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_第1页
美丽中国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_第2页
美丽中国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_第3页
美丽中国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_第4页
美丽中国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三月2024美丽中国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全球背景下的人类社会生态环境问题1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34从生活方式革命做起,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全球背景下的人类社会生态环境问题1西方国家生态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人类做了哪些努力应对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人是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同时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功能与演化。人类诞生以来,大体经历了原始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早期和古代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或者更多的是一种感恩之情。如希腊神话把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盖娅比作地球,显示然而这种感恩之情。如中国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近代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飞速提升,“征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7世纪后,笛卡尔、牛顿和培根等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事实上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充满着掌握、征服和支配这样的观念。

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空前的无限风光,但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们亲身体味了迫在眉睫的生态环境危机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大环境公害。

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2.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其中60人死亡。

3、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致5911人发病,占全镇人口43%,死亡17人。

4、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5、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6、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

7、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洲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

8、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科学家研究发现汞污染让雄白鹮“断背”一项综合了全球250多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显示,由于环境中化学物的污染,包括人类在内的雄性变得越来越“阴柔”。恩格斯一针见血地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抗议活动此起彼伏。1970年4月22日,从美国的西海岸到东海岸,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将反污染运动推向高潮。日后,这一天被定为地球日。年19601970198019902000310320330340350300浓度CO2(ppmv)360370夏威夷MaunaLoa观象台测量的大气CO2浓度变化。06年已达到379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据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气候变暖:当前最受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如果人类不加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长期浓度将超过1000ppmv(1ppm为百万分之一)二氧化碳当量,全球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升高6°C。

世界自然基金委员会最近发表的报告,如果全球海平面上升50厘米,136座沿海大城市、价值28.21万亿美元的财产将受到影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曾预计,如果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到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到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以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1/4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而即便只到2020年,也会有1/8的物种从此消失。全球变暖致北极熊遭灭绝厄运:杂交熊出现2012年7月17日,阿肯色州,牛群在畜栏中等待被拍卖。牧场主们因干旱将导致饲料成本升高,因此开始加快屠宰牛。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反思和行动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达到了高潮,实现了飞跃,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是“三本书籍”和“三个会议”。

三本重要书籍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三次重要会议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联合国气候大会TheeighteenthsessionoftheConferenceofthePartie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2党和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做了哪些工作?中国的生态环境总体是改善了还是在恶化?为什么一边保护生态环境,一边还在恶化?1997年十五大报告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我国的生态问题放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实践1972年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我国开始有了“环境保护”的概念。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后,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构筑了一个综合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指导性文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走文明发展道路的行动纲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新亮点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报告首次写进“绿色发展”理念。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报告首次提出“生态产品”内容。“生态产品”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安全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放心的食品、生态的产业、绿色的消费、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

环保部发布的《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态势趋缓,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改善的势头,但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的整体形势环境污染严重水体污染严重,2008年中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Ⅰ到Ⅲ类水的比例为47.7%,Ⅴ类或劣Ⅴ类水占23%,且人口密集地区作为饮用水源的水体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改善。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仍然较重,重点城市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较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没有很大的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农村环境呈现出“小污易成大污、小污已成大害”的局面。滇池蓝藻污染2011年滇池环湖河流水质类别比例生态系统退化中国依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高达262.4万平方公里。2009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森林覆盖率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2%)。曾经的三江湿地(资料图)现在的三江湿地(2010年资料图)人民殷切期盼改善生态环境当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以后,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中国自1996年来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2012年中国环境重大事件增长120%。生态环境整体呈现恶化趋势的原因“一方面媒体到处都在谈保护生态,一方面环境破坏的速度比保护的速度还要快。为什么?”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深层次因素。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始终没有突破50%。第二产业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地创造需求和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目前,我国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依据。同时,我国法制的权威性不够,许多地方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发展,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依然严重。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生态环境理念不够超前。超大的人口基数,庞大的消费群体,相对匮乏的资源……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十八大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何理论突破?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生态文明理念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必须解决思想理念问题。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许多问题首先涉及观念问题,观念不转变,就不会形成共识去解决问题。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发展观念的变革。

汪晖:“物质主义就是发展主义的产物。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主义,牺牲和否定了生态文化的传统。”“现代社会很大的危机在于,我们不能彻底地思考我们的出发点,比如价值这些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都不去思考,我们只是还是在同一个发展逻辑上继续发展”

必须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格局中放在什么位置。理论问题解决了,就能从整个发展的格局出发来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所以,执政党和国家必须进行提供相应的理论。必须解决利益问题。利益是行动的动力,在利益面前,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一个个体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解决好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手法律制度的建设。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李克强2013年两会答记者问文明转型和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工业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人类需要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需要用一条新的文明道路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条道路就是生态文明的道路。从文明发展的历史形态上,生态文明可以理解为是继原始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原始文明:人被自然支配,受自然约束。农业文明:人有限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工业文明:人开始“征服”自然,掠夺和破坏自然。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加自觉珍爱自然,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生态文明的特征:在价值伦理上遵循生态平等,给生态环境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在生产方式上是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生活方式上,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在社会管理上,要结合制度创新,把环境公平与正义贯穿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的各个方面。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目标就是要尽快消除生态环境危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