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示例 高教版(2023-2024)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第1页
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示例 高教版(2023-2024)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第2页
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示例 高教版(2023-2024)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第3页
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示例 高教版(2023-2024)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第4页
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示例 高教版(2023-2024)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示例高教版(2023-2024)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学习任务一:知理想、识信念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感受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学习延安军民、冀中人民、江姐等革命志士追求崇高理想、献身革命事业的优秀品质。

2.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体会散文和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结合创作背景,概括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领会理想与信念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理想与信念的丰富内涵。

2.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四篇文章主题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加深对理想与信念内涵的认识。

学时安排

4学时

第1学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沁园春·长沙》,疏通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一、描述形象

活动:要求学生诵读词作,描述作者的形象特点。

点拨: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的所见所思,可以通过一系列体现行为或心理的词语进行分析。

分解问题1:词中体现作者行为或心理的词语分别领起哪些内容?简要概括。

明确:立-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怅-山河寥廓,问-谁来改变国家命运,忆-往昔峥嵘岁月,记-奋勇进击、劈波斩浪。

分解问题2:结合词作内容,说说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可结合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

明确:独立寒秋,思绪万千;看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心潮起伏,豪情满怀;怅望广阔的宇宙,忧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昂扬之情转为忧思之情;回忆往昔战斗生活,燃起革命激情;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展现了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

分解问题3:概括作者的形象。

明确:充满革命豪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

二、诵读悟情

1.领悟壮志

思考: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豪情满怀的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昂扬之情为什么转为忧思之情?

点拨: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进行分析,适时分析开头三句。

明确:“立”字之前加“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立”字展现了作者独立顾盼、意气风发的高大形象。

1925年秋,毛泽东秘密离开故乡韶山,南下广州开展革命工作,途经曾经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长沙,重游橘子洲,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词。了解了创作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游览橘子洲,不是以游赏者的闲适心境陶醉于自然山水之间,而是带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求解放的强烈使命感,因此,作者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时,才会自然地想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才会发出“谁主沉浮"的感叹。这是设问,饱含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2.感受豪情

(1)讨论:作者认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应该是怎样的人?

提示:结合下阕“忆往昔峥嵘岁月”的具体词句,进行分析。教师适时指导诵读方法。

明确:具体而言,“风华正茂"--年轻有才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奔放热情,强劲有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心国家命运:“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权贵。因此,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茂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思考:“粪土当年万户侯"已将壮志抒发得淋滴尽致,最后三句又表达了什么?

明确: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激昂,也回答了上阕结尾的问题。

诵读指导:“恰"字所领七句要昂扬自信。“恰”后面停一下,拉长,下面四句要读得情感充沛、干脆有力、意气风发、连贯流畅:后面三句要更加有力,速度比前四句还要加快,到“粪土"之后再放慢。整个这一层要一气贯通,铿锵有力,激昂奔放。

三、领会主旨

1.总结词作的脉络和主旨

明确:心怀天下的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眼前宏阔的秋景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追问。下阕一个“忆"字由眼前景转入回忆。描摹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的精神状态,展现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志向,表达了革命青年振兴中华的气概与豪情。在作者的笔下,作者博大的胸怀与壮美的山川之景,作者的眼中之境和人生之境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2.配乐有感情地调全调

建议:可选用曲调豪壮的交响乐,如《红旗项》。教师可根据诗词内容和诵读需要,适当剪辑音频以达到最佳效果。

3.背诵词作

第2学时

课前准备

1.预习风景谈》,感知课文内容,疏通生字词。

2.了解《风景谈》的写作背景。

一、明“风景”

活动:“风景谈",就是“谈风景”。那么,作者谈了怎样的风景?参考“沙漠驼铃",为其他五幅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引导,明确要点。)

分解问题1:第一幅面面“沙漠驼铃”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沙漠、驼队。

分解问题2:借鉴第一幅画面的内容和标题,简要概括其他画面中所写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二幅画面主要描绘了高原梯田中丛密挺立的庄稼,银色的月光,耕牛,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第三幅画面主要描绘了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着,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他们的乐趣。第四幅画面捕捉到一个偶然的场景:沉闷的雨天,石洞内一对年青人促膝读书,赞美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崇高理想的革命青年。第五幅画面描绘了人们在简陋粗朴的茶社中学习和休息的图景。第六幅画面描绘了在早霞中如雕像般耸立于山峰上的小号兵和荷枪警戒的哨兵。

分解问题3:根据概括的主要内容,初步拟写小标题。

提示:标题要体现“风景"的特点,要有诗意。

(此环节以梳理内容为主,教师可引导学生判断标题是否能体现画面的主要内容。)

二、赏“风景”

活动:进一步赏析“风景"的内涵,修改小标题。

分解问题1,大家所描绘的画面中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物活动,那么,“风景”到底指什么?课文中是否有语句点出了“风景"的内涵?

提示:关注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言。

明确:“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说明这里的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

分解问题:赏析六幅画面,说说其中所体现的自然风光和人的活动。

明确

画面自然风光人的活动

第一幅茫茫苍苍、寂静无声、纯然一色的沙漠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走近,发出和谐的声音

第二幅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晚归人辛勤劳作、愉快唱歌

第三幅夕阳、黄土、急流等构成的静穆的自然一群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生产"归来,快乐歌唱

第四幅静寂灰黄的石洞,沉闷的雨天青年认真读书、交流

第五幅破旧、素朴的桃林人们在桃林休憩、聊天、学习

第六幅万籁俱寂,空气清冽严肃、坚决、勇敢、高度警觉的号兵和荷枪战士坚守岗位

分解问题3:自然风光加上了人的活动,这样的风景有什么不一样?

提示: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的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的活动所体现的精神。

(学生回答时,可结合具体语句,运用增、删、改等方法品味语言,理解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的特点,体会人的精神,把握“风景”的深刻内涵。)

明确:第一幅,“完全改观",说明人的活动给沙漠带来了生气,引出“人类更伟大”的观点。第二幅,“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说明人们辛勤劳作改变了黄土高原。第三幅,“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知识分子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内心充实,从五湖四海来到延安,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人生的意义。第四幅,“使大自然顿时生色",凸显了延安青年高尚的情操。第五幅,“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第六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战士们的身上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可见,“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

分解问题4:根据风景的内涵,修改小标题。

示例: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三、悟“风景”

讨论:课文题目为“风景谈",“谈”就有评论的意思。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那么,作者“谈"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作者在这些“风景”中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抓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

(学生找出文中每幅“风景"描写文字中议论、抒情性语句,教师引导学生从内涵、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关键语句教师点拨内涵及表达效果情感

多么庄产,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通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去掉这些程度副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最"和“完全”形成极大反差,体现了人的活动的重要意义,“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主旨赞美

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艳妙的题材作者给人物安排了一个如此优美的背景,有何作用?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人物之美,富有诗意的景和人物融为一体赞叹

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使用比喻有什么效果?体现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映衬了人们旺盛的生命力热爱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此处的“尤其”和前面的“更",在表意上有什么区别?此处议论更进一步,将人的活动上升为具有崇高精神的活动,突出了人类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赞颂

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丰事,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两个反问句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主宰"有何深意?具有高尚情操的延安青年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赞美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黄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这两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怎么理解“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文中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延安青年在工作学习之余,来到桃林休息、畅淡、讨论问题、读书,从业余生活这个角度表现了他们的高贵精神,而且这种高贵精神的辐射,使这里原本显得贫乏的大自然也增添了景色赞颂向往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党,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赞美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第一处“风景”为什么加了引号?“真的"“最”有何表达效果?尾段的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后作肯定,还用“真的"去修饰“风景”,表示毫无疑义,非常肯定之意。接着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充分表达了对战士的赞美之情赞美

总结: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第3学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荷花淀》创作的时代背景。

2.阅读《荷花淀》,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给小说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要求标题的角度一致并能概括情节的基本内容。

一、梳理情节

活动:给小说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要求所拟标题的角度一致并能概括情节的基本内容。

点拨: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模式进行概括,其中“何人+何事”必不可少。在搜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概括。

分解问题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

明确:以水生为代表的青年,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

追问: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哪个群体?

点拨:可以根据小说叙述视角以及笔墨多少来确定主要人物。

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

分解问题2:小说围绕这群青年妇女们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夫妻话别,探大遇敌,助大杀敌。

分解问题3:这几个故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

点拨:梳理跟情节关联度较大的与时间相关的词语。

明确: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一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情节概述:一天晚上,水生嫂很晚才等到丈夫回家,通过交谈,得知丈夫要去参军:第二天,水生嫂帮丈夫打点好包裹,跟丈夫话别;过了两天,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故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创造了条件,帮助游击队打败了敌人;她们受到胜利的鼓舞,立志成立队伍,参加战斗;当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就参与到战斗中,配合战士们作战。

二、把握形象

讨论: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情节,精选了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这群青年妇女美吗?美在哪里?

预设:学生搜寻有关妇女的外貌描写,没有找到。教师可作进一步引导。

追问:人的美仅仅体现在外表上吗?更重要的是哪方面的美?

提示:通过对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的赏析,感受人物的内在美。

分解问题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对话内容,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特征。

点拨: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摘摩词句内涵、解析句式、体会语气等,摘摩人物的性格。

如:“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晚归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他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间,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转换话题,再次试探,体现了水生嫂的聪明机智。

“怎么了,你?"-这是主谓倒装句式。“怎么了”先说,表明水生嫂对丈夫的关切。

“你总是很积极的。"-“很积极”语意丰富,既含有水生嫂对丈夫安危的担忧,又包含对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的自豪和赞扬之情。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先说“你走,我不拦你”,表明了水生嫂对丈大参军的理解,深明大义。“家里怎么办?"表达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基本想法,想丈夫留下和自己一起生产和生活。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两个语气词“嗯",表明水生嫂对丈夫行为的理解和支持,也展现了水生嫂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以及识大体、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分解问题2:除了对话,水生嫂还有哪些行为、动作可以体现出个性特点?

语句: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明确:水生嫂因为要平衡一时涌上心头复杂而激烈的情感,所以用“吮”手指动作来克制,所以说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这里表现了水生嫂深明大义,不因夫妻情感而“拖尾巴"的坚强性格。

分解问题3:依照以上方法,阅读课文“探失遇敌”“励夹杀敌"两部分内容,找出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其他青年妇女的形象。

明确:含蓄,体贴,深明大义。

总结: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刻画了白洋淀青年妇女的形象:她们既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又具有根据地进步妇女的特质,识大体,顾大局,明大义,坚贞勇敢,是能征善战的战士。

三、感悟精神

探究:《荷花淀》中,水生嫂和其他青年妇女都是普通的青年女性,为抗击日寇,送夫参军,她们也成长为坚强的战士。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一起感悟她们的成长过程。

点拨: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设计引导性问题,如“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谁比谁落后多少呢",哪一句是水生嫂说的?

明确:“你总是很积极的”,对丈夫的依恋敌不过对丈夫的支持,“很积极的"是对丈夫的称赞,所以这句话是用一种不满的口气表达满意的心情。当她们去看望丈夫,经历了一次战争后,作者把她们出发时“藕断丝连”般留恋丈夫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要与自己丈夫比试一番的雄心壮志:“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些青年妇女们的对话,每一句都离不开自己的丈夫,在谈到自己的丈夫时流露出来的兴奋中有赞赏,有留恋,有娇嗔,更有不甘落后的心态。另外,她们经历了一次打仗,增长了见识,知道男人能做到的妇女同样能做到!

追问:文章不详写战争,而是刻画青年妇女们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从理解支持丈夫到与丈夫并肩作战,从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小说通过描写青年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的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第4学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红岩》中共产党员江雪琴的故事。

2.梳理江姐》(节选)的情节。

一、知其人

活动:歌剧的名称是“江姐",说明塑造的主人公就是江姐。在深入学习这位革命英雄的精神前,要先了解其人其事。快速梳理课文内容,明确江姐的身份。

提示:可从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性格、事迹等入手,既关注正面描写。也关注侧面描写。

明确:从“重庆共党地下组织名单”“我给你们抓住了江雪琴"“时局的发展正如江小姐预料的那样,大局已定,共军已经入川,重庆危在旦夕”“等重庆解放了,把它交给党"等语句中可以判断出,江姐是中国共产党重庆地区地下组织的重要成员。

追问:梳理和江姐相关的其他主要人物的身份。

明确:孙明霞、杨二嫂、送饭人等,都是其产党员。甫志高,原本是共产党员,后来成为叛徒,出卖了江姐。沈养斋,国民党特务(沈区长)。魏吉伯,国民党特务。

(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所搜集的资料,进一步完善江姐的身份信息。)

二、明其事

活动:从大家所梳理的人物身份来看,课文中的人物主要分为敌我两方。以江姐为中心,梳理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明确敌我双方的行为,分析江姐的个性特征,完成表格。

情节敌人言行战友言行江姐言行江姐性格特点

提示:根据舞台说明的内容及人物言行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剧情的发展。

明确:

情节敌人言行战友言行江姐言行江姐性格特点

难友们预感胜利即将来临敌人搬运东西,准备逃跑战友欣喜万分保持高度的革命警觉和清醒的头脑,准备随时为革命而牺牲立场坚定,认识清醒

送别遇害的女共产党员敌人以战友的生命威胁江姐交出同志的名单谴责敌人强烈要求敌人不要杀害孩子,女共产党员英勇就义江姐毫不畏惧,和难友们救下了女共产党员的孩子意志坚定,不畏牺牲

江姐和同志们绣红旗敌人准备对江姐下毒手战友们建议提前越狱为了战友们的安危。拒绝提前越狱,和战友们绣红旗置个人安危和生死于度外

江姐凛然就义敌人逃跑前,杀害江姐难友们含泪送别江姐坦然面对死亡,凛然走向刑场坚强不屈,临危不惧

三、悟其魂

活动:从剧情来看,敌我之间的矛盾尖锐激烈。梳理不同情节中体现的矛盾冲突,说说是什么支撑江姐不惧敌人的威遇利诱的。

提示:可结合课文中能充分体现江姐内心世界的“告白”,以及《红梅赞》歌词进行体会。

分析:主要矛盾是以江姐为首的被囚禁于渣滓洞集中营的难友与以沈养斋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课文开头,初步展开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