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上远逊于石材,使中西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迥异。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文献上,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令很多学者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国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其实,我们并不缺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同时,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易取得。"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古代那些试图采用石头造屋的人物,也往往遭到强烈的批评。《礼记》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樽,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在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应当与神一样永恒,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算问题。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每一代人对建筑物都有不同的需要,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会修缮,倒塌了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去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更为重要!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材料二: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以模数为设计和加工生产的尺度标准,柱、梁、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了建筑的框架结构。

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出现。在距今约3800年的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诗经》里有诗句形容屋顶出檐深远,如飞鸟张翅,这么长的屋檐主要就是为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冲刷。春秋时期,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开始覆瓦。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使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建筑形象更柔美,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至晚从隋唐开始,以梁柱和斗拱相结合的技术,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两宋时期,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以及"工"字形和"亚"字形平面的殿堂,挑檐也有所缩小。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现了。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式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无须反复计算,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烧制的黏土砖产量大增,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

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包括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体量、形式与色彩,与室外空间体量与形状的呼应关系等。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单体建筑的组合关系,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建筑的选材有所不同,以木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差别巨大。

B.梁思成认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不着意于原物长存",是对雨果所说的"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理念的一种超越。

C.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历史悠久,作为其标志的榫卯技术是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已经出现了约七千年。

D.以《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统一了规格,简化了程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容易加工、造屋效率高、耗时更少,所以人们不惜人力物力寻找木材盖房子,而很少用石头盖房子。

B.中国传统哲学关注变化、忽视永恒的观点与木材不耐久的特性相符,形成了中国建筑不用石材的特点。

C.传统的长屋檐减少了雨水对夯墙的冲刷,"反宇"型屋顶改善了室内采光不足的问题。

D.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体木结构的各种限制,强调建筑体系空间中要体现威严和秩序的视觉冲击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如跋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翠斯飞。

C.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D.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结构方法的木结构,为我们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归纳一下创造的"无比有利的条件"有哪些。

(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野中的庄子

鲍鹏山

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

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没什么操守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这颇使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孔墨孟苛等人,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放如同身家性命,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他们暗中羡慕第一类人,却又只能冷眼旁观,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但以上两类人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另外,这些人还汲汲于从“治于人”变为“治人”,并津津于研究如何“治人”。由此,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

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意象或概念,充斥着令人生厌的礼呀,仁呀,忠恕呀,战争呀,君臣呀的话,那么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天籁。这里生活着的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挡车的螳螂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他著作中独特的魅力。

他一生没有在大都市里混迹过,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大概比现在的乡长还小。所以他不但没有大宗遗产留给儿孙,便是他自己,也穷得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就巧妙地拒绝了。后来他便只好以打草鞋为生。他的同乡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尘飞扬地回乡炫耀于庄子面前时,庄子已穷得“搞项黄践”脖子干枯而鍍,面皮削瘦而黄了。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使得这位曹商先生反显龌龊了。

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比如孔子,假如他真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也有三千块腊肉了。所以他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姜细细炖烂,这才下著,而且酒量特大。孟子呢?带着他的众多弟子在齐宣王那里一面大吃大喝,一面又发"君子远庖厨"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既清高又潇洒的言论,齐宣王甚至要给他在国都正中盖别墅,再用万钟谷禄来养他的弟子哩。由此可见,庄子的独特挨饿本色、村夫家相是其一。

庄子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无疑,他是较为亲切的。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说庄子哲学"专在破执",可谓一语道破,很多我们执著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心灵有什么好处呢?"破执"后来是佛教的特色,难怪《庄子》一书被后世的道徒称为《南华真经》而与佛教抗衡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张仪这类人和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一类人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他们在道德操守、价值标准方面大不相同。

B.庄子是乡野文化的代表,其作品描写了南飞的大鹏、挡车的螳螂和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等意象,表述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

C.先秦诸子中的其他人热衷宣传如何"治人",庄子却宣传如何自尊自爱,这和《庖丁解牛》所宣传的人生道理是一致的。

D.人们对世俗价值的执著追求虽然对心灵也有益处,但庄子告诫人们要破除执念,保持心灵的安定与清静,切勿丧失本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开篇,行文过程中,始终围绕庄子的独特之处来写,思路清晰而严谨。

B.文章第五段写孔子的世俗生活,说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在以孔子衬托庄子,突出庄子的"挨饿本色"和"村夫家相"。

C.文章以记叙为主,写了向监河侯借粮、讥刺曹商等和庄子相关的故事,又通过议论升华了这些故事的意义,使文章更为深刻。

D.作为一篇文化类散文,文章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精神世界、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字里行间充满对庄子的敬仰。

8.文章从苏秦、孔子、孟子等人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章的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含义深刻,请各举一例进行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子重归。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病而卒。

晋为郑服故,且欲修吴好,将合诸侯。使士句告于齐曰:"寡君愿谋不协,请君临之,使匀乞盟。"齐侯欲勿许,而难为不协,乃盟于形外。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六月,公会单顷公及诸侯。已未,同盟于鸡泽。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纺、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跳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锋为能以刑位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

(选自《左传·襄公三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B.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C.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D.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军尉,古官名。春秋时,晋国军队设上、中、下三军军尉,以中军尉为最尊。

B.已未,干支之一,此处纪日,和《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用法相同。

C."事君不辟难"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D."敢有不从"与"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失利,受到楚国人责备,子重不痛快,心病发作而死。

B.郑国顺服后,晋国想和吴国修好,准备会合诸侯。齐侯在形水之外与晋国结盟。

C.虽然解狐是祁奚的仇人,但当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问谁来接替他时,祁奚还是推荐了解狐。

D.晋侯要杀掉魏绛,是因为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扬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②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14.为什么晋侯最终没有杀魏绛,反而任命他为新军副帅?请简要概括。

(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霸上秋居①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①灞上:古代地名,也称"霸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地处溺陵高原而得名,唐代求功名的人多寄居此处。诗人当时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季节变换,故作此诗。②致此身:献身于国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先展现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B."空园白露滴"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C.诗人在最后两句间接地道出了自己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和不能为国家效力的苦闷。

D.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生动地写出了古代文人为功名而挣扎的不堪情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16.林庚先生说“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他认为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有情感缠绵的一面。请结合"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两句,分析"落叶"在本诗中的寓意。

17.(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香草、美人来作为圣主贤相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赤壁赋》中“,_”两句就用了这样的手法。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述,而是用神态去暗示的句子是“”;曾哲回答孔子问话时,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他弹奏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之后“”"的动作可以看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昔日,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几百年来,寓教化于娱乐的杂剧,曾①地影响着民众的是非荣辱观。花木兰替父从军、中山郎忘恩负义、众人舍命救助赵氏孤儿.②、口口相传的"中国情节",沉淀于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中,时刻提醒我们坚守勤劳简朴、尊老护幼、爱国如家的美好品德。

遗憾的是,杂剧目前似乎尚未散发出应有的光彩。杂剧为何遭到忽视?一方面在于杂剧本身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在于其体量较大,读完耗时甚多。如此一来,杂剧这种典雅文字、生动情节的优秀文体现代读者搁置,也就从情理上情有可原了。如何才能让杂剧为现代人所接受?古典文学教授陈美林先生③,提出"以文学来研究文学"的解决思路。他尝试在保留充满中国韵味的情节,以及部分精彩原文的前提下,将不易阅读的杂剧改写为通俗有趣、④的故事。古老的杂剧,由此借精彩的故事而重生,美感风华,道德教诲,在现代人熟悉的文字形式中再度绽放,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以故事来推广杂剧,正大有可为。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流畅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述效果。

(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①,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你碰到过这几种情况吗?

要辨识媒介信息,②。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③。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你不要骗小孩子,复工的合同没有我们代表的签字是不生效力的。

B.小朋友们玩着相互追逐的游戏,你追我赶,满头大汗。

C.高中三年,他渊博的才学让同桌的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D.当你大笑时,神经会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巴甫洛夫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孔子

虚心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限模糊起来,而是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徐特立

网络时代,热点事件引发争议似乎已经司空见惯。面对这种“网络时代的争议”,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依据以上名言,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B

2.C

3.D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中西建筑的不同,然后层层深入,从选材理念、哲学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思路清晰严谨。②论证手法多样,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简洁,说服力强。

5.①从“人本”出发、服务于人的理念,建筑要满足当时人的需要。②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具有理性,既考虑经济原则,也注重实际需要。③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成熟,建造标准程式化、标准化,易于实施。④突破了单体建筑的局限,组合方式多样化。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是对雨果所说的……的一种超越”错误,文中只是说到梁思成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没有说是一种超越。

故解析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木容易加工、造屋效率高、耗时更少,所以……”错误,根据原文“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可知,“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是“人们不惜人力物力寻找木材盖房子”的前提条件,二者并非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B.“中国建筑不用石材”说法错误,根据“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可知,说法绝对。

D.“从根本上”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并没有说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体木结构的各种限制;“强调建筑体系空间中要体现威严和秩序的视觉冲击力”说法错误,原文是“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没有“强调建筑体系空间中要体现威严和秩序的视觉冲击力”之意。

故解析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句意:面对绵绵的春雨和清丽的秋山,诗人灵感顿生,不免吟诗抒怀。。没有直接表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故解析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一段“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提出中西建筑的不同;第二至三段“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从选材理念方面进行分析;第四、五段“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从哲学观念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论证手法上,“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等运用举例论证,“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等运用对比论证,还有引证法,如引用雨果、梁思成等人的语句,论证语言简洁,说服力强。

故解析为:①材料一首先提出中西建筑的不同,然后层层深入,从选材理念、哲学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思路清晰严谨。②论证手法多样,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简洁,说服力强。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可知,从“人本”出发、服务于人的理念,建筑要满足当时人的需要。

根据“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具有理性,既考虑经济原则,也注重实际需要。

根据“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可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成熟,建造标准程式化、标准化,易于实施。

根据“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不同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可知,突破了单体建筑的局限,组合方式多样化。

故解析为:①从“人本”出发、服务于人的理念,建筑要满足当时人的需要。②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具有理性,既考虑经济原则,也注重实际需要。③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成熟,建造标准程式化、标准化,易于实施。④突破了单体建筑的局限,组合方式多样化。

6.A

7.C

8.①将苏秦、孔子、孟子等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和庄子远离都市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庄子的独特之处,使庄子的形象更加鲜明。②先写他们,然后自然引出下文对庄子的有关评论,行文思路流畅。

9.①幽默诙谐,如“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用现代生活中非常流行的词语形容古人,显得幽默诙谐。②生动形象,如“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运用比喻,把庄子的作品比作野花,并且进行具体描绘,生动形象。③含义深刻,如“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简明扼要地指出庄子思想内涵之深刻和具有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散文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本文要求从“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三个角度分析文章的语言,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佐证。

6.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表述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错误,原文第三段说“庄子是乡野文化的代表”,是因为他对功名富贵的蔑视,所描写的大鹏等意象也不是表述对乡野生活的向往。

C.“这和《庖丁解牛》所宣传的人生道理是一致的”错误,《庖丁解牛》所宣传的养生之道是遵循规律,远避矛盾。

D.“人们对世俗价值的执著追求虽然对心灵也有益处”错误,原文尾段是说“很多我们执著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心灵有什么好处呢”,意即没有好处。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以记叙为主”错误,从全文看,文章以议论为主。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根据“一类是像苏秦、张仪,没什么操守与价值标准……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可知,将苏秦、孔子、孟子等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和庄子远离都市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庄子“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使庄子的形象更加鲜明。

从结构上看,根据“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可知,先写苏秦、孔子、孟子等人,然后自然引出下文对庄子的有关评论,行文思路流畅,逻辑严密。

故解析为:①将苏秦、孔子、孟子等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和庄子远离都市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庄子的独特之处,使庄子的形象更加鲜明。②先写他们,然后自然引出下文对庄子的有关评论,行文思路流畅。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把当时汲汲于名利的文士以“沸沸扬扬、色彩斑斓”来修饰,不仅幽默而且生动形象;“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用现代生活中非常流行的词语形容古人,显得幽默诙谐。

如“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庄子的作品”比作“遍地野花”,写出庄子作品不仅多而且充满乡野特色,生动形象。

如“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简明扼要地指出庄子思想的独特之处,以及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故解析为:①幽默诙谐,如“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用现代生活中非常流行的词语形容古人,显得幽默诙谐。②生动形象,如“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运用比喻,把庄子的作品比作野花,并且进行具体描绘,生动形象。③含义深刻,如“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简明扼要地指出庄子思想内涵之深刻和具有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10.C

11.D

12.D

13.①推荐他的儿子,不是偏私。推荐他的下属,不是结党。

②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官员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

14.①魏杀人,是按军法从事,一心为公。②晋侯认识到自己情大于法的错误,意识到不能因杀魏绛而加重自己的过错。③晋侯认为魏绛能用刑罚来治理百姓。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三年春季,楚国的子重率军进攻吴国,选择了一支经过演习的军队。攻克鸠兹,到达衡山。派遣邓廖侵袭吴国。吴军拦阻攻击楚军,俘掳了邓廖。子重回国。三天后,吴国人攻打楚国,占领了驾地。驾地,是好的城邑;邓廖,也是楚国的良将。楚国人因此责备子重。子重很不痛快,就碰上心脏病发作而死去。

晋国由于郑国顺服的缘故,又想要和吴国修好,准备会合诸侯。派遣士匄向齐国报告说:“寡君愿意来商讨解决彼此的不和睦。请君王光临,派匄来请求结盟。”齐灵公本想不答应,而又难于表示不和睦,就在耏水之外结盟。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问谁来接替他。祁奚称道解狐。解狐,是祁奚的仇人,晋悼公打算任命解狐,他却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祁奚回答说:“祁午也可以胜任。”这时羊舌职死了,晋悼公说:“谁可以接代他?”祁奚回答说:“羊舌赤也可以胜任。”因此,晋悼公就派遣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为副职。君子认为:“祁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推举有德行的人。举荐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推荐他的儿子而不是自私,推举他的副手而不是结党。《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之道浩浩荡荡。’这说的就是祁奚啊。《诗》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他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这样的人。”

六月,鲁襄公会见单顷公和诸侯。二十三日,在鸡泽会盟。

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的行列,魏绛杀了他的驾车人。晋悼公发怒,对羊舌赤说:“会合诸侯,是以此为光荣。扬干受到侮辱,还有什么侮辱比这更大?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一心为公,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他大概会来说明的,何必劳动君王发布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悼公读他的上书,说:“以前君王缺乏使唤的人,让下臣担任司马的职务。下臣听说军队里的人服从军纪叫做武,在军队里做事宁死也不触犯军纪叫做敬。君王会合诸侯,下臣岂敢不执行军纪军法?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人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下臣畏惧触犯死罪,所以连累到扬干,罪责无可逃避。下臣不能够事先教导全军,以至于动用了斧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晋悼公光着脚赶紧走出来,说:“寡人的话,是出于对兄弟的亲爱;大夫杀扬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寡人有弟弟,没有能够教导他,而让他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您不要加重寡人的过错,谨以此作为请求。”

晋悼公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了,从盟会回国,在太庙设宴招待魏绛,派他为新军副帅。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寡人的话,是出于对兄弟的亲爱;大夫杀杨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寡人有弟弟,没有能够教导他,而让他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

“弗能教训”中“教训”是教导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

“寡人之言”与“亲爱也”是判断句,应在“言”后断开,排除D。

故解析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相同”错。此处“司马”指的是司马光,“司马”指的是姓。

故解析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魏绛杀了扬干”错。原文第五段“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意思是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的行列,魏绛杀了他的驾车人,没杀扬干。

故解析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立”,推荐;“比”,偏爱、自私;“偏”,副手;“党”,结党。

②“执事”,办事的官员;“莫”,没有。

故解析为:①推荐他的儿子,不是偏私。推荐他的下属,不是结党。

②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官员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晋侯最终没有杀魏绛而任命他为新军副帅的原因:

第一,第五段“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吾子之讨军礼也”意思是魏绛一心为公,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大夫杀杨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据此可概括出,魏绛杀人,是按军法从事,一心为公。

第二,第五段“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意思是寡人的话,是出于对兄弟的亲爱;大夫杀杨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寡人有弟弟,没有能够教导他,而让他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据此可概括出,晋侯认识到自己情大于法的错误。

第三,第五段“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意思是请求不杀魏绛,不要加重自己的过错。据此可概括出,晋侯意识到不能因杀魏绛而加重自己的过错。

第四,第六段“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意思是晋悼公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了,从盟会回国,在太庙设宴招待魏绛,派他为新军副帅。据此可概括出,晋侯认为魏绛能用刑罚来治理百姓。

故解析为:①魏杀人,是按军法从事,一心为公。②晋侯认识到自己情大于法的错误,意识到不能因杀魏绛而加重自己的过错。③晋侯认为魏绛能用刑罚来治理百姓。

15.C

1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两句写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指秋日飘落的树叶,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心中顿生思乡之情、羁旅漂泊之感,所以此处的“落叶”带有飘零之意、酸楚之感。

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与评价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

15.C“间接地道出”错误,“何年致此身”属于直接抒情。

故解析为:C。

16.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

《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律,是马戴的代表作。此诗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述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故解析为:“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两句写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指秋日飘落的树叶,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心中顿生思乡之情、羁旅漂泊之感,所以此处的“落叶”带有飘零之意、酸楚之感。

17.(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夫子哂之;舍瑟而作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渺、毋、哂、瑟。

故解析为:(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夫子哂之舍瑟而作

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18.潜移默化;家喻户晓;独辟蹊径;引人入胜

19.杂剧这种蕴含典雅文字、生动情节的优秀文体被现代读者所搁置,也就情有可原了。

20.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先提出“杂剧为何遭到忽视”这一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强调突出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作答,一般适用排除法,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记忆,同时在此基础上借助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比如:注意语体色彩;注意适用对象;注意感彩;防止出现语意重复。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学生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根据类型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学生还需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通感等,要求考生根据修辞手法的具体特征,结合原文,多角度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润物无声,意思是指有大胸怀者,做了贡献而不张扬,默默奉献。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文中指民众的是非荣辱观曾被杂剧所影响,应填“潜移默化”。

路人皆知,比喻人人都知道,含贬义。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文中指这些杂剧曾被人们所共知,没有贬义,应填“家喻户晓”。

另立门户,意思是独立出去、另外建立家庭,也比喻另外建立一个新的派别。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文中指尝试新的方式使杂剧被现代人所接受,应填“独辟蹊径”。

故解析为:潜移默化;家喻户晓;独辟蹊径;引人入胜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与“典雅文字、生动情节”相搭配的谓语动词,在“这种”后加上“蕴含”;

二是不合逻辑,“现代读者搁置”前面陈述的对象是杂剧,此句应该用被动句,“为现代读者所搁置”;

三是成分赘余,“也就从情理上情有可原了”表述重复,情有可原,指在情节或情理上有可以原谅之处,所以应去掉“从情理上”。

故解析为:杂剧这种蕴含典雅文字、生动情节的优秀文体被现代读者所搁置,也就情有可原了。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述效果的能力。“杂剧为何遭到忽视?”为问句,“一方面在于杂剧本身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在于其体量较大,读完耗时甚多”为答语,先问后答,有问有答,这是设问句。先设置问题,抛出“杂剧为何遭到忽视?”这一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引起读者的思考。

设问句的表述效果主要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故解析为: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先提出“杂剧为何遭到忽视”这一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强调突出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1.D

22.因为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1.文中画横线处的“你”属于泛指任何一个人。A.特指说话对象。

B.“你”跟“我”配合,表示许多人一起参加,共同活动。

C.特指说话对象。

D.泛指任何一个人。

故解析为:D。

22.第一空后文写的是网上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说明网上的信息有虚假的,可填“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第二空后文“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是获取真实信息的来源,可填“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第三空根据后文可知信息尽管真实,还有格调和导向的差别,我们在获取信息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思想,学会辨识,可填“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好坏”。

故解析为:因为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

23.略

材料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材料由三则名言构成。巴甫洛夫的名言“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认为争论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碰撞,肯定了争论的积极意义。孔子的名言“众好之,必察之;众恶之,必察之”,意思是众人喜欢他,(我们)一定要去仔细考察;众人厌恶他,(我们)也一定要去仔细考察,体现了一种审慎不盲从的态度。徐特立的名言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清晰的呈现了“虚心”的意义,面对批评和争议,分清是非,明确界限,坚守自我,不盲从。三则名言中,第二、三则属于同质名言,都展现了面对争议应持的理性与审慎的态度,第一则与二、三则属于异质名言。三则名言都关涉“争议”,第一则侧重争议的意义,第二、三则侧重于面对争议时的做法。三则名言相互补充,引导考生对“争议”这个话题有不同侧面的清晰认识。

写作任务把学生置身于网络时代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与思考“网络时代的争议”,学生在审题时应关注关键词“争议”的概念,它意味着观点有不同、有对立、有冲突;另外要注意“网络时代”这个限定词,它有别于古代、近代等网络尚未普及的时代。这就要求学生在举例时要有现实性,事例要鲜活、新颖,议论时要有针对性,不可忽略“争议”的概念。

在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握有麦克风,都有了发声的机会。而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一个事件对有不同的看法,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也。辩证看待每个人或每一方的观点,有利于彼此思想的激荡与碰撞,有利于我们汲取精华,促进成长。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谈论网络时代的争议对青年成长的积极意义。

求真求实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正确态度。网络社会,信息芜杂,真相扑朔迷离。在这种境况下,探寻真相就显得更为可贵,拥有探究真相的勇气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要探寻真相,就需要在争议中全面看待问题,重实践,把碎片化的信息积累起来,多关注官方媒体的报道,尽可能地去触摸真相。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以探讨在争议中探寻事实的可贵,以及探究真相的做法、方法。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网络时代,不少人在争论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容易被一些网络大咖或被一些舆论牵着鼻子走。争论中我们应以正确价值观做引导,有理性思考的意识。网络争论中,很多盲从的舆论酿成网暴,进而引发了悲剧。所以,理性思考是当代青年极其可贵的意识。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以探讨面对争议的理性甄别与思辨意识。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引出“网络时代的争议”这一话题,然后围绕“网络时代的争议”分析争议对事件的推进意义、面对争议我们应持的看法、争议对青年成长的滋养意义等;接着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面对网络争议该有的态度,最后发出呼吁。

参考立意:

1.于争议中交换思想,促进成长。

2.于争议处求真求实,洞察真相。

3.于争议处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上远逊于石材,使中西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迥异。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文献上,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令很多学者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国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其实,我们并不缺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同时,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易取得。"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古代那些试图采用石头造屋的人物,也往往遭到强烈的批评。《礼记》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樽,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在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应当与神一样永恒,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算问题。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每一代人对建筑物都有不同的需要,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会修缮,倒塌了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去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更为重要!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材料二: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以模数为设计和加工生产的尺度标准,柱、梁、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了建筑的框架结构。

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出现。在距今约3800年的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诗经》里有诗句形容屋顶出檐深远,如飞鸟张翅,这么长的屋檐主要就是为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冲刷。春秋时期,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开始覆瓦。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使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建筑形象更柔美,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至晚从隋唐开始,以梁柱和斗拱相结合的技术,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两宋时期,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以及"工"字形和"亚"字形平面的殿堂,挑檐也有所缩小。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现了。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式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无须反复计算,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烧制的黏土砖产量大增,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

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包括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体量、形式与色彩,与室外空间体量与形状的呼应关系等。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单体建筑的组合关系,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建筑的选材有所不同,以木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差别巨大。

B.梁思成认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不着意于原物长存",是对雨果所说的"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理念的一种超越。

C.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历史悠久,作为其标志的榫卯技术是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已经出现了约七千年。

D.以《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统一了规格,简化了程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容易加工、造屋效率高、耗时更少,所以人们不惜人力物力寻找木材盖房子,而很少用石头盖房子。

B.中国传统哲学关注变化、忽视永恒的观点与木材不耐久的特性相符,形成了中国建筑不用石材的特点。

C.传统的长屋檐减少了雨水对夯墙的冲刷,"反宇"型屋顶改善了室内采光不足的问题。

D.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体木结构的各种限制,强调建筑体系空间中要体现威严和秩序的视觉冲击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如跋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翠斯飞。

C.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D.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结构方法的木结构,为我们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归纳一下创造的"无比有利的条件"有哪些。

1.B

2.C

3.D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中西建筑的不同,然后层层深入,从选材理念、哲学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思路清晰严谨。②论证手法多样,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简洁,说服力强。

5.①从“人本”出发、服务于人的理念,建筑要满足当时人的需要。②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具有理性,既考虑经济原则,也注重实际需要。③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成熟,建造标准程式化、标准化,易于实施。④突破了单体建筑的局限,组合方式多样化。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是对雨果所说的……的一种超越”错误,文中只是说到梁思成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没有说是一种超越。

故解析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木容易加工、造屋效率高、耗时更少,所以……”错误,根据原文“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可知,“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是“人们不惜人力物力寻找木材盖房子”的前提条件,二者并非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B.“中国建筑不用石材”说法错误,根据“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可知,说法绝对。

D.“从根本上”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并没有说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体木结构的各种限制;“强调建筑体系空间中要体现威严和秩序的视觉冲击力”说法错误,原文是“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没有“强调建筑体系空间中要体现威严和秩序的视觉冲击力”之意。

故解析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句意:面对绵绵的春雨和清丽的秋山,诗人灵感顿生,不免吟诗抒怀。。没有直接表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故解析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一段“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提出中西建筑的不同;第二至三段“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从选材理念方面进行分析;第四、五段“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从哲学观念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论证手法上,“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等运用举例论证,“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等运用对比论证,还有引证法,如引用雨果、梁思成等人的语句,论证语言简洁,说服力强。

故解析为:①材料一首先提出中西建筑的不同,然后层层深入,从选材理念、哲学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思路清晰严谨。②论证手法多样,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简洁,说服力强。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可知,从“人本”出发、服务于人的理念,建筑要满足当时人的需要。

根据“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具有理性,既考虑经济原则,也注重实际需要。

根据“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可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成熟,建造标准程式化、标准化,易于实施。

根据“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不同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可知,突破了单体建筑的局限,组合方式多样化。

故解析为:①从“人本”出发、服务于人的理念,建筑要满足当时人的需要。②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具有理性,既考虑经济原则,也注重实际需要。③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成熟,建造标准程式化、标准化,易于实施。④突破了单体建筑的局限,组合方式多样化。

(2023高一下·武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野中的庄子

鲍鹏山

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

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没什么操守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