代用品,限制使用氯氟烃物质,加速氯氟烃物质的淘汰,以保护臭氧层。我国也已签署了上述两个国际公约,并制订了国家行动划。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反映了关于环境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此,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该议程文本是与联合国《21世纪议程》相呼应,根据中国国情编制而成的。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这个议程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承担国际社会应尽的义务和为人类社会共同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指出具体奋斗目标。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大气、海洋、生物圈是全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大气、海洋、生物圈遭到污染,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发生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要恶化。要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国家的能力所及,需要国际间的协作。因此,我们在治理和保护我国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21世纪,世界上国力的较量将以环境质量和资源储量为基础,而这个基础要靠国民强烈的环保意识来保障。到了新世纪,越来越多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会把环保视为重要的事,在言谈举止有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对个人行为的小心,对其他生命的善心,和对未来的责任心。这就是最实际的环保意识。我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子孙。我们都该为爱她、打扮她、珍惜她、保护她而尽一分自己的小心和责任。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很丰富,环境容量也很巨大,但毕竟总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削弱人类未来生存条件的基础,损害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把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考虑,把对提高生产和消费的要求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进行规划,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类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索取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几十年的涸泽而渔式的掠夺后,还未来得及体会万物之灵长的胜利,就匆匆迎来了大自然的疯狂报复还击:工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处理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可以享受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便利;不顾自然规律,掠夺式开采,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这早已被无数不争的事实所证实。现实也无时不刻地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牺牲物种锐减、许多物种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当我们审视工业文明,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本身并没有过错。人类的生产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我国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当前的环境状况还不够满意,国家“十五”发展蓝图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更对环保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只有一如既往地坚持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己任,不断开拓进取,才能不负人民的期望,时代的重托。////////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该怎样协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2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藏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态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
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
5、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与日俱增的压力,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一)滥采滥用自然资源。包括:①滥伐森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②滥垦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③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④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对有害人体的汞、铅、镉、砷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从地层深处采掘出来以后,不加妥善处理,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地,污染环境,等等。(二)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污染和毒化环境;有的为农作物或鱼类吸收并富集,最终危害人类健康。(三)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产生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废气、交通拥塞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四)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例如修建水库大坝未注意生态问题,诱发地震,引起土壤盐碱化,造成某些鱼类绝迹,等等。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人为原因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600万公顷土地因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失去生产能力;每天有100多种,全年有5万种物种灭绝;全世界1/15的人口生活在水荒中,13亿人口几乎与洁净的饮用水无缘;每年有5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氯氟烃等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出现酸雨、大气增温、保护地球生物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每年有650多万吨垃圾被倾倒进海洋,使得许多渔场逐渐消失,全球渔业资源面临枯竭。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大跃进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我们还没有一种危机感,还不立即着手行动,保护环境,善待地球,那么人类将失去自己唯一的家园。持续的干旱或暴雨,频频光顾的沙尘暴,污染的空气和海洋,不再蔚蓝的天空……禽流感、SARS等病毒肆虐。人与自然的搏击,人类的贪婪、狂妄和短视注定了人类将输得更惨。在痛定思痛中人开始学会善待和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
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诸如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对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等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反映了关于环境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此,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该议程文本是与联合国《21世纪议程》相呼应,根据中国国情编制而成的。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这个议程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承担国际社会应尽的义务和为人类社会共同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指出具体奋斗目标。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大气、海洋、生物圈是全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大气、海洋、生物圈遭到污染,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发生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要恶化。要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国家的能力所及,需要国际间的协作。因此,我们在治理和保护我国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21世纪,世界上国力的较量将以环境质量和资源储量为基础,而这个基础要靠国民强烈的环保意识来保障。到了新世纪,越来越多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会把环保视为重要的事,在言谈举止有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对个人行为的小心,对其他生命的善心,和对未来的责任心。这就是最实际的环保意识。我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子孙。我们都该为爱她、打扮她、珍惜她、保护她而尽一分自己的小心和责任。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很丰富,环境容量也很巨大,但毕竟总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削弱人类未来生存条件的基础,损害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把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考虑,把对提高生产和消费的要求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进行规划,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类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索取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几十年的涸泽而渔式的掠夺后,还未来得及体会万物之灵长的胜利,就匆匆迎来了大自然的疯狂报复还击:工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处理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可以享受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便利;不顾自然规律,掠夺式开采,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这早已被无数不争的事实所证实。现实也无时不刻地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牺牲物种锐减、许多物种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当我们审视工业文明,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本身并没有过错。人类的生产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我国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当前的环境状况还不够满意,国家“十五”发展蓝图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更对环保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只有一如既往地坚持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己任,不断开拓进取,才能不负人民的期望,时代的重托。一棵树的价值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效益来计算,其价值就远不止这些了。据粗略测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1250美元),还可以位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250美元),等等。讲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不是300美元了,而是20万美元了。近年来,不少国家都在着手研究森林的间接效益。自1971起,日本用了3年时间对森林的见解效益进行了测算。日本有森林2500万公顷,每年能储存雨水2200万亿吨,防止水土流失57亿立方米,栖息鸟类8100万只,产生氧气5200万吨。翌年间接效益总值和人民币1280亿元,相当于日本1972年全年的总预算。芬兰的森林一年生产木材的价值仅为17亿马克,而森林在环境中的见解效益所产生的价值则为53亿马克。美国森林的间接效益价值为木材价值的9倍。我国云南省林业调查队,对全省的森林效益进行过测算,结果是森林的生态效益的总价值占森林总效益价值的94%,直接效益仅占6%。由此可见,评价森林的作用,不能单纯看它能生产多少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更重要的是要看她对盖上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等方面的间接效益。森林锐减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原因森林锐减
森林锐减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压力,1995年世界人口已达57亿,其中75%以上集中在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粮食和能源。为了有吃、有穿、有住、有柴烧,他们不得不向森林索取,毁林开荒,伐木为薪,致使大片的森林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森林锐减的第二位原因是滥伐树木。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利用热带木材是最近20~30年的事。发达国家近20年来热带木材进口量增加了16倍,占世界木材、纸浆供给量的10%。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内的木材资源转向发展中国家索取。欧洲国家从非洲,美国从中南美洲,日本从东南亚进口木材。日本是一次性筷子的发明专利占有者。为了生产这种筷子,日本向东南亚、我国伸出了侵略之手。日本政府不许用其本国林木资源生产一次性筷子,却在我国东北、华北林区合资兴建了数十家筷子工厂,大张旗鼓地进行生产而后返销日本,仅1996年一年,我国就向日本出口了200亿双一次性筷子!日本政府将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统一回收,制成上好的木浆纸出口,收回成本、赚取外汇。这是何等的精明啊!要知道,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65%,而我国只有13%,在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仅居第121位。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木材资源的50%以上,但木制品的消费量却只占14%。日本每人每年仅纸张一项所消耗的木材量,就相当于发展中国家每户居民作为燃料的消费量。
(森林风光)
毁林烧柴是森林锐减的第三位原因。人类燃薪煮食取暖所使用的能量超过由水电站或核电站所产生的能量,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人们为了煮食和取暖,每年要砍伐烧毁的林区达2.2万平方公里。而木柴中大部分能量均被浪费掉了。
另外,火灾频繁、病虫危害也是森林锐减的一个原因。
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离不开森林。面对资源与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现实,人类还不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吗?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30万公顷的森林被砍伐,每两秒就有一个足球场大的森林被破坏,有40%被砍伐的树木被加工成纸张;一台电子阅读器可节约50000本书的印刷,可避免500棵参天大树被砍伐以上内容复制于搜奇趣网以上内容复制于搜奇趣网上面这张照片中的"树"是瑞典摄影师JockeBergland在瑞典一处森林砍伐场上空拍摄到的。据说这棵"树"是冰雹和砍伐施工造成的,真是令人惊叹。以上内容复制于搜奇趣网全球气候变暖来自各地图片关爱地球你可以做很多发表于2009-12-159:28:48(出山网)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受到世界人们的关注,每个国家纷纷都有自己的权威代表参加这次的会议,气候变暖以及环境问题也备受人们的关注,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齐心协力还保护它,让我们有一个美丽干净的生存环境,可是很多人更多的是在破坏它,让我们的家园变得伤痕累累,当人们有所意识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遭收到了严重的伤害,美丽家园需要你我他一起的努力。从我做起,爱护自己的家园。
联合国官员说今年全球超九成自然灾害与气候有关
来自新华网12月14日哥本哈根电(记者黄堃杨骏)联合国减灾事务助理秘书长玛格丽塔·瓦尔斯特伦14日在哥本哈根说,与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数量正在稳步上升,今年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中91.4%与气候有关。
瓦尔斯特伦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前11个月里共发生245起达一定规模的自然灾害,其中224起与气候有关。这些气候灾害共影响全球5500万人,造成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她说,由于灾害预测技术和防范手段的进步,2009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比前些年有所下降,但气候灾害数量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持续居于首位,并呈现随气候变化而稳步上升趋势。
据设在比利时的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亚洲和非洲是受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风暴和洪水在今年多次袭击亚洲,影响到几千万人的生活;而非洲饱受干旱的折磨,许多人面临缺水困境。
来自各地图片报道
“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谁也不可能超脱我们生活的环境,面对生困境,谁也不能置身于外。这一张张图片背后都是充满辛酸的生命故事,今天是他们,明天会是谁呢?
2005年8月,广东省贵屿。由于受到严重污染,这里的河水早已发黑变臭。然而孩子们还在水里嬉戏,当地的妇女还在这样的河里漂洗衣物。在他们眼里,也许河水原本就是黑色的……
2009年3月,广东。这是上一季被很多人看好今年会流行的橙色。这个排污管也不甘寂寞得赶起了时髦。但是这个艳丽的橙色和周围的绿色搭配在一起,却令人格外的不舒服。
2008年8月,山西。运煤车一辆接一辆地飞驰而过,扬起大片黑色的灰尘。
2009年2月19日,河南洛阳嵩县陆浑水库干涸的河床上随处可见干死的贝类
内蒙古,干旱蚕食着这片土地,漫无天际的黄沙上只留下动物的皑皑白骨。
2005年8月,电子垃圾重镇广东贵屿镇,一名儿童坐在一堆电线和电子垃圾上。这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电子垃圾污染地,小孩们在电子废物堆里玩耍,他们中,逾80%都是铅中毒……
水源林2005年,海南儋州南家陆村被毁的地。
海南,大片森林被砍伐,曾经的参天大树如今只剩下巨大的伤疤。砍伐留下的树桩3个成年人才能勉强围抱起来。
内蒙古阿拉善沙漠,乌兰布沙漠边沿的巴彥树贵村沙尘覆盖了整个村庄。
四川,山体滑坡导致了地面下陷。面对倒塌的房屋、残破的景象,村民们还在努力抢救,然而他们的脸上流露出来更多的却是无奈。(此图片由当地气象部门提供)
2008年春天,阳山县遭遇冰冻灾害。郁郁葱葱的农田被晶莹的冰所包围,而农民们的心也像被冰冻住了,眼看着辛劳的汗水付诸东流。
洪水淹没了房屋和道路
梅子沟村:由于干旱缺水,村民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在这里挑上水。
2008年6月,安徽巢湖。蓝藻的爆发带来恶臭,附近的居民路过的时候都忍不住掩上鼻子。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听课评课记录
-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听课评课记录(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 生物医药产业园监理合同(2篇)
- 电力价格调整合同(2篇)
- 五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7.1 谁先走》(3)-北师大版
-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听课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小结练习》听评课记录5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听评课记录1
- 五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总复习2-北师大版
- 新版湘教版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三角形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听评课记录
- 必修3《政治与法治》 选择题专练50题 含解析-备战2025年高考政治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 二零二五版电商企业兼职财务顾问雇用协议3篇
- 课题申报参考:流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的适老化评价与空间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 《openEuler操作系统》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测试卷
- 创伤急救-止血、包扎课件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成因及治理
- 道教系统诸神仙位宝诰全谱
- 中国经济转型导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第三版 Book 2 unit 8 教案 讲稿
- 村务公开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