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之作用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1页
高频考点之作用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2页
高频考点之作用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3页
高频考点之作用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4页
高频考点之作用类考题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点突破讲解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高频考点之作用类考题专练【考点讲解】高考小说阅读中涉及的“作用“类型很多,重要而常考的有:1、标题的作用:(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4)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7)推动情节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2、情节的作用:(1)开头的作用:(2)中间情节的作用:(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3、人物形象的作用:(1)主要人物作用主题上: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情节上:人物性格(命运)变化往往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发生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因此是否推进情节发展也是分析主要人物作用的一个思考点。社会作用上: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2)主要人物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4、环境的作用:(1)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自身方面:①交代时令;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人物塑造方面: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衬托人物形象特点;③暗示人物命运。故事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主题方面: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旨。(2)社会环境的作用:环境自身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展示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人物塑造方面: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⑤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⑥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故事情节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主题方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对点精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羊的冬天李娟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北面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侧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不知那时他在想些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陷入沉默的遥望之中。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你都在干些什么?”他说:“在放羊。”我真蠢。——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徘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我说:“天气暖和时,让我也去放一天羊吧?”他说:“你去放羊,羊哪能吃饱!”“为啥?”“你嘛,肯定不到两点就把羊赶回家了。”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致迷失方向,在苍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我问:“要是找的人也回不来了该怎么办?”他说:“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作为不放羊的人,我、嫂子,还有加玛,整天清理牛圈羊圈,背雪,打慷,赶牛,绣花……然而就算从早忙到晚,也没有出去放羊的人一半那么辛苦。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用哈语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他便给我讲了一个“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说红旗大坝(阿克哈拉下游二十多公里)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说完哈哈大笑。牧人的冬天艰辛寂寞,羊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捱。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离开后的空羊圈因潮湿和温热而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羊不在的白天里,总是若有若无地洒着微微的碎雪粒。总是阴天,总是只可见朦胧的太阳。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细微传来的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许久后,骆驼从那个方向出现在视野中,向我们的沙窝子奔跑过来。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布早已撒去,改铺在新什别克家敞开的牛棚顶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但羊群还是不见踪影。地窝子那边传来哭声,小婴儿喀拉哈西独自醒来了。但新什别克一家正在赶牛、系骆驼,忙乱不已,无暇顾及。终于,到五点半时,嫂子最先看到了什么,她招呼我一起下了沙丘向东走去。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能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会不会盖住脚印……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噬……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每天出发前,居麻总会在满当当的羊圈里挤来挤去,一一观察大家的状态。若又发现一只羊嘴部结满厚厚的黄疮,便用指甲生生抠去那黄疮的痂壳,露出鲜肉,再叫我端来盐水浇洗……总是把人家好好的一张嘴弄得血淋淋的,滴着血,走在羊群中特扎眼。天又这么冷……我心里很不安,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却不能阻止。毕竟他放了一辈子羊,可能是经验之举吧。在特别冷的日子里,居麻就拎着洗手壶在羊群中东找西找,不时捉一只羊骑在胯下,掰着它的脑袋浇水。我问他在干什么。回答:给羊“刷牙”。这种话当然不能信,得靠自己观察。我便认真地观察,结果发现是在喂药片。他这才承认是在给羊治“感冒”。我又问怎么才能看出哪只羊感冒了。他说:“流鼻水,打喷嚏。”当然,这种话也不能信,但又实在观察不出。至于给羊抹灭虱灵……也不知从何判断。我见他大都涂在羊背上,有一些则涂在肚子上,大约根据羊毛的凌乱形状来判断有虫的部位吧?羊哪里痒了,自己会在圈墙上蹭来蹭去。唉,这么冷的天,羊毛就像一床厚被褥,虱子们想必都过得很舒服,又暖和又有得吃喝。在我这个外人看来,羊的生命多么微弱痛苦。羊的灾难那么多:长途跋涉,寒冷,饥饿,病痛……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我们看到的情景大多是羊群充满希望地经过大地。就不说那些痛苦了——那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吧。(节选自《冬牧场·羊的冬天》,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的居麻是一个哈萨克族牧民的形象,在他身上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粗砺、坚忍以及极强的生命力。B.“我心里很不安,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却不能阻止”,通过心理描写,既表现了“我”对居麻行为的不理解,也反衬了其经验丰富。C.作者为读者呈现了游牧民族最真实的一面,居麻、嫂子的形象虽不完整,却深刻地展现了他们安然自适的生活态度。D.作品像摄像机一样忠实摄下真实事件和人物外在言行,通过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巧妙地运用反衬手法,呈现作者所见所闻。8.文章写居麻讲述“汉人放羊”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9.2010年1月,李娟加入了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发起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冬牧场》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案:7.D8.①“汉人放羊”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冬季牧羊的寒冷、艰苦与寂寞,展现了真实的牧民生活②突出哈萨克族牧民不怕艰苦,能够忍受痛苦,也表现汉人对哈萨克族牧民在冬牧场放牧的艰辛的无知③居麻不直接回答“我”的建议可行不可行,而是用讲故事“回答”,讲故事后哈哈大笑,让读者感受到居麻这位哈萨克族牧民风趣爽朗、坚韧顽强的性格。(意对即可)9.(1)故事真实: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生活。(2)①叙事精彩:作者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居麻放羊、饲养羊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牧民生活,内容精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②语言精彩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写“羊群晚归”的一段文字;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居麻的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真实感人。(意对即可)【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通过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错,文章大部分是对话,文中并没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汉人放羊”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冬季牧羊的寒冷、艰苦与寂寞,展现了真实的牧民生活;“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然后他给“我”讲了“汉人放羊”的故事,说明哈萨克族牧民知道在冬牧场放牧的艰辛,但他们依然需要每天放牧七个小时,突出哈萨克族牧民不怕艰苦,能够忍受痛苦,也表现汉人对哈萨克族牧民在冬牧场放牧的艰辛的无知;“说完哈哈大笑”,让读者感受到居麻这位哈萨克族牧民风趣爽朗、坚韧顽强的性格。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故事真实:从取材来看,文中写的哈萨克族牧民居麻放羊、饲养羊的故事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生活。叙事精彩:根据“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每天出发前,居麻总会在满当当的羊圈里挤来挤去,一一观察大家的状态”等可知,作者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居麻放羊、饲养羊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牧民生活,内容精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上,“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北面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侧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细微传来的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等描写细腻传神;“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我又问怎么才能看出哪只羊感冒了。他说:‘流鼻水,打喷嚏。’”等,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居麻的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真实感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铁里的狗[英]伊丽莎白·罗巴德20岁那年,我第一次离家在外居住,所以我养了只狗做伴,它就是包福。虽然它体重比我还重,还有一口利牙,可是却很温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它在身边,我就会感觉很安全。为了要有白天的自由时间,享受在公园散步的悠闲时光,我选了一份在波士顿市区的晚班工作,时间从下午4点到午夜12点,美中不足的是,我必须在半夜时分搭地下铁回家。经过一些时日我有了心得:表现疏离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我总是避免和其他人有眼神接触,并随时带一本书,在搭车时阅读。某个晚上下班后,我准备回家。通常我会在公园街站搭红线,然后在安德鲁站下车,走过六个街口,就可以看见在家耐心等候的包福。那天晚上不太一样。要进站前,我努力要在口袋里翻出我仅存的一个代币型车票,却发现口袋里什么也没有,于是我只好到售票口买票。离凌晨1点的尾班车只剩几班车,我走到售票口,掏出一元美钞,说:“麻烦买一张票。”地铁乘客通常不会注意到入口旁的售票口,所以当我买车票时对戴着厚眼镜的售票员没有太注意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他却很注意我。当他把车票和零钱推出窗口时说:“嗨,你想要养狗吗?”他突如其来的发问令我一时之间说不出话,他过一会才很不确定地问:“请问……你想要一只狗吗?”他又重复。他视线往下移,用下巴指着柜台下方,我往前靠,才明白他指的是一团毛茸茸的小东西,那是一身乱毛的小猎犬,我看那只狗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但眼神却好像是在说:“是啊,你有什么问题?”我有一点吓到,但身为动物爱好者,又有一些为难。“它从哪里来的?”我问。“它是流浪狗,大概8点出现的。”售票员把狗抱到柜台上,轻摸它的耳后的毛。“它有颈圈,可是没有名牌,没有人来这里把它领走,而我的值班时间快结束了。”我的理智告诉我,领养这只流浪狗是善良的,但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我带它回家,那包福怎么办?售票员从我的表情看到一丝希望,于是又接着说:“我问过每个经过的人,不过都没有人要带它回家。”我问他:“那你呢?”他听了笑着说:“我?不,亲爱的,我老婆会杀了我。”我无法把视线从那只狗身上移开,它怎么会跑到这里?为什么没有人来把这只可怜的小东西带回去?售票员发出最后通牒:“你知道,如果你不带它走,我下班的时候就只好让它回到街上了。”我真不敢相信!“你怎么可以让它回到街上?这里是市区耶!它会被杀死,会饿死,它……还这么小……”他解释道,再过几班车他就要下班了,而他既不能把它留在售票室里,也不能带它回家,换句话说,我是这只狗的最后希望。我开始犹疑,售票员和狗都感觉到了。老天,我该怎么做?我和售票员对视着,时间突然变得很缓慢。最后我叹了一口气,“它是男生还是女生?”他露出笑容说:“女生。”我摇摇头,意志不太坚定地说:“可是我没有狗链。”“没问题,我来想办法,这里有一条麻绳,这其实很坚固,你要在哪一站下车?”“安德鲁站。”“太好了!那只有四站而已。放心,这条麻绳一定可以让你撑到回家。”售票员兴奋得脸都红了,他打开售票室厚重的门,欣喜地把我的新宠物交给我,他松了一口气地说:“太感谢你了,我真的不想让它回到街上。”我和那只狗开始互视着对方。售票员则在一旁敲着边鼓,“你们很合喔!”然后他打开车站入口,让我不用付钱进站,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我牵着狗走下楼梯,到下一层地铁月台,同时用轻柔的语气对我的新朋友说话:“不会有事的,你会很好的。”我对它保证。其实当售票员告诉我它是女生时,我就已经在心底为它取好了名字——我要叫它菲莉丝,我的灵感来自一头狂野乱发的喜剧女演员菲莉丝·狄勒,而且暗自得意这名字真是取得太好了。我对它说:“噢,菲莉丝,等一下我们就可以见到包福了。”我带着我的新朋友踏上到处都是脏污的月台,公园街站是波士顿最大、最忙碌的车站之一,因此它并非像其他车站有两座月台,而是三座,一座是开往多彻斯特,另一边开往剑桥和哈佛广场,中间的月台则是作为转站之用。当我们一出现,月台上的其他旅客全都转过头看着我们,就连弹吉他的年轻人,也停住把硬币收进吉他箱的动作。突然,所有人都鼓起掌,一时之间,我有点走错地方的感觉。平常,所有乘客都埋头做自己的事,就像我一样,多数人都会看书或看报纸,根本不会多看别人一眼,但今天却完全不同——每个人都在拍手,脸上还带着笑容,或是对我竖起大拇指。这时,菲莉丝开始吠叫起来。在往剑桥的月台上有一对男女,指着我并挥手,那个女孩兴奋地说:“她带走狗了!她带走狗了!”我和菲莉丝站在一起,售票员给我的绳子联系着我们,置身在周遭的掌声和欢呼声中。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部分对“我”养只狗做伴这一事实的叙述,既交代了“我”对动物的态度,也传达出“我”身处陌生城市的孤独感,并为下文面对那只流浪狗时的犹豫、权衡、选择做了铺垫。B.“我”认为“表现疏离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但是“我”却又对地铁里的狗产生了同情之心,作者用这种前后对比的手法,讽刺了当下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荒唐可笑。C.小说以“地铁里的狗”为题,既是因为小说以“地铁里的狗”为线索,同时,小说通过描写乘客们对狗的命运的深切关注,也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D.小说结尾,当“我”带着小狗走,上月台时,所有候车乘客都表现出了异于往日的反应。作者意在暗示:每位乘客其实都非常关心小狗,但同时每个人又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领养小狗。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不仅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充分展示了“我”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同时也使读者充分相信故事是真实的。B.小说前半部分提到主人公养了一只叫包福的狗来做伴,狗常在家耐心等候主人公回家,为下文主人公收养流浪狗作了伏笔与铺垫。C.小说花了大段篇幅来描写售票员与“我”之间的对话,展现两个陌生人在面对一只流浪小狗时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善良和美好。D.售票员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使主人公陷入矛盾与纠结之中,故事的高潮也就在这一矛盾化解的同时出现了。8.小说的故事背景选择在地铁站,这有什么作用?(4分)9.“摇摆”是小说情节运行的一种方式,本文的“摇摆”体现在哪里?请分析“摇摆”在本文中的作用。(6分)答案:6.B7.A8.①地铁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是这个故事成立并且合理的必要条件。②地铁站是城市人与人关系得以体现的最好缩影,既是一个小的环境,同时也能反映出这个城市里的人情冷暖。9.①本文情节的摇摆指的是,“我”收养小狗从为难到最终答应的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②首先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情节有波澜,故事充满了悬念。③其次借此将人物内心的犹豫展开,从而丰富了“我”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一个爱狗人士,一个看似冷漠的人,突破重重障碍的心理,在矛盾之中爱心的难能可贵,不仅真实也更加厚重。④再次增强读者意识,引人入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解析】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B项,“讽刺了当下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荒唐可笑”错误。这种前后对比并非是为了讽刺人与人关系的荒唐可笑。表现疏离是因为地铁站的人们在午夜时分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近并没有讽刺意味。故选B。7.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同时也使读者充分相信故事是真实的”错误。第一人称视角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并不会使读者充分相信故事就是真实的。故选A。8.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背景作用的能力。故事主要讲“我”在地铁站买票时与售票员的对话,关于是否收养那只流浪狗,后来我收养了那只流浪狗,平时地铁站上的乘客都埋头做自己的事,根本不会多看别人一眼,但是今天却不一样,都鼓起掌。地铁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是这个故事成立并且合理的必要条件。结合“我必须在半夜时分搭地下铁回家。经过一些时日我有了心得:表现疏离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我总是避免和其他人有眼神接触”“所以当我买车票时对戴着厚眼镜的售票员没有太注意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他却很注意我”“突然,所有人都鼓起掌,一时之间,我有点走错地方的感觉。平常,所有乘客都埋头做自己的事,就像我一样,多数人都会看书或看报纸,根本不会多看别人一眼,但今天却完全不同——每个人都在拍手,脸上还带着笑容,或是对我竖起大拇指”等分析,地铁站是城市人与人关系得以体现的最好缩影,能反映出这个城市里的人情冷暖。9.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结合“我有一点吓到,但身为动物爱好者,又有一些为难”“我的理智告诉我,领养这只流浪狗是善良的,但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我带它回家,那包福怎么办”“我开始犹疑,售票员和狗都感觉到了。老天,我该怎么做”“我摇摇头,意志不太坚定地说:‘可是我没有狗链’”“我和那只狗开始互视着对方”“同时用轻柔的语气对我的新朋友说话:‘不会有事的,你会很好的’”等分析,本文情节的摇摆指的是,“我”收养小狗从为难到最终答应的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运用情节“摇摆”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情节有波澜,故事充满了悬念。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结合“我有一点吓到”“又有一些为难”“我的理智告诉我,领养这只流浪狗是善良的,但却是不可能的”“我开始犹疑”“最后我叹了一口气”“我摇摇头,意志不太坚定地说”“时用轻柔的语气对我的新朋友说话”等分析,将人物内心的犹豫展开,丰富了“我”的形象,一个看似冷漠的人,突破重重障碍的心理,收留了流浪狗,不仅真实也更加厚重。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张氏月洲村南帆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臼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幹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鬓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对张元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7.关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借写月洲村之名的来历,过渡到描写溪流绕村的美丽景致,每处景语都透着情语,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B.写“绿树杂沓”和“小鸟啁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传神。C.“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虽不合常理,但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产生了情胜于理的效果。D.最后一句中,“当然”一词虽然用在不经意之间,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8.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9.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请分析。(6分)【答案】6.B(A项,“愧意”不明显,原文这样写只是为了反衬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项,“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充满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错误,作者意在说明张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D项,“软弱怯懦家风”曲解文意。)7.D(“当然”,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单看“当然”这一个词,直接表达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间接表现的是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但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是否为张家祖先取的名不好判断,因此也不能说是“客观表现了”,另外,“用在不经意之间”也错,应该是作者刻意使用。)8.①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幹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③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④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4分。答出一点给2分,任选两点。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②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③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④语言风格自由,用词传神,善用长句,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⑤思路结构自由,从以姓氏引入,记述游踪,到插叙故事,歌颂人物,行文开合自如。(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秘密分享者爱德华·布莱恩爆炸发生那天,德里斯科尔·亨利收到了一张匿名明信片,除了收信人的名字、地址和印着“芝加哥,4月3日”的邮戳外,只有一行字:“一个自由的人,一个骄傲的游泳者劈波斩浪向着新的命运奋力游去。”亨利马上意识到,这是短篇小说《秘密分享者》的最后一句话。几小时后,他将在云视频会议软件Zoom上与高三学生讨论这篇小说。但是,那个班没有住在芝加哥的学生。他实在想不出有谁会在上这一课的前4天从芝加哥发来这句话。上午11点45分,学生们陆续登录Zoom会议。韦德·穆尔的出现引起了全班的注意。他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村子里,同学们觉得那个村名很有趣。他来福克斯堡学校上高三才短短几个月,就赢得了众人的喜爱。“你好,韦德,”韦德一出现在视频里,亨利便招呼道,“水牛口村有啥新鲜事?”韦德说:“水牛口村的一切都糟透了,亨利先生。”韦德今天很反常,神情阴郁,身穿黑色T恤,坐在沙发上。“还有这糟糕的天气,就像春假时的伦敦一样,”他从面前的茶几上举起一份斯汤顿市的报纸,“整天都在下雨。”在韦德·穆尔家的房子爆炸前的30分钟里,师生们在线上热烈地讨论了《秘密分享者》。亨利认为它是伟大的故事。学生们大都不赞同他的看法,觉得故事的措辞、节奏和情节都存在问题。只有韦德·穆尔站在老师这一边。“结局太棒了,”韦德说,“莱格特帮助船长树立了扬帆前行的信心,而船长也帮助莱格特找回了开始新生活的决心。也许他们再也见不到对方,但彼此会永远拥有这份友情。”他坐在窗前的长沙发上,大雨噼里啪啦地打在窗户上,“你们没有和某个人分享过秘密吗?这难道不会让你们两个人的友谊变得更牢固吗?”就在这时,韦德的父亲出现在屏幕里,在韦德身边坐下。“爸爸,”韦德神情慌乱又尴尬,“我们还有20分钟才下课。”“我在粉刷韦德的卧室,得休息一下,”韦德的父亲向大家解释,“油漆味太重,让人受不了。”母亲走过来,在他的另一边坐下。现在,夹在父母中间,韦德更加局促不安了:“妈妈,现在不行。”韦德的母亲面带微笑地看着他,然后对着镜头说:“韦德让我们读了你们正在讨论的这个故事,不知道你们是否介意我和他爸爸一起旁听。”韦德的父亲穿着一件长袖衬衫,上面溅满了油漆。他的母亲,褐色头发,体态丰腴,身上的防水夹克还滴着雨水。韦德看了一眼父母,对着镜头说:“对不起,亨利先生。抱歉,各位同学。我希望”正说着,他母亲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胳膊上,接着就黑屏了。亨利是从校长苏珊娜·麦克菜恩那里听到消息的。“知道是什么引起的爆炸吗?”亨利说,“爆炸前,韦德的父亲一直在刷油漆。”苏珊娜摇了摇头:“油漆喷雾引发的爆炸不会那么猛烈。”“没有生还的希望吗?”亨利担心地问道。苏珊娜回答:“没有。这场爆炸足以让屋内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个人灰飞烟灭。”亨利说,“但从爆炸前发生的情况看,韦德的父母似乎预料到了这场爆炸。”第二天中午刚过,苏珊娜打来,邀请亨利去行政楼的后院见面。“请认真思考我接下来说的话。韦德的母亲是工业间谍活动的调查员。她工作出色,在职业生涯中,阻止了窃贼窃取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知识产权。一些窃贼对她怀恨在心,扬言要打击报复她和她的家人。因此,她只能在上级的帮助下频繁搬家,以保护丈夫和儿子。今年3月,她在伦敦做证时,泄露了行踪。”“哦,我的天。”亨利说。亨利回到家正在前院除草,他的学生格蕾塔到访。“有一件事我觉得挺欣慰。爆炸威力如此巨大,房子里的人肯定死得不会太痛苦。你看他隔壁邻居的女儿拍的视频就知道当时爆炸的威力有多大,这是她拍下的她家窗户震碎后冒起的烟雾。”格蕾塔举起让亨利看那条断裂的林线和蔚蓝天空下的褐色烟雾。看到蔚蓝的天空,亨利脱口而出,“那是假的。”格蕾塔吃了一惊:“不,不是的,亨利先生。女孩是用拍的。她给父母看过,但她父母不让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她这才把视频给了我们。”“爆炸发生时天正下着雨,且大雨如注。”“不,不是这样的,”格蕾塔挤出一丝微笑,“那天整个州晴空万里。”亨利说,“你当时在哈里森堡,而爆炸是在水牛口村,你怎么能这么肯定呢?”“因为星期二对我们这些从事气象行业的人来说是可怕的一天,”她说,“我们都弄错了。国家气象局、当地气象局都预测那天会下暴雨,但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高压系统阻挡了暴雨。事实是,当时斯汤顿是万里晴空。人们纷纷打来抱怨,说他们已经做好了下雨的准备,太阳却出来了。”他努力地想将记忆中的暴雨与真实的晴空融合起来。他想起了他看到的那幅图像:蓝天下的千疮百孔。他恍然大悟,心脏开始怦怦直跳。格蕾塔走了以后,亨利还坐在前廊,心仍在怦怦直跳。他终于明白了一切。亨利微微一笑,意识到无论韦德和他的家人现在定居在哪里,4月3日那天他们一定路过了芝加哥。这个男孩是冒了多大的风险给他寄了那张明信片难怪他的父母要切断他对全班同学说的最后一句话,因为那有可能会暴露太多信息多么慷慨的行为啊!亨利拿出那张从芝加哥寄来的匿名明信片,又读了一遍:“一个自由的人,一个骄傲的游泳者劈波斩浪向着新的命运奋力游去。”一个真正的自由人。亨利想,要是以后他时不时地收到匿名明信片,他会收藏起来,因为那不仅是韦德的孤独,也是他的孤独的一种解药。亨利永远是韦德的秘密分享者。(摘自《译林》2023年第2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就将“爆炸”的结果道出,且以“爆炸发生那天”和“爆炸前的30分钟里”的时间叙述故事,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亨利在介绍《秘密分享者》时,只有韦德与他看法一致,韦德对小说结尾的赞美,对秘密分享的认知也反映出二人的孤独。C.小说情节围绕爆炸展开,扣人心弦。爆炸发生后,亨利分别与苏珊娜、格蕾塔进行了对话,经过曲折演进,真相缓缓浮出水面。D.“亨利微微一笑”是由于他终于明白了那张匿名明信片来自谁,也是发现韦德并未遭遇不幸的欣慰和自己成为秘密分享者的愉悦。7.这是一次有预谋的爆炸,是韦德一家为了躲避报复营造的假象,下列不属于韦德一家营造的假象的一项是()(3分)A.他从面前的茶几上举起一份斯汤顿市的报纸,“整天都在下雨。”B.“我在粉刷韦德的卧室,得休息一下,”韦德的父亲向大家解释。C.夹在父母中间,韦德更加局促不安了:“妈妈,现在不行。”D.他的母亲,褐色头发,体态丰腴,身上的防水夹克还滴着雨水。8.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骄傲的游泳者劈波斩浪向着新的命运奋力游去”这句话,请你谈谈这句话在开头和结尾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9.“他母亲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胳膊上,接着就黑屏了”是一个细节描写,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含义和作用。(6分)【答案】6.B7.C8.开头作用:关联小说《秘密分享者》,呼应标题,设置悬念,亨利没有在芝加哥的学生,却有人在芝加哥发来了这样的明信片。结尾作用:展现人物形象,表现了韦德向新命运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他的坚毅、勇敢、无畏。9.含义:①在母亲的小心提醒下,韦德中断了说话。作用:②暗示母亲身份。③衔接前后情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的能力。B.“反映出二人孤独”错误,原文为“‘结局太棒了,’韦德说,‘莱格特帮助船长树立了扬帆前行的信心,而船长也帮助莱格特找回了开始新生活的决心。也许他们再也见不到对方,但彼此会永远拥有这份友情。’……‘你们没有和某个人分享过秘密吗?这难道不会让你们两个人的友谊变得更牢固吗?’”,韦德的赞美和认知不能反映出二人的孤独。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的能力。C.韦德的局促不安是由于他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是他的真实情绪,而非他营造的假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结合“亨利马上意识到,这是短篇小说《秘密分享者》的最后一句话……但是,那个班没有住在芝加哥的学生。他实在想不出有谁会在上这一课的前4天从芝加哥发来这句话”分析可知,开头作用:关联小说《秘密分享者》,呼应标题,设置悬念,亨利没有在芝加哥的学生,却有人在芝加哥发来了这样的明信片。结合“亨利拿出那张从芝加哥寄来的匿名明信片,又读了一遍:‘一个自由的人,一个骄傲的游泳者劈波斩浪向着新的命运奋力游去。’一个真正的自由人”分析,这是韦德寄给亨利的话,自然是韦德认同和喜欢的,“一个真正的自由人”是亨利对韦德的评价和赞美,综合在一起展现韦德人物形象,表现了韦德向新命运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他的坚毅、勇敢、无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结合后文情节及“他的父母要切断他对全班同学说的最后一句话”可知,“母亲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胳膊上”是母亲在小心提醒韦德,从而韦德中断了说话。作用:暗示母亲身份,“韦德的母亲是工业间谍活动的调查员”“她只能在上级的帮助下频繁搬家,以保护丈夫和儿子”,所以她要提醒韦德不能暴露太多信息;细节描写使前后文内容连接起来,让亨利明白了爆炸的假象。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波鲁迅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有删改)【注】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一嘲讽一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D.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主要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语言具有鲁迅式的幽默,如“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既幽默又深刻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境界。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足见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D.小说中有些看似简单的叙述,实则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多大影响。8.请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与《阿Q正传》(节选)中的阿Q有哪些相同点。(4分)9.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6分)【答案】6C7.C8.①两人的身份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帮人撑船,阿Q靠打短工维生。②两人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七斤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阿Q思想守旧,盲目排外。9.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时期。②塑造了一批受封建奴役、愚昧麻木的国民形象。村民的世界里只有皇帝和龙庭,与龙庭相关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犯法,要被砍头。③推动情节发展。风波因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④反映小说主题。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脱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C.“嘲讽”错误,由原文“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可知,这一阶段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是回避,而不是嘲讽。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足见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理解错误,阅读文本可知,赵七爷走到七斤家的桌旁,是因为他知道七斤没有辫子,是来恫吓他的。不是表现“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两人的身份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是居住在农村的船工。因为他是船夫,所以他经常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如从“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等内容中可看出其勤劳本分;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可见二人身份一样,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帮人撑船,阿Q靠打短工维生。②两人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七斤因撑船而消息灵通,“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阿Q“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可见他思想守旧,盲目排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具体作用是:首先,从内容方面来讲,文章说“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结合后文注释“……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此处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说明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植溥仪复辟的背景下。其次,塑造了一批受封建奴役、愚昧麻木的国民形象。传闻说“皇帝要坐龙庭”,七斤因为没有辫子而担惊受怕,因为“皇帝要辫子”;七爷原本盘在头顶的辫子也放下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村民们觉得七斤没有辫子就是犯了王法,“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可见村民的世界里只有皇帝和龙庭,与龙庭相关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犯法,要被砍头。再次,从情节方面来讲,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七斤的故事因“皇帝坐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七斤没有辫子是否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最后,从主旨方面来讲,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的宣传,也未给广大的农村以真的变革,体现其不彻底性。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路遥除夕之夜,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我们的村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八碗”。说是八碗,实际上主要是把各种形状和式样的肥肉块子装在八个碗中。农村人虽然富了,他们的肠胃仍需要油水。好,那就尽情地吃吧。父亲吃了一碗老肥肉,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拿起旱烟锅,自个儿笑眯眯地抽起了烟,安逸地仰靠在铺盖卷上。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新鲜的念头:我为什么不用收录机录下父亲的一段声音呢?父亲显然对这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跃跃欲试,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你随便说什么都行。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到了年底。那天早上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坐在炕上哭鼻子哩。哭什么哩?那年头,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旁人家歪好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当时,我折转身就往县城跑。我恨我。一个男人,就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进了县城,我赶忙跑到了肉食门市部,一看,门关得死死的。我来到后门上,门也关着,不过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站着,不敢捣门,为甚?怕。怕什么?当时也说不清。过了一会,我突然冒出了个好主意,哼,别看你老子是个笨老百姓,到紧火时,脑瓜子还聪敏着哩。我想,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他们还敢不卖给我肉吗?”“就这样,我硬着头皮敲开了肉食门市部的后门。门先是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还没等胖头开口,我就忙开口说是县上冯书记的亲戚。胖头问什么事?我对他说,冯书记让你们割几斤肉。这胖干部问我割几斤,我慌忙从怀里掏出了全部的钱一—共四块。我问他一斤多少价钱?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不过,我当时心里暗暗叫苦:我原来只想割上二斤肉,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就行了,你们母子一年几乎没喝一口肉腥汤哩。我想余下两块多钱,给你妈买一块羊肚子毛巾——她头上那块毛巾已经包了两年,又脏又烂;再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些鞭炮。吃肉放炮,这才算过年呀。可眼下我想,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二斤肉呢?我就只好咬咬牙把四块钱都破费了。但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肉,而且是一块多么肥的刀口肉啊!”“我正在街上走,一个叫花子拦住了我的路。我一看,这不是叫花子,是和我一块当民工的高五,他老婆有病,他本人已经熬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高五挡住我,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我没敢给他实说,就撒谎说,我的肉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高五忙问我,那个外地人现在在什么地方?我说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直到今早上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也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也可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的…他瞅了一眼我手里提的这块肉,可怜巴巴地说,能不能给他分一点呢?我舍不得这么肥的肉给他分,就对他说是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迟疑了一下,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二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又买了几颗洋糖……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我“啪”一下关住了收录机,什么话也没说,丢下父亲,心情沉重地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此刻,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央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相关链接: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节选自《祝福》)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我想用收录机录下父亲声音的这一新鲜念头,引出父亲对于“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的回忆。B.小说中用“这怎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等语言描写,生动地塑造了父亲不善言辞的朴素农民形象。C.高五的家庭也非常困难,我对父亲占其便宜的做法非常不认同,这是我丢下父亲来到院子里的原因。D.小说注重通过小人物感受大时代,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作者通过他再现了一段极其贫困的艰难岁月。8.小说中的故事读来真实可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6分)9.本文尾段与鲁迅小说《祝福》尾段都描写了过年时的庆祝场景,在表达小说的主旨上各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7.C8.(1)叙事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使情节的推进真实而合乎情理。(2)环境上:通过收录机、肉食门市部等真实描写出特定的时代环境。(3)人物上:细节描写,比如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人物形象的立体化,父亲既有家庭责任感,又有欺骗别人占别人便宜的市侩狡黠。(4)语言上:多使用方言,有极强的口语化色彩。9.(1)本文:过年景象富丽欢乐有生气,赞美了富裕起来的农村,与过去的贫困形成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正富裕起来才能避免贫穷所导致的道德失范的主旨。(2)《祝福》:过年景象虽热闹却也沉闷,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对比,揭示出封建礼教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作者丢下父亲心情沉重最重要的原因是对那段极其贫困的艰难岁月的感慨,不是“我对父亲占其便宜的做法非常不认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从小说的叙事角度、环境、人物、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考虑。这篇小说中的故事读来真实可感,首先是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而第一人称的作用之一就是使情节的推进真实而合乎情理。小说中提到的“收录机”,还有“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肉食门市”部等词语或句子,都再现了那个特定的贫穷的时代,给读者真实的感觉。“他跃跃欲试,但又有点不好意思”“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迟疑了一下,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二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父亲讲述他“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时的神态、动作、语言,都让读者感到故事的真实可信。尤其是父亲的语言,多是方言,有极强的口语化色彩。比如:“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又买了几颗洋糖……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文尾段与鲁迅小说《祝福》尾段都描写了过年时的庆祝场景,在表达小说的主旨上各自起到的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主要考的是分析结尾段对主题的表达的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读懂小说,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的命运,准确把握两篇小说的主题。回答时,要先指出尾段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过年景象的特点,最后指出结尾对主题的作用。这两篇小说都是用过年景象结尾,在描写过年景象时都用了对比的手法。本文,“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写出了过年景象具有富丽欢乐有生气的特点。“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央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作者把现在富裕的农村与过去的贫困农村对比,阐明只有真正富裕才能避免失德这一主旨。【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死猫柔石每天晚上木匠文土照例到这家酒店来喝酒,两位小伙计招待他,笑眯眯地用酒放在他的身边,就请他说起关于运命的事情来。他说:“做人若照你们这般,一天一天地苦干,一钱一钱地节省下来,这是做不好的!!譬如皇帝,若都要自己亲身去杀贼,他还做得成皇帝么?大财主是财神光顾他的,运命里就是大财主。”一边他举起杯来,大喝了几口酒。一位小伙计笑着问他:“那么你究竟几时会发财呢?”他答:“快了。我今年四十九岁,总在五十岁以内的。”一边他又喝了几口酒。小伙计没有再说,两人耳语了一些什么,又看他如看呆子一样的笑了一阵。他当夜酒醉醺醺地回到家,睡在一张旧床上想:“唉!我究竟几时会发财呢?莫非我的运命欺骗了我一生不成么?整包的金子,这才可以给我娶妻养子,成家立业,……现在我给别人造房子,将来我要别人来造我的房子,……什么时候呢?……但总有时候的罢?……哼,也叫别人看我文土一生阔气几时,才得舒服!……也许今夜,财神会来叫我了,……文土!金子,……银子,……宝贝,……”一边,他随将灭未灭的灯光睡去了。正是半夜,他却突然醒来。他听得很清楚,门外有人高叫他的名字。他逆着气听了一息,又什么声响也没有,他以为他自己的神经恍惚,又睡下去。果然门外又叫了:“文土,快起来!银杏树下有银子!”他急忙点亮了灯,披上衣服。但不知怎样,全身发起抖来,口里嗫嚅地自语:“财神爷爷,是你叫我么?”一边立直两条无力的腿,手拿了油灯,光幽暗而闪动的。他恨这盏灯光太黝黯,但想,也许明天可用洋灯了。而门外又叫:“文土!快起来!银杏树下有金子!”他呆站了一忽,决计走动了。他的心脏搏跳得非常厉害,他又将一件大马褂披上。于是将门开了。门外更郑重而严厉地叫:“文土!你不来,银子金子没有了!”他立刻冲向门外,随即一阵风将他手内的灯吹熄。他全身竖起寒毛来,两腿抖着。门外漆黑的,一缕月光也没有,一点星光也没有,黑暗如大熊一般的站在他前面。银杏树在他的门外约十丈路,他不敢立刻走近去,只两目紧张地注视着。忽然,银杏树下发了一阵火光,银杏树也如五丈金身的恶魔般现一现它的凶相。这时,他伸一伸腰,拍一拍胸,决计放大胆向前走去。但只走两步,火光又发了一阵,隐隐中还有嘈杂的语声。于是他又吓退了。一时,第三次的火光又爆发,在火光中,他似还见一位和善的老人,但倏忽又没有了。他重又回到房内,取了一盏满是灰尘的灯笼,点亮,光古铜色的。他不顾生命地一直跑到银杏树下,他依着树根的四周照了一遍,但什么也没有。于是揣拟方才火光所爆发的地方,近着一园地的墙边,他走去,提心吊胆的。在手里发抖的灯笼照到一墙角,果然,一口布袋倒放着。袋口扎得紧紧的,这显然是金子银子了。他俯下身子去一摸,呀,袋内忽然动一下。这一动他几乎吓死,呆了想:“什么?里面究竟是什么?动了,金子银子么?”一息,他又轻叫:“神爷,显示罢——。”他提着灯又向四近照了一遍,四近是什么也没有,又回到原处,一口布袋仍放着。这样,他跪下,捧起两手来向这布袋拜了两拜。就将这袋子的绳解了,很费力地解了。但一看里面,又几乎吓死去,里面是什么?——一只将死的猫!猫已经不会叫了,但两颗碧绿的眼仍向他射一射碧绿的光。他立刻丢下布袋,跑回到他自家的门边。不料正是死猫所在的地方,又爆发了火光,一阵,二阵,三阵。他恐惧地坐守在门边,不敢就将死猫去拿来,虽则他想一死猫是可能的会变成宝贝。但他没有勇气去探取,他只有等待;他想,等待到天亮,再去找住这个罢。一边,他拿烟管吸起烟来。东方起了霞色,大地的白光,辨得一切在清晨的寒气里战抖。银杏树庄严而盛气地站在他门前。他走去,先向银杏树的四周一看,还是什么也没有;于是又忙向墙角去拿布袋,但布袋呢?“唉!”他喊了!死猫已经载着布袋逃去了,没有了!他回到屋内痴痴地仰卧在床上想:“假如将这口布袋拿来,死猫一定会变成金子,银子,宝物,可是我的运命过去了!”第二天晚上,他又到这家酒店去喝酒,两位小伙计照样招待他,可是一边笑个不住。他眼向小伙计看,他并没有向任何人说出昨夜经过的事,只没精打采地喝他的酒。一位小伙计又问他:“文土!你究竟几时会发财呢?”他吃吃地说:“过去了!我恐怕不会发财了!以后只得我自己用力挣扎了!”小伙计又不禁要笑声冲出口来。1928年12月(有删改)【注】柔石,左联作家。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照例”两个字显示出文土是这家酒店的常客,他与店里的两个伙计关系十分融洽,是莫逆之交,所以两个伙计才会捉弄他。B.“银杏树也如五丈金身的恶魔”,是文土在醉酒情况下产生的幻觉,反映了文土对怪异事件的恐惧和对财富的向往。C.“他跪下,捧起两手来向这布袋拜了两拜”,此处细节突出了文土对虚幻的“财神爷爷”的虔诚,也表现出他迫切想远离窘困的生活。D.文土最后对于两个伙计的做法毫无察觉,仍认为自己错失了“死猫”而错过了发财的好运,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结构巧妙,以文土和伙计的对话作为开篇,又以他们的对话作结,首尾呼应,同时暗示文土的奇特遭遇的真正缘由。B.“门外漆黑的,一缕月光也没有,一点星光也没有”意在营造黑暗、压抑的氛围,同时为文土之后的心理变化作铺垫。C.“一只将死的猫”的出现,照应题目,并为小说增添了恐怖的元素和神秘的色彩,同时又附以“火光”将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D.文中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文土被捉弄、被嘲笑的形象,引人发笑的情节背后却饱含生活的辛酸。8.一场小小的恶作剧,却被文土视为“命运”转折的契机,你认为为什么会有这场恶作剧?请结合文本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