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语言表现力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语言表现力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语言表现力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语言表现力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语言表现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之语言表现力作文之语言表现力

作文语言表现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需要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和运用,不过,对语言文字的打磨虽难以速成,但有意识地模仿和炼字炼句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减少口语化语言的运用,提高语言的凝练程度和散文化意蕴。

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对文章的三个部分的写作要求:所谓“凤头”即开头要亮丽,高雅、先声夺人;所谓“豹尾"即结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响亮有力,并余味无穷,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艺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开头和结尾的几种技巧,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采、有可读性。

一、如何写好开头

1.作文开头的基本要求

(1)要向主题靠拢:

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如《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要短小精悍:

开头不能过长,应似爆竹,短而有力,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震。如:茅盾《海南杂忆》开头:“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12个字便交代清楚了所游地点,为下文由所见所闻引起对历史的追忆开路。

(3)要引人入胜:

开头不能让人读来就觉着乏味,力求以优美的语言,新奇的构思,抓住阅读者的眼球。如:“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

2.作文开头的写作技巧

(1)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不推荐)。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点明中心,统率全文(点明中心的方式可以用)。

①点题开头法。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②定情开头法

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③直入情节法

如: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害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都德《最后一课》)

(2)运用技巧,即文章一开头运用悬念、对比、烘托等手法设置一个巧妙的开头,力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设问置疑法

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

如:如:宗璞《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方式: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段;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

②正反对比法

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样一正一反地进行对比,便于读者把握,又可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手法,使文章波澜迭起。

③回忆导入法

如: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3)运用修辞,在文章的开头用上引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也可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①引用式(题目中有讲道理的词,例如“坚持、乐观、拼搏")

如:斜阳映山天接水,陌上花落缓缓归。终于慢下脚步的我,且行且歌,一曲羌笛柔断肠,回首情依依。

(《且行且歌》)

还可以引用诗歌/歌曲等,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这样的开头简洁明白,能增强开端的气势。

②排比/反复式(适合题目有情感倾向类)

如:“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③比喻式(题目中有具象化的名词,例如“一路花开")

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开头写到:“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不是比喻,表示举例),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运用“富士山"来作比,非常直观幽默地讽刺了那些留学生们。

最方便操作的是,将作文题目原方不动或者换种方式带入到修辞手法中,这样既做到了点题,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4)描写渲染,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抒发情感作好铺垫。

①环境描写法(多自然环境,调动五觉)

如: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湖北荆州中考满分作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再如: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这样的开头往往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展开烘托气氛,也能起到为下文情节做铺垫的作用。

又如:鲁迅《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所见,活画的是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

②肖像刻画

如: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一个太阳。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这种开头,直接点出主人公,言简意赅。行文时便能对主人公着重着墨,有主次分明之感。

二、如何写好作文的结尾

作文结尾的基本要求:

(1)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并巧妙点题。

(2)可以结合事件议论抒情。

(3)运用表现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的结尾呢?

1.首尾呼应

包括结尾与标题呼应、结尾与开头呼应。这种结尾方法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呼应;有的是开头设问,结尾回应开头的设问。首尾呼应的结尾方式能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可以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它是各类文章中极常见的一种收束方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文章结尾再次点到“背影”,全文结构完整,抒发了对父亲深厚的感情。

例1:(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作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例2:题目:做一片云,真好

(开头:做一片云,那感觉真好!)

结尾:任思绪飞扬,品味有生以来的宁静与淡泊,体验那种种神奇的万象,一切默默地开始,默默地结束,这就是云。

做一片云,真好!

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或者点题,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结构也严谨。

2.呼唤号召

例: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作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3.巧妙发问

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使结尾具有启发性、感染力,起到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例: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是品味生活了吗?

4.引用佳句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例: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选自四川内江中考满分作文《创造美好的明天》)

5.抒情议论

用抒情议论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白杨礼赞》结尾大声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直接抒情,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崇敬之情。

6.景物烘托

结尾处展开丰富想象,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这样的结尾一般要求与文章的风格基本一致,要写得自然生动,切忌矫揉造作。

例: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照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己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在阳光下成长》)

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例一:

牙刷上的蜻蜓

董改正

(1)晨起洗漱,发现牙刷上挤好了一抹水晶色的牙膏,像一只敛翅欲飞的蜻蜓。心尖就像一根小风暂息时的荷茎,立着一只静好的蜻蜓。

(2)时间回到七八年前。那时候女儿才五六岁,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淘气,捣蛋,不喜欢安静,尤其不爱刷牙,给她挤好牙膏,她会拿来搅拌,或者涂在脚趾上,或者涂在她认为应该打扮一下的地方。恩威并济、威逼利诱,皆无效果。

(3)有一天,我挤好牙膏后,手机骤响,出去接电话后回来,见她抓着牙刷,在嘴里慢慢地捣腾,不由大喜。见我来了,她拿出牙刷,口齿不清地说:“爸爸,蜻蜓……"

(4)“蜻蜓?”我四处张望。

(5)她急了,折腾半天,我终于明白,我挤了一条蜻蜓般的牙膏。那天,我给她挤了不下十条蜻蜓般的牙膏,她呢,刷了不下十次牙。

(6)牙膏用得极快,更新品种也快,白茶味、薄荷味的水晶状牙膏成为她的最爱。她说这样的牙膏会让她长出轻(yíng)透明的翅膀——她总是问我,这些小蜻蜓飞到哪里去了?我总是让她张嘴吐气。

(7)呶,是不是特别清新?蜻蜓就在空气里飞呢!

(8)我会不会长出翅膀呢?

(9)当然,有一天,你会飞得高高的,远远的,爸爸都看不到你了。

(10)她就开心了。那时候,她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

(11)就这样慢慢长大了。她慢慢地忙起来。给她看电影、看书,给她讲故事,扛着她看晚霞中的红蜻蜓。有一天,她扭捏着从我肩膀上挣下来,说:老爸,我同学来了。她长大了。她的语汇中,“小朋友"变成“同学”,再变成“朋友",现在使用的是“死党”“闺蜜"。时光倏忽,就像一只俶尔远逝的蜻蜓,背着霞光,背着黄昏的晚风,瞬间辽远。

(12)我跟她说她童年的旧事,是的,旧事。她将奶奶的黄豆袋口打开,在一尺深的豆海里滑动;她把奶奶家的棉花袋口打开,模拟云中天宫的生活,挥舞水袖,唱:“天宫岁月太凄清,朝朝暮暮数行云。”她把我的手机放在院子里,打成“飞行模式",等待它起飞。她从题海里抬出头来,一脸的青春痘,问:有过吗?我只记得牙刷上的蜻蜓了。

(13)还记得这个?

(14)嗯,幼稚得要死。她又埋头下去。

(15)事实上,那只蜻蜓飞远了,把平凡的她留在原地。

(16)昨晚刚刚训斥过她。她已经连续两次物理考试在六十分以下了,我表面的淡定就像薄薄的冰层,经不起踩踏便四分五裂。她默默地流着泪,不辩解。她已经比我高一头了。她一直是个乖巧的孩子。我曾经对她有过多么高的寄望,但是,谁不曾被自己的父母寄望很高呢?也许,家长的陪伴成长,就是接受平凡的同时,收获惊喜吧。

(17)我在这只水晶色的蜻蜓旁呆立良久,想象晨起洗漱时,她的怦然一动,她挤牙膏时的表情。我知道她已经原谅我的暴怒了。她只是个小小的孩子。无论她如何,是天才还是平凡,她都是我心尖上的蜻蜓。

3.第(11)段中加点词语“慢慢”和“瞬间"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分析“慢慢”2分;分析“瞬间"2分;分析二者结合起来表达的情感2分。】

例1:不矛盾。“慢慢”表现出女儿长大、变忙的过程是缓慢的,这期间“我"留下了点点滴滴的记忆(2分);“瞬间”表现出“我"在回首往事时感到时光飞逝(2分)。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我”对女儿长大过程的留恋,对长大后的女儿渐渐与“我"疏远的失落伤感(2分)。

例2:不矛盾。“慢慢”强调了在“当时的我"眼里,我与女儿共同相处的过程是缓慢的(2分)。“瞬间”是“现在的我"回忆过往时的主观感受(2分)。二者看似矛盾,其实很好地表现出“我”对女儿渐渐长大,与“我"渐渐疏远的失落、感慨(2分)。

题目:要求参考例文关联题目运用一组矛盾词描绘出某一人、物的特点(如:父亲明知自己错了却因为拉不下面子拒不承认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

九千声“起立”(节选)

毕淑敏

①我七岁时,就读于北京海淀区建设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某天放学回家,我对父亲说,爸,我当上了主席。

②爸吓了一大跳,说,什么……主席?

③我说,班主席。

④我的班主任名为白玉琴。一年级第一学期,我操行评定为“优",当选三好学生,白老师随即宣布我为班主席。班主席是干什么用的?我很恍惚。在这之前,班上并无这个职务。估计白老师在第一个学期中,暗中观察学生,未曾轻易委任。

⑤我很茫然地说,我不会当班主席,不知道该干什么。

⑥白老师说,不用你干什么,每天上课时,铃声响,老师走进教室,你喊“起立”。再有,你必得要学习好,最好是全班第一。其他还有一些小事儿……

⑦学习,对我来讲不算太难,其他小事儿也不是问题。最难是班主席要天天喊“起立"。白老师没教我怎样才能发出“起立”的指令,真真难煞人。

⑧“起立"就是每堂课开启时,老师走进教室,班主席发出“起立”号令,全班同学站起身来,向老师行注目礼。

⑨最喜欢准时踩着铃声进教室的老师。铃声起,老师脚尖正好迈进教室门槛(教室其实没门槛。我指的是敞开的教室门和门框中假想的那条线),我不失时机地大喊“起立"!全班同学噼里啪啦站起来,齐声喊道,老师好!老师颔首,回复:同学们好!请坐下……大家又噼里啪啦坐下去,任务完成。

⑩之所以反复用“噼里啪啦”这个象声词,概因那个年代的课桌椅都是实木,年久失修,动辄呻吟不止。

有时候,老师会提前到教室,成人臀挤在孩童的小坐椅上和大伙儿聊天……上课铃响,老师并不马上起身走向讲台,而是平易近人不慌不忙继续拉家常,非要把半截话吐尽,才动身走向讲台。这时我就很吃瘪,分寸感难以把握。喊早了“起立",老师意犹未尽,话才说一半儿,被迫起身,悻悻然剜我一眼;喊晚了,老师已一个箭步冲上讲台,大家还懒散呆坐。老师感觉同学们不够尊崇,也易迁怒于我。

所以,每逢课间,同学们利用点滴时间拼命玩耍,我却轻快不起来。上厕所都惦记着下一堂课的“起立”指令,如何适时发出,小小心灵体验到人生最初的焦虑。

最可怕的局面是——本堂老师原已把脚尖踢到了门框内,我也当机立断喊出“起立",同学们也噼里啪啦站起来……老师忽又想起某事,比如忘带授课笔记,没把教具备齐,或想起私事要托付给不当班的老师帮忙照应……总之,理由多多,表现则相同的——他或她悬崖勒马,身体急转弯,撤了。

可以想见尴尬,同学们立着,鸦雀无声。小小班主席,有喊“起立”的职责,却无说“请坐下"的权力。一不知老师干什么去了,二不知他何时回,一干人等傻乎乎地站着,很快就不耐烦了。同学们不敢埋怨老师,只能把怨气撒在我头上。哎,班主席,怎么回事啊,你看清楚了吗?老师根本就没来呢,瞎指挥,乱发命令,害得腿都酸了……我百口莫biàn呆呆站着,四周包裹着粘腻的凝滞。我只好开导自己:老师不进来,我有什么法子?若有谁忍不住噗通坐下,我假装没看见。反正只要不是天塌地陷,老师总会像暴风雨后的云霞一般冉冉升起……

幸好这种糟心时刻并不太多,一年中的频率不超过五次。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共当过十一个学期的班主席。按每天六堂课计算,一年会喊近两千次起立。刨去假期和自习课体育课,整个小学期间加起来,累计发出超过九千次“起立”的口令。

我至今不知老师选拔我做班主席的标准是什么。

终于找到了机会问问她。白玉琴老师年过八十,我也六十多岁了,和同学们到她家做客。老人家忙着煎炒烹炸一道道布菜,好像我们还是当年的孩童,而她正值风华正茂的壮年。我嘴里一边嚼着红烧鱼块,一边思忖着在某个合适空档,插嘴问,白老师,您当年为什么在全班孩子里选我做了班主席?

那鱼刺多,生怕被卡住,在老师面前出丑,终于没能问出口。心底里也怕白老师说,为什么啊?我已经忘了这件事儿啦!

20.任选下列语句中的一句,分析其语言表现力。(5分)

A.反正只要不是天塌地陷,老师总会像暴风雨后的云霞一般冉冉升起。

B.按每天六堂课计算,一年会喊近两千次起立。刨去假期和自习课体育课,整个小学期间加起来,累计发出超过九千次“起立"的口令。

20.(5分)A.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我”当时面对困境,自己对自己的开到。(把“暴风雨"比作“我”当时遇到的困境程度之大)把老师比作“云霞",运用叠词“冉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老师的期待、渴望以及想象中老师到来后的释然的欢快。

B.句中“六”“两千"“九千”等数字极力突出喊“起立"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由此表明差不多在整个小学生活中,“我”几乎都是在喊“起立"中度过,突出了“小小心灵体验到人生最初的焦虑”,突出喊“起立"给“我”带来的压迫感、紧张感和焦虑。

题目:要求参考例文关联题目A至少运用一组修辞描写某一人、物的特点,B用形容词、数词、程度副词等描写某一人、物的特点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三:

《___》

余显斌

①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②他轻声说:“在医院。"

③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gěngyè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④他忙说:“娘,没啥。”

⑤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⑥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⑦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

⑧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⑨他说:“白血病。"

⑩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紧张地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我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0.你认为A、B两句的表达效果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5分)

A.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B.娘拉住女孩的手,看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20.A句好,A句中“打量"一词写出了娘反复看女孩,透露出娘对女孩的怜惜;“许久许久”可以看出娘内心的纠结,一方面她明白没有人为女孩捐献骨髓的后果;一方面还是免不了担心儿子。“眼眶红了"在犹豫和纠结中她还是下了决定同意支持儿子捐献骨髓。而B句则没有这种效果。(“打量”1分;“许久许久"2分;“眼眶红了”1分;语言表述1分。)

题目:要求参考例文关联题目运用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和刻画某一人、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四:

美妙的看见

①某日,公司董事长派给我一个任务:傍晚陪两位外国客户观看演出并用餐。我瞪眼看着乱七八糟的办公桌,怎么都提不起兴致——这表演我已看过许多次,而且我还有大量积压的工作等着完成。

②演出前,所有观众在大厅等候,两位客户用自己的母语闲聊,我既听不懂,也插不上话,就和坐在我前面的男人礼貌地交谈起来。他是比利时人,能说流利的英语。我心里纳闷,为什么他的头总奇怪地侧着,而且一动不动,好像正在沉思。后来我看到身旁那根灰色的手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个盲人。

③他转过脸来对着我,于是我看到了:他有一头浓密的银发,面容清癯,眼睛深陷,神情坚毅。这个人告诉我,他十多岁时因意外事件,眼睛瞎了,不过并没有因此放弃单独旅行。他已经掌握了无视觉旅游的技巧,懂得利用健全的另外四种感官助他在心里勾画景象。

④“晚餐时我可以坐在你旁边吗?"他问,“假如你肯为我细致描述你看到的东西,我会很感激。”

⑤“很乐意效劳。"这演出我看过许多次,我有信心会是个很好的解说员。

⑥表演即将开始,大家迈步走向餐厅,那盲人和我跟随在一长串游客中间。我试图抓住他的手肘引导他,他毫不犹豫地向前跨出脚步,昂首挺胸,倒好像是他在为我带路。

⑦我们找到一个靠近舞台的位子。等候饮料时,盲人说:“这音乐听起来很迷人,麻烦你形容一下乐师。”

⑧乐师?舞台一侧有5个男人在为这场表演作暖场演奏,之前我一直没注意他们。“他们盘腿坐在那里,穿宽松的白棉布衬衫和宽松的黑裤,扎鲜红色腰带。在用弓拉奏一种提琴形的乐器。"

⑨他微笑:“这些乐器是用什么造的?”

⑩我不由细看了一下,“木头……不过球形的共鸣箱是用整个椰子壳做的。"我说,同时竭力压制自己的惊奇。

灯光逐渐暗了,他又问:“其他游客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肤色和体形的都有,穿得讲究的没几个人。"我低声说。

我进一步放低声音并靠近他的耳朵说话,他立刻热切地把头朝我靠过来。

舞台后方的帷幕拉开了。六名十三四岁的女孩出场,我为盲人朋友描述着,她们穿纱笼般的丝裙,头上有金色头饰。以前从未发现,头饰的尖角是软的,随着舞蹈动作,头饰也有节奏地晃动,在灯光下一闪一闪。“她们的指尖套着金色的假指甲,也许有10厘米长,”我不由赞叹,“这些指甲配合着她们双手每一个优雅的动作,有jǐn上添花的效果。"

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多么美妙——我真想摸一摸这些指甲。”

夜渐深,我描述得越多,他越兴奋地频繁点头,我以前未曾注意过的发现也越来越多:舞台服装的颜色、式样和设计;乐师全神贯注演奏时的表情;甚至女侍应生在半昏暗中绽放的纯洁笑容……

演出结束回到大厅,两位客户面带笑容,似乎对这场表演很满意。我的新朋友紧紧抱住我。“你为我看到了每一样东西,实在太美妙了,"他低声对我说,“我感激不尽。”

一抬头,大厅的灯光无比明亮,我才领悟:说感谢的应该是我,瞎眼的其实是我。他帮助我掀开了这个喧闹红尘中遮住我们眼睛并迅速扩大的帷幔,让我看到以前我视而不见、未曾击节赞赏的所有那些美好事物。

第二天回到公司,一眼便看到我办公桌上的那盆绿萝,枝繁叶茂。一枝藤蔓顺着隔板垂落下来,交错的叶片像一串绿色的小耳朵,活泼而有生气。

22.结合语言表现力,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4分)

2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描写了办公桌的环境,与文章开头形成反差,突显了“我"在为盲人描述了一场演出后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启发读者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做一个心明眼亮的人。

感念老师

阎连科

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长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芽。

②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度。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④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⑤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写给列宁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最长的作文。

⑥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的那篇最长的作文。

⑦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⑧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4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⑨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⑩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而我,已人至中年。

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选自《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

请说说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7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1.运用环境描写,以树自喻,隐喻了自己在张老师的启蒙下,在其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教育和影响下,爱上文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事实,表达了对张老师发自肺腑的感激怀念之情。结构上,与第一、二段小鸟衔来小树的种子,我种下小树形成照应,首尾部分犹如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给文章增添了浪漫和灵动的文学气息。(7分)

题目:要求参考例文关联题目运用景物描写来增加语言深层意蕴,赋予文字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五:

夜访陈寅恪先生墓

老泥伯

①临上庐山前听说,庐山植物园内有陈寅恪先生①墓。当时将信将疑,

以为陈公1969年病逝于中山大学,理应葬在广州,何以埋骨于此?

②5月27日游庐山。下午两点左右,我们自含鄱口而下,正经过植物园大门。向导游和当地人打听,皆不知有陈寅恪先生墓,只说有“三老墓”,乃植物园三位创始人,非陈公也。我等信步穿行于植物园,未遇一人,亦不见有任何标识。连“三老墓"都不曾见,更觉陈公墓为讹传。

③回到宾馆,用过晚餐,天犹未晦。我闲翻起房间里的一本台历。这台历比较特别,以“历史上的今天”来记述庐山大事件,颇能长人见识。翻到“6月16日",赫然跳出一行字:2003年6月16日,植物园举行陈寅恪、唐筼夫妇骨灰入土安葬仪式,命名墓葬所在山冈为“景寅山”毋庸置疑,陈公墓就在庐山植物园内,且为夫妇合葬。我急忙呼朋引伴,告知此事,众人闻之无不顿足,叹息错过。

④明日就要下山,若不即刻前往bàiyè,便再无机会,而窗外夜幕渐垂,又心忧植物园闭门。正不知如何是好,同行的小魏、老岳二人自告奋勇,愿先去打探,如植物园不闭门,即致电相招。我等应允,静候消息。半小时后,小魏来电云,植物园未闭门,并已寻得陈公墓。我等闻言欣喜不已,匆匆下楼急招出租车前往。途经牯岭②,但见满街霓虹,一路笙歌,所谓“香风十里卷珠帘,正是游人欢宴时",甜蜜与满足都弥漫在空气中……

⑤一行人来到植物园,四周皆墨,仰望天空,似有孤星数点,忽暗忽明。众人相互搀扶,从植物园办公楼前下得台阶,沿石径过两座玻璃花房,左转十余步,即到墓地。借着手机屏幕的荧光和照相机的闪光,我们总算看清了墓冢的外形。

⑥这是何等简朴而又庄严的墓地!

⑦墓由几块不规则石头堆砌而成。中间一石椭圆,上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右竖二石,稍长者上书“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左竖三石,由低而高依次相拥。长石背面刻有“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庐山植物园敬立公元二〇〇三年六月十六日”等字样。

⑧行过叩拜之礼,我默立于陈公墓前。陈公三女择此清静之地安葬父母,颇见用心。陈公一生清正高洁,安息于此,不受世俗打扰,应该含笑九泉了。借茨威格在托尔斯泰墓前的赞语,这同样是“世间最美的坟墓"!③

⑨返程中,念及陈公为人为学,念其晚景凄苦无助,念斯人一去而文脉已断,又念其夫人四十天后亦魂随夫君┄┄,不禁悲从中来,为之大恸!若能善待陈公一分,让他多著几篇文章,多教几个学生,岂不利国利天下?如此难容,天不佑我中华啊!

⑩我不信天不佑中华!先生安息于此,可静听松风浩荡,可笑看层云翻转。我坚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必将植根于后世每一个知识分子心中。

【注释】①陈寅恪先生(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②牯岭:位于庐山山腰,海拔1167米,是庐山核心景区,有公园式的“云中山城”的美誉。③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曾访问瞻仰托尔斯泰(俄罗斯作家)墓,并著有《世间最美的坟墓》以纪念。

21.文章第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是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5分)

21.第④段渲染了晚餐时分牯岭的繁华与热闹,表现出普通游客的欣喜与满足。第⑤段渲染了墓地的冷清,烘托了庄严与肃穆的心情。两处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答到第⑧段“一生清正高洁,不受世俗打扰"与这两段描写相呼应该也算一个得分点)

2.05米的绳子

①发现失火的时候,已经晩了,男人拉着女人冲向楼梯,却被大火扑回。火势迅速蔓延,整栋大楼像一块疯狂燃烧的炭,将每一寸空间烤成滚烫的烙铁。尽管他们关紧房门,火舌和浓烟还是从门缝里蹿进来,狭小的房间迅速变得zhì热难当。

②这是午夜的一个宾馆,男人和女人站在九楼窗口呼喊,拼命挥动手臂。他们看见消防队员架起云梯,慌乱而急切地向他们靠近。可是没用,肆虐的大火让云梯像一只巨大的受伤的鸵鸟,在距大楼很远的地方徘徊,停滞不前。火势越来越猛,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开始燃烧。男人说,跳楼!

③他们把床单和被罩撕成宽宽的长条,扭成一条绳子,男人估测了一下长度,揺摇手,又脱下衬衣接上,长度仍然不够。男人开始撕扯窗帘,一股火焰猛地蹿进来,在男人面前拐了个弯。女人说,没时间了。

④男人将床上的被褥扔出窗外,然后把绳子系在一根结实的窗骨上,狠狠地拽拽。他对女人说,滑下去!

⑤女人拼命摇头,拼命哭泣。

⑥男人说没事,你抓紧绳子,慢慢向下滑,准能行。女人说你呢?男人说你先滑下去,我马上下。他把女人抱上窗台,将绳子末端在她腰上缠了一圏。男人大汗涔涔,呼吸困难。男人说千万抓紧,记住,一点一点往下滑。男人拉住绳子的另一端,说,我爱你。

⑦火焰逼近了男人,女人开始向下滑。她像一只笨拙的壁虎,沿着滚烫的楼壁,一寸一寸地接近地面。

⑧终于,女人滑到绳子尽头。可是她的身子,仍然停留在半空。四面都是烈焰,女人的手指钻心地痛。

⑨男人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冲女人喊,别怕,坚持半分钟!男人用尽浑身力气将那段绳子往上拉,然后用牙齿咬开系在窗骨上的死结。巨大的冲击力让男人的身体猛地前倾,险些被拉出窗外。男人死死地抓住绳子的一端,冲女人喊,别朝下看!一会儿我喊你,你就跳下去!

⑩屋子里已经火光冲天,男人感觉自己的头发眉毛都在燃烧。

⑾男人用双脚钩住两根窗骨,像杂技演员般慢慢探下身体。男人的表情痛苦并且扭曲,女人的体重将他的身体完全拉直。

⑿男人变成一段绳子,一段连接在女人和窗骨之间的生死之绳。男人的身体还在拉直和伸长,1.75米的男人,把那段由床单和被罩编成的绳子的长度,_____________;把女人到地面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

⒀火焰噬咬到男人钩住窗棂的双脚。他感到自己的皮肤在“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