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_第1页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_第2页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_第3页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_第4页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初盛唐时期七言歌行的发展脉络,以及歌行的形成过程与其与七古之间的分野。初盛唐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诗歌形式丰富多样,其中七言歌行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结构和表现力,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学环境、诗人创作等多个角度,对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本文还将对歌行与七古这两种诗歌形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分野的原因,以期对初盛唐诗歌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初盛唐七言歌行的认识,还可以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二、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形成初盛唐时期,七言歌行逐渐崭露头角,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文化、历史、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既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传统,又在新兴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从文化层面来看,初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前代诗歌的深刻影响。汉代乐府诗中的长篇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等,以其生动的情节和流畅的韵律,为后来的七言歌行提供了借鉴。同时,南北朝时期的文人诗歌,尤其是鲍照等人的作品,以七言为主,形式自由,情感丰富,对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社会层面来看,初盛唐时期的社会环境也为七言歌行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这一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士人精神面貌昂扬向上,诗歌创作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抒发抱负的重要手段。七言歌行以其自由奔放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正好适应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形成也是文学内部自我调整和创新的结果。随着文学的发展,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七言歌行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自由和灵活,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传统,又在新兴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为七言歌行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初盛唐七言歌行的繁荣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初盛唐时期,七言歌行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七言歌行不仅数量大增,质量也显著提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在初唐时期,七言歌行主要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以抒情为主,结构较为简单。代表作品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到了盛唐时期,七言歌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诗人们开始尝试在歌行中融入更多的叙事元素,使得歌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同时,盛唐诗人还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歌行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李白是盛唐七言歌行的杰出代表。他的七言歌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如《将进酒》《庐山谣》等作品,都以其豪迈奔放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杜甫也是盛唐七言歌行的重要人物。他的七言歌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著称。如《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都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文献。初盛唐时期七言歌行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推动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七言歌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世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对象。四、歌行与七古的分野歌行与七古,作为唐代诗歌的两大重要形式,虽在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但在内容、风格及表达手法上却有着明显的分野。歌行,源于汉魏乐府,多用以叙事,形式较为自由,篇幅长短不拘,句式灵活多变,可杂以七言乃至杂言,而以七言为主。歌行的特色在于其叙事性,往往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绘,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杜甫的《兵车行》以七言行事,详细叙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情感深沉,内容充实。七古,即七言古诗,其源头可追溯至《诗经》与《楚辞》。七古在形式上与歌行相似,也是以七言为主,但更加注重抒情和议论。七古在表达上更为直接,情感更为浓烈,常常用于表达诗人内心的激情与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以七古形式,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歌行与七古在分野上的体现,主要在于其表达的重点和风格的不同。歌行更侧重于叙事,通过情节的展开和形象的塑造,来展现生活的真实与复杂;而七古则更侧重于抒情和议论,通过直抒胸臆和深入的思考,来表达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这种分野在初盛唐时期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王维的《桃源行》是典型的歌行体,叙事清晰,画面感强;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是典型的七古,情感激昂,意境深远。歌行与七古在初盛唐时期虽有所交融,但在表达方式和风格上仍有着明显的分野。这种分野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熟练运用和创新,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五、结论初盛唐时期,七言歌行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不仅彰显了诗歌艺术的繁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变迁。从歌行的形成来看,其源于汉代乐府,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初盛唐时期达到了高峰。歌行与七古虽同为长篇叙事诗,但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却有明显的分野。歌行注重叙事,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而七古则更注重抒情,形式工整,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在初盛唐时期,七言歌行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七言歌行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舞台,如边塞战争、山水田园、神仙鬼怪等。另一方面,前代诗歌艺术的积累和创新也为七言歌行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诗人们的个人才情和创作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七言歌行的发展。从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的过程。在初唐时期,七言歌行还处于探索阶段,诗人们对歌行的形式和内容还在不断尝试和创新。到了盛唐时期,七言歌行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诗人们对歌行的驾驭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不仅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来丰富歌行的艺术表现力,还注重在歌行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歌行成为了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诗歌形式。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变迁,也彰显了诗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通过对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诗歌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参考资料:《燕歌行二首》是魏文帝曹丕创造的一组七言诗。这组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这两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胡应麟说:“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常想您躺床上也难入眠,披上衣走出门来到庭院,抬头看星与月出没云间。燕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这两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燕歌行二首》是描写少妇思念在外丈夫之诗,是今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为鲍照等人的七言诗创作,奠定了良好的根基。第一首诗叙述了征人的妻子感物伤怀,想起在外的丈夫。全诗句句押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其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读者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这一首《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女主人公的心思非常沉重。“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清商节极短促,音极细微,故云“不能长”。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也是难以弹成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像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燕歌行二首》是双璧一对,两篇对观,更饶意味。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后首与其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第二首诗结构紧密,全部情节按照少妇的感情变化逐层展开。人物形象生动,刻画细微,既状其外形,又写其心理变化。此篇起句不凡,以别易和见难相对,状出临别与别后的心情。“别日何易会日难”几是脱口而出,好像不加斟酌,其实含义复杂。结合前篇“念君客游多思肠”“忧来思君不敢忘”,此句浸透思念之意,且“念”“忧”至此翻覆而为困惑和感慨——“会日难”,即“会日何难”,承上“何”字而省。人生一世,生计羁绊,天各一方,时或有之。至于汉末动乱,“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七哀》)的现象,竟为寻常之事。对于钟于情的室中思妇则郁结为满腹牢骚哀怨。在上篇“念”、“思”之后,此首接手,不假思索,即道出心曲,此其一;其二,由眼前的“会日何难”,相见不易,滋生懊悔当初“别日何易”,分手匆匆,而“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思;其三,昔日分手仓促,满意料相逢不远,岂料归期无望,这就反省出当今“相见不易”,“会日何难”之意。忧思与期望,失望与懊悔,哀怨与怅望融为一句,引发以下若许曲曲不尽之心绪,可谓“立片言以据要”,为一篇之关目,为通首之根源。次句“山川悠远路漫漫”,化用《古诗十九首》中“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句意。这是从空间的遥远申述上句“会日何难”之意。这和上篇以时令物候烘托思妇别离之久,用意相同,构思则异。这二句省透此诗主脑“行役不归,佳人怨旷”(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李商隐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即脱胎于此。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思妇独处,自然要“思君”,以至“郁陶”——忧思聚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为人之常情。怀此深忧,当须排遣、倾诉。可是,既“郁陶思君”,何以却“未敢言”?这句实与古辞《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仿佛。是说心思君,而君在千里之外,欲睹一面而未得,拳拳心曲,所思之人岂能得知。用曹丕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短歌行》)。“未敢言”,即不能言,与前篇“忧来思君不敢言”,措词取义相同。相见不得,相诉不能,而引起“鱼雁通书”、青鸟探看之意。“寄声浮云往不还”,有人以为是所寄问讯音书犹如飘荡之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徐斡《室思》其三也有同样的意思:“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这是把“浮云”质实看之。看下“伏枕不眠”云云,“浮云”似为虚拟——以比游子,那么此句就是向远方游子“寄声”,然而回音杳然,一无反响。旧传李陵《别诗》其一:“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涯。”唐人雍陶《七哀》:“君若无定云,妾作不动山。”取意相近。这里寄书游子却往而不还,聚集思妇不少的困惑和疑虑:是役者戎马倥偬,战事紧急;还是其戍未定,“靡使归聘(问)”;还是染疾;还是负伤……这种种焦思悬念,都注入这一句不愿明言之中。这时再回头看上句“未敢言”,则有多少不安忧虑隐伏其中。这种无休止的巨大心理负荷不断加重,枯寂、失望,甚或绝望时或袭来,顿感青春消失,容颜无光。“涕零雨面毁容颜”就是抑郁忧伤心理的外现。此言忧郁令人老,下言忧思不解。“独(岂)不叹”,返照前“未敢言”。百忧在心,极需倾诉,却“未敢言”,欲吐还吞不能诉之,只是长吁短叹,其情之哀、忧之切、虑之深可见。二句合观,明知忧思伤人,却仍怀忧不减,此即“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经·卫风·伯兮》)用意,不过那是任情直说,此二句则前抑后扬,情思波折,跌宕反衬而加倍写忧。从首句至此,从心理展现的角度,刻画出一个“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哀思衷肠无所倾诉的怨妇形象。人如果遇到困扰,忧虑而感觉不安,理智上就需消除情绪的动荡,寻求心理平衡,苦闷才会消散。第七句的“展诗清歌”,是写思妇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这是主人公聊自宽解的第一措施。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思苦歌伤,犹如前篇所言“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清商之琴音凄苦不堪,无丝竹相伴的清唱也格外凄冷。二者都是“乐往哀来”,忧上加忧,此之谓“举杯浇愁愁更愁”。心怀深忧,多方排解不得,则辗转反侧而愁怀难释。“耿耿伏枕”一句,是说备受忧思失眠的煎熬。耿耿,犹言炯炯。至此点明长夜是怀人者最苦恼之时。这句不仅是上句“摧肺肝”的纷扰,也暗含一句潜台词——仍是“涕零雨面”的继续。这是化用《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句意。“不能眠”者,是因“怀忧”而又“哀来”。“披衣出户”漫步中庭,是思妇“聊自宽”的又一无可奈何的措施。步立踟蹰于溶溶月光中,思飞远方。这三句“不眠”——“出户”——“看月”递进而来,显明的层次表现夜时的延展流失。“仰看”句平静不露声息,但结合下句“飞鸧晨鸣”观之,“星汉西流”意已含裹其中。读者似乎可以想见,从思妇“仰看”的倩影,断续传来深深的吁叹声,因为那“谁能怀忧独不叹”的句子给人印象太深了。不仅如此,由她“仰看”明月,自然也会想到她会低头苦思,星绕月明,以见人缺。刘妙容《宛转歌》有“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见吴均《续齐谐记》),即与此诗意同。这实际上不就是唐人所说的“情人怨遥夜,竟夕(整夜)起相思”吗?这层意思,从下句“飞鸧晨鸣”看,长夜破晓,飞动于晨雾中鸧鸟的阵阵鸣叫,那声音于彻夜未眠徘徊中庭的思妇逗起若许可感可叹的自怜之情,更为明白。“展诗清歌”——而吟唱难续,“步立”“仰望”——星月增悲,终然不能慰存。种种措施不能抚息苦苦之哀思,倒加重了孤栖自伤之情。曹丕富于情感,是言情高手,善于表达细腻悱恻情思,而且喜用妇女口吻,形成柔肠宛转、掩映多姿的“女性美”风格。这首诗的四句,句内各有层次,如第四句满怀苦恼,又满带希望而“寄声”,却泥牛入海,“往而不还”,前者一展为一层,后者一收却藏住,顿挫波折间见出室思之熬煎,流动递进而加深情感。八两句之间也形成这种波折转藏效果;再则用了一连串否定句式:“未敢言”、“往不还”、“独不叹”、“不能眠”、“不能存”,形成希求排解而不能,再求排解又不能,情感起伏的波浪线,曲折流动,往复生姿,每往复一次,则深曲一层,形成情感上的层层涟漪。这种层次感和流动感二者的融合,就散发出微情动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有流动则变宕不定,有波折转藏层次,则“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而具丰神婉约,含蕴无穷的风味。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把曹丕乐府比作“张乐于野,泠风善月”,也正是从“悲者形心静,哀者声必约”的微情动人、密意独往的角度评价的,施之此诗,更为中的。王夫之:二首为七言初祖,条达谐和,已自尔尔。始知蹇促拘韁,如宋人七言,定为魔业。(《船山古诗评选》卷一)刘履:忧来思君不敢忘,微吟而不能长,则可见其情义之正,词气之柔。(《选诗补注》)王夫之: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从明月皎皎入第七解,一径酣适,殆天授,非人力。(《船山古诗评选》)吴淇: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沈德潜:和柔巽顺之意,读之油然相感。节奏之妙,不可思议。又云:句句用韵,掩抑徘徊。短歌微吟不能长,恰似自言其诗。(《古诗源》)张玉榖:首三,突叙秋景,即将燕北雁南,皆知时序,反兴而起,笔势飘忽。“念君”三向,先就彼边,度其客游定亦怀归,何久淹留之故,文势一曲。贱妾五句,方就己边,正写望归无聊情事,文势一展。末四,补写夜景也。然就双星银河遥望,为之代措何辜,以赋富比,阕然收住。(《古诗赏析》卷八)陈祚明:此七言一句一韵体,又与《柏梁》不同。《柏梁》一句一意,此连绪相承。后人作七古,句句用韵,须仿此法。盖句句用韵者,其情掩抑低徊,中肠摧切,故不及为激昂奔放之调,即篇中所谓“短歌微吟不能长”也。故此体之语,须柔脆徘徊,声欲止而情自流,续相寻而言若绝。后人仿此体多不能佳,往往以粗直语杂于其间,失靡靡之态也。(《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夫之:所思为何者,终篇求之不得。可性可情,乃《三百篇》之妙用,盖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发思则虽在淫情亦如正志,物自分而己自合也。呜呼!哭死而哀,非为生者,圣化之通于凡心,不在斯乎!(《船山古诗评选》卷一)陈祚明:不及首篇之婉约,然犹不失风韵。(《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曹丕(187年—226年),即魏文帝,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文武双全,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曹操卒,嗣位为丞相、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国号魏,在位七年。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草书歌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素醉酒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细致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怀素极具张扬的个性特征。全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刻画了怀素狂放不羁、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的形象。它对后人研究怀素的草书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⑴上人:和尚的尊称。怀素:姓钱,字藏真,唐代僧人,善草书,与张旭齐名,时号“张颠素狂”。怀素比李白小二三十岁,故李白称他为“少年上人”。⑵墨池:谓书法家洗砚涮笔之池。《法书要录》载:“弘农张芝善草书,改临学书,池水尽墨。”《太平寰宇记》:“墨池,王右军洗砚池也。”⑶中山兔:古时以兔毫制笔。中山,在今安徽宣城。《元和郡县志》载:中山在宣州水县东南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杀尽中山兔,谓怀素秃笔成冢,因制笔杀尽了中山之兔。⑷笺麻:唐代的纸,以五色染成,或用砑光,或用金银泥画花样来做成笺纸,纸以麻来作为材料,称为麻纸。绢素:丝织品的名称,即白绢。排数箱:谓写书法用纸之多。⑹吾师:指怀素。师,对和尚的尊称。绳床:原称胡床,又称交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形似今之交椅,东汉时从域外传入中原一带。《风俗通》中有“灵帝好胡床”的记载。⑼湖南七郡:指长沙郡、衡阳郡、桂阳郡、零陵郡、连山郡、江华郡和邵阳郡,此七郡皆在洞庭湖之南,故曰“湖南”。⑽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被奉为“书圣”。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张伯英:张芝,字伯英,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善草书,有“草圣”之称。⑾张颠:即张旭,《旧唐书》载:吴郡张旭善写草书而且喜欢喝酒,每次醉后号呼狂走,索要毛笔挥洒写字,变化无穷,如有神功。时人称为“张颠”。⑿公孙大娘:盛唐时期舞蹈家,善舞剑器。浑脱舞:唐代舞名。长孙无忌以乌羊皮为浑脱毡帽,大家仿效,称赵公浑脱,后来演变为舞蹈。浑脱,指以全羊皮制成的物品。八九月天气凉爽之时,堂上坐满了酒徒词客,都在观看怀素的书法表演。纸写完了仍不停手,又站起来向着壁上大笔挥洒,一行数字个个都如斗大。当代草圣张颠已老死,不足为数,怀素的书法后出转师古人之意,不拘古人之形。古来万事只贵自然天生,何必一定要等公孙大娘《浑脱舞》后,书法才有所长进?后人对《草书歌行》是否系李白所作,一直存在争论。苏轼定为伪作,他在《东坡题跋》(丛书集成本)卷二“诸集伪谬”条中说:“近见曾子固编太白集,自谓颇获遗亡,而有赠怀素草书歌及笑矣乎数首,皆贯休以下词格。”后朱长文、陆游、王琦等人皆从之。而郭沫若力为之辩。其实,苏轼等人皆为臆断,并未有实据。黄锡珪说:“而校者不能删削,以无左验故。”据郭沫若考证:李白的《草书歌行》“当作于长流夜郎,遇赦放回,于乾元二年(759年)秋游零陵时所作”。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草书天下称独步”,李白对怀素的书法评价极高。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作者坦率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按年龄说,怀素比李白小很多,他们不是一代人,李白属长辈,称怀素为“少年”,合乎情理。作者以长辈身份盛赞晚辈书法,说怀素的草书在当世书坛无人能比,这样的表达足够天真直率。四两句推究怀素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北溟鱼”的典故出于《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王羲之《笔经》记载:“诸郡毫惟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李肇《唐国史补》说:怀素练习书法,“弃笔堆积埋於山下,号曰‘笔冢’。”“飞出北溟鱼”,状怀素墨池之大;“杀尽中山兔”,说怀素用功之勤,两者竭尽想象夸张之能事,若非李白,难以创造出如此奇特的意境。第五句至第八句,叙述怀素当众作书的场景,直白如说话。第九句至第十八句,正面描述怀素作草书的情景。九十两句先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的总体感受。说怀素坐在绳床上,乘着酒兴,大笔如同扫帚一般,上下挥舞,一会儿就书写了数千张纸。这富有夸张色彩的诗句形象地显示出怀素草书酣畅流利,书写速度极快。接着八句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的具体感受。怀素草书时而如疾风骤雨飒飒到来,令人震惊,时而如漫天飞雪,缓缓飘落,茫茫一片,急缓交替,富有飞动感。怀素站起身来,面向墙壁,挥笔书写,一行只几个字,字字大如斗,仿佛听到神惊鬼叫的声音,只见笔划字势如龙腾蛇行。左盘右蹙像长空闪电,那形状如同楚汉相争,攻取退守,犬牙交错的鏖战。这巧妙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怀素草书,俯仰进退,左顾右盼,急缓交替,千变万化的无穷魅力。最后八句作者盛赞怀素草书的创新成就。这头两句诗说怀素草书将湖南七郡家家屏障书题遍,显然是夸张之词,无非是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接下来作者说,东晋书法家王逸少、东汉书法家张伯英擅长章草,以他们的章草跟怀素的狂草比,章草过时了,王逸少和张伯英都是浪得虚名。本朝吴郡张旭善草书,时人有“张颠素狂”的说法,但张旭已经死去,不在当世之数。《新唐书·文艺传》说,张旭观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而草书技艺大增。诗的最后两句说,自古以来,宝贵的是艺术家的天才与个性。这些都是天生的,不是向哪个人学来的。特别赞扬怀素不师古法而崇尚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张旭效法公孙大娘剑器浑脱舞是不同的。李白信仰道教,其“古来万事贵天生”的理念,跟道教提倡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通的。从诗的题材形式看,此诗以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形式写成。李白以诗歌著称于世,作诗近千首。一生最擅长以乐府歌行旧题作诗,而且以乐府旧题写诗成就最高。他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浓厚的民歌气息,具体表现为语言的直率自然。此诗以乐府歌行旧题体裁形式写成,恰巧与李白擅长相符。而诗中的“笺麻素绢排数厢”句,正体现了他率真的一面,对苏轼的“村气可掬”是一个很好的回应。从诗的风格及表现手法看,此诗豪迈,格调飘逸,想象丰富,音节错综,语言奔放,在民歌体中融入了齐梁体的某些表现手法,而以李白自身独具的俊逸之气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清水出芙蓉”的特色,符合李白的诗风特征。李白作诗喜用夸张之句,此诗中“须臾扫尽数千张”“一行数字大如斗”与李白其它著名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诗的创作状态分析,此诗是在一种醉态中写成。诗中“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正是诗人醉态狂幻气质的表露。小小的墨池在诗人的醉眼里被幻化成苍茫的北海,书家狂书疾书的情景,似乎连中山兔都要杀完了。这种狂幻式的语言描写,与李白一生好酒、嗜酒、常在醉态之中“斗酒诗百篇”的状态有关。因此,这首诗的创作状况和李白大量写有酒的诗歌风格极其一致。宋代诗论家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比苏涣的那一首(《怀素上人草书歌》)要好得多。”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怨歌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十八句九十字,写了西汉时期才女班婕妤在深宫中由得宠到失宠的命运,诗人将自己隐喻其中,表达了自己不得志悲愤之情。⑤赵飞燕:赵飞燕本为长安宫人,后为阳阿公主的舞女。汉成帝见而幸之,召入内宫,为婕妤,后终为皇后。⑥鹔鹴(sùshuānɡ)换美酒: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家里十分贫困,曾用鹔鹴换美酒喝。鹔鹴,传说中的神鸟。另一说为“骕骦”,骏马名。此诗十八句九十字,写了西汉时期才女班婕妤在深宫中由得宠到失宠的命运,诗人将自己隐喻其中,表达了自己不得志悲愤之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长歌行》是汉乐府中的一首诗,属《相和歌辞》,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诗篇。此诗主要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出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⑵葵:蔬菜名。《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⑷”阳春“句: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阳,温和。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⑹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人在少壮之年啊不去及时努力,到了老大一事无成啊只能白白地伤悲!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