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期末试卷分类汇编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
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
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
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
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W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手也;
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凡人之智,能见己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
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
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
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
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
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
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
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看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
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丰
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
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
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军蛮轴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
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傩,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
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选文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型,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
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腐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镐,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坦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
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嵋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
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穆棘矜,非钵于钩戟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
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梁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蜡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小,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取材于贾谊《过秦论(上)》)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上者告好也讦:揭发
B.此E它故矣亡:灭亡
C.德被蛮笳四夷被:覆盖
D.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及秦顶不然有是四端顶自谓不能者
B.为人主计者为之于未有
C.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人谁又能以身考察察
D.帮可为池欲学此时降武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
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B.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
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C.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
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D.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
/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一】提到,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后,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
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
B.【选文一】认为,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以事实验
证,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是否符合事实。
C.【选文二】中,秦统一天下后一系列愚民、弱民的措施及防卫策略,突显了统治者仍以
武力治天下的思维,为下文的“过秦”做铺垫。
D.【选文一】作者提出,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因而怨恨充斥天下,这一
观点与【选文二】中归纳的秦的过失基本吻合。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2.【选文一】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作用?
【答案】7.B8.A9.C10.A
11.(1)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的时候,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
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
(2)一个戍卒率众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被动句1分)这是为什么呢?
12.(1)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2)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3)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亡:通“无”,没有。这里没有别的原因。
故选B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均表示转折,却。句意分别为:到秦朝却不是这样/那些有四种德行却自认为不行的人。
B.①介词,替。句意:替君主出谋划策。
②动词,做。句意: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C.①主谓之间,取独。句意: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
②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人们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
D.①凭借。句意:凭借着黄河来做护城河。
②趁着。句意:想要趁此机会逼迫苏武投降。
故选A0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
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
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
“世主欲民之善同”句意完整,"同''作"世主欲民之善”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道之以德教者”与“驱之以法令者”为对称句式,各自断开,排除A。
故选Co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后”错误。原文说“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礼的作用应该是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
故选A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贵”,形容词作名词,最可贵之处;“起教”,推行教化;“远罪”,远离罪恶。
⑵“照”,毁坏,此处指“灭亡”;“为”,被;“……者,•……也”表判断。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贵绝恶于未萌”,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参考译文:
【选文一】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
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
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
主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
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
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
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
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
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
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
人的智力,能认识己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
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
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
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
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
形成的时候,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
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有什么独特见解,那就是推行仁义),
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
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
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
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
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
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
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
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
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
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
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
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
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
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
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
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都没有,因而怨恨充斥天下,
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祸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
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
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J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
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
事实给他看呢?
(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选文二】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
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
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
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
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
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
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
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
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崂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
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
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
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幡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
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
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三、(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宋)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
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
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者聊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
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胭、飙。而楚独有左史
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窜无儿,其学
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
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窜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
时,欲求《笔记》《汉节》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
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荏于
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
塞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用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
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
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
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
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H为记,乃为一言,使
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李氏:指李常,字公择,南昌建昌人,曾做过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下思颐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弊同“敝”:破旧,损坏
B.得见《六经》者事无几盖:大概
C.然学者益以阿简苟简:草率简略
D.藏书用九千余卷凡:凡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象犀珠玉怪珍之物/迩?事父,远之事君
B.季札聘于上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指其后居为李氏山房/则用用之异也
D.而公择求余文?为记/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9.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五谷:上古五种谷物的统称,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黍、稷、麦、豆、麻。
B.老聃:老子,姓李名耳,战国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
C.“风、雅、颂”属于《诗经》六义,另外三点是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比、兴
D.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司马迁,断代史《汉书》的主要编撰者是东汉班固。
10.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B.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C.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D.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有送的一项是()
A.文章记述了李氏苦读成就和家中藏书情况,赞扬李氏藏书赠来者的仁者之心。
B.第一段列举了两类东西,和读书做对比,既生动通俗,又凸显了书的宝贵价值。
C.作者批评前朝科举士子“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风气,强调认真读书的必要性。
D.“山中之人思之”是写李君深受山人尊敬,“藏书凡九千余卷”说明藏书丰富。
12.翻译文中的句子。
⑴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
⑵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答案】7.D8.C9.B10.B11.C
12.(1)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
(2)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凡”:一共句意:臧书共九千多卷。
故选D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第二个“之”,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
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
B.第一个“于”,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第二个“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
的对象,“对”、“向”等。句意: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
第一步开始的。
C两个“所”,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句意: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
氏山房/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D.第一个“以”,用来。第二个“以”,所以、因此。句意: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
/所以圣明的人不做就不会失败,没有也就无所谓丢失。
故选C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战国时思想家”错误。老子是春秋末期人。
故选B0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
曾见过的书。
“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是并列关系的句子,主语都为“余”,“既衰且病”不能分开,
“无所用于世”不能分开,排除ACD;
“惟得”和“尽读”主语也都是“余”,应为“余惟得数年之闲”和“余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属并列关系的动宾短语,其间应分开,排除ACD。
故选B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作者批评前朝科举士子”错误。原文“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
何也?”,可知作者批评的是年轻的科举士子,即后生晚辈。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者”,写文章的人;“纸”,造纸方法;“字画”,文字笔画。
(2)“是以",因此;“故”,先前;“……之……也”,表判断的固定句式。
参考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金、
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能让人看了
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
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
获的,只有书啊!
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
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
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
丘》。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
然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从秦汉以来,写
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
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
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
读。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
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
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
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
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
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
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
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
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
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
作臧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
书却不读是可惜的。
阅读墨子《兼爱》(上)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若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
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
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
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
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人若爱年身/基未兆易谋
B.视人本室若其室/魏王贻我大瓠多种
C.若使天下兼相爱/彼与彼年相蓿
D.若此则天下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F硼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使用设问句,明确指出,天下的纷乱之事,都是起于不相爱。
B.作者正面立意,号召各方都要互相爱护,以此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C作者运用反复手法,追求百姓自由的相爱主张,不断重复,深入人心。
D.作者在这里描绘天下兼相爱一旦得以实施的理想社会,颇具感染力。
【答案】9.B10.C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代词,自己/代词,事情。句意: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当事情还未露先兆时容易谋
划。
B.“之”,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
子。
C.“若”,连词,如果/动词,类似、相同。句意: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他和他年龄差
不多。
D.“则”,连词,表顺承,便、就/连词,表转折,去|1。句意: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故选Bo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运用反复手法”错。应为运用铺排手法。“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
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作者采用铺排的
说法、反诘的语气,坚定鲜明地推出了只有相爱才能止乱的观点。
故选Co
参考译文: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让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
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
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
了。谁还会做盗贼?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
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
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
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
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
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一岁必两归钱塘②。灯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
⑧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
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曰:“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尊,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日:
“汝己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J曰:“吾屋舍甚睢,不足容从者J文敏固欲
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曰:“汝何人?学使⑥
见敬若此?”日:“此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
【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轿子。⑤学使:
即“视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氐理的一项是()
A.阴后无事归:归隐
B.时先生以扇自摩障:遮挡
C.吾屋舍甚唯隘:窄小
D.始寻道反反:返回
1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思颈的一项是()
A.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
译文: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自作主张地打了把伞去拜访杭世俊先生。
B.正诣宅谒前辈耳。
译文:正要到府上去拜访老前辈您呢。
C.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
译文: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先生杭世俊坚决推辞了他。
D.汝何人?学使见敬若此?
译文:您究竟是什么人?学使见到您会如此尊敬?
【答案】11.A12.A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归:回家。句意:回家以后无事(可干).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盛暑”,酷暑;“张盖”,坐轿子;“访”,拜访。句意: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坐轿子
前去拜访杭世俊。
故选A0
参考译文:
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归家以后无事,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
桥下赌博。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坐轿子前去
拜访杭世俊。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
博兴致正浓。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前辈是在这里吗?"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
却已经知道不可以躲避了,立即转过脸说:“你已经见到我了吗?”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
去拜访先生。”(杭世俊)说:“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
杭世俊坚持推辞他。(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钱文敏离开后,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
桥下走出,吃惊地问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杭世俊)说:“这是我衙
门中后辈。”就不告姓名离开了。
4.(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且夫天下非个弱也,雍州之地,嵋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
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穆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
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蜡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照,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乙】
秦王足己而不吵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也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
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
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
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
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干
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
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
怨于下顶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星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
宰,是矣。都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
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夫天下非个弱也小:缩小
B.秦王足己而不闻问:向人请教
C.审权势之宜审:审问
D.而不委郡邑,号矣是:正确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_____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l而不改践华为城,口河为池
C.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人怨于下地吏畏于上庄宗受W藏之于庙
(3)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为天下笑者,何也
A.信而见疑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为降虏于蛮夷
D.皆为陛下所成就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舌L/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
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B.【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
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
C.【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
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D.【丙】文认为,秦朝的快速衰亡,是郡县制的设立而导致了暴政,引发了百姓自下而上的
反抗,失去了人心,最终失去天下。
(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7)贾谊认为,后代的君子应如何治理国家呢?请结合乙文,概括说明。
【分析】(I)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
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
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
句式。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
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
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
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C.审:详知。句意: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
故选:Co
(2)A.介词,跟,和:介词,从,由。句意: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祸患常常是由平时不
注意的细节积累造成的。
B.因循;凭借,依靠。句意:因循不改;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
C.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屈原痛
心于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
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句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庄宗
皇帝接受并把它收臧在祖庙里。
故选:Co
(3)例句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A.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诚信却被怀疑。
B.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而智慧勇敢的人多被所溺爱的人或事物困扰。
C.状语后置句,相当于:于蛮夷为降虏。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D.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都被陛下提拔。
故选:Co
(4)句意: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
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
“三主失道”“忠臣不谏”“智士不谋”是三个并列的句子,都是主谓结构,各自断开,注意
“而”在这里表并列关系,领起“忠臣不谏”,可在其前停顿,排除BC;“天下已乱”,“天
下”作主语,“已”作状语,“乱”作谓语,故应在“天下已乱”前后停顿,排除D。
故选:Ao
(5)D.“是郡县制的设立而导致了暴政,引发了百姓自下而上的反抗,失去了人心,最终
失去天下”错,依据丙文第二段“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
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意思是: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
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
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可知,不是郡县制的设立而导致了暴政,
引发了百姓自下而上的反抗,失去了人心,最终失去天下,而是在于政治的问题。
故选:D。
(6)亟:多次;暴:使……越来越残酷;竭:耗尽;货贿:财物。译文:它多次征发数以
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
(7)根据“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意思是: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
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可知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
根据“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意思是: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
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可知要用当代
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检验,采取符合当代形势的谋略。
根据“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意思是: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可知要做到取舍有序,
变化适时。
答案:
(1)C
(2)C
(3)C
(4)A
(5)D
(6)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
(6)①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②用当代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检验,采取
符合当代形势的谋略;③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参考译文:
[甲]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靖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
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
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
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靖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
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
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乙]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
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
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
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
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
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
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
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
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
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
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
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
纲纪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
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
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
国家安定。
[丙]
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
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
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
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
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
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
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
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
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
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
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
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
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西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界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呢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拾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
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洪渊"觥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
之日:'我世世为济僻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谀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或不免于济僻统,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顶浮乎江湖,而忧其瓠
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材料三: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
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脏箧,以诋臂孔
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
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学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
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
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O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四:
太史公日: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
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住者无功伐:夸耀
B.魏王旭我大瓠之种贻:赠送
C.客得之,以说吴王说:游说
D.故自王公大人不能举之器:器重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盛水浆,不坚不能自举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募衰也
B.何不虑以为大樽顾浮乎江湖《小雅》怨诽W不乱
C.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D.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加入大庙场乱易整,不武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10.下列各选项中,表现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的一项是()
Λ.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C.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1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道家讲“修身”的道理,通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一对日常生活现象的
观察,指出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没有好结果。
B.材料二使用主客问答形式,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说明庄子本人是“大材”,
不应被“小用”。
C.材料三中可见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其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
合自己的性情。
D.材料四表明老子以“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之“道”为贵,庄子宣扬“道”,老子的
思想深刻旷远。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答案】7.C8.C9.D10.B11.B
12.(1)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2)楚威王听说庄周贤德,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任用他作相。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说:取悦。句意: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代词,它,指五石之瓠。句意: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
来。
“其”,语气副词,组成“何其”,多么。句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
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B.“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句意:为什么不考虑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C.“之”,代词,这。句意:《畏累虚》、《亢桑子》这一类的文章,都是虚构的言论,没有
实事依据。
“之”,代词,这。句意:吴起、孙膑……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D∙“以",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关系。句意: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
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
“以”,介词,用。句意: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故选C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宁愿在污浊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
己的心志愉快。
“自快”,身心愉快。是“游戏污渎之中”的一个结果,二者句意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
排除ACo
分析可找到“为……所”结构,在句中应表被动,“所”后应接动词,“终身不仕”连在一
起,故应在“羁”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意思是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这是惠子对庄子说的话,不能表现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
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意思是: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
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五石之瓠因为体积太大而被惠子认
为没有用处,但庄子突破常规认识,给它找到了用武之地。这是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的例
子。
C.“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意思是他写作的书有十万多字,大都是寓言。主要
强调庄子的中心思想本源于老子的学说。
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意思是思想都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据,可见老
子的影响有多么的大啊。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庄子受老子影响的深远。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说明庄子本人是‘大材‘,不应被‘小用’”分析错误。应该是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
之药”,说明事物之用有大小之分。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见”,通“现”,显露:“明”,显明;“是",认为……正确;“彰”,彰显。
(2)“闻”,听说;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使者;“厚币”,丰厚的礼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踮起脚尖,人不能久立,迈大步走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
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
是”“自我”“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
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材料二: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
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
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
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皴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
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
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
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皴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
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
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
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材料三:
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外用止痛药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型煤(型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四功能折叠健身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印花涂料色浆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有限元分析与可靠性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眉山药科职业学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物业买卖合同范本:物业信息与交易条件
- 2024年度绿色建筑HSE施工与运维服务合同2篇
- 微专题物质的制备实验突破策略-2024高考化学一轮考点击破
- 2024年标准专业施工承包协议文件版B版
- 道德与法治中考备考建议课件
- 财产保险退保申请范文推荐6篇
-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 YYT 0325-2022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
- 羊膜在眼科临床中应用课件
- (71)第十五章15.2.3整数指数幂1-负整数指数幂-导学案
- 初步设计方案询价表
- 2022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汽车焊接技术》试卷期末理论考试含参考答案一套
- FMEA分析经典案例【范本模板】
- 2023-2023年山东省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