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梳理汇总_第1页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梳理汇总_第2页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梳理汇总_第3页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梳理汇总_第4页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梳理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贵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下列对本文中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峨冠:本意是高高的帽子,一般和“博带”连用,指古代士大夫的装束.B、巳、酉: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巳时,指上午9点至11点.酉时,指下午2点至4点.C、二鼓:即二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9点至11点.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二鼓.D、皂隶:旧时衙门里的差役,因为经常身穿黑色衣服,故称之为皂隶.皂,玄色,黑色.【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有误,酉时,指下午5点至7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也,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节选自杨慎《点苍山游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B、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C、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D、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指佛或佛教徒.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和尚.B、阳:这里指华山的南面.古人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C、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D、乙酉:指乙酉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突出“有碑仆道”的细节,略写游前洞的经历,详写游后洞的经历,这些都是为后文的说理作铺垫.B、褒禅山的真实名字应为“花山”,却被误读成“华山”,作者由此悲叹古籍失传,后代人不能深思慎取,连古籍的名字都说不出来.C、在记游中说理是《游褒禅山记》的特色,作者阐释了“志、力、物”对于成功的意义,认为其中的“志”能起到决定性作用.D、节选的《点苍山游记》中作者或考察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较之《游褒禅山记》,更侧重于抒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1、B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画线句子中“曰”可以看作是断句的标志,据此可知CD两项断句错误,应排除.再比较AB两项,“轩窗”是名词,在句中做主语,“洞豁”是明亮农宽敞的意思,应做“轩窗”的谓语,故“洞豁”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答案为B项.画线句子加标点为: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2、D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从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乙酉:指乙酉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不正确,这里的“乙酉”不是指乙酉年,而是指乙酉日.干支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3、B4、(1)(我们)已经出来了,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尽享那游玩的乐趣.(2)有了志向与力量,而且又不跟随别人而松懈,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第一个“其”,我们;“既”,已经;“则”,就;“或”,有人;“咎”,责怪;第二个“其”,那个;第三个“其”,自己;“极”,尽享.(2)“志”,志向;“怠”,松懈;“至于”,到了;“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却;“相”,辅助.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点苍山游记三月乙酉日,沿着山脚向东走一里,到达弘圣寺,有佛塔高二百尺,考订野史,是隋文帝时下令建造的.向北渡过两个山涧,有汝南王碑,声音像玉磬,清越可闻.于是用木棒敲击它,唱当年杜甫春山相求诗(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之一,其首联为“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我们听说背面山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在那盖起屋子.刚到那儿,忽然下起大雨,我们就跑到屋下避雨.轩窗明亮宽敞,最适合极目远眺.却看到满川烈日,农人割麦.我说:“太奇怪了,怎么晴天雨天同时出现呢?”李中溪说:“这是点苍山的十大景观之一,所谓的‘晴川秧雨’就是这里.每年五月,溪上每天有雨,田野里却时时放晴,所以割麦插秧,两处互不妨碍.传说是观音大士密授才这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示例:“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试题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很亮的秋天王清铭①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②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③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④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⑤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⑥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⑦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⑧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她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⑨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说的“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B、“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C、第④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D、本文多处引用古典诗词,除了帮助表达丰富的意蕴外,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使之呈现出浓厚的文学味,也呈现出作者对“秋天”思考的更深层内蕴.2、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1)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2)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3、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4、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5、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一1、AA项,“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不正确,古诗词中的秋也并不全部是“愁云惨雾、落木萧萧”.2、(1)想象奇妙独特,又合情合理,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单调重复、远离自然、令人疲乏的生活状态的解脱的渴望.(2)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感伤”心境的超越,以及对人生的积极的成熟的感悟.3、①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悲凉、感伤”(尤其是在承载着离别、思乡怀人、悼念逝者、感叹年华等情感时)的意象而存在.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②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豪放、旷达”(一些诗人一反传统“悲秋”色彩)的意象而存在.如本文中所引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再如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观点正确,能结合文学作品分析即可)“秋天”这个意象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多有接触,所以考生如能积极调动积累,深入思考,想想学过的文章诗作中有哪些写“秋天”的,这些“秋天”各有怎么的理解..况且,本文也已从一些方面解说了传统文学中的“秋天”意象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秋天”是作为一种“悲凉、感伤”(尤其是在承载着离别、思乡怀人、悼念逝者、感叹年华等情感时)的意象而存在.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天”还可以作为一种“豪放、旷达”(一些诗人一反传统“悲秋”色彩)的意象而存在.如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二4、DD项,“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是缅怀先贤.5、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文中这两句话,一句是意蕴句,一句是情感句,注意对先贤们生活的概括“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6、《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试题分析】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囚绿记陆蠡(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2)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3)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4)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在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5)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6)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7)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8)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9)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10)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11)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12)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方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友”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13)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14)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1、文章开头四段有什么作用?2、请赏析第四段画线语句的描写手法.3、在写囚绿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在第(9)段插叙朋友从我的草屋里拔去野草一事?4、有人认为“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作者对心灵印痕的真实回忆”.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我身上的三片叶子朱成玉我握住时间的白色根须.我以为我可以让时间停留片刻,可是岁月依然疯长.到了收割的时节,突然发现,我的身上,除了三片叶子,再无其他可以收割的东西.三片叶子,依然倔强地停靠在我这根经风历雨的枝条上,不容许我对生有丝毫的怠慢.那叶子依然是绿色的,还不肯就此萎谢.我是多么强烈地爱着绿色.就像我自己,不肯枯黄,用尽全力拽住青春的尾巴,不让青春将我甩掉.但多么新鲜的绿,也始终挣脱不了既定的结局.世界上有很多种颜色,所有的颜色都有一个相同的命运,变成灰色.就像再有激情的人,也有穿着睡衣,等待睡去的那一刻.灰色是所有人的睡眠.尽管这灰色迟早要来,如同两鬓间隐隐的秋霜,我还是尽可能地向后拖延我的青春,就像下午的阳光,把我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那影子里,还有着上午的芬芳.有时候被阳光烫伤了,皮肤针扎似的疼,可是依然不舍得关上窗子.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过分的热情?夜晚的大街上,年轻人喝完酒在路灯下大声地向不同的女孩儿喊着:我爱你!他们的爱情,轻得像草叶上的露珠儿,危险地晃荡,用一点点谎言支撑着,真相的太阳一出来就蒸发掉了.还有一个年轻人,抱着一棵树痛哭,为了刚刚与他分手的恋人.可是离开这棵树,走到另一棵树的时候,笑容就重新回到他的脸上了.看啊,他们怀着怎样明目张胆的悲伤,又是多么快地抖落了那些悲伤.年轻本身就有着极快的自愈能力.人们,为太阳唱着上升的赞歌,为月亮合起祈愿的双手.我喜欢躺在夜晚的草垛上看星星,但我自己却不愿意做星星.佛说,人只有常常往下看看,才能看到更通透的自己.我看着我自己,似乎可以称得上是通体透明的人了.曾经,我枝繁叶茂,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三片叶子.也算美好.一片用来遮羞,一片用来纳凉,一片用来做梦的温床.三片叶子,依然可以让露珠过夜的吧,依然可以引来几声鸟鸣的吧.或许已到了去看夕阳的年龄了,可是依然喜欢停留在青春的阴影里.夕阳是被人们无数次擎过的酒碗,醉过从青春里走来的一茬又一茬的人.有人说,少年是童话,青年是诗歌,中年是小说,老年是散文.而我已过不惑,仍不肯去讲故事,叙述很累,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选择抒情.老去的那一天,我甚至会想,有没有一天,我可以返老还童呢?就像春天再来的时候,我还会发出新芽吗?犹太诗人保罗·策兰说,春天来了,树木飞向它们的鸟.我也要飞向我的美好.我不再怕老,因为老了,就可以变回孩子.变回了孩子,就会从时光的百宝箱里翻出无数美好的曾经,像小时候摆积木一样,为自己堆积幸福的城堡.旧日时光,从眼前唰唰地飞奔而去,别指望去追上它,那里有我们永远到达不了的远方.骑着巫婆的扫帚也好,骑着法师的魔毯也罢,你追不上逝去的时光.忏悔你追不上,怨怼你追不上,曾经的誓言和祝福也追不上.我身上的三片叶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都闪着亮晶晶的光.我身上的三片叶子,我叫它们:回忆,回忆,回忆.(摘自《散文》,有删改)5、文章为什么要以“我身上的三片叶子”为题?6、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1)三片叶子,依然倔强地停靠在我这根经风历雨的枝条上,不容许我对生有丝毫的怠慢.(2)少年是童话,青年是诗歌,中年是小说,老年是散文.7、如何理解第五段中“灰色是所有人的睡眠”?8、文章对人生作了深层思考.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课内阅读1、①叙述了居室条件的不如人意,但仍然选择这一房间,表现作者对“绿”的深深的喜爱之情;②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先看所写材料为何,再看这一材料从内容上表现了什么,最后再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从内容来看,文章前四段主要是讲述了所住地方的条件,极力写出居室的不如意,而自己依然选择住在这里,表现出对“绿”的喜爱;从结构来看,这种喜欢为下面的“囚绿”行为作铺垫.2、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的手法.作者只瞥见绿“影”,便满心欢喜选定这房间,这是正面描写;小伙计都感到惊奇是侧面衬托,以此表现作者对绿的钟爱.3、①表现了“我”对绿色的留恋和喜爱,也在为“我”的“囚绿”行为寻找情感的缘由;②紧承上文,写出了芽苗等在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却展示出“生的欢喜”,表达对朋友残忍地剥夺了它们的生存权的不满,为下文作者反省自己囚绿的举动作铺垫.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先看插入的材料为何,再看这一材料从内容上表现了什么,最后再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我”不忍除去野草,表现我对绿色的喜爱,“我”“倒怪他多事”表现对友人行为的不满;从结构来看,为下文的反省举动作了铺垫.4、【参考示例一】同意照亮民族心灵一说.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为一个爱国作家,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让我们从绿的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光明前景的希望.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懑之情,窥见到他渴望光明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参考示例二】倾向于是作者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毕竟很多文章是作家个性的彰显,是作家心灵世界的折射.文章开头选择房间时情感上对绿的喜爱轻易地击溃了对小屋居住环境的理智判断,是审美的情感战胜了实用的理智.作者意识到囚绿是自私的,这是理智的作用,但还要“囚”绿,这里近乎病态的恋绿挫败了理智.而最后,有感于绿的顽强执着而终于“释”绿,则是情感和理智得到统一的结果.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首先要明确答题的模式,即应明确观点,然后再依据作品分析.比如,如赞成前者,应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抓住文章中对绿的精神的体现,再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即可.课外拓展5、①“我身上的三片叶子”是文章的线索.“三片叶子”将作者的经历和感受贯穿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②“三片叶子”的内涵丰富,是青春在作者身上留下的深深的印迹,是作者对年轻时的美好回忆.这是一道作用题.这种题型,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思考、回答.从结构的角度,可以从题目和文章中的相关材料的关系来分析;从内容的角度,首先要挖掘题目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结合全文来分析.6、(1)该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我”比作“经风历雨的枝条”,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三片叶子”和“我”的关系.(2)该句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比作“童话”“诗歌”“小说”“散文”,形象且具有诗意,给人以美感,耐人寻味.7、“灰色”是相对于上文的“绿色”,也就是“青春”而言的;“睡眠”是相对于上文的“激情”而言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随着青春的消逝,人们都会失去激情.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抓住该句中的关键信息,譬如“灰色”“睡眠”;然后,结合语境来具体分析;最后规范表述.8、作者回想枝叶繁茂的青年,反思人生,感到时间流逝的无情,同时,也表达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文章启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应沉迷于已消逝的过去,这样我们才能够收获美好的人生.这是一道探究题,具有开放性.结合文本是基础,联系实际是关键.对文本的理解要到位,联系实际要体现个性和差异.这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文章前半部分多赞美青春,言语间流露出对青春的热爱与不舍;后半部分对此感情作了升华,展现出一种坦然与豁达.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参考答案】示例: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丰富与深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试题分析】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荷塘月色朱自清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xiè)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chǔ)的妙处(chù),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qiàn)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注)①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过知识分子.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②全文共10个自然段落,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部分:缘由、去荷塘、观荷塘、离荷塘.第一部分——缘由: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三部分——观荷塘:第四段:月下荷塘.第五段:塘中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正是夜阑人静出游观赏荷塘的缘由:欲派遣苦闷之情.B、第三自然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了上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话.C、第四自然段所写月下荷塘景物依次是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观察角度是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D、第五段结尾“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运用通感,用视觉来比喻听觉,表面光与影的和谐.2、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第7、8自然段写荷塘月色中的人.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析.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松堂游记(节选)朱自清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