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_第1页
医学免疫学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_第2页
医学免疫学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_第3页
医学免疫学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_第4页
医学免疫学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本章教学大纲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以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2.熟悉:I、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3.了解:I型超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222%过敏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移植排斥超敏反应前言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或不适当的免疫应答可引起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紊乱,这种免疫应答通常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或称变态反应(allergy)。4前言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超敏反应分为四型:

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5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其特点是: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对于人群中遇抗原刺激易产生IgE抗体的个体称特应性个体(atopicindividuals)。6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主要效应细胞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份

IgE和FcεR

:IgE通过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变应原:通常无害的可溶性蛋白质其他:嗜酸性粒细胞7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诱导Th2细胞活化,辅助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二)发敏阶段变应原再次进入,与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储存的生物活性介质(组胺、激肽原酶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以及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三)效应阶段速发相反应:出现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功能紊乱。迟发相反应:细胞浸润89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二)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枯草热)过敏性哮喘(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

10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慢性脱敏治疗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改善效应器反应性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抢救11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2卫生假说发达国家过敏性疾病发生率高,图为花生过敏13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损伤。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14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血型抗原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以及改变的自身抗原青霉素肾小球基底膜异嗜性抗原微生物与宿主间的共同抗原链球菌

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或被抗原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均可成为靶细胞。15(二)损伤细胞机制

介导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少数为IgA。通过以下途径杀伤特异性识别的靶细胞:

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3.ADCC:IgG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161718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输血反应(二)新生儿溶血症(三)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五)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六)肺出血—肾炎综合症(Goodpasture’sdisease)(七)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disease)刺激型超敏反应1920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

链球菌使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II型超敏反应导致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机制21肺出血—肾炎综合症(Goodpasture’sdisease)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产生IgG类抗体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肾、肺组织损伤22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disease)

——

刺激型超敏反应2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身体产生抗胰岛素分泌细胞(β细胞)的抗体24重症肌无力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25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26

一、发生机制

(一)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为可溶性抗原(二)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沉积是始动因素(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四)最终造成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27可溶性抗原内在抗原变性IgG,核抗原外来抗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28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先决条件中等大小可溶性IC的形成影响IC沉积的因素

(1)血管通透性增高;(2)血管内高压及形成涡流机体清楚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降低等其他因素29中等大小可溶性IC的形成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大分子IC→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抗原或抗体过剩→小分子IC→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决定簇有剩余)→中等分子IC→

组织内沉积30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31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1.补体的作用: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产生裂解片段C3a,C5a。C3a、C5a引起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使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表现为水肿。

2.中性粒细胞:被C3a、C5a趋化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释放溶酶体酶,损伤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

3.血小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血小板活化因子使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加重水肿

32组织损伤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3334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家兔皮下反复注射马血清,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及坏死等剧烈反应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类似Arthus反应:反复注射胰岛素等生物制剂导致。(2)过敏性肺炎:农民肺、皮革肺

多次注射疫苗导致的Arthus反应35(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类风湿性关节炎

36

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形成IC,沉积于周身毛细血管、关节滑膜、心脏瓣膜等处,引起全身性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37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IgM类),形成IC,沉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38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

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因其发生缓慢,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39

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抗原主要为胞内寄生病原体、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2.抗原经APC提呈给T细胞,诱导产生效应性Th1细胞和CTL细胞

3.效应性T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与抗原接触,通过以下机制引起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1)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40医学免疫学(人卫第五版)4142

二、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二)接触性皮炎(三)移植排斥反应(四)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43结核结核肉芽肿44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结膜皮肤炎45四种类型超敏反应比较46

超敏反应的特点

1.I、Ⅱ和Ⅲ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