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1_第1页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1_第2页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1_第3页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1_第4页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顾1:简述《开皇律》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下令制定《开皇律》,同年十月颁行,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再次修订。1.篇章体例定型化。确定了12篇500条,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的体例结构。2.刑罚简明宽平,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3.创设“十恶”制度。4.继承并发展了维护贵族官僚特权的法律制度,规定“八议”、“请”、“减”、“当”、“赎”等制度。5.《开皇律》的篇章体例与各项基本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继承,后来又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上据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本讲主要内容: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一)礼法并用、德主刑辅1.

含义:《唐律疏议•名例》:“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2.礼法/刑德关系:唐初统治者将二者融合统一,力图做到德刑相济,礼法并用,既重视“德”的指导作用,要求国家制定法律、适用刑罚要以儒家的礼义为标准;同时又不放弃刑罚的使用,主张“失礼之禁,著在刑书”,严重违背礼的行为必以刑罚制裁。但二者地位不同,要大德小刑,先德后刑,不能相反。3.对唐代立法的影响:这一立法思想直接导致了唐律礼法结合、一准乎礼特点的形成,并基本贯彻了整个唐代。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二)立法要宽简1.含义:所谓“宽”就是宽平,是针对隋朝法律的严苛而言,要求做到减轻刑罚。鉴于隋后期法律残暴苛重,唐高祖和唐太宗都主张“以宽仁治天下”,对刑法的适用尤其慎重。所谓“简”即简约,是针对隋朝法律的繁杂而言,要求做到立法简明。根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认为,法令简约对于官吏严格执法、避免出入人罪和百姓自觉守法和自觉减少犯罪有很大的作用。2.对唐代立法的影响:这样的思想直接使唐律能够“得古今之平”,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注释确切,举例适当,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三)保持法律的稳定性1.含义:在立法上应该谨慎,不轻易的制定新的法令;法律一旦制定出来,就要坚决执行,不能轻易的改变和修改。唐太宗:“……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认为,法律若频繁修改,会导致人心不稳,执法不一,官民无法适从,腐败由此产生,社会秩序混乱。2.对唐代立法的影响:唐代统治者多对修改法律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而实际上,除了武则天执政和安史之乱对法律有一定影响外,唐朝法律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为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司法环境。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四)强调执法严明1.原因和目的:唐初统治者以古为鉴,时刻不忘隋朝立法完善但毁法弃法,导致速亡的前车之鉴,深知依法办事,取信于民的重要性。2.要求:唐太宗,鼓励臣下及时纠正自己对自己不合法的行为及时劝谏并及时纠正错误。同时要求各级官吏不分亲疏贵贱,一律严格执法。3.对唐代立法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如魏征、戴胄等的谏臣,保证了唐朝立法和司法的统一。减少了统治集团决策失误,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唐代经济、文化的持续高度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安定和谐局面。案例:戴胄与太宗争“信”贞观年间,朝廷大开选举,选拔人才,其间常有人伪造身份希图仕进,为杜绝其弊,太宗乃下令,所有诈伪者限期自首,否则一经发现,即处死刑。不久,有个人诈伪参选不自首,事泄,大理寺少卿戴胄依法判处其流刑,上奏太宗。太宗说:“我当初下令不自首者死,现在你依法判处流刑,是要我在天下人面前失信。”戴胄说:“如果陛下当时杀了这个人,非臣下所能议论,既然交付司法机关审理,我就不敢不依法办事。”太宗说:“爱卿倒是依法办事了,为何一定要我失信于天下?”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如果陛下执意要杀这个人,“臣窃以为陛下惜之”。太宗嘉许说:“法制稍有缺失,爱卿就能纠正,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贞观政要》,卷五)案例:戴胄与太宗争“信”案例讨论:1、太宗和戴胄所讲的“信”实质各是什么?各有何法理依据?2、令和律是什么关系?中国古代法制最难解决的“以例破律”,“以敕破律”问题的根源何在?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二、唐代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一)唐律的修订

1.《武德律》这是唐朝建立后的第一部法典。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制定了“53条新格”。武德四年,开始参照《开皇律》制定法典,并于武德七年(624年)颁行,称武德律。共十二篇,500条,篇目、刑名及内容“大略以《开皇律》为准”。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二、唐代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一)唐律的修订

2.《贞观律》鉴于《武德律》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唐太宗一即位,就命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修订法律,于贞观十一年(637)完成,仍为十二篇,500条。废除斩趾酷刑,增设加役流。大大减少了旧律中重刑条款的数量。缩小了族刑连坐的范围。确立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当、免及化外人有犯、类推、死刑复奏等基本原则和制度。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二、唐代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一)唐律的修订

3.《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以《贞观律》为蓝本,稍加修改,制定出了《永徽律》12篇500条。高宗又下令对《永徽律》逐条逐句地进行统一而详细的解释,阐明《永徽律》的精神实质、重要原则制度的源流演变和立法意图,并设问答,解决法律适用中的疑难问题。这些内容称为“律疏”,附于律文之下,经皇帝批准,于永徽四年(公元654年)颁行天下,律文与律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部法典当时称为《永徽律疏》,元代以后称之为《唐律疏议》。(08年58题A项)《永徽律疏》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并以其丰富的内容、高超的技术和鲜明的特色而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04年、07年考)

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二、唐代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二)《唐六典》的编纂1.

性质和体例:唐玄宗年间以当时的国家行政体制为基础,仿照西周《周官》一书依官职分类的体例编纂的当朝政书。共30卷,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部分。2.内容:依唐代行政机关体制,记载唐朝国家机构的设置、官员的编制、品级及职责、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监督、奖惩俸禄、退休等制度的规定。3.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行政法典。与律、令、格、式相辅而行,这是封建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从此以后,单纯行政性质的立法规范和制度开始从“律”和“礼制”中分离出来,编为“典”,使得封建刑律与行政法典成为基本并行的两大体系,这种做法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效法。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二、唐代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三)《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于大中年间命大臣将刑律各篇分为若干“门”,每门下又分别附之以相关内容的敕、令、格、式,编制而成。这种以律为主、分类编排的法典编纂形式便于官吏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对后来五代及宋朝的立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节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三、唐代主要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律:基本法典,地位最高、稳定性最强、实践中适用最广。令:经过系统整理公布的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法规,作用是“设范立制”,是律的补充,故“律无正文者,则行令”。格:皇帝针对某一国家机关或具体事项临时发布,经过分类整理汇编确定为“永格”后重新颁行天下的各种单行敕令。式: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唐代也称为“永式”,是国家机关中长期适用的行政法律规范。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式。令、格、式是对国家制度的正面规定,律是对违反这些规定的行为的刑罚制裁。不论哪种违法行为,只要超过规定限度,均使用刑罚手段予以处罚,表明中国封建专制国家对于刑法的格外重视。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一、《唐律疏议》的体例结构

《唐律疏议》共12篇,500条,其篇目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名例律列于全律之首,是统率其他各篇的大纲,在12篇中居于首要地位。它集中规定了唐律的立法宗旨和五刑、十恶、八议等各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刑罚制度及适用于各分则的刑法原则等,是唐律基本精神、原则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其后九篇为分则,规定了各种具体的犯罪及其相应的刑罚。最后两篇规定有关追捕逃犯和审判、执行方面的内容,在现代法律中多属于程序法的范畴。体例结构: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一)五刑(07年考)1.笞刑,用法定规格的荆条责打犯人的臀或腿,自10至50分为五等,用于惩罚轻微或过失的犯罪行为。2.杖刑,用法定规格的常行杖(又称法杖)击打犯人的臀、腿、背,自60至100分为五等。稍重于笞刑。3.徒刑,即在一定时期内剥夺犯人的人身自由并强迫其戴钳或枷服劳役,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是兼具羞辱和奴役性的惩罚劳动。4.流刑,将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强制带枷劳动一年,且不准擅自迁回原籍的一种刑罚,自2000里到3000里分为三等。是较重的刑罚。唐太宗时创设“加役流”作为死刑减等处理的一种刑罚,服劳役时间为三年。妇女犯流罪在原地服劳役三年。5.死刑,分斩和绞两种。(绞因能保全遗体,比斩稍轻)与前代相比,首先,五刑排列顺序改为由轻到重,且某些刑罚有所减轻,在历代封建法典中属于较为轻缓的刑制;其次,除了“十恶”和“不孝流”、“反逆缘坐流”、“会赦犹流”者不得赎罪外,均准许以铜赎罪。赎金的数额根据刑罚的轻重依次递加。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二)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07年、08年考)(《北齐律》:“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源于《北齐律》重罪十条,《开皇律》首次改称“十恶”,唐朝沿用,并把十恶规定于“名例律”中,作为唐律打击的重点。“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通常称为“十恶不赦”。唐律中“十恶”之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违背以父权和夫权为核心的封建纲常礼教(亏损明教)和侵犯以君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度(毁裂冠冕)。对于此十种犯罪,不但规定了最严厉的刑罚,而且凡犯“十恶”者,不得享有法律规定的“八议”等减免刑罚的优待特权。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三)“八议”等一系列维护封建贵族官僚特权的规定

1.八议源于西周“八辟”,曹魏律首次正式写入法典。享有这一特权的人包括: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凡此八种人犯死罪时,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理,必须上报皇帝,由皇帝交朝臣集议后,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一般可免除死罪;若犯流以下的罪,则可直接减一等处罚。但不适用于“十恶”之人。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三)“八议”等一系列维护封建贵族官僚特权的规定

2.请即皇太子妃大功(服期九月)以上亲、应议者期(服期一年)以上亲及孙、官爵五品以上者,其犯死罪法官不得擅自处断,只能条陈其所犯及应请的理由,奏请皇帝裁决,一般可免于死刑;犯流罪以下照例减一等处罚。犯十恶及反逆缘坐、杀人、监守自盗,监守内犯奸/盗/略人、受财枉法等罪,不享有此项权利。(《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三年》:“同保犯强盗,杀人,强奸、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知而不告,依律伍保法。”)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三)“八议”等一系列维护封建贵族官僚特权的规定

3.减七品以上官及应请者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孙,犯流刑以下罪,一律减一等处罚。犯流罪以下照例减一等处罚。4.赎指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官,及七品以上官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凡犯流罪以下,均可以铜赎罪(1—120斤铜)。但犯不孝流、反逆缘坐流和会赦犹流者不适用此规定。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三)“八议”等一系列维护封建贵族官僚特权的规定

5.当即官当,指应议、请、减以下的官员,犯徒以下罪,若是私罪五品以上,一官可抵徒刑两年;五品以下九品以上,一官可抵一年;若是公罪,则各可多当徒刑一年。凡一人有多种官职的,可以先以高者当,再以低者及历任官当。若“罪轻不尽其官,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余罪收赎”。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三)“八议”等一系列维护封建贵族官僚特权的规定

可见唐律已经把各级官僚贵族的特权上升为系统、规范而详密的法律制度。不同等级的官僚以及他们的亲属都可享受优待,正如后人所说:唐律的“优礼臣下,可谓无微不至矣”。但特权以不危害地主阶级及国家统治秩序为前提,若犯“十恶”,则绝不宽恕。这反映了唐律的阶级本质和最终目的。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四)主要的刑法适用原则(04年考)

1.区分公罪与私罪根据唐律,官员犯罪要首先区分是公罪还是私罪,然后根据犯罪性质和主观恶性的不同适用不同的刑罚。原则是公罪从轻,私罪从重。所谓公罪指由公务上的关系造成某些失误或差错。所谓私罪指所犯之罪与公事无关,或利用职权,贪赃枉法致罪。区分的目的在于保护官吏执行公务的积极性,同时防止某些官员假公济私、以权谋私。2.老幼废疾减免刑罚唐律规定了四个年龄段承担刑事责任的原则:“7——15——70——90”这是儒家矜老恤幼的仁政思想在定罪量刑中的体现。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四)主要的刑法适用原则

3.同居相隐不为罪:亲属间允许相隐的范围比西汉时有扩大。源于儒家“父子相隐”的思想,西汉把“亲亲得相首匿”确立为一条基本的刑法适用原则。唐律完全继承,而且相隐的范围还有所扩大。唐律规定:凡同财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亲属、外祖父母、外孙、孙之妻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皆可互相包庇隐瞒,部曲、奴婢可以为主人隐瞒犯罪,即使为犯罪者通报消息,帮助其隐藏逃亡,也不负刑事责任。小功以下亲属相容相隐者,减凡人三等处罚。但三谋重罪(谋反、谋叛、谋大逆)不适用这一原则。这说明唐律以维护封建家庭秩序为目的,但维护家族利益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4.自首减免刑罚“犯罪未发而自首,原其罪。”已经被告发才去自首,也能获得减轻。自首可以免除处罚,但赃物需要如数返还。犯罪未发相被害人“首露”的行为,可视为自首。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四)主要的刑法适用原则

5.共犯区分首从: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称为共犯。“造意为首,余并为从”,但家长和监临主守者在共犯中恒为主犯。但对于某些严重的犯罪,如谋反及谋大逆、谋叛已行及“持杖”强盗等,则不分首从,一律严惩。6.再犯累犯加重再犯指犯罪已被发觉或已被决配而又犯罪的。累犯则指构成三次以上犯罪的罪犯。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比较大,要加重处罚,累犯可至死刑。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四)主要的刑法适用原则

7.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2006年考)“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既维护了唐王朝的国家主权,又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尊重外国习俗和法律的大国风度,有利于和其他各国的正常交往。8.类推原则唐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减免刑罚)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加重刑罚)者,则举轻以明重”。这使得唐律法网甚密,而适用法律更加灵活。在《杂律》中甚至还规定,不论某一行为法律是否明文规定为犯罪,只要被认为是“不应得为而为之”,均可“临时处断,量情为罪。”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四)主要的刑法适用原则

资料:课本没有提到的其他刑法原则1.贵、良、贱同罪异罚原则。唐朝居民分为三类:特权者、良人、贱民。贵族官僚是特权者;良人无特权,除老幼病残外,既无特权也不受歧视;贱民则是部曲、客女(依附于主人的贱民男为部曲,女为客女)、奴婢等,相当于主人的财产。法律禁止良贱通婚;良人杀伤贱民,减凡人一至二等制罪;相反则要加一至二等。2.二罪从重,即数罪并罚原则。唐律对二罪以上具发,采取以重者论的原则,颇类似现代刑法中的吸收原则。3.“准五服以治罪”原则第三节《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三、《唐律疏议》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第二篇《卫禁律》,2卷33条,是关于宫廷保卫及防范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由于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全与国家的安危,所以,列在相当于总则性质的《名例律》之后,相当于分则的各篇之首。第三篇《职制律》,3卷59条,是关于国家机构编制、各级官吏管理及驿传(通讯)方面的法律,关系到治吏及调动各级官吏的积极性,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其地位仅次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