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T 4184-2023 责任关怀实施准则 (正式版)_第1页
HGT 4184-2023 责任关怀实施准则 (正式版)_第2页
HGT 4184-2023 责任关怀实施准则 (正式版)_第3页
HGT 4184-2023 责任关怀实施准则 (正式版)_第4页
HGT 4184-2023 责任关怀实施准则 (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70.020CCSG01HGHG/T4184—2023代替HG/T4184-2011Responsiblecarecodesofpractice2023-12-20发布IHG/T4184—2023前言 II IV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责任关怀指导原则 25领导与承诺 25.1领导责任 25.2方针和目标 25.3组织与职责 36合规性管理 37教育和培训 38实施准则 38.1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 38.2储运安全 48.3污染防治 88.4工艺安全 58.5职业健康安全 38.6产品安全 109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 12附录A(资料性)责任关怀全球宪章 13参考文献 14HG/T4184—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HG/T4184-2011《责任关怀实施准则》,与HG/T4184-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引言”;——删除了术语“供应商”;——删除了术语“承包商”;——增加了术语“合同制造商”;——删除了第4章的标题,改为:责任关怀指导原则(见2011版第4章并将2011年版的4.1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第4章,2011年版的4.1——增加了责任关怀指导原则的4.12条款的规定(见4.12),删除了2011版4.1.8条款的规定;——在“领导与承诺”中增加了领导责任、方针和目标、组织与职责条款及要求,并将2011年版的4.2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5.1、5.2、5.3,2011年版的4.2——将“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更改为“合规性管理”,并将2011年版的4.3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6.1、6.2、6.3、6.4,2011年版的4.3.1、4.3.2、4.3.3——“教育和培训”将2011年版的4.4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第7章,2011年版的4.4.1~4.4.5——将“实施准则”中5.1-5.6的顺序调整为职业健康安全、工艺安全、储运安全、污染防治、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产品安全(见第8章,2011年版第5章——更改了“实施准则”中“职业健康安全”的内容,并将2011年版的5.5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1,2011年版的5.5——将“职业卫生管理”更改为“职业健康管理”,并将2011年版的5.5.4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1.4,2011年版的5.5.4——将“作业安全”更改为“职业安全管理”,并将2011年版的5.5.6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1.6,2011年版的5.5.6——删除了“作业安全”中“操作控制”(见2011年版的5.5.6.3——增加了“事件报告与应急”的管理规定(见8.1.9——更改了“实施准则”中“工艺安全”的内容,并将2011年版的5.4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2,2011年版的5.4——删除了“工艺安全”中的“风险评价b)”的内容(见2011年版的5.4.2.2并将2011版的“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合并为“风险评估与控制”,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2.2.2——将“工艺安全”中的“生产设备”改为“设备设施管理”,并将2011年版的5.4.4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2.4,2011年版的5.4.4——将“工艺安全”中的“安全设施管理”中2011年版的5.4.4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2.5,2011年版的5.4.5——增加了“工艺安全事件管理”的管理规定(见8.2.6——更改了“实施准则”中“储运安全”的内容,并将2011年版的5.2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3,2011年版的5.2——更改了“实施准则”中“污染防治”的内容,并将2011年版的5.3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4,2011年版的5.3——在“风险管理”中增加了对环境风险评价的相关要求(见8.4.2.2、8.4.2.3,2011年版的5.3.2——将“污染物处理和控制”更改为“污染物管理”,增加了识别并建立废水、废气、噪声、固废、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清单的要求,并将2011年版的5.3.3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4.3,2011年版的5.3.3HG/T4184—2023——删除了“生产经营过程的环境保护”(见2011年版的5.3.4——增加了“温室气体管理”、“土壤和地下水管理”、“环保设施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的管理规定(见8.4.4、8.4.5、8.4.6、8.4.7——删除了“清洁生产和装置达标”(见2011年版的5.3.5——更改了“实施准则”中“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的内容,并将2011年版的5.1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5,2011年版的5.1——将“应急管理”更改为“应急准备”(见8.5.3.1,2011年版的5.1.3.1——增加了“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见8.5.3.4,2011年版的5.1.3.4——将“实施准则”中“产品安全监管”更改为“产品安全”并对其内容进行了更改,将2011年版的5.6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8.6,2011年版的5.6——增加了“化学品管理”中的化学品清单和危害信息管理规定(见8.6.3,2011年版的5.6.3——将“检查与绩效考评”修改为“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见第9章2011年版4.5——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中信港口投资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伊士曼(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赢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华峰集团有限公司、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塞拉尼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中化联合认证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栾炳梅、岳海兵、赵富春、李双程、孔庆军、秦锋、刘普锡、黄云子、朱少正、郑桂龙、贾炀、陈金合、李威、肖利、王健、亓凯、赵希文、李美宁、贾楠、潘勇、徐雪清。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1年首次发布为HG/T4184-2011;——本次为第一次修订。HG/T4184—20230.1责任关怀理念责任关怀(ResponsibleCare,简称“RC”)是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不断提高健康、安全、环境(HSE)绩效的自律性行动,旨在共同改善对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该行动是基于持续改进和开放的理念,以回应利益相关方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关注,提高其认知和参与水平,为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责任关怀是石油和化工企业关爱员工、关爱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自身形象、践行安全绿色发展的先进理念,承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履行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责任关怀的核心内容是安全、环保及职业健康,同时也涵盖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的其他领域。其实施范围涵盖企业对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废弃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且不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企业周边的社区等相关方。责任关怀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是对赢得公众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信心与信任、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承诺。0.2背景与历程上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重大化工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印度博帕尔(Bhopal)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这些事故的发生给化工企业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并引发全球公民对化工行业的极度不满和强烈抵制,社会上谈“化”色变,出现了新上化工项目难、化工厂招工难等现象。这种状态引起各国化工企业的高度重视。化工企业如何改变自身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成为了当时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加拿大化学品制造商协会(CCPA)于1985年率先提出“责任关怀”理念,倡导全行业联合起来共同行动,从自身做起,不断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回应外界诉求,重建化学工业良好形象。由于责任关怀的实施获得了良好效果,这一理念迅速传播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等。1991年,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采纳了这一理念并在全球化工行业进行推广。2005年,ICCA首次发布《责任关怀全球宪章》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见附录A概述了全球化工行业对化学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安全管理的统一承诺,同时发挥其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责任关怀全球宪章》的签署方承诺将全球宪章的六大要素贯穿于企业管理、员工培养、技术应用和商业实践,以支持责任关怀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目前,全球近70个经济体的国家级化工协会在各自的国家推动责任关怀的实施。200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在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开展责任关怀项目和具体活动,拉开了责任关怀在中国推进实施的序幕。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依据2005版《责任关怀全球宪章》的要求制定了化工行业标准《责任关怀实施准则》(HG/T4184-2011),为企业主动承诺并积极践行责任关怀理念提供实施依据,迄今为止已发布十多年。为适应《责任关怀全球宪章》(2014版)以及现行健康、安全及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等的相关要求,对HG/T4184-2011进行修订,以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变化和要求。V 签署承诺书最高管理者承诺制定方针(目标)报告高层并公开发布实施编制成果报告制定实施计划实施考核(评估)HG/T4184—2023 签署承诺书最高管理者承诺制定方针(目标)报告高层并公开发布实施编制成果报告制定实施计划实施考核(评估)0.3责任关怀的价值a)持续改善并提升行业企业安全、健康与环境的整体绩效,并降低风险;b)改善行业企业与社区公众及政府机关等相关方的有效沟通;c)提升政府、社区民众、消费者、商业伙伴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信任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d)增强沟通,交流国内外最先进的HSE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入追求卓越的团队,与他们共同进步;e)有利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企业国际形象,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f)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提高相关行业和企业的HSE管理水平;g)推动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0.4责任关怀实施步骤企业在实施责任关怀过程中,可按照图1所示步骤进行:确立推行组织(职责) 持续改进图1:责任关怀实施步骤0.5责任关怀标识责任关怀商标由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设计并拥有,授权其认可的承担责任关怀推进工作的国家级化工协会,有权在其国家使用该商标,并负责在自己的国家保护和正确使用商标。责任关怀商标的形象标识为两只手呈杯型向上托起,围在一组象征着一个假想化学结构的符号周围,寓意行业要自律地对化学品进行安全的管理。商标有黑色、蓝色、绿色等不同颜色,中国选择并使用的颜色为绿色,常用商标主要有图2所示三种形式:图2:责任关怀常用商标中国责任关怀商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共同注册,未经授权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使用。1HG/T4184—2023责任关怀实施准则本文件规定了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在职业健康安全、工艺安全、储运安全、污染防治、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产品安全等管理工作中应遵守的规则。本文件适用于从事化学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废弃处置等业务并承诺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其他石油和化工企业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Z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T2893(所有部分)图形符号安全标志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39800.1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1部分:总则GB39800.2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2部分:石油、化工、天然气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责任关怀responsiblecare全球化学工业自愿发起的关于健康、安全及环境(HSE)等方面不断改善绩效的行为,是化工行业专有的自愿性行动。该行动是基于持续改进和开放的理念,以回应利益相关方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关注,提高其认知和参与水平。3.2社区认知communityawareness社区内公众对周边石油和化工企业有关健康、安全和环保(HSE)信息(如运营和产品的HSE风险及应急响应措施等)的认识和了解。3.3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对风险的度量、评估和应变策略。3.4突发事件emergencyevent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而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3.5应急响应emergencyresponse为应对各种意外事件发生所做的准备以及在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3.6分销商distributor专门从事将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活动的机构和人员。3.7合同制造商contractmanufacturer2HG/T4184—2023与委托企业签订合同,只负责产品生产,不负责产品设计、销售等的生产企业。4责任关怀指导原则4.1不断提高对健康、安全、环境的认知,持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改善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中的性能表现,避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伤害。4.2有效利用资源,注重节能减排,将废弃物和温室气体的产生量降至最低。4.3制定所有产品与工艺计划时,应优先考虑健康、安全和环境因素。4.4研发和制造能够安全生产、使用、运输、回收或处置的化学品。4.5研究有关产品、工艺和废弃物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影响,提升健康、安全、环境的认识水平。4.6与用户共同努力,确保化学品的安全使用、运输以及回收或处置。4.7与相关方共同努力,解决以往危险化学品在处理和处置方面所遗留的问题。4.8充分认识相关方对化学品以及运作过程的关注点和期望,并对其做出回应。4.9向政府有关部门、员工、用户以及公众及时公开与化学品相关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危害信息,并且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4.10积极参与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用以确保社区、工作场所和环境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并满足或高于上述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4.11通过分享经验以及向其他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或者处置化学品等价值链各单位提供帮助,推广责任关怀的原则和实践。4.12公开健康、安全和环保(HSE)关键绩效指标、成绩和持续改进的目标。5领导与承诺5.1领导责任5.1.1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本单位实施责任关怀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推动全面落实企业责任关怀的方针目标、机构设置、制度建立、职责确定、教育培训等基本保障要素。对企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工作做出明确、公开、文件化的承诺,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5.1.2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推动践行责任关怀理念,通过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责任关怀绩效的持续改进。5.2方针和目标5.2.1方针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承诺、确定和批准本企业的责任关怀管理方针。责任关怀管理方针应:——适合于企业的宗旨和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及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影响;——为制定责任关怀管理目标提供框架;——包括满足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包括满足责任关怀指导原则的承诺;——包括致力于打造和谐友好社区的承诺;——包括持续改进责任关怀管理绩效及追求卓越的承诺;——包括确保全员参与,并履行职责;——作为文件化信息而可被获取;——在企业内予以沟通;——可为相关方获取。5.2.2目标5.2.2.1企业应制定责任关怀管理目标并将其分解到相关的部门。目标的制定应考虑:3HG/T4184—2023——与责任关怀管理方针一致;——可测量、可实现,或能够进行绩效评估;——定期监测、评审和更新;——予以沟通并得到理解。5.2.2.2为保证目标实现,企业应制定责任关怀具体实施计划。5.3组织与职责5.3.1企业应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在职业健康安全、工艺安全、储运安全、污染防治、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产品安全等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并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并及时与相关方沟通交流。5.3.2企业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健康、安全、环境监督和管理原则,员工应立足岗位、认真落实责任关怀的各项要求并报告责任关怀管理绩效。5.3.3企业应配备相应的人员负责产品安全管理。其职责和权限应包括:组织识别和评价产品风险;制定并实施产品安全管理及应急措施;建立有效的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并持续改进。6合规性管理6.1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与责任关怀内容相关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它管理要求的制度,明确责任部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并及时更新。6.2企业应定期对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适用性评价,并将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使其根据具体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6.3企业应定期对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进行符合性评审,及时更新或取消不适用的文件。6.4企业应将合规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7教育和培训7.1企业应制定并实施与健康、安全和环保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并对其定期评价。7.2企业应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作业行为。7.3确立全员培训的目标和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培训教育,并做好培训记录,建立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环保等培训教育档案。7.4定期开展班组活动,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安全、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保证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应对和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7.5应对承包商作业人员、来访人员等进行健康、安全、环保等相关知识的教育或培训。8实施准则8.1职业健康安全8.1.1目的为规范化学品相关企业实施责任关怀过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发生,保护相关人员的健康与安全。8.1.2风险管理企业应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风险管理程序,识别和评价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和职业危害因素,根据评价结果及生产经营的情况,采取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措施,减少潜在风险,持续改进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将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8.1.3沟通4HG/T4184—2023企业应建立文件化的与内部和外部沟通程序并予以实施,为企业内部及相关方提供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危害因素及危险源有关信息,保障企业内部和相关方对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的知情权,并收集反馈意见。8.1.4职业健康管理8.1.4.1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档案。发生职业病应及时、如实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接受监督。8.1.4.2企业作业场所应合理布局,配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辅助卫生用室,采用符合保护从业人员生理、心理健康要求的设备设施、工具、用具等。确保有毒物品作业场所与生活区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有害作业区与无害作业区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8.1.4.3应在作业场所确定需要监测的有毒有害因素种类,设定有害因素监测点,确定监测周期,定期进行监测,在被测岗位公布监测结果并存档。8.1.4.4确定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并将结果存入企业职业卫生档案。8.1.4.5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如实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企业应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书面如实告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8.1.4.6根据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强度,为从业人员和外来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和器具,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应符合GB39800.1和GB39800.2的规定;建立个体防护用品领用登记台账,并加强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凡不按规定使用个体防护用品者不得上岗作业。8.1.4.7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方便地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8.1.4.8企业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有效的应急救援设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8.1.5职业病管理8.1.5.1企业应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离岗后的医学随访及应急健康检查,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的检查按有关法规要求定期进行。8.1.5.2企业应建立员工健康监护档案,并将历次的健康检查结果存档。8.1.5.3企业应加强对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患者的检查、治疗、复查和管理,及时调整职业禁忌者工作岗位。8.1.5.4企业应开展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定期检测评价,并按照法规要求向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8.1.5.5企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对行为异常的从业人员应及时安排心理健康咨询和干预。对可能危害他人或自身安全的行为异常人员及时安排诊断或调离。8.1.6职业安全管理8.1.6.1作业安全8.1.6.1.1企业应建立安全作业许可制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动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盲板抽堵作业、断路作业、上锁挂牌、工艺设备/管道打开等危险性作业实施作业许可。审批人员、监护人员与现场作业人员之间在作业许可和实施过程应保持沟通。8.1.6.1.2企业应建立并实施与职业风险相关作业的文件化程序(如生产操作规程、常规检维修操作规程等),确保操作、检维修等人员的人身安全。8.1.6.2警示标志8.1.6.2.1应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告知牌,并符合GB/T2893(所有部分)、GB2894和GBZ158的规定。8.1.6.2.2应在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并符合GB/T2893(所有5HG/T4184—2023部分)、GB2894和GBZ158的规定。8.1.6.2.3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危害因素、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和后果、防治措施、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并符合GBZ158的规定。8.1.7设备设施安全8.1.7.1企业应采用基于风险的安全策略,设计、采购、安装、操作和维护设备设施(包括辅助设备)。8.1.7.2设备设施的安全联锁和安全装置应可靠、适用,并定期开展设备预防性检维修,保障从业人员安全。8.1.7.3在工艺流程的研发、设计、修改及改善阶段,企业应确保关键性团队成员中有负责职业健康与安全的人员。8.1.8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8.1.8.1企业应建立承包商管理制度,对承包商的选择、运作、培训以及评估进行管理,并对开工前准备、作业过程等进行监督评估。8.1.8.2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选择与续用的管理制度,识别与采购有关的风险。8.1.9事件报告与应急8.1.9.1企业应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事件管理制度,对事件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鼓励从业人员主动上报职业健康安全事件。8.1.9.2企业应对职业健康安全事件开展调查,分析确定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提出事件整改措施并落实。企业应及时将调查结果及整改措施与从业人员分享和学习,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8.1.9.3在突发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事件时,企业应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8.2工艺安全8.2.1目的为规范化学品相关企业实施责任关怀过程中的工艺安全管理,防止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等相关工艺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将其对人和环境可能造成的风险降低到合理可达到的最低程度,避免发生伤害及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8.2.2风险管理8.2.2.1危害识别8.2.2.1.1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艺危害识别和风险管理程序,确保全生命周期的工艺风险得到控制,包括但不限于工程设计、装置建设、装置投产、技术改造、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废旧设备及厂房拆除与处置等各个阶段存在的工艺安全风险。8.2.2.1.2企业应建立工艺安全信息管理流程,确保工艺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基于最新和准确的工艺安全信息来开展工艺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8.2.2.2风险评估与控制8.2.2.2.1企业应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适时对装置运行状况进行风险评估,从对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环境、财产和周围社区等方面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等级。8.2.2.2.2企业应制定风险可接受标准。风险可接受标准的制定宜参照公认且被普遍接受的良好工程实践标准,以便将风险降低到合理可达到的最低程度(ALARP)。风险可接受标准宜以风险矩阵或行业普遍认可的其他方式表示。8.2.2.2.3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可靠、有效的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这些措施包括本质安全措施、工程控制措施、被动控制措施以及操作控制、安全检查、设备维护和完整性计划、个体防护用品等管理控制措施。6HG/T4184—20238.2.2.2.4企业应制定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结果的沟通流程,将风险评估结果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及时告知相关人员。8.2.2.3重大危险源管理8.2.2.3.1企业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按GB18218要求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对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和登记建档,并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8.2.2.3.2涉及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应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得到执行。8.2.2.3.3涉及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预案上报地方主管部门备案。8.2.2.4风险信息更新企业应按照要求定期更新或验证风险分析结果。发生重大工艺安全事故、较大工艺变更或者出现其它需要进行工艺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的情形时,企业应及时开展评估并更新分析报告。8.2.2.5变更管理工艺、设备、关键岗位人员、管理制度、组织架构等发生变更时,企业应根据变更后的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作业文件更新等相关工作,建立检查和变更记录。8.2.3工艺和技术8.2.3.1企业应采用先进、安全可靠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组织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应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和设备。8.2.3.2企业应将本质安全理念和策略融入研发、设计、建造、操作、维护以及封存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鼓励员工不断寻找和识别本质安全策略的应用机会。8.2.3.3企业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工艺设计。设计单位应根据其规模大小配置专职或兼职工艺安全设计评估人员,在不同设计阶段开展工艺安全设计审查。8.2.3.4企业应制定有效的安全操作规程、工艺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等,在生产和工艺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8.2.3.5对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应及时组织工艺攻关,根据原料性质、装置特点和产品要求,合理优化生产方案。8.2.3.6装置开、停工时应制订开、停工方案,并经主管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批准。8.2.3.7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活动等记录应存档。8.2.4设备设施管理8.2.4.1企业应建立和实施涵盖设备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设备和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含调试及验收)、操作、维护、检验、变更、停用、废弃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8.2.4.2企业应优先选用本质安全型设备设施,按规范安装和调试。企业应建立设备设施的台账和档案并定期更新。企业宜对清单中的设备设施进行关键性分析,并形成关键设备设施清单。8.2.4.3制定并落实与关键安全设备设施相关的检查、测试和预防性维护保养(ITPM)计划,对所完成的活动和计划外的维修进行记录、沟通和存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需要调整计划。8.2.4.4监控和测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台账齐全,记录存档。8.2.4.5大型机组应实行特级维护,做好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并确保其安全附件、联锁保护系统完备、完好。8.2.4.6企业应建立和实施设备设施的缺陷管理制度,尽早识别设备设施存在的缺陷或故障,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避免小缺陷或故障逐步恶化,最终酿成严重的工艺安全事故。8.2.5安全设施管理7HG/T4184—20238.2.5.1企业应确保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规范,并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8.2.5.2企业应建立安全设施相关管理制度,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安全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修拆除的,应符合设备移交程序和相关的批准流程,检修完毕后立即复原。8.2.5.3根据化学品的种类、特性,在车间、库房等相关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消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渗漏、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设备,其维护、保养应符合安全运行要求。8.2.6工艺安全事件管理8.2.6.1企业应建立工艺安全事件管理制度,对工艺安全事件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鼓励从业人员主动上报工艺安全事件。8.2.6.2企业应对工艺安全事件开展调查,分析确定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提出事件整改措施并落实。企业应及时将调查结果及整改措施与从业人员分享和学习,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8.2.6.3企业应建立整改措施的跟踪管理系统,确保事件调查的整改措施可以得到良好的跟踪并关闭。8.2.7应急响应8.2.7.1企业应识别可能发生的工艺安全事故场景,并依照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形、物料特性、后果影响范围和现有应急资源编写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8.2.7.2发生工艺安全事故后应迅速启动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损失,按事故分类和等级,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8.3储运安全8.3.1目的为规范化学品相关企业实施责任关怀过程中化学品储运安全管理(包括化学品的装卸、转移,再包装和储存,经由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及管输等各种形式的运输安全管理),并确保应急预案得以实施,从而将其对人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8.3.2风险管理8.3.2.1企业应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科学运用相关分析方法,辨识化学品在储运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评估其风险。8.3.2.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包括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选择、审核等管理手段,不断改善企业在健康、安全及环境方面的表现,以减少与储运活动相关的风险。8.3.2.3在化学品储运前,应对储运链中各环节的作业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评价,其中包括潜在风险的可能性以及人和环境暴露在泄漏化学品之下的风险,并且包含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法规符合性及健康、安全、环保(HSE)绩效评价,并根据风险类型及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8.3.2.4企业应建立变更管理流程,对储运相关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管控措施。8.3.3沟通8.3.3.1企业应与相关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并保持良好的沟通。8.3.3.2企业应定期将识别出的与物流服务有关的风险,及时反馈至物流服务供应商。8.3.3.3企业应向供应链中相关方提供危险化学品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DS)并随产品包装提供符合法规要求的安全标签。8.3.3.4企业应向供应链中各相关方(包括当地社区)提供有关危险化学品转移、储存和运输方面的信息,并重视公众关注的问题。8.3.4化学品的转移、储存和处理8HG/T4184—20238.3.4.1企业应制定化学品(包括废弃物)储存、出入库安全管理制度及运输、装卸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作业行为,减少事故发生,确保企业在储运链中的合作方有能力进行化学品的安全转移、储存以及运输。8.3.4.2合理选择与化学品的特性及搬运量相适应的运输容器和运输方式。明确与储运过程相关的所有程序,减少向外界环境排放化学品的风险,并保护储运链中所涉及人员的安全。8.3.4.3为用户提供辅导,协助其减少危险化学品容器及散装运输工具在归还、清洗、再使用和服务过程中涉及的风险,并保障清洗残余物及废弃容器的正确处置。8.3.5物流服务供应商管理8.3.5.1企业应建立物流服务供应商管理制度,制定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标准,实施资格预审、选择、工作准备(包含培训)、作业过程监督、表现评价、续用等的文件化程序,形成合格供应商名录和业绩档案。8.3.5.2确保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具有合法、有效的化学品储运资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储存、运输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储运要求。8.3.5.3企业应要求物流服务供应商做到:a)建立合格分包商名录和业绩档案。b)建立对分包商管理的文件化程序。c)明确培训需求,为员工和分包商提供适当的培训。8.3.5.4企业应确保所有有关健康、安全及环保关键运作程序都被记录存档,并可供物流服务供应商查用。8.3.6应急响应8.3.6.1在化学品储运过程发生事故后,企业应及时配合相关方进行事故处理处置,避免和消除影响。8.3.6.2企业应要求物流服务供应商建立应急管理的文件化程序,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8.3.6.3企业应对化学品储运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或事件进行调查并记录,分析发生原因,提出防范措施。8.3.6.4企业应要求其物流服务供应商对其所发生的事故和事件以及处理过程进行报告。8.4污染防治8.4.1目的为规范化学品相关企业实施责任关怀过程中的污染防治管理,使企业能够有效识别、管控环境风险,对污染物的产生、处理和排放进行综合控制和管理,持续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总量,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8.4.2风险管理8.4.2.1企业应建立环境风险因素评价程序,定期开展环境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减少环境污染风险,不断改善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方面的表现。8.4.2.2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时应对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进行识别,开展适用性、符合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并履行合规义务。8.4.2.3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时应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管控,做好研发、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生产、退役、拆除等各阶段的环境风险管理。8.4.3污染物管理8.4.3.1企业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倡导污染物低排放、零排放的理念,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减少资源的消耗,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8.4.3.2企业应识别并建立废水、废气、噪声、固废、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清单,通过环保设施、管理程序等对污染物实施有效管理,并通过环境监测对污染物管控效果进行监控、评估和实施改进。9HG/T4184—20238.4.3.3企业应将污染物排放目标纳入新的或改造的设施、工艺和产品的研究和设计中,制定的污染防治方案应技术可行、经济可行和环境可行,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具体实施。8.4.4温室气体管理8.4.4.1企业应建立能源使用、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制度和减排目标,有序高效地开展碳排放管理工作。8.4.4.2企业应根据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制度,明确核算标准、核算方法、核算边界、核算周期等内容并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8.4.4.3企业应制定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和实施计划,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积极实施、保持及改进。8.4.5土壤和地下水管理8.4.5.1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和环境风险识别情况对所在区域的土壤和地下水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8.4.5.2项目选址或兼并购前应开展环境尽职调查,项目设计及施工阶段应预测、评价项目建设对所在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并落实防控措施。8.4.5.3生产运行阶段应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及监测工作,并根据排查和监测结果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8.4.5.4拆除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的,应制定拆除工作污染防治方案并按规定向主管部门备案。8.4.5.5在终止生产经营活动前,应当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信息公开等工作。8.4.6环保设施管理8.4.6.1企业应建立环保设施管理制度,明确设计、建设、运行阶段管控要求,建设并良好运行环保设施。8.4.6.2企业应基于环保新要求、企业战略规划及技术进步开展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8.4.6.3企业应建设符合环保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环保设施,并开展安全评估,识别并管控环保设施安全运行风险。8.4.6.4企业应根据装置停工、检修、开工具体情况,确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排放时间及控制措施,确保环保处理设施正常运行。8.4.7环境监测管理8.4.7.1企业应根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环评及批复文件、排污许可证等要求编制监测计划。8.4.7.2企业应按照监测计划安装使用在线监测设施,自行开展或委托专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8.4.7.3企业应建立环境监测数据记录、台账。8.4.8应急响应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后应迅速启动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损失,按事故分类和等级,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8.5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8.5.1目的为规范化学品相关企业实施责任关怀过程中的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通过信息交流和沟通,提高社区对化工企业的认知水平,使化工企业的应急响应预案与当地社区或其它企业的应急响应预案相衔接和呼应,进而达到相互支持与帮助的功能,以确保员工及社区公众的安全。8.5.2社区认知HG/T4184—20238.5.2.1社区联络和沟通8.5.2.1.1企业应与社区建立快速有效的联络渠道,并保持其畅通,及时了解社区关注热点并提供相关信息。8.5.2.1.2企业应定期进行联络与沟通并保存书面记录。8.5.2.1.3对负责和社区交流的相关人员提供培训,提高其与社区公众就安全、健康和环保以及应急响应方面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8.5.2.2社区关注问题的评估企业应制定“社区认知计划”,就关注的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废弃处置等方面的健康、安全和环保问题进行评估和公示,使被关注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反馈,并定期评审和修订计划。8.5.3应急响应8.5.3.1应急准备8.5.3.1.1企业应评价事故或其它紧急状况对员工和周围社区造成危害的潜在风险,并制定包括应急预案在内的各种有效风险防范措施。8.5.3.1.2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本企业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程度,明确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规定应急状况下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8.5.3.1.3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各类、各级可能发生的事故,制订本企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应将应急救援预案报地方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当地应急协作单位。8.5.3.1.4企业制定应急预案时应考虑本企业的潜在风险对周边社区的影响,社区关注的问题应在应急预案中体现,并将企业的各种应急预案与社区进行交流和沟通。8.5.3.1.5企业应参与建立完善的社区应急响应预案,使社区公众知晓在企业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以及可能获得的援助。8.5.3.1.6企业定期开展应急预案培训,确保员工熟悉应急预案内容及所承担的职责。8.5.3.1.7企业应按照风险级别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并配合和参与社区的相关应急演习。对应急演练进行记录、总结和改进。8.5.3.2应急物资8.5.3.2.1企业应按有关规定和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并保持完好。建立应急通讯网络,并保证畅通。8.5.3.2.2在存在有毒有害因素岗位配备救援器材,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8.5.3.3应急队伍企业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保持与社区及当地应急救援力量的联络沟通,保证应急指挥人员、抢险救援人员、现场操作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数量满足应急救援要求。8.5.3.4应急处置8.5.3.4.1在发生突发事件的状况下,企业应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遵循“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统一指挥、科学处置”的原则,并进行以下工作:事故报告;报警、通讯联络;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危险区的隔离;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等,控制事态发展和事故的影响范围。8.5.3.4.2建立明确的事故报告制度和程序。发生事故后,在组织处理事故的同时,应按照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并在应急结束后及时进行事故调查。8.5.3.4.3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企业及时向周边社区、社会公众等相关方通报有关事故情况。8.6产品安全HG/T4184—20238.6.1目的为规范化学品相关企业实施责任关怀过程中的产品安全管理,使健康、安全以及环保成为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证在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程度。8.6.2风险管理8.6.2.1企业应根据健康、安全及环境信息对其产品可预见的风险特征加以描述,定期评估危害因素和暴露状况,并公开其风险特征。8.6.2.2企业应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存在的危害因素和暴露状况进行动态的识别、记录和管理。同时,依据产品和应用的变化,必要时进行产品危害因素和暴露状况的再识别,并记录。8.6.2.3企业应根据已经识别的产品危害因素和暴露状况,对产品进行风险综合评价。评价应对产品危害因素和暴露状况做出分析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8.6.2.4企业应建立产品安全应急响应制度,制定响应措施,消除或减少产品危害。8.6.2.5企业应设立或委托设立危险化学品24h应急咨询服务电话,提供紧急情况下化学品的安全、健康和环境方面的信息。8.6.3化学品管理8.6.3.1企业应对其所有可能涉及的化学品(含产品、原料、中间体、废弃化学品等)进行普查,建立化学品清单,并按相关要求进行登记或备案。8.6.3.2企业应对化学品的理化特性、毒理、生态数据及产品用途等信息进行收集,对危险性不明的化学品进行鉴定和危险性分类。8.6.3.3企业应建立危险化学品管理档案,包括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和未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但符合危险化学品确定原则的化学品,以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8.6.3.4企业应根据化学品清单和危害信息,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对化学品进行分级管理。8.6.3.5企业应按照政府相关监管要求对剧毒、易制毒、易制爆的化学品按相关要求进行重点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管控措施。8.6.4危害信息告知8.6.4.1企业应以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就产品特性、危害程度及风险评估结果等进行告知,并提供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8.6.4.2企业应鼓励员工及相关方报告产品的滥用情况及其它负面效应的信息,以改进产品风险管理。8.6.5合同制造商管理8.6.5.1企业应根据健康、安全及环保要求选择合适的合同制造商,并提供适用于产品和流程的风险信息和指导意见,以保证对产品的安全监管。8.6.5.2企业应对合同制造商的制造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偏差,帮助其提高健康、安全及环保管理水平。8.6.6供应商管理8.6.6.1企业应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产品及制造过程的健康、安全及环境信息和指导意见,并以此作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依据。8.6.6.2企业应要求供应商提供其产品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相关安全指导文件,并将其产品中危害组分、危害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更新及时通知企业。8.6.6.3企业应对供应商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绩效进行定期审核,发现问题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