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786-20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_第1页
DB11-T 786-20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_第2页
DB11-T 786-20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_第3页
DB11-T 786-20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_第4页
DB11-T 786-20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03.220.20CCS

R

85DB

11 DB11/T

—2023代替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Specification

for

prediction

for

urban

rail

transit

发布

实施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11/T

786— 前言..................................................................................

II1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

35

........................................................................

36

........................................................................

47

........................................................................

48

........................................................................

59

客流敏感性分析......................................................................

510

.......................................................................

611

客流预测后评估.....................................................................

6附录

A(资料性) 客流指标表现形式示例

.................................................

7附录

B(资料性) 客流预测报告大纲示例

................................................

15参考文献..............................................................................

16DB11/T

786— 本文件按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11/T

—DB11/T

786—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

一般规定一般要求”,相应的技见第

4

章,

4章);b)

更改了客流预测年限相关要求(见

,2011

年版的

4.1);c)

增加了客流预测考虑因素的要求(见

4.2);d)

删除了客流预测阶段的相关描述(见

);e)

增加了城市现状出行需求分析相关要求(见

);f)

增加了客流预测流程相关要求(见

);g)

更改了客流预测技术手段相关要求(见

,2011

年版的

6.1);h)

增加了客流预测内容的要求(见

4.6);i)

更改了客流预测结果的适用性(见

,2011

年版的

4.2);j)

增加了对内容的(见

);k)

客流预测客流预测资料”,并更改了相应的技见第

5

章,

年版的

、5.2、5.3);l)

增加了“”一章(见第

6

章);m)

客流预测客流预测模型”,并更改了相应的技见第

7

章,

年版

6

章);n)

增加了对的要求(见

);o)

增加了对内容的要求(见

);p)

删除建立应依据要求(见

6.2);q)

更改了对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标定应使用的调查数据要求(见

年版的

6.3);r)

更改了对预测模型标定的要求

的验证校核(见

年版的

、6.5);s)

增加了对中大型客流集散点的标定及验证要求(见

);t)

增加了对的要求(见

);u)

更改了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见

年版的

);v)

更改了对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客流预测内容的要求(见

7.2);w)

敏感性分析客流敏感性分析”,并更改了相应的技见第

9

章,

年版的

、8.2、8.3);x)

将“报告编制要求”更改为“客流预测报告”,并更改了相应的技见第

章,年版

9

章);y)

增加了“客流预测后评估”一章(见第

章);z)

更改了

A

关内容(见

A,

的附录

A);aa)

更改了

B

关内容(见

B,

的附录

B)。本文件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IIDB11/T

786—本文件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交通市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港地铁有限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研究院、北京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书灵、卢霄霄、、孙福亮、刘元常、仇玉华、、、李宏安、王风云、申炜铭、厉黄天璐、党彤彤、王晓军、张含笑、刘宇然、刘得民、马琳、、鲁玉桐、、赵淼、、、张政、刘剑锋、张源、、周巧霖、樊子风、张哲宁众甫、马洁。本文件及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年首次发布为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IIIDB11/T

786—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的一般要求以及客流预测资料、现状分析内容、模型、客流预测内容、客流敏感性分析、客流预测报告、客流预测后评估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程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客流预测及客程改造、市域(郊)铁路、重大活动等专项可参照使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城市轨道交通

urban

transit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包括、轻轨轨、有轨、磁浮、自动导向、市域快速轨道。[来源:

50833—客流预测

ridership

prediction根据客流调查数据,对客流的变化趋势做出的估计算。[来源:

50833—线路客流量

ridership线路在单位时间内或往返的乘客人数。[来源:

50833—线网客流量

ridership单位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各线路客流量之和。[来源:

51150—

intensity线网或线路的日客流量与其运营长度的比值,也称强度,分别为线和线路。[来源:

51150—

of

DB11/T

786—单位某轨道交通线路中各个车站之间的起讫客流量常用一个二维矩阵表示。[来源:

51150—进站客流量

station

entry

passenger

volume单位进轨道交通的乘客数量,可分量、进站客流量网进站。[来源:

51150—出站客流量

station

exit

passenger

volume单位系统的乘客数量,可分车站出站量、出站客流量、线网出站客流量等。[来源:

51150—站点乘降量

station

capacity

of

on/off

passengers单位车站上车和下车乘客数量之[来源:

51150—断面客流量

volume在一定时间内,沿某方向通过某线路断面的乘客数量。[来源:

50833—线路换乘客流量

transfer

passenger

单位由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换入本轨道交通线路的人次。[来源:

51150—

transfer

volume单位一换乘车站各轨道交通线路相互之间的换乘人次。[来源:

51150—

coefficient单位内,轨道交通线网客流量与进站客流量之比。[来源:

51150—

rate/peak

hour

在一条线路上,高峰小时客流量与[来源:

50833—客流敏感性分析

ridership

sensitivity

分析、测一客流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客流指标的影响趋势和程度,进而确定客流预测结果的波动范围。[来源:

51150—DB11/T

786—4 一般要求客流预测通期、初期、近期、。开通期可按线路建成通车后

6

个月确初期可按建成通车

3

年确应按建成通车

10

年确定,远期应按建成通车

25

年确定。客流预测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及规划、交通政策、综合交通体系、居民出行、线网关系、线路开案及服务水平等。宜借助多种开展现状分析,包括限于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移动互联,地理信息数据

数据,公共汽(电)车汽车租汽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方运行数据。客流预测流程应包括客流预测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客流预测、客流敏感性分析、客流预测报告编制。客流预测应以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要技术手段进行,宜结合大等技术手段辅助进行。客流预测内容应包括各年限的城市总体需求、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线路的客流运行等。在线路规划建设期生以下情形之一,应重新进行相应阶段的客流预测:a)

沿线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功能区规划进重大调整;b)

线网关系、与城市轨道交通其他线路换乘方案发生了重大变化;c)

线路走向、车站的位置或数量、开通方案等发生了重大变化;d)

其他可能较大变化的情形。5 客流预测资料客流预测资料位依据、基础资料、其他资料。上位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a)

城市国土空间规划,b)

国民和社会发展规划,c)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d)

城市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e)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f)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g)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h)

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i)

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j)

城市交通相关政策文件。基础括但不限于:a)

各预测目标年全市市域总人口、总就业岗位、机动车保有量规模,b)

城市国民和社会发展水平,c)

客流吸引范围内的人口数和就业岗,

d)

各预测目标年限所采用的公交票制与票价方案,DB11/T

786—e)

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及的规划,f)

线网规划阶段、建设规划阶段的客流预测成果,g)

线路主要资料:各对应设计阶段线路及面图、距离,h)

线路开行方案:各目标年限的旅行隔、运行交路等,i)

沿线一体划相关成果资料。其他宜包括但不限于:a)

居民调查数据,b)

沿线公交客流量及主要断面客流量,c)

既有数据,d)

沿线的新中心城区分交通方式的交,e)

沿线的交通枢纽到发客流量或量,f)

沿线的大型客流集散点的客流量。6现状分析内容线路客流预测前应进行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应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总体出行需求分析、通相关运营线路客流特征分析。城市出行需求分析主要针对现状城市居民总体出行展开,分析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a)

出行总量、出行率、出行结构,b)

各方式出行量及时空分布特征,c)

沿线跨区域交通出行需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运营线路客流特征主要针对与预测线路客流相似的线路展开容应包括限于:a)

现状及高峰小时线路客流量、点进站客流量、站客流量、客流

,b)

高峰小时单向最大量,c)

线路小时系数,d)

线路客流不均衡系数,e)

线路客流变化,f)

线路主要换乘站换乘客流量,g)

线路点乘降量,h)

线路客流规律分析。7 客流预测模型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交通应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范围。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应包含及预测年限的道路网络、公共网络和接驳换乘网络。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标定应使用近

5

年的城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若无近

5

年的城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应结合历史数据及其他调查的。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应结合小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综合交通运进行及验证校核。针对大型客流集散点(如大型文化体育场所、交通等进行客流预测应结合乘客群体的出行特征分析进行标定及验证。DB11/T

786—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现状年运算结果与实际公共交通客流量、道路核查量的在

15%以8 客流预测内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的内容应包括:a)

各预测年限全域(或中心城区居民出行特征:出行总量率、各方式出行量及时空分布特征、沿线跨区域交通出行需求变化趋势等,总量率行结构、各方式出行量表现形式参见

A

中的表

、表

;b)

线网各预测年限线网客流量、、乘距、换乘客流量、换乘系数,各流量、、平均运距、高峰小时单向最大客流量,见

A

中A.3、表

;c)

线路客流:各和高峰小时线路客流量、换乘客流量、客转量、负荷强度、平均运距、客流密度、小时单向最大量、线路小时系数、客流时段分布曲线、各级运距量,开通年至远景年曲线,表现形式参见

A

A.5、图

A.1、图

A.2、图

A.3;d)

车站各预测年限和小时的上车客流量车客流量,进站量站量及站间断面客流量,具体表现形式参见

A

中的图

A.4、图

A.5、图

A.6;e)

分段客流:各和小时

矩阵及分区域

,分区域

具体表现形式参见

A

A.6;f)

换乘各预测年限和小时换入量、换出量,、高峰小站分方向换乘量,表现形式参见

A

中的表

、图

;g)

超常特殊(如重要日、重大活动期间等)、集散点(如大型文化场所、交通枢纽等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和小时所涉及站点乘降量;h)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延伸段或支线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外,还应单独给出段或支线的客流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全日和高峰小时延伸段或支线客流量、负荷强度及段或支线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客流预测可采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成果,除包括工程可行性段所有内容外,还下内容:a)

站点小时出现时段及高峰小时分方降量;b)

换乘站高峰小时出现时高峰小时分方向的换乘客流量;,c)

全日及高峰小点各出入口量和出站量

具体表现形式参见A中的表A.8;,d)

全日及高峰小时站点各出入口不同接驳交通方式进站客流量和出站客流量,具体表现形式参见

A

A.9;e)

各出入口分方向的超高峰系数。9 客流敏感性分析客流敏感性分析应给出初期、和线路客流量、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出现区间位置及其波动范围。客流敏感性分析应分初期、近期和远期对全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给出全市人口规模变化对客流的结果,并重点针对线路沿线人口变化进行分析。初期客流敏感性分析宜包括但不限于:DB11/T

786—a)

社会,b)

相关规划实现进程,c)

城市交通政策,d)

城市轨道交通票制,e)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服务水平,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换乘条近期客流敏感性分析宜包括但不限于:a)

相关规划实现进程,b)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服务水平。远期客流敏感性分析宜包括但不限于:a)

社会,b)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沿线土地利c)

城市轨道交通进程。10 客流预测报告客流预测报告应涵盖概客流预测技术路线及模型构相关规划及政策、城市发展现状、交通运行、线路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客流预测基客流预测结果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内容。客流预测报告大纲示例参见附录B。11 客流预测后评估正式应开展客流预测后评估工作。客流预测后评估应利用运营客流数据对主要客流指标进行客流特征统计分析,应包括但不限于全日及高峰小时线路客流量、客运周转量、、运距、高峰小时单向最大量,表现形式参见

A

。客流预测后评估应将线路主要客流指标与客流预测相应果进行对比分析。客流预测后评估成用于指导后续客流预测、运营管理、线路和站点工造、沿线城市更新等工作。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DB11/T

786—

附录A(资料性)客流指标表现各预测年限全域(或中心城区居民总量、出行率指标示例参见表A.1。表A.1

居民出行总量、出行率指标表示例各预测年限全域(或中心城区居民各方式表A.1

居民出行总量、出行率指标表示例表A.2

居民各方式出行量及出行结构表示例线网特征指标包括各预测线网客流量、负荷强度、平均乘距、表A.2

居民各方式出行量及出行结构表示例示例参见表

A.3。表A.3表A.3

线网客流指标表示例XXXX

XXXX

XXXXXXXXDB11/T

786—线网中各包括线路客流量、、平均运距、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示例参见表

A.4。表A.4

XX

网各指标表示例线路客流指标包括全日和高峰小时量、换乘客流量表A.4

XX

网各指标表示例距、密度、高峰小时单向最大量、高峰小数等见表A.5。表A.5表A.5

XX

线客流预测总体指标汇总表示例

DB11/T

786—表A.5XX

线客流预测总体指标汇总表示例(续)线路客流指标中的客流时段分布曲见图。图A.1

XX

线分时段曲线图示例线路客流指标中的各级运距客流量分布示例参见图。图A.2

XX

线各级运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