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昆明的雨》比较法运用 教学案例_第1页
17-《昆明的雨》比较法运用 教学案例_第2页
17-《昆明的雨》比较法运用 教学案例_第3页
17-《昆明的雨》比较法运用 教学案例_第4页
17-《昆明的雨》比较法运用 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昆明的雨》比较法运用教学案例《昆明的雨》比较法运用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学习目标

运用文本内部比较、文本改换比较等比较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语言、情感进行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日常学习中,注重所谓“语文知识”的学习,比如丰富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精彩的语言等。实际上这些只是狭义的语文或者浅显的语文。“语文知识”的范畴有多大姑且不论,单就语文的基本特性——工具性而言,信息的传递应当是最根本的作用,不论多少种“技巧”,只要有利于信息的良好传递,就是有用的;但如果为用而用,不但不起作用,反而影响了信息的清晰、顺利的传递,那不如不用。但学生往往认为“技巧”多的才是好的,当遇到朴实、简单的语言时,心里觉得“读起来真舒服,我要是也能写出来这种感觉的文章就好了!”但不知道这种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其实,问题就出在不明白信息最好的表达要素是“自然”,需要浓烈奔放就高声放歌辞藻浓烈,需要浅淡蕴丰就缓缓道来言语朴质。当然还有其他无数种语言风格,都是为了所要传递的“信息”服务。《昆明的雨》就是一篇让学生“说不出好在哪里”或者“一开始读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阅读越有味道”的文章。

需要教师运用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好”。进而使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向纵深发展。

三、教学过程择要摘录

导入

这节课之前,老师分三个晚上请同学们自读了至少四遍《昆明的雨》,老师每一次都做了小小的民意调查:

第一晚读两遍,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有几个同学跟我说文章读起来很舒服,很消闲,有关云南的风土人情也很有意思。

第二晚读一遍,更多的同学喜欢上了这篇文章,而且来问我,这是怎么写的呢?感觉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又学不来。

第三晚读一遍,很多同学已经在琢磨,文章的语言非常平实,就像在聊天,不刻意,但如何如此自然的流露着实不明白。

大家在预习中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写得舒服、让读者读的舒服。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他自己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孔子云:“见贤思齐”,我们想知道文章为什么好,可以拿出自己的语言和他的比一比,也许能发现一些奥妙。

学思、议展

1.请大家想想以下文中的句子改动以后好不好,为什么?

语言对比:

①“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换成“断断续续”。

生:“断断续续”是我们平时会写的词语,但是没有原文中的那种悠闲和节奏感,感彩不明确,甚至让人有点讨厌。没有“下下停停,停停下下”那么讨喜。

点拨:前者顶针回环,有了声韵美,也带出了雨滴的触感,活化了昆明的雨季。看来有时候也不能一味的追求简洁。

方法一:为求文章节奏进行语言的铺展。

②“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换成“不是连绵不断,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昆明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生:“下来没完”“我觉得”都有有一种聊天的感觉,“下起来没完”说明汪曾祺对有些雨季的小嫌弃,也就看出对昆明雨季的喜爱。“我觉得”体现出客观来讲到底气压怎样不论,反正“我”觉得不低,这种“不大科学”的只凭主官感受的描述反倒特别自然,让人的精神放松,更沉浸在昆明的雨季中了。

点拨:文章许多语言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让人从直白平淡中隐隐感到一种恬淡悠远的余味。

方法二:当感受不能用精准的词语表达,可以进行适当的口语化。

③“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换成“雨季中的昆明被洗刷的干净明亮,让人喜爱。”

生:我们一般不用“明亮”“丰满”来形容一个季节(南方城市有雨季、旱季之分),这里用的词语很普通,但又让人眼前一亮,和下文的内容相照应。“使人动情的”并没有说出来到底是动了什么情,可能是我们常说的对昆明的喜爱之情,也可能是其他更丰富的感情。

点拨:我们写文章往往生怕意思表达的不清楚,但实际上我们自己都不一定真的明白我们对某人、某事到底持有什么态度,倒不如实实在在,有什么写什么,不甚清楚就给文章“留白”。比如这里的“情”,也可能是对家乡的某种思绪,也可能是某种存在,但又不想说出来的惆怅。

方法三:打破拘束,调动感官,运用使人感受更丰富的词汇。

④“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换成“昆明的雨季植被很茂盛,草木枝叶里的水分非常充足。”

生:用颜色作为一个季节的特点,让人对植被茂盛的特点感受非常深刻,画面感强。“饱和”已经达到了极限,后又有“过分的、近于夸张的”似乎已经超出了极限,但又在合理范围内,这种“情理之中的夸张”让人不得不称赞。

点拨:“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有一种层第的关系,比起“非常”来程度更明晰了,给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具体了。与秀丽华彩的语言相比,这种更易让人直接感受事物的形象。

⑤“带着预祝的缅桂花是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后面添上“是单纯的喜欢”好不好?

生:不好,让读者忍不住自己琢磨,那是什么呢?对过往人生的珍爱,怀旧与珍视,追溯岁月流逝之后留下的珍贵记忆。也可能是对以房东为代表的昆明人的朴实,给人带来的舒适感的赞许……

点拨: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汪曾祺所谓的“拉家常”,也有一些话是不会明确说出来的,也可能是不会马上能够很明确的说出来的,说着就陷入了思虑。这样有所保留的句子我们重在品味而不在模仿,这样的句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样的思想状态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常规的“怀人”“思乡”,“心软软的”是昆明雨季带给“我”的一种难以确切地言说的情愫,说出来便总也少几分。

方法四:当情感莫可名状,不刻意追求明了,可以适当留白。

⑥“城春草木深”与原诗意比较: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孟夏草木长”与原诗比较: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生:“城春草木深”是杜甫《春望》中的句子,本来是杜甫目睹失却了繁华,野草疯长的故都,蕴含的是悲凉与迷茫。而在本文中这句话却被用来表现昆明雨季草木茂盛的景象,蕴含的是作者的赞叹;而“孟夏草木长”在原诗和本文中都是表现安雅清闲,自然平和的情绪状态。

点拨:两个诗句带着不同的原生情绪在这里被衔接在一起,共同表现昆明雨季植被茂盛的特点。特别之外又有一点小狡黠,这种使用诗句的方式我们可以学习。

方法五:原义或曲义化用古诗句,并进行巧妙地排布,使之形成新的语言组织,产生新的表达效果。

内容对比:

仙人掌段6: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样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写仙人掌肥大,换成“仙人掌常有将近一人高,两指厚。”这样的内容好吗?

生:不好,写用来当篱笆防牛羊是从侧面更形象的体现了仙人掌之肥大,也更富有生活的特色和情味。

点拨:当正面表现已经太常见以至于无法引起读者足够的体验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个侧面来表现,此处不但写出了仙人掌的肥厚,更表现了昆明极富特色的生活图景,让人耳目一新,感慨雨季的“丰满”“旺盛”“浓绿”。

菌子段7:

开头写“昆明菌子极多。”下面不是从菌子生长的地方着眼,而是从菜市场开始,符合汪曾祺美食散文家的特点。一共介绍了五种最有代表性的菌子,分成相对比的两组:

①牛肝菌、青头菌、鸡枞。

最便宜的是牛肝菌,写它的模样、味道、口感,还有独特的会使人迷幻的轻微毒素“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味道鲜美,有点儿毒素也要忍着;稍微贵一些的是炒熟后不变色的青头菌,这也是它最独特的地方;最名贵的(对于外地人应当用“名贵”这个词)是鸡枞,但在昆明依然很常见,这都可以看出昆明雨季的丰满。

②干巴菌、鸡油菌。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干巴菌“中吃不中看”,而且是不中看的让人难以置信“这种东西也能吃?!”,尝过后却又让人难以置信“这东西这么好吃?!”,语气之强烈让人忍俊不禁,又神往不已。和它相比较的是鸡油菌,“中看不中吃”,语气平淡至极,实在是褒贬分明可爱了得。

杨梅段8:

不写杨梅先写卖杨梅的小姑娘,“声音娇娇的”感染了整个昆明的雨季,这是“明亮”。后写火炭杨梅,与小姑娘形成对比,黑红黑红,熟的轰轰烈烈,与其他两个有名的杨梅产地的杨梅比起来“好像”还好一些,“一点也不酸”。汪曾祺说的很微妙,好,就使劲儿的夸,率真的很!不论是杨梅还是卖杨梅的小姑娘,都是同类中的上乘,这就是明白的褒扬。

缅桂花段9:

先从名字上比,北京叫“把儿兰”,不好听。与桂花相比香气不差,大概因此得名。字里行间都是掩不住的喜欢。

与友小酌避雨段10: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但这一段也并没有写自己在雨中的乡愁,而写的是与友人避雨小酌,配一碟子随性的猪头肉,看着几只鸡藏着脑袋踮着脚睡觉,好不安闲,好不随性。雨下大了,一个午后不能挪动也不觉得焦躁。一切都是刚刚好,羡慕不已!四十年后依然没有忘记那天的情味,还作诗一首。足见昆明的雨季给汪曾祺留下的印象之深。

点化

刚才我们对文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进行增、删、改(换)后与原文进行对比,感受到汪曾祺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的语言风格。其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在平淡超脱的境界中寻求人生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尝试:①为求调整文章节奏以表现事物或情绪状态而对语言进行铺展;②当感受不能用精准的词语表达,可以进行适当的口语化;③打破拘束,调动感官运用使人感受更丰富的词汇;④当情感莫可名状,不刻意追求明了,可以适当留白;⑤原义或曲义化用古诗句,并进行巧妙地排布,使之形成新的语言组织,产生新的表达效果。

我们还对原文中本身内容之间的对比(两组菌子:将同类写作对象按照所要突出的特点不同进行分组,分别进行对比,以达到相互突出的目的),以及内容安排(选择写仙人掌的作用以从侧面突出其肥厚,选择写卖杨梅的小姑娘以突出昆明雨季的娇媚、根据所要突出的对象特征安排详略)的对比进行了分析,感受到虽然看起来内容涉及面广,比较分散,但内容与语言配合起来都是为了体现作者昆明雨季的喜爱。进而延伸感受到战时文人对昆明的特殊情感。

汪曾祺的这种作文风格与叶圣陶先生的写作要“像话”的要求不谋而合,如何写成“像话”的文章?我们不妨重温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记录的叶老的教诲: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这样做,就拥有了“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的写话风格。

张中行先生也说:“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

这也是老师这节课想让大家体会的——阅读需要多比较、细体会;写作需要多比较、勤修改。

四、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的教学角度历来很丰富,可以关于散文文体特征、内容的选择、语言的特色、对年代地域意义的探究等。同时,文章也是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两篇自读课文中的第二篇,教材编者应有意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巩固旧知识、收获新知识。本文语言贴近生活又富有文学感染力,看似家常又有匠心,是学生学习作文语言的佳品。

结合学生在写作回忆性散文习作时,遇到的语言方面的问题——追求丰富却变得矫揉造作,追求平实却变得淡而无味。阅读本时感到“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语言,但是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技巧。”

教师将本课教学的目的落在语言特征的感知和学习上,因为所谓“技巧”不是固化的,需要仔细品味再做总结。

综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