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辽宁省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辽宁省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辽宁省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辽宁省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3古代诗

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3年辽宁省教研联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

清末民国初•俞明震

西溪暝烟送归客,艇子落湖风猎猎。

芦花浅白夕阳紫,要从雁背分颜色。

颓云掠霞没山脚,一角秋光幻金碧。

欲暝不暝天从容,疑雨疑晴我萧瑟。

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

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久

【注】①西溪;在杭州西湖西北。散原:陈三立的号,陈为晚清诗坛魁首,与俞友

善。②云梦:古大泽名,云梦胸,比喻胸襟阔大,志高气壮。

1.下列各项对诗歌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西溪”句紧扣标题“游西溪归”,"艇子”句则紧扣“泛舟湖上”,为下文的写景

抒情张本;“送”字将事物写活,“落”字更是不同凡响。

B.下面四句中,“要从”句化用周邦彦“雁背夕阳红欲暮”,但别有新意,四句一有植物,

一有动物,一明有山,一暗有水,组织上既自然又精巧。

C.“从容”本写人,“萧瑟”本写物,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其颠倒,加强了自然景物

与诗人情感的反差,天色从容变化,诗人内心却无法平静。

D.最后四句,诗人让思绪在今昔之间流淌,“忆看”写昔,“沧波”写今,“请将”又写今,

“写人”又写昔,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章法非常严谨。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3届辽宁省朝阳市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吃茗粥①作

储光羲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注:①茗粥:一种用茶粉煮的粥,亦称“茶粥”,具有清凉解暑之功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天气炎热,诗人就到朋友家梧桐树的树荫底下乘凉,诗中“梧桐”有赞美友人“凤

栖于梧”的意思。

B.诗人吃了茶粥又吃饭菜,菜是山中的蕨菜和薇菜,都很平常,很切合山中的景象,

也说明朋友可能是个隐者。

C.本诗时间跨度由中午到傍晚,中午暑气难耐之时作者在朋友家中做客避暑,傍晚暮

霭乍起之时才肯下山归家。

D.本诗笔调自然、质朴,处处体现着作者的艺术风格,让人不仅领略了“茗粥”的妙处,

也体会了诗歌的艺术美感。

4.“当昼暑气盛”可谓全诗纲领之句。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茶粥清凉解

暑之功效的?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二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

诗,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5.与杜甫《蜀相》相比,本诗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有人评价这首诗“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说法做简要分析。

(2023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二首(其二)

黄庭坚⑻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试卷第2页,共4页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诗人三十岁,当时诗人在今河北大名担任

国子监教授。国子监职务清闲,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苔滑”二字点出雨后情况,和“空”字结合,表现出了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少。

B.“鹊转南枝夜深月”与“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中"鹊'’的意象含义不完全相同。

C.“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传达出诗人对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的感慨。

D.全诗前四句写景,每联先静景后动景,寓情于景;后四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细微含

蓄。

8.把“蛙号池上晚来雨”改为“蛙鸣池上晚来雨”,表达效果有何差别?请结合诗歌内容

做简要分析。

(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问菊

【清】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萤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东篱”一词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呼应了题目中的“菊”,

首联表明“问菊”的原因。

B.颔联中“一样花开为底迟”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菊花(秋季开放)开放时间晚于百花

(春季开放)的不解和埋怨。

C.颈联中,霜寒露重,百花凋零,菊花寂寞开放:鸿雁南归,蟋蟀将死,菊花孤独自

守。渲染出菊花的遗世独立的形象。

D.尾联中,诗人把自己当成菊的知己,此时,前面对菊的所有发问也就变成了自问,

菊花的形象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10.诗歌的题目是“问菊”,诗人之语每每切合一个"问''字。请从遣词和用句的角度对此

做简要分析。

(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

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

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理。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②参脾:检查马匹铠甲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颔联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

12.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中

宋•朱敦儒

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②,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南渡一段时间之后登临建康(今南京,即词中“故国”),回

顾此地当年繁华,感慨今昔所作。"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朱雀桥''是昔日建康城繁华

之所。"石头城''即建康。②晚市,傍晚的集市。③个,这。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设问并统领全文,“自”突出登临的孤独感,“忧”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朱雀桥边”化用《乌衣卷》"朱雀桥边野草花”,巧妙地暗示建康的昔盛今衰。

C.“晚市”热闹,“新秋”畅好,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

D.“昔人”指昔日往来如织的游人,“寂寞潮头”把物拟人化,表达物是人非之悲。

14.“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与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都抒发了愁情,它们是怎样抒发的?有何异同?请加以比较并具体说明。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ɪ.C2.①对西溪晚归所见美景的喜爱。诗歌前六句,主要描写晚归时所见美景,摄取

了,,风,“,芦花,,,,夕阳,,“雁””云,,“天光,,等意象,突出所见景致之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作者和陈三立原来在君山中游玩,转瞬之间都已各自成翁,时间如沧

波般消逝,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③壮志难伸的惆怅(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今作者只能将西湖的美妙景致写入原本志高气

壮的胸怀之中,含蓄地表达了壮志难伸的惆怅。

【解析】I.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C.“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从容”本写人,“萧瑟”本写物,作者却将其颠倒,所以运用

的是比拟的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的题目是“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所以对应题目,诗歌的前六句主要是

景物描写,写的是游览西溪晚归时所看到的西溪的美景。主要描写了“风”“芦花”“夕

阳,,“雁,,”云’,“天光,,等景象,写到西溪湖上傍晚的云烟笼罩着湖面,泛舟湖上晚风猎猎地吹

来。淡紫色的夕阳下芦花呈现出浅白色,似乎是和大雁分得的颜色。天边的云飘忽不定和晚

霞一起没过山脚,晚霞照在湖面上一片金碧辉煌的景象。突出所见景致之美,表达作者的喜

爱之情。

“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写到回忆自己和陈三立在中山中游玩的情景,但时间就

像沧波一样转瞬即逝,而自己和陈三立都各自成为老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写到如今自己只能将西湖的美妙景致写入原本志高气壮

的胸怀之中,含蓄地表达了壮志难伸的惆怅。

3.C4.①茶粥具有清凉解热的功效,吃完茶粥作者心情由焦急烦躁变得怡然自得,这

些感受并未直接交代;②用反衬手法突出茶粥解暑的神奇效力,层层写天气炎热难当来表现

后来吃了茶粥以后的清凉。③炎热景象的描写暗示作者焦急烦躁的心情,恨不得尽快离开;

吃了茶粥之后,作者心情平静,想到傍晚回家也不迟,在心情变化中,让我们领略到了茶粥

清凉解暑的作用。

答案第1页,共6页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本诗时间跨度由中午到傍晚“错误,并未写到傍晚,最后一联是作者心理,想到自己的

家也并不是很远,那就索性多待一会,等到山中暮霭乍起的时候,再慢慢下山也不迟啊!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作者在诗中为了突出茶粥解暑的神奇效力,主要是采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先是一层一层地

写天气如何炎热难当,来表现后来吃了茶粥以后的清凉作用。

第一层是写时节正当炎夏,白天暑气很盛,这个时候连鸟雀也热得不敢飞了,似乎山中的空

气也热得凝固起来。这一形象的描写,说明人就更是酷热难当了。第二层是写自己热得实在

受不了了,就到高高的梧桐树的树荫底下乘凉,但是这时树荫下面也不凉快,还得再脱下自

己的衣服,可见那热的程度了。第三层是希望下雨,也就是“大旱之望云霓''的意思,但是看

看天空,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这三层描写,感受到了炎夏的暑热,这就为下面的吃

茗粥作了有力的衬垫。

诗歌的结尾两句“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似乎也没有说明吃过以后的感觉。但是只要我

们仔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在吃茶粥以前的那些炎热景象的描写中,其实在暗示着作者极为

焦急烦躁的心情,恨不得尽快离开这个地方。现在吃了茶粥,情况可就大大不同了,您看他

心情显然安静下来,而且静得悠然自在,想到自己的家也并不很远,那就索性多待一些时候,

可见作者心情的怡然自得。

5.本诗中以“秋草”“寒林”“寂寂江山”等萧条冷落的秋景,正面衬托诗人悲秋感兴的愁苦之

情,以哀景衬哀情。《蜀相》诗中以“映阶碧草”“隔叶黄鹏”等生机盎然的春景,反面衬托作

者感时忧国的情怀,以乐景衬哀情。6.(1)本诗明写凭吊贾谊,实则暗指自己迁谪的

遭遇,颈联点明“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薄恩,影射唐朝当今圣上的“无道”“恩薄”。(2)

屈原不知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来凭吊

自己,曲折表达出诗人寻求知音、抑郁苦闷的心境。(3)“日斜时”“寂寂江山摇落处”既指诗

人当下活动的典型环境,又暗指国家的衰败局势,曲折表达出愤懑不平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以哀景衬哀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

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

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寂寂江山摇落处“暮色更浓,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

答案第2页,共6页

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以萧条冷落的秋景,正面衬托诗人悲秋感兴的愁苦之情。

《蜀相》以乐景衬哀情: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所描绘的“映阶碧草”“隔

叶黄鹏“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

景象,从反面衬托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

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瞧无能

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

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

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

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

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这也颇得

含蓄之妙。

“寒林空见日斜时''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

危殆形势的写照。“寂寂江山摇落处“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

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曲折表达出愤懑不平之情。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

会现实的不满情绪。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

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

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

警醒的感觉。

7.D8.①“号”,号叫,给人以凄厉之感,“蛙号池上晚来雨”映照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与“茅堂索索”“空庭”一起,渲染出凄清的气氛。②而“鸣”,鸣叫,给人以热闹之感,以动写

静,渲染出宁静的气氛,与全诗的格调、情感不相融洽。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每联先静景后动景”错误,前四句每联先动景后静景。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比较两句话的区别在于"号''和"鸣”两个动词,故主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

答案第3页,共6页

果。

原句中的"号”,是"号叫”的意思,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给人以凄厉之感,“蛙

号池上晚来雨”映照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首联“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已表现

作者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故此处“蛙号池上晚来雨”与上句一起渲染出凄清的气

氛。

改句中的“鸣”,是"鸣叫”的意思,有一种热闹的感觉,”蛙鸣池上晚来雨”是以动写静,渲染

的是一种宁静的气氛,而全诗主要营造的是一种凄清的气氛,表达作者孤寂的心情,这与全

诗的格调、情感不相融洽。

9.B10.①句式方面:连用四个问句发问。在颔联和颈联中从菊花的自然属性问到菊

花的人文品格,将自己的情怀赋予菊花(以菊花自拟),表现孤高傲世的情怀。

②选词方面:“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一句中"讯"、"扣''二字都是“问'’的意思,

想要询问秋天的情况,却无人知晓,负手低语向东篱菊花发问,首联直切“问”字,就此引发

后面的连续发问。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不解和埋怨”错误。“一样花开为底迟”意为: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菊花

同样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开放、争妍斗艳,却到了深秋才开放。一种深沉的寂寞感,

孤寂感扑面而来,这就是觉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写照。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分析句式,“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蛋病可相思?”,

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谁能够和你一同隐居,同样都是花而你为什么又开放得这么

晚?落满霜露的庭院和园圃多么寂寞,鸿雁南飞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其中的“偕谁隐”“为

底迟”“何寂寞”"可相思''连用m个问句发问,从菊花的自然属性问到菊花的人文品格。诗人

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己,这首诗十

分切合小说中所写黛玉之性格,孤高傲世的情怀,即第五回所谓“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再是选词方面,首联即直切“问”字,所谓“讯秋情”“扣唧“问”的意思,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

却无人知晓,负手低语向东篱菊花发问,就此引发后面的连续发问。问“偕谁隐”,答案已经

在问句之中,即与菊花相过从的只能是高人隐士。菊花在秋季开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

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

答案第4页,共6页

间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之问。全诗都采用问的口气,一方面

与诗的标题紧扣,另一方面使诗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H.D12.①不相同。②本诗的结尾句表达了战士们高昂的斗志,以冲天豪气迎接决战

的胜利。③《燕歌行》的结尾句通过对战士思念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来表达对骄横享乐、

不恤士卒的将军的批判。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错误,本诗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

土的功绩。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应须驻白日'’是说应当让天上的太阳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