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顺义一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北京顺义一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北京顺义一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北京顺义一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北京顺义一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北京顺义一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2页,3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完成下列选择题,1~10题。1.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随随便便。挥斥方遒

挥斥:奔放。B.暧暧远人村

暧暧:美好。契阔谈䜩

契阔:相聚又分开。C.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水:清澈的溪水。摧眉折腰

摧眉:低头。D.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纵横交错。最难将息

将息:养息,休息。2.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居胥

封:封闭。

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失:消失。B.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受。

烽火扬州路

烽火:战火。C.正襟危坐

危:高。

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箫声。D.白露横江

横:笼罩。

这次第

次第:光景,状况。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小信未孚

信言不美B.或得日或否

云霞明灭或可睹

不可或缺

莫之或止C.莫辞更坐弹一曲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洗盏更酌

更上一层楼D.纵一苇之所如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正赤如丹

自以为不如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月出于东山之上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以相属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相与枕藉乎舟中D.羡长江之无穷

无丝竹之乱耳5.下列各组语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满座重闻皆掩泣D.须臾成五采

一尊还酹江月6.下列各项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A.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天姥连天向天横C.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主人下马客在船D.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A.其一犬坐于前

崖限当道者B.粪土当年万户侯

稍稍宾客其父C.歌以赠之

遂命酒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B.在校运会上,他顽强拼搏,一人勇夺三块金牌,这一成绩,真叫人不能不侧目而视。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D.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颠沛流连,境遇悲惨。B.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需读者去体味。C.《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所写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文字简洁生动。D.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苏轼的《赤壁赋》即为文赋名篇。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每月十五为“望”,“既望”是指每月十五的前一天。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C.山北水南谓之阳,山南水北谓之阴。《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D.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地支。天干与地支组合,形成六十甲子。二、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共15分。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暖寒饥饱,此一泰也。江州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取材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①元微之:即作者好友元稹,此时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

危惙:病危。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方寸:衣食。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

提挈:扶助。D.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

但见:只见。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阔:宽广。B.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于:对。C.上报疾状,次叙病心

次:其次。D.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殚:尽,全。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曾不若孀妻弱子B.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且焉置土石?C.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

未若柳絮因风起D.流水周于舍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14.根据文章意思,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入一首元稹的诗,最适合的是()(3分)A.等闲相见销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C.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D.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已。C.白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7~19题,共12分。登快阁①黄庭坚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③,青眼聊因美酒横④。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快阁:地名,在今江西太和。②痴儿:诗人自指。③《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④《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16.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自己痴迷于公务,乐此不疲,在完成工作之后才登阁赏景。B.首联“倚晚晴”写出诗人趁傍晚天晴登快阁欣赏美景的轻快心情。C.颈联以“绝弦”写自己缺少知音,而以“青眼”写自己青睐美酒。D.尾联写自己愿意与白鸥相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17.尾联借“笛”表现愉悦的心情,下列诗句中“笛”蕴含的情感与此类似的一项是()(3分)A.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南北朝•佚名《折杨柳歌》)B.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唐•王维《陇头吟》)C.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唐•李益《春夜闻笛》)D.来时秋雨满江楼,归日春风度客舟。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宋•郑震《荆南别贾制书东归》)18.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颔联。(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9~20题,共8分。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③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19.解释材料中加点词。(4分)共:

道:

格:

庄:

20.请依据以上材料,归纳为政者该怎样做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4分)21.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9分)①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②千岩万转路不定,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③

,冷冷清清,

。(《声声慢》)④

,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遥想公瑾当年,

。(《念奴娇·赤壁怀古》)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

。(《登泰山记》)⑦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⑧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⑨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三、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小题,共10分。材料一: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对此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和“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有效的,但如果环境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乡约作为约束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契约性”约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通过各种处世规范与道德要求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内在精神生活的转变。根据现有资料,乡约滥觞于北宋的吕大钧,《吕氏乡约》乃后世遵奉的依据。《吕氏乡约》建立了以儒家伦理精神为核心并倡导乡村自我约束管理的道德教化体系,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纲目,勾画了儒家式的美好道德乡村。如“德业相劝”中提到“德”,强调要“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要“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吕氏乡约》不仅在道德规范上有所倡导,也明确了道德惩罚的内容,如“犯义之过,其罚五百。不修之过及犯约之过,其罚一百。犯轻过,规之而听及能自举者,止书于籍,皆免罚,若再犯者不免”。正如吕大钧所言:“乡人相约,勉为小善。”不难看出,乡约中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无不倡导修身齐家、孝悌忠信,无不标举礼义廉耻、美化风俗,通过乡约的规范旨在劝人向善,从而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吕大钧的思想特别受到了古礼的影响,乡约的原则与《周礼》的教化精神一致,还继承了《礼记》的乡饮酒礼。后世的乡约,基本上都突出了相互礼让的仪式,倡导里仁之美。《吕氏乡约》被视为乡约的鼻祖,融合乡约与乡礼,主张乡人自治和劝人向善,追求美好的道德愿望,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乡约在宋以后颇受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如朱熹就重新发掘了乡约的教化意义,还对《吕氏乡约》作了必要的“增损”,阐扬了乡约的核心精神、组织制度等,使乡约无论作为规约还是组织都更为明晰。朱熹认为,修乡约是要号召人们在乡村真正实行,是为了“彼此交警”和“教人善俗”。朱熹在修订中重点对“礼俗相交”部分作了增补,根据长幼尊卑的顺序,列举了造请拜揖、请召送迎、庆吊赠遗等诸多礼节,各项礼仪的规定都非常具体详实。可以看出,朱熹更加重视乡约的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作用,这也就强化了乡约对社会风俗影响的功能。(摘编自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2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礼与法律有所不同,礼是靠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人不守礼不会受到责难,而不守法则要受到惩罚。B.孔子特别重视服礼的主动性,他用“克”字表明人应该约束自己,人约束自己方能很好地养成对礼的敬畏之感和服膺之意。C.乡约以其种种处世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乡民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都有着良好影响,因而在社会治理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D.吕大均制定的乡约之所以能成为后世遵奉的依据,原因至少有二:它是第一个乡约;它建立了较为完成的管理和教化体系。2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果社会变迁得太快,传统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则社会秩序很难用礼来维持。B.礼治虽是人治,但它不是个人好恶的统治,它是以整个社会历史维持社会秩序。C.历史上的乡约,多强调相互礼让,倡导里仁之美,以劝人向善、改善社会风气。D.从朱熹对《吕氏乡约》的损益,可知其很重视乡约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的作用。2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2分)A.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是通过熟悉产生信任,故其社会秩序依靠礼仪制度的运行即可维系。B.儒家的理念认为,天地有差,万物有别,长幼有序,彼此之间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不可僭越。C.乡土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特别注重教化,培养人们自愿地去遵守秩序要强于使用强硬手段去约束。D.在乡土社会,人们在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应制定乡约,以协调生活秩序和人们之间的关系。25.礼和乡约有怎样的异同点,请简要概括。(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6~29小题,共16分。冬日素描孔帆升走过冬天的旷野,我常常惊讶于自己能如此幸运。我在难得的安静中见到一棵棵光秃秃的树。它们默然无言,凌寒而立,使我不由得注目沉思。那有章法的线条如同画家的素描作品,美不胜收。这些树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给我带来精神享受。走一路看一路,其实我是在欣赏大自然这位艺术家的杰作。一幅幅,精美绝伦,决不重复;一棵棵,千姿百态,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任人驰骋。四时之气候有无穷无尽的颜色,不经意间转换画风,使人常见常新。而在冬景中,树是独一无二的画面主体,日月星辰都是衬托,流水、小鸟和风则成为点缀。我选择性地把目光投向一片枯黄。那些萧索的草木有一种沧桑之美,仿佛能给人以意志。所以,我爱看松树、桃树、木梓树、杨树、银杏树、枫树等,看一切落叶乔木与灌木,寻找删繁就简的深刻寓意。看啊,那一览无余的枝条纵横交错,那枝丫弹落树叶留下透气的空隙,那一束光被划分成千万缕从树间投射过来,那无数枝条顺着树干的走向迎风颤动……我想一窥树的内心,找到它的心路历程。这样的想法一年年不断生发,我只能自嘲,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空想。然而我执迷,我不放弃,因为无解的事物才有无穷的奥秘,它牵引着我投去关注,换来安静。那些叶子都去了哪?枝丫为何不动声色,是因为无可留恋吗?就这样,我一次次驻足仰视,一次次因此而脱离了市井烟火与人间庸常。我走进山岭,走进大山深处,攀上山巅。登高一望,脚下的灌木林高高矮矮、粗粗细细,那些挺拔的、弯曲的、成片的、开着杂花的树,被一层层薄雾轻纱笼罩着,似乎不想一下子让人看透它们的芙蓉玉面与绰约风姿。除了树,我想不出还有什么能让自己爱得更深、更久、更自然而然了。树吐出新芽、开出花儿,美得令人赞叹与兴奋。不仅如此,那落尽铅华的线条、毛细血管般的枝丫,有着一份通透风雨和阳光的坦率、一份迎接风雪刺破寒冬的勇气,我打心底里为之叹服。这不就是我所仰慕的君子吗?干净,沉稳,端庄,有无限张力隐于血脉之中。在我的家乡鄂南,山花烂漫的情景令人陶醉。那漫山遍野的樱花和杜鹃花怒放着,万亩连片,浩浩荡荡,在古树丛中点亮我的眼睛,使八方来客为之倾倒。我却隐隐为观花者感到可惜,可惜他们没有见过草木的更有内涵的美。因为常年受到山的“熏陶”,我即便臣服于花的艳丽与奔放,也始终未敢忘记那秃秃的树和干干的枝。若没有它们的耐冬本领,就没有那连通地脉的枝丫,一切“繁花似锦”又从何而来?观花赏花之人应怀有感恩之心,透过山野的遍地鲜花,领略花的根、脉、干、茎,领略它的“主心骨”。冬至后的清晨,我在通羊河滨河路段漫步。太阳还没出来,丝茅上结着一层霜,白苍苍的土地之上,蚕豆长出一寸来长的绿苗。葱绿色的白菜叶,像敷了一层粉,妩媚富态极了。河上浮起一层轻轻的水雾,水中倒映着山色与天光。几棵高大的木梓树有手臂般粗壮,枝梢处皆有四五个线头一样的短小梢条,仿佛随时准备被春风穿针引线,要给天空缝上几片新叶。还有长长一排杨树,拉开了“大写意”的架势。柳树则是铅笔“写意”作品,柳条瘦小而淡然,依然如春夏时节那样柔顺。有的柳条还有绿叶衬着,像是钢笔蘸上蓝墨水涂画而成的。这时有鸟儿啁啾,这儿两声那儿三声,一群小鸟列队飞过静静的蓝色的河床,消失在对面的杨树林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山水画啊:画面中有山有水,有枯有荣,有动有静,有浓有淡,有虚有实。而冬天的树正是画的灵魂。可惜我无法把它们画下来,不能按着自己的意愿任意描绘表达——想鸟在哪出现、飞成一群还是两三只小憩,树粗一点细一点、直一点弯一些,或题上几行蛛丝似的字,送给喜欢的人。我只好将美景拍摄下来,原原本本地将这一切与人分享,但这终究是有些遗憾的。浏览古画多少让我遂了心愿。宋人郭熙的《树色平远图》画的似乎是枫杨,树木盘根错节、如龙似蛟,张牙舞爪的样子仿佛能刺破冬雪来临前的天地混沌;明人董其昌的《古树幽斋图》则凸显了树的顽强,树在巨石上挺立,半中腰上才伸出向上的枝丫,上面贴着几片稀疏的叶子,疑是飞鸟在枝头跃跃欲试。枝丫的躯干有几分清秀,却留不住向往自由的鸟儿。董其昌笔下的树像站立的走兽,有角有爪,狰狞张扬,纵身起来,不知它要与谁较劲;今人李可染的《古树高士图》把人与树放在一起,身着长衫的士子落寞地面对古树,古树的沧桑繁茂与人的孤独渺小,深入人心。我日前收到旅美画家毛才奇老师的几幅枫杨系列钢笔画,也为其笔触之细腻、线条之柔和而动容。树在山水画中的地位无须赘述,犹如人之眼眉,少了就不见精气神,譬如雪山无云天、古室无书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